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的解释偏差

    作者:姚泥沙;李松蔚;钱铭怡;余红玉;林沐雨;王小玲;杨鹏

    目的:考察高社交焦虑个体是否对正性面孔存在主观解释偏差,探索其对正性社交信息的解释方式,以帮助理解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的认知加工模式.方法:研究为单因素设计,以被试社交焦虑水平为组间变量.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从60名学生中筛选出得分高的前27%和低的后27%,分别为高、低社交焦虑组.以正性情绪面孔为材料,给出其在特定社交背景下可能的正性、中性和负性解释,每种解释为一个独立的评分维度.通过自陈报告的方法,要求高、低社交焦虑组被试就想到某一解释的可能性大小进行评分;随后再根据自身对每种解释的相信程度,对三者进行排序.结果:评分结果表明,相比于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容易想到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 <0.001),而更容易想到负性解释(P<0.001);排序结果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相信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存在解释偏差;他们不仅无法充分理解正性面孔的积极含义,还更倾向于直接对正性面孔做出负性解释,两者都可能导致社交焦虑症状的维持.

  • 解释认知偏差矫正效果及其对先前记忆的影响

    作者:韩祖晔;孙玮洁;杨冉明;杨槟;张钦;崔丽霞

    目的:研究解释偏差矫正训练(Cognitive Bias Modification of Interpretation,CBM-I)对个体解释偏差的改变效果及对先前记忆的影响.方法:选取54名健康大学生为被试,首先为其呈现无结尾的模糊情景,并要求为该情景续写一个结局,之后将被试随机分配至对模糊情景进行积极解释的训练组(n=27)或消极解释的训练组(n=27)进行CBM-I训练.结果:积极组比消极组对积极探测情景的反应时更短(P<0.001),消极组比积极组对消极探测情景反应时更短(P<0.05);对新的模糊情景进行相似度评估,积极组比消极组倾向于积极解释(P=0.06),消极组比积极组倾向于消极解释(P<0.05);对先前记忆内容(即先前续写的模糊情景结局)的回忆效价更倾向于CBM-I训练效价(消极训练组P<0.05).结论:CBM-I训练能有效改变解释偏差倾向,且对训练前的记忆产生定向影响.

  • 积极关注对社交焦虑者焦虑及认知偏差的影响

    作者:余红玉;钱铭怡;姚泥沙

    目的:考察积极关注对社交焦虑者的焦虑、解释偏差及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借鉴认知行为治疗中记录思维日记的方法(Dysfunctional Thought Record,DTR),改良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社交焦虑者(非临床样本)进行—个月的正性思考,引导其关注正性信息.内容包括对某一正性事件积极的想法、积极的情绪、舒适的躯体感受以及积极的行为结果.结果:一个月的积极关注训练后,社交焦虑者自我报告的焦虑水平明显改善(P<0.001);解释偏差任务中选择正负性解释的反应时均明显缩短(P<0.01);注意偏向无明显变化.结论:提示对生活琐事的积极关注可以有效改善社交焦虑者焦虑症状及解释偏差.

  • 解释偏向矫正:“自下而上”地改变社交焦虑个体的解释偏向?

    作者:刘冰茜;李雪冰

    长久以来,研究者发现社交焦虑个体对模糊的社交情境存在偏向性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偏向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的产生、维持与复发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解释偏向矫正训练,因其能够通过简单的重复性实验“自下而上”地改变焦虑个体的这种解释偏向.与此同时,部分研究人员还发现经过这种“自下而上”的训练之后,焦虑个体的情绪状态也有所改善.然而,解释偏向矫正是一个新领域,存在整体研究异质性高、矫正训练机制不明确等争议.首先,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的常用研究范式,从被试临床状态与年龄特征两个方面梳理了解释偏向矫正领域的研究现状.其次,本文重点关注了解释偏向矫正训练作用于社交焦虑障碍的起效机制,综合过往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干预作用模型”,探讨了可能影响因素(自我意象、自尊、对威胁性刺激的评估、正性评价恐惧、长时记忆、焦虑敏感性和回避行为).后,本文从解释偏向、焦虑症状、迁移效应、实验设计和整体领域研究质量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争议与问题,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社交焦虑解释偏差:研究范式、特征及矫正

    作者:李涛;冯菲

    解释偏差是社交焦虑者认知偏差的重要表现,是个体以更消极或更有威胁性的方式对社交刺激进行错误解释的倾向.文章首先介绍了该领域研究中常采用的4种范式: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异义词范式、模糊故事范式、反应时范式和词句联想范式.然后总结了社交焦虑解释偏差的特征,阐述了注意偏差、依恋关系、发展经历和人格的强化敏感性对社交焦虑解释偏差的影响.后,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1)研究范式的研究适用性;(2)社交焦虑解释偏差的特异性;(3)社交焦虑解释偏差的神经生物学研究;(4)消极解释和积极解释在社交焦虑中作用;(5)社交焦虑解释偏差的矫正效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