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中医杂志

中医

中医杂志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중의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 主办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影响因子: 1.4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1668
  • 国内刊号: 11-2166/R
  • 发行周期: 半月刊
  • 邮发: www.jtcm.net.cn
  • 曾用名: 北京中医;新医药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5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医杂志》编辑部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辨证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96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明亮

    辨证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96例97只眼。结果治愈25只眼(25.77%),好转58只眼(59.80%),无效14只眼(14.43%),总有效率85.57%。治疗前后的对数视力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各证型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颞上支阻塞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主干阻塞(P<0.05)。

  • 舒心益脉胶囊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22例临床观察

    作者:杨丁友;段学忠;张蕴慧

    以舒心益脉胶囊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成功患者22例(中西药组),并与26例单独西药常规治疗的患者(西药组)对照,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复发率,结果中西药组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两组患者中有28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中西药组12例中再狭窄4例,西药组16例中再狭窄12例,两组比较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以流式细胞仪、比浊法,对血小板活化分子CD62P(α-颗粒膜蛋白)、CD63(溶酶体完整膜蛋白)及CD41(糖蛋白Ⅱb)的表达进行了定量研究,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 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常见恶性肿瘤59例疗效观察

    作者:崔朝阳;林欣潮;李乃卿

    为了验证参芪扶正注射液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机理。将住院恶性肿瘤病人分为3组,即参芪扶正注射液加化疗组(治疗组)59例,化疗对照组(化疗组)10例,参芪扶正注射液对照组(参芪组)11例。观察3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癌灶变化、生存质量(卡氏评分)变化、气虚证候变化、临床症状变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并进行NK细胞活性测定。结果治疗组稳定以上百分率明显优于化疗组和参芪组(P<0.01,P<0.05)。治疗后卡氏评分改善率和稳定以上百分率,治疗组和参芪组明显优于化疗组(P<0.01,P<0.05)。治疗组和参芪组气虚证候的改善率显著高于化疗组(P<0.01,P<0.05)。治疗组和参芪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显著增加(P<0.01,P<0.05),化疗组NK细胞活性的变化无显著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白细胞低于4×109/L者占8.5%,化疗组占20.0%。还观察到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化疗期间患者的乏力、纳差和失眠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说明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化疗药物有较好的缓解和稳定癌灶的作用,可提高化疗病人的生存质量,可提高化疗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的疗效。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化疗的增效作用可能与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 加味猪苓汤对系膜增殖性肾炎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全世建;连美莲;熊曼琪;陈瑞春

    为探讨加味猪苓汤作用机理,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方法,将23例系膜增殖性肾炎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以加味猪苓汤治疗,另一组以肝素及西医对症治疗。结果,两组尿红细胞、尿蛋白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血肌酐(Cr)、尿素氮(BUN)虽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加味猪苓汤组白介素6(IL-6)活性降低(P<0.01),外周血白介素6基因表达(IL-6mRNA)也减弱(P<0.05)。西医组IL-6活性降低(P<0.05)),IL-6mRNA则降低不明显(P>0.05)。提示加味猪苓汤可能从基因调控层次起作用。

  • 应用《辨症玉函》方治难症

    作者:娄灿荣

    《辨症玉函》系清代浙江名医陈士铎所撰,其书按症以阴阳、虚实、上下、真假为纲,各种病症为目,先辨证分析,后列处方用药。辨证分析扣住提纲,但在详细描述临床症状时,突出点明某症为鉴别要点,使学者一目了然。所列处方、用药多富新意,但细究之又出于《灵》、《素》。笔者临床屡用其方治疗疑难病症,收益匪浅,兹择一二以述后。1 济火神丹治反胃 患者,女,38岁,1990年6月11日初诊。诉半年前晚餐后,突感上腹部胀满不适。数小时后开始呕吐,直至把所进饮食尽吐后,腹胀方消。自此每日进食后,则生腹胀,必将所进饮食吐尽后,其症方消。不进食则无所苦,无腹痛,无畏冷发热。除胃肠钡透提示轻度胃下垂外,余无异常,经中西医多法治疗,未能收效。刻下症见:形瘦神疲,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腹软无压痛,小便如常,大便量少,舌淡苔滑白腻,脉滑细。辨证为脾胃虚寒,中阳不振,予桂附理中丸合大半夏汤加减。服3剂不应。细询患者方知,半年多来,多方求治,人参、鹿茸、肉桂、附子所用不少,虽偶觉症状有所好转,但不几日则症又如前。遂投陈氏之济火神丹原方剂量1剂。药用肉桂9g,山茱萸15g,熟地黄30g,五味子6g,茯苓15g,山药30g,肉豆蔻2枚,白术30g,芡实15g。水煎服。次日患者来诉,昨服药至今晨进食后,虽仍有腹胀,但稍作忍受,未再吐出。药已中的,再投原方3剂,所进饮食未再吐出,腹胀渐轻,患者觉精神明显好转,再予3剂后,诸症基本消除。

  • 试谈影响中药配方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作者:王信

    目前影响中药配方质量的因素仍然较多,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影响中药配方质量的因素除管理方面的问题和从业人员素质方面的问题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临床配方常常需要炮制后的中药,然而,一部分生品在中药房(店)虽然进行了炮制,但未按中药传统方法进行。操作人员不按炮制规范行事,添加辅料比例失调,缺斤短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中药质量下降,严重地影响了中药配方质量,进而影响疗效。 中药配方受临床中医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以及辨证施治、理法方药的水平所限,有的组方出现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相恶、相杀以及其它不合理组方,直接影响着中药的配方质量和疗效。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确保中药配方质量,应加强对中药房(店)的管理,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人人责任明确,个个工作量化,单位领导对从业人员定期予以考核、考评、奖勤罚懒。从业人员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注意培养业务技术骨干,定期组织全员进行业务学习和知识讲座活动,通过自学、互学等多途径多方式来提高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努力改善中药房的工作条件,防止中药虫蛀、霉变等现象出现。需炮制的中药要严格按《药典》和《炮制规范》操作,使传统的中药保持特色,具有固有的形色、气味、碴口(内部组织),以很好地发挥配方中药固有的疗效作用。加强对临床中医师业务技术的培训,使其达到对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一条龙合理组方的水平,避免不合理组方的现象出现。

  • 中医误诊病案分析

    作者:杨永龙

    中医学是在长期医疗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去伪存真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误诊误治。现将我院内科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252份中医病历进行了误诊误治统计,结果误诊病历共51份,占20%,其中病名病因误诊6例,病机误诊47例,病名病机均误诊6例,病名病机诊断准确,但治则治法不当或错误4例。今举例如下。 例1:范某某,男,37岁。5年前因用脑过度,出现头昏,少寐,时犯外邪,则病益甚,又添肩背恶寒,肢节酸楚,呈反复发作,苦不堪言。经中西医诊治罔效,于1997年10月10日入院。症见:头痛以巅顶为甚,少寐,双目昏花,心烦,纳呆,腹痛脘痞,肩背恶寒,鼻塞流涕,四肢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缓。中医诊为头痛,治以疏风止痛之品,川芎茶调散加味,服3剂无效。细思之,此乃久病阳气已衰,脾虚气弱,复感外邪,雪上加霜。故更正诊断为:胃脘痛;感冒。予升阳益胃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1剂症减,续用3剂,外感症除,腹痛减,后予补中益气丸善后。随访1年,未再发作。

  • 对玄参等5味中药性能的看法

    作者:王绪前

    中药药性理论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日臻完善,对其认识的过程也是逐步加深的,由于中药性能直接对临床产生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其说理更具体,更恰当,更切合药物的应用,鉴于此,笔者对几味中药的性能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正于同道。1 玄参能软坚散结 玄参可以用治瘰疬、痰核、瘿瘤等证,这在古今本草及临床上均是如此之用,但对玄参的这一治疗作用,古今医家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取其散火,如李时珍说“其消瘰疬亦是散火”。有认为是解毒散结,如《中华临床中药学》云:“玄参苦咸微寒,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用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多与牡蛎、贝母同用,如《医学心悟》消瘰丸。”有认为是软坚散结,如汪昂《本草备要》玄参条下云:治“瘰疬结核”是因其“寒散火,咸软坚”。笔者认为,玄参治瘰疬的作用,应是因味咸而软坚散结,理由如次:(1)玄参为苦甘咸寒之品,从中药药性理论分析,具有咸味而能散结的药物均称软坚散结,并且软坚散结药均具有咸味,如海藻、昆布,从常用中药来看,无一例外。(2)清热散结不同于软坚散结,清热散结是指具有清热,又能治疗“结”,如瘰疬、痰核、瘿瘤,这些药物主要有夏枯草、贝母、连翘等,玄参可以清热,也可以说清热散结,但由于其具咸味,也是其与贝母等药的主要区别,那么云玄参软坚散结则更确切。虽然消瘰丸(牡蛎、玄参、贝母)将3药同用,但所取作用并非相同,应用消瘰丸亦并非定要有热证。(3)具散结作用的药物并不一定能治瘰疬、瘿瘤,如瓜蒌清热散结,薤白行气散结。显然玄参具咸味是其特殊之处,也是与其它散结药的主要区别点。

  • 针灸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症34例

    作者:高红梅;张万祥;王莹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是各种病因引起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CRF发展到终末期即尿毒症期可并发多系统异常,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延长了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期,而尿毒症皮肤瘙痒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对CRF瘙痒症患者68例分别行针灸及药物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68例为1998年6月~2000年10月在我院血液透析的尿毒症伴有皮肤瘙痒症患者,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22~72岁,平均43.6岁。1.2 病例标准:(1)各种原发性及继发性肾脏病所引起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2)在我院透析中心行血液透析治疗;(3)伴有皮肤瘙痒>1个月,无皮疹,无皮损;(4)患尿毒症前无皮肤病。

  • 中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86例

    作者:李建华;张学东;许金刚;王新杰;韩梅

    1995年6月~1999年12月,我们应用中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86例,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恶急性甲状腺炎患者140例,均符合《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之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6例,年龄20~45岁,平均29岁。对照组54例,年龄19~48岁,平均28.76岁,临床表现:70%的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起病,首先出现发热,肌痛,全身乏力,后发现颈部肿物而就诊。30%的患者无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而以首发颈部肿物而就诊,早期患者伴发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中后期有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状。临床查体:一侧或双侧甲状腺叶增大,质硬,表面光滑,压痛明显,随吞咽上下移动。实验室检查:早期(急性期),95%的患者伴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血清甲状腺素(T4)增高,蛋白结合碘升高,游离T3指数增高,甲状腺摄碘131I率减低甚至为0,促甲状腺素(TSH)减低,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试验无(低)反应。

  • 抗震止痉灵Ⅰ号冲剂治疗帕金森病30例

    作者:鲍远程

    帕金森病(PD)是一种锥体外系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大多在中年以上发病,临床表现以静止性震颤、肌僵直、运动减少及姿势调节障碍为特征。我院应用纯中药制剂抗震止痉灵Ⅰ号冲剂治疗PD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治疗前后对比方法,观察了该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PD病人均为我科住院病人。根据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及姿势异常4大主症并结合Webster评分法诊断PD,且通过询问病史,作脑电图、头颅CT、头颅MRI及必要的生化检查排除帕金森综合征。进行血清SOD、MDA检测前排除服用维生素E、维生素C、谷胱甘肽、半胱氨酸等对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有影响的药物的情况。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4~78岁,平均63.5岁;病程0.5~11年,平均5.4年。根据Webster评分标准,轻度17例,中度10例,重度3例。3例重度患者中有2例伴有轻度痴呆。接受本药治疗患者均系因服用左旋多巴、美多巴、金刚烷胺等药物疗效不佳或因药物副反应过大而被迫停药者,该组病例Webster评分为14.4±3.1。

  • 经胃镜涂药治疗难治性胃溃疡52例

    作者:宋星宏;陈志军

    胃溃疡在近几年治疗上发展较快,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使胃溃疡的近期愈合率达90%,但仍有部分病人经服药治疗疗效不佳,甚至需手术治疗。2年来,我院用自制胃疡涂剂,在胃镜直视下涂于溃疡面,用医用胃胶覆盖固定,治疗难治性胃溃疡52例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21~58岁,平均42岁,皆为经胃镜检查或钡餐透视明确的胃溃疡患者,且经正规系统服药治疗4~8周仍未愈合。胃泌素瘤所致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及合并其他脏器疾病不能耐受胃镜治疗者,予以排除。经涂药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2 治疗方法 第1组24例,单纯运用电子胃镜,找到溃疡面后,直视下用细胞刷清创溃疡面,继用1%H2O2 5~10ml及高渗盐水冲洗,然后经镜活检通道用胶导管根据溃疡面大小向溃疡处喷涂适量的胃疡涂剂(黄芪、大黄、枯矾、海螵蛸等组成),后用1~2mlV2医用胃胶将溃疡面及其周边覆盖严密。第2组28例,在胃镜下涂药的基础上,口服胃疡汤,每日1剂,连服2周。胃疡涂剂和胃疡汤组方相同。

  • 益气法治疗老年煤工尘肺合并症体会

    作者:冯毅

    煤工尘肺是煤矿工人在工作过程中长期大量吸收含有游离二氧化矽的粉尘所引起的一种肺部职业病,发病一般缓慢,主要是肺组织发生广泛的纤维化变化和形成矽结节,后局部组织变硬使呼吸功能减退,并引起全身衰弱症状。煤工尘肺的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咳嗽、咯痰等,胸部X线检查出现结节阴影,大块融合病灶,肺门增大的淋巴结阴影,晚期可见胸膜肥厚与粘连,患者常因合并症而死亡。中医文献对该病无专论,其病机与“肺痿”类似。笔者在煤矿职业病防治院工作期间,在老年煤工尘肺患者中观察,煤工尘肺晚期以虚寒肺痿证候为多见,在其合并症及兼证的治疗中,以温肺益气法为施治基本大法,常收显效。现将临床体会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煤工尘肺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

  • 姜明高从湿治疗儿科病的体会

    作者:李雯;吴伟深

    温州地处浙南沿海,气候温暖潮湿,湿病极为常见。姜明高副主任医师认为凡治湿,宜守忌补。宜守:因湿性粘滞,难求速效,故取效后宜守法再进,不宜频频更方。忌补:是指湿邪未清时,禁用滋腻碍胃之品及助湿生热之物。现结合病证介绍体会如下。1 湿与感冒 姜师治外感病,强调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季节气候不同,感冒的临床表现则各有不同。如夏季多风热或夹暑湿,临床常见发热,恶风、头晕或痛,咽红,有汗不解,恶心纳呆,周身酸倦,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指纹紫红。治拟解表祛暑,芳香化湿。宜用发表之法,汗出勿止,使暑湿从汗而解。方以甘露消毒丹或达原饮加减,常用柴胡、大青叶、藿香、佩兰、茵陈、蒲公英、连翘、淡竹叶、半夏、厚朴、滑石等。

  • 蔡淦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作者:陆木兴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非炎症性消化功能紊乱性疾病。其慢性或复发性腹痛或大便习惯的改变,常发生在生活中遭遇应激情况、膳食改变、月经来潮及情绪激动时。中医学列入“泄泻”、“便秘”、“痢疾”范畴。蔡淦教授认为本病为肝旺脾虚,故从肝脾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肝郁不达,脾虚失运 蔡老认为人体消化系统在正常的情况下,脾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疏泄有度,则营养物质输布全身,残余的糟粕下传大肠,排出体外。若情志抑郁或情绪紧张,肝的疏泄失常,脾的运化失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并走大肠而成泄泻。

  • 魏品康治疗胃癌经验

    作者:李相勇

    魏品康教授从医30余年,学验俱丰,在胃癌辨治方面尤有心得。笔者有幸师从魏教授1年余,将侍诊所得总结如下。1 注重消痰散结,解毒祛瘀 魏师认为肿瘤为有形之邪,多系痰瘀夹杂相互搏结而成,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多倡痰瘀致瘤论,如《疡科心得集》有载:“癌瘤者,非阴阳正气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丹溪心法》亦云:“人上中下有结块者,多属痰”。癌肿一旦形成,更阻滞气血,致痰瘀毒结,故治疗多应用解毒散结、化痰消瘀之品,注重攻逐驱邪,如半夏、胆南星、壁虎、地龙、七叶一枝花、夏枯草、薏苡仁、川贝母等。经过几十年的临床摸索与现代实验研究,已证明消痰散结法治疗肿瘤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将其经验方制成金龙蛇口服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肿瘤组织中的PCNA、EGFR等肿瘤增殖指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大黄石膏汤治疗小儿春温临床举隅

    作者:楮东宁

    春温是感受温热时邪,发于春季的伏气温病。其发病险急,里热炽盛,易化燥伤阴,内陷生变,笔者临证常用自拟大黄石膏汤加减治疗而获效,介绍于下。1 病毒性脑炎 张某,男,8岁。1995年4月22日初诊。患儿持续稽留热4天(体温39.5~40.5℃),间歇性头痛伴喷射性呕吐数次;自发病第4天出现嗜睡、呓语、吼叫、无故哭吵,时有不自主口角抽动、眨眼。查体:体温40.6℃,颈部稍抵抗,咽充血著,扁桃体中度肿大,呼吸28次/分,两肺未闻及罗音,心率124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皮肤弹性佳,未见皮疹及出血斑点。吻膝试验阳性,布氏征可疑。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2.7×109/L,中性0.22,淋巴0.76,单核0.02。多次动员腰穿未能配合,脑电图提示:高度异常(支持病毒性脑炎)。西医诊断:急性散在性病毒性脑炎(精神型)。中医辨证:壮热无汗,烦躁项强,口渴引饮,腑气不畅,咽红,舌红绛、苔薄干,脉弦洪数。证属春温,阳明经腑皆热,上蒸包络欲致痉,急予大黄石膏汤清热解毒,增液透邪。药用:生石膏、鲜芦根各30g,生地黄、金银花、连翘各12g,大青叶、玄参、焦栀子各10g,郁金、薄荷、生甘草各6g,生大黄3g,每日2剂,分煎4次昼夜服;另紫雪散1支(1.5g/支),每日2次。次日微汗热降,体温38.8℃,尚有烦躁梦魇,口渴喜饮,大便已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数,继予清热凉血,安神透邪。药用:生石膏30g,金银花、连翘、麦冬、知母、淡竹叶、焦栀子各10g,石菖蒲、郁金、远志、生甘草各6g,制大黄3g,每日1剂,分煎2次早晚服。3剂毕,热退身凉,神清脉静,能食便畅,继予养阴清营以善后。半月后复查脑电图:临界状态,乃痊愈出院。

  • 误治匡正取效病例3则

    作者:程广里

    笔者在临床中缘于成见而致误治不效,经详细辨证后改弦易辙方才取效,特整理3则如下作为教训。1 遗尿 刘某某,女,12岁,1979年10月19日来诊。主诉:近3年来,每于夜间尿床,几乎天天如此。近1年来,白天亦觉尿频,甚以为苦。余初诊以为该证乃系少年肾气未充,统摄失职以致水液泛滥,遂用补肾固摄法治之,然服9剂罔效。细查患者,见其面红气促,咳嗽气急,舌质稍红、舌苔黄白相兼,脉象浮洪稍数。余恍然醒悟,此乃邪热壅肺,肺气不利,以致三焦气化失司,膀胱开阖失职。遂改弦易辙,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药用:炙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12g,炙甘草6g,炙苏子6g,龙齿9g,石菖蒲9g,每日1剂。10剂后,3年疾苦竟告痊愈。追访半年,未再复发。

    关键词: 治疗失误
  • 补肾固髓片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动物发病及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

    作者:刘晓艳;孙怡;王岚芬;王安民

    为了观察中药补肾固髓片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的发病及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兔脊髓匀浆和完全福氏佐剂制成的抗原-佐剂乳化液诱导豚鼠EAE动物模型,应用中药补肾固髓片作为治疗药物,以醋酸泼尼松作为对照药物,经口灌药。结果,大剂量补肾固髓片能明显抑制EAE发病,减轻其病情,对脑和脊髓的炎症反应和脱髓鞘改变亦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对照药醋酸泼尼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中剂量补肾固髓片在某些方面有效,小剂量组则无明显疗效。表明大剂量补肾固髓片能抑制EAE动物发病,并能明显改善其病情及病理改变,提示中药补肾固髓片有临床研究和应用价值;而且其治疗作用与给药剂量相关。

  • 益寿调脂片抗衰老的实验研究

    作者:钟毅;孙立;朱秉匡;郑仕富

    为了观察益寿调脂片抗衰老的作用,采用果蝇自然寿命法及持续注射D-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法,观察果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高寿命时间以及实验致衰老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睾酮(T)含量、大脑B型单胺氧化酶(MAO-B)、Na+-K+-ATP酶活性,睾丸、精囊腺重量指数。结果,益寿调脂片可显著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并能延长半数死亡时间及高寿命时间;可升高衰老动物的平均体重;提高衰老动物血清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提高衰老动物大脑Na+-K+-ATP酶活性,并抑制大脑MAO-B活性的异常增高;可以升高血清T水平,改善附性器官重量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果表明,益寿调脂片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 大蒜素对急性心肌缺血兔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作者:李海聪;张卫军;任在方;秦林林;程兰英;史载祥;木拉迪·玉赛音;陈坚

    为了研究大蒜素对急性心肌缺血兔血浆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3组健康家兔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加消心痛,生理盐水加大蒜素片灌胃10天,然后结扎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于不同时相同步采血测量其ET和NO水平变化。结果结扎前消心痛组和大蒜素片组家兔的ET水平均低于空白组(P<0.01和P<0.001),而NO水平则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01),在结扎后和再灌注后的各时相,两组的ET升高的差值和NO下降的差值均小于空白组。表明家兔心肌缺血时和缺血再灌注后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此时ET增多,NO减少,而大蒜素片能通过调整ET和NO的平衡而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

  • 重用莶草美容消斑

    作者:杨小清

    笔者根据面色无华,晦滞不润,甚则出现瘀斑、痤疮等,多缘于心肝血虚,阴虚血燥,热毒湿盛所致的机理,以莶草为主药,配生地黄、麦冬、赤芍、牡丹皮、天花粉等治之,每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陈某,女,28岁,1997年7月12日诊。患者3年前面部开始出现暗黑色瘀斑,甚觉不雅,选用多种美容护肤用品外搽,并屡服维生素E及补肾类中药治疗不瘥。近2年来更因痤疮频发令瘀斑加重,伴夜寐欠佳、梦多。刻诊:舌质编红,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略数。证属阴虚血燥,瘀热互结。处方:莶草20g,生地黄15g,麦冬15g,赤芍15g,牡丹皮12g,天花粉12g。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1月后,睡眠正常,痤疮大为减少,瘀斑亦渐消退。为巩固疗效,嘱其之后2个月内于经期前再服上药10剂。半年后随访,面泽斑消。 心主血,肝藏血,血运全身,润肤养颜。心肝血虚,脉络失充,瘀热内蕴,则面晦瘀黑、痤疮缠绵。治宜养血通络祛斑,凉血清热消疮。《本草纲目》谓莶草“治肝肾风气……风湿诸疮。”《景岳全书》立莶丸治疗白驳风。因此,笔者认为莶草能祛斑除疮,养血华色,在临证组方时重用莶草美容消斑,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 莶草治疗过敏性鼻炎

    作者:高志扬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过敏性鼻炎常加用经黄酒浸泡蒸制的莶草,多获良效,举例如下。 陈某,男,43岁。罹过敏性鼻炎多年,就诊时述秋冬春季节常有突发性鼻痒难忍,继则喷嚏频作,流大量清鼻涕,伴有头痛、倦怠懒言,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辨证为肺肾两虚,卫表不固。以玉屏风散加覆盆子、肉苁蓉、核桃仁、细辛、白芷、川芎、苍耳子,3剂。二诊时述鼻痒、喷嚏、头痛、倦怠、畏寒明显减轻,仍有中量清涕。于上方加莶草20g(黄酒浸泡24小时,蒸1小时),服药3剂述诸症平息。此后常于秋冬春季症作之初即服上方,可保持较长时间不再复发。 过敏性鼻炎其病机为肺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于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清涕。脾虚无以充养肺气,肾虚肺失温养,均使风寒之邪得以内侵致病。临床常表现为突发性鼻腔奇痒,酸胀,继则喷嚏频作,清涕不断、鼻塞,嗅觉减退。莶草本为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味苦性寒之品。《本草纲目》云:“莶,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久蒸久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可见经黄酒浸泡蒸制的莶草已具有温补之效,对津液停聚鼻窍壅塞的过敏性鼻炎具有通窍祛湿,散津敛涕之功。故在过敏性鼻炎涕多者的益气固表、温阳散寒之剂中加入本品,以增加疗效。

  • 莶草治疗急性肠炎

    作者:王爱蓉;潘丽

    莶草临应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症。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偶然发现用其可治疗急性肠炎,并经验证,确实有涩肠止泻之功效。现举病例如下。 患者刘某,男,49岁。1997年8月2日初诊。病人食用冰镇西瓜3小时后出现腹痛肠鸣,泄泻清稀如水状,无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缓。查体:体温39℃,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0.85。大便常规:白细胞(+++)。病人要求中医药治疗。诊断:寒湿泄泻(急性肠炎),治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藿香12g,白术15g,茯苓15g,厚朴10g,大腹皮6g,紫苏12g,白芷15g,苍术12g,半夏10g,陈皮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2剂后,大便仍为水样,每日7~8次,肢体酸痛较重,体温波动在38℃左右。上方加莶草20g,又服用2剂,腹痛及肢体酸痛缓解,大便每日1~2次,为稀便,体温在36.5℃左右。原方续服2剂,大便每日1次,为软便。化验血常规及大便常规均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以后每遇急性肠炎均配以莶草治疗,且用量在15~30g之间,疗效可靠。现代药理研究,莶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敏感,故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

  • 莶草治肠风下血、痈疽肿毒

    作者:段福明;段瑞芹

    笔者近几年在临床实践中,用莶草治疗肠风下血,痈疽肿毒患者,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肠风下血:王某,男,35岁,1993年4月5日就诊。患痔疮已8年。现大便时,先血后便,血色鲜红,滴注而出,有时呈喷射状。诊见舌质淡、苔中稍厚,脉弦数。此为肠风下血,属风热中于肠胃,宜祛风、清热、燥湿益脾。独取一味莶草500g,在锅内用白酒1000ml在带箅锅内蒸20分钟取出晾干研成末,炼蜜为丸,每丸9g,日3次。服3天后来诊,症状基本消除。嘱再服3天以巩固疗效,随访月余,未见复发。肠风下血是风热中于肠胃,久而损伤脉络而致的大便下血,莶草味苦入心、入血,性寒则清心、凉血,血自归经,出血可止。本品乃祛风之要药,风去血自止。《本草通玄》云:“莶,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熟补,未敢尽信,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蒸煮,便有补益之功耶。”本品酒蒸后无毒,能燥湿益脾,统血止血。其治病标本兼顾,实为治肠风下血之良药。 痈疽肿毒:张某,男,46岁,1996年8月11日就诊。患者背部起一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肿块渐向周围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有寒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薄黄,脉象滑数。此为有头疽初期,宜清热散风,行瘀活血。取莶草30g,乳香30g,白矾(烧)15g,研末,每次服6g,每日3次,热酒送服。服完来诊,症状基本消除,嘱用上方5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有头疽初期多为湿热火毒内蕴,加之感受风温湿热之毒,凝滞肌表,以致经络阻塞,营卫不和,气血瘀滞而成。经笔者临床观察,本品治痈疽肿毒宜生用。若病人毒重者应加大剂量,热酒送服,得汗为好。临床运用时,应详审病因,根据肿毒轻重改变莶草、乳香、白矾等药的用量。

  • 莶草治疗斑秃

    作者:邓中伟

    据《本草经疏》:“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和《分类草药性》:“明目,黑发,滋阴养血”,运用鲜莶草捣汁外敷治疗斑秃20余例,效果颇佳,现举例如下。 唐某某,男,26岁,1997年8月16日初诊。患者平素体健,起于2年前突然出现局灶性圆形、椭圆形的脱发斑,局部无瘙痒感,且逐渐漫延扩大。后求治于某医院,予养血生发胶囊及胱氨酸片等口服,未见明显好转,尔后辗转反复2年余。查脱发处头皮平滑光亮,无脱屑,局部可见轻度浮肿,头皮下毛囊依稀可及,舌质淡红,边有紫点,脉沉弦。证属血瘀气滞,经络阻塞,精血不能上注荣发,宜理气活血通络养发,用鲜莶草500g捣汁加医用酒精50%,用小块纱布浸液湿敷,外覆塑料薄膜,每日2次,每次1~1.5小时。1周后患处头皮渐生新发,且发根较粗,拔之不易,后渐生如常发。随访3年,未见异常。 斑秃属血虚风燥者居多,然对于病程较长或较大面积的脱发,由血瘀引起者也屡见不鲜。正如《医林改错》言:“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为脱落。”又说“无病脱发,亦是血瘀”。

  • 莶草治疗药物性皮炎

    作者:隋吉东;崔英先;隋冠华

    莶草,诸家本草谓其能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主治风湿痹痛,中风手足不遂,痈肿疮毒,湿疹瘙痒等症。笔者近年来用其治疗药物性皮炎,疗效满意。 如治王某某,女,38岁。因面颊、两膝部红斑、丘疹、水疱、瘙痒3天,于1997年10月7日入院。3天前因跌伤右侧面颊、右膝内侧,局部涂抹正红花油后,即出现丘疹瘙痒,第二天对侧面颊、膝内侧亦出现,渐延及上肢手臂。丘疹相互融合成大片红斑,上起水疱。在当地医院予强的松、扑尔敏等药口服治疗,未见好转而来本院。入院后予氟美松,维生素C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赛庚定口服。治疗4天,新的丘疹不断出现,红斑继续向外扩展。遂邀余会诊。症见:身体较瘦,面颊、四肢丘疹、红斑满布,红斑处肿胀灼热,上有水疱,疱破处渗液,纳差,口不渴,舌淡红、苔白厚,脉细数。诊为药物性皮炎——多型红斑型。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方治之:夜交藤30g,连翘30g,土茯苓30g,人参10g,黄芪30g,川芎15g,苍术20g,薏苡仁30g,蛇蜕6g,车前子20g,僵蚕10g,滑石30g(包煎),甘草15g,水煎服。服药4剂,水疱明显缩小,渗液止,但仍有新丘疹出现,红斑仍向外扩展。于原方加莶草30g。服4剂,水疱消退,丘疹减少,红斑停止扩展,仍痒感明显。原方加莶草50g,又服8剂,丘疹红斑全部消退,瘙痒已止,仅原红斑处留有色素斑。随访3年未复发。 此后,以莶草为主药治疗多种中西药物所致的皮炎(如氨苄青霉素所致的猩红热样红斑,磺胺类所致湿疹样皮炎、固定性红斑等)10多例,均治愈。药物性皮炎其临床症状多样而复杂,但总以丘疹、红斑、水疱、渗液、瘙痒等为其共同表现。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耐,药毒损伤肺脾,郁而化为风湿热毒,外发腠理肌肤而成。莶草味苦性寒,具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止痒之功,正对药物性皮炎病机,故治之有效。

  • 俞青石用莶草经验

    作者:倪方平

    笔者20年前曾师于江苏省中医院俞青石教授,先生善用莶草治疗疾病,有独到之处,现介绍如下。 降脂作用优于山楂、决明子:山楂虽有降脂作用,但服药后患者常有嘈杂饥饿感,有增进食欲作用,而不利于高血脂患者节制饮食的原则。决明子有润肠作用,而高血脂患者往往饮食失节,胃肠功能欠佳,故多用决明子常常会致大便稀薄,便次增多等副作用,而莶草降脂兼有补虚、安五脏、强筋骨作用,既可达到降脂效果,又符合高血脂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降脂、补虚、化痰,故认为其降脂效果优于山楂、决明子。 有润肺、止咳、解痉作用:感受风寒之邪,肺卫失宣而致咳逆嗽痰,咯吐风沫痰,喉中吼声等支气管痉挛性咳嗽,用莶草效果特佳,因其具有润肺、止咳、解痉、化痰功效,可以解除支气管的平滑肌痉挛而止咳,常与半夏、射干、川贝母、鹅管石等药合用。 止眩治内耳眩晕症:俞老认为内耳眩晕症与风、湿、瘀有关,莶草具有祛风、除湿、兼活血的功效,用其治内耳眩晕症,药证相符,其常用量为30~60g。 此外,俞老认为莶草还兼有明目、黑发、滋阴养血的功效,如与何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等配伍有乌须黑发,补益气血的作用,常治气血不足之证。还兼有清热退黄,行大肠气的作用,与垂盆草、田基黄、虎杖等配伍,治疗急性黄疸肝炎。

  • 莶草降血沉有良效

    作者:马继明;尚志刚

    莶草性味苦寒,归肝肾经,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清肝潜阳之功。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证、骨节疼痛、四肢麻木、腰膝无力、痈肿疮毒、湿疹瘙痒等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莶草有显著镇痛、抗风湿及抗菌、消炎、降压、调整免疫功能等作用,是较好的抗风湿中药,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报道江苏南通朱良春教授用莶草100g配当归30g,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颇佳,随着风湿活动迅速控制,抗“O”每见下降。笔者临证重用单味莶草泡服降血沉,得益于师授,屡用辄效,未发现不良反应,兹介绍如下。 用法:莶草30~50g温开水洗净,用保温杯开水泡10分钟饮用,不拘时,每日1剂,2周为1个疗程,一般1个疗程可取效。 例1:杨某,男,27岁,教师。1998年11月17日初诊。主诉:右踝关节及足背红肿热痛3月,加重3天。刻诊:右踝关节及足背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右脚汗多,趾端发凉,口苦口干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质淡胖,苔黄腻,脉弦数,查抗“O”>500U,类风湿因子(-),血沉50mm/h,心电图正常。诊断:热痹(湿热阻络),治法:清热除湿,祛风通络。处方:忍冬藤30g,知母10g,赤芍、白芍各15g,桂枝10g,独活10g,苍术10g,薏苡仁30g,细辛6g,防己10g,川乌10g,牛膝15g,甘草6g。5剂水煎服,每日3次。11月22日二诊:经服上方5剂后,右踝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右脚汗少,余无不适,舌质红、苔薄黄,脉略弦数,查抗“O”(-),血沉50mm/h,遂停服前方,单用莶草50g,如法泡服,连用7天。11月29日三诊:右踝关节及足背红肿热痛未反复,余无不适,查血沉8mm/h,嘱其用莶草30g,再泡服1周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余未复发。 例2:李某,女,43岁,工人。患者平素体健,于1996年12月20日体检时发现血沉60mm/h,余无异常,甚为恐慌,后经外地医院多次检查,排除风湿、结核、肿瘤、心脏、肾脏等疾病。于1997年3月10日求治于余,即以莶草50g,如法泡服3周,后经多次查血沉均正常,即告痊愈,随访3年余无恙。

  • 搜风解痉治疗咳喘哮证

    作者:黄志庆

    笔者数年前曾师从广东省中医院儿科名医林季文主任医师。林师世代相传,对小儿痉挛性支气管炎治疗常用僵蚕、地龙、杏仁、苏梗,颇有良效。林师解释,杏仁润肺降气,僵蚕、地龙搜风解痉,综合应用,使肺得宣肃,气道舒缓,则痉挛性呛咳、久咳可去。笔者以为,咳嗽、喘证、哮证,虽然病名不同,病状有异,但究其病因、病机、病位均有相近相似之处。盖咳、喘、哮三证虽分外感、内伤,但总不离外感六淫之邪或内伤七情,致气道痉挛难解。近5年来,笔者在辨证用方基础上配合搜风解痉法,兼外风者以祛风解痉,兼内风者以熄风解痉,药用僵蚕、地龙、蝉蜕、杏仁、桔梗等治疗咳、喘、哮证多获良效。兹举病例如下。 例1:钟某某,女,24岁,1996年4月5日就诊。患者有孕6个月,7天前不慎受风,咳嗽频频,咯痰黄稠,微恶风,曾服中药、西药均不解,近日来咳嗽加剧,呈呛咳,咽痒即发,咳伴胸闷,间有气紧感,查: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略粗,未闻干湿性罗音,舌红苔黄腻,脉浮滑。考虑为风热型感冒,痰热阻肺,肺失宣肃为咳,治以疏风清热,解痉止咳。在桑菊饮基础上加僵蚕、杏仁、黄芩等。处方:桑叶15g,菊花15g,僵蚕6g,蝉蜕3g,杏仁12g,黄芩10g,薄荷10g(后下),防风12g,桔梗15g,甘草10g,枇杷叶15g,瓜蒌皮15g,浙贝母12g。1剂后咳减痰少,又服2剂诸症已解。 例2:李某某,男,56岁,1995年10月5日就诊。患风湿性心脏病20余年,平时间服洋地黄类强心药治疗,半月来纳差,气促,动则加剧,消瘦,疲乏,舌淡暗苔白,脉细结代。查:双肺呼吸音低,未闻罗音,心率96次/分,有房颤征。余考虑其为喘证,证属心、肺、脾、肾诸脏气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而为喘。治初以补气养阴,药用都气丸、生脉散相合,效一般,纳略好转,然气促仍甚,动则气促,变动体位则气道痉挛不畅,故在补气治本的基础上投以僵蚕、地龙等解痉之品。处方: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6g,杏仁12g,僵蚕3g,地龙3g,茯苓25g,炙甘草10g,熟地黄12g,山茱萸6g,桑寄生15g,田七10g(先煎)。2剂后气促缓解,精神好转,纳食如常。 例3:熊某,男,49岁,1994年5月6日急诊入院。患哮喘10余年,发作两天,症见喉中痰鸣,嘘嘘有声,痰黄质稠,口唇紫绀,不能平卧,舌红苔黄腻,脉弦。查: 双肺呼吸音粗,散布哮鸣音和湿罗音,心率100次/分。初以吸氧及抗炎、解痉平喘止咳西药治疗,症状略有缓解,但5日后仍哮喘时发,故加以中药清肺化痰、解痉平喘。处方: 黄芩15g,杏仁12g,僵蚕8g,地龙6g,甘草10g,鱼腥草20g,桔梗15g,茯苓25g,瓜蒌皮15g,枇杷叶15g。服3剂后哮喘基本获得缓解,又服2剂后诸症解除,要求出院。 讨论:咳嗽、喘证、哮证虽然病名不同,病状有异,但究其病因、病机、病位均有相近相似之处,其共性在于病位主要在肺,又与肝、肾有密切关系,病机为外风不止或内风不熄,气道痉挛不畅,故在辨证治本的基础上,以搜风解痉之法治标可达异病同治之效。其中僵蚕性咸、辛、平,归肝、肺经,既可平肝解痉主内风,又可祛风宣肺主外风,并兼化痰之效,故用之诸型咳、喘、哮证均可见效,药量3~6g,以久煎为宜。地龙性咸、寒,归肝经,功能清热熄风、解痉,现代医学研究亦证明能扩张支气管而有良好的平喘作用,对肺热或久瘀型的喘、哮证尤为有效。蝉蜕性甘、寒,归肺、肝经,功能疏风清热,熄风止痉,既可疏外风宣肺气,亦可熄肝风解痉,对肝经风热型咳喘有表证者更为适宜。以上三者均为肺、肝同用,内外同治,为搜风止痉之良药,故在辨证基础上,上药配合杏仁、桔梗、瓜蒌皮等化痰利气之品,对咳、喘、哮证不论新久者,往往可收到显著疗效。

  • 中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0例

    作者:戴莲仪

    1991~1999年在门诊和住院部共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统计前60例。治疗组用中药煎剂蛇龙煎加中药制剂雷公藤片治疗,其中12例早期加用紫草、生地黄、水牛角。效果良好,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共60例,男17例,女43例。年龄21~65岁。病程1~15年。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2年修正的诊断标准。60例病人中均可见颧颊部红斑、盘状狼疮、非侵蚀性关节炎、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阳性、血沉(ESR)增快。光敏感15例,尿蛋白或尿细胞管型35例,精神病5例,胸膜炎8例,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42例,抗核糖核蛋白(RNP)阳性15例,狼疮(SLE)细胞阳性3例,类风湿因子(RF)阳性11例,抗核抗体(ANA)阳性36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26例,血肌酐(Scr)升高18例。2 治疗方法 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蛇龙煎每日1剂,雷公藤片每次2~4片,每天3次。其中12例早期辨证为血热发斑、气虚痰瘀者,1至2周内加用紫草12g,生地黄15g,水牛角30g。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6例逐渐减量。对照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10mg每天3次,4周后减量。方剂组成:乌梢蛇15g,白花蛇舌草30g,地龙20g,蜈蚣3条,僵蚕12g,半枝莲30g,黄芪30g,熟地黄15g,白芍15g。3 治疗效果 诊疗标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疗3个月后检查各项指标,治疗组显效14例(46.7%),好转12例(40%),无效4例(13.3%)。对照组显效11例(36.7%),好转9例(30%),无效10例(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其中治疗组中30例颧颊部红斑、盘状狼疮、非侵蚀性关节炎全部消失;30例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阳性中10例转阴;ESR增快的30例中15例转正常,另15例减慢;光敏感8例均好转;尿蛋白或尿细胞管型19例中13例转阴;精神病4例全部症状消失;胸膜炎4例全部吸收;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22例中16例恢复正常;抗RNP阳性8例中3例转阴;SLE细胞阳性2例中1例转阴;RF阳性6例中4例转阴;ANA阳性19例中9例转阴;ALT升高16例全部恢复正常;Scr升高10例中5例恢复正常。对照组中30例颧颊部红斑、盘状狼疮、非侵蚀性关节炎19例消失,11例减轻;30例抗ds-DNA抗体或抗Sm抗体阳性中6例转阴;ESR增快的30例中10例转正常,20例减慢;光敏感7例中4例好转;尿蛋白或尿细胞管型16例中8例转阴;精神病1例好转;胸膜炎4例3例吸收;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20例中11例恢复正常;抗RNP阳性7例无转阴;SLE细胞阳性1例无转阴;RF阳性5例中2例转阴;ANA阳性17例中4例转阴;ALT升高10例中8例恢复正常;Scr升高8例中2例恢复正常。症状改善及实验室指标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上一般多以清热凉血消斑为主,而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病程长的病人不一定表现出血热的症状,反而出现气虚,痰瘀互结之象。治疗上颇为困难。 蛇龙煎中以几种虫类药乌梢蛇、地龙、蜈蚣、僵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黄芪补气,也有调节免疫功能及升白细胞作用。雷公藤有免疫抑制作用。益气补血药有助于减少雷公藤的副作用。相互配合,对于早期有血热症状的病例在短期加清热凉血药,取得满意的效果。

  • 霉菌性败血症病案

    作者:施忠华

    笔者在临床上曾经遇到1例霉菌性败血症患者,经过住院西药治疗仍无效果,经辨证施治用中药治疗后获得满意疗效,特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陈某某,男,43岁,农民。患者因发热伴左上腹痛1月于1984年6月9日入院。入院以后曾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克霉唑等,仍持续发热不退,6月19日持续高热,38~39℃之间(腋下)。检查:面色萎黄,干咳少痰,两肺底呼吸音减弱,叩诊变浊。B型超声波探查见双侧胸水,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见霉菌生长,诊断为霉菌性败血症,并把病情预后恶劣告知家属,建议转上一级医院治疗。家属在此种情况下,要求中医协治。 6月21日初诊:持续高热不退,面色萎黄,时有咳嗽,咯吐白痰,神疲肢软,短气乏力,尿色黄,大便少,舌苔白,脉细数。四诊辨证,证属虚寒,治守甘温除热之旨,拟益气通阳、调和营卫法,方选桂枝汤合小柴胡汤增减。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红枣15g,当归10g,红参6g,黄芪30g,茯苓10g,柴胡10g,半夏10g,通草5g,黄芩6g,2剂。 6月23日二诊:药后身热始降,精神明显好转,唯少有咳嗽,舌苔白,脉细,效不更张,治守原意。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2g,红枣20g,柴胡10g,半夏10g,茯苓10g,2剂。 6月25日三诊:身热降至正常,腹痛消失,诸症转好,仍少有咳嗽,舌苔白,脉细。治仿桂枝加杏朴汤合生脉散益气敛肺,加陈、夏燥湿化痰。处方:红参5g(另煎冲),麦冬12g,五味子6g,半夏10g,陈皮6g,生姜12g,红枣15g,白芍10g,桂枝10g,炙甘草6g,杏仁10g,厚朴6g,2剂。 药后病情逐日好转,体温维持正常,留院观察续服上方数剂,于7月4日出院回家。出院时情况:发热已退,腹痛消失,血培养无霉菌生长,纳眠均佳,二便正常。2 体会 《素问*刺法论》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久病之躯,正虚邪恋难解,加之反复重用抗生素等类药物,机体正气被抑,自身抗病能力更趋下降,而病邪热势越加嚣张。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在临床上仅看到病邪热势鸱张的“标”象,而忽视了人体的正气,仅单一地围绕着病毒、霉菌而寻找相应药物,治疗上易处于被动地位,故取效不著。 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精神,笔者认为该患者系阳气衰微,中气不足,营卫失和之故,乃遵“甘温除热”治疗原则,拟用益气通阳、调和营卫法,方选桂枝汤调和营卫,合小柴胡汤加减和解枢机,加当归、黄芪补血益气,振奋机体驱邪之力,结果获效显著。连服8剂后,不但身热复常,而且血液化验霉菌已转阴。经曰:“治病必求其本”,即使对于非常见病,只要中医辨证得法,抓住疾病要害,临床也有良好效果。

  • 鳖甲煎丸治愈腹腔残余脓肿1例

    作者:郑小飞;戚团结

    张某某,男,44岁。因肠破裂行肠修补术后10天,腹痛、发热(体温高达39.2℃),纳少,眠不安,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体检:腹部压痛、反跳痛、尤以脐周、左上腹明显,舌质红、苔干黄,脉弦滑。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8.8×109/L,中性0.90,淋巴0.10。腹部B超提示:左上腹、肠间隙不规则液性暗区,内见密集点状强回声,诊为左侧膈下、肠间隙脓肿。在B超引导下,于左上腹局部切开引流,引流出淡黄色脓性液体约400ml,并作腹腔闭式引流接负压吸引,用灭滴灵1.0g、先锋必6.0g每日静脉滴注,并内服清热解毒、滋阴补气之中药汤剂(药用:生黄芪10g,黄芩15g,赤芍10g,黄柏10g,蒲公英20g,牛膝10g,薏苡仁10g,麦冬10g,连翘10g,生甘草10g)。经治1月,患者仍每日发热,体温波动在37~39℃之间,血白细胞在(1.2~1.6)×109/L之间。复查腹部B超提示:中腹部肠间隙有4.4cm×2.5cm不规则液性暗区,内见密集点状强回声,左侧腹见2.9cm×2.3cm液性暗区,内见点状强回声。考虑腹腔残余脓肿,因分隔较多,部位较深,引流不畅,故久治不愈。观其形体消瘦干枯,面色萎黄,全身乏力,腹痛,纳少,眠不安,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舌干红伴少量黄苔,脉滑细稍弦,腹腔引流管见淡黄色稀薄脓液流出,辨证为湿热互结、气血瘀滞,兼正虚,治以扶正祛邪、祛瘀化浊为法,方用鳖甲煎丸加减。药用:鳖甲15g(先煎),射干3g,黄芩5g,柴胡5g,干姜5g,大黄3g,芍药5g,桂枝3g,葶苈子3g,厚朴3g,牡丹皮5g,瞿麦3g,芒硝5g,桃仁3g,石韦3g,阿胶3g,半夏3g,党参3g,土鳖虫3g。上药为汤剂连服5剂,排秽浊稀便每日8~10次,体温降至37~38℃之间。因恐伤正气,将上方改成水丸,每日吞服9g,又治半月余,体温恢复正常,复查血白细胞7.8×109/L,腹腔引流管内无脓液流出,复查腹部B超未见液性暗区,遂拔引流管出院,随访半年未见异常。 按:腹腔残余脓肿,如果脓肿引流不畅,成为腹部外科较难处理的术后并发症之一。本例患者膈下脓肿与肠间隙脓肿同时存在,因难以使脓肿完全引流,经治1月效果不佳。患者外伤后肠胃受损,运化不利,湿蕴痰生,致肠胃痞塞,气血凝滞,日久化热,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兼之久病正虚,故用攻补兼施。方中大黄、桃仁、芍药、牡丹皮、土鳖虫、芒硝破血化瘀,行血分郁结;石韦、瞿麦、葶苈子利水导邪,从小便而出;柴胡、桂枝通达营卫,转邪外出;干姜、黄芩温脾消肝,协调阴阳;人参、阿胶益气养血。诸药相合,使邪除正复而愈。

  • 中药治疗儿童目眨208例

    作者:胡田桂;陈根喜

    儿童目眨在临床上比较多见,以往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作者对208例儿童目眨采取中药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属于衢州市人民医院及卫校门诊患者,治疗组208例,其中男109例,女99例。年龄6~15岁,平均9例。病程7~20天148例,1月以上52例,2月以上8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14岁,平均9例。病程7~20天22例,1月以上7例,2月以上1例。 诊断标准:外眼部正常,目眨频频,全身无神经及精神方面的异常改变。2 治疗及观察方法 治疗组采用辨证施治。基本方药:焦山楂、焦神曲各10g,炒谷芽、炒麦芽各10g,鸡内金10g,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2g,白芍10g,荆芥5g,防风5g,胡黄连5g,甘草5g。随症加减:大便溏薄者加太子参9g,面黄消瘦者加当归9g。前方中药加清水浸泡,文火煎汤约100ml,待温时内服,每日1剂,日服2次。5~7剂为1疗程。对照组应用西医疗法:患眼滴抗生素眼药水,1日3次;同时口服维生素A、D胶丸,每日1~2次,每次1丸。疗程为1周。3 治疗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经1~3个疗程治疗,3个月内目眨消失,食欲改变为治愈。3个月内目眨次数减少为好转。经3个月治疗未见好转为无效。 治疗组208例,治愈186例(89.42%),好转16例(7.79%),无效6例(2.89%),总有效率为97.11%。对照组30例,治愈0例,好转4例(13.33%),无效26例(86.67%),总有效率为13.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 讨论 瞬目或眨眼,是一种保护性运动,乃是生理现象。如果瞬目次数很多,眼皮不停地开合,称为目眨。本组病例,眼无明显异常,好发于儿童,文献有报告以3~9岁为常见,而本组患者以6岁以上为多见。 西医多考虑为功能性改变所致,中医则认为本病常见于饮食不调,脾胃不健的小儿,均与脾弱肝强有关。有人认为,小儿目眨,系肝风内动,当从肝论治。中医认为,小儿目眨,眼部无病变,食少偏嗜,易吵闹,夜间磨牙,舌苔薄黄微腻者为脾虚所致,湿热停留,风邪上乘之象。小儿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为后天之本,现小儿食少,舌苔微黄腻为脾虚易生湿热,肝经热盛,肝主目、主风,眼睑属脾,故风邪上犯则目眨。 在治疗中,我们观察到本病常见于以下两种类型。脾虚生湿型:目眨,食少,喜吃零食,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薄白微腻,脉细缓。脾虚湿热型:目眨,纳差,面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舌苔薄黄微腻,脉细数。与文献中分为肝阳化风和血虚生风型有不同。施治原则:清肝健脾,兼祛风。方中焦山楂、焦神曲,炒谷麦芽均味甘性温,能消食化积,健脾和胃;鸡内金甘寒强于消食积滞;苍术白术味苦性温,燥湿补脾,茯苓甘平,渗湿健脾,皆为本方君药。白芍酸苦微寒而平肝,为方中臣药。荆芥、防风辛温,发表祛风除湿;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均为佐药。甘草和中,为本方使药。随症加减,标本兼治。本病应与儿童多动症相鉴别,后者除了目眨以外,还有好动,上课不安静,常有智力减退等现象。而本病则常有偏食、少食,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等,根据上述表现,一般不难鉴别。在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嘱咐家长及时注意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适当补充营养,这也是获得痊愈的必要措施之一。

  • 中药对血浆内皮素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祥坤

    内皮素(ET)是近年来发现的血管活性肽和低分子具有细胞信使样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有收缩血管、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与细胞粘连的作用[1]。ET水平升高可使血管痉挛,血栓形成与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着良好的疗效,其机理是否与其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ET的生成、释放有关,是近几年中医药界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就此作一综述。

  • 163例不同证候大便异常患者结肠电频谱变化分析

    作者:连至诚;梁雪芬;陈苇菁;杨巧红;李卫东;邹移海;杨小琼;黄海定;谢海燕;杨立红;苏宁

    对163例消化道等疾病患者中医辨证及临床症状统计发现,肝气乘脾、脾虚肝郁、脾虚便溏、气虚便秘、气滞便秘等证有大便异常或大便异常倾向的患者占60%~100%。体表结肠电检测及频谱分析发现,肝气乘脾患者结肠低频、高频段及收缩性复合肌电过度活跃;脾虚便溏患者升、降结肠高频段及收缩性复合肌电过度活跃,乙状结肠高频段电活动减弱;气虚便秘及气滞便秘患者结肠的低频、高频段及收缩性复合肌电都明显减弱,但气滞便秘患者餐后结肠高频段及收缩性复合肌电活动明显强于气虚便秘患者,可予分辨。结肠电频谱可间接反映不同证候的结肠动力改变,并能部分解释其大便改变及相关症状的发生机制。

  • 火毒入心(低温败血症)病

    作者:洪广祥

    1 病历摘要 朱某某,女,5岁,住院号82091。 缘于重度烧伤(总面积27%,Ⅱ度7%,Ⅲ度20%)合并休克入院。入院后,经西医抢救,休克纠正。后因创面严重感染,引起败血症,继而体温降至37℃以下,伴神志不清,手足抽搐,血压升高。1周后体温续降至35℃以下,呼吸严重困难,被迫行气管切开术,术后自主呼吸停止,采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同时给氧。烧伤科诊断为低温败血症、中毒性脑病。由于创面感染严重,植入皮片大部分未成活,血白细胞20.4×109/L,中性0.74,淋巴0.26,中毒性颗粒细胞占10%,虽经用西药抗感染,但病情未见改善,陷入危境,乃于1983年3月17日邀中医科紧急会诊。

    关键词: 败血病/中药疗法
  • 针刺加熄风胶囊治疗小儿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融;张喜莲;刘玉珍;李新民;杨常泉;熊杰

    为了探讨针刺加熄风胶囊治疗小儿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的临床价值,选60例本病患儿,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针刺加熄风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纯用熄风胶囊治疗。以患儿临床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症状及脑电图为观测项目,进行疗效评价。总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76.7%和50%,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90%,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脑电图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说明针刺加熄风胶囊治疗本病,疗效高且无毒副作用。

  • 针刺配合西医疗法治疗急性脑出血22例临床观察

    作者:吴琦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死亡及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刺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报道较多,能促进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疗效肯定[1~3]。但对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尚存在着争议,因此有关报道甚为少见,为探讨针刺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1 临床资料 病例入选条件:(1)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的住院病人。(2)发病至接受住院治疗时间在3天以内。(3)有偏瘫,且偏瘫侧肢体肌力≤4级。(4)可有轻度意识障碍或浅昏迷,但无中度以上的昏迷。 将符合条件的住院病人46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针药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63±10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6±1.2天;药物组24例,男19例,女5例,年龄62±9岁,发病至住院时间1.4±1.6天。两组病例具可比性(P>0.05)。

  • 论中医“证”的现代医学属性和概念

    作者:申维玺

    中医证的现代医学属性和概念是什么?中医的证与西医病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这些问题在中西医结合学术界探讨、争论了几十年,但至今仍未能达到共识。根据分子生物学理论和疾病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等现代医学理论,深入探讨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有助于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定性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正确定位,使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和发展,而且对于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拟就有关的问题作一讨论。

中医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03 04 05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3 01 02 03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23 24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z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