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杂志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ic Medicine(Electronic Edition)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29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2095-2007
  • 国内刊号: 11-9311/R
  • 发行周期:
  • 邮发: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宁利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结晶样脉络膜视网膜变性患者血液成分的异常变化特点

    作者:崔卉;闫博婧;吴志中;李根林

    目的 了解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 BCD)患者体内各种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为探寻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48 例( 96 只眼)经临床确诊为 BCD 患者和体检中心体检的150 例( 300只眼)正常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 将48例( 96只眼)确诊为BCD的患者作为BCD组,将150例(300只眼)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按盲法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血液样本的血常规检查. BCD组和对照组患者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的相关参数变化情况以均数±标准差( xˉ±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等四项指标,BCD组患者分别为(87.43±7.09)fL,(29.39±3.20)pg,(335.27±15.72)g/L,(13.45±1.99)fL;对照组分别为(90.37±3.08)fL,(30.59±2.56)pg,(340.51±4.52)g/L,(13.07±0.54)f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2.66,3.65,-2.12;P<0.05). RBC计数、血红蛋白(HGB)量及红细胞压积(HCT)等三项指标,BCD组患者分别为(4.75±0.52)×1012/L,(139.33±20.37)g/L,(0.42±0.05);对照组分别为(4.65±0.36)×1012/L,(152.31±15.98)g/L,(0.42±0.0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1.54,0.8;P>0.05). WBC计数、淋巴细胞(LYM)计数、单核细胞(MON)计数、中性粒细胞(NEU)计数、LYM比率、NEU比率、及嗜碱性细胞(BAS)比率等七项指标,BCD组患者分别为(5.57±1.34)×109/L,(1.87±0.48)×109/L,(0.35±0.10)×109/L,(3.22±1.11)×109/L,(34.50± 8.23)%,(54.76±9.00)%,(0.36±0.30)%;对照组分别为(6.67±1.30)×109/L,(2.05±0.46)× 109/L,(0.47±0.12)×109/L,(3.98±0.94)×109/L,(30.97±4.63)%,(59.55±5.29)%,(0.52± 0.20)%.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2.41,6.08,4.65,3.72,2.63,4.16;P<0.05).嗜酸性细胞(EOS)计数、BAS计数、MON比率及EOS比率等四项指标,BCD 组患者分别为(0.10± 0.07)×109/L,(0.02±0.00)×109/L,(6.68±2.28)%,(1.71±1.08)%;对照组分别为(0.14±0.06)× 109/L,(0.02±0.03)×109/L,(7.08±1.48)%,(1.94±0.9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45,1.41,1.41;P>0.05).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等两项指标,BCD组患者分别为(10.13±1.46)fL和(0.22±0.05),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48±0.99)fL,(0.19±0.0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8,5.21;P<0.05). PLT计数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两项指标,BCD组患者分别为(218.06±47.22)×109/L和(16.36±0.48)fL,对照组分别为(218.67±44.57)× 109/L,(16.02±1.32)f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1.79;P >0.05). 结论 BCD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血液成分的异常变化,特别是NEU计数、NEU比率、LYM及LYM比率的异常,提示了BCD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血液成分动态变化有关,这项研究结果有可能对临床防治BCD 起到参考作用.

  • 血浆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苏颖丹;杜云;孙康;刘向;钟志伟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HSP)70水平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禅城区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25 例( 50 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同时期于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禅城区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22例( 4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序列病例研究. 按照疾病种类将全部47例( 94只眼)患者中,25例(50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同期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禅城区中心医院眼科住院的22例(44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和对照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血浆HSP70水平以均数±标准差( xˉ±s )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研究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与血浆HSP70水平的相关性采用非参数Spearman秩相关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浆HSP70浓度为(117.1±30.9)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48.0±1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 .98 , P<0 .05 ). 研究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浆HSP70与眼压成正相关(r=0.69,P<0.05),与性别和年龄无显著相关性(r=0.38,0.29;P>0.05). 结论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血浆内的HSP70浓度显著升高,且与眼压呈正相关,提示了HSP70可能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 视觉功能训练在弱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马莉莉

    目的 评价综合性视觉功能训练在弱视与斜视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山东省济宁市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58例(58只眼)弱视与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9例( 29只眼).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给予遮盖疗法、目力训练及视频训练进行视觉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视觉刺激、视觉精细、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训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按照无效、进步、基本痊愈和痊愈分为4类,以眼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 两组患者的P-VEP100峰潜期时长及P-VEP100振幅情况情况以均数±标准差( xˉ±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 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无效率为13 .79%( 4/29 ) ,进步率为51 .72%( 15/29 ) ,基本痊愈率为34.48%(10/29),痊愈率为0.00%(0/29). 观察组患者的无效率为6.90%(2/29),进步率为34.48%(10/29),基本痊愈率为62.07%(18/29),痊愈率为0.00%(0.00),观察组患者的基本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01,P<0.05).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P-VEP100峰潜期时长为(132.2±10.4)ms,观察组患者为(135.9±10.2)ms,治疗前两组患者P-VEP100峰潜期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5,P1>0.05). 治疗后12个月,对照组患者的P-VEP100峰潜期时长为(135.9±10.2)ms,观察组患者为(108.1±12.3)ms,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VEP100峰潜期时长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3,P1<0.05).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P-VEP100峰潜期时长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2,P2<0.05);观察组患者的P-VEP100峰潜期时长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7,P3<0.05).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P-VEP100振幅为(2.03± 0.23)μV,观察组患者为(2.10±0.19)μV,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VEP100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4,P1>0.05). 治疗后12个月对照组患者的P-VEP100振幅为(3.18±0.42)μV,观察组患者为(3.58±0.46)μV,观察组患者的P-VEP100 振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51,P1<0.05).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P-VEP100振幅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93,P2<0.05);观察组患者的P-VEP100振幅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85,P3<0.05).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视力为(0.32±0.17),观察组患者为(0.35±0.1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4,P1>0.05). 治疗后12个月对照组患者的视力为(0.78±0.20),观察组患者为(0.97± 0.1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9,P1<0.05).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视力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43,P2<0.05);观察组患者的视力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87,P3<0.05). 结论 视觉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弱视及斜视患者的视力,且适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但治疗过程需规范化,且持续时间较长.

  • 内直肌止端前移在大度数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恒;刘志刚;米雪

    目的 评估内直肌止端前移在大度数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遂宁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 192只眼)大度数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 96只眼). 两组患者均实施双眼外直肌后退联合眼内直肌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 其中,实验组患者对部分切除的内直肌实施止端前移操作;对照组患者对部分切除的内直肌采取按传统方式把切除后的肌肉固定缝合于残余肌肉止端上.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时的眼位正位及欠矫情况,采用例数和百分比的方式进行描述. 此外,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眼位正位情况的统计学分析,系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在实验组48 例( 96 只眼)患者中,术后患者眼位正位者45 例( 90只眼) ,正位率为93 .75%;欠矫者3例( 6只眼) ,欠矫率为6 .25%. 在对照组48例( 96只眼)患者中、术后患者眼位正位者38例( 76只眼) ,正位率为79 .17%;欠矫者10例( 20只眼) ,欠矫率为20.83%. 两组患者眼位术后正位数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4.3595,P<0.05). 在本研究全部96例( 192只眼)患者中术后眼位未恢复正位的13例( 26只眼)患者主要表现为欠矫,欠矫率为13 .54%.结论 内直肌止端前移矫正大度数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方式安全可靠,并且在矫正大度数共同性外斜视方面较传统术式能够获得更高的术后正位率.

  • 翼状胬肉的逆行撕除法与顺行切除法的疗效对比

    作者:李静;崔永日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的逆行撕除法与顺行切除法的手术效果. 方法 收集2013 年6月至2014年8月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94例( 113只眼)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47例(55只眼)和B组47例(58只眼). A组患者行翼状胬肉顺行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行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进行治疗. A、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以均数±标准差( xˉ±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A、B组患者取材处结膜切口均于术后3~5d被新生上皮覆盖,1周后充血水肿消失,无瘢痕形成. A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7.38±1.57)min,B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7.69±2.92)min,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P<0.05). A组患者角膜上皮平均修复时间为(5.83±0.56)d,B组患者角膜上皮平均修复时间为(4.12±0.75) d,B组患者的角膜上皮修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30,P<0.05). 术后1~2 d两组患者均自觉畏光、流泪及异物感,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球结膜及植片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 术后3~5d所有患者的症状减轻,拆线后不适症状消失. 两组均未见感染或植片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发生. 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复发. 结论 相比翼状胬肉的传统顺行切除法,逆行撕除法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角膜上皮修复时间.

  • 猪尾巴探针引导硅胶管植入术与泪道探针引导逆行置管术在外伤性泪小管吻合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曾朝霞;梁艳丽;陈荟郦;苗小晴

    目的 比较猪尾巴探针引导硅胶管植入术与泪道探针引导逆行置管术治疗外伤性泪小管断裂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5 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90例(90只眼)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45只眼). 观察组患者行猪尾巴探针引导硅胶管植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行泪道探针引导逆行置管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按照显效、有效和无效分为三组,以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例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寻找鼻侧断端的时间及总手术时间以均数±标准差( xˉ±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观察组显效者37例( 37只眼) ,占82 .22%; 有效者5例( 5只眼) ,占11 .11%;无效者3例(3只眼),占6.67%. 对照组显效者 35例(35只眼),占77.78%;有效者6例(6只眼),占13.33%;无效者4例(4 只眼),占8.89%,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c =-0.53,P>0.05).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13例(13只眼),占59.38%;其中结膜炎10例(10只眼),滴用滴眼液后好转;角膜炎2例(2只眼),拔管后治愈;泪小点撕裂1例(1只眼),因打结过紧引起,将线结拉松后好转.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0例( 10只眼) ,占43 .75%;其中结膜炎8例( 8只眼) ,角膜炎1例(1只眼),眼睑外翻因疤痕收缩1例(1只眼),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P>0.05). 观察组患者手术平均寻找鼻侧断端时间为(4.12±0.7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88±2.5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P<0.05). 观察组患者总手术时间为(54.56±12.4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0.32±14.5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1, P <0 .05 ). 结论 猪尾巴探针引导硅胶管植入术与泪道探针引导逆行置管术在泪小管吻合术中都有可靠的疗效,但猪尾巴探针引导硅胶管植入术寻找断端的时间及总手术时间更短,更适合应用于深层断裂的泪小管吻合术.

  • 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白景山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12 年2月至2013 年12月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4例( 64只眼)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闭角型青光眼组和开角型青光眼组,每组各32例( 32只眼). 两组患者均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 手术前、后闭角型青光眼组和开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眼压、视力及前房深度以均数±标准差( xˉ±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内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例数和百分率的形式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 术前闭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眼压为(42.09±10.24)mmHg,开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眼压为(42.12±10.27)mmHg,术前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2,P1>0.05). 术后闭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眼压为(10.32± 3.60)mmHg,开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眼压为(16.70±4.80)mmHg,术后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1,P1<0.05). 术后闭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眼压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55,P2<0.05);术后开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眼压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68,P3<0.05). 术前闭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视力为(0.24±0.06),开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视力为(0.25± 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8,P1>0.05). 术后闭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视力为(0.72±0.21),开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视力为(0.50±0.36),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8,P1<0.05). 术后闭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视力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43,P2<0.05);术后开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视力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9, P3<0.05). 术前闭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前房深度为(1.79±0.21)mm,开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前房深度为(1.81±0.22)mm,术前两组患者的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2,P1>0.05). 术后闭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前房深度为(3.82±0.53)mm,开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前房深度为(2.71± 0.29)mm,术后两组患者的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39,P1<0.05). 术后闭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前房深度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0.27,P2<0.05);术后开角型青光眼组患者的前房深度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98,P3<0.05). 闭角型青光眼组手术成功者32例(32只眼),占100%;开角型青光眼组手术成功者27例(27只眼),占84.38%,闭角型青光眼组的手术成功率高于开角型青光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P>0.05). 闭角型青光眼组发生并发症19例(19 只眼),占59.38%. 其中角膜水肿4 例(4 只眼),占12.50%;前房出血4 例(4只眼),占12.50%;浅前房3例(3只眼),占9.38%;前房纤维素渗出8例(8只眼),占25.00%.开角型青光眼组发生并发症14例( 14只眼) ,占43 .75%. 其中,角膜水肿3例( 3只眼) ,占9 .38%;前房出血2例(2只眼),占6.25%;浅前房2例(2只眼),占6.25%;前房纤维素渗出7例(7只眼),占21.88%,闭角型青光眼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开角型青光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2,P<0 .05 ). 结论 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及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眼压,改善患者视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安全系数较高,是临床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且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眼压控制情况优于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

  • 葡萄膜炎性黄斑囊样水肿的研究进展

    作者:邢凯;刘健;亢泽峰;杨永升;张励

    葡萄膜炎是一种累及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玻璃体、视网膜及视网膜血管的炎性病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视功能. 多发于青壮年,病因复杂,常反复发作. 常可并发黄斑囊样水肿( CME )、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多种并发症. 其中,葡萄膜炎并发CME患者的黄斑区改变不明显、不典型,但可导致永久性的视力损害,易被忽略或被原发的葡萄膜炎症状掩盖,为此应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以防止永久性视力损害的发生. 由于葡萄膜炎可以造成患者视网膜和脉络膜广泛的损害,尤其是葡萄膜炎常因诱发CME ,导致患者视力的显著减退. 为了治疗这种并发症,近年来业内就葡萄膜炎诱发CME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在发病机制方面发现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炎性因子的作用,以及玻璃体的牵拉是发病主因,并进一步对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 治疗方面,除了采用类固醇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药物等传统治疗方法外,还对应用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碘制剂、激光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中笔者就近年来业内对葡萄膜炎性CM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眼眶血管外周细胞瘤一例

    作者:王霄娜;马建民

    患者男性, 26 岁. 因"左眼球突出 7 个月,加重2个月",于2015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 眼部检查:右眼视力20/50 ,左眼视力20/50.右眼眼球突出16 mm,左眼眼球突出23 mm. 双眼睑结膜与球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晰,瞳孔3 mm,对光反应存在,双眼房水闪辉(-),角膜后沉着物(-). 散瞳后,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晶状体透明,玻璃体透明. 查眼底: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红,双眼后极部视网膜未发现异常,各象限的视网膜血管分布正常,无出血、渗出及水肿. 双眼黄斑中心凹反光存在. 双眼眼压为17.30 mmHg(1 mmHg=0.133 kP). B型超声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患眼,结果显示未见明显异常.

  • 重视前沿生物技术在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的整合应用

    作者:张敬学;卢清君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 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以及青光眼等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视网膜各级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性异常,终造成患者视力的不可逆性损害,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自适应光学技术以及人工视觉给上述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相关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对疾病的本质认识带来了新的革命,也为疾病的分子分型、生物诊断及基因水平的治疗都带来了新的动力. 人们对眼病的了解也越来越全面,治疗方案在基因替代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细胞因子治疗以及光遗传学治疗等. 基因治疗技术在眼科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不能阻止某些有功能的细胞进一步凋亡,这就需要我们联合一类可以挽救细胞凋亡的基因共同移植,要么需要采用细胞替代治疗,将有功能的细胞代替损伤的细胞,从而恢复其功能. 由于干细胞无限的增生能力和多向的分化潜能,成为了细胞替代治疗的新希望. 通过视网膜干细胞移植,使其整合入视网膜各层并且分化为目标细胞,以重建视网膜功能,给不可逆性盲眼患者带来了曙光. 神经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多分化潜能,使得其非常适合与细胞移植;而机体内广泛存在的神经干细胞加上体外培养扩增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细胞源. 但干细胞的眼部移植后细胞存在移行能力、存活效率以及向目的细胞的分化能力等难点,而基因治疗技术和纳米生物学材料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更进一步的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自适应光学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大,有望实现各种眼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人工视觉解决临床上某些严重致盲眼病无有效治疗方法的问题,是医学生物工程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学及视觉科学等多学科联合研发的产物. 相信在相关领域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及合作下,一定能够研制出可为患者提供视觉功能的人工视觉假体.

中华眼科医学(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2011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