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杏林耕耘五十载

    作者:李冬青

    1 肩负重托,走上医疗岗位1954年正当我们国家建设高潮的时期,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及大学毕业生.我服从国家统一分配,被分配到举世闻名的锡都人民医院工作.

  • 执教业医四十载

    作者:吴宗柏

    我1965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经统一分配来云南中医学院工作.同年去上海中医学院进修一年.从此便与执教业医结下了不解之缘.任教以来,曾先后担任过社来社去中医班、工农兵学员班、专科班、本科班、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研究生班等不同层次班级的多门专业课程.

  • 医药园中勤耕耘

    作者:杨国祥

    1958年高中毕业的我,幸运地从贵州安顺考入新中国建立后首批成立的中医药高等学府-成都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

  • 坚持走中西医结合道路

    作者:童玉辉

    中西医结合不仅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问题,也是丰富现代中医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可以说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现代化,是我国医药学向前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的新医学、新药学问题.中西医结合能够应用我们所掌握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发掘中医的宝贵遗产,抹去这颗古老灿烂的明珠表面的积尘,让她在世界医学之林中大放异彩.

  • 我的从医之路

    作者:杨长庆

    1学习之路和工作经历我出身于一个中医家庭,父亲杨大纯,精研中医,在家乡腾冲开设"崇仁堂"诊所,并按古方研制出各种丸、散、膏、丹,疗效独特,且有创新.父亲不断接受新事物,从缅甸引进牛痘给群众接种,是滇西预防医学的先行者之一.我7岁开始读私塾,就学于清朝进士杨策贤名下,攻读五年.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和四书五经等,并听宣讲及学写短文.家中的书房里放满了医书药书,在父亲的指导下,我开始涉猎历代医家名著,如<医学三字经>、<医古文>、<本草纲目>、<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药性赋>、<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温病条辩>、<针灸集成>等.父亲带我坐诊和出诊,他常结合病人病情,让我背诵有关的经文.我随父亲采药、认药和制药,背诵相应的药性歌诀.从书房到诊所,从药房到采药制药,父亲严格训导,我学以致用,倍感提高很大,深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崇仁堂"诊所诊务及制药繁忙,我边学边干,还学会了针灸、拔火罐、按摩推拿和汤药薰洗等.

  • 杏林耕播度春秋

    作者:管遵信

    管遵信教授,主任医师,男,汉族,1938年4月生,山东省高密市人,民盟盟员.自幼从父管正斋(国内外著名中医针灸专家,1962年云南省首批名中医,<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创办人之一)学习中医针灸,1956年经考试获得医师资格,1963年大学本科毕业,1983年毕业于卫生部全国针灸研究班.

  • 一生奋斗为中医

    作者:詹文涛

    我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中国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1956年我以优越的成绩毕业于昆明医士学校医士四班,时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中医药政策,周恩来总理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亲自批示在全国成立北京、上海、成都、广州(东、南、西、北)四所中医学院,这是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首次出现的由国家兴办的六年制的中医药大学,同时也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系于中医中药--我作为"优材生"被云南省人民委员会保送到成都中医学院读大学--成为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开山弟子.成都中医学院当时云聚一大批天下名医--李斯炽、邓绍先、吴悼仙、卓雨农、邹仲彝、蒲湘成、凌一揆等,在他们的亲传口授之下,1962年我又以优越成绩的"优材生"成为中国首届中医药大学毕业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