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阴囊糠秕马拉色菌感染1例

    作者:王英;顾军;张丽娟

    我们于2001年9月诊断了1例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阴囊真菌感染,现报道如下.患者,男,34岁,阴囊瘙痒性红斑1月余.既往无手、足、体癣史,无花斑癣史.

  • 糠秕马拉色菌皮肤感染模型的构建

    作者:曹玉萍;沈永年;吕桂霞;王乐;曾荣;张孟丽;李玲珺;马鹏程;刘维达

    目的::构建糠秕马拉色菌的体外组织工程皮肤感染模型。方法:利用成纤维细胞及牛胶原混合液构建组织工程真皮,采用气液界面培养方法在组织工程真皮表面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糠秕马拉色菌悬液感染组织工程皮肤,在不同时间点,利用HE染色及PAS染色观察组织工程结构的改变及糠秕马拉色菌侵入深度的变化。结果: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紧密,分化层数达8~10层。随着糠秕马拉色菌感染时间的延长,组织工程皮肤的基本结构不被该菌破坏,芽生孢子密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对于组织工程皮肤的侵袭仅限于表皮浅层。结论:糠秕马拉色菌的组织工程皮肤感染模型可较好的代表糠秕马拉色菌在体感染情况,是马拉色菌相关疾病较好的体外研究工具。

  • 脂溢性皮炎患者血清中抗糠秕马拉色菌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施仲香;于长平;杜文莉;于美玲;张迪展;王广进

    目的:探讨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在脂溢性皮炎(S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糠秕马拉色菌为抗原,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SD患者治疗前(99例)和治疗后(35例)及6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M.furfur特异性抗体IgG、IgM、IgA检测.结果:(1)99例SD患者抗M.furfur特异性抗体Ig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男性年龄在18~35岁以及病程>1年的SD患者血清抗M.furfur IgG抗体分别高于女性、其他年龄段以及病程<1年的患者(P均<0.05);(3)35例患者疗后血清特异性抗体IgG、IgM、IgA水平较疗前无明显降低(P>0.05);(4)各组间IgM、IgA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SD患者存在对M.furfur的体液免疫异常,这种异常以18~35岁以及病程在1年以上的男性患者尤为明显,M.furfur数量的减少不影响体液免疫,SD的发病可能与机体对M.furfur的免疫异常以及菌株的毒力和酯酶活性有关,推测局部抗真菌治疗配合适当的免疫调节剂可能对本病有益.

  • 花斑癣患者血清中抗糠秕马拉色菌IgG、IgM、IgA抗体的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王群;吴勤学;靳培英

    目的:探讨机体体液免疫在花斑癣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以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整菌(WMF)为抗原,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68例花斑癣患者和41例正常人血清中的抗WMF抗体.结果:正常人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抗WMF抗体,花斑癣患者血清中抗WMFIgG抗体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男性患者血清中IgG抗体低于女性患者(P<0.01),病程1年以上者血清中特异的IgG抗体低于病程不到1年者(P<0.01).结论:机体血清抗M.furfur抗体可能是人体内天然抗体,且特异的IgG抗体具有保护作用.支持花斑癣的发病与免疫缺陷有关.

  • 脂溢性皮炎研究进展

    作者:施仲香;赵天恩

    脂溢性皮炎(SD)或头皮屑临床常见,过去被认为是发病机制不同的两种疾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头皮屑属轻型脂溢性皮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清,一般认为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发现,SD的发病与免疫功能紊乱及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感染密切相关.本病的治疗以去脂、消炎、杀菌、止痒为主,近几年有作者提出局部用免疫抑制剂及紫外线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 婴儿湿疹患者皮损处马拉色菌和细菌定植情况分析

    作者:何大宝;周国茂;尤美霞;郭宁燕;王伟媚;李真;吴育庆

    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病因复杂,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对细菌及糠秕马拉色菌在婴儿湿疹的定植情况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预防接种门诊中湿疹和非湿疹患儿各30例,分为湿疹组和对照组,湿疹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30 ~ 303)d,平均143.5 d;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3例.年龄(53~303)d,平均161.2 d.

  • 脂溢性皮炎患者血清抗糠秕马拉菌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朱娇媛;文海泉;梁云生

    脂溢性皮炎(S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病因尚不完全明了.目前一般认为SD的发病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皮脂分泌过多、感染、免疫缺陷等.许多研究表明,SD的发病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及继发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感染密切相关[1].

  • 伊曲康唑分散片治疗中重度脂溢性皮炎临床疗效

    作者:陈洁华;叶伟;莫家亮;聂金汉;谭以和;叶圣章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分散片对治疗中重度脂溢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126例中重度脂溢性皮炎患者中随机选取63例设为对照组,该组采用左西替利嗪治疗,将另外6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该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使用伊曲康唑分散片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较之对照组患者高(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使用伊曲康唑分散片治疗中重度脂溢性皮炎能明显缓解患者局部炎症反应,减少复发率,且患者不良反应少.

  • 糠秕马拉色菌直接镜检的方法学选择

    作者:董兴军;张春亭;胡爱萍

    目的:比较10% KOH法、乳酸酚棉蓝染色法、龙胆紫染色法直接镜检糠秕马拉色菌的阳性率.方法:临床上拟诊为花斑糠疹或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患者共计520例,对其中392例花斑糠疹患者采用钝刀刮屑取材,对128例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患者采用平口钳捏挤法取材,并对同一患者的同一部位所取标本分别进行10% KOH、乳酸酚棉蓝染色、龙胆紫染色处理,比较检出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拟诊为花斑糠疹的患者,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7.9%、96.7%)高于用10% KOH处理(90.5%)的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83、12.30,P值均<0.05);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x2=1.22,P>0.05).拟诊为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患者,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2.2%、85.9%)高于用10% KOH处理(58.6%)的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8.93、23.88,P值均<0.05);经乳酸酚棉蓝染色与龙胆紫染色后标本检测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x2=2.57,P>0.05).乳酸酚棉蓝染色法较龙胆紫染色法在操作过程、阅片时间上更迅捷、方便.结论:拟诊为花斑糠疹或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患者宜采用乳酸酚棉蓝染色直接镜检.

  • 汗斑有法可治

    作者:张运昌

    人们常提到的"汗斑",医学名称为"花斑癣".它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多见于夏秋炎热季节,好发于颈、胸、背、腋下、上臂内侧及面部等处,是由一种叫糠秕马拉色菌所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慢性真菌病.糠秕马拉色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如内衣不洁、潮湿多汗、不常洗澡、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某些慢性病患者容易受染.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120例

    作者:宋广英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方法:将180例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采用中西医外治和西药内服的综合疗法;对照组60例采用西药口服和外用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用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9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其中复发7例;对照组痊愈31例,有效15例,无效14例,其中复发9例.经Ridit检验,u=3.6667,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发率比较,经统计学检验χ2=4.15,两组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显著.

  •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疗效及4年随访结果的比较

    作者:沈玮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人体正常寄生菌糠秕马拉色菌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引起的毛囊性皮肤真菌病.夏季常见,多发生于青壮年.治疗多有良好效果,但一部分患者易复发[1~3].为此我们于1999年1月至2000年11月,选用伊曲康唑及氟康唑治疗复发性或对一般疗法无效的顽固性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并对治愈者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现报道如下.

  • 联苯苄唑霜剂与凝胶治疗糠秕孢子菌毛囊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江萍

    糠秕孢子菌毛囊炎是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该菌是人体皮肤的正常菌群之一[1].在促发因素影响下,在毛囊内大量繁殖,加上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破裂、内容物释人组织而产生炎症.

  • 面部痤疮皮损内糠秕马拉色菌检测及酮康唑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蒙秉新;苏建英

    目的了解痤疮皮损内糠秕马拉色菌(MF)的感染情况和酮康唑治疗痤疮的效果. 方法 192例取皮损内容物接种于含油培养基,培养48小时后观察菌落及KOH-Paker墨水染色的镜下形态.478例寻常痤疮均予酮康唑200mg/d内服治疗,疗程2个月以上. 结果检出MF共127例(66.15%),其中丘疹脓疱型高,为98例(74.24%).总痊愈率为419/478(87.66%),其中丘疹脓疱型痊愈率高,为362/369例(98.10%). 结论①糠秕马拉色菌在痤疮,尤其是丘疹脓疱型痤疮皮损中有较高的感染率.②由于同时具有抗MF和调节内分泌的双重作用,酮康唑治疗痤疮,尤其是丘疹疱型痤疮具有较满意的疗效.③酮康唑仍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只要定期监测血清转氨酶,可以放心使用.

  • 蓝光对痤疮患者的疗效及对糠秕马拉色菌的影响

    作者:穆艳蕾;杨蓉娅;王文岭;樊昕;徐阳;王聪敏;张洁

    目的 观察波长407~420 nm蓝光对痤疮患者的疗效,对面部皮肤皮脂溢出率及糠秕马拉色菌的影响.方法 对20例痤疮患者蓝光治疗前后行电子显微成像观察,评价靶疹的表皮层及真皮浅层变化;应用Looking bill及Cunliffe改良测定法进行皮脂溢出率测定;应用蓝光对培养的糠秕马拉色菌进行照射,观察照光前后菌落的数量及形态变化.结果 20例痤疮患者蓝光治疗后靶疹明显消退,其表皮层及真皮浅层损伤减轻;皮脂溢出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在0.5 ml细胞数为5×10~6/ml的糠秕马拉色菌菌液中,菌落数量、直径与光照时间成反比,蓝光光照时间大于3 min 30 s时,平吼内无菌落生长.结论 蓝光对痤疮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修复深至真皮层的皮肤损伤,抑制皮脂分泌,对糠秕马拉色菌有杀菌作用.

  • 肾移植患者皮肤脓肿分离出糠秕马拉色菌1例报道

    作者:赵红梅;冉玉平;蒋献;曾蔚;熊琳;代亚林;杜小平;杨果

    报道1例从肾移植患者腹股沟脓肿中分离出糠秕马拉色菌,并通过实验研究其致病性.患者男性,33岁,因发热伴右侧腹股沟炎性结节1周入院.3年前曾接受肾移植,术后持续使用免疫抑制剂.入院后多种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结节破溃形成脓肿及深溃疡.脓液及坏死组织培养有酵母样菌落生长, 菌落涂片镜下见卵形出芽孢子,转种后仅在含菜子油的培养基生长,各分离株均鉴定为糠秕马拉色菌.将菌悬液经尾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小鼠3 d后可引起内脏器官的微脓肿和炎性反应,病灶中可见出芽孢子,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其细胞壁内侧有马拉色菌属特有的锯齿状结构.抗真菌治疗采用氟康唑内服和两性霉素B外敷,分离株在治疗前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抗真菌治疗后的分离株仅对两性霉素B敏感.本例报道提示糠秕马拉色菌可引起深部感染.肾移植及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是诱发该条件致病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 采乐洗剂治疗花斑癣40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海;蔡丽娜;王亚美

    花斑癣俗称"汗斑”,是由糠秕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所致的浅部真菌病.作者1998年7月至8月在某一中专学校共收治花斑癣40例,应用采乐洗剂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 伊曲康唑治疗头皮部脂溢性皮炎疗效观察

    作者:钱桂萍;高宇

    目的 观察伊曲康唑治疗头皮脂溢性皮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伊曲康唑口服联合2%酮康唑洗剂外用治疗.对照组单独外用2%酮康唑洗剂,对治疗后第14、28天的皮损消退情况、总有效率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14天时两组痊愈率比较x2=5.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天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4.52,P<0.01及x2=13.79,P<0.01.结论 联合疗法治疗头皮部脂溢性皮炎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的优点.

  • 婴儿脂溢性湿疹糠秕马拉色菌带菌率调查分析

    作者:王敏;冉琴

    经检查87例脂溢性湿疹的皮损,在54例的皮损上的鳞屑中发现有糠秕马拉色菌孢子,总带菌率62%.

  • 糠秕孢子菌与相关皮肤病

    作者:王玲;杨志芳;刘淮

    糠秕孢子菌(Microsporum Furfur)初由Robin 1853年命名,1989年Biallon新设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随将之改名为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

48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