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水凝胶泪小管塞治疗眼干燥症的临床报告

    作者:郑一仁;陈俭华

    目的研究国产的泪小管塞对眼干燥症的治疗作用,进行临床验证.方法选用医用级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利用其亲水性和组织相溶性好的特点.结果36眼水凝胶泪小管塞植入泪小管内,使泪液保留在结膜囊内,观察半年至1年,泪液流量测定值升高(P<0.05),虎红染色范围缩小(P<0.01),泪膜破裂时间延长,置塞后患眼可良好地耐受.50%患者不需滴入人工泪液,20%患者减少滴入人工泪液.结论国产水凝胶泪小管塞效果良好,可以替代进口的同类产品,价格低廉,便于推广使用.

  •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在泪道塞置入后继发泪小管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白芳;陶海;王朋

    目的 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泪道塞置入后继发泪小管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武警总医院泪器病中心诊治的泪道塞置入后继发泪小管炎的7例患者(涉及12眼,14根泪小管)的临床资料,排除同时合并慢性泪囊炎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泪小管UBM检查,观察病变泪小管的形态,探测泪道塞的形态、是否有移位及定位.之后接受手术治疗.结果7例患者中有6例(10眼,12根泪小管)配合完成UBM检查,检查完成率为85.7%(6/7).完成UBM检查的患者所涉及的泪小管均探及形态特异的高回声影,泪道塞发现率为100%,检查所探及的泪道塞形态与术中所见泪道塞形态完全对应.UBM检查结合手术所见,发现泪道塞在泪小管内鼻侧移位常发生在泪小管中段至鼻侧段,塞子近端距离泪道平均为7.9 mm.结论 UBM检查对于泪道塞泪小管内移位导致泪小管炎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有助于判断泪道塞的移位情况及其具体位置.

  • 硅泪小管塞在不同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莹;刘淑玲;王忠海;金玉梅;孙玉敏

    目的评估泪小管塞在不同类型干眼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干眼患者40例(78只眼).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32例(62只眼);年龄22~68岁,平均51.4岁;包括组Ⅰ:系统性眼干燥综合征20人(39只眼);组Ⅱ:屈光性角膜手术后干眼组10人(19只眼);组Ⅲ:其它原因性眼干燥组10人(20只眼).首先明确诊断并排除泪道疾病,用Odyssey Parasol泪管塞(下、上泪点),随诊3个月.分组观察眼干燥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治疗前后采用Schirmer试验Ⅰ、泪膜破裂时间及角结膜荧光素染色检查以评估疗效.结果全部患者共用塞80枚,其中1例双眼植放上、下泪管塞,其余患者均只植放下泪小管塞.治疗结果如下:(1) Schirmer试验Ⅰ:治疗前后分别为:组Ⅰ 1.77±1.53mm及6.31±5.45mm(t=5.011,P<0.001),组Ⅱ5.42±1.77mm及10.94±5.78mm(t=3.11,P<0.05),组Ⅲ2.50±2.42mm及6.65±5.97mm(t=3.91,P<0.001);(2)泪膜破裂时间(BUT):治疗前后分别为组Ⅰ 2.36±1.58s及5.28±4.08s(t=0.996,P>0.05),组Ⅱ3.21±1.23s及6.53±1.71s(t=3.41,P<0.01);组Ⅲ2.50±1.43s及4.10±1.29s(t=3.02,P<0.01);(3)角结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 F1):治疗前三组均为阳性:治疗后三组分别降至30.8%(12眼)、10.5%(2只眼)及35.0%(7只眼).3个月时三组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者分别为15.4%(6只眼)、80.0%(16只眼)及35.0%(7只眼);各项指标均无变化有5只眼(6.4%).30%患者主诉治疗早期(1周左右)可出现眼部异物感,2%出现流泪症状,塞丢失2枚,占2.5%.结论泪小点塞可用于不同原因引起的眼干燥症的治疗,特别是屈光性角膜手术后出现干眼症状者,泪小管塞有利于泪膜功能恢复以促进角膜上皮修复,是治疗干眼简便、安全的方法.

  • 国产泪小管塞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郑一仁;陈俭华

    干眼症Sj ogren综合证为全身胶原纤维病的一种表现.泪腺分泌减少,角结膜干燥、混浊、刺痛、怕光,影响视力,滴人工泪液等治疗疗效不理想.目前,国内已有进口的Herrick泪管塞治疗干眼症[1],但价格昂贵.为此,研制了国产化的泪小管塞,介绍如下:

  • 泪道塞置入术治疗干眼症的临床应用

    作者:白芳;陶海;王朋

    泪道塞置入术是一种通过栓塞泪道减少泪液从泪道流失,来治疗严重干眼症的方法.随着泪道塞的改良和新型泪道塞的不断出现,泪道塞置入术逐渐被推广使用,人们对其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处理都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其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泪道塞置入术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白芳;陶海;王朋

    泪道塞置入术是一种通过栓塞泪道减少泪液从泪道流失来治疗严重干眼症的方法.随着泪道塞的改良和新型泪道塞的不断出现,泪道塞置入术逐渐被推广使用,人们对其临床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处理都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其临床应用新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长期并发症

    作者:王德贵;姚勇

    目的:评估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长期并发症.方法:收集汕头国际眼科中心2011至2016年门诊确诊的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300例(600眼),进行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随访观察术后临床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为术后3年(术后1~5年).结果:3例患者(3眼)术后患有泪小管炎(0.5%),发病时间为术后1~3(中位2)年,取出泪小管塞后并给予局部抗生素滴眼液治愈.2例患者(4眼)因植入上下泪小管塞后流泪症状不能耐受,单纯取出下泪小管塞后症状缓解(0.7%);4例患者(8眼)因只植入下泪小管塞症状未能明显好转,1个月后再次植入上泪小管塞(1.3%);291例患者干眼主观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7.5%,长期随访未发现并发症.结论:虽然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具有明确的疗效,但Smart plug泪小管塞植入后的长期并发症不容忽视,需要长期观察.

  • Smart Plug 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症临床初步观察

    作者:陈晓莉;张世华;廖润斌

    目的:探讨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症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05/2013-04期间我院收治的48例水液缺乏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基础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 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 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 fluoreseein staining,FL)变化。
      结果:本组48例患者,显效31例(65%),有效14例(29%),无效3例(6%),总有效率为94%。治疗前,患者SⅠt,BUT,FL分别为3.49±1.24mm/5min,3.15±1.07s,2.52±0.11分。治疗后,患者SⅠt,BUT,FL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1例患者术后有异物感,8 h后栓子脱落;1例患者于术后8 mo出现肉芽组织,泪小管塞脱落。其余病例无下泪小管感染或肉芽肿。
      结论:Smart Plug泪小管塞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症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