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중화안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015
  • 国内刊号: 51-143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73
  • 曾用名: 眼底病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黎晓新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双胞胎姐妹埋藏性视盘玻璃疣二例

    作者:呙明;聂尚武;伍志琴;黄辉

    例1 患者女,14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d于2011年11月1日到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全身检查正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1,佳矫正视力(BCVA) 0.6;左眼视力0.2,BCVA 1.0.双眼眼前节正常.右眼视盘边界不清楚,视盘水肿;视盘周围可见片状出血,以颞侧出血更明显;视盘鼻侧可见视网膜下深层出血,血管走行正常(图1).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显示,右眼视盘出血部位遮蔽荧光,视盘荧光染色明显,视盘附近血管及视网膜未见明显荧光渗漏,晚期可见结节状荧光染色;左眼视盘可见明显结节样荧光(图2).视野检查结果显示,双眼生理盲点扩大.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结果显示,双眼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高度隆起,RNFL下方可见团块状强反射信号,颞侧RNFL厚度明显高于鼻侧.头部及眼眶CT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诊断:(1)双眼埋藏性视盘玻璃疣;(2)右眼视盘周围视网膜下出血.给予口服卵磷脂络合碘片.

  •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抑制剂复合物C促进人胚胎干细胞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定向诱导

    作者:杨博宇;杨春波;于敏;李筱荣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抑制剂复合物C对人胚胎干细胞(hESC)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定向诱导效率的影响.方法 将H1 hESC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细胞过度融合后,以去除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血清替代物培养体系诱导RPE细胞定向分化.实验组于诱导分化前6d在培养体系中加入1μmol/L复合物C.诱导分化第1、3、5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两组人类配对盒基因(PAX6)、小眼球相关转录因子(MITF)、细胞视黄醛结合蛋白(CRALBP)、RPE65 mRNA的表达.将hESC来源的RPE(hESC-RPE)细胞分离纯化,采用RT-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法对纯化的hESC-RPE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诱导分化第4周,实验组肉眼可见色素团块,对照组无色素团块出现.将实验组的色素细胞分离纯化后,可见l00%的细胞表现为多角形色素化.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PAX6 mRNA表达在诱导分化第1、3周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98、3.141,P<0.05);诱导分化第3、5周,实验组MITF(t=8.866、10.111)、CRALBP(t=5.293、5.394)和RPE65(t=9.263、9.504)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C-RPE细胞PAX6、MITF、CRALBP、RPE65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hESC(t=9.154、17.284、18.204、44.194)和ARPE-19(t=7.605、16.770、18.190、44.190)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ESC-RPE细胞高水平表达RPE标志蛋白PAX6、RPE65.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hESC-RPE细胞表达RPE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PAX6、紧密连接蛋白-1.结论 TGF-β受体抑制剂复合物C能显著提高hESC向RPE定向诱导效率.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一家系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作者:张军燕;杨秀芬;顾虹;徐军;刘宁朴;马凯

    目的 对一个先天性视网膜劈裂(XLRS)家系进行基因分析,观察其视网膜劈裂基因(RS1基因)的突变位点.方法 家系研究.一个三代15人的XLRS家系纳入研究.包括先证者在内的9名家系成员行眼科常规检查.6名家系成员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其中,男性6人10只眼,女性3人6只眼.抽取家系成员中12人的外周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RS1基因的6个外显子各片段进行扩增后直接DNA测序分析,明确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眼底检查者正常4人8只眼,其中男性1人2只眼,女性3人6只眼.均无视力下降主述.检查结果符合XLRS临床诊断者5例10只,均为男性.患眼视力手动~0.5.出现视力下降时年龄均<10岁.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可见黄斑区放射状囊样劈裂、周边视网膜劈裂;OCT检查可见黄斑区劈裂8只眼,周边视网膜劈裂6只眼.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者3人,男性.5例临床确诊者RS1基因在外显子4的末位碱基发生错义突变(c.326G>T),该突变导致RS1基因编码的视网膜劈裂蛋白第109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缬氨酸(p.Gly109Val).1名3岁儿童具有与5例患者相同的基因突变.眼底检查正常的3名女性为p.Glyl09Val突变的杂合子,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 p.Gly109Val突变为XLRS家系的一个新的突变位点.

  • 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内外路结合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颜华

    目的 观察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及23G眼内照明辅助下的巩膜外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6例RRD患者6只眼接受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及23G眼内照明辅助下的巩膜外垫压手术.其中,男性2例2只眼;女性4例4只眼.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51岁.视网膜脱离发生距手术时间为2~13 d,平均时间为5.8d.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均为B级.眼压9~1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眼压12 mmHg.自睫状体平坦部插入23G导光纤维探头,在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辅助下检查全周视网膜并冷冻视网膜裂孔和变性区.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巩膜切开引流视网膜下液及缝合硅胶带.手术结束时眼内注入无菌空气4只眼.手术后常规抗炎治疗,并随访观察不低于6个月.结果 6只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均完全复位,视力均提高.结膜愈合良好,眼压12~19 mmHg,平均眼压15 mmHg.均无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结论 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及23G眼内照明辅助下的巩膜外垫压手术安全有效.与以往双目间接检眼镜辅助下的手术方式相比,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手术中痛苦小.

  • 视盘倾斜综合征黄斑区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观察

    作者:许梅萍;余新平;陈洁;张敏;郑景伟

    目的 观察视盘倾斜综合征(TDS)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厚度.方法 描述性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TDS患者22例30只眼(TDS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11只眼,女性14例19只眼;平均年龄(9.00±2.78)岁.佳矫正视力(BCVA) 0.3~1.0;平均等效球镜度数(-3.44±2.22)DS.选取同期等效球镜度数相匹配的志愿者15名3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名16只眼,女性7名14只眼;平均年龄(9.33士1.11)岁.BCVA均≥1.0;平均等效球镜度数(-3.18±1.13) DS.两组受检者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8,P=0.110).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受检者黄斑中心凹下,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距黄斑中心凹鼻侧、颞侧、上方、下方各500、1000、1500、2000 μm处共17个位点的脉络膜、RPE层厚度.定量分析TDS组黄斑区脉络膜、RPE层厚度.结果 TDS组、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35.53±51.77)、(273.45±60.35) μm.两组黄斑中心凹平均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P=0.011).TDS组黄斑中心凹水平(F=24.180)、垂直(F=23.390)方向各位点之间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黄斑中心凹水平方向脉络膜厚度除鼻侧1000 μm外,其余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方向黄斑中心凹及下方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DS组、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平均RPE层厚度分别为(32.56±5.00)、(36.58±3.60) μm.两组黄斑中心凹平均RPE层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7,P=0.001).两组RPE层厚度均表现为中心凹处厚,TDS组RPE层各位点厚度均较对照组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S患者脉络膜、RPE层厚度均较正常人变薄.

  • 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大鼠中的表达

    作者:杨华伟;雷宁玉;王丽君;薛有余;张翠芳

    目的 观察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大鼠中的表达.方法 84只新生Wistar大鼠纳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高氧组和对照组.每组42只大鼠.高氧组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大鼠7、14日龄时,取眼球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大鼠14日龄时,取眼球行视网膜石蜡切片,计数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大鼠12、14、16日龄时,取眼球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D147、MMP-2和VEGF的表达.采用双因素相关分析法分析CD147表达与MMP-2、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大鼠7日龄时,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呈放射状分布,血管径较粗;高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收缩,大面积无血管区,仅见少量小面积的血管网.大鼠14日龄时,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发育较好,网格规整;高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增生、纡曲、扩张,并在灌注区与非灌注区交界处形成新生血管丛、渗出、出血.大鼠14日龄时,对照组、高氧组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1.30±1.26)、(19.70±3.56)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13,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可见CD147、MMP-2、VEGF有少量表达;高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可见CD147、MMP-2、VEGF有大量表达.大鼠12、14、16日龄时,两组大鼠视网膜各层中CD147(f=5.612、11.390、6.355)、MMP-2(f=4.122、8.047、4.422)、VEGF(t=4.955、12.176、5.110)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CD147的表达与MMP-2、VEG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755、0.820,P<0.01).结论 CD147、VEGF、MMP-2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大鼠中有大量表达.

  • 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随访三年效果观察

    作者:王静;陈有信;王尔茜;张古沐阳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随访3年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对照性病例系列研究.临床确诊为PCV的29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首次均行常规PDT治疗.对治疗后6个月有活动性息肉状病灶、病灶残留及渗出性改变者,行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制剂治疗或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43.64±10.84)个月.观察统计患者首次PDT治疗后1、3、6、12、24、36个月的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随访期间的PCV复发率和治疗次数.BCVA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和分析.结果 首次PDT治疗后1、3、6、12个月,患者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4.57、3.77、2.37,P<0.05).首次PDT治疗后24、36个月,患者平均IogMARBCVA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0.81,P>0.05).首次PDT治疗后36个月,视力提高6只眼,占所有患眼的18.75%;视力稳定14只眼,占所有患眼的43.75%;视力下降1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37.50%.随访期间,PCV复发24只眼,占所有患眼的75.00%;未复发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25.00%.PCV复发的24只眼中,1次复发12只眼,占复发患眼的50.00%;2次复发9只眼,占复发患眼的37.50%;3次复发3只眼,占复发患眼的12.50%.首次PDT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4只眼,占复发患眼的16.67%;治疗后13~24个月复发11只眼,占复发患眼的45.83%;治疗后25~36个月复发9只眼,占复发患眼的37.50%.所有患者PDT治疗、抗VEGF治疗平均次数分别为(1.86±1.04)、(4.95±3.92)次.结论 PDT治疗PCV随访3年的治疗效果较差,其视力提高率较低,PCV复发率较高.

  • 眼弓蛔虫病

    作者:刘亚鲁;张琦;赵培泉

    眼弓蛔虫病主要由犬弓蛔虫、猫弓蛔虫的2期蛔蚴移行至眼部引起.患者多为儿童,常单眼发病.临床主要分为周边肉芽肿型、后极部肉芽肿型、慢性眼内炎型、混合型.活检发现弓蛔虫蛔蚴是诊断眼弓蛔虫病的有力依据,目前主要依靠影像学和免疫学特别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或眼内液中弓蛔虫特异性抗体进行间接诊断.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和防止增生膜形成为主,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对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

    作者:杨宇;李梓敬;丁小燕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RH)是指新生儿在出生1个月内发生的RH.其发生可能与分娩方式、孕母患病及胎儿疾病等因素有关.经阴道分娩引起的胎头受压以及胎头急速下降引起的压力急剧变化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多表现为双眼出血.出血常位于视网膜后极部,以浅层出血为主.出血形态可以是点状、线状及火焰状.通常病情较轻,预后较好,出血可于2周内完全吸收,目前认为尚无需治疗.少数严重出血或黄斑、玻璃体积血吸收缓慢,可能影响患儿视功能发育,导致弱视发生.对新生儿RH与儿童弱视之间的关系、新生儿RH是否需要干预以及如何干预,是今后新生儿RH研究的方向.

  • 感染和炎症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作者:李蓉;王雨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发展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成分以及生长因子网络等的紧密调控.除了低出生体重、小胎龄和分娩后补充用氧以及维生素E水平不足、吲哚美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高碳酸血症、输血及血液制品、孕母服用阿司匹林等因素与其发生发展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之外,近年研究发现,产前官内感染和胎儿炎症反应是早产以及新生儿肺和大脑功能障碍的重要致病因素;胎儿暴露于感染以及胎盘和(或)新生儿体液中高浓度的炎症相关蛋白可增加发生早产、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以及早产儿颅脑损伤和伴随残疾的风险;感染和炎症对ROP以及其他视觉功能障碍均可能存在不良影响.

  •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作者:李静;杨赞章;李志金

    眼组织中存在着独立于全身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对RAA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对RAAS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方面的研究却鲜见报道.国外多项研究表明,RAAS在ROP病理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眼内炎症因子、氧自由基、血管生长因子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方面.而抑制RAAS中某些成员的活性,显示出一定的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效应,提示RAAS中的多个成员有望成为防治ROP等增生性眼病的新靶点.进一步探讨RAAS与ROP的关系,将有助于加深对ROP发生发展机制的了解.

  •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现状

    作者:易佐慧子;陈长征

    与冷冻及激光光凝治疗比较,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可减少对视网膜解剖结构的破坏,促使周边视网膜继续血管化,降低视网膜脱离、视野缺损及高度近视的发生.在ROP1区病变及屈光间质混浊等激光光凝难以施行的患眼中有其独特优势.选择合理的药物和剂量,掌握佳治疗时间,注意避免局部并发症及全身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对进一步提高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ROP的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遗传易感性

    作者:许宇;赵培泉

    除早产以及环境因素以外,遗传因素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发展中亦伴有重要角色.大规模基因扫描和检测确定了一些与ROP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包括Wnt信号通路相关的Norrie病蛋白、卷曲蛋白4、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和四旋蛋白12基因的突变,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l基因和其他相关生长因子基因的多态性.尽管这些发现为基因因素在RO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很多证据和支持,但仍需要来自不同地区大样本量的比较和分析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此外,还需要借助生物信息学技术和蛋白组学技术进一步明确ROP的发病机制.ROP可能是累及多个基因的疾病,而非仅仅累及单一基因;每个基因可能贡献较小,但累积到一定量后可能就导致终的临床表型出现.随着遗传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再整合生物信息学和蛋白组学技术,相信将来能够为ROP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 早发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六例

    作者:谢雪璐;赵薇;曾继红;胡艳玲;万兴丽;张军军;陆方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多数在矫正胎龄34~36周开始发病,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视力障碍甚至失明[1].我国于2004年制定的《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建议对胎龄小于32周或出生体重小于2000 g的早产儿进行筛查,首次筛查时间为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2].但是,临床筛查中发现少数早产儿于出生后1~2周内就已发生ROP,即为早发型ROP,远较常规ROP发病早.目前国内对于此种类型ROP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尚少.我们在行常规ROP筛查时,发现6例早发型ROP,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初步分析

    作者:李颖洁;刘维锋;肖国蓓;王军花;袁雪芳;石安娜;石浔

    随着我国妇幼保健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增加,随之而来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逐渐引起重视[1].近年来,ROP筛查工作在全国范围逐渐推广普及,已有不少地区对ROP的筛查结果进行了报道,但各地ROP的筛查标准和结果不完全相同[2-6].为了解南昌地区ROP的发病率和适宜的筛查标准,我院于2011年9月开始进行ROP的筛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辅助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治疗

    作者:郁梅;张琦;蔡璇;季迅达;赵培泉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及时通过间接检眼镜采用合适波长的激光光凝治疗已被公认为治疗ROP的金标准.但在治疗过程中激光光凝遗漏区仍时有发生.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对ROP病变的程度、部位和范围成像实时直观,对于需要进行激光光凝治疗的阈值前病变和阈值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了100.0%和97.5%[1];激光光凝治疗结束时即刻采用RetCam检查,可及时发现激光光凝遗漏区并给予相应处理,提高1次激光光凝治疗的成功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激光光凝治疗.我们对一组阈值期ROP和阈值前Ⅰ型ROP患儿进行了围手术期RetCam检查及激光光凝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作者:蔡璇;张琦;许宇;陈奕烨;费萍;赵培泉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疾病,其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及散发等方式[1-3].其基础病变为视网膜周边,尤其是颞侧血管未发育到锯齿缘,多为双眼发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诊断FEVR的重要检查方法[4].然而,目前国内有关FEVR患儿及父母的临床表现报道并不多见.为了进一步研究FEVR患儿的眼底特征及遗传特点,探讨其治疗时机及治疗意义,我们观察了一组FEVR患儿及其父母的FFA表现特征,并对FFA在FEVR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2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激光光凝治疗

    作者:单海冬;张琦;倪颖勤;阮露;赵培泉;黄欣

    视网膜激光光凝可显著降低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引起的不良预后[1].激光光凝治疗的适应证应根据ROP分期等病变情况来确定.早期治疗ROP研究(ET-ROP)认为,2型ROP可密切随访,待病变进展至1型ROP再进行激光光凝治疗[2].但处于随访观察的治疗临界状态患儿有时可能会因家长的依从性差而延误治疗时机.我们回顾分析了一组2型ROP患儿,比较了其密切随访和接受激光光凝治疗的病变退化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出生体重2000~2999g早产儿眼底疾病筛查结果分析

    作者:杨洋;罗先琼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规定应对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进行眼底筛查[1].然而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也可能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2],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体重、胎龄较大的婴儿更容易发生ROp[3].因此,我们对一组出生体重2000~2999 g早产儿的眼底筛查和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开展小儿视网膜疾病影像检查,提高小儿视网膜疾病诊断治疗水平

    作者:陆方

    随着眼底影像检查设备技术的进步以及应用水平的提高,视频检眼镜、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相干断层扫描以及眼部超声等眼底病影像检查手段逐步应用于小儿视网膜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过程中.这些实时、精确、可重复的检查手段所提供的小儿眼底检查信息,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观察小儿视网膜发育,揭示小儿特有的视网膜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程进展,监测治疗效果和预后,而且使众多既往不能早期发现和诊断的小儿视网膜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通过多学科专业合作,使这些小儿视网膜疾病影像检查过程更简便、安全,检查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则将进一步扩大影像检查在小儿视网膜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小儿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 提高小儿视网膜疾病的认知水平,推动我国小儿视网膜疾病研究的深入开展

    作者:赵培泉;张琦;许宇

    小儿视网膜疾病是小儿眼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表现为白瞳症或黄瞳症,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永存胚胎血管、Coats病和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代表.也可表现为眼球震颤、不追物或视功能进行性下降,以Leber先天性黑矇、Stargardt病、Best病、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等为代表.可大体分为后天获得性、遗传性和先天性发育异常三大类.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和干细胞研究的进步,新药物、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出现,小儿视网膜疾病的诊断治疗理念正在不断演变.我国小儿视网膜疾病的临床和科研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 我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三级防治网建设的设想与实践

    作者:王雨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儿童首位致盲原因,及时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防止病变进展,改善视力预后.建立集科普宣传、筛查、诊治、随访为一体的较完善的ROP防治体系是降低儿童致盲率的关键.以县级以下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为一级单位,地市级和部分中心城市的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眼科为二级单位,国内重点关注ROP的医疗中心为三级单位,构建ROP三级防治网,从而有效发挥现有医疗资源配置在ROP防治过程中的大效益.该构想既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实际,又能避免资源浪费.近年来在陕西省域范围的初步实践结果显示,通过ROP三级防治网开展工作,增加了ROP筛查覆盖面,推动了ROP防治工作进程.但这一工作尚在起步阶段,还需要扩大范围,加大推广力度,从而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ROP之路.

  • 阈值期和阈值前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远期视网膜电图特征

    作者:王平;田蜜;张金梅;唐景;王曦琅;陶利娟

    目的 观察阈值期和阈值前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远期视网膜电图特征.方法 诊断为阈值期或阈值前期ROP的24例患儿48只眼(ROP组)纳入研究.选择出生年龄、体重与之匹配的未发生ROP的早产儿10例20只眼为对照组.经过湖南省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所有受检者父母的知情同意后,所有受检儿行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记录视杆反应、大混合反应以及视锥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的视杆反应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3,P<0.05);振幅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7.068,P<0.05).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的大混合反应a、b波潜伏期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9、2.886,P<0.05);振幅均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5.614、2.850,P<0.05).与对照组比较,ROP组患儿的视锥细胞反应a、b波潜伏期(t=0.819、0.948)及振幅(t=0.904、0.850)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阈值期和阈值前期ROP患儿远期视网膜视杆反应b波及大混合反应a、b波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视锥反应a、b波无明显变化.

  • 激光光凝治疗进展期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赵晨;张琦;张勤;虞思伊;蔡璇;赵培泉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治疗进展期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XLRS的27例患儿3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随访1年以上,其劈裂有缓慢发展但在随访期间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患儿均为男性.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47岁.单眼18例,双眼9例.将患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眼.采用多波长激光机的氪黄激光对治疗组患眼劈裂周围行堤坝式激光光凝,避开黄斑与视盘周围1个视盘直径范围的区域.对照组患儿每隔半年门诊随访观察.两组患儿均随访3年,以末次随访为疗效判定时间点,观察患儿的佳矫正视力(BCVA)及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BCVA检查结果换算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结果 末次随访时,治疗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73±0.41,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7,P=0.201).对照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88±0.60,较治疗前也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5,P=0.098).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患眼平均logMAR BCVA提高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3,P=0.033).治疗组18只眼中,视力提高4只眼,占22.2%;视力稳定10只眼,占55.6%;视力下降4只眼,占22.2%.对照组18只眼中,视力提高3只眼,占16.7%;视力稳定4只眼,占22.2%;视力下降11只眼,占61.1%.治疗组视力下降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00,P<0.01).治疗组18只眼中,出现严重并发症2只眼,占11.1%.对照组18只眼中,出现严重并发症7只眼,占38.9%.治疗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10,P<0.05).结论 激光光凝治疗进展期XLRS可稳定或提高患儿视力,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急进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许宇;张琦;季迅达;蔡璇;虞思伊;费萍;金海鹰;亢晓丽;赵培泉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急进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经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和临床检查确诊为AP-ROP的35例患儿7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病变均位于后极部.其中,病变位于1区42只眼,病变位于2区28只眼.合并有虹膜新生血管或扩张的虹膜血管46只眼,合并玻璃体积血19只眼.所有患儿在确诊后12 h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观察全身及眼部的不良反应情况.注药后1周,观察患眼眼底情况,比较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前后视网膜血管纡曲和扩张程度的变化.所有患眼均在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后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激光治疗距离注药的时间间隔为1~10周,平均间隔时间(5.1±2.6)周.治疗后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3±3.9)个月.主要观察视网膜病变转归情况.对于随访过程中出现病情进展至4期或5期的患儿,行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或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结果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无患儿发生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出现新增的视网膜前出血1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17.1%;但出血均自行吸收.随访期间,所有的晶状体均保持透明,未发生医源性裂孔.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1周,所有虹膜新生血管或扩张的虹膜血管均消退.玻璃体积血明显吸收16只眼,占合并有玻璃体积血患眼的84.2%.后极部血管纡曲、扩张明显消退61只眼,占所有患眼的87.1%;视网膜血管不同程度向周边生长59只眼,占所有患眼的84.3%.1区病变42只患眼中,血管发育至2区32只眼,占76.2%.2区病变28只患眼中,血管发育至2~3区交界处24只眼,占85.7%.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血管网或嵴消退、附加病变消退且视网膜平复6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88.6%.视网膜表面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11.4%.其中,进展至4期5只眼,占所有患眼的7.1%;进展至5期3只眼,占所有患眼的4.3%.接受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害手术4只眼,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4只眼.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完全复位5只眼,视网膜部分复位3只眼.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激光光凝治疗AP-ROP安全、有效.

  • 经角巩膜缘入路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合并前房消失及角膜混浊的疗效观察

    作者:吕骄;赵培泉;张琦

    目的 观察经角巩膜缘入路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合并前房消失、角膜混浊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PHPV且合并前房消失、角膜混浊的16例患儿1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为混合型PHPV,其中央角膜混浊、前房消失、瞳孔闭锁前粘连、晶状体混浊.患眼中,视力为跟随运动1只眼,强光刺激反应15只眼.合并有小眼球7只眼,视网膜全脱离4只眼,视盘发育不良3只眼,局限视网膜皱襞1只眼,高眼压4只眼.所有患眼行经角巩膜缘入路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分离房角、瞳孔成形,切除晶状体组织及其后增生膜,切除或切断晶状体后原始玻璃体增生条索;视网膜脱离者于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注入长效气体.手术后随访时间为9~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8个月.观察患眼视力、眼压和眼前后节结构.结果 手术中所有患儿均未出现玻璃体积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所有患眼前房深度正常,瞳孔圆形,视轴中心区暴露,角膜混浊程度较手术前减轻.视力强光刺激8只眼,不配合视力检查但有注视跟随运动者6只眼,佳矫正视力为20/940者1只眼,佳矫正视力为20/500者1只眼.4只视网膜脱离眼中,视网膜复位3只眼,占75%;视网膜未复位1只眼,呈视网膜部分展开.手术前高眼压的4只眼中,手术后眼压降至正常3只眼,占75%;手术后眼压控制不理想1只眼,占25%.结论 经角巩膜缘入路玻璃体切割手术能有效控制PHPV合并前房消失、角膜混浊患眼的病变发展,改善眼球外观,提高视力.

  • 婴儿黄斑区视网膜发育变化的动态观察

    作者:高云霞;胡艳玲;吕淑媛;万兴丽;彭希;陆方

    目的 观察婴儿视网膜黄斑区形态及视网膜各层厚度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婴儿58例86只眼纳入研究.根据不同矫正胎龄对婴儿进行分组.其中,矫正胎龄<32周组10例14只眼;33~36周组26例39只眼;37~41周组12例18只眼;≥42周组10例15只眼.随机选择无器质性眼病的成人12名22只眼作为成人组.所有婴儿及成人均行便携式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着重观察婴儿黄斑区形态.同时,测量婴儿及成人黄斑中心凹及距中心凹750、1500 μm处旁中心凹的神经上皮层、内层视网膜、外层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外核层厚度.分析视网膜各层厚度与矫正胎龄的相关性.结果 婴儿早期的黄斑中心凹凹陷浅,随着矫正胎龄增长凹陷逐渐加深并接近成人形态.婴儿外层视网膜结构较内层完善,随着矫正胎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外界膜、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光感受器外节/视网膜色素上皮(OS/RPE)层.外界膜、IS/OS、OS/RPE层早出现时间分别为矫正胎龄32+6、35、47+6周.RPE层、脉络膜血管层厚度均随矫正胎龄增长逐渐增厚.婴儿组、成人组之间距中心凹750μm处内层视网膜、1500μm处神经纤维层和中心凹及距中心凹750、1500 μm处节细胞层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视网膜各层厚度在婴儿组及成人组间,以及在不同矫正胎龄组组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除节细胞层外,其他视网膜各层厚度均与矫正胎龄有相关性(P<0.05).结论 婴儿早期的黄斑中心凹凹陷浅,随着矫正胎龄增长凹陷逐渐加深并接近成人形态.婴儿早期黄斑区外层视网膜逐渐增厚,其中以内外核层增减变化为明显.视网膜各层随着矫正胎龄增长逐渐增厚,但发育速度并不完全一致.

  • 间接检眼镜下激光光凝治疗青少年型Coats病

    作者:阮露;黄欣;江睿;常青

    目的 探讨间接检眼镜下激光光凝治疗青少年型Coats病的效果和预后.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为青少年型Coats病患儿19例19只眼纳入研究.首诊年龄27.0~~146.0个月,平均年龄73.5个月.佳矫正视力(BCVA)≥0.1者7只眼;0.01~0.09者8只眼;数指3只眼;光感1只眼.所有患眼渗出均累及黄斑.黄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3只眼;黄斑下纤维化4只眼;黄斑轻度萎缩1只眼.渗出范围大于2个象限17只眼;小于2个象限2只眼.所有患眼均可见不规则扩张、纡曲、纽结的异常血管.其中,异常血管位于正上方或鼻上方2只眼;位于颞侧或颞下方17只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3只眼.其中,未累及黄斑10只眼;累及黄斑3只眼.在全身麻醉下,应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输出系统对异常的视网膜血管及伴明显渗漏的视网膜进行激光光凝.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范围广、脱离高度高者合并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2 mg3只眼.治疗后6~51个月内随访视力、视网膜异常血管消退、视网膜下渗出吸收以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的情况.结果 行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2 mg治疗的3只眼,异常血管明显消退、渗出明显减少,但因并发白内障,行白内障摘除手术1只眼;出现黄斑前增生膜,行前膜剥除术1只眼.随访期末,所有患眼异常血管均消退.黄斑外渗出完全吸收8只眼,其中黄斑渗出完全吸收4只眼;渗出明显减少9只眼;渗出无明显改变2只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3只眼中,视网膜复位8只眼;脱离范围减少3只眼;无明显改变2只眼.渗出未完全吸收15只眼;黄斑下纤维化9只眼;黄斑轻度萎缩3只眼;后期病变区视网膜萎缩伴色素沉着,血管可闭塞成白线状.BCVA≥0.1者6只眼;0.01~0.09者11只眼;数指1只眼;光感1只眼.BCVA无变化15只眼;提高2只眼;下降2只眼.治疗结束时,患眼和对侧健康眼的球镜度数比较结果显示,患眼球镜度数高于对侧健康眼(t=3.6,P=0.003).患眼和对侧健康眼的柱镜度数比较结果显示,患眼散光度数高于对侧健康眼(t=3.6,P=0.004).但所有患眼矫正屈光度后视力无提高.结论 间接检眼镜下激光光凝治疗青少年型Coats病,可有效控制病变进展,且对患儿损伤小,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低.眼内注射曲安奈德是有效的辅助手段,但并发症多,应用需谨慎.

  • 儿童牵牛花综合征并发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费萍;张琦;许宇;蔡璇;虞思伊;李家恺;金海鹰;亢晓丽;赵培泉

    目的 观察儿童牵牛花综合征(MGS)并发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经双目间接检眼镜、眼部B型超声、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眼底照相、头颅磁共振和(或)磁共振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49例MGS并发RD患儿51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27例27只眼,女性22例24只眼.确诊时年龄为出生后1周~13岁,平均年龄(4.2±3.2)岁.RD类型能明确为渗出性RD者33只眼,孔源性RD者3只眼,其余15只眼不能明确RD类型.有20例20只眼合并其他先天性眼部异常.包括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先天性小眼球、脉络膜缺损、虹膜缺损.除并发RD外,还可并发白内障、瞳孔后黏连、继发性青光眼、角膜混浊、斜视、眼球震颤.22例22只眼进行了治疗.5例5只轻度渗出性RD眼患儿予口服醋甲唑胺治疗;3例3只眼行视盘周围激光光凝治疗;14例14只眼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14只眼中,6只眼仅MGS并发RD,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3只眼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8只眼伴继发性青光眼和并发性白内障,行单纯晶状体切除手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治疗后随访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平均随访时间(20.3±11.8)个月.对比治疗前后患儿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以及有无眼压升高等并发症.结果 5例口服醋甲唑胺治疗者随访期间病情稳定,RD未加重.3例视盘周围激光光凝治疗者中,2例病情稳定,1例在2次激光光凝治疗后RD范围扩大.行晶状体切除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8只眼中,手术后白内障解除,前房形成、眼压下降.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6只眼中,手术后视网膜平伏.进行治疗的患儿中,10例10只眼配合行视力检查.其中,1只激光光凝治疗眼的视力由治疗前手动提高至治疗后眼前数指,9只眼视力维持不变.未见其他与药物和手术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儿童MGS并发RD早可发生在出生后1周,患儿往往还合并其他先天性眼部异常或眼疾病.定期随访,尽早发现RD,结合患儿病情进行药物、激光光凝或手术治疗,对保存患儿视功能有重要意义.

  • 深圳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0年发病情况分析

    作者:深圳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协作组

    目的 观察深圳地区近10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状况和变化趋势.方法 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对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或早产儿出院后至深圳市眼科医院ROP专科门诊检查且符合筛查标准的9100名早产儿进行了ROP筛查.首次检查在出生后4~6周开始.接受筛查的早产儿中,男性5401名,女性3699名;出生体重520~2990 g,平均出生体重(1710±410)g.其中,<1000 g者206名;1000~1499 g者2473名;1500~1999 g者4038名;≥2000 g者2383名.出生胎龄24~36周,平均出生胎龄(31.57±1.99)周.其中,<28周者208名;28~32周者3608名;33~34周者3553名;>34周者1731名.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配合巩膜压迫器和(或)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进行眼底检查.按照国际ROP分类法的规定和ROP早期治疗研究标准记录检查结果.双眼病变不对称时,记录病变严重眼;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例统一定义为重症ROP.回顾分析近10年ROP总体发病率、重症率,以及第一、二阶段即2004年至2008年和2009年至2013年6月ROP发病率、重症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9100名早产儿中,发生不同程度ROP 1137例,发病率12.49%;重症ROP 454例,占筛查人数的4.99%.出生体重<1000、1000~1499、1500~1999、≥2000 g者,ROP发病率分别为62.62%、28.40%、11.34、3.63%;重症率分别占筛查人数的34.95%、12.21%、3.73%、0.49%.出生胎龄<28、28~32、33~34、>34周者,ROP发病率分别为67.31%、25.27%、7.22%、3.87%;重症率分别占筛查人数的37.02%、10.71%、1.79%、0.68%.第二阶段ROP发病率、重症率与第一阶段比较,ROP发病率、重症率分别从14.64%、6.52%降至11.47%、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96、26.61,P<0.05).出生体重<1000 g的患儿,第二阶段ROP发病率、重症率明显低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76、5.271,P<0.05).出生胎龄<28周的患儿,第一阶段ROP发病率与第二阶段ROP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843,P>0.05);第二阶段重症率较第一阶段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57,P<0.05).结论 2004年至2013年深圳地区ROP发病率和重症率逐年下降.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作者:谢雪璐;唐飞;周晓舟;马兰;罗俊;曾维渝;胡艳玲;万兴丽;陈大鹏

    目的 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 经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为ROP的84例患儿16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为双眼发病.其中,1期病变4只眼,2期病变52只眼,3期病变80只跟,4期病变8只眼,5期病变8只眼;急进性后部型ROP(AP-ROP)16只眼.伴有附加病变18只眼.均在全身麻醉下散瞳,采用二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行FFA检查.观察各期患眼视网膜动静脉形态特征、毛细血管充盈状态、新生血管形态和荧光渗漏情况.结果 FFA检查发现,1期病变周边部视网膜毛细血管分支增多并扩张纡曲,毛细血管末梢渗透性增加,可见少量荧光渗漏.有血管区与远端无血管区之间形成明确分界线.2期病变视网膜颞侧血管末梢分支增多并呈形似扫帚的平行分布,末端血管相互吻合形成环路,病变边缘纤维组织增生呈嵴样改变,并伴有“爆米花”现象(popcorn).3期病变视网膜嵴继续增宽,新生血管纤维增生膜形成并突破视网膜内界膜向玻璃体方向伸展,大量荧光渗漏.嵴与远端无血管区境界清楚.4、5期病变视网膜非脱离区的血管改变与2、3期无异,脱离的视网膜部分显示为血管扩张伴荧光渗漏.伴有附加病变的患眼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扩张,周边部大量无灌注区,同时伴有点片状出血呈遮蔽荧光.AP-ROP患眼后极部视网膜血管纡曲、粗大,毛细血管极度扩张.而在后极部以外的视网膜仅见少数纡曲的大血管,无毛细血管形成,在无血管区边缘可见大量团状新生血管荧光渗漏.结论 ROP患儿1~3期病变周边视网膜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分界线明显,荧光渗漏情况逐渐加重;4期及5期病变,脱离视网膜焦距显示不清楚;附加病变主要以后极部动脉纡曲为主;APROP后极部动静脉均纡曲扩张,新生血管荧光渗漏明显.

  • 激光光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曼红;张自峰;王雨生;王静;王晓婕;樊静;李树志;张志红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的ROP患儿64例1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阈值前Ⅰ型ROP 15例30只眼,占患眼的23.6%;阈值期ROP 49例97只眼,占患眼的76.4%.所有患儿均于确诊后72 h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行间接检眼镜引导的532 nm或810 nm激光光凝治疗.阈值前Ⅰ型ROP 15例30只眼中,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6例12只眼,行810 nm激光光凝治疗9例18只眼.阈值期ROP 49例97只眼中,行532 nm激光光凝治疗37例73只眼,行810 nm激光光凝治疗12例24只眼.治疗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4个月.观察患儿病变退化情况.以1次激光光凝治愈率、重复治疗率、不良预后发生率、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疗效观察指标,对比分析阈值前Ⅰ型与阈值ROP,以及532 nm与810 nm激光光凝治疗的效果差异.结果 127只眼中,附加病变消失、嵴消退、病变完全退化125只眼,占98.4%;颞侧周边部残存膜状牵拉、视网膜血管颞侧牵拉移位2只眼,占1.6%.未出现进展为4期或5期严重不良预后者.经1次激光光凝治疗病变完全退化者118只眼,占92.9%;经2~3次激光光凝治疗病变完全退化者6只眼,占4.7%;因近周边部病变较重,激光光凝反应欠佳,行冷冻治疗者3只眼,占2.4%.64例127只眼中,发生麻醉意外1例,占患儿的1.6%;出现结膜下出血12只眼,占患眼的9.4%;发生白内障1只眼,占患眼的0.8%.经532 nm或810 nm激光光凝治疗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ROP的治疗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需要重复激光光凝治疗、附加冷冻治疗、出现不良预后及严重并发症者主要出现在阈值期532 nm激光光凝治疗的患儿中.结论 激光光凝可有效治疗阈值前Ⅰ型和阈值期ROP.

  • 点阵扫描激光多点激光光凝的特点以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作者:陆方

    点阵扫描激光通过特殊的机械或电子控制装置,按照预先设定的图形,通过缩短曝光时间和间隔时间,快速扫描同时释放多点激光.这种激光光凝效应中热扩散模式改变以及多点模式扫描面聚焦差异、扫描面内视网膜病变程度不一对激光光斑的影响和多点扫描时患者眼球运动对治疗的影响均与传统单点激光光凝有所不同.正确认识这些差异,从远离黄斑区的上方视网膜开始测试激光光斑或进行治疗,增加激光光凝点数,缩小激光光斑之间的间隔,利用其激光光凝热扩散少的特点,减少对黄斑区光感受器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均是提高点阵扫描激光多点激光光凝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中华眼底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