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RBH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行OSFE不植骨同期种植术的疗效差异性比较

    作者:徐巍;郑佳;杨春山;高志强;孟琪;刘培;王丹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行上颌窦底内提升(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不植骨同期种植术的疗效差异.[方法]12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RBH值4~8mm)均行OSFE不植骨同期种植术,种植体共163颗,其中4 mm≤RBH<5 mm种植53颗(设为实验组),5 mm≤RBH≤8 mm种植110颗(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周边组织状况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结果]种植体总成功率为99.39%,实验组种植体成功率98.11%,对照组种植体成功率10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新骨获得量显著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术后12个月垂直骨丧失及视觉模拟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 mm≤RBH<5mm与5mm≤RBH≤8 mm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行OSFE不植骨同期种植术疗效相当且满意.

  • 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楚德国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Chu Deguo Osteotome)及穿牙槽嵴顸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初步评价该新型骨凿及术式应用于剩余牙槽骨高度<6mm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上颌后牙缺失患者6名(21~57岁,平均37.17±12.92岁),术前CBCT测量种植位点剩余牙槽骨高度.应用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进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窦底提升后的空间内植入Bio-Oss骨粉,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术后即刻拍摄曲面体层放射片或CBCT对上颌窦底提升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剩余牙槽骨高度2.90~5.99mm,平均4.55±1.15mm.6名患者7个上颌窦提升位点同期植入种植体6颗,延期植入1颗.植入种植体长度平均11.42±0.20mm.上颌窦底提升高度8.58~12.69mm,平均10.38±1.44mm.术后曲面体层放射片或CBCT显示所有种植位点上颌窦底提升区域均形成一外形连续界限清晰的“帐篷状”隆起,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结论 新型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骨凿及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可应用于剩余牙槽骨高度<6mm患者.与传统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比较,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具有对上颌窦底黏膜提升面积大、提升幅度高、创伤小、更安全等优点,就提升幅度而言可以达到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效果.

  • 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应用

    作者:楚德国;吕铁铭;杨雯琦;王琳丹;姚竹;赵璐

    目的 评估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上颌后牙缺失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 10mm)患者29例,共37个种植位点进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CBCT测量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及术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结果 5例患者5个位点术中黏膜穿孔,位点黏膜穿孔发生率为13.51%.其余24例患者32个种植位点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从1.30~9.99mm,平均5.28±2.08mm,术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从4.61 ~ 13.47mm,平均9.62±2.09mm.黏膜未穿孔的24例患者32个位点术中同期植入种植体29颗,种植体长度从11.0~11.5mm,平均11.10±0.21mm.结论 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对上颌窦底提升幅度大,可达到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提升高度,扩大了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适应证.黏膜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 不同RBH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行OSFE不植骨同期种植术的疗效差异性比较

    作者:徐巍;杨春山;郑佳;高志强;孟琪;刘培;王丹

    目的:探讨不同剩余牙槽骨高度(RBH)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行上颌窦底内提升(OSFE)不植骨同期种植术的疗效差异.方法:12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RBH值4~8mm)均行OSFE不植骨同期种植术,种植体共163颗,其中RBH 4~5mm种植53颗,RBH<5~8mm种植110颗,比较不同RBH患者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周边组织状况及患者主观满意度(VAS评分).结果:种植体总成功率99.39%,RBH 4~5mm种植体成功率98.11%,RBH<5~8mm种植体成功率10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H 4~5mm患者术后6个月新骨获得量显著多于RBH<5~8mm患者(P<0.05),而术后12个月垂直骨丧失及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BH 4~5mm与于RBH<5~8mm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行OSFE不植骨同期种植术疗效相当.

  •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用于上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mm时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任帅;宋应亮;魏洪波;张思佳;谭乃文;周宇超;刘向伟;赵雯雯

    目的 评估上后牙区牙缺失后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种植修复是否安全可靠.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行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区缺牙后牙槽嵴严重萎缩(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病例26例,均采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并测量种植体周软组织指数,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测量术后及终修复体戴入1年后随访时的边缘骨水平、根尖骨高度及软组织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35颗种植体纳入本研究,边缘骨吸收为(1.21±0.40)rmm,术后根尖骨高度为(1.33±0.52)rmm,随访时根尖骨高度为(1.20±0.52)rmm,随访时根尖骨高度较种植体植入后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35颗种植体的改良菌斑指数(mPLI)为1.46±0.78,改良出血指数(mSBI)为1.26±0.74.结论 当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mm时,可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种植体,其效果较为满意.

  • 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在修复上颌后牙缺失伴颌骨骨量不足病例中的应用

    作者:陈庆生;龚正伟;李小凤;王仁飞

    目的 探讨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术修复剩余牙槽骨高度(RBH)的上颌后牙缺失颌骨骨量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上颌骨骨量不足行种植修复患者45例(85颗种植体)均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术,其中RBH<5 mm患者加用骨挤压并植入骨粉.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检查种植体保留情况,并观察骨改建骨小梁形成及骨吸收情况.结果 患者均无上颌窦炎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稳定,均获良好骨结合.A组、B组种植体的留存率分别为100.0%和9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1,P>0.05);上颌窦底不同提升高度之间的窦底改建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49,P>0.05).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术可有效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颌骨骨量不足,对RBH<5 mm的患者有较好的留存率.

  • 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修复治疗上颌后牙垂直骨量不足45例的临床研究

    作者:吕佩儿;孙红英

    目的 分析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修复治疗上颌后牙垂直骨量不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5例上颌后牙垂直骨量不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RBH)分为A组和B组.A组的RBH范围为5~9mm,采用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修复治疗;B组的RBH范围为3~5mm,在A组基础上,适当给予骨挤压.3个月后,观察患者种植体骨质增量、边缘骨丧失高度、留存率及种植体凸入上颌窦内长度、窦底、新骨形成情况.结果 A组骨质增量高度及边缘骨丧失高度较低于B组,而A组留存率(100%)较高于B组(95.4%),两组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种植体凸入上颌窦内长度与上颌窦底形成、新骨形成但未形成新窦底、 未见明显新骨形成等窦底骨改建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上颌窦内提升并同期种植体修复对治疗上颌后牙垂直骨量不足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种植体留存率,安全可靠,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 单纯性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康娟

    目的:观察单纯性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种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因上颌后牙区缺失需种植义齿修复患者42例62颗种植体,磨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5.8±0.2)mm,采用单纯性提升上颌窦底黏膜,不植入骨替代材料,仅在上颌窦底黏膜上衬垫一层自体血血小板浓缩因子膜( CGF),同期植入种植体,观察种植体植入后及牙冠修复后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种植体植入后42例患者无黏膜穿孔及上颌窦炎症发生,牙冠修复后咬合功能恢复良好。X 线检查示:62颗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种植体进入上颌窦内部分周围未见异常影像。结论单纯性上颌窦底提升术简化了手术操作程序,减小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治疗周期,为患者节约治疗费用,在适应证把握恰当、术中操作熟练稳妥的情况下临床效果良好。

  •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在剩余牙槽嵴高度小于5 mm时植入体的稳定性研究

    作者:任帅;宋应亮;魏洪波;张思佳;谭乃文;周宇超;刘向伟;赵雯雯

    目的:观察剩余牙槽骨高度小于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体的稳定性。方法:应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修复患者65例分为两组,A组:剩余牙槽嵴高度<5 mm,B组:患者剩余牙槽嵴高度5~10 mm。在种植体植入后及修复前分别测量种植体近中、远中、颊侧、舌侧的稳定系数,取平均值记录为该种植体的稳定系数,比较两组间种植体稳定系数在植入后和修复前有无差异。同时分析不同长度和直径的种植体在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植入种植体30枚(完成修复29枚),B组植入种植体54枚(完成修复54枚),A组种植体存留率为96.67%,B组为100.00%。A组的剩余牙槽嵴高度3.89±0.72 mm,B组为7.79±1.52 mm。A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由种植体植入后的67.28±1.70增加到种植体修复前的76.31±2.22,B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由种植体植入后的69.51±1.60增加到种植体修复前的76.65±2.49。8 mm与10 mm长的种植体在修复前的稳定性系数分别为76.75±2.71和76.51±2.37。直径4.1 mm与4.8 mm的种植体在修复前的稳定性系数分别为76.62±2.39和76.16±2.40。结论:上颌后牙缺失剩余牙槽骨高度<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种植体的稳定性是可以预期的。

  •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骨粉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后种植中的应用

    作者:申龙朵;林炬;李平;刘锦辉;唐尤超

    目的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联合Bio-Oss骨粉在上颌窦窦底骨量严重不足时种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惠州口腔医院就诊的骨量严重不足、需进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的27例患者,均需同期植入种植体,将其通过简单随机法分为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2例).实验组使用CGF联合Bio-Oss骨粉,对照组则直接使用Bio-Oss骨粉.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经CBCT测定上颌窦内距离种植体末端1 mm处的新形成骨骨密度(HU值).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2个月的HU值分别为(442.77±21.80)、(760.15±60.64)和(442.10±23.16)、(788.43±47.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个月、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U值分别为(499.02±16.87)、(459.81±20.72)和(692.93±76.70)、(529.50±40.67),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骨密度相比,实验组术后4个月骨密度已接近术前骨密度,对照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才接近骨密度.结论 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中CGF联合Bio-Oss骨粉作为骨替代材料的成骨能力明显高于单独应用Bio-Oss骨粉,为RBH严重不足需同期种植的患者提供一种临床参考.

  • 上颌后牙缺失后剩余牙槽骨高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吴陈炫;秦文光;王永兰

    目的 探讨牙缺失后剩余牙槽骨高度与多种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的单侧上颌后牙缺失137例患者的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影像资料,分别计算患者缺失牙侧与对侧的牙槽骨高度,以其差值为因变量,不同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对剩余牙槽骨的影响.结果 缺失牙位靠前、高龄和因牙周炎缺失者剩余牙槽嵴高度与对侧的差值较大,经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缺牙原因、年龄及缺失牙位因素与剩余牙槽骨高度明显相关(P<0.05);缺牙时间、性别、吸烟状况与剩余牙槽骨高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缺牙区剩余牙槽嵴高度的变化与缺失牙位有关,缺牙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受年龄和缺牙原因影响较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