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临床医学 >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浙江临床医学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

Zhejiang Clinical Medical Journal 절강림상의학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卫生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52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8-7664
  • 国内刊号: 33-123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2-111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社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浙江
  • 主编: 范永升;彭淑牖
  • 类 别: 临床医学
期刊荣誉:
  • HCG对不育症精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俞建军;王培乐;吴章穆;陈昭典

    目的探索 HCG治疗男性不育症的机理。方法随机选择男性不育症 30例,手淫法取精液每例扫描电镜观察精子五个,共 150个, HCG治疗 12周后,再作电镜观察。结果治疗前后的精子环状沟、顶体膜、质膜、胞浆小滴均有明显变化。结论 HCG治疗不育症疗效肯定。

  • 心电图运动试验对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葛世俊;高从光;柳俊平;沈文均;周军波

    目的探讨心电图运动试验对心电图无左室肥厚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对照,分析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运动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运动试验的敏感性相似( 81.8%对 85.7%),但高血压组的特异性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 42.8%对 81.8%, P<0.05).结论心电图运动试验对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诊断价值有限.

  •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炎重症化关系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家定;方婉珍

    目的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肝病毒( HEV)感染与肝炎重症化的关系。方法对 771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放射免疫试验( RIA)和斑点杂交试验检测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和肝功能检测。结果经临床观察、对照和分析,发现重叠 HEV感染的慢性乙肝患者的重型肝炎发生率和慢性乙肝重度发生率高。结论提示 HBV/HEV重叠感染在肝炎重症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肝叶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王奕

    目的分析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30例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15例行肝叶切除术,另 15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 T管引流术。对 2组进行比较总结。结果行肝叶切除的,术后残石 2例( 9.5%),经术后胆道镜取净。行胆总管切开术的,术后残石 15例 (100% ),经术后胆道镜,仍有 4例未取净。随访结果表明:肝叶切除术优良率为 80%,胆总管切开术的优良率为 33.3%。 P <0.05.结论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首选取肝叶切除术,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的关系

    作者:邱蔚;王文华

    目的了解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高甘油三酯( TG)血症与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的关系,探讨降脂药物舒降之对胰岛素抵抗及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对 22例老年 2型糖尿病伴高 TG血症患者与 26例 TG正常患者的空腹血糖( FBG)、空腹胰岛素( Flns)、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TG及糖化血红蛋白( HbA1c)进行比较分析,对 14例伴高 TG血症患者作治疗前后动态观察。结果老年 2型糖尿病伴高 TG血症者 Flns显著高于 TG正常者。 ISI显著低于 TG正常者,用舒降之治疗 3个月后 ,患者血 TG、 FBG、 HbA1c、 Flns有明显下降, ISI明显升高。结论伴高 TG血症的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舒降之除能改善脂代谢紊乱外还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纠正糖代谢异常。

  • 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周礼湘;董来荣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1989~ 1999年 114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结果复发病灶手术切除 15例,其中残胃癌行全胃切除 4例,卵巢转移性癌行卵巢切除 5例,肝内转移行局部肝切除 2例,因肠梗阻行横结肠切除 4例;行化疗等治疗 73例, CR: 9例, PR: 17例,有效率 35.6%。结论胃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能作再次手术切除者效果好,其次是化疗,二者比较, p值〈0。01,有值〈0。01,有显著性差异。

  • 52例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并发急性肺水肿分析

    作者:石峰

    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并发急性肺水肿的机理、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 1994年 1月~ 1998年 12月间,经抢救和治疗的 52例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并发急性肺水肿患者的症状、胸部 X线摄片、诊断及治疗结果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患者中 44例( 84.6%)治愈好转出院,死亡 8例( 15.4%)。其中死于肺水肿致呼吸衰竭 3例 (5.8% ).结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急性肺水肿临床特点和 X线表现早期表现不明显,易被中毒的其它全身表现所掩盖。在治疗措施上 ,既要针对肺水肿的临床表现 ,又要考虑到原发疾病的病因治疗。

  • 肝硬化合并感染 157例临床分析

    作者:黄丹文;周水英

    目的了解肝硬化合并感染的状况和对转归的影响。方法以 157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41例合并各种院内外感染,感染发生率 26.11%,医院感染率为 12.10%,老年组医院感染发生率( 16.13%)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9.47%);本组肝硬化患者的总死亡率为 15.92%,合并感染者的死亡率( 39.0%)明显高于无合并感染者( 7.75%),多系统感染者死亡率( 57.14%)明显高于单一系统感染者( 14.70%)合并感染的老年患者死亡率 (29.41% )低于非老年组( 45.83% )。结论肝硬化患者易并发各种感染,是造成病情恶化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 应用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作者:俞建华;郑龙;朱家骏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方法自 1995年以来采用外固定器结合植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20例。结果功能恢复优 12例,良 5例,可 3例。结论有限切开植骨结合外固定器可以防止复位后骨折再移位、短缩及关节面塌陷,促进骨愈合,减少并发症。可作为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

    作者:Dinghongxiang;丁红香;楼文文;张信良;李向阳;毛朝鸣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一氧化氮( NO)和内皮素( ET- 1)的变化。方法检测 63例不同血透次数( 1~ 827次)患者血透前后的血浆 NO和 ET- 1水平。结果血透后较血透前 NO明显降低( p <0.001);ET-1明显升高(P<0.001),血液前NO水平与ET-1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R=-0.327,P<0.01);血透后其变化也呈现相关关系(R=-0.2858,P<0.05)另外,血透次数越多,血透NO水平均越低而E1-1含量均越高.次数与NO水平呈现显著负相关(r前=0.4413,r后=-0.4274,P<0.01);ET-1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r前=0.7986,P<0.001).结论血液透析患者NO和ET-1水平存在失衡并与不同透析次数密切相关.

  • 血活素对慢性呼衰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作者:王吉如

    目的从细胞代谢促进剂-血活素,对心肺循环-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观察评价对慢性呼衰的治疗作用。方法 79例慢阻肺、肺心病发展而来的慢性呼衰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34例,予以抗炎、止咳化痰、强心利尿、改善心肺功能(包括硝酸甘油的使用)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予以血活素 15ml+生理盐水 200ml,静滴,疗程 14天,两组在治疗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高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电泳时间,血小板粘附率等)。结果血活素治疗组在改善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电泳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具有显著的效果。结论细胞代谢促进剂-血活素对慢性呼衰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病情好转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呈一致性。

  • 糖尿病体感诱发电位检测 60例分析

    作者:斐君;汪龙元

    糖尿病性神经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通过对 60例糖尿病的体感诱发电位( SEP)检测,发现 SEP有助于糖尿病性中枢神经病的早期诊断。现将检查结果与临床关系分析探讨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60例糖尿病均系临床与实验室确诊,且都无明显卒中史。其中男 29例,女 31例。年龄 29~ 80岁。病程 0~ 5年 27例, 6~ 10年 17例, 10年以上 16例。 I型糖尿病 12例, II型糖尿病 48例。有周围神经症状、体征(如肢体麻木、刺痛、感觉异常或减退、反射减弱或消失)共 26例。 2、检查方法在 SEP检查前至少测 3次以上非同日血糖,计算其平均值。采用日本产 Neuropack- Four- Mini MEB- 5304K型诱发电位仪,分别刺激患者双侧内踝胫后神经。记录导联:第一导程是大脑皮层顶部一前额部( Cz- Fpz);第二导程是同侧月国窝与膝部( PF- Ki)。诱发测得大脑皮层电位各波 P40、 N50、 P60、 N75及月国窝电位 PF的图形及峰潜伏期。 3、诊断指标本文所指的 SEP异常是皮层电位( P40、 N50、 P60、 N75)峰,潜伏期大于正常成人组平均值的 M+ 3SD。 SEP峰潜伏期正常值参考潘映辐主编《临床诱发电位学》为标准。

  • 便盆温度对正常人心率血压和主观感觉的影响

    作者:王雪君;蒋建设;贺耀德

    人类的感觉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同一事物由于条件不同,给人的感觉各异,这在医疗上有很大意义 [1]。例如临床上病人经常遇到的不适、痛苦及持续时间可因某些条件而减轻、缩短,相反也可因某些因素而加剧和延长 [2]。临床工作时便盆直接接触患者身体的机会很多,便盆温度不同可能对患者生理和主观感觉有较大影响,但究竟什么温度对人体刺激较小、感觉佳,尚未见报道。我们对不同便盆温度对人体的心率、血压、心肌耗氧指数及主观感觉的影响作了测定,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对象均为 1998年 11月 5日~ 20日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经健康体检、 X线胸透、心电图、肝胆 B超和血液生化分析证明健康者 32名,其中男 15名,女 17名,年龄 19~ 44岁。 2、实验设备及方法室温 15℃,受试者平卧位,联接常规心电图导联及水银柱血压计袖带,静卧 15min后记录常规心电图及血压。助手随机用不同温度的不锈钢便盆插入受试者臀下,充分接触皮肤后每 2min记录心电图、血压的变化。心率、血压恢复到基础平均值 15min,再替换不同温度的便盆,重复记录上述数据。用 4个容积为 25公升的大桶,每个大桶内注入 20公升 1: 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分别使用冰块和沸水不断调节水温使便盆温度分别保持在 5℃、 15℃、 25℃和 35℃。

  • 体位性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三例报道

    作者:朱伟华

    近年来对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的报道较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体位改变所致的尚不多见,现报告 3例。 例 1,男性, 28岁,因心悸,心前区隐痛 30min来院就诊,体检:心率 130次 /min规则,未闻及杂音, BP100/80mmHg, ECG示常规九联,心率 120次 /min,各联 P波不清楚,Ⅱ, AVF、 V5联 T波降支切迹,疑有 T- P重叠,即作 S5导联(正极置胸骨右缘第五肋间,负极置胸骨柄处,此联可使 P波振幅较常规导联增高),先取卧位描记 S5联,心率 120次 /min, P波仍不清,各联 T波顶端形态不一,似有 T- P重叠, P- R约为 0.32秒,立即取坐位描记 S5联,心率相同, P- R间期为 0.16秒, P波清楚, I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见图 1) 例 2,女性, 72岁, ECG曾有心肌劳损史,近因咳嗽气急伴胸闷 2天,来院就诊。体检:心率 100次 /min, BP 134/80mmHg, ECG示:卧位长Ⅱ联,心率 125次 /min, P- R间期为 0.32秒,立即取坐位描记,心率 100次 /min, P- R间期 0.14秒,卧位 I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见图 2) 例 3,男性, 31岁,感胸闷不适 1天,就诊。体检:心率 100次 /min,不规则,似有早搏, BP 120/80mmHg, ECG示: P- P规则, P- R逐搏延长,直至 QRS波脱漏, R- R间期逐搏缩短,呈 4:3传导,周而复始。诊断为: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即取坐位描记,心率相同, P- R间期为 0.14秒,无 QRS波脱漏,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消失。(见图 3)

  • 超声在肌肉肌腱及软组织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吴筱辉

    超声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对肌肉、肌腱及软组织的显像质量,与其它影像技术相比,无创和没有 X线的侵入性检查,易被病人接受并可重复应用,愈来愈被骨科和超声科医生重视 [1、 2]。从 1996年 6月~ 1999年 12月共检查肌肉、肌腱及软组织病变病人共 105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情况 105例中男 78例,女 27例。年龄 8~ 82岁。应用 SSH- 140超声诊断仪,频率 3.5~ 8MHz,在患部以横切、纵切、斜切多个切面显示病变的主体结构,观察病灶的形态、境界、内部及后方回声并和健侧组织对照,必要时嘱病人作舒缩运动及加用彩色多普勒并测量血流频谱。 2、结果 105例中肌肉损伤及血肿 39例,肌腱炎及囊肿 16例,肌腱断裂 2例,关节囊积液 13例,炎性包块 12例,脂肪瘤 8例,周围神经鞘瘤 3例,横纹肌肉瘤 2例,血管瘤 4例,转移性骨肿瘤 4例,肌骨化 1例,肌萎缩 1例。病变位于上肢包括肩、肘、腕、掌关节 42例,腰骶、髋关节 12例,下肢及膝、踝关节 45例,腹壁及胸背部 6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穿刺、 X线检查证实。 讨论 1、肌肉病变的声像图表现肌肉结构在声像图上显示为低回声,纤维膜、筋膜和肌腱显示为强回声。将损伤分为三度。Ⅰ度为轻度挫伤,肌肉内显示细小条纹及火焰状的低回声肌束,有时和正常肌肉较难区别,唯一的信号是局部肌肉肿胀。常需和健侧对照检查确定。Ⅱ度为部分撕裂,常表现为无回声或 /和低回声的血肿。有时可见肌肉碎片在血肿内运动。急性期常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偶尔会和周围肌肉回声类似,但次急性期( 2~ 3天)后可以出现液性暗区。Ⅲ度为肌肉完全撕裂,声像图上撕裂的肌肉末端因无回声液性暗区分隔,不能测出随意肌的收缩。对于外伤引起的胸、腹壁疼痛的病人,超声检查尤为适用,超声能清楚地将胸、腹壁的损伤与内脏破裂相鉴别。本组有 2例胸壁血肿, 3例腹壁血肿,其中 1例位于左季肋部和脾破裂相鉴别。 1例腹壁血肿合并肠破裂。对于肌肉损伤的慢性期,超声图像表现是多样的,可以有强回声疤,部分合并钙化,肌性骨化,后方可伴有声影。

  • 输尿管息肉的 X线诊断(附 2例报告)

    作者:金中高

    输尿管息肉发生率极低,术前确诊较为困难,易误诊。本文收集了 2例经手术与病理检查证实的输尿管息肉病例,并结合有关文献予以综合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病例介绍 例 1,男, 8岁。 1个半月前曾有肉眼血尿病史,再发 4h。尿呈紫红色,量较多。无尿频、尿急、尿痛。 KUB未见泌尿系明显阳性结石, IVP片示左侧肾盂肾盏较为饱满,左输尿管上段靠近肾盂下方,可见杯口向下之充盈缺损改变,其下段充盈良好。右肾输尿管、膀胱无明显异常。拟诊左输尿管上段息肉或阴性结石。手术见输尿管上段 1.0cm× 0.2cm大小肿物一枚,病理报告为血管上皮性息肉。 例 2,男, 36岁。患者一周前无诱因下发现肉眼血尿,色鲜红。无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尿中偶见血凝块排出。膀胱镜见输尿管口有喷血现象。 KUB片未见泌尿系明显阳性结石阴影。 IVP片示右侧肾盂肾盏扩张,杯口变钝,输尿管起始部以下见“蚯蚓串状”不规则充盈缺损,约 4.8cm范围。其管壁完整,但呈波浪状改变,并稍有扩张,下方输尿管充盈良好。左肾、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拟诊输尿管上段多发息肉并右肾轻度积水。手术见输尿管上段内数条条状“肿物”,长达 5cm,病理报告为输尿管上段纤维上皮性息肉。 讨论 输尿管息肉是输尿管常见良性肿物,常见于青壮年 20~ 40岁,多位于输尿管上 1/3。其原因认为是炎性尿路上皮化生或增殖改变,病变组织内混有血管或纤维组织,前者成分多称为“血管瘤”,尿血较严重,后者成分多称为“纤维瘤”,出血量相对较少 [1]。出血量的多少及严重程度对输尿管息肉与肿瘤的鉴别无特殊意义,但与输尿管结石鉴别时存在一定意义,后者出血量及严重程度相对较轻。

  • 236例胎动异常的观察及分析

    作者:阮一红

    胎动是胎儿在宫内情况是否正常的重要标志。对在我院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孕 36周以上孕妇进行胎动计数方法指导,并对自觉胎动异常者进行胎心监护,旨在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胎儿宫内窘迫。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1998年 7月~ 1999年 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 3631人次,以胎动异常为主诉的头位分娩孕妇 236例( 6.5%)。其中胎动减少 97例( 41.1%),胎动过频 139例( 58.9%)。其中妊高征 47例( 19.92%),过期妊娠 26例( 11.02%),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症( IUGR) 2例( 0.85%),妊娠肝内胆汁郁积症( ICP) 1例( 0.42%)。同期随机每月抽 15例无自觉胎动异常头位分娩者 270例作对照。 2、胎动计数方法孕妇早、中、晚各数胎动 1h, 3h胎动之和乘以 4为 12h胎动数,若 12小时胎动数少于 30次,为胎动减少,若胎动数超过前一日的 50%,为胎动过频。 3、胎心监护方法选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 8041A型监护仪,入院后立即行胎监 20min,对无胎动者刺激胎儿或延长监护时间不少于 60min,必要时重复,取后一次结果为准。在连续 20min监护记录中,至少有 2次胎心率加速超过 15bpm,持续时间≥ 15秒,为胎心无激惹试验( NST)反应型,不符合条件为无反应型。 4、结果 236例胎动异常病例中, NST无反应型 7例( 2.97%),均出现在胎动减少组。其中 2例胎动消失 2天,胎死宫内入院。对照组均为 NST反应型,胎动异常与新生儿缺氧的关系见表 1。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处理

    作者:李耀权;蔡伟珍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抢救危重病人,监测中心静脉压,进行静脉高营养及长期输液的重要途径。这一技术在基层医疗单位逐渐普及,但其并发症时有发生。本文就我院近十年来行颈内静脉置管术中 9例并发症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性 409例,女性 373例。年龄 3~ 89岁,平均 63.5岁。   2、选用材料外套管穿刺针 652例(其中 BD针 359例,乐清华东医疗厂穿刺针 293例), ARROW深静脉穿刺针 130例。   3、置管时间 1~ 28d,平均 2.9d。   4、用途长期输液及静脉高营养 199例,重大手术监测中心静脉压 363例,抢救病人 220例。   5、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临床表现见表 1。

  • 胃癌病人行全胃切除术围手术期的营养护理

    作者:马亚利;黄舜佩

    胃癌发病率为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 [1],其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但由于胃癌病人因饮食减少、疾病消耗而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力及对手术耐受力均明显降低,不利于术康复。为保证治疗成功,我们对 22例施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病人,从术前到术后采用了营养支持方案,制定了有效的分阶段护理措施,针对病人的状况调整术前营养疗法,从而改善了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了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现将我们营养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自 1997~ 2000年胃癌患者施行全胃切除术 22例,其中男 20例,女 2例。均为进展期胃癌,合并幽门梗阻者 5例。全部病例术前在 3个月内体重平均下降超过 10%,血浆白蛋白在 35g/L以下。本组手术方法有全胃切除间置空肠代胃术 15例,全胃切除并胰体尾及脾脏切除行食管、肠管双“ S”型吻合术 7例。 2、治疗结果本组 22例,在营养护理前后体重下降不显著,血浆蛋白提高情况见表 1。其中 1例术后 7天发生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瘘口愈合,术后 45天出院。另 1例术后第 9天,突然寒战、高热,血培养阴性,未发现其它原因,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改为周围静脉营养后, 12h体温恢复正常, 3天后导管尖端培养白色念珠菌生长。全组病例平均住院 27天,无一例死亡。

  • 产后抑郁症的心理保健和护理

    作者:潘曙暄

    产后抑郁症是孕妇分娩后的常见病症之一, 80年代以后开始受到国际上的普遍重视,其发病率在 3.5%~ 33%之间。国内自 90年代后开始研究,据报道其发病率在 11.38%~ 15.01%。引起本症的主要因素有神经内分泌和精神两个方面:妊娠后期体内雌激素、黄体酮显著增高,皮质类固醇、甲状腺素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分娩后这些激素突然迅速撤退,黄体酮和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脑内和内分泌组织的儿茶酚胺减少,从而影响高级脑活动。此外,产妇经过妊娠分娩,机体疲惫,精神紧张,神经系统机能状态不佳,进一步促使内分泌机能状态的不稳定。根据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我们在临床上开展对孕产妇进行心理保健和护理,以增进其身心健康,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加强孕前检查和宣教工作孕妇本身健康状况对孕期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大,而孕期焦虑、抑郁程度又与产后发生抑郁症成正比。因此,要加强孕前的健康检查和宣教工作。凡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者应予及时诊治护理,待健康状况良好时再受孕;如身体健康而准备受孕者,也应做好孕产保健常识的宣教工作,正确对待孕期、分娩期出现的不适,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和良好的健康行为,这对保持怀孕后的情绪稳定、心境平和有积极意义。此外,对有抑郁症病史或精神病家族史、高、低龄已婚妇女等心理有问题的高危人群,除上述群体的健康教育外,还需重点保健,个别咨询,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为此,应大力开展生殖健康教育,这是目前一项投入少、见效快、收获大的重要干预措施,它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已开展的健康教育资源,争取各种形式宣传围产保健和男女平等的意义,使健康教育深入社区,进入家庭,从源头上防止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 头皮静脉置针在治疗新生儿疾病中的作用及护理

    作者:应敏娟

    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较大,以往我们使用一般的钢针穿刺,液体容易漏出,且需每天重复穿刺,多次穿刺后易致再穿刺困难。我科自 2000年 1月起取代传统的钢针静脉穿刺,对 120例新生儿患者采用头皮静脉穿刺置管静滴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 120例,出生 15min~ 7d 95例; 8~ 14d 11例; 15~ 21d 6例; 22~ 28d 8例。静脉输液治疗长 13d,平均 7d。留置针每次平均 3d。 2、操作方法( 1)选择较粗、直,容易固定的头皮静脉如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指、食指固定静脉。( 2)取 BD Intima-Ⅱ型 24GA静脉留置针排气后旋转松动外套管,于穿刺点向心方向与皮肤呈 15~ 3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稍进约 0.2cm,然后拇指慢慢推进外套管,食指、中指徐徐退出内钢针,待确定套管针在静脉内无误后拔除内钢针,以无菌透明“ 3M”胶带纸固定,接上输液泵。

  •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病人的心理变化及对策

    作者:徐建英

    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长期存活率较尸体肾移植高,但国内开展较少。我们对 1999年 5~ 11月 5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者进行心理护理,有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 5例均为男性。年龄 21~ 31岁。原发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5例均采用血液透析,透析次数为 10~ 41次。供者 4例为患者母亲, 1例为父亲。年龄 45~ 52岁,平素身体健康。供者采用平卧位,全身麻醉下,取左肋下斜切口,经腹切除左肾。供肾的灌洗,受者的植肾与尸体肾移植相同。 2、结果供者术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正常, 24h尿量 1650ml~ 2580ml。平均住院 15天出院,全部恢复原工作。受者术后第一天 24h尿量 16550ml~ 22100ml,术后第 2~ 4天肾功能恢复正常。 5例分别于术后 22~ 36天出院。 讨论 1、心理变化由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目前在国内开展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及医学知识的缺乏,术前供者、受者对是否移植均存有疑虑。然而,尿毒症病人病程长,等不到合适的肾源,透析治疗费用大,他们选择了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心理变化很大。常见的是焦虑和恐惧,他们一是担心手术的安全。二是误以为切除一个肾,人就会残废。三是受者认为接受亲属的供肾不道德。也有的病人一开始就要求亲属捐肾移植,他们对手术寄予过高的期望,以为只要有供肾就能换来受者的健康无恙,对手术将会带来的风险毫无心理准备,盲目乐观。术后供者大的心理变化在于担心手术是否成功?自己捐出的肾脏能否成活?如一旦出现少尿,排斥反应或其他并发症,供者立即表现为紧张、焦虑、悲观,而受者也会产生内疚或罪恶感,认为自己自私,同样出现紧张、焦虑。 2、护理对策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我们运用整体护理程序,责任护士不失时机地对病人进行医学健康知识宣教,对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调整病人对手术的认识、期待和情绪反应,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重点告诉病人:随着术中及术后监护设备的完善,活体供肾手术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切除一个肾脏对供者无明显影响,由于遗传与血缘的关系,组织配型理想,因而受者出现排斥反应少,长期存活率高,医务人员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并可根据受者的特殊需要安排手术时间,受者可减少透析次数,其费用也比尸体肾移植少。术后安排特护,悉心照顾。医护人员以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增加病人的信任度和安全感。供受双方同住一室,拉近彼此距离,有利沟通交流,感受关爱。受者感到身体的一部分来自于亲属,倍加珍惜,在心理状态上有很大的优势,供受者都感到肾脏的珍贵,家庭的关系更加和睦、融洽。

  • 腋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救治一例

    作者:胡振辉;翁菊仙

    陈某,男性, 28岁。因左肩前方刺伤后左上肢麻木无力,活动受限半月入院。患者于半月前,被人用尖刀刺伤左肩前方,当时出血量达 2000ml左右,在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及抗休克、抗炎等治疗。现创口愈合,左上肢麻木无力,肩关节活动受限来院。体格检查:左锁骨外侧端下方可见一“+”型陈旧性疤痕,长分别为 2cm,局部皮下可及搏动性囊性肿块,轻压痛,皮温正常。左前臂肌力Ⅰ~Ⅱ级,感觉略迟钝,腕部桡动脉搏动较弱。入院诊断:左腋动脉假性动脉瘤。入院次日晨 2时许,患者突感左肩前及左上肢剧烈疼痛、麻木,难以忍受。查体:左肩前严重肿胀,边界不清,皮肤张力高,左侧桡动脉搏动未触及,肢端血液循环差,血压 132/80mmHg,心率 128次 /min。诊断为左腋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而行急诊腋动脉探查术。在颈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以肿块为中心取锁骨下横行切口约 8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即见巨大血凝块,突然间大量鲜血喷涌而出,术者即以拇指寻找血管破裂口,强行压迫止血,在短短的数秒钟内,出血量达 2000ml左右,血压降至零。在维持对裂口的压迫止血下,采取快速输血输液等抗休克措施后,血压升至 60/ 40mmHg,生命体征稍稳定后,延长切口,暴露分离出血管裂口的两端,以无创伤血管夹分别夹住裂口的远近端,彻底止血,清除积血及疤痕组织后发现腋动脉大部横断,探查腋静脉及臂丛神经完整。将腋动脉裂口部离断,修剪断端 2mm后以 5/ 0无损伤缝线吻合腋动脉,去除血管夹,检查吻合处无渗血,桡动脉搏动良好后,即予分层缝合切口,敷料加压包扎,左肩关节石膏托外固定。 2周后拆线。左上肢肌力、感觉基本恢复正常。半年后随访,左肩及上肢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讨论 假性动脉瘤是因动脉外伤引伤,临床上较少见。本病例由于受刀刺伤后,当时仅行清创及皮肤缝合,加压包扎止血,腋动脉的破裂口未作处理,由于血管内压的冲击及外力的作用下,致使脆弱的血管瘤壁完全破裂。术中,切口直接从血肿部位进入,切开皮肤筋膜后,其压迫作用消除,血管内血液突然喷涌而出,致使病人处于非常危险境地。通过本例治疗,其体会:( 1)对于刺刀刺伤,创口小而深,伴有较多出血,局部又有较重血管要神经走行的创伤,清创时必须作适当的扩创,探查血管神经,以免漏诊。( 2)对于不能使用止血带部位这类较大动脉破裂手术,应避开破裂部位,先在近端作一切口,暴露并游离近端动脉,以无创伤血管夹夹住止血后,再切开动脉破裂部位,处理裂口。这样可以减少大出血的危险。( 3)充分做好各种术前准备,特别是充足的血源,以防意外。

  • 手背刀砍伤致屈肌腱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断裂一例报告

    作者:陈强;吴守成;李建兵

    腕管损伤为手外科常见病种,因腕管内屈肌腱,正中神经相对集中,受伤后对患者手功能影响较大。腕管损伤因玻璃、利刃割伤或骨折断端戳伤常见。本例患者仅手背、前臂背侧刀砍伤,腕管未受直接损伤但腕管内屈肌腱及正中神经断裂。属罕见病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 25岁,因左手背、左前臂背侧刀砍伤,手指无法屈曲,感觉障碍 1个月入院。患者 1个月前与人斗殴被人用菜刀砍伤左手背、左前臂背侧及头部,当地医院 X线摄片未见骨质异常,行清创、伸肌腱修复术。半个月后觉手指无法屈曲,感觉障碍而就诊。专科检查:左手背从第三掌骨至第五掌骨尺侧斜行 3cm创痕,左前臂背侧近肘部 7cm创痕。腕掌侧正中 Tinel征(+)。手部仅虎口,手背桡侧部分有感觉,其余感觉消失。手掌皮肤干糙, 1~ 5手指掌侧感觉消失。夹指试验(+),无法屈指,伸指力弱。肌电图检查提示: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断裂。桡神经严重受损。遂择期在臂丛麻醉下行腕管探查术,术中见尺神经断裂,腕管由浅入深粘连逐渐加重。正中神经及手指 9根屈肌腱全部断裂,断面较齐,处于同一平面。手术将正中神经,尺神经断端神经瘤切除,显微修复。屈肌腱 4~ 0尼龙线 kessler's法缝合。切口 I期愈合,石膏托屈腕屈指位固定。 讨论 1、患者仅前臂背侧,手背有创口,无骨折。而患手屈曲受限,感觉障碍。考虑屈肌腱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损伤。腕部 Tinel(+ ),肌电图检查提示: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断裂,桡神经严重受损,虽然患者腕部无创痕,反复追问病史亦无钝击外伤史,仍诊断为腕部的肌腱、神经损伤。后行腕部切口手术探查证实。虽主述及病史对诊断极其重要,但客观体检和科学仪器检查有时更为重要。本例经肌电图检查诊断明确,术后效果好。 2、手术后石膏屈腕屈指固定,有助神经及肌腱的生长。 3、患者手背侧受伤,而掌侧神经、肌腱断裂且断面较齐,考虑为利器所伤。可能因患者头部受伤,逆行遗忘,病史提供不清,或者当凶刀袭来时,患者反射性用手背阻挡,腕处于过伸位,刀从手背砍入,沿皮下滑行到掌腕关节,从而破入腕管致神经、肌腱断裂。

  • 颅脑外伤术中肺水肿一例报告

    作者:陈炳鑫;张荣琴;符惠峰;汪云峰

    患者男性, 33岁,头部钝击伤 1h, BP130/70mmHg,P68次 /min,呕吐,进行性昏迷入院,瞳孔对称,约 0.3mm, CT提示右颞叶硬脑膜外血肿,拟在全麻下行右颞叶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咪唑安定 15mg,硫贲妥钠 250mg,琥珀胆硷 100mg,芬太尼 0.2m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接 Ohmed EXCEL 110SE麻醉机机控呼吸, 1%普鲁卡因加琥珀胆硷 300mg 30~ 50滴 /min和异氟醚呼末浓度 1.00左右维持麻醉,生命体征及麻醉气体监测,术中各项监测正常,麻醉满意,手术历时 1.5h,补液约 1000ml。即将结束缝合皮肤时,减浅麻醉, 5min后病人至自主呼吸恢复,自发咳嗽,躁动,不能耐受气管导管,心率加快,窦速约 150~ 170次 /min, BP上升 180/110mmHg, SPO2从 100%下降至 88%, EtCO2由 33mmHg下降至 25mmHg,气管导管内见粉红色泡沫状分泌物涌出,两肺布满湿罗音,呼吸阻力增加,考虑急性肺水肿。 立即加深麻醉,减慢输液速度,间歇正压呼吸、静脉内给予吗啡 10mg,速尿 20mg,西地兰 0.4mg,地塞米松 10mg,东莨菪硷 0.3mg,同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持续正压通气 10min后躁动停止, P88次 /imin, NBP 130/80mmHg,EtCO2 33mmHg,SPO2100%。 45min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生命体征正常,但意识未恢复,带气管导管回病房, 2h后意识清醒,拔管, 10天后痊愈出院。 分析回顾该例教训及体会 1、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是预防肺水肿的重要环节颅脑外伤颅内压升高,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外周血管收缩,血容量移入肺循环,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左房压升高,致肺水肿 [1]。颅脑外伤病人,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必须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待手术结束后,使病人自然清醒。不用或慎用催醒药,尽量减少应激反应。该例由麻醉太浅,清醒过早,病人不能耐受气管导管,应激反应强烈,诱发肺水肿,教训深刻。 2、严密监测观察,诊断处理果断是抢救的关键尽可能配上多种监测,该例监测首先发现 ECG窦速 150~ 170次 /min, SPO2隆至 88%, EtCO2下降,继而气管导管内涌出粉红色泡沫状分泌物,前后历时不超过 5min,发现危情,积极及时处理是抢救病人的关键,立即加深麻醉,异氟醚吸人,吗啡应用,降低肺动脉压,速尿利尿脱水,西地兰强心,地塞米松,东莨菪硷减少肺水渗出。间歇正压呼吸或呼气终末正压( PEEP),可增加肺泡内压和肺间质压力,利于制止液体向肺泡内渗出;此外,正压呼吸有增加胸内压,减少静脉回流作用,又可充分供氧,提高氧分压,改善缺氧。

  • 肺癌切除组织和支气管切缘 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董光同;蒋成榜;郑哲;高元兴;胡咏武;李红智

    目的检测肺癌切除组织和支气管切缘 P53基因突变,了解肺癌手术切除后的效果及局部复发情况。方法用 PCR- SSCP方法将 40例肺癌和 10例肺部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标本的支气管切缘(切缘病理切片无癌细胞残留),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 P53基因突变,同时对手术后切缘癌复发及转移情况作了随访。结果 12例( 30%)肺癌支气管切缘和 24例肺癌组织存在 P53基因突变,至于正常肺组织和良性病变肺组织未发现 P53基因突变。本组研究表明,肺癌组织 P53基因突变以小细胞癌( 98%)高,次为鳞癌( 70%),腺癌( 40%), P53基因突变以 TNM分期的,Ⅲ期( 71.4%)高,次为Ⅱ期( 58%),Ⅰ期( 26%),术后 3~ 8个月随访,支气管切缘 P53 阳性中 5例( 41.6%)发生支气管残端复发,肺癌组织中 P53阳性有 13例( 54%),通过随访发现有癌复发及转移; P53阴性者有 3例( 27%)发现癌复发。两组复发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本文通过分子检测支气管节缘P63基因突变,对早期预测部份肺癌术后残留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乙肝反义全基因真核载体的构建及在 SMMC- 7721细胞内的表达

    作者:Chen gongying;陈公英;娄国强;徐岱;陈智;王信子

    目的研究 HBV反义全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在抗 HBV基因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 HBV全基因片段反向插入真核细胞表达载体 pBK- CMV克隆位点中,通过 FuGENE TM6转染试剂,将重组体转染人肝癌细胞系 SMM C- 7721细胞。结果经 RT- PCR表明,重组体导入的人肝癌细胞内有 HBV反义 RNA转录表达,且重组体导入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 HBV全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在 SMMC- 7721细胞中能转录表达反义 RNA,因而有可能利用反义技术和转基因方法进行 HBV全基因反义 RNA抗 HBV研究。

  • 腹膜后神经纤维瘤伴囊性变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一例

    作者:黄强;黄进

    患者,女性, 52岁,农民。因反复上腹胀痛 2年,再发并加重 2天,于 2000年 1月 9日入院。 2年来患者常因饮食不慎出现上腹部胀痛,反复发作,多次在卫生院按“胃炎”,“胆囊炎”治疗,均能好转。 2天前晚餐进食腌鸡后约 4小时许突然出现上腹部剧烈胀痛,初为阵发性,继而转为持续性,疼痛向右肩背放射,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吐后腹痛无缓解,坐位弯腰可减轻疼痛。起病以来,患者精神、胃纳差,小便无殊,大便 3~ 4次 /d,黄糊状。既往史无殊。体检: T37℃, P80次 /min, R20次 /min, BP17/12kpa。营养中等,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未见腹壁静脉曲张,上腹不对称,左上腹可触及一胎头大小椭圆形肿块,边缘光滑,质韧,不易推动,轻压痛(+),无反跳痛,剑突下压痛(+) Murphy征(+),肝肋下未及,脾脏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活跃。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血红蛋白 125g/L,红细胞 4.11× 1012/L,红细胞压积 0.41;白细胞 11.3× 10 9/L,中性粒细胞 81.6%,淋巴细胞 14.5%;血小板 133× 10 9/L;血淀粉酶 76.9u,尿淀粉酶 552.7u;尿胆红素(-),尿胆原 6mg/dL,尿蛋白 3mg/dL;血白蛋白 39.8g/L,总蛋白 80.2g/L,总胆红素 15.3umol/L,直接胆红素 6umol/L;血甘油三脂 1.8mmol/L,胆固醇 3.6mmol/L,血糖 7.1mmol/L,血谷丙转氨酶 31.8u/L,血谷草转氨酶 20.7u/L;血尿素氮 5.4mmol/L,肌酐 80.6umol/L;腹部 B超:胆囊外形增大,壁厚毛糙,胆汁透声可,颈部可见多个绿豆大小强光团伴声影,胆总管上段内径 0.5cm,胰头大小可,回声增强分布不均,胰体尾部可见一巨大液性暗区(无法测量),边界清;双肾、肝、脾未见异常;腹部 X线平片:胰腺部位无钙化影,未见胃与结肠气泡影移位;静脉肾盂造影:泌尿系统无异常。

  • 创伤性膈疝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作者:范华平;王惠芬

    1986年~ 1999年本院共收治 28例创伤性膈疝,均经手术证实,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 21例,女性 7例。年龄 18~ 57岁,平均 37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 12例,坠落伤 8例,爆炸伤 4例,钝器伤 4例,均属闭合性损伤。受伤至就诊时间为 3~ 38h。合并损伤包括肋骨骨折 11例,气胸 12例,肺挫伤 8例,血气胸 13例,肾挫伤 8例,肝破裂 1例,创伤性休克 9例。 27例为左侧膈疝,疝入胸腔器官为胃,大网膜,横结肠和脾。 1例为右侧肝疝入右胸。膈肌裂口 8~ 15cm不等,平均 9.2cm。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被误诊或漏诊。住院后于手术前获得诊断 20例(均为左侧膈疝),手术前未明确膈肌破裂,因其它原因手术在术中获得诊断 8例。 治疗结果:手术 28例, 27例痊愈, 1例右侧膈疝患者死于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 讨论 膈疝的误诊、漏诊容易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引起脓胸和胃肠道的机械性梗阻。据统计,单纯性膈肌破裂死亡率在 0.5%~ 18%,而合并肠梗阻时可增至 20%,当有疝内容物坏死时可高达 80% [1]。因此膈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组病例,入院时均被误诊或漏诊。 8例患者术中才得以明确诊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本病重视不够,认识欠缺由于本病发病率低,对其病史、体征及相关检查特征认识不足。本组有 1例女性患者下胸及腹部被土方压伤 36h入院。土方重量有 100kg左右。入院时检查一般情况好,腹部轻压痛,左肺呼吸音低。在此之前曾就诊两家医院均被诊断胸腹部软组织挫伤、直到入院后 10h肠梗阻症状出现,于剖腹探查术中才被确诊。回顾入院时病情,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呈明显舟状腹, X线可见左侧膈肌模糊,膈上有 2个气液平面。病史、体征和 X线表现均十分典型仍被漏诊当引为教训,临床医生必须熟悉 X线下横膈的位置和形态,以及膈疝的表现。正常状态下,横膈上缘在透亮的肺组织衬托下,显示为边缘光整的圆形阴影。右侧比左侧高出 1~ 2cm。站立位时,左侧横膈高点在第 5前肋或第 10后肋的水平。膈疝的典型 X线表现为:伤侧横膈上升;膈上可见气泡或密度增高影;纵膈移向健侧;患侧出现线型或弧状肺不张 [2]。对可疑患者插入胃管,籍胃管走向确定胃的位置,亦可能证实膈疝的存在。

  • 肝癌术后的复发和防治

    作者:郑树森;梁廷波;吴应盛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率甚高,是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肝癌复发的防治已成为进一步改善肝癌预后的关键。 一、复发原因 肝癌术后复发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手术时肿瘤切除未彻底,术后残癌继续生长此类复发灶常发生在距肝切缘较近区,且在术后早期复发。表现为术后 AFP不能下降到正常水平。故对术前 AFP阳性肝癌,应以术后 AFP转阴为判断是否根治的可靠指标;而对术前 AFP阴性肝癌,术后 AFP监测意义受到影响,但仍不能放弃。 2、术前、术中癌细胞经门静脉途径播散据日本肝癌研究会报道门静脉癌栓高达 66.2%~ 90.2%,甚至小肝癌(直径≤ 5cm)或微小肝癌(直径≤ 2cm)也高达 76.6%和 37%,而且肝内复发是以门静脉癌栓为中心向肝实质扩散的。 3、多中心发生的原发癌通过对( HBV) DNA整合技术、 DNA倍体水平及 p53等研究表明肝癌既可以单中心、又可以是多中心的,对后者即使根治性切除原发癌也难免复发。 4、新生肿瘤肝癌病人常伴有肝硬化,而肝硬化是肝癌发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由于某些致癌机制的作用,有可能产生新发癌灶。

  • 宁波地区 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分析及防范探讨

    作者:王文光;裴仁治;应亚男;任亚飞;付婵荣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 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 ICD— 9)进行死因分类。将 1991~ 1999年间宁波市江东区( 26例)和鄞县( 233例) 259例 6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意外死亡前 4位主要原因为溺水、意外窒息、车祸、意外坠落。儿童意外死亡率排在首位农村为溺水而城区为车祸。 1岁以内意外死亡多见于意外窒息,死于溺水、车祸及意外坠落多见于 2岁以上儿童。结论意外损伤事故危及儿童生命,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 麝香真伪鉴别十一法

    作者:施美琴;周佩文

    麝香为常用贵重中药材,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作用。《中国药典》收载以鹿科动物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 Moschus sifo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 Moschus moschiferus,Linnaeus成熟雄性腺体香囊的分泌物供药用。从外观看,有毛壳麝香和麝香仁之分,前者为完整的香囊,内藏麝香仁;后者打开毛壳香囊,取出分泌物以供药用。由于资源紧缺,常用掺杂,影响疗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试述麝香的真伪鉴别,作如下报道,以供参考。 ( 1)观毛壳:完整毛壳麝香呈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密生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央可见 2个小孔(即香囊孔及尿道口),壳面上无疙瘩,无硬结,伪品毛壳麝香常以麝皮或鸡胃囊胶上毛发伪制而成,前者毛较长,两色,排列紊乱,外观可触及一个疙瘩,系麝皮的缝合物,表面无小孔;后者外观与前者相似,但用湿水浸泡后,毛会脱落,扩大视下观察未见毛囊孔。( 2)试抵抗:从毛壳麝香香囊孔处插入探针,然后向囊内四周探动,观察有无抵抗,正品应无抵抗,若在香囊内掺入铁砂、矿物时,往往感到有抵抗。( 3)冒槽试验:用特制的槽针从香囊孔插入, 360度转动槽针,摄取麝香仁,立即观察,可见槽内麝香仁逐渐膨胀,高出槽面。( 4)水份检查:正常麝香仁含水份约 15~ 20%,但其收水性强,可高达 50%,故易被掺水。可取麝香仁若干置吸水纸中,两面用力挤压,可见明显的水痕,也可用水份测定仪测定水份,干燥失重不得大于 35%。( 5)嗅觉检查:正品麝香腥香气纯正,若掺有他物,能影响其独特香气。一般取麝香仁少许于纸上,用鼻嗅连续三次,香气一样为正品,否则可能掺伪。( 6)弹性检查:取麝香仁少量于手掌加水润湿,再用手搓能成团,轻弹即散,不应沾手,顶指或结块。( 7)火试:取麝香仁少许,置锡纸上,用酒精灯加热,初见麝香仁膨胀起泡,散放浓烈香气,后留下白色灰末者为正品。若掺有动物性物质,加热后有焦肉臭,后留下黑色灰末。若掺有植物性物质,燃烧时可伴有火焰或火星,灰末白色或灰白色。( 8)水试:麝香在水中微溶呈浅黄色;在乙醇溶液中显淡黄色;在醚溶液中显淡黄或淡紫色。( 9)杂质检查:取麝香仁少许于玻片下,用水合氯醛装片,置显微镜下观察,纯品麝香可见许多不定形颗粒状物集成,淡黄色或淡棕色,半透明或透明,并散在方形、柱形、八面体或不规则晶体。此外,还可见圆形油滴,及少量脱落的上皮组织和毛。麝香易掺植物性物质(如黄豆、朽木、甘草、锁阳、荔枝核、淀粉、肉桂、大黄、树脂等)显微镜下可见植物碎片及细胞内含物;麝香也有掺动物性物质(如羊粪、肝、血、蛋黄、奶渣、油脂、肌肉等),可见动物的组织特征;麝香可掺矿物药(如铝粉、朱砂、代赭石、石棉纤维等),显微镜下可见多数不规则不透明的块状物,或透明的玻璃纤维丝。( 10)荧光观察:取麝香仁 0.1克,加 60%乙醇液 10ml,回流提取 15min,滤液置小烧杯中,上吊以滤纸条,浸 1h后烘干滤纸,于紫外灯下观察,上部显黄色荧光,中间显蓝紫色荧光,喷 1%氢氧化纳液变为黄色。( 11)化学检查法:取麝香仁少许与五氯化锑共研,则香气消,若再加氯水少许共研,则香气恢复。

  • 浅谈玉屏风散的使用剂量

    作者:沈红仙

    玉屏风散早见于《丹溪新法》,由黄芪,白术,防风三味药组成,功能益气,固表,祛邪止汗,为玄府御风关键之方,且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功似桂枝汤而不燥。本方以黄芪补三焦而实卫,抵御风邪乘虚而入;白术补气健脾,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防风走表祛邪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外解四肢挛急,诚风药首屈一指。 玉屏风散药虽仅三味,但随历代载录药籍之不同,以及后人在原有基础上时有创新,其组方所用剂量存有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七种情况。 1.重用黄芪《中国医学大辞典》中玉屏风散用黄芪 300g、防风与白术各 100g,其比例为 3: 1: 1;乃重用黄芪治疗神经性皮炎。《证治准绳》中有白术黄芪汤,以黄芪三钱,白术、防风各一钱半水煎治疗自汗者。《吉林中医药》 1994年刘利鸣报告,玉屏风散临床用生、炙黄芪各 60g,白术、防风各 10g治疗气虚心悸获得良效。 2.重用黄芪与白术《岭南卫生方》、《东医宝鉴》、《永类钤方》所载玉屏风散为黄芪 60g、白术 60g、防风 30g。清·张璐《张氏医通》玉屏风散用量为黄芪 180g、白术 120g、防风 60g,皆重用黄芪与白术。广州《新中医》 1990年何其宽,玉屏风散加味临床运用新验中用黄芪 60g,白术 60g,防风 10g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过敏性性鼻炎竟收奇效。 3.重用白术《丹溪必法》载玉屏风散为白术 60g、黄芪、防风各 30g,按三药用量比例为 2: 1: 1;皆重用白术。明《景岳全书》、《证治准绳》;清《成方切用》、《良朋汇集》等均取此药用剂量。 1983年高等医药院校《方剂学》中亦载此剂量。

  • 试论中药炮制文献整理与研究

    作者:孙幼珍;陶曙;陆芸

    中药炮制是一门古老的制药技术,由于历代炮制经验流传途径不同,文献记载有别,因此具体炮制方法有很大区别,对炮制品作用的认识亦存在许多分歧。加之对整个炮制历史演变亦有系统整理,以致建国以来,全国炮制方法因人因地而异,且缺乏科学的质量控制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和疗效。因此,必须加强中药炮制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传统炮制经验历史沿革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搞清传统炮制的原始意图,作用目的、技术方法及其理论的起源、发展、演变、真伪、优劣、特点等一系列问题,后加以澄清和解决。 1、参证分析文献,确定正确炮制方法《本草经集注》说:“医不识药,唯听市人,市人以不辩究,皆委系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所以有钏乳酢煮令白,细辛水渍全直,黄芪蜜渍为甜,当归酒洒取润……世用既久,转以成法,非复可改,专立如何?”明确指出醋制乳石,水渍细辛,蜜制黄芪,酒洗当归是药商迄求形式,其炮制方法是错误的,说明古代医家就已重视炮制的规范问题。又如《证类本草》记载生枣代醒睡,炒用治失眠之说,现通过药理研究与临床观察,证明生熟枣代均有安眠作用。蔓荆子历代并无炒炭的记载,现用之炒炭法,显系误传。这种在历代文献中就已指出的不正确的炮制方法,无疑必须改正。但对某些记载却必须仔细推敲,能用现代实验方法加以考正。如宋代发现人参不去芦会人吐,山茱萸不去核能滑精,至后世则有芦必去,金樱子、吴茱萸皆唱去核,这种推广是否正确?又如南北朝时发现大豆汁能解乌头毒之后,这些辅料广泛用于各种毒剧药的解毒炮制,是否适当?现已证明,生姜、甘草并无解半夏毒之效。川乌炮制法变化极多,所用辅料繁复,无疑是古代各种炮制法之复名,现代研究证明,水浸泡加热可使乌头碱水解,是川乌有效的炮制方法,而辅料解毒作用并不明显。 明清时许多文献研究对中药炮制的某些方法提出异议,例如有人提出用黄连、盐、童便制附子甚为不妥。清代《本草从新》认为用砂仁,姜末蒸制熟地甚不确当,是“反以散动香燥,乱其性点矣……”。亦不同意地黄炒炭,认为“是以甘润养阴之品,变为苦燥伤阴之物,非徒无益而有害之矣”。由此可见,文献记载和现用的炮制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正确,需要考证分析,以确定较正确的炮制方法。

  • 农村婴幼儿营养性贫血的病因分析

    作者:陈美微

    营养性贫血是常见的全球性营养缺乏病,其中缺铁性贫血,常见于儿童期,尤其是 6月龄~ 3岁的婴幼儿。美国 6~ 24月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 24%,我国 7岁以下小儿,血红蛋白<110g/L为37.9%,其中多数与缺有关[1].我院儿保门诊1999年对周边农村儿童进行系统管理建册263例,本文谅其中81例营养例性贫血的病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 1999年系统管理的农村婴幼儿 263例(婴儿满 6个月后测血红蛋白),其中有 86例血红蛋白量低于 110g/L,均为轻度贫血,血象表明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本文分析内的 81例贫血患儿均详细询问了出生史、喂养及过去史,未有出血、溶血、黄疸、急慢性感染病史,体格检查无心、肺、肝、脾和肾的阳性体征。 81例患儿经铁制剂、维生素 C片剂口服治疗及饮食调节后,血红蛋白量均升至正常水平以上;治疗时间 1~ 3个月。对于治疗效果差及无效果的 5例予以剔除,建议进一步检查治疗。 2、方法诊断方法符合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2]:( 1)表现为低色素性贫血。(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 3)铁剂治疗有效。本文根据婴儿的出生史、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及种类对农村婴幼儿的营养性贫血病因进行分析。

  • 预防硬脑膜外血肿术后再出血的新方法

    作者:王菊芳;牟朝晖;顾云彪

    急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是颅内血肿多见的类型,其手术效果佳,但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术后虽经引流,仍有复发可能 [1],再次手术将直接影响预后。我科从 1995年开始用医用胶粘贴分离之硬脑膜 40例,有效地防止再出血。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男 28例,女 12例。年龄 12~ 65岁,平均 32.1岁。血肿部位:颞部 15例,额顶部 12例,颞顶部 8例,顶部 5例。血肿量: 40~ 100ml,平均 58.6ml。 GCS计分: 15~ 4分,平均 7分。 2、手术方法按常规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后止血,于离骨缘 1cm处切开硬脑膜 2~ 3cm,检查硬脑膜下有无出血,如有血性脑脊液,用生理盐水冲洗至流出液清亮,悬吊硬脑膜 2~ 3针,暂不打结,用湿棉片保护脑组织,一食指轻巧地伸入至待粘贴之硬脑膜下,吸净硬脑膜外之血及冲洗液,用一次性注射器抽 ZT医用胶 1ml并射于颅骨、硬脑膜分离处,立即用预先置于硬脑膜下之手指向上压约 2min使硬脑膜贴紧颅骨,同时助手将预先缝好的悬吊缝线打结,如分离面较广,按此方法分次进行粘贴。 3、结果本组 40例硬脑膜外血肿清除后用 ZT医用胶粘贴分离之硬脑膜,粘后即无渗血,术后 1~ 7天复查头颅 CT未发现再出血,无 1例出现颅内感染。 讨论 颅骨与硬脑膜分离是形成硬脑膜外血肿的原因之一,血肿清除后,如不恢复颅骨与硬脑膜的正常解剖关系,很可能再次形成血肿,按传统的方法是血肿清除后于颅骨与脑膜分离处放明胶海绵,再悬吊硬脑膜。但不能完全消灭颅骨与硬脑膜间的空腔,特别是巨大血肿清除后,硬脑膜塌陷,脑组织不能很快膨起,颅骨与硬脑膜间的空腔经悬吊硬脑膜根本不能消灭,术后很可能渗血而再次形成血肿,而用 ZT胶即可恢复颅骨与硬脑膜的正常解剖关系,从而消除了分离之硬脑膜表面渗血的可能。用医用胶粘合硬脑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切开硬脑膜,用手指或脑压板于硬脑膜下向上按压粘贴之硬膜。 2.在直视下查清待粘贴之硬脑膜下方有无桥静脉,避免损伤。 3.粘贴处应无活动性出血,以免影响粘贴效果。

浙江临床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