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采用腹部提压法成功抢救1例坠落伤并发心脏骤停患者

    作者:刘亚华;王立祥

    高处坠落伤并发心脏骤停时,由于多伴有胸肋骨骨折、血气胸等,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时胸廓的按压幅度及胸廓的回弹速率受到影响,不能够充分发挥"心泵"、"胸泵"机制,使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结合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并有心脏骤停的病例,通过自行研发的腹部提压装置进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腹部提压法在心脏骤停合并胸外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赵宗盛;王韧;郑华;章建民

    目的 探究腹部提压法在心脏骤停合并胸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心脏骤停合并胸外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抢救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标准心肺复苏法,观察组采取腹部提压法.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复苏成功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观察组CPP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上升趋势,而对照组CPP水平则随着时间的延长,在2 min时比1 min提升,但随后则呈降低趋势,两组在CPR期间不同时间点的脑灌注压(CP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 h后,两组HR、MAP和SpO2指标水平均较复苏前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提升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部提压法有助于促进心脏骤停合并胸外伤患者心率复苏,并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提升抢救率,保护患者生命安全不受威胁,值得在临床抢救中应用.

  • 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秀满;王立祥;刘亚华;孙鲲;马立芝;郭晓东;李会清

    目的 比较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LC-CPR)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指标的影响,初步评价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的复苏效果.方法 健康家猪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只.建立窒息性心搏骤停模型,分别实施CC-CPR和ALC-CPR.窒息前10 min开始连续记录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ICO2)、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和潮气量(VT)直至实验结束;计算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和分钟通气量(MV);分别在窒息前10 min、窒息后10 min及复苏后5、10、20 min抽取动脉血查血气.观察两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24 h存活率和24 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两组窒息前10 min和窒息后10 min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复苏后2min,CC-CPR组MAP( mm Hg,1 mm Hg=0.133 kPa)和CPP(mm Hg)高于ALC-CPR组(MAP:43.60±12.91比33.40±6.59,P<0.05;CPP:21.67±11.28比11.80±4.16,P<0.01);ALC-CPR组VT(ml)和MV( L/min)高于CC-CPR组(VT:111.67±18.12比56.60±7.76; MV:11.17±1.81比5.54±0.79,均P<0.01).在复苏后5、10、20 min,ALC-CPR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mm Hg)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升高,HCO3-(mmol/L)、剩余碱(BE,mmol/L)均降低,且均高于CC-CPR组(复苏20 min时pH值:7.16±0.16比7.01±0.14; PaO2:82.73±13.20比58.33±17.77;HCO3-:27.71±3.11比21.04±3.62; BE:-4.78±4.30比-10.23±2.12;SaO2:0.893±0.088比0.764±0.12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mm Hg)、K+(mmol/L)和乳酸(Lac,mmol/L)均明显低于CC-CPR组(复苏20 min时PaCO2:49.40±15.60比79.80±15.35;K+:7.18±1.76比8.55±1.02;Lac:8.17±1.46比10.39±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LC-CPR组ROSC率、24 h存活率明显高于CC-CPR组(ROSC率:80.0%比26.7%,P<0.01;24h存活率:60.0%比13.3%,P<0.05),24 h神经功能评分(分)低于CC-CPR组(1.11±0.33比3.50±0.70,P<0.01).结论 在窒息性心搏骤停猪的复苏早期,ALC-CPR较CC-CPR更具优势.

  • 腹部提压法对心搏骤停猪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会清;王立祥;刘亚华;孙鲲;马立芝;郭晓东;李秀满

    目前,不论是指南推荐还是临床中对心搏骤停常采用的复苏方法是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STD-CPR),但该方法的复苏成功率并不理想,且易引发胸肋骨骨折、重要器官损伤等并发症[1 2],在多发胸肋骨骨折造成“连枷胸”或有开放性胸外伤时,STD-CPR可能加重原有损伤.因此,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CPR)的作用机制和方法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提出多种新的复苏方法[3-8].本研究中通过比较腹部提压法和STD-CPR对心搏骤停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腹部提压法的复苏效果进行初步评估,旨在探讨一种新的CPR方法.

  • 标准心肺复苏面临的窘境及对策

    作者:王立祥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作为抢救心脏骤停的有效方法,经过50余年的探索实践,患者的生存出院率仍不理想.笔者认为当前主要问题为标准CPR存在的“局限性”、“缺陷性”及“片面性”问题,尤其是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例不合理,导致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复苏效果.故需要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跟现代医学的前沿技术,立足临床CPR工作的实际需求,不断地开辟CPR新途径,完善和发掘CPR适宜技术与方法,进一步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可谓是我们急救医学及灾害救援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 创建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理念

    作者:王立祥;孙鲲

    笔者针对心搏骤停者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基础生命支持时于30次胸外按压后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由于胸外按压中断引发循环中断、通气血流比失衡的问题,开展了在对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进行基础生命支持时,于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给予同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应用性研究.通过与标准心肺复苏(于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通气期间,给予同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复苏效果.我们有关腹部心肺复苏的系列试验研究,为进一步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为弥补标准心肺复苏于胸外按压后人工通气期间其循环间断、通气血流比失衡的缺陷,籍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适时在临床应用中于胸外按压期间辅以与人工通气支持同步的腹部提压CPR法,加强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进行CPR的应用性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