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亚型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研究

    作者:陈胜云;赵性泉;王拥军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不同时期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按照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组.所有入组者于发病1周内及3个月后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所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1周之内为(53.4±25.6)mg/L,3个月后为(25.2±9.2)mg/L)].在5个病因学亚型组中,心源性脑栓塞组1周之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较其他亚型组高[(77.4±20.6)mg/L)],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61.5±25.6)mg/L].在随后3个月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亚型组[(30.8±6.7)mg/L].结论 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个月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血清C-反应蛋白仍呈持续性增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持续存在.

  • 伴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病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杨万勇;谭泽锋;辛秀峰;徐安定

    目的 探讨伴有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首发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TOAST病因学分型各亚型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单中心队列研究,先行头颅MRI判断患者是否有SCI病灶,再将125例首发ACI患者分为伴SCI组(SCI组)和不伴SCI组(无SCI组).采用TOAST病因学分型方法,观察各亚型在伴有SCI的ACI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合并SCI组74例(59.2%)CE亚型所占比例少.高龄和糖尿病史是伴有SCI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CE亚型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高龄或有糖尿病史的首发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合并SCI,应对该类患者进行早期认知功能干预.

  • 缺血性卒中ASCO分型与TOAST分型对比研究

    作者:黄渊炳;陈石伙;庄伟雄;龙小武;吴志林;梁允强;陈燕羽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ASCO分型和TOAST的差异.方法:连续采集237例缺血性卒中临床资料,根据两种分型标准进行分型,然后对各种分型构成比及两者的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ASCO-1分型增加大动脉硬化型性比例,降低小血管性及病因不明型的比例;一致性方面:TOAST/ASCO-1特定病因型高,K=1,心源性栓塞次之,K=0.965,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仍有较好一致性,K=0.50.结论:TOAST分型与ASCO分型一致性高,ASCO分型提高大动脉硬化型比例,降低不明原因型比例,ASCO分型较TOAST分型病因诊断更为全面.

  •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分析

    作者:周丽丽;孙梅芬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卒中(ICS )病因学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 )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180例ICS患者为病例组,根据其 TOAST 病因学分型进行分组,并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 A A型)患者分为颅内病变组、颅外病变组和颅内外病变组,同时选取6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 H cy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627,P<0.05);血浆Hcy水平仅与受试者的年龄(标化回归系数=0.386)呈正相关性(t=3.862,P<0.05);吸烟史(OR=9.134)、饮酒史(OR=1.387)、高血压(OR=11.687)、TC水平(OR=1.517)、LDL水平(OR=2.998)、Hcy(OR=1.156)均与ICS发病呈正相关性(P<0.05);LAA组患者的血浆 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研究对象(q=3.628~5.126,P<0.05);颅外病变组患者的血浆 Hcy水平显著高于颅内病变组或颅内外病变组(q=5.155、4.827,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的升高是I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与LAA型ICS及颅外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而其水平与其他传统因素无关,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血浆H cy水平及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

  •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

    作者:李凯;税丽娟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参照TOAST分型标准将2011-08—2013-12我院收治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LAA)、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SAO)、心源性脑卒中(CE)、其他少见病因型脑卒中(SOE)、不明原因型脑卒中(SUE)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50例健康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及异常例数。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2)LAA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异常例数高于其余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SAO组、CE组、SOE组、SUE组之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异常例数无显著差异。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异常升高,且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卒中患者的升高为明显。

  • 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病因学分型研究和临床精准医疗实践探索

    作者:王准;温思萌;朱识淼;蔡启亮;蒋宁;尚芝群;王海涛;牛远杰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多数患者诊断时已为中晚期前列腺癌,虽经过雄激素剥夺治疗(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ADT)能使疾病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大多数前列腺癌患者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此类患者预后差.虽然针对CRPC制定的有相应的诊治指南,并推荐了相应的治疗方案.然而,这些指南的制定主要根据疾病症状的严重程度做出分类,从而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CRPC的治疗效果,但其适用范围有限.我们根据多年的前列腺癌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出了CRPC 的三类形成机制,即(1)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相关机制、(2)干细胞形成机制和(3)神经内分泌转化机制.并根据CPRC的异质性、多样性及其多种形成机制,对CPRC从病因学分为三种类型,即Ⅰ型:雄激素-雄激素受体(Androgen-AR)信号依赖性,分子标志物为FKBP5;Ⅱ型:肿瘤干细胞型,分子标志物为YaP1;Ⅲ型:神经内分泌型,分子标志物为NTS.同时我们结合二代测序技术,针对不同CRPC分型进行了临床精准医疗实践探索,采取精准医疗手段个体化治疗CRPC,尤其是耐药性的CRPC,并取得明显疗效.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