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医杂志

中医

中医杂志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의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68
  • 国内刊号: 11-216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www.jtcm.net.cn
  • 曾用名: 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医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临床观察

    作者:连方;赵文晓;齐英华;蒋帅

    目的 观察祛瘀解毒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EM血瘀蕴毒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祛瘀解毒方(膏方),对照组予丹莪妇康煎膏,两组均于经期结束后开始服用,连服20天,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积分,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及在位内膜细胞黏附因子-1(ICAM-1)的表达情况,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为6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积分明显降低,血清IL-6、sICAM-1水平降低,在位内膜ICAM-1表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 结论 祛瘀解毒方治疗血瘀蕴毒型EM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IL-6、sICAM-1表达、上调在位内膜ICAM-1表达有关.

  • 不同灸序对健康人体表温度的影响

    作者:杨宁宁;李子孺;陈锂;张鹤鸣

    目的 观察不同灸序对人体气血运行状态的影响. 方法 将健康男性36例作为受试者,采用随机对照交叉试验方法,通过人体红外热像仪分别检测其“先上后下”“先下后上”灸序的艾灸及未艾灸时的体表温度.“先上后下”灸序为先同时灸神阙、气海,后灸左、右足三里;“先下后上”灸序为先灸左、右足三里,再灸神阙、气海.均采用温和灸,每穴20 min.观察部位分别为手心、头面部、喉部、肩部、胸部、腹部、肚脐、上背部、下背部、大腿、小腿.结果 艾灸对受试者各部位体表温度的影响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艾灸时采用“先下后上”的次序,会引起手掌、眼、鼻、脸颊等部位升温明显(P <0.05或P <0.01);而采用“先上后下”的次序,对上述部位体表温度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不同灸序对人体气血运行状态有不同的影响,艾灸时采用“先上后下”的灸序可引火下行,避免热性炎上的不适.

  • 临床应用黄连饮片对患者转氨酶的影响——85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朱葛馨;王丽霞;赵林华;仝小林

    目的 分析临床应用黄连饮片对血清转氨酶的影响.方法 对85例门诊应用黄连饮片的患者病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患者年龄、性别、病史、中药处方用药情况、合并用药情况、疗程及患者应用黄连片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变化. 结果 85例患者中,男65例,女20例;糖尿病患者81例(95.29%),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症、精神分裂症及慢性肾功能衰竭各1例(4.71%);黄连日用量为1.2~30g,平均(19.78±7.95)g;全疗程黄连平均日用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2 ~5g者3例;黄连饮片累计用量165 ~ 6850g,平均(2008.25±1766.75)g.观察期内ALT、AST均无明显变化者63例(74.12%);ALT、AST均升高者3例(3.53%),分别有肝病史、酗酒史、超量应用有毒中药史;ALT、AST均降低者4例(4.71%),中药处方中多配伍了茵陈、五味子或应用了西药降酶保肝药.结论 临床应用黄连饮片导致ALT、AST均升高的可能性较低,既往病史、过敏史、联合用药等因素可能影响患者服用黄连饮片期间ALT、AST水平的变化.

  • 238例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队列研究

    作者:戴国华;赵晨;龙凤玺;娄昊;王芳

    目的 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探讨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纳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首次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病例,制定中医医院心肌梗死患者队列研究调查表,分别记录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患者一般资料、中医药使用情况、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事件种类、发生时间、次数及依据,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中医药治疗、年龄、性别、合并症、药物治疗情况等指标与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38例心肌梗死患者,完成随访152例.住院期间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高的前3位依次是急性心力衰竭(18.49%)、心源性死亡(16.81%)、心源性休克(14.45%);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率高的前3位依次是心血管再入院(30.19%)、心源性死亡(25.16%)、急性心力衰竭(13.84%).住院期间中医药治疗(OR=7.753)、年龄(OR=1.230)是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年龄(OR=1.055)是急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年龄(OR=1.072)是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因素;随访期间抗栓治疗药物(OR =2.831)、降脂药物(OR=2.696)、血糖异常(OR=2.734)、中医药治疗(OR=1.528)、年龄(OR=1.053)是心源性死亡的相关因素,血糖异常(OR=2.793)、中医药治疗(OR=1.587)、年龄(OR=1.054)是发作性心力衰竭相关因素,年龄(OR=1.074)是严重心律失常相关因素.结论 中医药干预、年龄、合并症等是心肌梗死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中医药干预可有效预防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死亡和出院随访期间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 脑疲劳状态下腧穴热敏化现象研究

    作者:任泓宇;钟正;杨朔;柴小雨;黄泳

    目的 观察脑疲劳状态对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影响.方法 将61例受试者分为31例脑疲劳组(试验组)和30例非脑疲劳组(对照组),通过“脑保健”热敏灸法刺激两组受试者百会、风池(双侧)、命门(双侧)等腧穴,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受试者各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出现频率及各种热敏灸感的强度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受试者均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试验组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试验组百会穴出现腧穴热敏化现象的频率高(96.8%).试验组的百会穴透热、扩热、传热、压感,命门穴扩热、传热等热敏灸感均较对照组强(P <0.05或P<0.01).结论 脑疲劳状态下人体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频率较非脑疲劳状态下高.

  • 经方源流及发微

    作者:王付

    “经方”从非医学角度解读即技能通过检验实施既定目标,从医学角度解读即经历代医家临床验证并且治病效果显著的特有方剂;研究、探索《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务必重视“本”“量”“假”“因”“辨”“致”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联系,临证重视运用理论指导性及临床实践性.

  • 外感病因理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作者:肖相如;董正平

    外感病的病因理论有“六淫”和杂气(疫疠之气、疫气、疠气)学说.“六淫”之中,“风”多是泛指外邪,不是具体的病因;“火”不可能有外感;“暑”的本质是“热”.“杂气”学说不能指导外感病的临床治疗.基于此,外感病的病因可简化成寒、热、燥、湿四种.

  • 从肺与脑的相关性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证治

    作者:刘晓明;张伟

    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肺与脑的相关性,进而从两者的相关性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因、病机,以增加对COPD的深入认识,拓宽其治疗的思路与方法.并指出在COPD的治疗中,在使用大量的益气养阴、平喘化痰通络药物的同时加用填精益髓、开窍醒脑之品,可提高疗效.

  • 理气药在妊娠病治疗中的配伍应用

    作者:马景;何嘉琳

    介绍理气药在异位妊娠、妊娠恶阻、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等妊娠病治疗中的配伍应用体会,认为理气药与补气药合用,一补一推,能够促进孕卵、胎盘运动;理气药与滋阴药合用能够疏理气机,降逆止呕;理气药与温阳药合用能够温阳化气,利水消饮.

  • 大剂量蛇六谷治疗胰腺癌临床体会

    作者:钱祥;邓德厚;张爱琴;刘鲁明

    蛇六谷的主要功效为软坚散结、行瘀消肿,大剂量使用后可抑制胰腺癌晚期患者肿瘤的生长,使部分肿块缩小,同时也有一定的抗转移疗效.此外,采用正确的煎药方式和服用方法可去除蛇六谷的毒副作用,具有大剂量使用的可行性.

  • 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在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中的运用

    作者:柴可群;陈嘉斌;陈淼;江灶坤;黄蕾蕾

    在肿瘤的康复与姑息治疗中运用中医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在现代医学认知疾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从多个角度明确肿瘤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确立治疗目的与诊疗方案.提倡治病求本,攻补兼施,使得抗癌治疗与姑息治疗相辅相成;扶正为主,善用温阳,运用中医药提升晚期肿瘤姑息治疗的效果;并善用疏肝解郁疗法,拓展中医药在肿瘤康复治疗中的运用范围.临证应灵活运用健脾补肾、化痰解毒、温阳散寒、疏肝解郁诸法于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之中,促进患者身心功能状态恢复,缓解肿瘤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综合医院呼吸科危重症患者中医会诊要点

    作者:卢世秀

    综合医院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治疗中常见问题包括缺乏整体观、不愿中医参与治疗以及不能合理使用中药.中医科常被呼吸科邀请会诊解决的临床症状有严重咳喘、持续发热、胃肠症状、排尿不畅、顽固性水肿等.在会诊中应以中医理论为本,坚持中医治疗特色,主要体现中医整体观、衡动观、正气观;坚持中西医结合,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危重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治疗应抓住疾病的主线,即抓主证、病机,才能准确地遣方用药.

  • 建立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诊疗方案的方法学研究

    作者:苏芮;韩经丹;范吉平

    决策时间紧迫、发病不确定性及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等客观原因造成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诊疗方案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充分利用古代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以讧候为中心进行发热伴呼吸道、发热伴出疹、发热伴腹泻、发热伴出血、发热伴脑炎脑膜炎这五大症候群的中医诊疗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中医应急决策系统,使用适当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广泛的专家共识,形成诊疗预案以及候选方案,为终诊疗方案的决策提供有效支持.进而通过规范的临床研究对诊疗方案进行评价,为方案的优化、更新以及相似疫情预案的制定提供更高级别证据.

  • 关于中医理论创新与理论中医学研究的思考

    作者:周然

    提出中医理论创新与理论中医学研究这一课题,并从解释能力、先导作用、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医理论创新的现实需求,进而指出中医理论研究的新开展应当遵循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方法,即以哲学为指导,以多学科研究为手段,在批判地继承中医学理论与方法论体系的基础上,辨证地综合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所提供的创新资源.

  • 从舌诊发展看“胎”与“苔”术语变化的意义

    作者:张志斌

    舌诊起源很早,但在中早期发展缓慢,称谓也只是“舌”或“舌上胎”.至元代出现第一部舌诊专著,并提出“舌胎”一说.至明代中期,舌诊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然多局限于诊视伤寒.明末吴又可首引舌诊以辨温疫,清初卢之颐提出“舌苔”一词.此后清代叶天士等温病学家深入辨舌,舌诊有了较大发展.吴鞠通首作“舌胎”与“舌苔”之辨,强调舌上长苔如“土坂之阴面生苔者然”,因此舍肉从草,受到诸多医家的追随.自此“舌苔”逐渐取代了“舌胎”,以“舌苔”之“有根”与“无根”分辨虚实的方法亦被广泛用于温病临床.清中期舌诊运用还由温病扩展至中医内外科杂症,并涌现出大量舌诊专著.“舌胎”与“舌苔”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舌诊术语,反映了舌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 雷公藤“异类相制”配伍减毒作用探讨

    作者:李桓;周学平;陆艳

    雷公藤是得到医学界公认的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有效药物,但由于其对多器官的急慢性毒性损害,限制了临床应用.通过对雷公藤配伍减毒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系统梳理,并试图用“异类相制”假说,从气味相制、异效相制和扶正制毒三个方面探求其配伍规律.

  • 胃炎饮对胃溃疡模型大鼠溃疡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文涛;杨牧祥;方朝义

    目的 探讨胃炎饮促进胃溃疡愈合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胃炎饮高剂量组、胃炎饮低剂量组、奥美拉唑组,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冰醋酸腐蚀法建立胃溃疡大鼠模型,造模3天后,胃炎饮高、低剂量组大鼠分别灌服浓度为2.14、1.07 g/ml的胃炎饮方药液10 ml/kg,奥美拉唑组灌服0.368 mg/ml的奥美拉唑药液10 ml/kg,假手术组、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治疗14天后,肉眼观察胃壁冰醋酸腐蚀处大体形态,测量、计算胃黏膜溃疡面积及溃疡抑制率,检测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mRNA表达. 结果 模型组、胃炎饮高、低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溃疡面积分别为(26.8±9.99) mm2、(10.0±4.62)mm2 (19.5±6.02) mm2、(17.5±6.18)mm2,各用药组溃疡面积均较模型组显著缩小(P <0.05或P<0.01),且胃炎饮高剂量组溃疡面积明显小于胃炎饮低剂量组与奥美拉唑组(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EGF、VEGF表达的平均光度值显著升高,平均灰度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其平均光度值显著升高,平均灰度值显著下降(P <0.05或P<0.01),且胃炎饮高剂量组改善程度优于胃炎饮低剂量组与奥美拉唑组(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EGFmRNA、VEGF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EGF mRNA、VEGFmRNA表达显著升高,且胃炎饮高剂量组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与胃炎饮低剂量组(P<0.05或P<0.01).结论 胃炎饮可能通过提高胃溃疡模型大鼠胃黏膜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胃黏膜修复及溃疡愈合.

  • 复方浙贝颗粒药物血清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作者:张喆;陈信义;郑智

    目的 观察复方浙贝颗粒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复方浙贝颗粒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复方浙贝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8、4、2g/ (kg·d)灌胃,对照组给予0.1 ml/l0 g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天.于末次灌胃后1h制备各组药物血清.采用MTT法检测各组血清对人结肠癌HCT-116细胞抑制率,经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各组血清诱导HCT-116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血清对HCT-116细胞双微体-2(MDM2)、p53、p21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复方浙贝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对HCT-116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40.00%、42.37%和29.15%,凋亡率分别为18.75%、20.00%、15.32%,均高于对照组(P<0.05).48 h时复方浙贝颗粒高剂量组HCT-116细胞MDM2、p53、p21蛋白,复方浙贝颗粒中剂量组MDM2蛋白,复方浙贝颗粒低剂量组MDM2、p53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P<0.01);96h时复方浙贝颗粒各剂量组MDM2蛋白表达较本组48 h明显降低,p53蛋白表达较本组48 h明显升高(P<0.01). 结论 复方浙贝颗粒能抑制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增加MDM2-p53信号通路有关.

  • 黄芪、水蛭及其配方含药血清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NF-κB、MMP-2、Fas、FasL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广洋;任现志

    目的 研究黄芪、水蛭及其配方含药血清干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黄芪高血清组、水蛭高血清组、黄芪高水蛭高血清组、黄芪低水蛭高血清组,每组5只.大鼠给药量5g/ (kg·d)为低浓度,2倍剂量为高浓度,各组均配成0.5g/ml混悬液,每天早晚各灌胃1次,连续灌胃5天,末次灌胃1.5h后制备含药血清.检测各组不同浓度(10%、20%、40%、80%)的含药血清对大鼠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细胞存活率,筛选出各组佳浓度.系膜细胞以1×105个/孔接种于6孔板中,每孔2ml,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芪高血清组、水蛭高血清组、黄芪高水蛭高血清组、黄芪低水蛭高血清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加入脂多糖诱导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再分别加入筛选出的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进行干预,检测各组系膜细胞中核转录因子(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Fas、FasL mRNA转录水平. 结果 黄芪高血清组、水蛭高血清组、黄芪高水蛭高血清组、黄芪低水蛭高血清组合药血清佳浓度分别为10%、20%、40%、20%.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系膜细胞中NF-κB、MMP-2、Fas、FasL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各含药血清组NF-κB、MMP-2、Fas、FasL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 结论 黄芪、水蛭及其配方含药血清可抑制大鼠系膜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MMP-2、Fas、FasL mRNA表达水平有关.

  • 余瀛鳌治疗难治性癫痫经验

    作者:李鸿涛;李哲;冯磊;胡建华

    介绍余瀛鳌教授治疗难治性癫痫经验.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于脑、肝、脾,病机为脾虚酿痰,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挟痰上冲脑窍,脑络瘀阻,神机失用;病性实证多于虚证,热证多于寒证;病理要素以痰、瘀为主.临证主张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在通治法则指导下拟定潜镇止痫、化痰通络为主治法则,并自拟通治方“癫痫促效方”予以加减施治.

  • 赖新生通元针法临床应用探析

    作者:王继红;李月梅;黎崖冰;陈震益

    元气乃一身之本,通元调治人体元阴元阳是治疗脏腑、经络、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一切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核心所在.通元针法的临床运用法则主要有引气归元、通督养神、阳气引领阴气、扶正以祛邪,具有突出任督两脉、统领阴阳而调节脏腑、充分发挥经络治疗效应的特点,极大地扩大了针灸适应症.

  •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作用机制及优势述评

    作者:刘金涛;张腾

    近年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心血管重构、预防靶器官损害、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中医药在调节机体整体平衡、控制血压水平稳定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其防治高血压病作用的多效性、增效减副性、多靶点性、前瞻性、稳定持久性均体现出了中医药特色.

  • 桃仁历代临床用量分析

    作者:王洪蓓;张林;傅延龄

    目的 总结桃仁从两汉至今的临床用量特点.方法 建立历代桃仁剂量数据库,选取各朝代具代表的医学著作,将含桃仁方剂的方名、总药量、桃仁药量、整方药味数、加水量、服法等逐一录入.统计桃仁出现的频次、常用量、常用量上限、常用量下限、大用量、小用量、平均用量,并结合文献分析历代桃仁用量特点.结果 桃仁用量以汉唐时期大,尤其在唐代日服量高可达69g;至宋代略有降低,但仍维持较高水平,达到40g;金元时期用量小,大用量仅为4g;明清直至当代,其用量略低于宋代,大用量为30g.结论 桃仁历代用量呈现广剂量、宽范围的特点,桃仁大剂量(≥20g)适用于急危重症.

  • 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作者:

    1 前言慢性乙型肝炎是指既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半年以上并伴有肝炎临床表现者,多属于中医学“肝着”“胁痛”等范畴.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球有超过2.4亿的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0万人死于HBV相关疾病[1].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3000万[2].中医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是目前国内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3].但慢性乙型肝炎病机复杂,虽然既往对于该病的证候规范化研究不少,但辨证标准至今仍未达成广泛共识[4-6].

    关键词:
中医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