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ic Medicine(Electronic Edition)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2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2095-2007
  • 国内刊号: 11-931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宁利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小鼠视网膜胆碱能无长突细胞和方向选择性神经节细胞树突野发育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任蕾;梁海恬

    目的 探讨小鼠视网膜方向选择性神经节细胞(DSGC)树突野(DF)的发育及其与胆碱能细胞阵列的关系.方法 选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繁殖的清洁级YFP(H)品系的转基因小鼠(种鼠来源于The Jackson实验室)共36只,0~1月龄,雌雄不限.对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P8、P13及成年)的小鼠视网膜中ON/OFF DSGC及OFF DSGC的DF范围内包含的胆碱能细胞的数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 ON/OFF DSGC作为经典的方向选择性神经节细胞,其树突具有两层树突结构,分别分布在视网膜内网状层的ON和OFF亚层中,其树突弯曲度和树突分支之间的夹角比较大,分支多向胞体方向返回呈半环状,显著的特点是同一细胞的树突不会发生交叉.P8时,D2亚类神经节细胞(即ON/OFF DSGC)DF范围中分别包含(25.6±4.8)个内核层(INL)的胆碱能无长突细胞和(28.4±5.7)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GCL)的胆碱能无长突细胞(n=7);P13时,D2亚类神经节细胞DF范围中分别包含(30.8±9.5)个INL的胆碱能无长突细胞和(35.2±10.4)个GCL的胆碱能无长突细胞(n=10);成年时,D2亚类神经节细胞DF范围中分别包含(33.7±7.4)个INL的胆碱能无长突细胞和(32.1±5.6)个GCL的胆碱能无长突细胞(n=9),三个时期的胆碱能无长突细胞的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16,1.55;P>0.05).而视网膜中另外一种方向选择性神经节细胞OFF DSGC的DF范围内无长突细胞的数目从P8到P13先增多,然后从P13到成年又减少.P8时,该类细胞DF范围内位于GCL的无长突细胞数目为(20.0±2.5,n=8)个,明显少于P13时的(32.0±7.1,n=6)个;成年时,数目又减少到(23.7±7.5,n=14)个.,三个时期的胆碱能无长突细胞的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6.19,1.55;P<0.05).结论 小鼠视网膜ON/OFF DSGC的DF在出生后早期就已经发育成熟,并和胆碱能细胞形成稳定的联系,不再受后期双极细胞及光刺激的影响,而OFF DSGC的DF发育可能包含不同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生物测量参数变化及人工晶状体类型选择的临床研究

    作者:丁慧芬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生物测量参数变化及人工晶状体类型的选择方法.方法 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眼科就诊且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患者60例(60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33例(33只眼),女性27例(27只眼).年龄42~78岁,平均(60.8±10.2)岁.依据选用的人工晶状体类型,将全部患者分为Bigbag人工晶状体组和ReSTOR人工晶状体组两组.检查患者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晶状体后囊膜至视网膜的距离、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眼压变化,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Bigbag人工晶状体组和ReSTOR人工晶状体组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发病类型、晶状体核硬度及合并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9,χ2=1.32,0.86,0.76,0.45;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晶状体后囊膜至视网膜的距离、眼轴长度及眼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3,0.432,0.963,0.862,0.63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眼压之间、眼压和两组间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1,0.079,0.091,0.29;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的比较,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79,13.326;P<0.05).治疗后,Bigbag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明显高于ReSTOR人工晶状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6,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两组患者佳矫正视力的比较,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89,9.683;P<0.05).治疗后Bigbag人工晶状体组患者的佳矫正视力明显高于ReSTOR人工晶状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9,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两组患者晶状体后囊膜至视网膜距离的比较,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89,12.683;P<0.05).治疗后,Bigbag人工晶状体组的患者晶状体后囊膜至视网膜距离明显高于ReSTOR人工晶状体组(t=2.924,P<0.05).Bigbag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晶状体后囊膜到视网膜距离差值均显著小于ReSTOR人工晶状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45,27.25,2.05;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49,7.358;P<0.05).Bigbag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手术后的眼轴长度均显著高于ReSTOR人工晶状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82,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前房深度均有显著加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89,8.0951;P<0.05).Bigbag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手术后的前房深度均显著深于ReSTOR人工晶状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7,P<0.05).Bigbag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的差值均显著大于ReSTOR人工晶状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16.49;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生物测量参数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晶状体后囊膜至视网膜的距离、眼轴长度、前房深度会发生变化,而眼压无明显变化.选用Bigbag人工晶状体较ReSTOR人工晶状体更具优势.

  • 吡非尼酮抑制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作者:邹志康;吴共发;邱丽浈;刘钰君;曾宇婷;黄绮亭

    目的 研究吡非尼酮(PFD)对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 碱烧伤法制备CNV模型,模型制作成功后,将健康的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PFD组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PFD组给予3 mg/ml PFD滴眼液,PBS组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4次/d、连续14 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炎症反应评分、角膜混浊程度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第14 d处死大鼠取角膜,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染色观察角膜病理形态,免疫组化CD34染色检测角膜微血管密度(MVD).角膜炎症反应和新生血管情况在不同时间点,PFD和PBS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第14 d PFD组的角膜混浊评分是(1.00±0.00)分,PBS组的角膜混浊评分是(3.40±0.52)分,PFD组的角膜混浊评分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97,P<0.05).第7 d和第14 d PFD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是(3.50±0.53)分和(2.2±0.42)分,PBS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分别是(4.9±0.57)分和(3.3±0.48)分,PFD组的角膜炎症评分均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5,-5.425;P<0.05).PFD组,随时间延长,角膜透明度增加,炎症下降.该组第7 d与第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5).第14 d分别与第3 d及第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7,6.08;P<0.05).PBS组,第7 d与第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5).第14 d分别与第3 d及第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4,6.79;P<0.05).第3 d、第7 d及第14 d PFD组的CNV面积分别是(6.06±0.93)mm2、(17.94±1.89)mm2及(23.89±1.84)mm2,PBS组的CNV面积分别是(9.08±1.42)mm2、(27.11±2.02)mm2及(31.01±2.04)mm2,PFD组的CNV面积均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09,-10.452,-8.202;P<0.05).PFD组大鼠角膜CNV模型的CNV面积,第7 d比第3 d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3,P<0.05);第14 d比第3 d及第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8,7.13;P<0.05).PBS组,第7 d与第3 d的CNV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P<0.05);第14 d比第3 d及第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0,4.29;P<0.05).HE病理染色显示PBS组的角膜基质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而PFD组炎症细胞数量极少,基质排列较规则.免疫组化CD34染色结果显示PFD组的MVD为(3.17±1.17)条/mm2,PBS组的MVD为(10.83±2.48)条/mm2,PFD组的MVD低于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2,P<0.05).结论PFD能减轻大鼠角膜急性碱烧伤模型中的角膜炎症反应,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有望为临床防治角膜新生血管类疾病提供一种新方法.

  • 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治疗常规手术无效的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下斜视

    作者:庄建福;王海燕;许淑惠;潘美华

    目的 探讨应用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治疗常规手术无效的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下斜视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因常规退缩手术治疗无效到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再次行斜视矫正手术的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下斜视患者5例(8只眼),男性2例(4只眼),女性3例(4只眼);年龄52.0~73.0岁,平均(61.2±2.4)岁.手术前后,全部患者均进行视力、验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眼球运动、斜视角、眼轴长度及眼眶冠状位和水平位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检查.采用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进行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5例(8只眼)患眼处于内下斜位,外转和上转功能受限;CT显示所有患眼存在上直肌向鼻侧移位、外直肌向下方移位、眼球后部向颞上方疝出肌圆锥.2例双眼(4只眼)行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1例双眼(2只眼)行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联合内直肌后徙悬吊术,2例单眼(2只眼)行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时,4例(6只眼)患者术后第一眼位正位,1例(2只眼)患者术后远期第一眼位为-15°,CT显示脱位的眼球被还纳回肌圆锥内,眼球的外转和上转功能逐渐恢复.所有患者未出现复视.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外直肌和上直肌部分联结术可有效矫正经常规退缩手术治疗无效的高度近视眼限制性内下斜视,还纳脱出的眼球至肌圆锥内,并改善眼球运动功能.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后角膜像差及眼前节参数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兰小川;黄耀忠

    目的 使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评估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手术后角膜像差和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角膜前后表面高度、角膜非球面性系数(Q值)等眼前节参数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于华厦眼科集团台州五官科医院就诊的翼状胬肉患者对50例(63只眼)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9例(38只眼),女性21例(25只眼);平均年龄(53.32±9.14)岁.全部患者施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手术.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使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记录角膜散光度、角膜屈光力、Q值、角膜像差(包括总像差、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三叶草像差)以及角膜前后表面的高度,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的变化.结果 患者术前角膜前后表面的散光度分别为(3.96±2.7)D和(0.40±0.15)D,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散光度分别为(1.45±1.1)D和(0.19±0.1)D,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散光度较术前均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9.25;P<0.05).患者术前角膜前后表面的平均屈光力分别为(42.67±2.11)D和(-6.48±0.21)D,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平均屈光力分别为(44.70±1.90)D和(-6.60±0.20)D,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平均屈光力较术前均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3.28;P<0.05).患者术前角膜前后表面的Q值分别为(-0.40±0.65)和(-0.42±0.2),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Q值分别为(-0.38±0.8)和(-0.41±0.16),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Q值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0.68;P>0.05).患者术前总像差为(6.29±3.18)μm,高阶像差为(2.4±1.18)μm,慧差为(0.006±0.46)μm,三叶草像差为(-0.15±0.32)μm;术后6个月总像差为(4.13±2.28)μm,高阶像差为(1.24±0.57)μm,慧差为(-0.015±0.28)μm,三叶草像差为(-0.07±0.61)μm.除球差外,术后6个月的角膜总像差、高阶像差、慧差均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12.15,2.02;P<0.05);三叶草像差较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P>0.05).患者在4 mm区域,术前角膜前后表面的高度分别为(-3.52±25.92)μm和(3.42±56.05)μm,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高度分别为(-3.46±10.37)μm和(-8.96±32.01)μm,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在4 mm区域角膜前后表面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1.72;P>0.05).患者在8 mm区域,术前角膜前后表面的高度分别为(-44.84±46.59)μm和(-157.07±117.85)μm,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高度分别为(-68.14±25.14)μm和(-198.40±66.50)μm,术后6个月在8 mm区域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分别较术前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12.93;P<0.05).结论 翼状胬肉会影响角膜表面,引起角膜像差和角膜高度的变化,手术切除翼状胬肉可以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翼状胬肉患者计划行屈光手术或晶状体手术,应该先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

  • 浅谈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产生的信号通路

    作者:何薇;黄棋;余曦;吕红彬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DM)在眼部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全球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性眼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已被证实在DR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的表达增加可导致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促凋亡蛋白抑制作用减弱以及各种其它炎症介质的激活等病理改变的发生.因此,探索各种调节VEGF产生的信号通路有助于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些病理改变发展的关系.本文中笔者就DR中各种调节VEGF产生的信号通路以及其与DR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用好眼内液检测

    作者:刘瑄;陶勇

    由于存在血眼屏障,眼内为独立的微环境.检查血清学指标,常常不能反映眼内的真实情况,甚至可能误导临床医生做出错误的判断.眼内液检测包括房水和玻璃体液在内的眼内液中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抗体和细胞因子,可为临床提供眼内局部病原和免疫信息,有助于快速诊断.本文中笔者就眼内液检测的不同方面进行概述、总结和分析,为临床医生了解眼内液检测提供参考.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2011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