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중화안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015
  • 国内刊号: 51-143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73
  • 曾用名: 眼底病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黎晓新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Purtscher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一例

    作者:吕刚;张志刚;张洋;宋维国;王金爽

    患者男,45岁.因骑摩托车摔伤头部、左眼视物不清1d于2010年6月30日就诊.外院头部CT扫描检查未见异常.人院时全身状态良好,头部左侧枕部见已缝合的约3 cm创口.心电图、胸透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0.06;眼压:右眼14 mm Hg(1 mm Hg=0.133kPa),左眼16 mm Hg.右眼眼前节及眼底正常,左眼眼前节正常,视盘边界清、色淡红,视网膜动脉细、静脉纡曲扩张,后极部绕视盘沿血管走形区见大量棉绒斑及少量斑点状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图1).

  • 玻璃体切割眼内C3F8填充手术后玻璃体腔C3F8异位至颅内一例

    作者:黄文虎;沙炎;江睿;徐格致

    患者男,44岁.因左眼眼前黑影伴视力下降2周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左跟视力0.1,矫正不能提高.眼前节正常,玻璃体色素样混浊,除下方外视网膜球形脱离,上方赤道区一约2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马蹄孔,视盘边界清楚,颜色红润.B型超声检查显示,左眼视网膜全脱离1~5 mm,伴各方位脉络膜脱离1~2 mm.右眼视力及眼底检查正常.诊断:左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局部麻醉下给予左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中重水压平视网膜,激光封闭上方裂孔,14% C3F8眼内填充,手术后保持俯卧位.手术后第1天,左眼视力数指/眼前,角膜透明,前房少量血性渗出,晶状体透明,玻璃体腔4/5气体,视网膜平伏,指测眼压正常.手术后第2天,眼部情况同手术后第1天,患者无特殊主诉.

  • 色素失禁症合并单眼视网膜病变一例

    作者:郁想想;陈长征;郑红梅;叶美红;徐永红;周炼红;邢怡桥

    患儿女,10个月.因右眼瞳孔区发白4个月于2011年3月来我院就诊.追问病史,患儿出生1周时皮肤活检确诊为色素失禁症.患儿无早产史、吸氧史、家族遗传病史及药物过敏史.人院检查:患儿四肢、腹部及腹股沟处皮肤可见棕褐色色素沉着,手指指背结痂(图1,2).眼科检查:右眼眼球较左眼眼球偏小,视物外斜,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极浅,瞳孔区发白,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左服外观及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

  • 以“单眼一过性视物不清”首诊眼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作者:黄江;徐国旭;魏晓红

    患者女,37岁.因右眼一过性视物不清来我科就诊.患者1个月内右眼出现2次一过性视物不清,每次持续约30 s,3d前再次出现右眼一过性视物不清,持续约60 s.发病时均无眼红、眼痛、畏光、视物变形、眼前黑影、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患者每年均行身体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自出现上述症状以来,精神食纳良好,无消瘦,大小便正常,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家族史、既往史及个人史均无特殊.

  • 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特发性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一例

    作者:师燕芸;梁忠英;杨继红

    患者男,55岁.因双眼间断性视物不清2~3年于2011年3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约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反复发作的视物模糊、视物变形等不适.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双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给予马栗种子提取物、羟苯磺酸钙及多种维生素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遂来我院就诊.既往无屈光不正、高血压、糖尿病等眼部及全身疾病史.眼科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视力表检查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20/50,左眼20/126.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未见异常.

  • 视盘黑色素细胞瘤伴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例

    作者:郭浩轶;郭希让

    患者女,22岁.因左眼视力急剧下降1周来我科就诊.1周前发现左眼眼前有黑影飘动伴视力下降,曾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治,具体过程不详.患者自幼左眼视力不良,因无不适未行检查和治疗.全身检查:患者发育正常、体质健康.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常规、血糖及血脂检查均正常.眼部检查:双眼位置正常,转动自如,眼压正常.

  •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诊断埋藏性视盘玻璃疣二例

    作者:王静波;司艳芳;盛豫;赵娜;关娟;李娇娥

    例1 患者女,14岁.因右眼眼前固定黑影1d来我院眼科就诊.否认既往眼病史.父母身体健康.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4,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1.0.右眼眼压14.5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眼压13.6 mm Hg.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左眼未见异常;右眼鼻侧、上方及下方视盘隆起、边界不清,视盘表面及视盘周围放射状出血,视网膜平伏,未见渗出,黄斑中心凹反光清楚(图1).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右眼鼻侧视盘处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高度隆起,呈强反射光带;RNFL下方可见一类圆形的强反射光团,外核层和内核层平滑地包绕光团,光团挤压覆盖在其上方的RNFL,使颞侧的RNFL变薄,而鼻侧RNFL略厚;光团下方的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缺失;光团鼻侧可见一小的色素上皮脱离(图2).

  • 吲哚青绿染色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后近红外光荧光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华瑞;陈亢;柳力敏;胡悦东;才娜;陈蕾

    目的 观察分析吲哚青绿(ICG)染色视网膜内界膜(ILM)剥离手术后近红外眼底荧光(NIR-FF)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20例22只眼纳入观察.其中,黄斑裂孔 12只眼;黄斑前膜6只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只眼.2只眼伴随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2只眼残留增生膜;1只眼伴随融合玻璃膜疣;2只眼伴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2只眼曾经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手术前所有患眼均行眼底照相检查;2只眼行ICG血管造影检查;联合应用共焦激光眼底血管造影仪Ⅱ(HRAⅡ)与频域光相于断层扫描(SD-OCT)仪观察13只眼NIR-FF特点及视网膜微结构变化.全部患眼眼底照相未见ICG染料,13只眼进行手术前NIR-FF评估均未见ICG荧光.所有患眼均行ICG ILM染色的玻璃体切割手术(PPV).ICG浓度为0.125 mg/ml.手术后1d、2周~1个月、1.5~2个月、2.5~5个月、6~12个月对所有眼行HRAⅡ和SD-OCT联合NIR-FF检查,观察ICG在眼内代谢情况.结果 全部患眼手术后黄斑部均可观察到类圆形弱荧光区域而视盘处呈现强荧光状态.其中,5只眼持续至手术后5个月,1只眼持续至手术后1年.16只眼在手术后2周~5个月即观察到黄斑部膜样结构,其余6只眼SD-OCT像表现为ILM缺失.1只眼手术后第1天整个眼底呈弥漫NIR-FF增强.手术后第2周至1年,全部患眼呈现神经纤维走形处荧光增强后消失过程.此外,在黄斑裂孔、激光光凝斑、残留增生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玻璃膜疣等处均表现为强荧光信号,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域为弱荧光信号.结论 ICG辅助PPV手术后NIR-FF检查显示黄斑部均可观察到类圆形弱荧光区域而视盘处呈现强荧光状态,在黄斑裂孔、激光光凝斑、残留增生膜、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玻璃膜疣等处均表现为强荧光信号,而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区域为弱荧光信号.ICG代谢周期较长,在眼内长可积存至手术后1年.

  • 甲钴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视神经炎74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孙广莉;苏刚;朱豫;郝尚臣

    目的 观察甲钴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视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视神经炎的74例患者11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视神经乳头炎38例55只眼,球后视神经炎36例63只眼.将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7例59只眼.治疗组给予半球后注射甲钴胺注射液500 μg/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2~3个疗程后改口服甲钴胺500 μg/次,3次/d.全身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5mg/d,1周后改为强的松龙30 mg/d口服,每5天减量,每次减量5 mg,同时口服维生素B110 mg,3次/d,使用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对照组除不使用甲钴胺外,其余治疗同治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组59只眼中,显效42只眼,占71.19%;有效15只眼,占25.42%;无效2只眼,占3.39%.其总有效率为96.61%.对照组59只眼中,显效30只眼,占50.85%;有效26只眼,占44.07%;无效3只眼,5.08%.其总有效率为94.9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P>0.05);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5,P<0.05).结论 甲钴胺联合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治疗视神经炎.

  • 光损伤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及其受体的表达

    作者:李菲;陈长征;周俊;范雯;邢怡桥

    目的 观察光损伤后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其受体可溶性fm样酪氨酸激酶受体(sFlt-1)和包含激酶植入区域受体(KDR)的表达.方法 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取第8~12代生长良好的传代细胞用于实验.将同代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光损伤组.以18 W冷白色荧光灯作为光源,自制光照器.采用双层高压消毒锡纸包裹对照组细胞,与光损伤组细胞一同置于自制光照器下,控制光照强度在(2200±300) Lux,持续光照12 h建立光损伤模型.于光损伤后0、6、12、24 h终止培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VEGF-A、sFlt-1及KDR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光损伤组VEGF-A mRNA及蛋白表达在光损伤后6h时明显增加,12h时达到高峰,明显高于对照组(t=2.74,2.93;P<0.05),随后降低.sFlt-1的mRNA及蛋白表达在光损伤后12h达到高峰,明显高于对照组(t=4.32,P<0.01);24 h时明显低于对照组(t=2.41,P<0.05).KDR的mRNA及蛋白表达在光损伤后6、12 h时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1.84,P>0.05),24 h时高于对照组(t=2.89,P<0.05).结论 光损伤后6、12h时,RPE细胞VEGF-A及sFlt-1的表达明显增高,KDR的表达相对稳定.光损伤后24 h时,RPE细胞VEGF-A及sFlt-1的表达降低,KDR的表达增高.

  • 显性玻璃膜疣合并高度远视一家系

    作者:黄时洲;文峰;罗光伟;刘彩娇;关天芹

    目的 观察显性玻璃膜疣合并高度远视一家系的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来自同一家系的3例显性玻璃膜疣合并高度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复方托品酰胺充分散大瞳孔后,在验光中心采用电脑验光和检影的方法确定患者的屈光状态.采用Zeiss公司FF450 plus眼底照相机行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同时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观察患者的ERG表现特征.结果 散瞳验光结果显示,3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远视性屈光不正.除先证者母亲左眼矫正视力可达正常视力外,其余患眼均存在屈光不正性弱视.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显示,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玻璃膜疣存在.先证者弟弟病变程度轻;先证者母亲病变为明显,除黄斑区外,周边部也存在大量散在的玻璃膜疣.FFA检查显示,相应于彩色眼底像中的玻璃膜疣处,均表现为透见荧光.ERG检查显示,先证者弟弟明视ERG振幅下降,暗视ERG正常.先证者及其母亲明视、暗视ERG均正常.结论显性玻璃膜疣合并高度远视患者可伴有屈光不正性弱视.相应于玻璃膜疣处,FFA表现为透见荧光.ERG表现除明视振幅可发生下降外,其余表现均正常.

  • 血-视网膜外屏障发育的研究现状

    作者:张燕;彭绍民

    血-视网膜外屏障(BRB)由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间的连续网状紧密连接构成,是维持视网膜及视觉生理状态的重要基础.BRB由视神经管的膨出部分视泡发育而来,随着胚胎发育逐渐形成.发育过程中紧密连接复合体的结构及分子组成均发生了改变,且受周围组织的调控.BRB的发育具有种属差异.干细胞来源的RPE细胞有可能成为研究RPE屏障功能的佳模型.

  • 继发性黄斑裂孔发病原因和临床处理

    作者:刘武;莫宾;于亚杰

    继发性黄斑裂孔是指由外伤、眼科手术、视网膜血管疾病、眼内炎症、眼内肿瘤等眼部其他病变所造成或伴发的黄斑裂孔(MH).由于病因和发病机制与特发性MH不同,其临床表现和转归也不尽相同,可合并黄斑水肿、出血、视网膜脱离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等异常.部分外伤性MH可以自愈,视力预后也常常受原发病变的影响.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治疗继发性MH的重要手段,但手术指证不同于特发性MH.不仅要考虑裂孔本身,还要考虑到原发病因对预后的影响.由于缺少统一的病例选择和手术时机标准,在临床处理上,要综合考虑MH以及原发眼病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从而尽量改善继发性MH的预后.

  • 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眼内炎的临床诊治进展

    作者:翁益平;王桂云;左玲

    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眼内炎发病率较低,但危害严重,常可致失明甚至眼球萎缩.通常其致病菌以单一致病菌为主,混合致病菌比较少见;睑缘是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主要方式有局部药物治疗、静脉给药治疗、玻璃体腔内抗生素注射及玻璃体腔灌洗手术治疗.但大多数患者治疗后仍然视力不佳.做好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其发生尤为重要.

  • 缺血性眼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敏;王升;陈小瑾;张娟娟;马文婷

    缺血性眼病( IOP)是眼缺血的总称,主要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缺血性视神经病变(ION)及眼缺血综合征等,为眼科常见病、多发病[1,2].在眼部发生IOP时,大多数患者脑血管系统也出现缺血性病变[2].但IOP以视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其全身症状轻微或还未发生,所以神经系统的相关检查容易被患者本人和服科医师所忽略.为进一步了解IOP与脑血管系统缺血性病变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对一组住院治疗的IOP患者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腺病毒介导外源性p21WAF1/CIP1基因抑制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及迁移

    作者:袁志刚;韩金栋;颜华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疾病的严重并发症,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异常增生是导致PVR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1].p21 WAF1/CIP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细胞周期负性调控基因,参与抑制细胞生长、发育、分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2].近年研究发现腺病毒介导p21 WAF1/CIP1基因可有效抑制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切口处纤维增生和切口愈合[3].因此,为了探讨腺病毒介导p21 WAF1/CIP1基因是否可以抑制RPE细胞的异常增生,进而抑制PVR的形成,从而探索一条治疗PVR的新途径,我们选用腺病毒介导p21WAF1/CIP1转染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RPE)细胞,观察对其增生及迁移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无眼内气体或硅油填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兰新;李建荣;刘虹;马朋举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常见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PDR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松解玻璃体及增生膜对视网膜的牵引,使视网膜复位[2,3].对于无视网膜裂孔的TRD患者,手术后眼内填充硅油、气体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4-8].因此,针对无视网膜裂孔的TRD是否必须使用硅油和惰性气体等眼内填充物仍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探索.为此,我们对一组未合并手术前或手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PDR并发TRD患者进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手术后仅保留手术中灌注液而未行眼内填充,以观察不用硅油或气体填充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23G经结膜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切口处理及手术后早期眼压观察

    作者:贺永宁;杨勋;杜姝;吕勤超;唐小辉

    23G玻璃体手术系统具有手术创伤小、切口可不缝合、患者手术后舒适度改善及恢复快等优点[1-3].但是,由于其巩膜切口常常不缝合,因此可能会增加手术后切口漏和低眼压发生的风险[4,5].为此,我们尝试使用部分超口径巩膜切口的两步穿刺法制作切口,并回顾分析了一组采用该方法的23G经结膜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系统治疗的患者资料,以观察和评价23G经结膜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早期眼压变化和安全性.

  •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

    作者:常永业;张铭连;冯娜;赵晓丽;石慧君;解世朋;毛爱玲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一种常见的视神经疾病,可严重影响视功能,其发病因素诸多,机制复杂.多项研究表明异常的血液流变学尤其是高血粘度与NAION的发病密切相关[1-4].为了进一步了解血液流变学改变与NAION发病机制的关系,我们对一组NAION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眼底血管造影特征

    作者:陈青山;吕娟;李志;谢秀英;刘珂;曾键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时有报道[1,2],但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联合检查观察MEWDS影像特征的报道不多.我们回顾了一组MEWD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FFA、ICGA造影特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眼内猪囊尾蚴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

    作者:吴敏;肖丽波;薛黎萍;郭玉敏;胡竹林

    眼内猪囊尾蚴病为链状绦虫的幼虫感染到眼部时引起,眼眶及眼球内各部位均可发生,引起眼内炎症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严重危害[1,2],临床上以玻璃体内及视网膜下常见.针对玻璃体内和视网膜下囊尾蚴病,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1],包括巩膜切开夹取或吸取[1,3]、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1,3-8]和氩激光光凝治疗[3].近年来主要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出囊尾蚴,具有成功率高、手术创伤小等优点,在取出囊尾蚴的同时可以消除由虫体所致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6].我们回顾性分析了一组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眼内猪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双侧视网膜动脉炎伴多发性瘤样动脉扩张激光光凝治疗疗效观察

    作者:韩梅;王兰惠;时冀川;李岩

    双侧视网膜动脉炎伴多发性瘤样动脉扩张(BRAMAD),又称IRVAN综合征,是一少见的眼底病,初被认为有很好的自限性,但后来的文献报道该病可造成严重的视力下降[1].以往文献中以病例报告较为多见[2-6],成组病例的治疗观察报道不多.我们对一组临床确诊的IRVAN综合征患者采取激光光凝为主的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努力推动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创新发展

    作者:唐仕波;余洪华;李涛

    与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观念不断涌现,提高了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认识,促进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理念的创新.重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微创理念,关注药物辅助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应用,不断推动仪器设备的改进与手术技术的发展为当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临床工作的主要特征,并以此提高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水平.但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工作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推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创新发展,为促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不懈努力.

  • 23G和20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作者:刘海芸;宋正宇;刘堃;孙晓东;许迅

    目的 对比观察23G、20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DR患者33例38只眼纳入研究.按其所接受的手术方式分为23G微 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组(23G组)和20G玻璃体切割手术组(20G组),分别为18例20只眼和15例18只眼. 手术后随访6~12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眼的玻璃体手术时间,手术中发生的医源性裂孔数目,手术中出血需电凝的次数,手术中需更换显微器械的情况,手术后连续1~3 d的眼压,手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手术成功率和佳矫正视力(BCVA)等指标.结果 23G组手术时间为35~11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63.5±21.7) min;20G组手术时间为40~15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3.9±27.5)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2).23G组和20G组手术中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数平均分别为6、14个.23G组和20G组手术中视网膜或增生膜表面出血影响继续操作需电凝止血的次数平均分别为71、102次.23G组和20G组手术中进行反复显微器械更换操作的患眼分别为3、12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0.58,P=0.001).23G组和20G组手术后第1、2、3天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0.2±2.0)、(13.4±2.5)、(14.9±2.3) mm Hg(1 mm Hg=0.133 kPa)和(16.5±2.9)、(19.3±2.4)、(20.1±2.9) mm 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1,7.41,6.18;P<0.01).23G组手术后出现多量的眼内出血1只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眼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1只眼,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未再次接受手术1只眼.20G组手术后出现多量的眼内出血2只眼,其中1只眼为玻璃体积血未予眼内填充的患眼,1只眼为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硅油填充眼,手术后2只眼硅油填充眼出现NVG,1只眼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未再次接受手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9,0.49,0.01;P>0.05).23G组和20G组终手术分别成功19、17只眼,成功率为95.0%、9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4).两组患眼均未发生眼内炎、明显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23G组BCVA<0.05者1只眼;0.05~0.09者5只眼;0.1~0.2者10只眼;≥0.3者4只眼;20G组BCVA< 0.05者1只眼;0.05~0.09者9只眼;0.1~0.2者6只眼;≥0.3者2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0,P>0.05).结论 23G微创玻璃体手术较20G手术减少了器械更换,缩短了手术时间,并减少了手术中出血、医源性裂孔等并发症发生.

  • 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伴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孙鹏;孟薇;谷峰;刘哲丽

    目的 观察视网膜内界膜剥离与否对伴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并发黄斑前膜(MEM)以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伴有PVR C3~D2级的视网膜脱离患者62例纳入研究.患者随机分为A、B二组,其中,A组30例;B组32例.手术前小视角对数( logMAR)视力分别为1.47±0.38、1.44±0.33.两组间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89,P=0.766).A组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B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两组患者均行硅油填充.手术后随访9~12个月.其中,手术后3个月行硅油取出手术.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视力、间接检眼镜和黄斑区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结果 OCT检查显示,A组7例患眼手术后发现MEM形成,占23.3%;B组患眼均未发现MEM形成.两组患眼手术后MEM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2,P=0.004).末次随访时A、B组患眼logMAR视力分别为0.70士0.22、0.57±0.17;与手术前IogMAR视力比较,明显提高(t=16.881,17.887;P=0.000).B组患眼手术后logMAR视力优于A组(t=2.497,P=0.015),但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差值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2.084,P=0.153).结论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可有效防止严重PVR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后并发MEM,有助于提高视力.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

    作者:苗培建;郑钦象;吴荣瀚;郑景伟;徐明;李文生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手术后视网膜脱离(RD)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后发生RD并接受手术治疗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常规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或间接检眼镜、A或B型超声、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男性21例21只眼,女性17例18只眼.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57.4±11.2)岁.9例10只眼合并单纯黄斑裂孔性RD(MHRD).根据RD范围、裂孔位置及大小、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分级等采取玻璃体切割手术或巩膜环扎手术或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环扎手术;MHRD患眼采用后巩膜加固手术.手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1.9±6.8)个月.结果 36只眼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成功,成功率为92.3%.2只眼手术后RD复发并放弃手术;1只眼经3次手术后成功复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后视力和RD手术后末次随访视力对比,视力下降36只眼,占92.3%;不变1只眼,占2.6%;提高2只眼,占5.1%00.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后RD一次手术复位率高,但视力预后不佳.

  • 高血压患者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泪膜变化观察

    作者:陈春丽;宋宗明;孙敏;张少波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泪膜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行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133例患者13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伴高血压病的47例47只眼作为A组,无高血压病的86例86只眼作为B组;均以未手术眼作为对照.手术前ld,手术后1、3、10 d,1、3个月行不适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评分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 I T)检查.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结果 两组对照眼各时间点CFS评分、BU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3.229,-2.780,-2.018,-2.379,-3.374,-3.213;t=-2.452,-2.963,-2.580,-3.018,-2.339,-2.374;P>0.05).两组手术眼手术前1d、手术后10dSIT长度之间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68,-5.384;P<0.05).与手术前相比,A组手术眼手术后1、3 d CF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29,-4.780;P<0.05);手术后1、3 d BU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3,-4.884;P<0.05);手术后1dSIT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43,P<0.05).手术后1、3d,患者均未感到手术眼明显不适,19例患者主诉略有痛痒感及眼红,占14%;手术眼各时间点CF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3.123,-3.730,-2.198,-3.379,-3.434,-2.393;P>0.05);手术后1、3 d BU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7,-5.014;P<0.05);手术后1、3dSIT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3,-4.371;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泪膜稳定性差.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泪膜稳定性和泪液分泌量下降;泪膜恢复较慢.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及其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涛;余洪华;李士清;李加青;胡洁;朱晓波;马伟;袁玲;唐仕波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先天性视网膜劈裂(XLRS)及其并发视网膜脱离和(或)玻璃体积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XLRS并发视网膜脱离和(或)玻璃体积血患者21例27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眼眼底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均发现黄斑微囊样劈裂病变合并周边部视网膜劈裂.平均视力0.11±0.09,黄斑劈裂平均面积为(1.09±0.56) mm2.12只眼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5只眼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6只眼并发玻璃体积血,4只眼同时合并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积血.均行经扁平部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根据情况行内界膜剥离,眼内激光光凝,C3 F8或硅油填充.手术后随访9~12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1个月.观察视力以及视网膜解剖结构改善情况.结果 末次随访视力提高者20只眼,占74.1%;维持不变者7只眼,占25.9%.平均视力提高至0.26±0.15.与治疗前平均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20,P=0.000).27只眼视网膜解剖结构复位良好,视网膜平伏.OCT检查显示,黄斑劈裂平均面积(0.29±0.21) mm2,较治疗前黄斑劈裂平均面积显著缩小(t=10.358,P=0.000);黄斑微囊样病变得到明显的改善.随访期间4只眼出现并发症,占14.8%.其中,2只眼分别在手术后6、8个月并发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伴牵拉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在手术后4个月出现并发性白内障;1只眼在手术后15个月因新发视网膜裂孔而发生玻璃体积血.给予再次手术治疗后,4只眼视网膜复位良好.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有效提高XLRS患者视力,恢复视网膜解剖结构,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观察及视力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孙敏;孙吉君;宋宗明

    目的 观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的临床效果,分析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临床确诊为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并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27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双目间接检眼镜、眼底照相、A型超声、B型超声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并行23G或25G经结膜无缝合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后随访6.00~36.0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40±10.03)个月.观察视网膜劈裂复位、视力预后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屈光度、眼轴长度、手术前BCVA、是否合并黄斑前膜、周边视网膜裂孔以及手术中是否注气、是否剥除内界膜和手术后末次随访时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是否连续与视力预后的关系.结果 27只眼中,首次手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21只眼,占77.78%;未完全解剖复位6只眼,占22.22%.视力提高24只眼,占88.89%;未提高3只眼,占11.11%.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眼底出血、低眼压、高眼压、眼内炎等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前BCVA(OR=9.11,P=0.007)、眼轴长度(OR=0.31,P=0.038)及末次随访IS/OS层连续性(OR=4.32,P=0.001)与视力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劈裂,能使大部分患者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视力提高.手术前BCVA、眼轴长度及末次随访IS/OS连续性是影响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 23G玻璃体切割手术相关并发症分析

    作者:程朝晖;胡博杰;刘巨平;李筱荣

    目的 观察23G微创玻璃体手术相关并发症,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150例纳入研究.其中,黄斑疾病98例,占65.3%;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6例,占30.7%;其他原因玻璃体积血4例,占2.7%;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占0.7%;白内障手术中晶状体核脱落1例,占0.7%.黄斑疾病患者中眼表面麻醉21例,占21.4%,球后阻滞麻醉77例,占78.6%.应用DORC系统两步法3例,Alcon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套管穿刺一步法147例.手术中操作包括曲安奈德辅助下玻璃体后脱离、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剥除视网膜前膜、内界膜,眼内激光光凝、气液交换,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等.手术时间20~100 min,平均手术时间(51.1±18.9) min.手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50例中,手术中发生并发症7例,占4.7%.其中,器械断裂致医源性裂孔 1例,占0.7%;患者头部活动致黄斑损伤1例,占0.7%;灌注套管松脱致脉络膜上腔灌注1例,占0.7%;穿刺口渗漏、切口缝合2例,占1.3%;穿刺口出血进入玻璃体腔1例,占0.7%;发生塞子断裂于套管内1例,占0.7%.手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占22.7%.其中,视网膜脱离1例,占0.7%,再次手术复位;玻璃体积血再次手术3例,占2.0%;行二期白内障手术3例,占2.0%;眼压<10 mm Hg(1 mm Hg=0.133 kPa)20例,占13.3%,未干预眼压恢复正常14例,行包扎制动等保守治疗,眼压恢复正常5例,缝合切口,眼压恢复1例;一过性高眼压7例,占4.7%,经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未见与手术相关的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 手术中切口相关并发症和手术后一过性低眼压是23G微创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黄斑结构变化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

    作者:邵清;邹悦;徐吉;冯竞仰;陈凤娥;樊莹

    目的 观察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结构变化及其与视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47例IMH患者47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经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表(logMAR)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及微视野检查确诊,并接受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后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CVA、黄斑区光敏感度、黄斑裂孔直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缺损直径及外界膜(ELM)缺损直径变化,分析手术前后IS/OS缺损直径、ELM缺损直径、黄斑区敏感度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后1、3、6个月,患者平均logMAR 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4,35.7,20.7;P<0.05);平均黄斑裂孔直径较手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7.7,7.7;P<0.05);平均IS/OS缺损直径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19.3,27.4;P<0.05);平均ELM缺损直径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6.7,15.8;P<0.05);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17.9,-2.5;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手术前IS/OS、ELM缺损直径均与手术前黄斑区敏感度相关(r=-0.55,-0.53;P<0.05),而与手术前BCVA关系不明显(r=0.13,0.13;P>0.05).手术后1、3、6个月IS/OS、ELM缺损直径与BCVA及黄斑区敏感度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手术后IMH患者平均logMAR BCVA及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提高,平均IS/OS缺损直径及平均ELM缺损直径减小.手术后IS/OS缺损直径、ELM缺损直径与BCVA、黄斑区敏感度相关.

  •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解剖结构及视功能变化

    作者:冯竞仰;樊莹;任秋实;邵清;孙晓东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黄斑结构及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方法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5例2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行佳矫正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MP-1微视野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视力,黄斑裂孔及黄斑部视网膜结构,固视情况,中心凹10°范围内及鼻上、鼻下、颞上、颞下4个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MS),1~6环N1、P1波平均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变化情况.将视力转换为小视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3个月,患者平均logMAR视力较手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5,P<0.05).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完全复位24只眼,占96%;黄斑部视网膜浅脱离1只眼,占4%.黄斑裂孔裸露型愈合21只眼,占84%;非裸露型愈合2只眼,占8%;未愈合型1只眼,占4%.MP-1微视野检查显示,恢复中心固视2只眼,占8%;弱中心固视4只眼,占16%;旁中心固视19只眼,占76%.固视稳定4只眼,16%;固视相对不稳定9只眼,占36%;固视不稳定12只眼,占48%.黄斑中心凹10.范围内MS值为(9.031±4.245) dB;4个象限间M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P=0.015).mf-ERG检查显示,中心凹视觉峰高度有所恢复且黄斑部视网膜振幅密度提高,总体呈小丘状.患眼1~6环N1、P1波平均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较手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大多患眼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视力和固视情况明显改善.

  •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万超;赵宁;刘宁宁;才娜;陈蕾

    目的 了解玻璃体切割手术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和国际研究趋势.方法 利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为数据源,对1971至2011年所收录的玻璃体切割手术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国家和地区、基金资助机构、引文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BibExcel、SPSS 19.0分析软件对高频主题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1971至2011年累计收录玻璃体切割手术相关研究文献8540篇,文献数据逐渐增多,1991年后增长明显;研究文献以英语为主,我国文献量位列第6;在所有有基金资助机构的文章中,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位列第5;引文自1991年起逐渐增多,2004年后明显增多;统计出高频主题词50个,聚类分析显示高频主题词主要聚类于6个类别,分别为黄斑部疾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新技术及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内外科治疗,白内障手术、眼内注射治疗、眼外伤引起的眼内炎的玻璃体切割治疗,其它视网膜疾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以及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研究文献呈增长趋势,研究热点为黄斑部疾病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新技术及并发症等,可能为今后玻璃体切割手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 与“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巩膜破裂一例”作者商榷

    作者:高磊;刘淑君;姜鹏飞

    拜读了谢立科等[1]发表在《中华眼底病杂志》2011年第五期的“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巩膜破裂一例”一文后,有一些不同观点和看法提出来与作者商榷并供读者参考.关于黄斑牵引综合征的诊断问题.从患者手术前评估来看,符合典型的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后的改变,也具有玻璃体手术的指征.

  • 对与“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巩膜破裂一例”作者商榷的答复

    作者:谢立科

    非常高兴读到《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转来高磊、刘淑君、姜鹏飞3位大夫对我“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巩膜破裂一例”一文提出的商榷,感谢3位读者对本文的关注.学术讨论,学术争鸣是切磋技艺,繁荣学术的好办法.为此,对其商榷意见回复如下.

  • 非青光眼性大视杯

    作者:黄厚斌;梅晓白;魏世辉

    病理性大视杯多见于慢性或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然而并非所有病理性大视杯都为青光眼所致,许多非青光眼疾病终出现视神经萎缩也可引起病理性视杯扩大[1],称为非青光眼性病理性大视杯(NGODC).NGODC发生率较低,目前尚没有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视神经和视网膜疾病发生NGODC的比率,但正因为发生率低,因此经常不被临床医生发现和重视.据统计,在临床工作中,约20%的这类患者被误诊并按青光眼进行治疗[2,3].因此,对于神经眼科、眼底病和青光眼专业的医生而言,正确认识这一病理现象,合理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的光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作者:姜春晖;徐格致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主要包括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特发性视网膜前膜和特发性黄斑裂孔.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检查可以发现黄斑区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强反射的光带并与内层视网膜表面粘连或下方视网膜神经上皮之间有大小不等的间隙、黄斑中心凹轮廓改变和神经上皮全层裂孔等特征性表现,这些特征性表现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深入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疾病的OCT检查特征,将有助于加深对其发病机制的了解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中华眼底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