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CTA相关性分析

    作者:何汇忱;周仕恩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决存在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在我院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58例受检者.利用GEA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观察颈动脉分叉角类型,测量颈内动脉分叉角、颈外动脉分叉角、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决厚度.根据双侧颈内动脉斑块的有无对颈内动脉分叉角、颈外动脉分叉角、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的大小及颈动脉分叉角类型分别进行分组,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及卡方检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颈内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1.244(P=0.219);颈外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0.027 (P=0.978);颈总动脉分叉角分组中,T值为-0.186 (P=0.853);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分组中,T值为-1.379 (P=0.173).对颈动脉角分叉类型分组进行卡方检验,x 2值为0.919 (P=0.632).各组检验P值均大于0.05.结论 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形态与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决的形成无明显关联.

  • 多排螺旋CTA测量不同分型颈动脉分叉角相关参数

    作者:牟俊;王波

    目的:探讨应用多排螺旋CTA图像后处理技术测量颈动脉分叉角几何学指标的价值。方法:收集行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没有明显异常的受检者350例,根据TF-AHCB模型颈动脉分叉角分为Ⅰ、Ⅱ及Ⅲ型组;利用医学图像后处理软件测量颈动脉分叉角(α)、颈总动脉远端内径( A)、颈内动脉膨大近端内径( B)、颈内动脉膨大处内径( C)、颈内动脉膨大远端内径( D)及颈外动脉内径( E)6项指标,观察受检者不同性别及左右侧颈总动脉这6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Ⅰ型α(24.70±11.17)°、A(6.25±0.97)mm、B(6.12±1.42)mm、C (6.81±1.39)mm、D(4.03±0.81)mm、E(3.39±0.97)mm,Ⅱ型α(40.71±15.55)°、A(6.68±0.97)mm、B (6.70±1.41)mm、C(7.82±3.36)mm、D(4.25±0.82)mm、E(3.29±0.75)mm,Ⅲ型α(65.03±16.95)°、A (6.84±1.07)mm、B(7.27±1.78)mm、C(7.82±1.47)mm、D(4.28±0.81)mm、E(3.35±0.85)mm;Ⅰ、Ⅱ、Ⅲ型颈动脉分叉角除E值外均有明显差异( P<0.05),其中α值呈线性正相关;Ⅰ、Ⅱ、Ⅲ型左右侧颈动脉分叉角6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多排螺旋CTA图像后处理技术提供颈动脉分叉角较为可靠的正常参考值。不同分型间颈动脉分叉角呈线性正相关。

  • 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相关性的 CTA 分析

    作者:周仕恩;邱传亚;何汇忱;许钧杰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动脉 CT 血管造影的99例受检者。利用 GE A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分析,测量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厚度及颈内动脉开口平均直径。根据颈总动脉分叉角、颈内动脉分叉角及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的大小分别对双侧颈内动脉斑块厚度进行分组,采用 SPSS16.0软件进行配对 t 检验(正态分布)或 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对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进行偏相关性分析,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各组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无差异(P >0.05)。偏相关分析示:颈总动脉分叉角分组中,颈总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相关系数 r 值为-0.020(P =0.849);颈内动脉分叉角分组中,颈内动脉分叉角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相关系数 r 值为0.018(P =0.864);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分组中,颈内动脉分叉角标准化指数与颈内动脉斑块厚度间相关系数 r 值为0.005(P =0.962)。结论双侧颈动脉分叉角变化不会导致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厚度的差异。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