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舟骨-大-小多角骨新型融合器的稳定性

    作者:唐亮;卢弘栩;丁健;房宏生;戴永平;洪克建

    背景:传统的舟骨-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关节融合方法包括克氏针、U形钉、AO/ASIF钢板等,术后均需长时间的石膏外固定.而美国设计的新型融合器主要应用于欧美人,并不适合于亚洲人种.目的:模拟舟骨-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关节融合,测试课题组根据中国人舟骨-大-小多角骨背侧关节凹陷的解剖形态研发出的新型融合体的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6-04/2007-03在南通大学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材料:40具未经防腐处理的新鲜户体前臂标本,X射线平片证实无腕关节病变或排列异常.方法:所有标本均模拟舟月骨分离的腕关节不稳定模型,并行新型融合器融合,再模拟屈50°、伸35°、尺偏30°.桡偏10°各50 000次极限运动.所有标本均于运动前后行CT扫描、三维重建.主要观察指标:测量挠舟角、挠舟间距、舟骨长度、大-小多角骨宽度及大-小多角骨倾斜角运动前后的变化.结果:运动前挠舟角、挠舟间距、舟骨长度、大-小多角骨宽度及大-小多角骨倾斜角分别(38.7251±2.230)°,(18.988±1.216)mm,(1.686±0.191)cm, (27.360±1.571)mm, (114.975±2.293)°.运动后以上指标分别为:(38.800±2.388)°,(19.215±1.443)mm,(1.683±0.209)cm, (27.718±1.910)mm,(115.300±3.023)°.运动前后相比,所有指标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新型融合器行舟骨-大-小多角骨局限性腕关节融合后,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体稳定性可靠,腕关节可在背伸35°.掌屈50°,挠偏10°、尺偏30°范围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