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중화안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015
  • 国内刊号: 51-143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73
  • 曾用名: 眼底病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黎晓新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一例

    作者:陈放;朱俊;贾舒雅;马海莹;解正高

    患者女,58岁.因左眼视物不清1个月,加重1周于2015年12月5日来我院就诊.1个月前因左眼视力下降在外院就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考虑为左眼视网膜静脉阻塞,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1周前因左眼青光眼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眼胀缓解,但视物仍模糊.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眼部检查:右眼视力1.0,左眼视力0.25,不能矫正.左眼角膜后沉着(+),玻璃体混浊(+).眼底视盘肿胀,边界不清楚;后极部视网膜动脉部分呈白线,视网膜可见出血、渗出,未见明显隆起灶(图1A).右眼眼前节正常,品状体轻度混浊;玻璃体透明.眼底赤道部视网膜色素改变(图1B).FFA检查,左眼后极部视网膜豹点状弱荧光改变,视盘强荧光(图1C);右眼散在视网膜下点状强荧光,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图1D).

  • 长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史者拟诊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一例

    作者:鲁晓;谢青;邢球

    患者女,65岁.因右眼视物模糊1个月余,2015年11月就诊我院.右眼视力0.3,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1.0.右眼后极部视网膜下两处橘红色病灶,视网膜下出血、渗出(图1A),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左眼黄斑区淡黄色病灶(图1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右眼黄斑区脉络膜遮蔽荧光,中心凹上下方多个斑点状荧光素渗漏,下方血管弓处簇状强荧光及荧光素积存(图1C);左眼中心凹周围及鼻上方斑点状强荧光(图1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黄斑区双层征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拱形隆起呈中等反射信号,视网膜下积液及层间水肿(图2A);左眼黄斑鼻上血管弓下可见双层征及RPE层隆起呈粗糙不均匀强反射信号(图2B).拟诊为双眼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 双眼急性梅毒性后部鳞状脉络膜视网膜炎一例

    作者:万博;吴婵;戴荣平;陈有信;王尔茜;李东辉;杜虹

    患者男,5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周、左眼视力下降2个月于2016年1月2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双下肢皮肤红斑,外院诊断为紫癜;给予口服泼尼松10 mg,3次/d,体温恢复正常,但双下肢皮肤红斑无改变.治疗10余日后患者自行停服泼尼松,症状反复,泼尼松调整为60 mg,同时联合来氟米特10 mg口服,治疗10余日后双下肢皮肤红斑逐渐消失.2周后患者再次自行将泼尼松减至20 mg,体温升至39.8℃并伴腹痛,同时左眼出现视力下降.

  • Valsalva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后出现黄斑裂孔一例

    作者:张晓明;肖红苹;刘丽敏;孟晶

    患者男,20岁.因右眼视力突然下降伴眼前黑影遮挡于2015年11月30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诉1周前右眼视力突然下降伴眼前黑影遮挡,视物呈红色;无眼红、眼痛、畏光、流泪.既往双眼视力正常;视力下降前有咳嗽史,视力下降当天曾用力排便.否认饮酒、外伤史以及高血压病、糖尿病、血液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压:113/63 mmHg(1 mmHg=0.133 kPa);眼科检查:右眼视力数指/15 cm,不能矫正;左眼视力0.3,矫正视力1.2.右眼眼压12 mmHg,左眼眼压14 mmHg.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右眼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眼底视盘边界清楚,色泽淡红;黄斑区类网形隆起视网膜前出血,直径约6个视盘直径(DD),其余视网膜平复,未见出血及渗出(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黄斑区前半月形出血遮蔽荧光灶,其余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荧光.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视网膜前强反射,遮挡其后组织结构回声(图1B).实验室血尿常规、生物化学及凝血机制等检查结果无异常.诊断:右眼Valsalva视网膜病变.

  • 25G光纤内照明辅助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赵通;陈酉;孙川;王志军

    目的 观察25G光纤内照明辅助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RRD患者57例57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35例35只眼,女性22例22只眼.将患者随机分为间接镜组和内照明组,分别为29例29只眼、28例28只眼.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外伤史、近视、人工晶状体眼数、白内障眼数、小分辨角对数(logMAR)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眼压、裂孔数量、是否累及黄斑、是否伴有变性区眼数、裂孔位置、平均视网膜脱离时钟位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间接镜组患眼采用传统双目间接检眼镜观察眼底完成巩膜扣带手术;内照明组患眼通过25G光纤插入玻璃体腔,利用手术显微镜非接触广角系统观察眼底完成视网膜冷冻及裂孔定位.手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眼BCVA、眼压、视网膜复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间接镜组、内照明组患眼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4,P=0.031).间接镜组29只眼中,视网膜复位26只眼,占89.7%;未复位3只眼,占10.3%.内照明组28只眼中,视网膜复位26只眼,占92.8%;未复位2只眼,占7.2%.两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视网膜未复位的5只眼中,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3只眼;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2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均复位.两组患眼终视网膜复位率均为100.0%.两组患眼logMARBCVA均较手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9、5.108,P<0.001);两组患眼之间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9,P=0.458).两组患眼眼压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6、-1.437,P=0.163、0.149).两组患眼之间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7,P=0.730).间接镜组29只眼中,发生视网膜下出血1只眼;两组患眼均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脉络膜上腔出血、感染性眼内炎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25G光纤内照明辅助巩膜扣带手术时间短,安全有效.

  • 内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脉络膜大血管层高速血流密度的扫频光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分析

    作者:王尔茜;夏松;杨景元;杜虹;李东辉;陈有信

    目的 对比观察内源性库欣综合征(ECS)患者与健康人脉络膜大血管层高速血流密度(FBFD)的差异.方法 住院并确诊的连续ECS患者7例13只眼(ECS组)和年龄、性别、眼轴长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7名13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扫频光源光相干断层扫描(SS-OCT)对黄斑区进行放射线扫描并测量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CT);采用扫频光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对黄斑区进行3.0 mm×3.0 mm扫描,截取Bruch膜与脉络膜巩膜交界面之间1/2脉络膜厚度所在层面的SS-OCTA图像,所得灰度图经二值化处理转换为黑白图,计算脉络膜大血管层FBFD.结果 ECS组、对照组受检者SCT分别为(394.7±77.7)、(332.1±68.1) μm;脉络膜大血管层FBFD分别为(76.35±14.46)%、(63.57±13.42)%.两组受检者SCT(t=2.923)、脉络膜大血管层FBFD(t=2.77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8、0.010).结论 ECS患者脉络膜大血管层FBFD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和巩膜缩短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疗效观察

    作者:肖亚伟;郝玉华;尚庆丽;殷志博;杨雅青;叶存喜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和巩膜缩短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同期对照临床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5例35只眼纳入研究.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眼分为PPV联合ILM剥除和巩膜缩短手术(内外路联合手术)组、PPV联合ILM剥除手术(内路手术)组,分别为1 8例1 8只眼、17例17只眼.采用Snellen视力表行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统计.采用IOL-Master或A型超声测量眼轴长度(AL).采用频域光相十断层扫描测量黄斑区视网膜劈裂高值(MxFT).采用德国罗兰公司视诱发反应成像系统行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b波振幅.两组患者年龄(t=0.460)、AL(t=1.520)、屈光度(t=0.020)、logMAR BCVA(t=-2.280)、MxFT(Z=-4.179)、b波振幅(Z=-0.1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路联合手术组行23G PPV联合ILM剥除和巩膜缩短手术;内路手术组行23G PPV联合ILM剥除手术.手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患眼BCVA、AL、MxFT、b波振幅变化.结果 末次随访时,内外路联合手术组18只眼劈裂腔高度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劈裂腔消失,视网膜完全复位4只眼.内外路联合手术组、内路手术组患眼logMAR BCVA(t=7.272、5.951)、MxFT(Z=-3.724、-3.622)、b波振幅(Z=-3.223、-3.243)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0.000、0.001、0.001).两组患眼之间logMARBCVA(t=-2.280)、MxFT(Z=-4.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0.000);b波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8,P=0.843).内外路联合手术组患眼AL较手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17,P=0.000).随访期间无眼底出血、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PV联合ILM剥除和巩膜缩短手术治疗高度近视MF可明显缩短AL,促使视网膜结构恢复,改善视力.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及毛细血管血流面积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观察

    作者:林秋蓉;高敏;刘海芸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CBFA).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单眼IMH患者32例(病例组)纳入研究.将病例组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分别设为A、B组,均为32只眼.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32名32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病例组32只眼中,Ⅱ、Ⅲ、Ⅳ期裂孔分别为4、17、11只眼.病例组、C组受检者之间平均年龄(t=0.865)、性别构成比(f=o.oo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受检眼之间屈光度(F=0.957)、眼轴长度(F=0.5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增强深度成像技术和OCT血管成像测量受检眼SFCT和CBFA.采用Kruskal-Wallis单向评秩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比较三组受检眼之间SFCT、CBFA的差异.结果 A、B、C组受检眼平均SFCT分别为(182.53±64.52)、(199.21±73.07)、(254.21±56.85)μm.A、B组受检眼黄斑SFCT较C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62、-3.190,P<0.05);A、B组受检眼之间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71,P>0.05).A、B、C组受检眼CBFA分别(5.09±0.31)、(5.41±0.20)、(5.39±0.15)mm2.A组患眼CBFA明显小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67、-4.048,P<0.05);B、C组受检眼之间CB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0,P>0.05).结论 IMH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减少.

  •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角膜缘后5.0mm巩膜穿刺口对晶状体及锯齿缘影响的安全性初步评价

    作者:解正高;陈放;夏颖;杜伟;朱俊;童俊;甘春兰;陈曦

    目的 初步评价23G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中角膜缘后5.0 mm巩膜穿刺口对晶状体及锯齿缘影响的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非对照病例研究.首次行23G PPV治疗的连续病例140例145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6例59只眼;女性84例86只眼.平均年龄(56.34±9.98)岁.平均眼轴长度(23.99±2.57) mm.有晶状体眼139只眼;无晶状体眼6只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 PPV.灌注套管针穿刺口位于颞下方4:00或8:00时钟位,上方两个穿刺口分别位于2:00和10:00时钟位,穿刺口均位于角膜缘后5.0 mm处.选取同期行头颅轴向位CT检查的105例非眼部疾病患者的头颅CT像,应用CT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眼球前后径、晶状体厚度、角膜缘至晶状体后顶点平面眼表距离.年龄、眼球前后径、晶状体厚度及角膜缘至晶状体后顶点平面眼表距离相关关系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145只眼中,手术中发生穿刺口附近视网膜裂孔3只眼,占所有患眼的2.1%;晶状体损伤3只眼,占有晶状体眼的2.5%.手术中未发生视网膜出血、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脱离等其他并发症.眼球CT像测量结果显示,平均角膜缘至晶状体后顶点平面眼表距离为(6.72±0.81) mm;平均眼球前后径为(24.39±0.97) mm;平均晶状体厚度为(4.22±0.47) mm.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晶状体厚度具有相关性(r=0.328 9,P=0.000 6).结论 23G PPV中角膜缘后5.0mm巩膜穿刺口对晶状体及锯齿缘具有较高安全性,可以作为拟保留晶状体PPV的优选方法.

  •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玻璃体再积血原因及预后观察分析

    作者:楚艳华;刘玉燕;王莹;韩泉洪

    目的 观察分析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玻璃体再积血(PVH)的原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PDR的160例患者17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5例92只眼,女性75例79只眼.年龄33~73岁,平均年龄(56.40±8.97)岁.所有患眼均由同一位医生行25GPPV,手术中充分剥除视网膜前纤维血管膜并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手术结束时行硅油填充43只眼,C3F8填充63只眼,灌注液或空气填充65只眼.105例患者同时联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9.34±6.97)个月.观察PPV或硅油取出玻璃体腔廓清后PVH发生情况.对比分析是否发生PVH者之间年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水平、手术前眼底病变的严重程度、是否接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是否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等基线资料.观察分析PVH的发生原因及预后.结果 患眼首次PPV后矫正视力为眼前数指~1.0.171只眼中,发生PVH 15只眼,占8.77%;未发生PVH156只眼,占91.23%.PVH发生时间为手术后2周~6个月,其中11只眼发生于手术后4~6周.发生与未发生PVH者年龄(t=2.551)以及手术前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x2=7.431)、合并进行性纤维血管增生(x2=4.987)、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x2=9.742)的眼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t=0.501)、血肌酐水平(t=1.529)以及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手术的眼数(x2=0.4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只PVH患眼中,发生虹膜新生血管(NVI)1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4只眼.积血自行吸收7只眼,接受再次治疗7只眼,自愿放弃治疗1只眼.积血自行吸收7只眼中,可见视网膜前膜(ERM)5只眼.行再次治疗的7只眼中,可见ERM 2只眼,纤维血管膜2只眼.随访结束时,14只PVH患眼出血吸收;末次随访与首次手术后矫正视力相比,无变化12只眼,下降2只眼.合并NVI或NVG者矫正视力较未合并NVI或NVG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PDR患眼PVH发生与眼底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残存或再生纤维血管膜是PDR患眼PPV后PVH发生的重要原因.NVG是影响PVH患眼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前后视力和视物变形度与黄斑形态结构的相关性

    作者:曾苗;陈晓;洪玲;晏颖;黄志坚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EM)患眼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手术前后视力视物变形度与黄斑形态结构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临床确诊为IEM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手术治疗的47例患者49只眼纳入研究.手术前后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患眼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结果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进行记录;采用视物变形评分表检测患眼视物变形值(M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测患眼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内核层厚度(INT)、内层视网膜厚度(IRT)及外层视网膜厚度(ORT);同时观察患眼的椭圆体带(EZ)完整性.以手术后12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对比分析手术前后患眼BCVA、M值、CMT、INT、IRT、ORT及EZ完整性的变化情况.同时分析手术前后BCVA、M值与CMT、MV、INT、IRT、ORT、EZ完整性的相关性.结果 与手术前比较,手术后12个月患眼平均BCVA明显提高(F=6.133),平均M值、CMT、INT、IRT、ORT均明显降低(F=12.481、10.565、15.739、6.046、10.5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手术后12个月患眼EZ完整性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09,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BCVA与手术前CMT(r=0.720)、ORT(r=0.887)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前EZ完整性呈负相关(r=-0.291,P<0.05);与手术前INT(r=0.208)、IRT(r=0.274)无相关性(P>0.05).手术后BCVA与手术前BCVA(r=0.774)以及手术后CMT(r=0.754)、ORT(r=0.842)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后EZ完整性呈负相关(r=-0.676,P<0.05);与手术后INT(r=0.186)、IRT(r=0.280)无相关性(P>0.05).手术前M值与手术前CMT(r=0.931)、INT(r=0.668)、IRT(r=0.840)、ORT(r=0.637)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前EZ完整性无相关性(r=-0.100,P>0.05).手术后M值与手术前M值(r=0.723)及手术后CMT(r=0.722)、INT(r=0.767)、IRT(r=0.825)、ORT(r=0.387)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后EZ完整性无相关性(r=-0.248,P>0.05).结论 1EM患眼经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手术后视力、视物变形度及黄斑形态结构均有改善;手术前后视力、视物变形度与黄斑形态结构明显相关.

  • 65例诊断不明的葡萄膜炎患者玻璃体切割标本检查诊断结果分析

    作者:林海燕;戴荣平;林燕楠;董方田;张美芬;陈有信;闵寒毅;叶俊杰;于伟泓;张潇

    目的 观察分析诊断不明的葡萄膜炎患者玻璃体切割标本的诊断阳性率.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诊断不明的葡萄膜炎患者65例6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1例32只眼,女性34例35只眼.年龄6~84岁,平均年龄(55.00±18.56)岁.所有患眼均行常规三通道睫状体平坦部入路玻璃体切割手术,在无灌注的情况下切除并收集核心玻璃体标本及时送检,予微生物涂片及培养、抗原抗体、细胞因子、细胞学、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基因重排等方式进行检测.分析患眼玻璃体切割标本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 67只眼中,通过玻璃体标本查出病因者40只眼,诊断阳性率为59.7%.其中,细菌涂片或培养阳性者20只眼,占总诊断阳性率的50.0%;细胞学、细胞因子、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基因重排检测高度提示或确诊为淋巴瘤11只眼,占总诊断阳性率的27.5%;病毒IgM、IgG显著增高、Goldmann-Witmer系数C值>3者3只眼,占总诊断阳性率的7.5%;真菌涂片或培养阳性者3只眼,占总诊断阳性率的7.5%;弓蛔虫IgG显著增高2只眼,占总诊断阳性率的5.0%;弓形虫IgG显著增高1只眼,占总诊断阳性率的2.5%.结论 诊断不明葡萄膜炎患者玻璃体切割标本的诊断阳性率为59.7%.

  • 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及研究进展

    作者:郭敬丽;张勇进

    成人型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AFVD)以视力逐渐下降、视网膜下卵黄样病灶及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为特征.眼电图通常正常或轻度下降.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见卵黄样物质沉积于光感受器细胞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之间,上方外核层变薄.OCT血管成像检查可见卵黄样物质沉积上方的浅层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CP);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减少,黄斑旁DCP血流增加.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早期可见卵黄样物质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显影,晚期对应视网膜区域出现荧光素渗漏.对于AFVD,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单基因治疗是值得期待的治疗方案.了解AFVD临床表现、多模式影像检查特征及治疗新进展有助于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高眼压的相关因素与处理

    作者:曹曼婧;唐罗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高眼压的发生与DR类型、分级、是否合并黄斑脱离、手术方式、填充物种类等相关.早期高眼压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激光光凝、炎症反应、填充物填充过量、黏弹剂残留、睫状体功能不全;早中期高眼压发生除上述原因外,还与气体膨胀峰值、环扎手术、前房积血相关;中期高眼压发生原因主要为前房积血或硅油进入前房阻塞房角;晚期高眼压发生原因则为青光眼、硅油乳化、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虹膜切口闭锁以及切口闭合.及时对症处理、停用糖皮质激素、降眼压滴眼液和抗青光眼手术治疗后,多数患者眼压可以获得良好控制.但仍有少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难控性高眼压,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 适配体及其在老年性黄斑变性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卢建民;孙晓晶;马翔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补体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VEGF 165为靶分子获取的适配体哌加他尼钠已获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渗出型AMD的治疗;而以PDGF-B、补体C5为靶分子获取的适配体E10030、ARC1905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均获得较好疗效.目前,针对AMD发病机制中多个作用靶点的联合治疗已成为AMD治疗的发展方向;多靶点拮抗的适配体目前已进入研发阶段,将可能成为AMD治疗的首选药物.

  • 巨噬细胞和(或)小胶质细胞的极性分化与眼底疾病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作者:李柯然;李巧林;蒋沁

    巨噬细胞和(或)小胶质细胞参与了炎症反应、病理性血管生成及损伤组织的修复过程,其活化状态和不同的功能表型影响着缺血性视网膜疾病以及免疫性、肿瘤性眼部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疾病进展的过程中加以合理干预,扭转其极性分化(极化)失衡状态,将有可能为缺血性视网膜疾病和眼部免疫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而巨噬细胞和(或)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视网膜疾病炎症反应及病理性血管生成中极化方向的双重性仍存在争议,其功能的可塑性及多样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 儿童玻璃体积血病因及治疗研究现状

    作者:刘正伟;费萍;彭婕;吕骄;刘晶晶;田恬;李鑫;崔雪皓;余凯琴;朱修宇;赵培泉

    儿童玻璃体积血(VH)是由于外伤或非外伤因素引起视网膜、脉络膜血管或新生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并在玻璃体内沉积造成的玻璃体混浊.眼外伤和眼底血管性疾病是导致儿童VH发生的常见因素.长期VH不仅影响患儿视力,还可导致严重并发症.VH的原发病因不同,处理原则也各不相同.少量VH可通过观察或药物保守治疗,若VH长期未见明显吸收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则需要通过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时机及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与阐述.

  • 厚脉络膜相关疾病

    作者:申晶晶;袁源智

    厚脉络膜相关疾病(pachychoroid spectrum diseases)是指以局灶性或弥散性脉络膜增厚、脉络膜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存在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浅脱离为特征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厚脉络膜性RPE病变、厚脉络膜性新生血管病变、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现有证据提示厚脉络膜相关疾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些相似的特征和联系都提示它们可能具有同源性.深入了解厚脉络膜相关疾病的组成、典型形态改变,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应用笛针辅助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作者:粱申芝;万光明;钱诚;王炯;万文革;董洪涛;郑玉宝;刘舒静

    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是目前治疗黄斑裂孔(MH)的标准治疗方式[1,2].手术中ILM剥除后解除了黄斑部牵拉,使裂孔边缘尽量接近,促进MH尽可能达到解剖和功能复位,但临床中仍有部分患眼裂孔无法闭合[3,4].为促进MH闭合,提高患者预后视力,我们采用PPV联合ILM剥除手术并利用笛针负压吸引作用治疗了一组特发性MH(IMH).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改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作者:高磊;崔蕾;刘广森

    巩膜扣带手术是部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首选手术方式,手术中较大范围的角巩膜缘结膜切口以及眼外直肌缝线牵拉固定是确保手术视野暴露的必备条件.但由此可引起患者手术中、手术后舒适度下降以及远期结膜筋膜瘢痕,对未来潜在的眼科手术如玻璃体切割手术、青光眼手术产生不良影响.为此,我们介绍一种免角巩膜缘结膜切门及直肌牵引缝线的改良巩膜扣带手术.

  • 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内界膜下出血三例

    作者:张军;程湧;梁建宏;黎晓新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是获得性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分支血管发生扩张,病变常发生于视网膜动脉3级分支以内,典型者位于黄斑或后极部[1,2].RAM可分为静止型、渗出型和出血型;出血型RAM又细分为玻璃体内积血、玻璃体后界膜下出血、内界膜下出血、视网膜内出血和视网膜下出血[3].内界膜下出血及玻璃体后界膜下出血的吸收过程可能长达数月,浓厚的出血可致视网膜前膜形成并对视网膜产生不可逆性损害,因此施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积血对于保护视网膜功能是有益的[4].我们采用25G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及激光光凝对RAM致内界膜下出血的3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对其有效性、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重视玻璃体代谢功能审慎进行玻璃体干预

    作者:高前应

    玻璃体是由复杂分子结构形成的透明凝胶状组织,占眼球体积的80%;除了支撑作用外,玻璃体还具有调节眼发育、屈光、细胞屏障和参与眼内氧代谢等功能并且参与视网膜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年龄、近视和全身病等因素对玻璃体功能均有影响.玻璃体注药和手术等均可能会干扰玻璃体功能,破坏眼内代谢平衡.因此,需要重视玻璃体代谢功能,审慎进行玻璃体干预,以便更好地维持眼内代谢平衡和视功能.

  • 认识特发性黄斑裂孔分类及治疗新趋势提升特发性黄斑裂孔诊断治疗水平

    作者:吕林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分期分类是IMH诊断治疗的基础.根据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所见的玻璃体视网膜形态特征,将IMH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有玻璃体附着或无玻璃体附着;根据玻璃体附着情况分为玻璃体黄斑附着和玻璃体黄斑牵引;依据水平方向测量的黄斑裂孔直径大小,分为大中小黄斑裂孔.IMH新的分类体系及具体分类指标丰富完善了传统IMH4期分期理论,更好地描述了IMH的发生发展过程,应作为当今IMH诊断分型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指征判断、具体手术方式选择以及手术疗效评估的基本准则.内界膜(ILM)剥除对神经节细胞的损害是IMH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关注的重点.对于复杂、大的IMH,采用ILM瓣翻转技术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其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对于小于250μm的IMH,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时不需要剥除ILM,手术后也不需要面向下的头低位.根据每个患者IMH新的分类信息等眼部及全身特点,依照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是IMH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发展趋势.

  • 生命在平凡之中闪光照耀别人前进的道路——记湖南省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开拓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姜德咏教授

    作者:李文生

    姜德咏教授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当地一家大医院的院长,救死扶伤故事滋润,医学知识耳濡目染,走上学医这条路可谓是顺其自然.1968年姜教授从享有“北协和,南湘雅”美誉的湖南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云南省昭通县人民医院.一开始,他和大多数男医生一样选择了外科.昭通地处高原,紫外线较强烈,白内障发病率高,许多人都生活在白内障带来的黑暗之中.姜教授看到一些原本四肢健全却因眼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在行白内障手术后马上就恢复视力并如孩童般欢呼雀跃起来,这神奇的一幕使他对眼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已有坚实的外科基础,但由于对眼科情有独钟,1973年调回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时姜教授还是放弃了有可能成为外科大家的机会,毅然选择眼科作为他终生的职业,并在后来的接触中逐渐被眼科独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

    关键词:
  • 玻璃体切割联合改良内界膜覆盖手术治疗复杂黄斑裂孔疗效观察

    作者:刘海芸;高敏;杨名;孙晓东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改良内界膜(ILM)覆盖手术治疗复杂黄斑裂孔(M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检查确诊并接受PPV联合改良ILM覆盖手术的MH患者20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特发性MH(IMH)9只眼;高度近视MH 2只眼;高度近视MH视网膜脱离(RD)5只眼;孔源性RD (RRD)合并MH3只眼;RRD手术后MH2只眼.IMH9只眼,MH基底径(BASE)为(1 188.3±155.1) μm,小径(MIN)为(626.9±86.2) μm,小分辨角对数(logMAR)佳矫正视力(BCVA)为1.1±0.3.高度近视MH2只眼,BASE为(696.5±232.6) μm,MIN为(259.0±69.3) μm,logMAR BCVA为1.3.高度近视MHRD 5只眼,logMARBCVA为1.5±0.1.RRD合并MH 3只眼,logMAR BCVA为1.6.RRD手术后MH 2只眼,BASE为(1 606.0±69.3) μm,MIN为(909.0±387.5)μm,logMAR BCVA为1.6.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或25G PPV.手术中清除玻璃体后皮质膜后,吲哚青绿辅助染色黄斑区ILM,环形剥除血管弓内ILM,残留黄斑中心凹处约1.5个视盘直径ILM,部分撕松,重水辅助翻转上方或颞侧ILM覆盖于MH上,手术完毕时空气、C3F8或硅油眼内填充.手术后随访1~4个月,观察手术后BCVA变化、MH闭合情况.结果 IMH 9只眼均为Ⅰ型闭合,其中U形、V形闭合分别为7、2只眼;高度近视MH 2只眼、RRD合并MH3只眼、RRD手术后MH 2只眼均为Ⅰ型U形闭合;高度近视MHRD 5只眼中,Ⅰ型U形闭合3只眼,Ⅱ型W形闭合2只眼.IMH、高度近视MH、高度近视MHRD、RRD合并MH、RRD手术后MH患眼平均logMARBCVA分别为0.8±0.3、0.9±0.2、1.4±0.1、0.7±0.3、0.9±0.2.IMH患眼平均logMARBCVA较手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高度近视MH、高度近视MHRD、RRD合并MH、RRD手术后MH患眼平均logMARBCVA较手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8、0.10、0.11、0.18).结论 PPV联合改良ILM覆盖有助于复杂MH患眼MH闭合,视力改善.

  • 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治疗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疗效观察

    作者:韩若安;吴婵;张潇;陈欢;张辰茜;陈有信

    目的 观察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治疗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FTMH)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病例队列研究.临床检查确诊并行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治疗的特发性FTMH患者26例2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5只眼;女性21例21只眼.平均年龄(59.0±12.0)岁.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三维光相干断层扫描(3D OCT)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分析时换算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日本Topcon公司3D OCT-2000测量裂孔直径,观察玻璃体黄斑交界面状态.将裂孔直径≤250μm定义为小FTMH,裂孔直径>250 μtm且≤400 μm定义为中FTMH,裂孔直径>400μtm定义为大FTMH.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85±0.29.小、中、大FTMH分别为7、10、9只眼;存在玻璃体黄斑牵拉(VMT) 10只眼.所有患眼均行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手术中注入0.2 ml C3F8;手术后保持头低位7~14d.手术后随访1~23个月,观察手术后BCVA变化、FTMH闭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后1个月FTMH未闭合眼行玻璃体切割(PPV)联合ILM剥除、C3F8填充手术.结果 26只眼中,FTMH闭合17只眼,占65.4%;未闭合9只眼,占34.6%.手术前存在VMT的10只眼VMT均得到解除.FTMH未闭合眼行PPV联合ILM剥除、C3F8填充手术后FTMH均闭合.FTMH闭合的19只眼中,小FTMH 6只眼,占小FTMH患眼的85.7%;中FTMH 8只眼,占中FTMH患眼的80.0%;大FTMH 3只眼,占大FTMH患眼的33.3%.FTMH闭合、未闭合眼手术前FTMH直径分别为(307.8±122.8)、(431.6±128.4)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7,P=0.024);存在VMT者分别为6、4只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6,P=0.038).治疗后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51±0.36;与手术前平均logMAR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8,P<0.05).26只眼中,出现局限性视网膜脱离2只眼.行PPV后FTMH闭合、视网膜复位.结论FTMH直径小于400 μm、手术前存在VMT者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疗效较好.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及裂孔闭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宋爽;谷潇雅;卢颖毅;喻晓兵;戴虹

    目的 观察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及黄斑裂孔(MH)闭合的相关因素.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为IMH的89例患者8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64.13±7.20)岁.所有患眼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患眼BCVA为0.01~0.4,平均BCVA为0.12±0.09.MH分期为2~4期,平均MH分期为(3.56±0.77)期.MH基底直径为182~1569 μm,平均基底直径为(782.52±339.17) μm.所有患眼均行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其中,41只眼联合行内界膜剥除手术,48只眼联合行内界膜移植手术.手术后随访时间28~720 d,平均随访时间(153.73±160.95)d.以末次随访为疗效观察时间点,观察患眼手术后视力及MH闭合情况,并对可能影响其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为0.02~0.8,平均BCVA为0.26±0.18.89只眼中,视力提高45只眼,占50.56%;视力稳定44只眼,占49.44%.MH闭合86只眼,占96.63%;未闭合3只眼,占3.37%.IMH患眼手术前MH分期越小、基底直径越小,手术后视力提高越明显(t=2.092、2.569,P<0.05);手术前MH分期越小,手术后MH闭合率越高(t=-5.413,P<0.05).IMH患眼手术后视力及MH闭合情况与年龄、性别、病程、不同手术方式、不同眼内填充物质、随访时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手术前MH分期及MH基底直径是影响IMH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疗效的可能相关因素;而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不同的手术方式、不同的眼内填充物质及随访时间与IMH患眼手术后疗效可能无关.

  • 不同方法测量黄斑裂孔愈合指数预测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裂孔闭合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姚昱欧;赵明威;董冲亚;黎晓新;尹虹;梁建宏;刘佩佩;曲进锋

    目的 对比观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内置测量工具及ImageJ图像处理软件两种不同方法测得的黄斑裂孔(MH)愈合指数(MHCI)对特发性MH手术后MH闭合的预测作用.方法 前瞻性预探索性临床研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气体填充手术治疗的特发性MH患者63例6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手术前后均行OCT检查.分别采用OCT仪内置测量工具、ImageJ图像处理软件测量OCT仪显示屏上及OCT仪自动调整纵横比例后图像的MH两侧外界膜断开处到视网膜光感受器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起点间的距离(M、N)及MH底径(BASE).MHCI=(M+N) /BASE.其中,OCT仪内置测量工具测得的MHCI以MHCI1表示;ImageJ图像处理软件测得的MHCI以MHCI2表示.同时应用OCT仪内置测量工具测量MH小径(MHD).根据OCT图像特征将MH闭合程度分为桥状闭合(A级)、完全闭合(B级)、不良闭合(C级)3个等级.A、B级闭合合并为良好闭合;C级闭合为不良闭合.手术后3、6、12个月,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与方法行相关检查.以末次随访时OCT检查显示的MH闭合等级为终结局指标,对比分析MHCI1、MHCI2与MH闭合等级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测量MHCI1、MHCI2与MHD预测MH手术后良好闭合与不良闭合、A级闭合与B级闭合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预测MH闭合等级的界值及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以AUC>0.9为该指标预测效能良好.结果 患眼MHCI1为0.30~1.35,平均MHCI1为0.68±0.21;MHCI2为0.41~1.55,平均MHCI2为0.95士0.26;MHD为127~956 μm,平均MHD为(476.244210.18)μm.MHCI1、MHCI2与手术后MH闭合等级均呈负相关(r=-0.665、-0.691,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判断良好闭合及不良闭合时,MHCI1、MHCI2的AUC分别为0.928、0.957,下界值分别为0.505、0.670,灵敏度分别为96.2%、92.3%,特异度分别为81.8%、72.7%;MHD的AUC为0.916,下界值为559 μm;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76.9%.判断A、B级闭合时,MHCI1、MHCI2的AUC分别为0.840、0.847,上界值分别为0.705、0.965,灵敏度分别为80.0%、82.9%,特异度分别75.0%、85.7%;MHD的AUC为0.653,上界值为364 μm,灵敏度为63.4%,特异度为65.9%.结论 OCT仪内置测量工具与ImageJ图像处理软件测得的MHCI对特发性MH手术后MH闭合等级均有良好预测作用.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观察

    作者:黄志坚;陈晓;洪玲;晏颖;曾苗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填塞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经眼底、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B型超声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23例2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5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平均年龄(62.35±8.28)岁.平均病程1.1个月.平均小分辨角对数(logMAR)佳矫正视力(BCVA)2.31±0.72.平均眼轴长度(28.66±1.99) mm.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 PPV.手术中切除玻璃体后皮质膜后,吲哚青绿辅助染色黄斑区ILM,将裂孔周围部分ILM反折填塞至裂孔中,手术完毕时C3F8或硅油眼内填充.其中,C3F8填充5只眼;硅油填充18只眼.硅油填充者手术后3个月取出硅油.手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后BCVA变化、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情况.以手术中和手术后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观察相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后6个月,患眼logMAR BCVA为1.13±0.38;与手术前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3,P=0.00).所有患眼裂孔均闭合,视网膜解剖复位;裂孔闭合、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均为100.0%.所有患者手术中及手术后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PPV联合ILM填塞手术治疗MHRD可提高患眼裂孔闭合率,改善视力;治疗高度近视MHRD安全有效.

  • 内界膜剥除与否对2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的影响

    作者:朱远飞;赵铁英;成洪波

    目的 对比观察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手术对2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眼视网膜电图(ERG)明视负波(PhNR)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临床确诊为2期IMH的23例患者2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测量黄斑裂孔(MH)直径;闪光ERG检测PhNR振幅.将患眼随机分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组(A组)及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手术组(B组),分别为11例11只眼、12例12只眼.A、B组患眼平均BCVA(t=0.96,P=0.350)、MH直径(t=3.21,P=0.580)及PhNR振幅(t=0.98,P=0.3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眼均行闭合式25G微创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B组患眼同时联合ILMP.手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后A、B组患眼BCVA、MH闭合及PhNR振幅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后3个月,A组11只眼中,MH解剖闭合10只眼,占90.9%;MH未闭合1只眼,占9.1%.B组12只眼MH均解剖闭合,MH解剖闭合率为100.0%.两组患眼的MH解剖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手术后3个月,A、B组患眼平均BCVA分别为0.69±0.24、0.65±0.22;两组患眼之间平均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P=0.722).手术后3个月,A组患眼PhNR振幅为(36.6±7.4) μV,较手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P=0.472);B组患眼PhNR振幅为(27.1±12.4) μV,较手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P=0.002).手术后A、B组患眼PhNR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P=0.042).结论 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ILMP手术治疗IMH会明显降低PhNR振幅.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及黄斑裂孔闭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田超伟;王雨生;朱锦婷;李璐希;武静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剥除(ILMP)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伴黄斑劈裂的临床效果,分析MH闭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高度近视MH伴黄斑劈裂的21例患者22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A型和(或)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及视觉电生理等眼部检查.患眼BCVA为数指~0.2.眼轴长度(AL)为26.00~31.00 mm,平均AL为27.47 mm.其中,AL为26.00~27.00 mm者9只眼,27.10~28.00 mm者5只眼,28.10~29.00 mm者3只眼,29.10~30.00 mm者3只眼,>30.00 mm者2只眼.MH小直径为227~597 μm,平均小直径为432 μm.其中,小直径为200~400 μm者4只眼,401~450 μm者13只眼,451~500 μm者3只眼,501~600 μm者2只眼.所有患眼均行PPV联合ILMP手术治疗,采用向心性ILMP,即用力方向尽可能朝向黄斑中心.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7个月.以末次随访为疗效判定时间点,观察患眼MH闭合、黄斑劈裂状态及视力变化情况.MH闭合分为完全闭合、桥样闭合、裸露型闭合及未闭合4种情况.黄斑劈裂状态分为消失、好转、无变化3种情况.视力分为提高、稳定、下降3种情况.同时,对比分析不同MH小直径及不同AL患眼之间的MH闭合率.结果 末次随访时,22只眼中,MH完全闭合17只眼,占77.3%;桥样闭合4只眼,占l8.2%;未闭合1只眼,占4.5%.黄斑劈裂完全消失19只眼,占86.4%;好转2只眼,占9.1%;无变化1只眼,占4.5%.MH小直径越小,MH完全闭合率越高.不同MH小直径患眼之间的MH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036,P=0.032).AL越长,MH完全闭合率越低.不同AL患眼之间的MH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95,P=0.003).患眼BCVA为数指~o.25.22只眼中,视力提高9只眼,占40.9%;视力稳定8只眼,占36.4%;视力下降5只眼,占22.7%.结论 PPV联合ILMP手术治疗MH小直径不超过600 μm的高度近视MH伴黄斑劈裂能促进大部分患眼MH闭合、黄斑劈裂消失或好转,改善或稳定视力.MH小直径、AL是影响MH闭合的因素.

中华眼底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