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乳化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疗效分析

    作者:胡丽婷;杜兆东;赵桂秋;张晶;姜楠;车成业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对54例(90只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均采用超声乳化仪吸除白内障、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3岁以上患儿一期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进行视功能恢复,对术后并发症、视力改善情况进行10~24月随访.结果 28只眼因年龄小不能配合检查,但表现为明显追光,其余62只眼术后校正视力<0.1者3只眼(4.84%),0.1~0.3者10只眼(16.13%),0.3~0.5者25只眼(40.32%),0.6~1.0者18只眼(29.03%),>1.0者6只眼(9.68%),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19只眼(30.65%)周边部后囊膜不同程度混浊,8只眼(12.90%)发生新生膜,其余撕囊区清亮.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后囊膜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能有效提升视力,减少后发障的形成.

  • 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治疗后极性白内障

    作者:郭春艳;孙士平;张骜坤;姜仕先

    目的: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治疗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后整混浊的作用.方法:对20例于术中发现后囊混浊,进行人工晶体手术行后囊环形撕囊.结果:术后全部术眼均获得视轴透明区,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后囊膜环形撕囊是一种治疗后囊混浊的可行方法.

  •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不同术式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作者:秦梅;高自清;李韵倩;岳晓丽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对59例(90只眼)3个月至25岁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超过2岁者植入人工晶状体),其中34例(53只眼)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Ⅰ组),25例(37只眼)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Ⅱ组).随访6~48月,观察并比较两组视力及后囊膜混浊情况.结果 手术后可进行视力检查的40例(60只眼)中,佳矫正视力≥0.3者71.67%,Ⅰ组和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优于Ⅰ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两组间比较,Ⅰ组为18.87%,Ⅱ组为2.70%,Ⅱ组明显低于Ⅰ组.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优于仅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可获透明视区,有效预防后发障的形成,同时植入人工晶状体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

  •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肖伟;赵岱新;濮伟;张劲松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年龄在1.5~30月龄的婴幼儿105例(186眼)先天性白内障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患儿接受手术时年龄分为4组:<3月龄为1组,4~6月龄为2组,7~12月龄为3组,13~30月龄为4组.患眼全部采用白内障皮质吸除+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osterior coutinuous circular capsulourhexis,PCCC)+前段玻璃体切除术(anterior vitrectomy,AV).术后随访6~30mo,观察术后近期(1mo内)及远期(长30mo)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患儿年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果:术后1mo内,1组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发病率为25%,角膜水肿发生率为57%,前房纤维素性虹膜炎发生率为12%;2组分别为5%,31%及11%;3组分别为3%,24%及4%;4组分别为0,17%及4%;在术后3~30mo随访中发现,1组有51%术眼发生不同程度的虹膜粘连,占各组之首.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时患儿的年龄及手术方式有关:对于联合后囊膜及前段玻璃体切除的婴幼儿白内障手术,年龄越小,术后无晶状体青光眼、角膜水肿及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越大.

  • 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或不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对儿童后发性白内障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顾铮

    目的:系统评价儿童白内障术中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CCC)联合与不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AV)对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并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2007)、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1995/2007)、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1979/2007)的中外文献,结合手工检索方式,回顾所有相关已发表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分析后发性白内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量.结果:终纳入文献13篇,病例730例.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7,95%CI(0.11,0.27)],随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5,95%CI(0.05,0.44)],非随机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OR=0.15,95%CI(0.08,0.27)].共有6篇文献提及术后黄斑水肿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情况,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黄斑水肿或视网膜脱离.结论:儿童白内障术中一期行PCCC+AV较单纯PCCC,可以减少或延迟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目前高质量的研究较少,使结果的论证强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 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对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效果研究

    作者:何华;周峰;朱琦;王乾;吴雪梅;马健;王亚芸

    目的:探讨在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疗效及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中心2011-01/2014-08收治的82例87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8例40眼,采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研究组(44例47眼,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1a随访中央视轴区混浊的发生率及术后两组患儿视力分布的情况差异。
      结果:对照组中央视轴区混浊0级所占比例为37.5%,低于研究组的76.6%,研究组的1级、2级、3级、4级混浊分布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研究组的中央视轴区混浊分布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视力检测≤0.5者19眼(47.5%),高于研究组7眼(14.89%),对照组>0.5者21眼(52.5%),低于研究组者40眼(85.11%),两组患儿术后1a的视力检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第1mo,1a的眼压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能够显著降低术后中央视轴区混浊程度,同时提高术后视力,能够有效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