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医正骨杂志

中医正骨

中医正骨杂志

Th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중의정골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 河南省正骨研究院
  • 影响因子: 1.9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6015
  • 国内刊号: 41-116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6-12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医正骨》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郭维淮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创伤性Ⅳ度腰椎滑脱

    作者:步开东;曹燕;何建;高岚;胡继超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创伤性Ⅳ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3月至2016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创伤性Ⅳ度腰椎滑脱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8 ~62岁,中位数46岁.L5~S1滑脱9例、L4~L5滑脱3例.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椎体复位、腰腿痛缓解、腰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2.1 ~4.8 h,中位数3.2h;术中出血量220~ 1400 mL,中位数620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 ~36个月,中位数21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滑脱椎体成功复位8例,遗留Ⅰ度椎体滑脱4例.椎间隙高度均基本恢复,脊柱稳定性均良好,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均无滑脱复发、融合器后移、融合器下沉和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参照Nakai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7例、良4例、可1例.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创伤性Ⅳ度腰椎滑脱,复位成功率高,能提高腰椎稳定性、缓解腰腿痛和改善腰椎功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载抗生素硫酸钙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

    作者:刘继权;刘玙平;王玉辉;田涛涛;王新卫

    目的:观察载抗生素硫酸钙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载抗生素硫酸钙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37例.男34例,女3例.年龄22 ~62岁,中位数45岁.均为胫骨骨折术后慢性骨髓炎,其中采用钢板内固定35例、外固定架固定2例.病变位于胫骨近端13例、胫骨中段17例、胫骨远端7例.病程3个月至2年,中位数7个月.术后随访观察创面愈合、骨质愈合及骨髓炎复发情况,末次随访时按照鲁玉来等制定的慢性骨髓炎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本组住院时间16 ~56 d,中位数28 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 24个月,中位数22个月.本组37例患者中35例创面一期愈合、2例创面再次清创后愈合;创面愈合时间7 ~40 d,中位数15 d.硫酸钙吸收时间2~6个月,中位数4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髓炎均未复发;按上述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本组治愈35例、好转2例.好转的2例为骨质缺损范围>4 cm,植骨后部分骨质坏死,再次行病灶清除载药硫酸钙填充后骨质愈合良好.结论:载抗生素硫酸钙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可以促进创面及骨质愈合,具有综合疗效好、复发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Juvara截骨联合T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重度(足母)外翻

    作者:魏家森;张玮玥;朱振军;周大凯;李慧宁

    目的:观察Juvara截骨联合T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重度(足母)外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采用Juvara截骨联合T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重度(足母)外翻患者12例.男3例,女9例.年龄45 ~71岁,中位数55岁.单足10例,双足2例.(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均>40°,第一、二跖骨间角(intennetatarsal angle,IMA)均>16°.病程5~14年,中位数9.5年.术后随访观察截骨端愈合、(足母)趾功能恢复、畸形矫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中位数10.5个月.截骨端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中位数15周.至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内固定物失效、跖骨短缩、转移性跖痛及(足母)外翻复发.2例患者长距离行走后出现患足轻度疼痛,休息后缓解,未进行治疗.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足母)趾、跖趾、趾间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足母)趾功能,术后6个月评分高于术前[(85.1±5.4)分,(44.8±6.3)分,t=103.147,P=0.036].术后6个月患者的HVA及IMA均较术前降低(8.5°±1.7°,49.2°±6.6°,t=152.512,P=0.025;6.7°±1.2°,19.4°±2.4°,t=133.509,P=0.031).结论:Juvara截骨联合T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重度(足母)外翻,截骨端愈合率高、畸形矫正效果好、(足母)趾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肌腱松解或肌腱松解联合肌腱延长术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足趾屈曲畸形

    作者:留成胜;聂俊;段媛;章建新;郑建平;谢伟

    目的:观察肌腱松解或肌腱松解联合肌腱延长术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足趾屈曲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7年6月,采用肌腱松解或肌腱松解联合肌腱延长术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足趾屈曲畸形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0 ~47岁,中位数32岁.胫腓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术后1例,胫腓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10例.闭合性骨折9例,开放性骨折2例.术后l~6个月出现足趾屈曲畸形,其中第1足趾屈曲畸形1例,第1至第3足趾屈曲畸形7例,第1至第5足趾屈曲畸形3例.均排除因筋膜室综合征或神经损害所致足趾屈曲畸形者,均经理疗、按摩、温水泡浴及被动屈伸足趾功能锻炼等治疗后无效.术后随访观察畸形矫正及患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例行单纯肌腱松解术,3例行肌腱松解联合肌腱延长术.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 ~48个月,中位数12个月.所有患者足趾屈曲畸形完全矫正,足部疼痛缓解,无畸形复发,行走时步态正常.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足(足母)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8例、良2例、可l例.结论:采用肌腱松解或肌腱松解联合肌腱延长术治疗胫腓骨远端骨折术后并发足趾屈曲畸形,可以矫正畸形,促进患足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三步整复法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

    作者:武庆生;黄阿勇;栗国强

    目的:探讨三步整复法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采用三步整复法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患者120例.男48例,女72例;年龄60 ~ 85岁,中位数65岁;左侧55例,右侧65例.均为闭合性损伤,骨折波及关节面93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91例.受伤至就诊时间0.5~72 h,中位数2.5h.整复固定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桡骨茎突长度恢复、腕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中位数4.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11周,中位数7周.桡骨茎突长度,治疗前(3.6±2.0)mm、固定后即刻(7.9±2.1)mm、固定6周后(6.6 ±2.1)mm.末次随访时,参照改良Cooney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疗效,本组改良Cooney腕关节评分(91.5±8.3)分,优90例、良27例、可3例.均无皮肤压疮、筋膜室间隔综合征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三步整复法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骨折愈合好,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 龙氏俯卧牵抖冲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作者:应佳丽;沈嘉平

    目的:探讨龙氏俯卧牵抖冲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36例AIS患者.男16例,女20例;年龄10 ~16岁,中位数12岁;病程1~12个月,中位数5个月.均采用龙氏俯卧牵抖冲压法治疗,每周2次,共治疗3个月.治疗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按照《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中AIS的疗效标准评定,治愈12例(男5例、女7例)、好转21例(男10例、女11例)、无效3例(男1例、女2例).治疗无效的3例患者中,2例终接受支具治疗,1例失访.治疗3个月后,脊柱侧凸Cobb角由17.34°±5.78°改善至11.52°±7.91°,其中男性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由17.01°±5.21°改善至10.41°±6.53°、女性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由17.67°±6.53°改善至12.11°±8.11°,男性患者治疗后脊柱侧凸Cobb角小于女性患者(=2.370,P=0.020).结论:龙氏俯卧牵抖冲压法能有效矫正AIS患者的脊柱侧弯畸形,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 系列化视频在强直性脊柱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李洛宜;张依山;王笑青;吴松梅;东少迪;张利平

    目的:探讨系列化视频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制作包括AS病因、饮食调理、疼痛和体位护理、功能锻炼方法及风湿病康复操等内容的AS系列化健康教育视频,每段视频时长3~5 min.将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视频教育组和常规教育组,每组30例.常规教育组患者住院期间,采用口头讲解、发放健康教育手册、现场示范等常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在出院时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详细说明各项注意事项.视频教育组患者住院期间,在常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由责任护士集中播放AS系列健康教育视频,出院后通过微信群定期播放健康教育视频并与患者进行互动.分别在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腰骶部疼痛情况,记录晨僵时间、枕墙距和胸廓扩张度,并对2组患者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出院时,2组患者腰骶部疼痛VAS评分、晨僵时间、枕墙距、胸廓扩张度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2±1.3)分,(2.3±1.2)分,t=0.764,P=0.442;(21.5±6.1) min,(22.6±6.2) min,t=1.482,P =0.162;(6.4±2.1)cm,(6.2±1.7)cm,t =0.470,P =0.674;(4.3±0.9)cm,(4.5±0.7)cm,t=0.730,P=0.471].出院后3个月时,视频教育组与常规教育组相比,腰骶部疼痛VAS评分低、晨僵时间短、枕墙距短、胸廓扩张度大[(2.0±1.4)分,(2.8±1.7)分,t=2.462,P=0.016;(19.2±4.8) min,(24.8±5.2) min,t =3.241,P=0.001;(4.5±2.4)cm,(5.8±3.6)cm,t =2.012,P=0.041;(4.8±1.2)cm,(3.8±1.6)cm,t=3.102,P=0.001].结论: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系列化视频进行健康教育,比单纯采用常规方法更有利于AS患者的康复.

  •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汤智;熊辉;姜升平;曹慎;蒲云青;张旭桥;周彪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10月纳入三踝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在口服桃红四物汤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下地时间、住院总费用、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后1年的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较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住院时间短、下地时间早、住院总费用少[(15.1±1.0)d,(21.3±1.4) d,t=-23.007,P =0.000;(28.2±1.6)d,(30.4±1.7) d,t=4.634,P=0.000;(5 183.4±551.9)元,(16 151.7±716.5)元,t=-65.631,P=0.000].2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年;骨折均愈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短[(3.10±0.2)个月,(3.53±0.5)个月,t=-3.317,P=0.004].治疗后1年2组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2±1.8)分,(91.4±2.6)分,t=1.541,P=0.134].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二者疗效相当,但前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住院时间短、下地时间早、住院费用低.

  • 膝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研究

    作者:臧雪静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招募KOA患者50例(骨关节炎组)、健康体检者40例(健康体检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L2~L4骨密度(取平均值),并计算骨密度T值.比较骨关节炎组与健康体检组的骨密度及骨密度T值.结果:骨关节炎组的骨密度及骨密度T值均低于健康体检组[(0.70-±0.09)g· cm-2,(0.95±0.11)g· cm-2,t=11.492,P=0.000;(0.77±0.38) SD,(2.03±0.69) SD,t=10.906,P=0.000].结论:KOA患者的骨密度低于健康人,KOA可能与骨质疏松症有关.

  • 预防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轴性症状的改良术式研究进展

    作者:胡颖;徐卫星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的经典术式,虽然疗效较好,但术后容易出现C5神经根麻痹及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等并发症,其中以AS为常见,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从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手术、颈椎微创手术及改良内固定技术3个方面,对预防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AS的改良术式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概况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刘晨;李兴勇;姚兴璋;杨博文;董世健;刘学睿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较为常见,发病机制复杂,与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等因素有关.为了更好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本文对其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概述,并从肠道菌群失调、氧化应激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异常分化3个方面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1129例肩袖损伤患者的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分析

    作者:应亚草;彭兆祥;李瑾;王志锋;林杰

    目的:探讨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及肩袖损伤的X线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关节镜检查确诊为肩袖损伤,损伤涉及冈上肌肌腱,肌腱损伤超过50%厚度,且进行了标准冈上肌出口位X线检查的1129例患者(1129肩)作为研究对象.男422例,女707例.年龄29~84岁,中位数53岁.分析患者的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分别按照Bigliani标准和Toivonen标准对患者的肩峰形态进行分类,测量肩峰-肱骨头间距.结果:1129例患者的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均清晰显示了患侧的肩峰形态、喙突形态、肩胛骨体部等结构.按照Bigliani标准,Ⅰ型肩峰53例(4.69%)、Ⅱ型肩峰437例(38.71%)、Ⅲ型肩峰639例(56.60%).按照Toivonen标准,Ⅰ型肩峰49例(4.34%)、Ⅱ型肩峰386例(34.19%)、Ⅲ型肩峰694例(61.47%).1129例患者的肩峰-肱骨头间距为1.2 ~ 23 mm,其中肩峰-肱骨头间距<5 mm者30例(2.66%)、5~ <10 mm者757例(67.05%)、≥10 mm者342例(30.29%).结论: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能清晰显示肩峰形态,并准确测量肩峰-肱骨头间距,有助于肩袖损伤的诊断;肩袖损伤者的肩峰形态以Ⅱ型肩峰和Ⅲ型肩峰为主,肩峰-肱骨头间距大多< 10 mm.

  • 手法治疗颈椎病的若干问题

    作者:李义凯

    手法治疗颈椎病特别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但学术界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使得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正视手法应用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对于手法治疗颈椎病,乃至对于整个推拿学科的顺利、健康发展非常必要.本文从手法应用的客观依据、手法操作的安全性、手法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评价几个方面对手法治疗颈椎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颈椎病 推拿 脊柱 述评
  • 颈椎相关疾病手法诊疗及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作者:詹红生

    当下基于对颈椎病的认识而开展的手法诊疗活动如火如茶,但手法操作种类纷繁,疗效不一,不良事件时有发生.颈椎病的概念过于宽泛,对其病理认识的出发点是椎间盘退变,但这并不能作为手法治疗的依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手法治疗优势的发挥.从中医学角度来看,适宜手法治疗的颈椎相关疾病的病机为颈部“筋出槽骨错缝”.围绕“筋出槽骨错缝”这一核心理论,开展临床诊疗、评估和相关基础研究,有利于重构手法医学体系、提升手法诊疗品质、促进手法医学良性发展和完善.从治疗效果和筋骨关系的角度来看,作为手法医学的专业术语,“整骨”较之“正骨”更为合适.本文从手法医学角度,对颈椎相关疾病手法诊疗及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 颈部推拿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易刚;张磊;扶世杰;杨静

    颈部推拿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若手法操作得当,能有效缓解颈部疼痛和改善颈椎功能,但临床上由颈部推拿导致的不良事件却屡屡发生.颈部推拿的适用人群很大部分是存在颈部疾病或脑部疾病的高龄患者,同时这部分人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高发人群.当临床医生采用颈部推拿治疗此类患者时,可能会影响CAS斑块的稳定性.但颈部推拿是否会促使CAS患者发生脑缺血,甚至使CAS斑块脱落或破裂从而导致严重的脑血管意外,学术界对此意见不一.本文就颈部推拿对CAS斑块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颈椎枕的作用和研制概况及其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业广;曹亚飞;刘伟东

    颈椎病临床较为常见,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颈椎枕有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防治颈椎病效果显著.本文就颈椎枕的作用、研制概况及其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 颈椎力学评价指标在非手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郭伟;赵颀;龚成;赵平

    目的:探讨颈椎力学评价指标在非手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采用手法等非手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48.91±9.77)岁,体质量指数(24.57±2.99)kg· m-2,病程(2.32±1.97)月.病变节段,单节段11例、2节段16例、3节段10例、4节段7例、5节段2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对患者颈椎功能进行临床评价;采用DAVID脊柱智能康复系统测定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颈椎关节活动协调性、颈部肌群大等长肌力矩和颈部肌群协调性,对患者颈椎进行力学评价.计算NDI及颈椎力学评价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治疗后-治疗前),分析临床评价指标变化与颈椎力学评价指标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临床评价与颈椎力学评价结果.4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颈椎NDI较治疗前降低[(34.32±13.11)%,(18.21±10.65)%,t=-11.041,P=0.000];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6个方向的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增加[(39.67°±14.04°),(48.11°±10.76°),t=4.362,P=0.000;(46.76°±12.71°),(57.48°±11.22°),t=5.523,P=0.000;(33.13°±10.58°),(40.00°±11.68°),t =4.428,P =0.000;(35.70°±8.32°),(42.80°±39.55°),=4.356,P =0.000;(51.17°±12.93°),(56.54°±11.11°),=3.304,P=0.002;(51.28°±11.25°),(55.63°±10.95°),t=2.715,P=0.009];颈椎关节屈伸活动协调性较治疗前改善,但侧屈和旋转活动协调性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7±0.87),(0.85±0.20),t=-3.775,P =0.000;(1.15±0.36),(1.10±0.17),t=-1.074,P =0.291;(1.05±0.33),(0.99±0.14),t=-1.202,P=0.211];颈部肌群后伸、前屈及左右侧屈大等长肌力矩均较治疗前增加[(1.00±0.00)N·m-1,(1.00±1.00)N·m-1,Z=-2.312,P =0.021;(2.00±6.25)N· m-1,(5.00±11.00)N·m-1,Z=-3.545,P=0.000;(1.00±1.25)N·m-1,(2.00±5.00)N·m-1,Z=-3.903,P=0.000;(1.00±2.00)N·m-1,(2.00±5.00)N·m-1,Z=-2.465,P=0.014];颈部肌群屈伸力量协调性较治疗前改善,而侧屈力量协调性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5.00),(3.50±5.00),Z=-2.043,P=0.041;(1.00±0.62),(1.00±0.04),Z=-1.725,P=0.085].②临床评价指标变化与颈椎力学评价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NDI的差值与治疗前后颈部肌群前屈、后伸大等长肌力矩的差值呈负相关(r=-0.455,P=0.002;r=-0.334,P=0.024),即颈部肌群前屈、后伸大等长肌力矩增加越多,NDI降低越多;与治疗前后颈部肌群屈伸力量协调性的差值呈正相关(r =0.344,P=0.020),即颈部肌群屈伸力量协调性改善越多,NDI降低越多;与其他颈椎力学评价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值均无相关性.结论:在非手术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中应用颈椎力学评价指标,有利于疗效评价的客观化和精确化.

  • 范炳华教授诊治3种常见颈椎生理结构异常的经验

    作者:王浩;陈佳丽;钱桑

    颈椎生理结构异常是颈部不适患者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颈椎不适症状多由各种原因导致颈椎生理结构发生改变,累及周围软组织、脊神经、脊髓、血管、交感神经等而引起.矫正颈椎生理结构异常对于颈椎相关疾病的治疗十分必要.范炳华教授在中医学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总结出“有症必有因,症因要相关,治因宜为先”的颈椎相关疾病诊治思路及相应的治疗手法.本文总结了范炳华教授对寰齿间距不对称、颈椎侧弯、颈椎生理曲度改变3种颈椎生理结构异常的诊治经验.

  • 石氏伤科颈椎定位旋转扳法的动力学参数在体测量

    作者:邓真;王辉昊;王宽;沈知彼;陈威烨;詹红生

    目的:探讨石氏伤科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动力学参数的特征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招募34名无明显手法治疗禁忌证的健康志愿者,男29名、女5名,年龄(22.30±4.60)岁.由同一位操作者分别对所有受试者进行石氏伤科颈椎定位(C5棘突)旋转扳法操作,左右两侧各操作1次.手法操作前,分别在受试者C5棘突两侧和双侧颏结节处粘贴测力片.采用Runinsense运动力学测量系统记录测定的力-时间曲线图,通过分析力-时间曲线图获取预载荷、载荷峰值、扳动力、扳动时间和施术时间等动力学参数.结果:34名受试者全部完成试验,未发生不良事件.左右两侧施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362.65±559.28) ms,(2 403.24±645.33) ms,t=3.591,P=0.631].C5棘突左侧的预载荷、扳动力均大于右侧[(7.84±4.03)kg,(6.42±3.20)kg,t=3.374,P=0.042;(6.93±3.21)kg,(6.90±2.36) kg,t=3.363,P=0.049];C5棘突两侧的载荷峰值、扳动时间比较,两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78±4.78) kg,(13.33±4.50) kg,t=3.202,P=0.069;(159.12 ±34.50)ms,(148.82±33.00)ms,t =3.271,P=0.056].左侧颏结节处的载荷峰值、扳动力均大于右侧[(7.68±2.90) kg,(6.68±2.82) kg,t=3.025,P=0.034;(4.49±2.10)kg,(3.42±2.03) kg,t=3.403,P=0.017],扳动时间小于右侧[(165.59±33.59) ms,(182.94±55.21) ms,t=3.786,P=0.025];双侧颏结节处的预载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1.29)kg,(3.27±1.30) kg,t=3.423,P=0.067].C5棘突左侧的扳动时间比右侧颏结节处的扳动时间短(t=3.356,P=0.042),C5棘突右侧的扳动时间比左侧颏结节处的扳动时间短(t =3.307,P=0.038).左侧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时,C5棘突左侧的预载荷与载荷峰值呈正相关(r =0.747,P=0.000);载荷峰值与扳动力呈正相关(r=0.551,P=0.003);C5棘突左侧其他动力学参数相互之间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右侧颏结节处的预载荷与载荷峰值、扳动力均呈正相关(r =0.756,P=0.001;r =0.413,P=0.023);载荷峰值与扳动力呈正相关(r =0.908,P=0.007);右侧颏结节处的其他动力学参数相互之间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右侧颈椎定位旋转扳法操作时,C5棘突右侧的预载荷与载荷峰值呈正相关(r=0.861,P=0.002),与扳动时间呈负相关(r=-0.434,P=0.031);载荷峰值与扳动力呈正相关(r =0.728,P=0.001);C5棘突右侧的其他动力学参数相互之间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左侧颏结节处的预载荷与载荷峰值、扳动力均呈正相关(r =0.758,P=0.002;r=0.434,P=0.027);载荷峰值与扳动力呈正相关(r=0.917,P=0.000);左侧颏结节处的其他动力学参数相互之间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结论:在颈椎两侧施行石氏伤科颈椎定位旋转扳法的施术时间相同,但作用力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手法操作过程具有“寸劲”的特征;手法作用力的大小与预载荷有关.

  • 推拿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系统评价

    作者:张星贺;郭太品;冯慧超;曾豊婷;井夫杰

    目的:评价推拿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PubMed、CNKI、WanFang Data、VIP建库至2017年8月收录的所有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且评价指标中包括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依据Cochrane Handbook5.1.0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共检索出3696篇文献,经筛选后终纳入9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涉及9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推拿与药物静脉滴注、口服药物、小针刀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D =0.10,95% CI(-6.56,6.76);MD =4.55,95% CI(-1.26,10.37);MD=-0.12,95% CI(-3.10,2.86)].推拿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效果优于牵引和电针[MD =4.81,95% CI(1.17,8.45);MD =4.61,95% CI(2.33,6.89)].结论:推拿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效果优于牵引和电针疗法,与药物治疗及小针刀治疗相比无明显优势.

  • 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联合颈肌理筋镇定法治疗落枕

    作者:韩磊;李艺;赵平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联合颈肌理筋镇定手法治疗落枕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联合颈肌理筋镇定法治疗落枕患者53例,男21例、女32例.年龄25 ~ 45岁,中位数35岁.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落枕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合并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脊柱结构异常者以及特发性脊柱侧弯、或胸椎侧弯明显者.病程4~63 h,中位数33 h.比较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即刻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阳性反应点压痛阈值和症状体征积分,并于治疗结束后即刻参照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即刻,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低于治疗前[(2.83±1.26)分,(5.59±1.47)分,t=10.378,P=0.000],阳性反应点压痛阈值高于治疗前[(3.34±1.03) kg,(1.66±0.85) kg,t =9.159,P=0.000],症状体征积分小于治疗前[(7.91±1.67)分,(12.74 ±3.85)分,t=8.363,P=0.000];临床综合疗效评定,控制9例、显效33例、有效10例、无效1例.结论: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联合颈肌理筋镇定法治疗落枕,能即刻缓解颈部疼痛,有利于颈椎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外用联合益气活血方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雷腾飞;张玉民;熊轶喆;陈博;胡零三;黄海生;詹红生

    目的:观察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外用联合益气活血方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采用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外用37例(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组)、采用益气活血方内服29例(益气活血方组)、采用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外用联合益气活血方内服24例(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联合益气活血方组).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外贴每天1次,每次12 h,连用6周;益气活血方内服每日1剂,早晚2次服用,连服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结果:①颈部疼痛VAS评分.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不存在交互效应(F=2.250,P=0.058);3组患者颈部疼痛VAS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分组效应(F=1.528,P=0.218);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颈部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时间效应(F=57.080,P=0.000);3组颈部疼痛VAS评分随时间均呈降低趋势,且3组的降低趋势完全一致[(4.84±1.68)分,(3.62±1.69)分,(2.54±1.88)分,(1.74±1.24)分,F=85.491,P=0.000;(5.14±1.98)分,(4.17±2.19)分,(2.59±1.80)分,(1.84±1.52)分,F=42.705,P=0.000;(5.42±1.67)分,(3.46±1.96)分,(1.83±1.61)分,(1.06±0.63)分,F =42.863,P=0.000].②NDI.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930,P=0.026);3组患者NDI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分组效应(F=3.782,P=0.017);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之间ND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时间效应(F=40.546,P=0.000);3组NDI随时间均呈降低趋势,但3组的降低趋势不完全一致;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2周,3组NDI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2.54±8.39)%,(20.70±7.48)%,(24.65±8.45)%,F=1.632,P=0.195;(17.50±6.54)%,(17.60±6.41)%,(13.10±4.23)%,F=1.863,P=0.210];治疗开始后4周和6周,3组NDI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31±3.19)%,(13.56±4.45)%,(7.33±2.56)%,F =2.754,P=0.028;(7.82±4.32)%,(9.58±3.26)%,(4.73±2.10)%,F =7.458,P=0.013];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组、益气活血方组NDI均高于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联合益气活血方组(P=0.008,P=0.039;P=0.011,P=0.006),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组NDI与益气活血方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8,P=0.174).结论: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外用联合益气活血方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够缓解颈部疼痛,改善颈椎功能,且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优于单纯复方紫荆消伤巴布膏外用和单纯益气活血方内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的影响

    作者:沈知彼;王辉昊;王宽;邓真;陈威烨;詹红生

    目的:观察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对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的影响.方法:基于可靠的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结合1例颈椎曲度变直患者和1例颈椎反弓患者的颈椎CT图像,建立曲度变直颈椎有限元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颈椎有限元模型(反弓模型).模拟右侧颈椎定位旋转扳法,分别加载于正常模型、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观察3种模型椎间盘、韧带、关节软骨和终板的应力特征.结果:①颈椎椎间盘应力分布.正常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6~7和C7T1椎间盘右侧纤维环,变直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2~3椎间盘左侧纤维环,反弓模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于C2~3、C3~4、C4~5椎间盘右侧纤维环;3种模型椎间盘高应力均集中于下段颈椎椎间盘纤维环,其中正常模型高应力集中于C6~ C7右侧钩椎关节处,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高应力集中区域分别为C7~ T1左侧钩椎关节处和C5~ C6左侧钩椎关节处;反弓模型椎间盘高应力值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小.②颈椎主要韧带应力分布.正常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C2~ C3、C3~ C4、C4~C5双侧关节囊韧带及横韧带,高应力集中于C3~C4右侧关节囊韧带;变直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寰枕后韧带、前纵韧带(寰枕节段)、横韧带,高应力集中于齿突尖韧带;反弓模型韧带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颈段右侧关节囊韧带、上颈段左侧关节囊韧带、横韧带,高应力集中于寰枕后韧带.③颈椎关节软骨应力分布.3种模型关节软骨应力均主要集中于寰枕关节两侧,高应力均集中于寰枢关节软骨,正常模型和反弓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右侧,变直模型应力主要集中区域、高应力集中区域位于左侧;反弓模型关节软骨高应力值大,变直模型次之,正常模型小.④颈椎终板应力分布.正常模型、变直模型、反弓模型终板应力主要集中部位分别为C2下终板、C3下终板和C4上终板;正常模型终板高应力集中于C3上终板左前部,变直模型和反弓模型终板高应力均集中于C3上终板后部.结论:在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作用下,不同曲度颈椎内部结构应力集中部位及大小均不同.

中医正骨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