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术后高阶像差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季鹏;毕宏生;王兴荣;马晓华;范华;王静波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术后高阶像差变化与切削量、治疗光区直径和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值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采用飞秒激光制瓣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69例(138眼),采集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高阶像差值、角膜后表面前凸值,记录患者的治疗光区直径和切削量,采用多元逐级回归分析探讨手术切削量、治疗光区直径和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与术后高阶像差的相关性.结果 术中手术切削量为(96.26±25.14) μm,治疗光区直径为(6324.00±297.00) μm,术后6个月角膜后表面前凸值为(47.62±15.00)μm;术后6个月瞳孔直径6 mm区的总体高阶像差和去球差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78±0.26)μm、(0.56±0.23) μm,术前为(0.49±0.21) μm、(0.45±0.22)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6个月瞳孔直径6 mm区的总体高阶像差和去球差高阶像差均方根值与手术切削量(r=0.62、0.46,均为P<0.01)、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值(r=0.49、0.45,均为P<0.01)均呈正线性相关,与治疗光区直径(r=-0.56、-0.47,均为P<0.01)均呈负线性相关.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术后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大,术后高阶像差增加与手术切削量、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值呈正线性相关,与治疗光区直径呈负线性相关.

  •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影响角膜非球面指数变化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季鹏;王静波;毕宏生;王兴荣;马晓华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会改变角膜的非球面形态,进而对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手术治疗参数,如切削深度、治疗光区直径如何影响角膜非球面形态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近视术中所需切削深度及治疗光区直径大小等手术参数对角膜非球面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7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飞秒制瓣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89例175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1.0.采用Orbscan-IIz角膜地形图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角膜中央6.0 mm区非球面指数(Q值),记录每例手术治疗光区直径和切削深度,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手术前后术眼的视力和等效球镜变化,采用多元逐级回归分析法探讨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与LASIK手术前后Q值变化的关系. 结果 所有术眼的术前平均球镜度为(-5.57±1.89)D,柱镜度(-0.71 ±0.55)D,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后6个月的平均球镜度为(-0.25±0.30)D.平均柱镜度为(-0.14±0.22)D,平均等效球镜度为(-0.32±0.37)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39、-23.91、-35.18,均P<0.01).术眼术前和术后6个月角膜中央6.0mm区域Q值分别为-0.13±0.09(-0.47~0.08)和1.09±0.54(0.22~2.51),术后Q值明显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1).所有术眼手术切削深度平均为(95±28) μm;治疗光区直径平均为(6.32±0.26) mm.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对术后Q值变化量(△Q)的多元回归公式为AQ=1.517+0.015×切削深度-0.3×治疗光区直径,切削深度与△Q呈线性正相关(β=0.803),而治疗光区直径与△Q呈线性负相关(β=-0.149).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Q值有正性增大趋势,增加手术的切削深度和减小治疗光区直径可导致角膜Q值增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