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医杂志

中医

中医杂志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의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68
  • 国内刊号: 11-216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www.jtcm.net.cn
  • 曾用名: 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医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不同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特征

    作者:李晓征;白玉盛;王永;杜青容

    目的 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差异性.方法 收集186例ITP患者,中医辨证分为阳虚证、阴虚证、血瘀证、血热证、气虚证5个证型,检测各证型患者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CD4+/CD8+、CD19+、CD16+ 56+的表达情况,分析各证型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差异性.结果 186例ITP患者气虚证80例、阴虚证57例、阳虚证24例、血热证15例、血瘀证10例.CD8+在5个基本证型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在5个证型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表达在阳虚证与阴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表达在阴虚证与气虚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表达在阳虚证与血瘀证、阳虚证与血热证、阳虚证与气虚证、气虚证与阴虚证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4+/CD8+阴虚证与血瘀证、阴虚证与气虚证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9+和CD16+ 56+表达在5个证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D8+在ITP不同证型患者的表达均有差异,而CD4+、CD8+、CD4+/CD8+在阴虚证与气虚证之间的表达均有差异.

  • 丹芪祛瘀止痛颗粒对气虚血瘀型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组织TRAF1、4-1BB、Bcl-xL表达的影响

    作者:袁星星;王炳予;杨磊;李丹丹;张雅丽

    目的 观察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胃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68例气虚血瘀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丹芪祛瘀止痛颗粒,每次10g,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维酶素片,每次0.8g,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中医症状、胃黏膜组织病理进行评分,并检测胃黏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1 (TRAF1)、淋巴细胞活化诱导受体(4-1BB)及白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 (Bcl-xL)的表达. 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为58.82%,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胃黏膜组织中TRAF1、4-1BB、Bcl-xL表达明显下降,对照组TRAF1表达明显下降,且治疗组TRAF1、4-1BB、Bcl-xL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丹芪祛瘀止痛颗粒可明显改善气虚血瘀型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组织病理情况,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胃黏膜组织中TRAF1、4-1BB、Bcl-xL表达水平有关.

  • 辛开苦降法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30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纳文;梁艳丰

    目的 观察辛开苦降法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辛开苦降立法,给予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为基础方的中药加减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予以兰索拉唑口崩片每次20 mg,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主观及客观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 Q)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RSI各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声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Gerd Q反酸、烧心、失眠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反酸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客观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主观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分别为90.00%、83.33%,治疗组主观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客观疗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开苦降法在改善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的主观症状,特别是缓解患者声嘶及反酸方面明显优于兰索拉唑口崩片.

  • 中药治疗广泛耐药肺结核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观察

    作者:贝承丽;傅满姣;刘艳科;尹柯;杨励;张丽;张尊敬;陈晓红;尹怡平;贺卫国;谢和宾;谢邦瓀;杜一琴;方素芳;吴国兰;黄华;李芳;张婷

    目的 评价中药治疗广泛耐药肺结核(XDR-T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来自6家结核病定点诊疗单位的XDR-TB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益肺通络方组给予益肺通络方颗粒剂冲服,每次18.54g,每日2次;抗痨清肺方组给予抗痨清肺方颗粒剂冲服每次15.08g,每日2次;益肺通络方合并雾化组在益肺通络方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雾化益肺精白方安瓿装水剂,每次10ml,每次5~ 10 min;抗痨清肺方合并雾化组在抗痨清肺方治疗基础上联合雾化益肺精白方安瓿装水剂,每次10 ml,每次5~ 10 min.各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并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转归情况、病灶吸收程度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治疗结束后完全符合研究方案的患者共计61例,其治疗成功率为23.0%,总死亡率为6.5%,肺部病灶吸收率为37.7%,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63.9%,以上各指标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中药治疗XDR-TB可有效促进痰茵阴转及肺部病灶吸收,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张仲景与吴鞠通湿病治法各异的原因分析

    作者:余怡然;谢朵丽;林晨;温成平;李海昌

    张仲景与吴鞠通对湿病的治法各有特点,前者以“发汗、利小便”为主,后者以“宣上、畅中、渗下”为特色.论其原因,源于所处中医发展及社会背景不同,生活时代的气候特点迥异,地理环境及饮食习惯存在很大差异,故两位医家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治法,以契合当时的疾病特点.

  • 从量效关系探讨李可运用四逆汤的特点

    作者:张文娴;贾波

    量效关系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参考依据,也是用药安全有效的根本保证.基于量效关系,从主药附子用量以及四逆汤煎煮方法、配伍减毒、用药安全、类方运用等方面总结李可临床运用四逆汤的特点,以期为中医药在急救方面提供实际应用依据.

  • “舌为心之苗”涵义发微

    作者:王河宝;孙悦;曹征;吴丽芳;丁成华

    望舌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之说则直接反映了舌与心的密切关系.认为舌既是“心之苗”,亦是“身之苗”,其理论依据为:脏腑通过经络连属于舌、脏腑通过气化功能反映于舌、脏腑通过全息论映射于舌、脏腑通过气血津液盛衰呈现于舌.同时提出“舌为身之苗”在临床养生防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风药在阳痿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孙自学;李鹏超

    基于内风的概念及对风药的认识,从中医内风理论出发,探析风药在阳痿治疗中的临床运用.阳痿病变证机为本虚标实,病变脏腑多责之心、肝、脾、肾,本虚以肾虚、心脾两虚为多见,标实以肝郁气滞、瘀血阻络为多见.临证运用风药之际,肝郁气滞,以风药调之;心脾两虚,以风药补之;肾虚生风,以风药平之;脉络瘀阻,以风药通之.

    关键词: 阳痿 内风 风药
  • 运用“双心同治”理论治疗心悸

    作者:陈道海;陈晓虎

    中医学认为心具有主血和藏神的功能,中医学“形神一体观”在双心疾病治疗中有独特优势.临床中心悸患者往往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同时多兼见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二者形成恶性循环,致心悸频发.基于中医学对心的生理特点的认识及现代双心医学的双心同治思想,注重形神共治,临诊通过活血、养血、解郁、化痰、滋阴、清火调理心神而将安神贯穿治疗始终,同时不忘心理疏导,主张因人制宜,双心同调,兼顾疾病和心理.

  • 基于恐惧记忆的形成和消退论肾精的安神定志效应

    作者:叶伟琼;吴丽丽;严灿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在志为恐,肾精是肾发挥调节情志功能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当机体处于惊恐应激时,肾精不足既能易化恐惧记忆的形成,又能巩固恐惧记忆使之难以消退;而恐惧记忆的固化又使患者长期处于高度恐惧或极易恐惧的状态,进一步耗损肾精.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是与恐惧记忆形成和消退密切相关的神经回路,补肾方药对恐惧记忆形成和消退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以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为作用通路,肾精可通过影响与恐惧记忆密切相关的应激激素(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合成释放与表达,进而整体性地调控激素与递质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发挥其安神定志促进恐惧消退的效应”的科学假说,并从动物模型、激素与神经递质以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等方面对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 病证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探析

    作者:杨辉;谢志军;温成平

    从病证结合的角度探析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思路.提出以病为主,辨病论治增效减毒;从证辨治,四诊合参随证治之;明确病因,专病专方消除癓瘕.临证应结合中医药在扶正祛邪中的优势,围绕扶正祛邪、辨证论治、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方案,注意癓瘕结聚于脏腑内外,适当对症有针对性地治疗.

  • 浅谈现代中医思维模式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仝小林;郑玉娇;刘文科;何莉莎

    现代环境和疾病谱的巨大变化对中医学提出了新挑战,而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思维,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掘和完善,在现代医疗背景下仍对临床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结合临床体会探讨现代中医思维模式的本质及其临床应用,提出现代中医思维模式是以传统的象思维作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根基;其内在核心是实事求是,探究疾病本质;与时俱进,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成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则是现代中医思维模式的根本目的.

  • 中医音乐疗法干预偏颇情志的方案构建思路

    作者:徐蕊;李淳;彭锦;侯雪艳

    针对中国成年人群体,以五音应五脏、五脏对五志为理论依据,以音乐与人的情感交互关系为基础,提出中医音乐疗法干预偏颇情志的方案构建思路.介绍了治疗目标和治疗对象的评估要素,并分别针对喜、怒、忧、思、恐五种偏颇情志和气机运行,提出基于同气相求法和情志相胜法构建的具体方案,以及根据乐曲的物理和文化特征、个体当前的情绪特征、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和熟悉程度选择治疗乐曲的方法.

  • 吴门医派及孟河医派学术思想对中医皮肤科发展的影响

    作者:刘霞;李媛媛;张乐其;谭城

    颇具江苏地方特色的吴门医派和孟河医派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通过探讨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的学术继承特点及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渊源,归纳两个学术流派的诊疗思想在皮肤病治疗中具体体现为卫气营血辨证施治,辨证细腻、治法灵活,用药轻灵、醇正和缓,注重养阴、顾护脾胃.总结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皮肤科相关临证经验,可更好地发挥学术流派的优势与特色,从而服务于临床.

  • 浅论先秦时期道家文化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

    作者:韩诚;张俊龙;郭蕾;侯江淇

    包含着科学精神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先秦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对生命的认识方面,承认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气”;在理论构建和诠释方面,以阴阳揭示万物运动、变化、循环、转化规律,使其终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治则的思辨方面,强调未病先防,重视精神修养,提倡形神并重;在人文关怀方面,注重人本精神,提倡重生齐物.这些思想对于现代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健康境界、保持“恬淡虚无”的心理精神状态都有着重要启示.

  • 大健康概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作者:海青山;金亚菊

    从三个角度阐释大健康的基本特征.从健康产业发展的角度,大健康产业除规模大之外,以健康概念为主导的产业融合是其主要特征;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角度,大健康产业的第二个特点是科技含量增加,集中体现为健康服务过程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及健康大数据的管理和整合分析;从健康理念的角度,大健康概念主要在健康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拓展,终以人的身心自由和主观感受提升作为健康服务的实现标准.鉴于以上三个特征,将大健康的内涵概括为大产业、大数据、大健康.

  • 黑绛丹对大鼠放射性皮炎创面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明薇;杨霖;罗晓琴;张怡;张甘霖;杨国旺;王笑民

    目的 观察黑绛丹治疗放射性皮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5只大鼠采用60Co源局部照射建立大鼠Ⅳ度放射性皮炎动物模型,将48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黑绛丹组、对照1组、对照2组、模型组,每组12只,各组分别外敷黑绛丹溶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水溶维生素E、生理盐水1ml,每日1次,连续给药10天.另设空白组12只,予生理盐水外敷模型组大鼠同样部位.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创面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并检测各组创面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即死亡相关因子(Fas)、死亡相关因子配体(FasL)、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 (Caspase-9)、B细胞淋巴瘤2(Bcl-2)、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ax)、抗癌基因p53(p53)、细胞色素C(Cyto-C)、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细胞核染色质浓聚,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凋亡细胞改变;黑绛丹组和对照l组细胞线粒体结构正常,见胶原纤维,桥粒丰富;对照2组细胞核染色质浓缩,粗面内质网扩张.与模型组比较,黑绛丹组创面组织Fas、Bax、Caspase-3、CaspaSe-8、Caspase-9、Cyto-C及AIF表达显著降低,Bcl-2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1组比较,黑绛丹组Fas、Caspase-8 p53、Caspase-3、Bcl-2、Cyto-C、Bax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2组比较,黑绛丹组Caspase-8、Bax、Caspase-9、Cyto-C、AIF表达降低,Bcl-2、FasL表达升高(P<0.05或(P<0.01). 结论 黑绛丹可通过抑制局部创面组织细胞凋亡、调节凋亡相关蛋白表达从而减轻大鼠放射性皮炎损伤程度.

  • 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模型大鼠下丘脑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作者:姜凌宇;姜月华;杨传华;吴赛

    目的 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 大鼠高脂饮食24周建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模型,16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每组各8只,并以普通饲料喂养大鼠8只设为正常组.半夏白术天麻汤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13.8 g/(k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均灌胃12周.记录大鼠体重、血压,计算Lee's指数,检测大鼠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双向电泳分离样品并且进行硝酸银染色,筛选下丘脑差异蛋白质点提交质谱鉴定,采用MALDI-TOF-TOF质谱仪进行质谱分析、肽指纹图谱进行蛋白质鉴定,选取部分蛋白质点验证蛋白质组学结果.结果 半夏白术天麻汤组大鼠体重、血压、Lee's指数、血清总胆固醇均较模型组下降(P<0.05).正常组、模型组、半夏白术天麻汤组分别分离出3342、3844、3828个蛋白点,其中半夏白术天麻汤组同模型组比较,100个蛋白质表达降低,72个蛋白质表达增加.在质谱仪进一步鉴定的19种蛋白中,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有差异而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使差异趋势逆转的蛋白点为11个,其中5个表达上调,6个表达下调.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痛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改善细胞骨架和形态、内质网应激、能量代谢、神经元结构等有关.

  • 阮士怡辨治老年抑郁症经验

    作者:程坤;张军平

    介绍阮士怡教授基于心-肝-肾三脏一体论辨治老年抑郁症经验.立足于老年人心、肝、肾不足以及心神失养的病机特点,提出抑郁之本在心、抑郁之调在肝、抑郁之源在肾,从心-肝-肾三脏一体出发辨证论治老年抑郁症,养心补肾以调肝,则心神得养,诸郁可解.

  • 路志正燥湿互济学术观点初探

    作者:刘燕君;胡镜清;呼思乐

    从燥湿互济的起源发展、病因病机、治则等方面阐释路志正燥湿互济学术观点.燥邪致病易伤津液,湿邪伤人多隐而莫见,缓而不觉.燥湿二邪可单独出现,形成燥病或湿病,但亦可相兼为病或者互相转化,出现燥湿共存之症.单一祛湿或者润燥难以把握病机而一举获效,故治疗时当燥湿互济,治湿不一味燥剂渗湿,少佐滋润之品顾护阴液,避免苦寒化燥伤阴;治燥需注意滋阴药多滋腻,应少佐温运之药,勿使滋阴太过而湿邪内生.

  • 颜乾麟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内再狭窄经验

    作者:刘珺;王博;颜琼枝;韩天雄;夏韵

    颜乾麟认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管内再狭窄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居多,标实以肝郁气滞、瘀血为主.认为治疗此类患者应注意:心病治肝,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管内再狭窄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术后必虚、术后必瘀,气虚常与血瘀同现;久病伤阳、心病宜温,阳虚血瘀为基本病机.在治疗用药上强调温阳药与活血药、补气药与理气药、辛温药与苦寒药同用的原则.

  • 中医药治疗失眠医案用药规律文献研究

    作者:崔书克;过伟峰;陈仁寿

    目的 通过对古医籍失眠病案的分析挖掘中医药治疗失眠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检索书同文古籍数据库中以失眠为主症的医案,提取纳入医案的方名及药物组成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对单味药、对药、三味药组合以及高频药物类别进行频次统计.结果 共收集方剂647首,使用药物325味.使用频率>10%的药物20味,其中甘草(43.74%)、人参(38.79%)、茯苓(35.24%)使用频率高;使用频率>10%的药对有18对,其中甘草-人参(22.10%)、酸枣仁-人参(20.25%)、甘草-茯苓(19.78%)使用频率高;使用频率>10%的三味药组合有5组,其中甘草-生姜-人参(11.13%)、甘草-茯苓-人参(10.97%)、酸枣仁-茯苓-人参(10.97%)使用频率高.高频55味药物中补虚药使用频次(1316,26.79%)高,其次为安神药(573,11.67%)、清热药(503,10.24%). 结论 中医药治疗失眠以补虚药为多,且主归心、脾两经,心脾两脏亏损又以血虚为要,由此推测失眠治疗当以滋养心脾、补益气血为主.

  • 胃脘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胃脘痛是中医内科常见的病证之一,临床中多种上消化道疾病均可见胃脘痛症状,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983年9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召开全国脾胃病专题学术讨论会,制定了《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草案)》[1].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1994年、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均包含了胃脘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价标准[3-4].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了行业标准《胃脘痛诊疗指南》[5].但以上发布的标准及指南均未能把胃脘痛的疾病特点、诊治及临床评价全部涵括,或存在共识不足等问题.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现代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病证分型及选方有了改变,因此有必要在延续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以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

    关键词:
中医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