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穴后对心肌缺血大鼠"内关""天泉"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严明娜;嵇波;王丹;赵国桢;白红新;孙晓敏;戴健;路雅雯;刘翼天;苏杭;葛云鹏

    目的:研究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穴后对大鼠"内关""天泉"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高频电针"内关"组、高频电针非穴组5组.高频电针"内关"组采取每日电针大鼠左侧"内关"穴,高频电针非穴组采取每日电针非穴.于治疗结束30 min后,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双侧"内关""天泉"穴区域的皮肤血流灌注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穴位血流灌注量均降低(P<0.05),且双侧"内关"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高频电针"内关"穴组心肌缺血情况有所改善,且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内关"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变化显著.

  • 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相关经穴和非相关经穴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戴健;嵇波;路雅雯;赵国桢;王丹;严明娜;白红新;孙晓敏;游敏;吴娇娟;郭孟玮;李志刚;程凯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处于正常生理态、缺血损伤病理态时,低频电针和高频电针刺激“内关”后相关经穴和非相关经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情况.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分别以2 Hz及100 Hz电针左侧“内关”穴20 min,每日治疗1次,于第3次治疗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J点差值,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观测各组大鼠双侧“内关”“足三里”及“阳陵泉”穴区的皮肤血流灌注量.结果:模型组心电图J点差值及血清中cTnT的含量较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组电针后心电图J点差值及血清中cTnT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P<0.05).模型组双侧“内关”“足三里”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1);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组电针后,“内关”“足三里”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1).各组“阳陵泉”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相关经穴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存在一定的变化特征,说明“内关”穴和“足三里”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可以相对特征性地反映心肌状态变化的情况.

  • 提插补泻对健康人足三里穴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李晓梅;李岩琪;周丹;刘阳阳;李迎红;刘建卫;郭永明;郭义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 不同频率电针及刺激次数对心肌缺血大鼠内关穴与非经非穴点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路雅雯;嵇波;戴健;赵国桢;王丹;严明娜;白红新;孙晓敏;郭孟玮;毛颖秋;李志刚;程凯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探讨低频或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后内关穴及非经非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规律及治疗次数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00只雄性 Wistar 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次治疗组和3次治疗组,各组再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组5个小组,每组10只。电针组大鼠左侧内关穴每日接受针刺1次,于第1天或第3天治疗结束60 min 后,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双侧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区域的皮肤血流灌注量,HE 染色观测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3次治疗后模型组内关穴区皮肤血流量显著降低(P <0.01),且3次治疗模型组较1次治疗模型组内关和非经非穴皮肤血流量皆显著降低(P <0.01);与模型组相比较,3次治疗后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内关穴区皮肤血流量均显著升高(P <0.01)。结论内关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较非经非穴能相对特异地反映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的变化,尤其是低频或高频治疗后随次数增加能阻抑由于心肌缺血损伤诱发的相关经穴皮肤血流灌注量下降的情况,且3次治疗后以高频电针作用更为明显,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电针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大鼠相关经穴皮肤血流灌注量影响的后效应研究

    作者:刘亚利;赵国桢;张平;嵇波;戴健;路雅雯;严明娜;王丹;郭孟玮;毛颖秋;孙晓敏;白红新;许咏思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处于正常生理态、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低频或高频电针干预态时相关经穴皮肤血流灌注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探寻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心肌缺血损伤后其相关经穴反映的后效应。方法将50只雄性 Wistar 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经穴低频电针治疗组(经穴 A 组)、经穴高频电针治疗组(经穴 B 组)5组,每组10只。于第3次治疗结束后即刻、30 min、60 min 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观测各组大鼠双侧内关、郄门、天泉穴区和非经非穴对照点的皮肤血流灌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关、郄门、天泉双侧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低频或高频电针治疗后,各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不同程度升高,其中经穴 A 组内关、郄门、天泉双侧穴区均以治疗后即刻血流灌注量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经穴 B 组左侧3个穴位均以治疗后30 min 更接近空白对照组,而右侧3个穴位均以治疗后60 min 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低频电针在干预心肌缺血损伤时对穴区血流灌注量变化影响的即时效应优于高频电针;高频电针在干预心肌缺血损伤时对穴区血流灌注量变化影响的后效应优于低频电针。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