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近视眼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梦;马东丽

    近视眼对眼底形态及视功能呈进行性损害,它的发生机制成为眼科的研究热点,动物模型的建立为一些受限于伦理和实验手段而无法进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受试对象和实验平台.近年来,学者们采用鸡、小鼠、树鼩、豚鼠、兔、猴等动物模型,对远视性离焦和近视性离焦对幼年动物眼的影响,视觉发育的双向调节作用,昼夜节律、不同光谱对眼轴延长的影响,以及与眼轴延长相关的细胞因子等进行了大量研究.

  • 离焦诱导豚鼠近视眼的生物学参数分析

    作者:赵宏伟;刘怡;朱彩霞;赵军;郑红英;白凤华;曲丽艳

    目的 分析离焦诱导豚鼠近视眼的生物学参数变化特征.方法 将28只2~3周龄豚鼠随机分为离焦组和对照组.两组右眼分别配戴-10D和0D的硬性角膜接触镜(RGP),左眼不戴镜.于戴镜前和戴镜后3d、7d、10d、14d、21 d分别测量豚鼠眼球屈光度、玻璃体腔深度和眼轴长度.结果 随戴镜时间延长,离焦组戴镜眼屈光度逐渐降低(向近视漂移),眼轴和玻璃体腔深度逐渐延长.与不戴镜眼和对照组的戴镜眼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3周后,离焦组戴镜眼玻璃体腔深度变化值与眼轴变化值之比(0.59±0.11)与不戴镜眼(0.48±0.09)及对照组的戴镜眼(0.47±0.08)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3);离焦组戴镜眼在戴镜后14 d屈光度(1.34±0.18)和21d屈光度(1.29±0.2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D透镜可以成功诱导豚鼠近视眼发生,诱导眼眼轴延长主要以玻璃体腔延长为主.在诱导后14d内屈光度进展较快,之后变慢.

  • 负透镜诱导豚鼠离焦性近视眼后部巩膜Ⅰ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的表达

    作者:王淑然;叶俊杰;龙琴

    目的 观察负透镜诱导豚鼠离焦性近视发生时眼后部巩膜Ⅰ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30只新生有色豚鼠随机分为透镜诱导组(单眼-10D透镜诱导,n=20)和正常对照组(无处理组,n=10),4周后测量屈光度,眼球冰冻切片行后部巩膜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检测眼后部巩膜MMP-2和TIMP-2蛋白表达.结果负透镜诱导4周后,透镜诱导组豚鼠诱导眼后部巩膜Ⅰ型胶原密度和TIMP-2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侧眼(P均<0.01),MMP-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侧眼(P<0.01);但透镜诱导组对侧眼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双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透镜诱导组诱导眼屈光度与眼后部巩膜Ⅰ型胶原(r=0.79,P<0.01)表达和TIMP-2表达量(r=0.74,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MMP-2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性(r=-0.78,P<0.01).结论 离焦性近视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MMP-2参与的眼后部巩膜细胞外基质改变.

  • 基质金属蛋白酶-2特异性抑制剂 1-(12-羟)18烷基硫酸钠抑制负透镜诱导豚鼠离焦性近视的发展

    作者:姜洋;李莹;陈秉钧;龙琴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特异性抑制剂1-(12-羟)18烷基硫酸钠对负透镜诱导豚鼠离焦性近视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对新生健康有色豚鼠随机分为3组,A组(10只):右眼进行-10D透镜诱导,左眼不作处理;B组(10只):右眼透镜诱导+抑制剂(9.0μg/ml,每3d结膜下注射),左眼不作处理;C组(10只):右眼透镜诱导+赋形剂,左眼不作处理,4周后测量屈光度,明胶酶谱法分析后部巩膜MMP-2活性,western-blot 技术检测后部巩膜MMP-2的表达.结果豚鼠经4周负透镜诱导后,A组诱导眼较对侧眼增加了(5.73±0.36)D近视度;B组诱导眼较对侧眼增加了(2.58±0.33)D近视度;C组诱导眼较对侧眼增加了(6.31±0.73)D近视度;B组所获得的近视度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检验,P<0.05),A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抑制剂注射眼后部巩膜MMP-2活性成分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原成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后部巩膜MMP-2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0μg/ml 1-(12-羟)18烷基硫酸钠,每3d结膜下注射可通过抑制后部巩膜MMP-2的活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生豚鼠负透镜诱导离焦性近视的发展.

  • 离焦与球差对人眼视锐度的交互影响

    作者:李婧;熊瑛;王宁利;万修华

    目的 探讨离焦和球差间的交互作用,分析离焦与球差单独或联合存在对人眼视锐度的影响.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10名志愿者(10眼),在暗室内麻痹睫状肌散瞳,应用自行研制的自适应光学高阶像差验配与视觉分析系统,在矫正人眼自身像差基础上,叠加不同程度和方向的离焦,测量志愿者在100%对比度下视锐度的变化;在叠加离焦的基础上,分别联合叠加正向及负向0.1 μm球差,测量视锐度.通过对叠加像差后视锐度变化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视锐度随叠加像差变化的二项式拟合方程.结果 随着叠加的离焦量增加,10名志愿者视锐度逐渐下降;联合叠加同方向的球差后志愿者视锐度优于单独叠加离焦时视锐度;球差为0时,离焦在+0.1 μm视锐度达到大值;球差为+0.1 μm时,离焦在+0.3~+0.5 μm之间,视锐度达到大值;球差为-0.1 μm时,离焦为0,视锐度达到大值.结论 球差与离焦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同方向球差增加了志愿者对于离焦的耐受.同向的离焦与球差共同存在,对视锐度的影响存在相互抵消的作用,较两者单独存在时对视锐度的影响更小.

    关键词: 视力 离焦 球差
  • 调节滞后与青少年近视进展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吕佳;王林洪

    目的:观察调节滞后与青少年近视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临床工作中10~12周岁青少年近视患者121例,依据调节功能正常、超前、滞后分组,其中调节正常组23例(46只眼)、超前组36例(72只眼)、滞后组62例(124只眼),通过1年的追踪观察,对比分析每1组青少年近视屈光度变化数据。结果调节滞后与调节正常组比较,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调节滞后组更容易导致近视加深;调节滞后与调节超前组比较, 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调节滞后更容易导致近视加深;调节超前与调节正常组比较, P >0.05,两组有差别,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调节滞后与青少年近视进展具有相关性,调节滞后更容易导致近视加深。

  • 自适应光学人眼优化球差矫正初探

    作者:李婧;熊瑛;李仕明;王宁利;薛丽霞;戴云;刘倩;姜文汉;张雨东

    目的通过自适应光学视觉仿真系统矫正及叠加球差,探讨球差对人眼视力的影响.方法在暗室内,通过自行研制37单元变形镜的自适应光学人眼视觉仿真系统进行球差的矫正及叠加,该系统具有矫正叠加像差同时测量视力的能力.对6名(6眼)进行6.0 mm瞳孔下保留其他像差矫正球差,及全矫基础上叠加球差,同时测量视力.结果 6名被试者球差RMS值分布于-0.10~0.11 μm,在存在其他像差的同时,矫正球差后视力平均提高2.3%.在全矫基础上叠加不同水平球差,视力逐渐下降.结论本研究中的自适应光学人眼视觉仿真系统可以实现球差的体外矫正及叠加,在人眼动态变化过程中,有其他像差存在时,较小的球差对人眼视力的影响不明显.

  • 负透镜诱导豚鼠离焦性近视眼视网膜组织中补体C1q和C3的表达

    作者:高婷婷;阳雪;龙琴

    背景 高度近视严重危害视功能,探究其发病机制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眼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补体系统参与病理性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但近视眼视网膜中补体成分的变化研究较少.目的 观察负透镜诱导豚鼠离焦性近视发生时视网膜组织中补体C1q和C3表达的变化. 方法 将12只出生3d的有色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透镜诱导组,透镜诱导组豚鼠的左眼用-10D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镜片缝合在眼周皮肤4周以诱导近视眼模型,作为透镜诱导眼,右眼用平光PMMA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缝合作为对侧对照眼,正常对照组的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眼.诱导后4周测量各组豚鼠的屈光度,过量麻醉法处死豚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豚鼠视网膜中C1q和C3蛋白的表达.结果 实验后4周,透镜诱导眼、正常对照眼和对侧对照眼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SE)分别为(-1.21±0.71)、(+2.46±0.75)和(+1.75±0.50)D,3个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55,P=0.69),正常对照眼与对侧对照组间豚鼠的平均S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62,P=0.08),而透镜诱导眼豚鼠的平均SE明显高于对侧对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92,P<0.01);透镜诱导眼、对侧对照眼和正常对照眼视网膜组织中C1q和C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1q:F=8.810,P=0.003;C3:F=14.490,P<0.001),其中透镜诱导眼视网膜中C3和C1q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侧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1q:q=4.14,P=0.01;C3:q=4.71,P=0.005),而对侧对照眼视网膜中C1q和C3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1q:q=1.61,P=0.27;C3:q=2.82,P=0.07).结论 离焦性近视发生过程中存在视网膜组织的补体活化状态,补体过度活化可能参与近视的发生.

  • 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在豚鼠离焦诱导型近视眼中的表达

    作者:林惠玉;李兵

    背景 目前近视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视黄酸作为一种近视相关性因子调控实验性近视的发生发展,但转运维生素A类物质的蛋白是否参与实验性近视的形成和近视中视黄酸的转运系统目前研究较少.目的 研究豚鼠离焦型近视眼视网膜中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的表达变化,探讨IRBP表达对实验性近视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4周龄的花色豚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10只,离焦Ⅰ组和离焦Ⅱ组各20只.离焦Ⅰ组和离焦Ⅱ组豚鼠左眼作为自身对照眼,右眼戴-10.00D凹透镜,分别戴镜14 d、28 d后摘去镜片,测量双眼实验前后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豚鼠视网膜中IRBP蛋白的表达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视网膜中IRB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右眼戴镜14 d、28 d后与左眼相比,离焦Ⅰ组和Ⅱ组豚鼠分别形成了(-5.53±1.93)D和(-8.69±2.46)D的相对近视,眼轴分别延长(0.31±0.15)mm和(0.41±0.13)mm,Ⅰ组和Ⅱ组豚鼠离焦眼屈光度、眼轴长度的前后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屈光度:F组别=1.90,P=0.04;F眼别=2.08,P<0.05;F造模前后=2.43,P<0.05.眼轴长度:F组别=2.04,P<0.05;F眼别=4.15,P<0.05;F造模前后=6.40,P<0.05),离焦Ⅱ组屈光度的绝对值增加较离焦Ⅰ组明显(P<0.05).戴镜后离焦Ⅰ组、Ⅱ组左眼及空白对照组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离焦Ⅰ组和Ⅱ组右眼测得的IRBP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165.62±4.93和171.00±4.25,明显高于各组的左眼值和空白对照眼的156.31±4.00、155.26±3.49、158.61±4.58,且离焦Ⅱ组右眼IRBP表达量低于离焦Ⅰ组右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自身对照眼及空白对照组相比,离焦Ⅰ组和Ⅱ组右眼视网膜IRBP蛋白表达下调;RT-PCR检测表明,离焦Ⅰ组和Ⅱ组右眼视网膜IRBP mRNA表达减少,与自身对照眼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视网膜IRBP的表达变化可能在豚鼠离焦型近视眼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负透镜诱导豚鼠离焦性近视眼巩膜胶原密度及形态学改变

    作者:龙琴;艾凤荣;李莹

    目的 探讨新生豚鼠负透镜诱导离焦性近视发生时巩膜胶原密度和形态的变化.方法 30只新生有色豚鼠随机分成透镜诱导组(单眼-10.00D透镜诱导)和正常对照组(无处理组),第28天测量屈光度,眼球冰冻切片行Van Gieson胶原染色,以锯齿缘为界分别分析前后部巩膜胶原密度;并进行电镜扫描观察巩膜胶原纤维直径.结果 新生豚鼠28d透镜诱导组诱导眼的平均球镜等值屈光度低于对侧眼(P<0.01);诱导眼后部巩膜胶原染色光密度值低于对侧眼(P<0.01);诱导眼和对侧眼屈光度差值与后部巩膜胶原染色光密度差值呈正相关(r=0.84,P<0.01);诱导眼后部巩膜胶原纤维直径小于对侧眼(P<0.01);诱导眼前部巩膜胶原密度和胶原直径与对侧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豚鼠28d诱导组对侧眼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豚鼠负透镜诱导离焦性近视时后部巩膜胶原密度减少,伴胶原直径的减小,影响胶原代谢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 散光性和远视性视网膜离焦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值的影响

    作者:解来青;史学锋;赵堪兴

    目的 定量研究散光性和远视性视网膜离焦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P100潜伏值的影响.方法 对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的受试者眼前依次放置不同度数的正柱镜片或负球镜片造成不同程度的散光性或远视性视网膜离焦.每一实验镜片条件下行单眼P-VEP检查,记录P100潜伏值.结果 当采用较低空间频率刺激时,P100潜伏值随视网膜离焦程度的增加变化不显著;当采用较高空间频率刺激时,P100潜伏值随散光和远视性视网膜离焦度的增加而延长.结论 散光性和远视性视网膜离焦均可引起P-VEP P100潜伏值延长;其延长程度不仅与视网膜离焦程度有关,与刺激的空间频率亦有关,低中度视网膜离焦引起P100潜伏值延长在较高空间频率时更为明显.

  • 青光眼和近视眼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

    作者:葛坚

    本文扼要报道青光眼和近视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干预研究的主要结果.通过对GZ.1、PN.1青光眼家系及散发性青光眼的研究,发现Myocilin基因的Pro370Leu突变,导致蛋白质错误折叠,内质网应激.我们提出了青光眼属于"蛋白质构象病"、"线粒体病"的学说,并研究了靶向siRNA术后抗疤痕、视神经保护药物、干细胞替代治疗及药物缓释系统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为实现青光眼"分期靶点干预"奠定了基础.在近视的研究中,从灵长类恒河猴自然动物模型的构建着手,着重研究光学离焦与近距离负荷对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并且深入探讨了近视的视网膜与中枢神经机制,同时提出了光学干预近视的新策略.这些围绕青光眼和近视基本问题进行的系列研究,将可能为其诊治提供新的模式.

  • 184名8~12岁儿童不同阅读距离及阅读时间调节滞后和调节反应的观察

    作者:黄馨慧;王明进;何鲜桂;吕敏之;张宏伟

    目的:分析儿童不同屈光状态及不同阅读距离与阅读时间的调节反应量及调节滞后量的差异,为阐明儿童调节反应状态,以及从调节反应的角度推测阅读距离与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184名8 ~ 12岁儿童,采用双眼开放式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WAM-5500)观察阅读距离在20 cm和33 cm时调节反应量与调节滞后量.结果:33 cm阅读时间1 min与10 min时,阅读距离正视组诱发的调节反应量分别为(2.03 ±0.41,2.31 ±0.51)D,在矫正至正视状态下,低、中近视组诱发的调节反应量分别为(1 min:1.90 ±0.43,10 min:2.25 ±0.42)D、(1 min:1.75 ±0.35,10 min:2.01±0.34)D;20cm阅读时间1 min与10 min时,阅读距离正视组诱发的调节反应量分别为(3.72±0.63,3.93±0.43)D,在矫正至正视状态下,低、中近视组诱发的调节反应量分别为(1 min:3.62±0.49,10 min:3.91±0.23)D、(1 min:3.32±0.60,10 min:3.71 ±0.21)D;33 cm处阅读时间1 min与10 min时,正视组的调节滞后分别为(1.00±0.41,1.21±0.14)D,在矫正至正视状态下,低、中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分别为(1 min:1.01±0.43,10 min:1.09±0.11)D、(1 min:1.03±0.37,10 min:1.05±0.09)D;20 cm处阅读时间1 min与10 min时,正视组的调节滞后分别为(1.27 ±0.64,1.42 ±0.26)D,在矫正至正视状态下,低、中近视组的调节滞后分别为(1 min:1.18±0.50,10 min:1.37±0.10)D、(1 min:1.26±0.63,10 min:1.35±0.15)D.阅读距离为20 cm组的调节需求、反应和滞后均大于33 cm组(P<0.05);阅读时间10 min时的调节需求、反应和滞后均大于1 min.结论:阅读距离与阅读时间是调节反应量和调节滞后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与青少年近视进展有关,控制阅读距离是儿童近视预防的关键.

  • 宝宝入园,出现分离焦虚怎么办

    作者:马志国

    关键词: 离焦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