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泻心汤合十灰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

    作者:苏鸿

    目的:探讨泻心汤合十灰散对上消化道出血病症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0例.参照组患者行基础西药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行泻心汤联合十灰散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参照组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泻心汤合十灰散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病症中,效果显著,从而避免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三黄泻心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皮炎医案一则

    作者:陈希西;朱晨;周朋

    过敏性皮炎,中医学早有认识和记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过敏性皮炎是由于接触过敏性抗原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它主要是由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李燕宁教授根据脏腑辨证从心肝论治,以湿热蕴结上焦、兼有风邪为病因,详审病位之深浅,细辨湿热之偏重,择遴三黄泻心汤,取得显著效果.

  • 泻心汤方证学研究

    作者:刘晓东;刘纳文

    1 泻心汤出处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芩、黄连三味药组成.《金匮要略》原著中论及泻心汤的原文有二:《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泻心汤原文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的条文: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两条原文中张仲景为泻心汤开列了3个主要症状:衄血、吐血、心下痞.

  • 泻心汤加味治疗便血咯血体验

    作者:何志伦

    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文中的"心气不足",非心气亏虚,"不足"实乃心烦不安之意,指心之阴气不足,阳热独盛,热扰心胃而烦热不安,热盛则火升,火升则血追妄行,发为吐血、衄血病证.

    关键词: 泻心汤 便血 咯血
  • 肾病湿热证

    作者:黄曦瑶;何学红

    湿热证是多种肾病主要证型之一,形成较为复杂,有内生而成,有外感所致,亦可因内外合邪以及药物等原因.治疗以清热利湿为基本原则,对湿热所处的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而采用不同治法.上焦湿热为主,三仁汤加减;中焦湿热为主,黄连温胆汤或泻心汤加减;下焦湿热为主,八正散加减.肾病湿热证成因复杂,变化多端,湿热病邪可弥漫于三焦,亦可虚实夹杂,故治疗时还需考虑数法联合应用.

  • 泻心汤加味治疗血症临证观察

    作者:卜祥凤;蒋翠云

    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乃仲景为治热吐衄所立,功能清心降火、泄热通腑,以达血脉安宁之目的.笔者以泻心汤为主加味治疗出血急症,取得满意效果,举例如下:

    关键词: 泻心汤 血症 治疗
  • 泻心汤治愈儿童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2例报告

    作者:杨兴祥;陈有明

    报告2例泻心汤清化湿热、凉血止血,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便血-肠道湿热证(小肠瘅).男,5岁,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发热2d;T39.2℃,P120次/min,R84次/min,BP85/60mmHg;血常规:WBC24.4×109/L,中性67%,淋巴细胞20%;腹部X线:中腹小肠充气,未见液平面;便常规:高粱色,无黏液及脓血,白细胞+,蛔虫卵+,潜血H++;合并蛔虫病;泻心汤(大黄后下5g,黄连3g、黄芩各3g,地榆、愧花炒、丹皮、枳实炒各5g,木香2g,当归、甘草各5g),3剂,1剂/d,水煎400mL,早中晚温服;二诊加乌梅、使君子各6g,干姜炒黑2g,2剂,1剂/d,水煎400mL,早中晚温服;三诊上方服2剂,胃纳正常,大便成形,大便潜血3次阴转,继以健脾安蛔治疗1周,出院.男,7岁,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发热3d;T38.8℃,P115次/min,R82次/min,BP80/50mmHg;血常规:WBC20.4×109/L,中性72%,淋巴细胞20%;腹部X线:左上腹小肠充气、膨胀,肠腔扩大,未见液平面,肠间有异常改变.便常规: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培养无细菌生长,隐血试验阳性;泻心汤(大黄后下5g,黄连、黄芩各3g,地榆炒、愧花炒、丹皮、枳实炒各5g,木香2g,当归、甘草各5g),2剂,1剂/d,水煎500mL,早中晚温服;二诊以原方再服2剂;三诊香连丸加减,木香、黄连各2g,陈皮、茯苓、白术、麦冬、西洋参各6g,扁豆9g,焦三仙6g.3剂,1剂/d,水煎500mL,早中晚温服,进食米汤及牛奶;四诊血象、腹部X线检查、大便镜检、隐血试验(连续3次)等检查均已恢复正常,随即出院.

  • 泻心汤在皮肤科中的应用举隅

    作者:陈德监

    泻心汤在寻常痤疮、结节性红斑、阴囊湿疹、带状疱疹和银屑病等皮肤病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满意,扩大了原方治疗范围.

  • 辛开苦降法刍议

    作者:李斌;曲道炜;林大勇

    辛开苦降法属八法中的和法,具有双向调节功能.其理论源自<内经>对中药性味功效和配伍的阐述.医圣张仲景谨遵<内经>之旨,因证立法,依法遣方,寓辛开苦降法于临证治疗寒热错杂证之中.元代朱丹溪师承仲景而善用辛开苦泄法治疗痞证.叶天士根据温病的特点,将辛开苦降理论与"轻可去实"理论相结合,创轻苦微辛法用于温病治疗中.辛开苦降法代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左金丸和王氏连朴饮等.

  • 泻心汤治痞证之我见

    作者:陆喜荣;徐进康;吴坚芳;陶鸣浩;陈晖

    泻心汤源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主治诸心下痞证.五泻心汤专为痞证而设,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满意,堪称经典.五泻心汤证在症状、方药组成及煎,服方法上既有共同性,也有独特性.

  • 一清胶囊治疗血栓性外痔32例

    作者:李国年

    血栓性外痔是肛肠病中常见的一种急性病,临床上多采取手术治疗.近年来,笔者运用由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清胶囊治疗血栓性外痔,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 经方治疗出血性疾病

    作者:陈建芳

    经方,本是古代经验方的称谓,明清初期伤寒学迅猛发展,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被医家视为医学的经典,仲景方便由古时的"经验方"变为经典的"经方",徐灵胎曾说"古圣治病之法,其可考者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经方,现已成为经典方以及经方医学的代名词,经方医学强调方证相应,重视药物及其配伍的研究,重视临床技术的研究,很多医者曾经觉得很难应用经方,经方家吴希恕先生指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临床治疗有无疗效,就在于方证是否对应[1].所谓方证,简单而言,就是指某方的适应证,毫无疑问,这对临床医生如何运用经方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笔者崇尚经典,喜用经方,在临证中常遇见一些出血性疾病,运用经方疗效满意.

  • 调胃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68例

    作者:梁宏康

    慢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且与HP的感染有密切关系,多年来,笔者以自拟调胃泻心汤治疗此类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泻心汤改善地塞米松致大鼠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韩超;潘竞锵;郑琳颖;李博萍

    泻心汤源自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芩、黄连3味药组成,主治热盛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三焦实热等症,又名三黄泻心汤.方中各药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均有一定作用[1-5].

  • 泻心汤有效组分不同配比对内毒素致小鼠死亡率的影响

    作者:杨娜;孟宪丽;魏丽

    内毒素性疾病是自二十世纪末以来严重的致死性疾病之一,由于内毒素发病机制复杂,一些已上市药物由于作用环节单一,临床收效甚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内毒素被认为是中医热毒之邪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在前期工作中我们以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作用的名方泻心汤为代表,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内毒素作用,并初步明确了其抗内毒素作用的物质基础,为了进一步寻找抗内毒素作用的佳配比,我们将黄芩总黄酮与大黄总游离蒽醌、黄芩总黄酮与大黄总结合蒽醌各设计了3种配比,并以对内毒素致小鼠死亡率的影响作实验比较以期选出抗内毒素作用的佳配比.

  • 大鼠体内泻心汤蒽醌类成分尿排泄动力学研究

    作者:吴家胜;马越鸣;严东明

    目的:研究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中蒽醌类成分在大鼠体内尿排泄动力学规律.方法:建立大鼠尿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高效液相色谱(HPLC-FLD)测定方法.大鼠灌胃给予泻心汤12 g/kg,药前及药后不同时间采集尿样,用HPLC-FLD法分析尿中蒽醌类成分,测定5种葸醌类成分经时变化,根据尿排泄量-时间数据计算排泄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灌胃给予泻心汤后,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均从肾脏经尿液排泄;排泄T1/2分别为:(3.46±1.18)h,(3.24±0.60)h,(4.69±1.99)h,(4.49±1.63)h,(5.65±1.74)h;48 h累积排泄量分别为:(11.28±4.30)μg,(116.73±17.46)μ斗g,(5.48 4-2.92)μg,(9.53±2.67)μg,(0.41±0.20)μg.结论:泻心汤中5种蒽醌类成分均可从尿中排泄,尿中排泄量占给药量均<10%.

  • 小鼠体内泻心汤中黄芩苷药代动力学

    作者:严东明;马越鸣;王天明;张宁;朱恩圆

    目的:研究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中黄酮类成分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小鼠灌胃给予泻心汤4.5、9、18 g/kg后,用HPLC方法分析血浆中黄酮类成分、测定血浆中黄芩苷浓度经时变化,浓度-时间数据用DAS药代动力学软件进行分析,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小鼠灌服泻心汤后血浆中检测到黄芩苷、汉黄芩苷和另一黄酮类成分,其中黄芩苷含量高.泻心汤灌胃给予4.5、9、18 g/kg后,黄芩苷主要药代学参数分别为:T1/2=2.77、5.69、6.20 h,AUCo-∞=9.09、23.49、39.57 μg·h/mL,CL=12.52、6.962、11.50 L·h/kg,Vd=50.11、79.56、102.95 L/kg,Cmax1=1.89、3.32、4.79 μg/mL(Tp1=0.08 h),Cmax2=1.46、2.57、4.16 μg/mL(Tp2=3 h).结论:泻心汤中黄酮类成分可以吸收进入体内,其中以黄芩苷为主.

  • 采用LC/MS2法分析泻心汤沉淀物的组成

    作者:冯有龙;余伯阳

    目的:对泻心汤(大黄、黄芩和黄连)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采用LC/MS2法进行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C18柱,以乙腈.醋酸盐缓冲液进行梯度洗脱.DAD在线检测波长为270 nm.结果:泻心汤沉淀物与其上清液所含化合物组成基本接近,泻心汤沉淀物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的溶解性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泻心汤沉淀物与其上清液在疾病治疗上同等重要,在临床使用该方剂时需注意到这个事实.

  • 泻心汤配方颗粒与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对照研究

    作者:马跃平;刘晓秋;陈发奎

    目的:考察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配方颗粒剂与标准汤剂主要指标成分相对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3D-HPLC,甲醇(A)、含0.02 mol/L磷酸二氢钾的0.1%磷酸水(pH=3)(B)梯度洗脱,建立泻心汤配方颗粒剂与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结果:确定了30个共有峰,得到了以黄芩苷为内标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值.结论:两者主要指标成分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泻心汤配方颗粒剂含量较高.

  • 谈谈对《金匮要略》泻心汤出处、方名的理解

    作者:张薛光

    泻心汤早出自于西汉时期的《汤液经法》,其方名的制定与《汤液经法》重五行学说,如五脏补泻、药性五味生克制化的特点有关.此外,《金匮要略》泻心汤与《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泻心汤均非同一处方,前者为泻心汤的变方,后者为甘草泻心汤.

130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