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初级传入C纤维内μ阿片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光镜与电镜研究

    作者:李和;王小丽;张亦农;杨世明;李肇春

    目的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大鼠脊髓后角内μ阿片受体(MOR)与C纤维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阿片镇痛的突触机制提供形态学证据. 方法根据辣椒素对初级传入神经中C纤维的特异性神经毒性,在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以毁损C纤维,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比较脊髓后角内MOR免疫反应性的变化;根据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I-B4(griffonia simplicifolia isolectin I-B4,I-B4)与初级传入C纤维选择性结合的特性,应用双标(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技术(ABC-纳金法)分别标记脊髓后角内I-B4结合位点和MOR. 结果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3~7d后,其脊髓后角Ⅰ~Ⅱ层内的MOR免疫反应性较对照动物明显减弱;电镜下在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内观察到,MOR不仅定位于树突内,也分布在含I-B4结合位点的C纤维终末内.无论在树突内还是在轴突终末内,MOR主要分布在非突触部位,仅少量MOR与突触前膜和/或突触后膜有关. 结论脊髓后角中部分MOR来源于辣椒素敏感的C纤维,外源性吗啡或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如内吗啡肽等MOR激动剂在脊髓后角内既可通过突触后(树突内)的MOR发挥作用,也可通过突触前(轴突终末内)的MOR对C纤维产生突触前抑制效应,而且在此过程中,MOR激动剂在非突触部位的作用可能是主要的.

  • 电针对炎性痛大鼠背根节BSI-B4表达的调节观察

    作者:王丽娜;杨建平;张育文;李熳

    目的观察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可以选择性标记参与痛觉信息传递的C纤维及其终末)结合位点的变化情况以及电针对其调节.方法采用大鼠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第3、7d)背根节BSI-B4结合位点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针刺(电针环跳穴、阳陵泉穴)条件下该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注射后第3、7d各组大鼠背根节的BSI-B4结合位点表达关系比较如下:炎性痛组(包括3、7d组)>电针组(包括3、7d组)>生理盐水组(包括3、7d组)(P<0.01).且炎性痛组大鼠BSI-B4表达还表现为3d组>7d组(P<0.05).结论电针可以下调炎性痛大鼠背根节BSI-B4结合位点表达的增多,这可能是电针镇痛的机理之一,即通过减缓炎性痛大鼠C伤害性感受器的持久发放达到治疗炎性痛的目的.

  • 电针对大鼠关节炎性痛的疗效观察及其脊髓机制探讨

    作者:王丽娜;杨建平;张育文;李熳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关节炎性痛的疗效并探讨其脊髓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对大鼠致炎后14 d内的痛反应情况作连续记录,且观察致炎后不同时间段(分别取第3、7 d)脊髓后角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结合位点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亚型蛋白(NMDA,NR1)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针刺条件下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1)电针后能明显改善炎性痛组大鼠的各痛反应指标变化(P<0.01),但仍未恢复到生理盐水组水平.(2)注射后第3、7 d各组大鼠(包括第3、7 d组)脊髓背角的BSI-B4结合位点和NR1表达关系比较如下:炎性痛组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经电针治疗后,电针组表达较炎性痛组减弱,但仍然比生理盐水组高(P<0.01);炎性痛组和电针组大鼠NR1的表达还表现为3 d组>7 d组(P<0.01).结论电针可以明显改善单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各类痛反应指标,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减缓炎性痛大鼠C伤害性感受器的持久发放,以及下调脊髓后角浅层NR1的表达抑制兴奋性信息的传入,从而减缓痛觉过敏的形成达到治疗炎性痛的目的.

  • 炎性痛及辣椒素诱导的BSI-B4结合位点和NMDAR-1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王丽娜;张育文;李熳;李玲俐;张静;关新民

    目的观察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是否存在突触前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以及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结合位点和NMDA受体亚型R-1(NMDAR-1)表达的变化. 方法制作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的神经药理学手段,结合辐射热测痛法以及BSI-B4与NMDAR-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整体研究. 结果蛛网膜下腔注入辣椒素后第8天,在背根节(DRG),BSI-B4与NMDAR-1标记的小神经节细胞平均吸光度较对照组分别减少32.46%和19.18%(均P<0.01).在脊髓后角,阳性产物平均面积和吸光度分别较对照组减少63.11%和36.82%(均P<0.01);NMDAR-1则分别减少29.93%和36.36%(均P<0.01).注射后第3、7天,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炎性痛组大鼠注射侧脊髓后角浅层BSI-B4的结合位点以及NMDAR-1的表达均上调,而且注射后第7天 NMDAR-1的表达较第3天减少,结合热痛阈的结果提示,随着炎症的缓解,NMDAR-1的表达也相应降低. 结论从DRG和脊髓后角水平初步证明了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末梢上可能存在突触前的NMDA受体.NMDA受体的激活在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雷公藤内酯醇对AA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NMDAR1及BSI-B4结合位点表达的影响

    作者:韦赟博;林荣;陈伟;张旭东;逯卓卉;蒋雯雯;韦登明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脊髓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TP低、中、高剂量组.造模后14 d,TP各剂量组大鼠予相应剂量TP腹腔注射给药,1次/d,连续给药9d.检测大鼠热痛阈,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腰5(L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中NMDA受体Ⅱ型R1(NMDAR1)、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BSI-B4)结合位点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9d后,模型组大鼠热痛阈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P各剂量组热痛阈显著高于模型组(P <0.05或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L5节段脊髓背角和DRG中NMDAR1、BSI-B4结合位点阳性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TP各剂量组大鼠L5节段脊髓背角和DRG中NMDAR1、BSI-B4结合位点阳性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结论:TP对AA大鼠具有良好镇痛作用,并能抑制AA大鼠脊髓背角和DRG中NMDAR1、BSI-B4结合位点的表达,这可能是TP镇痛作用机制之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