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传统针刺特征的单穴电针治疗技术的实现
通过分析传统电针治疗的特点,发现目前临床和实验中应用电针时存在的问题,如治疗过程可能出现治疗范围的变化,两个电极下的穴位所在经络不同,正、负极接法未很好地与传统针刺的补泻功能相结合,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或不能很好地发挥电极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出"单穴电针"的新概念.在设计"双极针灸针"的基础上,借用传统的电针治疗仪,实现新的"单穴电针疗法".由于"单穴电针疗法"实现了在单穴上进行电刺激,在兼容传统电针治疗方法的同时,可以避免传统电针治疗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能有利于提高电针临床疗效,推动电针疗法的发展.
-
单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痛及外周血血栓素B2、前列环素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及其外周促循环镇痛机制.方法:将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按入组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53例)与对照组(45例),分别给予局部单穴电针与常规取穴电针治疗(共8次),观察电针前后疼痛程度变化(共9次),以及血栓素B2血浆(TXB2)、前列环素(6-keto-PGF1α,6-K)和T/K比值的变化(共2次).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P<0.001),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明显,存在着组间差异(P<0.001).治疗结束后两组外周血TXB2和T/K比值均显著降低(P<0.001),而6-K则显著升高(P<0.001),各项指标治疗组比对照组变化更明显,存在着组间差异(P<0.001).结论:局部单穴电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取穴电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良性调节患者外周血TXB2、6-X及其T/K有关.
-
单穴电针仪的研制及其意义
通过分析传统电针的特点及临床和实验中应用单穴电针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传统针刺疗法的特点,提出"单穴电针"和"单穴电针疗法"的概念,并设计"单穴电针"的制作方法和治疗方法,建立一种具有传统针灸特色的电针疗法.
-
电针腰突穴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电针腰突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将全部入组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单穴电针腰突穴为治疗组,常规取穴电针为对照组,各组的电针治疗参数一致,治疗前后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对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OD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 P<0.01),且两组治疗前后ODI差异的组间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与常规取穴电针相比,单穴电针腰突穴疗法能更显著的恢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
关键词: 针刺 单穴电针疗法 腰突穴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功能 -
电针腰突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IDH)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1-2],电针腰突穴疗法作为治疗LIDH的非手术疗法之一,近年来有诸多成功报道[3,4].为进一步证实及推广这一治疗腰突症的特色方法,本研究自2012年5月-2013年1月,采用单穴电针腰突穴并与常规取穴电针组比较,观察了78例LIDH患者.现报告如下.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外周血血栓素B2、前列环素及其比值与腰腿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寻腰椎间盘突出症电针镇痛的有效方法,探讨其促循环作用机制.方法:将98例患者按入组先后随机分成治疗组(n=53)与对照组(n=45),观察电针前后疼痛程度以及外周血TXB2、6-K和T/K比值的变化,治疗组采用局部单穴电针,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电针,各组的电针参数与针刺频度一致.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但存在着组间差异;同时两组外周血TXB2和T/K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而6-K则显著升高(P<0.01),各指标也存在着组间差异.结论:患者外周血TXB2、6-K和T/K比值可能参与LIDH发生、发展过程的调控,可作为疾病预后与临床疗效的观察指标之一;局部单穴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改善受累神经根微循环状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