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在急性外展神经麻痹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张扬;袁玲;张帆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联合激素治疗急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 将70例(76眼)外展神经麻痹患者分为普通组、激素组和GM1组.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患眼的复视情况、眼球运动以及斜视度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2周后部分患者自觉复视减轻;眼球运动普通组较前无好转,而激素组和GM1组较前好转;斜视度普通组较前无变化,而激素组和GM1组较前比较明显减小;GM1组在三组中改变明显.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GM1联合激素对急性外展神经麻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 针刺眼周穴联合眼外直肌穴治疗展神经麻痹临床研究

    作者:费远丽;杨光

    目的:对比针刺眼周穴联合眼外直肌穴与传统针刺眼周穴治疗展神经麻痹的疗效差异,评估针刺眼周穴联合眼外直肌穴治疗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根据86例后天性单侧展神经麻痹患者就诊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选用传统针刺眼周穴法,穴取太阳、攒竹、风池、合谷、外关(均为双侧),百会、丝竹空、瞳子髎(均为患侧);治疗组43例选用针刺眼周穴联合眼外直肌穴,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眼外直肌穴(位于外直肌眼球附着点后1~3 mm处)。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平均治愈时间及斜视度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0%,优于对照组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的28例平均治愈时间为(34.51±7.91)d,对照组治愈的22例平均治愈时间为(41.88±7.8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斜视度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斜视度(11.23±6.32)°,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4.14±6.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眼周穴联合眼外直肌穴治疗后天性展神经麻痹可改善患者斜视度,从而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痛苦,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眼周穴疗法。

  • 影响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发生展神经麻痹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小山;李志平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发生展神经麻痹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收治的1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7例患者中展神经麻痹67例,展神经非麻痹患者6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症状持续时长、瘘口血流量大、颈内盗血、合并颅底骨折或颅高压、经岩上、下引流,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发生展神经麻痹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症状持续时长(OR=8.449,P<0.05)、瘘口血流量大(OR=6.862,P<0.05)、合并颅底骨折或颅高压(OR=19.375,P<0.05)、经岩上、下引流(OR=3.838,P<0.05)是导致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发生展神经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67例展神经麻痹患者中失访3例,展神经完全恢复59例,未完全恢复5例。恢复时间(82.14±12.23)d,85.84%的患者在6个月内恢复。结论治疗前症状持续时长、瘘口血流量大、合并颅底骨折或颅高压、经岩上、下引流是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发生展神经麻痹重要影响因素。多数患者可在6个月内恢复。

  • 非外伤性仅展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

    作者:郭莞莹;舒可

    展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的孤立性的眼的神经麻痹。在行程较长的展神经的任何部位损害都可导致展神经麻痹。因此,非外伤性仅有展神经麻痹的患者需要全面的检查,仔细鉴别,找出病因,才能给予相应的治疗。通过收集、分析我科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住院的10例非外伤性仅有展神经麻痹患者的病因,包括:鼻咽癌、糖尿病、内耳胆脂瘤、颈动脉海绵窦瘘、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毒、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Tolosa-Hunt综合症。基于临床病例和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对每一位非外伤性只有外展神经麻痹的患者都应该行颅脑MRI作为常规检查,诊断病因。如果,仍不能明确,有必要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脑脊液等检查。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