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ic Medicine(Electronic Edition)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2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2095-2007
  • 国内刊号: 11-931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宁利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倩茵;张静琳;林振德;武哲明;林慧敏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策略.方法 收集2011至2017年广州爱尔眼科医院收治并诊断为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后发生眼内炎的患者1例,在基层医院行白内障手术后发生眼内炎的转诊患者8例.查阅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前节、眼部B超扫描等检查结果.对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PPV),并依据患者的感染情况行IOL取出+硅油填充术.手术中常规取前房液和玻璃体液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 在9例患者中,糖尿病患者1例,高血压患者2例,其余无长期全身疾病.本文中所有患者发生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时间均在白内障手术后1~9 d,表现为术眼剧痛、视力急剧下降、结膜充血水肿、角膜不同程度水肿、房水混浊伴或不伴前房积脓及出现前房渗出膜等症状.眼部B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玻璃体混浊,眼底窥不见.在9例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有8例患者及时进行PPV治疗,1例患者由于角膜混浊未能进行完整的PPV;7例患者术前曾行前房冲洗及取材行病理涂片,6例患者于PPV前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术后早期有3例患者取出IOL联合硅油填充术,其余6例患者保留IOL以及眼内注药,无填充硅油.9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其中佳矫正视力在0.01~0.09的有2例,在0.1~0.3的有3例,在0.3~0.5的有2例,1例患者术后视力无提高,1例患者由于感染不能控制,进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结论 PPV是白内障摘除术后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有效控制感染的治疗方法.对于角膜条件相对较好的眼内炎患者积极行PPV是保留患者视功能的关键.

  • 纹美瞳线与干眼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邢建男;赵海霞;隋瑶;孙亚茹

    目的 探讨纹美瞳线与干眼症发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女性干眼症患者100例(200只眼)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纹刺过美瞳线,设为病例组.患者年龄为24~42岁,平均年龄为(28.5±8.3)岁;纹美瞳线的时间为2~8年,平均时间为(4.5±2.5)年.另选取未纹美瞳线及眼线的女性健康查体者100例(200只眼),设为对照组,年龄为23~44岁,平均年龄为(29.1±7.8)岁.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及泪液分泌试验(SIT)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的OSDI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SIT结果及BUT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均数比较.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OSDI评分显示有轻度或中度的干眼症状,SIT结果倾向异常,BUT结果提示泪膜不稳定.病例组及对照组的OSDI评分分别为7.90±2.50及16.20±6.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0,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的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分别为2.88±0.73及1.34±0.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4,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的SIT分别为(9.30±0.88)mm及(12.68±1.1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6,P<0.05).病例组及对照组的BUT分别为(4.17±0.89)s及(11.02±0.16)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3,P<0.05).结论 纹美瞳线与干眼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纹美瞳线对于干眼症的病程及治疗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讨.

  • 不同年龄近视人群角膜水平直径及眼轴长度的比较

    作者:霍敏灼;梁先军;何锦贤;林英杰;曾胜;李学民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近视人群角膜水平直径及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于佛山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近视眼患者270例(497只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划分为三组,分别是7~17岁组、18~28岁组及29~39岁组,每组90例;采用散瞳验光测量等效球镜的方法检测三组患者的近视程度,按照近视程度再次进行分组,分组标准为低度近视≤-3.00 D;中度近视-3.25~-6.00 D;高度近视>-6.00 D.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患者的角膜水平直径,采用IOL master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水平直径和眼轴长度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描述,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 在低度近视眼患者中,三组患者的角膜水平直径分别是(12.01±0.41)mm、(11.70±0.36)mm和(11.62±0.42)mm.其中,7~17岁组与18~28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5);7~17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5);但18~28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05).三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分别为(24.63±0.61)mm、(24.53±0.80)mm和(24.53±0.93)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0.65,-0.05;P>0.05).中度近视眼患者中,三组患者的角膜水平直径分别是(11.89±0.39)mm、(11.71±0.33)mm和(11.63±0.37)mm.其中,7~17岁组与18~28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5);7~17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P<0.05);但18~28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P>0.05).三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分别是(25.12±0.75)mm、(25.17±0.85)mm和(25.23±0.73)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0.78,-0.39;P>0.05).高度近视眼患者中,三组患者的角膜水平直径分别是(11.82±0.34)mm、(11.72±0.36)mm和(11.39±0.40)mm.其中,7~17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P<0.05);18~28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P<0.05);且7~17岁组>29~39岁组,18~28岁组>29~39岁组;但7~17岁组与18~28岁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P>0.05).三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分别是(25.99±0.74)mm、(26.42±0.84)mm和(26.01±0.85)mm.其中,7~17岁组与18~28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18~28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5);但7~17岁组与29~39岁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结论 在高度、中度及低度近视眼患者中,角膜水平直径与年龄的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即患者的年龄越小,角膜水平直径的数值越大;而眼轴长度与屈光不正度数呈显著正相关,即眼轴长度会随着屈光不正度数的增加而增长,但在各分组内,眼轴长度的变化均与年龄无关.

  • 高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长期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宋耀文;贺瑞;马秋霞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2003年8月至2011年7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准分子激光科接受LASIK、(角膜瓣厚度+切削深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的百分比(PTA)≥40%且资料完整的高度近视眼患者112例(221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4例(105只眼),女性58例(116只眼);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5.6±5.4)岁.患者术前的等效球镜度(SE)均≥-6.00 D.术前及术后末次复查时均进行裸眼视力(UCVA)、矫正视力(CDVA)、球镜度数、散光度数、SE、中央角膜厚度(CCT)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分析患者术后的屈光状态、稳定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术后还需测量患者的剩余基质床厚度(RSBT),计算PTA及术后RSBT占术前CCT的百分比(PSBT).患者术前及末次复查的各项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术前与术后患者的视力和SE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不同的CCT检查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术前的UCVA为0.08±0.30,术后末次复查时的UCVA为0.8±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9,P<0.05).末次复查时的屈光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球镜度数为(-0.87±0.97)D,散光度数为(0.40±0.41)D,SE为(-0.75±1.03)D.末次检查时的SE与术前S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3,P<0.05).手术的安全指数为1.10,有效指数为0.90.术后患者的PTA为44%±3%.术后患者的PSBT为58%±5%.患者未出现继发性圆锥角膜.结论 PTA≥40%但PSBT达到50%及以上时,高度近视眼患者在LASIK术后长期稳定,未发现继发性圆锥角膜.

  • 高度近视眼巩膜细胞外基质中相关胶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邢凯;吴宁玲;亢泽峰;刘健;朱明娟

    高度近视眼是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部疾病之一.高度近视眼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眼球后部巩膜可能异常薄变或扩展.巩膜薄变、脉络膜萎缩性薄变及不同程度的眼轴延长,且伴有巩膜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降解是高度近视眼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发现巩膜ECM生化特性的改变与近视眼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胶原作为巩膜ECM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达和积聚的改变与病理性近视眼的发展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目前,临床医学领域对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及手术疗法的疗效尚未确定且毒副作用较大,并不适合在临床上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本文就目前高度近视眼巩膜ECM中胶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基于国际干眼新共识的干眼研究进展

    作者:马佰凯;刘容均;齐虹

    干眼是目前除屈光不正外常见的眼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泪膜不稳定和高渗透的恶性循环所导致的眼表炎症、损伤及眼部异物感.中度至重度的干眼会伴有明显的疼痛,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据调查,门诊干眼患者占全部眼科就诊患者的30%以上,环境污染、视频终端的使用习惯不良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干眼患者群体不断增加,且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干眼概念自1995年提出至今,其科学研究已成为眼科热门的领域之一.2007年,国际泪膜和眼表协会在干眼工作组(DEWS)会议上发布干眼系列共识DEWSⅠ.十年间,有关干眼的各方面研究均有了显著的进展,2017年,国际泪膜和眼表协会DEWS第二次会议发布了干眼新共识DEWSⅡ.本文中笔者基于两次报告围绕干眼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重视真菌性角膜炎个性化手术治疗的研究

    作者:罗顺荣;吴护平;林志荣;刘昭升;董诺;方颉;谢智文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致病真菌感染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一种角膜病变.真菌性角膜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临床上以农民、工人等弱势群体更为多见.由于就诊条件相对较差,导致病情延误,且因缺乏特异性的抗真菌药物,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盲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故患者在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后,医师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若药物治疗无效时,应根据角膜炎病灶的位置、大小、深度、病情进展情况、真菌菌种培养结果及患者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及时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以达到佳的预后效果.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2011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