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肿瘤学 > 肿瘤杂志

肿瘤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影响因子: 1.1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7431
  • 国内刊号: 31-137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289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肿瘤》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高玉堂
  • 类 别: 肿瘤学
期刊荣誉:
  • 磷脂酶Cε1的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的迁移并诱导其凋亡

    作者:王晓亮;周崇治;裘国强;樊军卫;邢同海;李涛;孙星;唐华美;彭志海

    目的:探讨磷脂酶Cε1(phospholipase C epsilon-1,PLCE1)基因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迁移、细胞周期及凋亡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建立PLCE1过表达的SW620细胞株,实验分为3组:亲本细胞组(未转染基因),对照组[转染含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空质粒],实验组(转染质粒pcDNA-DEST53-PLCE1).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PCR,R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LCE1 mRNA和蛋白在SW620细胞中的表达;Transwell小室法检测PLCE1过表达对SW62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FCM法检测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的影响,DNA Ladder法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PLCE1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的迁移能力,实验组迁移细胞数为(8.80±1.72)个,而亲本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6±2.42)和(32.2±3.25)个,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CE1过表达可导致结肠癌细胞周期G1期延长,并出现凋亡.结论:PLCE1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并引起细胞凋亡.PLCE1基因过表达使SW620结肠癌细胞恶性程度降低,该基因可能是新的结肠癌相关抑癌基因.

  • 姜黄素对大鼠膀胱肿瘤的预防与治疗作用

    作者:田斌强;赵应梅;王德贵;王志平;龚旻;胡巍

    目的:建立以N-甲基-N-亚硝基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诱发膀胱癌的Wistar大鼠模型,研究姜黄素对诱发膀胱癌的化学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膀胱灌注MNU(1.5 mg/次)的方法诱发Wistar大鼠膀胱肿瘤(MNU灌注时间为第0、2、4、6和8周);实验分为2组,在诱癌的同时(第1、3、5、7和9周时,预防组)或者诱癌成功后(第10、12、14、16和18周时,治疗组)予以膀胱灌注姜黄素溶液(160 μmol/L) 0.2 mL/只;分别在第13周时处死预防组大鼠,第23周时处死治疗组大鼠,获得的膀胱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预防组中,第13周时姜黄素处理组膀胱癌的发生率为23.1% (3/13),其中浅表性癌3例,无肿瘤侵犯肌层:对照组肿瘤的发生率为66.7%(8/12),浅表性癌6例,肿瘤侵犯肌层2例,与对照组相比肿瘤的发生率、分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肿瘤发生后再用姜黄素处理不能降低肿瘤分期,但能显著增加膀胱肿瘤细胞的凋亡.结论:姜黄素可抑制膀胱灌注MNU诱导的大鼠膀胱癌的发生与进展,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膀胱肿瘤细胞凋亡有关;但对于已经成瘤的大鼠膀胱癌无明显疗效.

  • 南蛇藤总萜抑制荷肝癌HepA1-6小鼠移植瘤的生长

    作者:侯莹;员林;钱亚云;张华;刘延庆

    目的:探讨南蛇藤总萜对荷肝癌HepA1-6小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肝癌HepA1-6小鼠移植瘤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媒对照组(1%DMSO)、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阳性对照组(顺铂)及南蛇藤总萜低(10 mg/1g)、中(20 mg/kg)和高(40 mg/kg)剂量组.观察南蛇藤总萜对小鼠体质量、抑瘤率、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的影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结果:南蛇藤总萜可明显抑制荷肝癌HepA1-6小鼠移植瘤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下调移植瘤组织中VEGF和bFGF的表达以及MVD计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南蛇藤总萜组小鼠肝、脾和胸腺指数及体质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蛇藤总萜可明显抑制荷肝癌HepA1-6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可能与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 miR-7沉默EGFR/PI3K通路逆转脑胶质瘤U251细胞的恶性表型

    作者:刘晓智;姜忠敏;陈镭;刘洪良;史万超;张合亮;刘振林

    目的:探讨利用微RNA(microRNA-7,miR-7)靶向沉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kinase-3,PI3K)通路途径逆转脑胶质瘤的恶性表型.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带有miR-7基因序列的表达质粒转入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PCR,RFQ-PCR)方法检测转染细胞中miR-7的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GFR、PI3K和AKT2蛋白的表达情况;绘制细胞生长曲线,FCM法检测细胞周期变化,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瘤细胞迁移能力,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肿瘤细胞致瘤性.结果:RFQ-PCR结果显示,miR-7基因转染组细胞中miR-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义序列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转染组U251细胞中EGFR、PI3K和AKT2蛋白的水平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 U251细胞增殖速度减慢,处于S期的细胞所占比例减少,细胞迁移及软琼脂克隆形成能力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转染miR-7可有效沉默胶质瘤U251细胞中EGFR/PI3K通路主要成员蛋白的表达,进而逆转其恶性表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胶质瘤基因治疗方法.

  • 人结直肠癌细胞株来源的HCT116肿瘤细胞球的转移相关特性

    作者:贾健锋;程勇;武乃金;任林飞;徐维;刘弈武;杨小丁

    目的:无血清悬浮培养生成HCT116肿瘤细胞球,检测球中CD133表面标志分子的细胞定位,以及CD133+细胞所占的比例,并探索肿瘤细胞球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与其转移能力之间的可能联系.方法:HCT116细胞在添加了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液(serum-free medium,SFM)中悬浮培养生成细胞球,应用激光共聚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表面标志分子的细胞定位及细胞球中CD133+细胞的含量.Transwell小室实验、免疫荧光及反转录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RT-PCR)法分别检测细胞球的体外转移能力以及上皮-间质转化关键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HCT116细胞球中CD133表面标志分子定位于各个球层面的细胞膜,并且CD133+细胞比例显著增多.细胞球高表达间质化分子N-cadherin及Vimentin,而上皮化分子E-cadherin表达水平下降,并具有更强的转移能力.结论:HCT116细胞球中富含CD133+细胞,CD133表面标志分子定位于细胞膜,细胞球可能通过上皮-间质转化而获得更强的转移能力.

  • G蛋白偶联受体30在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作者:叶佳;张沐;马勤宜;徐云钊;张玉泉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30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0,GPR30)在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中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方法:应用RT-PCR、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技术分析Ishikawa细胞中GPR30蛋白的表达,FCM检测GPR30蛋白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阳性表达率,胶体金标记GPR30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GPR3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Ishikawa细胞中有GPR30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细胞质中GPR30蛋白的阳性表达率[(20.10±0.13)%]显著高于细胞膜[(8.54±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GPR3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主要在细胞质的管网状网络上,可能是粗面内质网.结论:Ishikawa细胞中GPR30蛋白在细胞质中的表达高于细胞膜,其亚细胞定位主要位于粗面内质网,提示GPR30可能在子宫内膜癌中发挥重要作用.

  • 再生基因Ⅳ及其碳水化合物识别域促进裸鼠结直肠癌移植瘤血管的生成

    作者:郭英;李楠;徐佳佳;田晓强;黄培林

    目的:探讨再生基因Ⅳ(regenerating geneⅣ,RegⅣ)及其碳水化合物识别域(carbohydrate-recognition domain,CRD)对裸鼠结直肠癌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将已转染了重组质粒pcDNA3.1-RegⅣ、pcDNA3.1-RegⅣ△CRD、空载体质粒的人结肠癌LoVo细胞(分别命名为LoVo/RegⅣ、LoVo/RegⅣ△CRD、LoVo/negative)和自然生长状态的LoVo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RT-PCR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RegⅣ及RegⅣ△CRD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CD34的表达,计数移植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LoVo/RegⅣ移植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Vo/RegⅣ△CRD、LoVo和LoVo/negative组间VEGF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Vo/RegⅣ移植瘤组织中MVD值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LoVo/RegⅣ△CRD、LoVo和LoVo/negative移植瘤组织间M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gⅣ基因参与调控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其作用与CRD结构域密切相关.

  • 靶向PRMT2基因的microRNA对雌激素介导的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钟警;李蓉芳;陈亚军;曹仁贤;文格波

    目的:构建靶向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2(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 2,PRMT2)基因的microRNA真核表达载体,鉴定其稳定转染乳腺癌细胞株MCF7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根据PRMT2mRNA序列设计合成pre-microRNA片段,定向克隆至pcDNATM6.2-GW/EmGFP-miR真核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入MCF7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重组体对PRMT2表达的干扰效果以确定其生物活性.采用结晶紫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重组体转染对MCF7细胞体外增殖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FCM法检测重组体转染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构建的重组体插入片段的碱基序列完全正确,并且重组体稳定转染MCF7细胞后可成功干扰PRMT2基因的表达.在无处理因子的情况下,重组体转染对细胞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影响;与转染空载体的MCF7细胞相比,稳定转染重组体的MCF7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增强,但其对雌激素拮抗剂4-OHT处理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表明,重组体能够增强雌激素介导的MCF7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FCM法检测表明,转染重组体的MCF7细胞中G2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结论:成功构建靶向PRMT2基因的pcDNATM6.2-GW/EmGFP-miR真核表达载体,且在稳定转染MCF7细胞后具有生物学活性.抑制内源性PRMT2基因的表达能够提高雌激素介导的MCF7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上调雌激素受体α目标基因cyclin D1和c-myc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进程.

  •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69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小沛;郑文;刘卫平;谢彦;涂梅峰;林宁晶;宋玉琴;平凌燕;应志涛;邓丽娟;张晨;朱军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DLBC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9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以及临床病理因素与疗效和预后的关系.结果:PGDLBCL患者占本院同期收治淋巴瘤患者的10.44% (69/661),其中男性29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为54岁(21~7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和黑粪.本组患者接受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完全缓解率为37.7% (26/69),部分缓解率为46.4% (32/69),总有效率为81.4% (58/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患者的疗效较差(P<0.05).全组患者的1、2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2%、84.2%和81.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PGDLBCL以女性居多,多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中应注意消化管出血和穿孔的预防与处理.乳酸脱氢酶是重要的预后因素.

  • 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方宝枝;何广胜;吴德沛;孙爱宁;金正明;仇惠英;傅铮铮;唐晓文;苗瞄;韩悦;赵晔;王荧;王秀丽;吴小津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0年10月在本科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15例AML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5例,总有效率为53.3%.在12例可行细胞遗传学评价的患者中,1例(8.3%)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中位总生存期为123 d(27~509 d),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70 d(19~306 d),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33 d(11~176 d).Ⅳ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3%,Ⅲ~Ⅳ级感染发生率为33.3%,无Ⅲ~Ⅳ级出血、恶心呕吐和肝功能损伤.早期死亡1例.结论:地西他滨可有效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血液学不良反应较重,必须给予积极的支持治疗.

  •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作者:庄新荣;王彤;张勤;刘红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25例BPBC与650例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寻找BPBC发生的相关分子生物学依据.结果:与UBC患者比较,BPBC患者第一癌发病年龄早、有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 cm及临床Ⅲ期患者较多(P均<0.05).在分子生物学特征方面,BPBC第一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阴性比率、p53阳性率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高表达者均高于UBC患者(P<0.0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在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cm、p53阳性为BP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ER(+)或PR(+)者发生BPBC的风险下降.结论:BPBC与UBC在生物学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年轻、有乳腺癌家族史、激素受体阴性,p53阳性及Ki67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要注意检查对侧乳腺癌的发生.

  • 70岁以上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铂类为主双药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朱晓莉;张立

    目的:评价≥70岁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接受以铂类为主双药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7例Ⅲ~Ⅳ期NSCLC患者根据年龄分为≥70岁老年双药联合化疗组(以铂类为主双药化疗)、≥70岁老年佳支持治疗组(支持治疗)和< 70岁非老年对照组(以铂类为主双药化疗),化疗至少2个周期.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行随访以观察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情况.结果:老年双药联合化疗组和非老年对照组的化疗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33.3%和35.5% (P=0.811);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24 d和140 d(P=0.122),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7 d和367 d(P=0.173),均优于老年佳支持治疗组(分别为87 d和218 d,P均<0.05).老年双药联合化疗组与非老年对照组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42%和53%)和化疗前后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能状况(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改善率(分别为41%和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与老年佳支持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15%)和ECOG PS评分改善率(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老年双药联合化疗组Ⅲ级以上白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非老年对照组相似.结论:老年晚期NSCLC患者ECOG PS评分≤2分可从以铂类为主的双药化疗中获益,取得与非老年患者相近的近期疗效、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改善率,且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增加.

  • T1micN0M0、 T1aN0M0和T1bN0M0乳腺癌376例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作者:李军楠;刘晓东;佟仲生

    目的:分析T1micN0M0、T1aN0M0和T1bN0M0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了解其生存状态,探讨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5年12月4 487例可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376例T1micN0M0、T1N0M0和T1bN0M0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和转移以及生存情况.结果:376例患者中,66例(17.6%)为T1mic (pT≤0.1 cm),122例(32.4%)为T1a(0.1 cm<pT≤0.5 cm),188例(50.0%)为T1b (0.5 cm<pT≤1.0 cm).肿瘤直径越大,其组织学分级越高、雌激素受体阳性率越低、辅助化疗率越高(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激素受体和HER-2状态是5年无病生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HR和HER-2状态是5年无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阳性组中,HER-2阳性患者的5年复发风险是阴性组的约4倍(风险比为4.995,95%可信区间为1.113~22.424);HR阴性组中,HER-2阳性与阴性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为2.757,95%可信区间为0.849~8.955).结论:HR和HER-2状态是T1micN0M0、T1aN0M0和T1bN0M0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阳性时,HER-2阳性患者的复发风险较高.

  •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治疗晚期恶性黑素瘤Ⅱ期临床研究

    作者:唐碧霞;斯璐;迟志宏;崔传亮;盛锡楠;毛丽丽;郭军

    目的:评价高剂量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2,rhIL-2)治疗晚期恶性黑素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拟入组20例晚期恶性黑素瘤患者,均接受高剂量rhIL-2治疗,评价总有效率、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入组14例患者,其中12例可评价疗效.其中,1例部分缓解(8.3%),疗效维持时间为43.0个月;3例疾病稳定;8例疾病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6.0±7.6)d,中位总生存期为(11.0±2.6)个月.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3%,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反应、发热和心血管事件.结论:高剂量rhIL-2治疗中国晚期黑素瘤患者的有效率低于国外文献报道的结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若治疗有效,则维持时间较长.对于如何选择剂量和筛选受益患者,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探索.

  • 化疗对三阴性乳腺癌CD44+CD24-/low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魏素菊;李海飞;刘义冰;孔燕;董倩;王俊艳

    目的:观察化疗对三阴性乳腺癌CD44+CD24-/low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用0.2、1、5倍药物血浆峰浓度(peak plasma concentration,PPC)的紫杉醇、多西紫杉醇、氟尿嘧啶、表柔比星、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分别作用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48和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情况;FCM法检测1倍PPC的各药物作用48 h以及细胞复苏后CD44+CD24-/low细胞含量的变化;另外,FCM法检测10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前后,外周血中CD44+CD24-/low细胞的含量变化.结果:6种药物均可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1倍PPC的各药作用后,CD44+CD24-/low细胞含量未明显升高,以氟尿嘧啶组含量降低为明显(P<0.05).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后,外周血中CD44+CD24-/low细胞含量降低(P<0.05).结论:化疗药物紫杉醇、多西紫杉醇、氟尿嘧啶和表柔比星可降低MDA-MB-231细胞株中CD44+CD24-/low细胞亚群的含量.化疗可使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4+CD24-/low细胞含量降低.

  • 化疗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朱燕;朱平;卜定方

    迄今,各种肿瘤的治疗仍然主要依赖细胞毒药物杀伤肿瘤细胞.细胞毒药物并不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对其他体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可能会在应用细胞毒类药物化疗后减少.因此,多年以来都认为,化疗药物对免疫系统起抑制作用.但是,近的一些研究显示,应用某些化疗药物后,不仅不会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反而可作用于肿瘤免疫应答的各个环节,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增强免疫相关细胞(如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活性以及降低免疫抑制细胞的数目等机制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这一现象的发现有可能改变人们对传统化疗抗肿瘤地位的认识,继而更加合理地优化化疗策略.

  • 癌症爆发痛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作者:李华;刘巍

    虽然癌症患者的基础疼痛控制相当稳定,但也可能会遭受短暂的疼痛加重,即癌症爆发痛.典型的爆发痛有快速发作和持续时间短等临床特征,这种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卫生资源的不良影响显而易见.即释型口服阿片类药物目前已广泛用于爆发痛的治疗,但其起效时间及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并不适合治疗大部分的爆发痛.相比之下一些芬太尼制剂,如芬太尼透黏膜口含剂(oral transmucosal fentanyl citrate,OTFC)、芬太尼口腔泡腾片(fentanyl buccal tablet,FBT)、芬太尼舌下含片(sublingual fentanyl citrate,SLF)和芬太尼鼻喷雾剂(intranasal fentanyl spray,INFS)等,为癌症爆发痛的治疗带来了令人欣慰的疗效.另外,国内对布托啡诺鼻喷剂治疗癌症爆发痛也已有一定的研究.

肿瘤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