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중화안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015
  • 国内刊号: 51-143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73
  • 曾用名: 眼底病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黎晓新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一例眼部表现

    作者:李鑫;张琦;李忆安;黄秋婧;赵培泉

    患儿女,21 d.因39周加6d顺产,2100 g低出生体重来我院眼科行眼底筛查.B型超声检查,双眼无明显异常.双眼眼轴长度16.8 mm.手持式回弹眼压计测得右眼眼压1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3 mmHg.复方托吡卡胺双眼散瞳后第三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 Ⅲ)检查,双眼角膜、前房深度、瞳孔、晶状体均正常,巩膜表层静脉粗大扩张(图1),左眼颞上方结膜血管纡曲;双眼视网膜血管发育完全、动脉较细、视盘旁血管白线(图2),视网膜呈灰色.

  • 小口病一例

    作者:郑群;贺永宁;刘汉生

    患者女,23岁.因自幼夜盲,近半年夜间视物不清加重于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昼间视力好,除夜盲外无其他眼部不适.患者足月顺产,父母身体健康,非近亲婚姻,家族中无类似眼病史.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5,7.25DS=-0.75DC×35矫正1.0;左眼视力0.6,-7.25DS=-0.75DC×1 65矫正1.0.双眼眼压21.0 mmHg(1 mrHg=0.133 kPa).双眼球无突出,眼球运动无受限.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一例

    作者:刘骏杰;黄宝宇;卢淑文;何剑;黄里佳;梁皓

    患者女,37岁.因左眼视物模糊伴腹泻3个月于2015年2月27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史无特殊.眼科检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光感,光定位不准.右眼眼前节及眼底正常.左眼房水闪辉(+),玻璃体混浊.眼底后极部及周边部见沿血管分布的大量黄白色浸润及出血,周边部部分血管呈霜样树枝状改变;视盘轻度水肿,黄斑区显示不清(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右眼视网膜血管充盈时间正常,未见充盈缺损或遮蔽荧光;左眼后极部、视盘及周边部广泛遮蔽荧光,黄斑区及上方视网膜周边部散在点状强荧光,末梢血管荧光素渗漏(图2).

  • 脉络膜结核瘤继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一例

    作者:祁媛媛;崔林;张立军

    患者女,49岁.自觉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视物变形、遮挡10 d于2014年10月28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有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小三阳)病史.患者3个月前因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于结核病医院住院,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药物治疗.治疗3周后因肝功能出现异常,治疗方案改为阿米卡星与乙胺丁醇联合用药,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患者自行停用抗结核药物.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8,矫正1.0;左眼视力0.1,不能矫正.

  •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联合眼底血管造影观察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一例

    作者:赵玥;姚进

    患者男,54岁.因左眼视力下降半年余于201 6年7月来我院就诊.无明确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手术史.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视力0.05;均不能矫正.眼底检查,左眼黄斑中心凹见结节状橘红色圆形病灶并伴出血,周围视网膜动静脉小分支纡曲、扩张,病灶下方视网膜小动脉侵入(图1).眼底自身荧光(AF)检查,病灶边缘呈强AF,中心可见不均匀弱荧光区(图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FFA见黄斑中心凹视网膜下一团状强荧光并与其下方视网膜小动脉吻合,随时间延长,病灶深层可见强荧光团渗漏并与上方视网膜小动脉吻合(图3).

  • 成年人黄斑色素吸光度与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水平相关性研究

    作者:于洁;周海英;赵萌;崔蕾;刘宁朴

    目的 观察成年人黄斑色素吸光度(MPOD)与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轻度白内障患者20例和健康成年人39名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人,女性44人.平均年龄(43.75±18.93)岁.无吸烟史者53人,有吸烟史者6人,均为男性.偏好动物性食物者2人,偏好植物性食物者22人,平衡膳食者35人.采用双色光闪烁吸光度计法测量黄斑中心凹0.25°、0.50°、1.00°、1.75°MPOD;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MPOD与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的相关性.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与性别、吸烟、饮食习惯的关系.结果 受试者黄斑中心凹0.25°、0.50°、1.00°、1.75°MPOD分别为0.59、0.48、0.34、0.18;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平均浓度分别为(0.45±0.16)、(0.11±0.04) μmol/L.男性血清叶黄素(t=1.13)、玉米黄素(t=0.86)浓度均略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40).吸烟者血清叶黄素(t=-0.15)、玉米黄素(t=-0.11)浓度略高于非吸烟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0.91).偏好动物性食物者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水平略低于偏好植物性食物或平衡膳食者,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叶黄素=3.87、4.05、0.18,P=0.83、0.81、0.99;F玉米黄素=0.99、1.51、0.52,P=0.85、0.68、0.72).MPOD与血清叶黄素(r=-0.06、-0.02、-0.07、0.03)、玉米黄素(r=0.02、0.12、0.09、0.11)浓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成年人MPOD与血清叶黄素、玉米黄素浓度无相关.

  • 后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短期疗效观察

    作者:褚梦琪;毛剑波;朱莎;陈亦棋;吴素兰;张赟;陶继伟;赵士鑫;沈丽君

    目的 观察后Tenon囊下注射曲安奈德(PSTA)治疗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RVO黄斑水肿患者53例5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结果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利用OCT自带软件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53只眼中,缺血型RVO黄斑水肿(缺血型组)27只眼,平均logMARBCVA为0.82±0.37,平均CMT为(662.1±216.7) μm;非缺血型RVO黄斑水肿(非缺血型组)26只眼,平均logMAR BCVA为0.41±0.23,平均CMT为(548.0±161.9) μm.两组患眼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5、2.258,P<0.05).所有患眼均行单次PSTA治疗,注射曲安奈德悬浮液0.4 ml(含曲安奈德40 mg).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后1、3个月logMAR BCVA、CMT与治疗前logMAR BCVA、CMT的异同以及药物、眼部注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3个月,缺血型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76±0.37、0.79±0.41;非缺血型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32±0.25、0.27±0.29.非缺血型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较缺血型组患眼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2、5.240,P<0.05).缺血型组患眼治疗前后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6,P>0.05);非缺血型组患眼治疗前后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85,P<0.05).治疗后1、3个月,缺血型组患眼平均CMT分别为(534.7±223.4)、(470.8±234.7) μm,较治疗前分别降低(127.4±28.3)、(191.4±34.6) μm.非缺血型组患眼平均CMT分别为(426.2±188.8)、(371.3±200.6)tm,较治疗前分别降低(103.1±33.1)、(164.9±49.6) μm.非缺血型组患眼平均CMT较缺血型组患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6、2.103,P<0.05);两组患眼之间平均CMT降低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0、0.441,P>0.05).缺血型组、非缺血型组患眼治疗前后平均C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040、10.360,P<0.05).治疗后1个月时,缺血型组、非缺血型组分别有3、5只眼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通过降眼压药物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所有患眼均未出现眼球破裂、球后出血、上睑下垂和眶蜂窝织炎等与药物、眼部注射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PSTA治疗缺血型RVO黄斑水肿短期内可降低患眼CMT,但对视力无明显改善作用.

  •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激光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作者:何珂;贾亚丁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激光光凝(ECP)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临床诊断为难治性青光眼患者28例30只眼纳入研究.患眼眼压为28~58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眼压为(46.3±10.3) mmHg.视力<0.05者24只眼,0.05~0.08者1只眼,≥0.1者5只眼.患眼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4种.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ECP治疗.手术中激光光凝范围为90°~360°,平均激光光凝范围为(232.5±77.6)°.激光光凝范围<180°4只眼、180°~270°6只眼、>270°20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和药物使用数量的改变情况.观察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激光光凝范围与手术后眼压下降幅度的关系.结果 末次随访时,患眼眼压为12~36 mmHg,平均眼压为(18.5±4.4) mmHg,较治疗前下降了49.4%.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眼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37,P<0.01).30只眼中,未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 24只眼,占80.0%;应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1只眼,占3.3%;眼压仍不能有效控制,但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5只眼,占16.7%.视力<0.05者15只眼,0.05~0.08者3只眼,≥0.1者12只眼.手术前后视力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197,P>0.05).30只眼中,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手术前视力提高8只眼,占26.7%;视力无改变15只眼,占50.0%;视力降低7只眼,占23.3%.患眼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1种.手术前后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02,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中激光光凝范围越大,手术后患眼眼压下降越明显,两者呈正相关(r=4.160,P<0.05).所有患眼手术中均未出现悬韧带断裂、角膜穿孔等并发症.手术后除有轻微炎症反应外,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人工晶状体偏位或脱位、眼压过低、视网膜脱离、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交感性眼炎或眼球萎缩等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ECP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可降低患眼眼压,稳定或提高视力.

  • 巩膜扣带手术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不同分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作者:何广辉;陈松;王健;武斌;王萍;郭婧;李翠萍;韩泉洪;楚艳华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手术(SBP)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不同分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 临床确诊为FEVR合并RRD的19例患者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FEVR分期3A期7只眼,4A期4只眼,4B期6只眼,5期3只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5只眼,C1级2只眼,C2级3只眼,C3级7只眼,D1级3只眼.所有患眼均存在与视网膜脱离相关的视网膜裂孔.根据FEVR分期和PVR分级、视网膜裂孔位置、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SBP或PPV.20只眼中,行SBP(SBP组)、PPV(PPV组)各10只眼.SBP组、PPV组患眼平均小分辨角对数(logMAR)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60±0.32、1.81±0.53.SBP组患眼手术中冷冻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带,巩膜穿刺排放视网膜下液.PPV组患眼手术中彻底清除玻璃体并剥除视网膜前膜,硅油填充.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20±7.25)个月.观察两组患眼终视网膜复位情况、BCVA及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次数.结果 两组患眼终视网膜复位率均为100.0%.SBP组、PPV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34±0.32、1.42±0.64.与手术前平均logMAR BCVA比较,SBP组患眼logMAR 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2,P=0.017);PPV组患眼logMAR 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2,P=0.103).SBP组、PPV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1.10±0.32)、(2.20±0.42)次.两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8,P=0.000).结论 PVR C3级以下,FEVR分期4A期以下者,SBP视网膜复位率高,手术次数少,视力恢复较好.PVR C3级及以上,FEVR分期4B期及以上,PPV视网膜复位率高,但手术次数多,视力预后较差.

  • 晚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巩膜外加压手术及玻璃体切割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李孝纯;曹晓光;黎晓新;尹虹;梁建宏

    目的 观察巩膜外加压手术及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晚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确诊为4、5期ROP的134例患儿181只眼纳入研究.患眼中,4a期40只眼,4b期51只眼,5期90只眼.根据造成牵拉视网膜脱离的纤维膜部位及范围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法.181只眼中,行巩膜外加压手术37只眼,包括4a期23只眼、4b期14只眼;行PPV 50只眼,包括4a期14只眼、4b期29只眼、5期7只眼;行晶状体切割联合PPV 94只眼,包括4a期3只眼、4b期8只眼、5期83只眼.手术后4a、4b、5期患眼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34、31、29个月.根据患眼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以成功、好转、失败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行巩膜外加压手术37只眼中,成功23只眼,占62.16%;好转11只眼,占29.73%;失败3只眼,占8.11%.行PPV 50只眼中,成功20只眼,占40.00%;好转22只眼,占44.00%;失败8只眼,占16.00%.行晶状体切割联合PPV 94只眼中,成功20只眼,占21.28%;好转1 7只眼,占18.08%;失败57只眼,占60.64%.4a期40只眼中,成功33只眼,占82.50%;好转6只眼,占15.00%;失败1只眼,占2.50%.4b期51只眼中,成功11只眼,占21.57%;好转30只眼,占58.82%;失败10只眼,占19.61%.5期90只眼中,成功14只眼,占17.50%;好转19只眼,占23.75%;失败57只眼,占71.25%.行巩膜外加压手术的不同分期患眼手术效果比较,4a期手术效果优于4b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07,P=0.035).行PPV的不同分期患眼手术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1.010,P=0.000);其中,4a期手术效果好,其次是4b期,5期手术效果差.行晶状体切割联合PPV的不同分期患眼手术效果比较,5期手术效果明显较4a、4b期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66,P=0.003).结论 根据病变位置及严重程度有针对性的选择巩膜外加压手术或PPV治疗晚期ROP可取得一定治疗效果;与4期患眼比较,5期患眼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预后均较差.

  • 完全或部分引流视网膜下液对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并伴周边视网膜裂孔患眼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晏颖;陈晓;洪玲;朱丽;邓君;曾苗;宋艳萍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视网膜下液(SRF)完全引流(CSFD)与部分引流(PSFD)对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并伴周边视网膜裂孔患眼视网膜复位及佳矫正视力(BCVA)恢复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并伴周边视网膜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72例7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BCVA记录时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72只眼随机分为CSFD组及PSFD组,均为36例36只眼.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平均视网膜脱离时间、平均logMARBCVA、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裂孔数目及位置、视网膜脱离累及象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行25G玻璃体切割手术.CSFD组患眼玻璃体腔注入重水,患眼偏向视网膜裂孔侧,尽可能吸出重水及SRF;PSFD组患眼不使用重水,患眼无需刻意偏向视网膜裂孔侧,允许部分SRF残留.记录从25G巩膜刀穿刺至拔出巩膜穿刺套管的手术时间;行白内障手术者,不包括白内障手术时间.手术后患者保持仰卧位24 h,之后根据视网膜裂孔位置采用相应适宜体位6~10 d.手术后1、3、6个月随访,其中1、3个月行黄斑区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两组患眼视网膜复位以及BCVA变化情况;手术后3个月黄斑区SRF吸收情况.记录并观察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SFD组、PSFD组患眼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62.25±4.32)、(47.90±5.00) min;两组患眼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P<0.01).手术后3个月,CSFD组、PSFD组患眼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88.9%、91.6%;两组患眼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58,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均为100.0%.CSFD组、PSFD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99±0.52、1.07±0.34;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0,P=0.564).手术后1、3个月,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眼均未见黄斑区SRF残留.CSFD组29只有晶状体眼中,手术中发生晶状体损伤7只眼,占本组有晶状体眼的24.1%;PSFD组31只有晶状体眼手术中未发生晶状体损伤.手术后CSFD组患眼中存在重水残留6只眼,占16.7%.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CSFD与PSFD对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并伴周边视网膜裂孔的RRD患眼视网膜复位及BCVA改善的影响无差异;但PSFD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 微切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作者:姚昱欧;梁建宏;黎晓新

    目的 观察微切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检查确诊并接受微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的PDR合并TRD患者42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4.5±11.2)岁.TRD累及黄斑者16只眼;未累及黄斑者34只眼.患眼佳矫正视力(BCVA)数指及以下者18只眼;<0.1者1 5只眼;0.1 ~0.3者1 6只眼;>0.3者1只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或25G微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者12只眼.其中,玻璃体腔填充长效气体5只眼,硅油7只眼.未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者38只眼,均行灌注液填充.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9.7个月.观察手术后患眼BCVA变化、视网膜复位以及玻璃体积血(VH)、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高眼压、虹膜新生血管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0只眼中,视力提高者34只眼,占68.0%;视力不变者12只眼,占24.0%;视力下降者4只眼,占8.0%.与手术前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87,P<0.01).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42只眼,占84.0%.随访期结束时,视网膜复位48只眼,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6.0%.灌注液填充的38只眼中,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34只眼,占89.5%;手术后3个月内出现视网膜再脱离或视网膜未复位4只眼,再次行气体或硅油填充手术.随访期结束时所有患眼视网膜均复位,终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眼内填充长效气体或硅油的12只眼中,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8只眼,占66.7%;视网膜未复位4只眼,占33.3%.视网膜未复位的4只眼中,再次行硅油填充手术2只眼;患者放弃治疗2只眼.随访期结束时视网膜复位10只眼,终视网膜复位率为83.3%.手术后出现VH 17只眼,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或玻璃体腔灌洗后VH吸收.一过性高眼压9只眼.NVG 4只眼,行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或无灌注区补充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放弃治疗2只眼.结论 微切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PDR合并TRD安全有效;在不合并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时可不进行眼内填充.

  • 手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应用的初步观察报告

    作者:陶继伟;王奇骅;褚梦琪;苏铃雅;方冬;沈丽君

    目的 观察评估手术中光相干断层扫描(iOCT)技术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以及iOCT图像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且行iOCT检查的132例患者的13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6例46只眼,女性86例86只眼;平均年龄61.7岁.玻璃体积血21只眼;黄斑疾病111只眼.以眼轴长度>26、≤26 mm将患眼分为高度近视组、非高度近视组,分别为28、104只眼.所有患眼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均行iOCT检查.记录手术开始至iOCT检查时间、iOCT检查时间、图像成像质量;手术中角膜水肿、前房粘弹剂残留、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等眼部情况.观察iOCT检查与手术者手术显微镜观察结果的一致性;iOCT检查结果对手术治疗策略的影响;与检查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图像成像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获取、未获取iOCT图像者分别为124、8只眼.iOCT检查发现黄斑区形态改变与手术者手术显微镜观察结果不一致者22只眼,占16.7%;因iOCT检查发现而改变手术策略者12只眼,占9.1%.高度近视组患眼iOCT图像成像质量明显低于非高度近视组(x2=17.13,P=0.001).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手术开始至iOCT检查时间、角膜水肿是影响非高度近视组患眼iOCT图像成像质量的相关因素(r=3.75、6.18,P=0.049、0.013).手术后未见与检查相关的眼内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iOCT可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实时直观观察到手术显微镜下难以发现的黄斑区形态变化,指导手术者及时调整修正手术方式.高度近视、角膜水肿、手术开始至iOCT检查时间是iOCT图像成像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内界膜翻瓣手术治疗黄斑裂孔的应用

    作者:曹维;韩泉洪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及玻璃体填充物眼内填充是治疗黄斑裂孔(MH)的常规方法,但手术后视力和MH闭合率等手术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切除玻璃体后皮质后,逆时针环形剥除约1个视盘直径大小的ILM,其末端留一小蒂并将其反折填塞到MH中,然后剥除MH周围至上下血管弓范围内的ILM.ILM翻瓣手术是MH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重要改进方法之一,对于直径较大、ILM剥除手术后MH仍未闭合等复杂特殊的MH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较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ILM剥除更能提高MH闭合率,改善患者视力.但目前针对ILM翻瓣手术缺乏大样本临床试验观察,仍需要更多病例以及更长时间的随访才能对这一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更为充分准确地评价.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在视网膜疾病中的表达和作用

    作者:王蕾;张晓敏;李筱荣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属于趋化因子CC亚家族,眼部主要表达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光感受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生理状态下适量分泌MCP-1有助于维持RPE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形态,保证视网膜发挥正常功能.病理状态下RPE细胞、光感受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MCP-1表达明显上升,募集单核-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在损伤部位吞噬细胞碎片.在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部葡萄膜炎和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眼内液及动物模型的视网膜中,均发现有MCP-1过度表达,且其表达程度与视网膜炎症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MCP-1被认为是体现视网膜炎症程度为客观的指标之一,可作为判断视网膜疾病活动性指标并有望成为视网膜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现状与进展

    作者:曲艺;董方田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巩膜外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PPV)、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等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部分MH小且视网膜脱离范围小的患者可以尝试.视网膜脱离范围大同时MH较小的患者,PPV联合ILM剥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MH较大的患者,联合ILM移植或翻瓣有助于提高MH闭合率.对于较大MH伴视网膜脱离且已剥除ILM的患者,晶状体囊膜可作为ILM替代材料进行MH填充.巩膜加固手术可有效控制眼轴长度增长,在PPV中可作为辅助手段联合使用.但何种治疗方式优目前尚无统一判断与评价标准.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MH大小及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优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 难治性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现状与进展

    作者:刘巨平;李筱荣

    难治性黄斑裂孔(MH)是指常规玻璃体切割、内界膜(ILM)和前膜剥除、眼内填充和手术后俯卧位等手术方法难以使MH闭合且预后相对较差的MH,主要包括大直径MH、高度近视MH、外伤性MH、既往手术后MH不能闭合或是MH再开放、继发性MH等.针对难治性MH的手术治疗进展主要包括ILM翻瓣手术、自体ILM移植手术、MH内视网膜色素上皮激光光凝、扩大ILM撕除范围、弓形视网膜切开松解手术、自体晶状体囊膜移植手术以及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等.各种治疗干预方式中,松解MH周围牵拉、提供Müller细胞增生支架和促进光感受器功能恢复是需要关注研究的重点;生物黏合剂、干细胞移植、组织工程视网膜移植等可能是未来值得期待的治疗手段.

  • 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及预后判断研究现状

    作者:鲍庆;邢怡桥

    特发性黄斑裂孔(MH)是指不明原因发生于黄斑区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手术、药物玻璃体溶解手术是目前治疗特发性MH的主要方法.但ILM剥除过程中可能会损害内层视网膜,为此推出的ILM翻瓣手术、保留中心凹ILM的剥除手术、自体ILM移植手术等更能减轻或降低手术中损害.药物玻璃体溶解手术早期应用可解除玻璃体皮质与黄斑区视网膜的紧密粘连,解除前后方向的牵引,从而避免MH形成或闭合小MH.此外,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得到的椭圆体带、MH指数、MH形成因子、MH牵拉指数和MH直径指数等特发性MH判断和预后评估指标丰富了既往MH直径、深度和形态判断评估的内容.如何充分利用新的干预评估手段,在减少MH发生、获得理想MH闭合率的基础上追求更好的视觉质量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 黄斑板层裂孔相关视网膜前增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李鑫;张琦;赵培泉

    黄斑板层裂孔(LMH)相关视网膜前增生(LHEP)是新近提出的一描述黄斑裂孔前增生膜的概念.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黄斑前膜,LHEP表现为位于LMH或部分全层黄斑裂孔孔缘的松软而粘稠的黄色致密组织,不具备牵拉视网膜组织的特性.在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上表现为位于视网膜前与视网膜组织同质的中等光反射物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LHEP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玻璃体细胞和Ⅱ型胶原蛋白;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LHEP以成纤维细胞和玻璃体细胞为主,为大量细胞的集结附聚.LHEP的产生继发于LMH形成之后,是视网膜组织受损应激后的一种修复过程.其临床特征及意义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徒手双针玻璃体腔灌洗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玻璃体积血及硅油取出手术后高眼压15只眼

    作者:刘凤桐;黄炜琳;段安丽

    各种血管性眼底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再发生玻璃体积血(PVH)的发生率为13%~71%[1-4].临床上主要根据手术后PVH发生时间、积血量、持续时间、是否继发高眼压等并发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手术后早期积血量较少者,一般采用减少活动、包扎双眼和半坐位或高枕卧位联合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积血能吸收;对于后期积血量大或继发高眼压、药物治疗不明显、单眼发病不能耐受视力障碍者,一般需要再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4,5].但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存在一定风险且损伤大.此外,为避免手术后PVH,有时会预防性硅油填充.

  • 内界膜剥除联合C3F8填充治疗伴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

    作者:邹吉新;刘新;张立军;王海波;崔明月;崔丽

    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视网膜脱离(MHRD)的主要治疗手段[1,2].由于高度近视眼多伴有后巩膜葡萄肿并存在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常影响手术后MH的闭合,为提高MH闭合率,多数学者辅助使用硅油进行玻璃体腔填充[3,4].但硅油填充患者需经历2次取出手术,同时硅油在眼内存留期间也可能导致相关并发症[5].为此,我们在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基础上辅助使用气体行眼内填充对一组MHRD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儿童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疗效观察

    作者:吕明良;李敏

    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儿童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但对于视网膜未脱离者手术中是否行玻璃体腔硅油填充的观点不尽一致[1-3].为了进一步探讨此问题,我们对本院一组无视网膜裂孔及视网膜脱离的儿童眼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初次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单纯白内障手术与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手术对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眼视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轻宸;汪浩

    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为屈光不正和病理改变共存的疾病,其临床治疗尚无统一标准.目前治疗以玻璃体切割手术(PPV)为主,通常对于晶状体混浊者可联合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既往文献报道,针对黄斑玻璃体界面疾病,联合手术安全有效[1].然而,联合手术后视功能的提高是由于PPV促使MF闭合还是得益于Phaco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眼球屈光间质的清晰和屈光状态的改变,目前尚无定论.我们对一组MF患者分别行Phaco人工晶状体植入和PPV联合Phaco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对比观察患眼手术后视功能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有晶状体眼未乳化硅油进入前房继发高眼压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作者:崔蕾;高磊;林旭明;闫桂刚

    硅油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的成功率,但其并发症也不容忽视.有晶状体眼硅油进入前房继发的高眼压是其中较为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需急症干预.干预方法包括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前房注入粘弹剂置换硅油或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手术、硅油取出手术等.何种情况下选择何种应对方法,临床工作中难免有些困惑.为此,我们回顾分析了一组行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后出现未乳化硅油进入前房并继发高眼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充分认识内界膜剥除手术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努力提升其手术治疗效果

    作者:张军军;刘洪涛

    内界膜(ILM)是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基底膜,由胶原纤维、粘多糖、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组成.由于ILM剥除(ILMP)手术可解除残留玻璃体皮质对黄斑区的牵拉,预防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形成,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但常规ILMP手术效果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且有可能改变黄斑区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故衍生出保留黄斑中心凹的ILMP以及各种形式的ILM填塞手术等一些改良的ILMP手术方式.目前在各种ILMP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具体手术操作方法以及手术中染色剂的选择使用上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改进的不确定之处.随着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在我国的广泛开展,充分认识ILMP手术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应用的适应证,不断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并发症所致的视功能损害是当前值得重视的问题.

  • 怀仁笃行精勤拓新——记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郭希让教授

    作者:尹卫靖

    郭希让教授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原副院长、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原所长.知名眼底病专家,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首批眼科专家会员、河南省医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关键词:
  •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眼内填充物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应用利弊

    作者:梁建宏;黎晓新

    辅助使用硅油、长效气体等眼内填充物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是减少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改进、提高治疗效果的常用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牵拉性视网膜脱离(DRTRD)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发现有视网膜裂孔者,手术结束时行硅油或长效气体填充以帮助视网膜复位不存在争议,但如果手术中没有发现视网膜裂孔是否还需要应用上述眼内填充物则值得商榷.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视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夏红和;陈伟奇;陈浩宇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MH)患眼玻璃体切割(PPV)手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特发性MH患者57例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4例14只眼,女43例43只眼.平均年龄(60.46±4.79)岁.行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及散瞳后三面镜检查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记录时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OCT测量MH小直径、基底部直径以及手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患眼平均logMAR BCVA0.98±0.41.平均MH小直径、基底部直径分别为(479.53±164.16)、(909.14±278.65) μm.均行标准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 PPV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3.44±147.46)d.对末次随访时BCVA与MH小直径、MH基底部直径、患者年龄、手术前BCVA、随访时间及手术后CRT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对手术后视力有预测作用的手术前因素.结果 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44±0.31;平均CRT(158.79±86.96) μm.单因素相关分析,末次随访时BCVA与MH小直径、手术前BCVA呈显著正相关(r=0.420、0.448,P=0.001、0.000);与手术后CRT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04);与MH基底部直径、年龄及随访时间无显著相关性(r=0.203、-0.015、0.000,P=0.130、0.913、0.99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手术前BCVA对手术后视力的影响程度大于手术前MH小直径(P=0.008、0.020).结论 特发性MH患眼PPV手术前MH小直径、BCVA与手术后视力呈显著正相关.

  • 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疗效分析

    作者:夏惠娟;王卫峻;吴颖;陈伟;邱庆华;陈凤娥;樊莹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后黄斑区结构和视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连续收治的不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MTM患者47例47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38例38只眼.平均年龄(65.13±6.98)岁,平均眼轴长度(29.23±1.77) mm.根据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显示的黄斑病变形态将患眼分为单纯黄斑劈裂(MRS)组、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FD)组、全层黄斑裂孔(MH)组,分别为18、13、16只眼.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轴、A/B型超声、眼底彩色照相、OCT、微视野检查.BCVA记录时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眼平均logMAR BCVA 1.43±0.52.MRS组、FD组患眼平均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为(528.45±167.61) μm.所有患眼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3G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3.4个月.观察手术后患眼视力、微视野及黄斑区解剖结构变化.结果 末次随访时,47只眼平均logMAR BCVA为0.86±0.42;与手术前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P<0.001).MRS组、FD组患眼平均CRT为(250.90±91.81) μm;与手术前平均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7,P<0.001).MRS组18只眼视网膜结构均复位或改善.FD组13只眼中,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复位11只眼;MH形成2只眼.MH组16只眼中,MH性视网膜脱离复发1只眼.MRS组、FD组、MH组患眼之间logMAR BCVA(x2=6.38)、黄斑区视敏度(x2=1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04).结论 近视性MRS手术后黄斑区结构与视功能恢复优于近视性MH、无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移植或内界膜剥除手术后黄斑微结构改变对比观察

    作者:席瑞洁;郝玉华;韩悠;田笑雨;史俊芳;魏玉华

    目的 对比观察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MH)患眼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移植或ILM剥除手术后的黄斑微结构改变.方法 MH小直径大于500μm的大直径特发性MH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常规PPV联合ILM剥除手术20只眼(ILM剥除组),PPV联合ILM移植手术20只眼(ILM移植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发病眼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分辨角对数(logMAR)佳矫正视力(BCVA)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两组患眼logMAR BCVA、椭圆体带(IS/OS)平均缺损直径及外界膜平均缺损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28、1.452、1.321,P>0.05).手术后1、3、6、12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眼logMAR BCVA、IS/OS缺损直径、外界膜缺损直径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后1个月,两组患眼logMAR BCVA、IS/OS平均缺损直径、外界膜平均缺损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26、1.435、1.018,P>0.05).手术后3、6、12个月,与ILM剥除组比较,ILM移植组患眼logMAR BCVA(t=2.059、2.871、2.415)明显提高,IS/OS平均缺损直径(t=2.070、2.110、2.121)、外界膜平均缺损直径(t=2.034、3.647、3.556)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1个月,两组患眼CR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P<0.05);手术后3、6、12个月,两组患眼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8、0.847、0.849,P>0.05).结论 与PPV联合ILM剥除手术相比,大直径特发性MH患眼经PPV联合ILM移植手术治疗后IS/OS缺损直径、外界膜缺损直径明显减小.

  •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空气或C3F8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鲁静;马志中

    目的 比较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空气或C3 F8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MH)的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特发性MH并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54例患者5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气液交换后注入消毒空气26只眼(空气填充组),气液交换后注入10%C3F8 28只眼(C3F8填充组).所有患眼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及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空气填充组患眼中,MH分期为Ⅱ期6只眼,Ⅲ期20只眼;MH小直径(Dmin)<400μm、>400 μm分别为14、1 2只眼.C3F8填充组患眼中,MH分期为Ⅱ期10只眼,Ⅲ期18只眼;MH Dmin<400 μm、>400 μm分别为15、1 3只眼.两组患者年龄、病程、BCVA及MH基底直径、Dm、高度、指数及外层视网膜缺失直径(Dor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分析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两组患眼的MH闭合率及BCVA、MH Dord的变化.结果 手术后1个月,空气填充组、C3F8填充组患眼MH闭合率分别为100.0%、92.9%.两组患眼MH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1).空气填充组和C3F8填充组MH Dmin<400 μm的患眼MH闭合率均为100.0%;Dmin>400 μm的患眼MH闭合率分别为100.0%、84.6%.两组MH Dmin>400μm患眼的MH闭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0).空气填充组、C3F8填充组患眼平均BCVA分别为0.35±0.22、0.33±0.16;MH平均Dord分别为(782.2±478.0)、(792.1±432.7) μm.两组患眼手术后BCVA较手术前明显提高(t=-7.310、-10.506),MH平均Dord较手术前明显缩短(t=6.704、7.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眼手术后BCVA、MH平均Dor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81、-0.800,P=0.705、0.937).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空气或C3F8填充治疗特发性MH的疗效相当.

  • 特发性黄斑前膜患眼黄斑中心凹形态对手术预后的影响

    作者:毛剑波;许维馨;陈亦棋;张赟;祝晨婷;陶继伟;沈丽君

    目的 观察黄斑中心凹形态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眼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iERM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的52例患者5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并将结果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OCT水平径向扫描图像上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距其1 mm处的视网膜厚度,根据两者比值对iERM的黄斑中心凹形态进行定量分级.0级:凹陷型;1级:平坦型;2级:隆起型.53只眼中,1级(1级组)28只眼,2级(2级组)25只眼.1、2级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40±0.26、0.60±0.27;平均CMT分别为(433.52±133.05)、(571.70±85.40) μm.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4.512,P<0.05).手术后1、3个月重复行BCVA及OCT检查.对比观察患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logMAR BCVA及CMT变化情况.分析手术前黄斑中心凹形态与手术早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级15只眼,1级21只眼,2级17只眼.手术前后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8,P<0.05).1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1、2级各有12、10、6只眼;2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为0、1、2级各有3、11、11只眼.1、2级组患眼手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形态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66,P<0.05).手术后1、3个月,1(t=-3.226、-5.439)、2级(t=-4.137、-5.919)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级组患眼手术后1、3个月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2.291,P<0.05).手术后1、3个月,1(t=-2.674、-4.090)、2级(t=-9.663、-9.865)组患眼平均CMT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级组患眼手术后1、3个月平均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5、-3.003,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3个月患眼logMAR BCVA变化量与手术前logMAR BCVA(r=-0.758)、手术前CMT(r=-0.359)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iERM患眼黄斑中心凹形态为平坦型者手术早期预后优于隆起型.

中华眼底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