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见说文以载道 道亦载斯文——朱伟常词《水调歌头——祝贺〈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赏读

    作者:任丽娟

    上海中医药大学朱伟常教授祝贺《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填词一阕《水调歌头》——三十年而立,锦绣瞻前程.见说文以载道,道亦载斯文.传承中华文化,探索轩岐医道,多少暮和晨.披榛怀师友,继业有新人.信雅达,真善美,此心存.万口争传一卷,纸贵洛阳城.愿比鸿飞海上,奋翼与时偕进,挥翰显精神.值此华诞节,举酒祝长春.(2013年12月31日)全词“寓评于赏,寓赏于介”,咏之抑扬自如,吟之顿挫自显,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特色及学术地位作了形象而全面的点赞与推介.笔者玩味再三,不禁赞叹其用字遣词谋篇的匠心独具.

  • 在《医古文知识》基地上升起中医药文化旗帜——承上启下10年缘兼深切缅怀老社长王若水

    作者:任丽娟

    面对《约稿——纪念<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脑海中即刻闪现老社长王若水老师.不知不觉间,他已作古4年了.岁月的流逝,淡薄不了他对《中医药文化》的贡献.《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我与之正好亲密接触在那中间的10年.1993年初,分管校领导将《医古文知识》划归由本社编辑出版.这样,上海中医药杂志社就有了《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和《医古文知识》三种期刊.记得当时医古文教研所的刘伯阜教授在与我的一次交谈中,建议创办《中医药文化》.我将之转达时任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的王若水老师,一拍即中,原来他正有此想,可谓不谋而合.他顺势将改刊名的事交与我办.我满以为小事一桩,不料,兴冲冲地跑到上级主管部门,被当头一棒——不行.

  • 好一个中医文化之梦——我的编辑之路

    作者:星桥

    在我的潜意识中,比较注重以往的文化历史,觉得我们先人有着十分灿烂的文化,古代圣贤深邃的哲思令我神往.我总觉得古人在艺术上的旨趣是令现代人难以企及的,譬如《诗经》抒发着人真实的情感,唐诗的艺术之美在后代漫长的岁月里也无法超越,其他如周密的礼仪文化以及丰富的物质文化,都大有研究的境地,必须有人加以整理,继而融入现代文化之中.

  • 与《中医药文化》近30年的文字情缘

    作者:王礼贤

    人这一生黄金时段约略30年吧,不觉间,我与《中医药文化》的文字情缘也近这个数了.《中医药文化》的前身《医古文知识》创办之初,老友王新华即与其事,邀我写稿.我便将先前与华东师大戴家祥先生探讨音韵的旧稿稍加整理,形成《见匣两母古通说》.文章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从此开始了与杂志的情缘.由新华兄的介绍,与当时的负责者之一葛德宏先生也成朋友.

  • 风雨卅载寄深情——写在《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

    作者:张如青

    《医古文知识》是《中医药文化》的前身,创刊于1984年.每当看到32开的小册子《医古文知识》,一幕幕当年的情景便涌现在我眼前.当时《医古文知识》是内部发行,组稿、审稿、校对、排版、发行,什么事都得自己动手.难忘在零陵路530号上海中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里,老中青教师和研究生们围着办公桌拼成的长桌,桌上堆放着刚从印刷厂送来的带着油墨香味的《医古文知识》,有的开信封,写订阅者的姓名、地址,有的将一本本《医古文知识》装入小信袋,有的涂浆糊封口……人人都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事,边干边聊,欢声笑语,热火朝天.

  • 记忆中的创刊背景——祝贺《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

    作者:刘振民

    岁月的流逝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从《医古文知识》到《中医药文化》,度过了30年从探索、发展到日臻成熟的历程.30年间,杂志融合百家精华,不断出现精品力作,在中华文化的恢宏画卷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医药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分享成功带给人们喜悦的时候,我们深深怀念任应秋老师和金寿山老院长等老一辈专家给予杂志的支持和辅佐,十分感谢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老师的无私奉献,编辑部历任正副主编、编辑的默默耕耘,以及热爱《医古文知识》《中医药文化》的广大作者、读者的助力推进!

  • 继前徽而远绍来隽彦于今贤——《中医药文化》我难忘难弃的挚爱

    作者:楼绍来

    人生三十而立,而立之年是人生由稚气进入了成熟,标志着成熟和稳健,既能独立思考,又有独立见解,有主见,有胆识,有魄力,不因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转移方向和目标.这是人生的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医药文化》杂志经过30年的努力打拼,由一本32开本的季刊转型发展为一本16开的双月刊,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一个全新的提升.我与《中医药文化》杂志接触亲密,亲眼见证了这一发展.

  • 《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感言

    作者:张其成

    转眼间,《中医药文化》(原《医古文知识》)已经创刊30年了.我和她缘分不浅,我们从相识至今天也有近30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钱超尘先生就让我们看《医古文知识》,以后几乎每期必看.记得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发表在《医古文知识》上.那是1988年,我写了一篇习作《也谈古今字与通假字》,发表在那年的第2期.那篇习作,现在看来还很稚嫩,但那时看到自己写的第一篇所谓论文印成了铅字,发表在专业刊物上,还是很兴奋的.

  • 文化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纪念《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

    作者:王庆其

    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经济和文化是两个基本形态,两者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支撑与动力.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显著标志,动物只有物质的需求,没有精神的需求;人类在物质需求之外还有对精神、道德、理想、智慧等的需求,于是就催生和孕育了另一种文明形态,这就是文化.

  • 《中医药文化》伴随我的成长之路

    作者:卞勇骞

    《中医药文化》杂志创刊30周年了,其间,笔者投稿并不多,但我仍然认为《中医药文化》杂志是我的进步的阶梯,引领我逐步走向知识的殿堂.笔者喜欢中医药学,而与《中医药文化》杂志结缘,是缘于曾共同学习太极拳的王新华先生.在不断的交往过程中,王新华先生告诉我什么是医古文,并鼓励我写文章.记得2004年,我尝试写了一篇文言文,王新华老师推荐我在《中医药文化》杂志的前身《医古文知识》杂志上发表.就这样,这篇题为《篆刻与按摩的融通》的论文出炉了,使我正式的踏入了学习和研究中医的行列.

  • 《中医药文化》——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作者:经伟春

    我是一个慢性肝炎病患者,开始一直西医治疗,然而多次复发,后又因医生用药不当,造成肝腹水.从此,我开始中医治疗,同时立志学习中医,并买了相关书籍,认真阅读长年不辍.1997年上半年,父亲的好友带我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结识了他的老朋友王新华老师.王老师一见我就递给我一本《医古文知识》杂志,我就立刻喜欢上了它,爱不释手,从此就与它和后来改刊名的《中医药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订阅至今.

  • 缘由刊物得良师

    作者:陈德春

    书刊是心灵晤对良师的载体.我藏书颇富,皆分类上架,惟得诸上海中医药大学顶级教授的三本大著,则常置于案头或枕边,以俾伸手可览.一是裘沛然教授的《人学散墨》,一是段逸山教授的《段逸山举要医古文》,一是李鼎教授的《杏苑诗葩——医林诗词合解》.我把它们分别视为处世箴言、治学津梁与诗医宝筏.

  • 弹指一挥间整整三十年——访段逸山教授

    作者:李海英

    时光荏苒,从《中医药文化》的前身《医古文知识》创办到现在,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30年栉风沐雨,30年征途漫漫,《中医药文化》秉承了《医古文知识》的清新隽逸之风,并竭力从人文、历史、哲学等多元角度打造更宽广、更开放的学术平台.

  • 传承创新 开拓未来——在《中医药文化》创刊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报告

    作者:张智强

    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中医药文化》杂志的关心和支持.值此杂志创刊30周年之际,我们很荣幸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大会,共同探讨《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之路.《中医药文化》的前身是《医古文知识》,自1984年创刊以来,《医古文知识》为学界医古文修养的提升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2006年,中医药文化研究兴起,为顺应这一文化潮流,《医古文知识》改刊名为《中医药文化》.更名后的《中医药文化》以“传承中医药文化精粹,提升中医药工作者文化素养,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为办刊宗旨,成为全国唯一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学术性期刊,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学术活力.2011年6月,《中医药文化》成功加入“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完成了从“地方队”到“国家队”的转型,进一步将学术资源拓展到全国,促进了杂志学术水平的提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