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중화안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015
  • 国内刊号: 51-143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73
  • 曾用名: 眼底病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黎晓新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巩膜破裂一例

    作者:谢立科;秦蛀;郝晓凤;秦睿;侯乐

    患者女,54岁。因左眼视力下降3个月于2010年9月10日来我科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无痛性逐渐下降,未予诊治。就诊前1周视力下降更明显。既往无眼疾,裸眼视力正常,无重大眼外伤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门诊以左眼玻璃体积血收入院。检查:视力:右眼1.O,左眼0.02,不能矫正。眼压:右眼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3 mm Hg。经裂隙灯显微镜及散瞳后直接、间接检眼镜检查,双眼眼前节和右眼眼底无异常。左眼玻璃体积血,后极部明显,隐约见视盘颜色淡红。动静脉之比1∶2,静脉扩张扭曲,颞上下支视网膜静脉分布区散在出血,伴渗出。颞上支视网膜静脉距视盘3个视盘直径处增生膜形成,牵拉性裂孔伴局部视网膜浅脱离,隐约见后极部膜样增生牵拉黄斑部,黄斑部水肿。彩色B型超声检查显示,左眼玻璃体混浊,后极部玻璃体膜样增生,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其余球壁光滑。

  • Crouzon综合征合并压迫性视神经病变一例

    作者:杨晖;蒲一民;杨田;易长贤;张清炯

    患儿女,4岁。因“先天性突眼4年,头部不适感6个月,双眼视力下降1个月”于2009年11月2日来我院就诊。患儿系足月顺产,出生时即有双眼突出,眼距较宽;智力发育正常,既往视力较好。眼科检查:视力:右眼数指/30 cm、左眼数指/20 cm,矫正均不能提高。光定位准,能够辨红绿颜色。眼压:右眼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6 mm Hg。双眼球突出度:23.5(102)24(Hertel)。交替性外斜视。右眼注视,33 cm角膜映光法检查约-35°;左眼注视,33 cm角膜映光法检查约-30°。轻度眼球震颤。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前房轴深约6 CT,虹膜纹理清,瞳孔大小约4 mm×4 mm,直间接对光反射均迟钝,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直接检眼镜及前置镜检查,眼底视盘边界较清,色略苍白,右眼较重,杯盘比(C/D) =0.3,动静脉之比(A∶V)=2∶3。视网膜及黄斑中心凹反光均不明显(图1)。眼眶及头颅MRI检查,患者双侧眶窝浅小,眼球突向前、外方(图2)。脑室系统扩张,以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张明显;小脑扁桃体及延髓下移并疝出枕骨大孔;周围蛛网膜下腔及枕骨大孔狭窄。

  • 眼-皮肤白化病、眼白化病、白化病相关综合征三例

    作者:孙则红;郎卫华;王志学

    例1 患儿女,7岁。因双眼畏光流泪,于2010年11月2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儿自幼全身皮肤雪白,毛发皆呈淡黄色或淡白色。父母近亲结婚,患儿为家中次女,其姐姐健康,否认家族有类似病史。全身检查:皮肤呈乳白色或粉红色,柔嫩发干;头发、眉毛及睫毛均为淡黄色或淡白色(图1)。心、肺、肝、脾无异。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1,矫正均不能提高。双眼虹膜棕黄色,瞳孔内呈红色反光(图2)。眼底呈橙色,视网膜、脉络膜血管以白色巩膜为背景明显可见,黄斑及中心凹不可见(图3)。眼球水平震颤。诊断:眼-皮肤白化病。例2患儿男,8岁。因上课时看不清黑板,于2010年8月17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儿自幼左眼眼球发白、畏光。父母3代内近亲结婚。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其母亲孕期无感冒及用药史。全身检查:营养、发育良好,全身皮肤色泽正常,毛发黑色(图4)。

  • 急性高眼压模型兔眼不同眼压状态下视神经轴浆运输的改变

    作者:周佳;郭文毅;方媛;杨强;王中峰;俞道义

    目的 观察急性高眼压模型兔眼不同眼压状态下视神经轴浆运输的改变。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为眼压20、30、40 mm Hg(1 mm Hg=0.133 kPa)组和眼压为10~15 mm Hg的对照组,每组均为6只兔。采用前房穿刺灌注法联合压力持续监测法建立急性高眼压模型。实验开始时,兔眼玻璃体腔中注射罗丹明异硫氰酸(RITC)标记轴浆运输。持续3h高眼压后,过量麻醉处死兔后取下视神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视神经轴浆运输情况的改变。采用德国Leica公司Q500IW图像分析软件对RITC进行灰度定量分析,并对各眼压组平均灰度值和筛板前、筛板区、筛板后350 μm区域灰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RITC在视神经中心呈顺行标记染色。不同眼压组轴浆运输情况不同,随着眼压升高,轴浆运输能力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3,P<0.05)。筛板前区,各眼压组间灰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545,P>0.05)。40 mm Hg组灰度值与对照组灰度值比较,在筛板区(t=5.684)和筛板后350 μm区域(t=5.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0 mm Hg组灰度值与对照组灰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7,P>0.05)。结论 眼压40 mm Hg持续3h将导致视神经轴浆运输改变,轴浆运输障碍部位以筛板区及以后的区域为主。

  • 葡萄膜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朱瑞琳;魏文斌;李彬;顼晓琳

    目的 观察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与肿瘤转移和肿瘤所致死亡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53例行眼球摘除手术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患眼眼别、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肿瘤形态、肿瘤大小、继发视网膜脱离等临床特征,以及肿瘤细胞类型、是否侵犯睫状体、巩膜导管、视盘、穿透眼球壁、巩膜浸润等病理特征。手术后随访7.2~66.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7.1个月。分别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各因素与肿瘤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基底直径(X2=10.084)、肿瘤细胞类型(X2=18.974)、肿瘤是否侵犯睫状体(X2=12.968)、巩膜导管(X2=17.814)、肿瘤穿透眼球壁(X2=4.050)、虹膜表面是否有新生血管(X2 =9.318)以及手术前高眼压(X2=9.318)与肿瘤是否发生转移和肿瘤所致死亡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侵犯睫状体与肿瘤发生转移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 =4.334,P=0.037);肿瘤细胞类型(X2=5.260)、虹膜新生血管(X2=5.145)与肿瘤所致死亡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0~40个月发生转移和死亡的比例升高。结论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预后与其大小、侵犯部位、肿瘤细胞类型等因素相关。手术后20个月应密切关注患者有无肿瘤转移的发生。

  • 可见光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作者:傅敏;栾洁;张忠红

    目的 观察可见光对体外培养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内活性氧(ROS)、8-羟基-2'-脱氧鸟嘌呤(8-OHdG)和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hOGG1)表达的影响。方法 人RPE-19细胞按1∶4至1∶6传代培养。取第4~6代80%融合细胞用于实验。细胞分为白光、红光、蓝光照射组和对照组,细胞平面光照强度为600 Lux。白光、红光分别照射6、12、24、48 h;蓝光照射1、3、6、12 h;对照组以锡纸包裹避光培养。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法检测细胞内ROS表达量,免疫细胞化学(ICG)法检测细胞内8-OHdG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hOGG1表达情况。结果 DCFH-DA法检测结果显示,白光、红光照射组分别照射12、24、48 h,蓝光照射组照射1、3、6、12 h,细胞内ROS表达量均升高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与对照组细胞内ROS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白光=11.611,F红光=6.706,F蓝光=23.259;P<0.05)。ICG法检测结果显示,白光、红光照射组分别照射12、24、48 h,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增高,照射后12、24 h表达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48 h有所降低,与对照组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白光 =16.032,F红光=6.378;P<0.05);蓝光照射组照射后1、3、6、12 h,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均增高,照射后6、12h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较1、3h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有所降低,但与对照组细胞胞浆8-OHdG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蓝光=19.484,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白光、红光照射组照射12、24、48 h,蓝光照射组照射6、12h,细胞内hOGG1表达量均增高,与对照组细胞内hOGG1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白光=15.121,F红光=21.041;F蓝光=12.479,P<0.05)。结论 白光、红光、蓝光能以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RPE细胞ROS生成增加并导致RPE细胞DNA氧化损伤。RPE细胞在可见光作用下能增加DNA糖基化酶hOGG1的表达量以对DNA氧化损伤进行修复。

  • 快速眼压波动对大鼠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谢茂松;郑永征;刘新秀;徐国兴

    目的 观察快速眼压波动对大鼠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建立快速眼压波动Sprague-Dawley大鼠模型。其眼压在1 s内由12 mm Hg(1 mm Hg=0.133 kPa)下降至0 mm Hg,2 min后于1 s内由0 mm Hg上升至12 mm Hg。采用裂隙灯图像分析系统拍摄大鼠眼压12 mm Hg及0 mm Hg时眼前节像,测量虹膜血管管径直径。眼压变化前,变化后5、10、20、60 s,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视网膜中央静脉(CRV)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测定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流速( EDV)、平均血流速度(M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和血管内径(VD)。结果 大鼠眼压为12 mm Hg时,其虹膜血管直径为(28.30±5.80) μm;大鼠眼压为0 mm Hg时,其虹膜血管直径为(59.80±6.40) μ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8,P<0.01)。眼压快速下降时,大鼠虹膜血管、CRA和CRV的VD立即扩大;PSV、EDV和MV立即升高,然后缓慢下降;RI和PI立即下降;眼压变化后不同时间点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快速升高时,大鼠虹膜血管、CRA和CRV的VD立即缩小,PSV、EDV和MV立即下降,RI和PI立即升高;眼压变化后不同时间点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快速眼压波动可引起大鼠眼部血流动力学的急剧波动变化。

  • 重组腺病毒-p21抑制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研究

    作者:韩金栋;袁志刚;郑华宾;颜华

    目的 观察重组腺病毒-p21 (rAd-p21)对体外培养的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F/6A)增生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RF/6A细胞系,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rAd-p21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并转入相应的质粒表达载体。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21mRNA及蛋白在RF/6A细胞中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21基因对RF/6A细胞周期的影响;行内皮细胞体外成管实验观察p21基因对RF/6A细胞成管的抑制作用。结果 rAd-p21转染组p2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高。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PBS组、rAd-p21转染组、阴性对照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0.76±6.66)%、(67.45±11.61)%、(41.55±8.99)%;rAd-p21转染组RF/6A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G0/G1期细胞比例增多。rAd-p21转染组与PBS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84,P=0.000)。体外成管实验显示,PBS组、rAd-p21转染组、阴性对照组每一视野下内皮细胞成管数分别为(8.25±3.19)、(3.86±1.21)、(7.62±2.69)个;rAd-p21转染组与PBS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8,P=0.004)。结论 rAd-p21可成功转染RF/6A细胞并稳定表达p21 mRNA及蛋白,并可显著抑制其增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表达的区域性分布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ax、Ki-67的关系

    作者:岳晗;钱江;吴继红;李纲;毕颖文;李霞萍

    目的 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表达分布的区域性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Ki-67、Bax的关系。方法 病理检查确诊的39例RB患儿的石蜡标本纳入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HIF-1α、VEGF、Bax和Ki-67在RB中的表达。按照肿瘤区域分为表面区、中央区、基底部、脉络膜区及子瘤5个区域,分析上述检测指标在肿瘤的表达、分布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39例RB标本中,HIF-1α表达阴性者10例,占25.6%;阳性者29例,占74.4%。其中,1+者17例,占43.6%;2+者12例,占30.8%。表面区、中央区、基底部、脉络膜区及子瘤区染色阳性者分别占71.1%、36.8%、84.2%、54.5%、82.1%。不同区域间阳性表达率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55,P<0.001)。VEGF、Bax和Ki-67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8%、66.7%、59.0%。其中,VEGF和Bax在不同区域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6.77,22.79;P<0.001);Ki-67在不同区域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7,P=0.976)。HIF-1α与VEGF和Bax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8,0.39;P=0.002,0.021),而与Ki-67的表达无明显相关(rs=0.09,P=0.606)。在不同区域,VEGF和Bax的表达均与HIF-1α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在肿瘤的表面区、基底部及子瘤区阳性率较高,在肿瘤的中央区和脉络膜区阳性率较低,而Ki-67与HIF-1α表达阳性率在不同区域无明显一致性。结论 缺氧现象多分布在RB瘤体的边缘地带,且HIF-1α的表达在区域上与VEGF和Bax的表达成正相关关系。

  • 中国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曾婧;丁小燕;李加青;刘冉;马伟;潘间英;唐仕波

    目的 观察中国人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T)值,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180名志愿者360只眼纳入本研究。根据不同年龄,将其分为20~29岁组(A组)、30~39岁组(B组)、40~49岁组(C组)、50~59岁组(D组)、60~69岁组(E组)、70~85岁组(F组),分别为33、31、29、30、31、26名。同时,再将志愿者分为<60岁和≥60岁组,分别为123、57名。采用海德堡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加强厚度成像(EDI)技术,以长度为8.8 mm的扫描线段对后极部黄斑中心凹行0°和90°方位扫描,测量中心凹下CT值;同时测量离中心凹处1、3 mm处上方(S)、下方(I)、颞侧(T)、鼻侧(N)的CT值,分别标记为S1mm、I1 mm、T1mm、N1mm、S3mm、I3mm、T3 mm、N3mm。观察不同方位、性别、眼别及年龄组受检者间CT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60岁和≥60岁组CT与年龄、屈光度的相关性。结果 受检者中心凹下平均CT值为(262.78±84.38) μm。S1mm、I1 mm、T1 mm、N1mm、S3mm、I3mm、T3mm、N3 mm平均CT值分别与中心凹下CT值比较,除S1mm、T1mm方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方位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眼别间平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中心凹下平均CT值比较,A、B、C、D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组较A、B、C、D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60岁组年龄与CT无相关性(r=-0.055,P>0.05),屈光度与CT之间呈正相关(r=0.147,P<0.05);≥60岁组年龄与CT呈高度线性负相关(r=-0.543,P<0.05),屈光度与CT之间无相关性(r=-0.008,P>0.05)。结论 中国人黄斑区CT值为(262.78±84.38)μm。屈光度是<60岁者CT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龄是≥60岁者CT的主要影响因素。

  •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及其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唐松;应方微;何静;张国明

    目的 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细胞膜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其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集50例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及18例RB患者(RB组)外周血,培养、诱导扩增DC。采用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对照组与RB组DC抗原呈递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两组DC细胞膜表面分子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CD54及CD80的表达水平。制备25%(A组)、50%(B组)和75%(C组)的RB细胞上清液,培养对照组DC。培养后第10天,FCM检测不同浓度组DC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MLR检测显示,随刺激细胞数目增多,DC抗原呈递能力逐渐增强。对照组DC抗原呈递能力较RB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RB组DC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CD54及CD80的表达分别为12.14±2.52、34.89±5.12、10.93±3.1和7.33±2.20、25.28±4.54、7.89±3.75;RB组DC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3.96,2.59;P<0.05)。A、B、C组DC细胞膜表面分子HLA-DR表达分别为9.95±2.55、6.48±1.82、3.11±1.47;CD54表达分别为34.75±4.92、21.25±3.44、15.41±3.52;CD80表达分别为9.15±2.18、5.05±2.01、2.90±1.10。与RB细胞培养上清液培养前比较,其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并随着上清液浓度的增高,其下降程度更为明显(F=8.96,13.62,20.72;P<0.05)。结论 RB患者外周血中DC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较正常健康者低,DC细胞功能缺陷与其细胞膜分子表达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 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现状与前景

    作者:邱一果;杨红霞;李秋红;雷博

    基因治疗是通过向靶细胞或组织中引入外源基因片段来纠正疾病状态。基因治疗依赖所采用的载体系统使外源基因编码的蛋白在靶组织中高效、稳定的表达。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中较为常用的载体是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腺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等病毒类载体。通过将外源目的基因与促进子包装于病毒衣壳后制成病毒载体,再将载体注射入眼内。但终将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应用于临床尚有许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如基因表达产物的调控、基因转移靶向性的控制、合适基因载体的选择、载体及导入物质引起的免疫反应等。随着对视网膜疾病分子遗传机制了解的不断深入及新技术和载体的发展,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必将成为现实。

  •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致病基因及信号传导途径

    作者:杨文杰;张琦;赵培泉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的疾病。其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等3种。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与Wnt受体Frizzled-4 (FZD4)和共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基因位点突变相关;X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与Norrie病(NDP)基因突变相关;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是LRP5基因位点的突变。3种与FEVR相关的致病基因均与Wnt信号传导途径有紧密关联。位于常染色体7q31的四旋蛋白12(Tspan-12)位点的突变也可以导致FEVR,它参与了Norrin-β-catenin信号传导途径。

  • Leber先天性黑矇致病基因研究及基因治疗进展

    作者:徐玉乐;李光辉

    Leber先天性黑矇(LCA)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具有遗传异质性与表型多样性的特点。近年来的遗传学研究相继发现多个致病基因与LCA发病相关,并对这些致病基因的发病机制作了进一步研究。LCA基因治疗已经从临床前期动物研究阶段进入Ⅰ期临床试验阶段,尤其是在LCAⅡ型患者中进行的RPE65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 视网膜色素变性合并手、足病变一家系

    作者:王秀兰;白莹;武开寿;王安民;陈有信

    视网膜色素变性(RP)已有较多类型以及伴有其他脏器病理改变的综合征的报道[1],但RP同时伴有双手、足指趾病理改变少有报道。我们发现一个RP合并手、足病变家系,现将其临床和基因检查结果报道如下。1对像和方法先证者为女性,42岁。因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伴手足末端冰冷指(趾)尖变细20余年于2005年6月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双眼数指/30 cm;眼压:右眼9.1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0.5 mm 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散瞳后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见视盘边界清,色桔红,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血管细,走形平直,色素移行多散布在视网膜周边部呈片状改变,黄斑颞侧可见粗大血管,呈似屈膝状伸出改变,周边部裸见粗大脉络膜血管,眼底呈现“枯叶状”改变,中心凹反光消失,视网膜未见出血及渗出。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曲毅;周芳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导致5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不可逆盲的常见原因[1]。渗出型AMD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多种血管因子特别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目前通过抑制VEGF活性能够使约40%渗出型AMD患眼的视力得到有效改善[2]。有研究报道,AMD患者具有VEGF基因多态性,位于基因3'端非编码区的+936C/T(rs3025039),与台湾AMD患者的患病风险相关[3]。但目前对于VEGF基因变量与渗出型AMD的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尚存在争议。我们对VEGF基因多态性与居住在中国大陆的渗出型AMD的疾病易感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选择4个能够影响VEGF转录表达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35],rs833061,rs2010963,rs1413711和rs3025039,并通过用以覆盖VEGF基因的所有常见变量的标签SNP(tSNP)技术以期寻找与渗出型AMD疾病易感性相关的新的VEGF基因变量。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家系RS1基因的突变筛查分析

    作者:陈晨;张迎秋;蒋秀芹;苗娟;王涛;张娟美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XLRS)又称X连锁隐性遗传病,是引起男性青少年黄斑变性的主要原因[1,2]。其临床表现为眼底病变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裂开,玻璃体积血及玻璃体内一半透明的膜[1]。1997年Sauer等[3]将导致XLRS发病的视网膜劈裂症基因(RS1基因)定位于Xp22.2。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XLRS2家系,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联合DNA测序,对其进行了基因检测,以明确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临床确诊的XLRS患者6例和无眼疾的50名正常对照人群纳入研究。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并经临沂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受检者均已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 家族性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石一宁;胡笳;李静;胡军;孙丽君;李慧瑾;石蕊;杨乐;孙烨;李婵;张纯涛;陈研明

    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是一种少见的眼部局限性遗传性淀粉样变性,国内迄今报道不足20例[1-6]。患者常伴家族史,其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知造成遗传样淀粉样变性基因突变的物质有7种[7]。研究多、并与眼部淀粉样变性特别是与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密切相关的基因为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TTR)[8-10],但其突变位点多样化,存在着地域差异性[7]。因此,我们在玻璃体淀粉样变性家系临床特征观察的基础上[6],对该家系3代9人中的2例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7例未发病家庭成员以及正常人TTR基因的外显子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寻找该家系的突变位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建民;赵云;安建斌;王文娟;马伟娜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NAION)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常见视神经病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以恢复患眼的视功能损害和防止对侧眼的累及[1]。近年来有少量国外文献报道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IVTA)治疗急性期NAION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国内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2]。因此,我们对一组NAION患者进行了IVTA治疗,观察了其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期间对在我院就诊的NAION患者10例10只眼进行了IVTA治疗。其中,男性3例3只眼,女性7例7只眼。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52.7岁。右眼6只,左眼4只。从发病到接受IVTA治疗的时间间隔为5~24 d,平均时间间隔为15.8d。

  • 青年国人黄斑色素密度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童念庭;吴星伟;张薇;宫媛媛;仇亚婷

    主要分布于黄斑区视网膜内层的黄斑色素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光防护作用[1],并能消除色差,与患者的佳矫正视力(BCVA)相关[2]。临床研究发现,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降低与多种黄斑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3,4]。高度近视患者发生黄斑病变的几率会随近视的发展而增加,而眼轴延长在近视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5]。然而,近视患者眼轴长度变化与MPOD值的关系尚未见明确报道。因此,我们对一组青年国人近视患者MPOD与眼轴长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2011年1月至3月就诊的73例青年患者14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7例74只眼,女性36例72只眼,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5.3±7.2)岁。详细询问所有患者病史,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使用H本Topcon8000电脑验光仪进行屈光度检查。IOL-master(1.1版本,德国Carl Zeiss公司)检测眼轴长度[6]。散瞳后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

    关键词: 黄斑 近视
  • 加强眼底病基因研究,为防盲治盲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张清炯

    难治的致盲性眼底疾病许多与基因变异密切相关。其中,部分由基因变异直接致病;部分由于基因变异增加了发病的风险。基因研究将会为难治的致盲性眼底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新一代测序技术结合外显子组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眼底病基因研究的飞速发展;针对常见眼底病开展大样本合作研究,推动眼底病基因研究成果在防盲治盲的临床转化应用,将是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加强眼底病基因研究,有望为防盲治盲作出更大贡献。

  • 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作者:闫光辉;盛迅伦

    目的 分析20年来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RP)相关基因研究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人类基因组变异协会等数据库及查阅1991~2011年发表的相关文献,统计已研究的RP相关基因种类和研究结果,并与国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结果 迄今已发现60个与RP相关的基因。我国自1991年开始开展RP相关基因的筛查。迄今为止,共有29所医院和研究机构,收集300个RP家系和1572例散发型RP患者,对17个RP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发表RP基因突变的文献66篇,发现239个突变,其中致病性突变131个;关于基因治疗的文献有4篇。我国RP患者中,视紫红质(RHO)、特异性光感受器细胞核受体和RP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0%、2.9%和1.0%。关于RP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关系的研究较少,发表文献15篇,主要集中在ADRP致病基因RHO、视网膜变性慢(RDS)、RP1和RP三磷酸鸟苷酶调节子(RPGR,又名RP3)的突变热点区域。国外关于RP基因筛查的文献有718篇,发现2000多个突变,其中致病性突变352个;关于RP基因治疗的文献有391篇。RHO、RDS和RP1基因是导致白种人群ADRP主要的3个基因,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5%~50%、8%、5%~10%。RPGR基因是导致白种人群XLRP主要的基因,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70%~80%,其中外显子开放阅读框15的突变频率高,约为50%~60%。结论 我国已对17个RP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发现了131个致病性突变;RP基因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研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 补体因子H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曲毅;周芳;蒋华

    目的 探讨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易感性与补体因子H(CFH)基因单核苷酸(SNP)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136例渗出型AMD患者(AMD组)和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140名正常健康者(对照组)纳入研究。取得所有受检者的知情同意后,抽取晨起空腹肘静脉血4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多聚酶链反应和特异性限制内切酶消化法检测CFH Y402H(rs1061170)、CFH-257C>T(rs3753394)及CFH IVS15(rs1329428)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采用SHEsis软件构建单倍型,对比分析两组CFH基因SNP不同单倍型的频率。分析CFH基因SNP不同等位基因、基因型和单倍型与渗出型AMD的相关性。结果 CFH Y402H(rs1061170)存在TT、TC、CC 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位于位点T、C;CFH-257C>T(rs3753394)存在CC、CT、TT 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位于位点C、T;CFH IVS15(rs1329428)存在AA、AG、GG 3种基因型,等位基因位于位点A、G。AMD组、对照组CFH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FH Y402H (rs1061170)的杂合子基因型TC、CFH-257C>T(rs3753394)的纯合子基因型TT及CFH IVS15(rs1329428)的纯合子基因型GG均与渗出型AMD有相关性(OR=4.11,2.55,3.11;P<0.05);等位基因T、C、G为风险等位基因(OR=3.14,1.72,1.79;P<0.05)。AMD组和对照组单倍型TCG、CTG及CTA频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3,6.60,32.82;P<0.05);其余单倍型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FH基因SNP多态性与渗出型AMD易感性有关。

  •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特异性光感受器细胞核受体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作者:马莉;盛迅伦;李自立;马润清;闫光辉;容维宁;李慧平;刘雅妮

    目的 观察特异性光感受器细胞核受体(NR2E3)基因在宁夏地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中的突变频率及特征,探讨其在R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经检查确诊的120例RP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 (ADRP)患者33例,来自18个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RP (ARRP)患者20例,来自15个家系;散发型RP(SRP)患者67例。选取10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NR2E3基因全编码区和邻近剪切位点的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多因素分析研究NR2E3基因突变位点对RP的作用。结果 120例RP患者NR2E3基因检测出变异位点12个。其中,非编码区5个;第4、6、7外显子上7个。12个变异位点中,新发现变异位点6个。外显子上7个变异位点中,同义突变3个;错义突变4个。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变异位点均为NR2E3基因多态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变异位点均与RP发生无相关性。18例ADRP先证者、67例SR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中,分别有1、3、2例NR2E3基因第4外显子上发现p.Glu121Lys变异。发生该位点变异的ADRP患者家系(NXRP-1)另外8例患者中,出现p.Glu121Lys位点变异5例,未出现变异3例。出现变异的6例患者发病年龄较未出现p.Glu121Lys位点变异的3例患者早,且较早出现明显的中心视力损害。结论 宁夏地区RP患者NR2E3基因致病突变率小于1%,NR2E3基因的p.Glu121Lys变异发生率较低。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易感性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405和-A936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作者:王平;叶志纯;高喜容;谢立华;祝兴元;张希英;陶利娟;唐小荣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易感性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 405和VEGF-A936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99例ROP患儿(ROP组)和80例非ROP早产儿(对照组)纳入本研究。两组受检者的出生年龄、出生体重及给氧时间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得所有受检者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后,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焦磷酸测序法检测VEGF-A+ 405和VEGF-A936基因多态性表型、等位基因和基因频率。分析ROP与VEGF-A+ 405和VEGF-A936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VEGF-A+ 405存在CC、GG、CG 3种基因型,VEGF-A936存在CC、CT 2种基因型。ROP组VEGF-A+405位点C、G等位基因分别为92、106,基因频率分别为46.5%,53.5%;对照组VEGF-A+405位点C、G等位基因分别为90、70,基因频率分别为56.2%,43.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96,P=0.066)。相关性分析发现,VEGF-A+ 405基因多态性与ROP发生无相关性(OR=0.675,OR95% CI=0.444,1.026)。ROP组VEGF-A936位点T、C等位基因分别为32、166,基因频率分别为16.2%,83.8%;对照组VEGF-A936位点T、C等位基因分别为16、144,基因频率分别为1o.o%,9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894,P=0.089)。相关性分析发现,VEGF-A936基因多态性与ROP发生无相关性(OR=0.768,OR95% CI=0.711,0.829)。结论 VEGF-A+ 405和VEGF-A936基因多态性与ROP易感性无关。

  • 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的RS1基因突变型及其与临床表型相关性研究

    作者:余洪华;李涛;雷蕾;丁小燕;李加青;胡洁;朱晓波;罗燕;李士清;胡安娣娜;唐仕波

    目的 观察先天性视网膜劈裂(XLRS)患者的基因突变型及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33例XLRS患者、26名女性携带者和100名无眼疾的健康正常对照人群纳入研究。33例患者来自8个家系18例;散发病例15例。均为男性,双眼发病。66只眼中,黄斑中心凹微囊样劈裂49只眼,占74.2%;黄斑部层状劈裂43只眼,占65.2%;视网膜周边部劈裂32只眼,占48.5%。视网膜脱离17只眼,占25.8%;合并玻璃体积血9只眼,占13.6%。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的42只眼均表现为不同程度b波振幅降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视网膜劈裂基因(RSl基因)的6个外显子各片段进行扩增后直接DNA测序,明确基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同时对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NA测序发现19种不同的RS1基因突变。其中,新发现6种,分别是p.Gly70Cys、p.Trp112Arg、p.Arg156Trp、p.His207ProfsX56、p.Arg209AlafsX28、p.Cys223Tyr。正常对照人群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X2=0.731,3.438,0.820,3.208,1.992; P>0.05)。结论 RS1基因突变是导致XLRS的主要原因;RS1基因突变型与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不能通过基因型来预测疾病的预后。

  • 携带ND1基因G3635A突变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三家系线粒体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及其分子遗传致病机制

    作者:赵福新;周翔天;张永梅;童绎;张娟娟;孙艳红;管敏鑫

    目的 观察3个ND1基因G3635A突变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家系线粒体基因组中的突变位点,探讨其分子遗传致病机制。方法 3个家系共88名成员纳入本研究。母系成员53名,非母系成员35名。分别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佳能眼底数码彩色照相、Humphrey视野计、俞自萍色觉图、德国罗兰电生理仪对所有成员行视力、眼底、视野、色觉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其中,确诊为LHON 16例,未患LHON 72名。选择135名无血缘关系的中国温州地区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抽取所有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检测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采用扩增产物片段有重叠的24对引物,检测3个家系先证者线粒体单体型分型和基因组突变位点。结果 3个家系先证者及母系成员均发现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非母系成员和对照组受试者均未发现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先证者线粒体单体型分型分别为东亚单体型N9a3、D4、R11a。先证者线粒体全基因组检测发现,除ND1基因G3635A突变位点外,D-Loop区存在12个变异位点,RNA编码区存在6个变异位点,多肽编码区存在36个变异位点。结论 3个ND1基因G3635A突变家系先证者及母系成员均存在G3635A突变位点;G3635A突变位点是3个家系的分子遗传致病基础。

  • 宁夏地区137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遗传类型及临床表型分析

    作者:刘雅妮;盛迅伦

    目的 分析宁夏地区137例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遗传类型及临床表型。方法 137例确诊的RP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经过详细的家系调查以及视力、验光、直接或间接检眼镜、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和视网膜电图等全面的眼科检查。根据家族史及眼底表现进行分型;结合视力、OCT检查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 137例中55例患者有明确家族史,82例为散发型患者。55例患者中29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RP,16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 RP,10例为X-连锁遗传(XL)RP。有明确家族史及散发的108个家系中,ADRP 8个家系,占7.4%;ARRP 15个家系,占13.9%;XLRP 3个家系,占2.8%;散发型RP 82个家系,占75.9%。其中,15个为近亲结婚家系,占有明确家族史的26个家系的57.7%。患者年龄6~70岁。根据眼底表现分为典型RP和非典型RP。前者102例,占74.5%;后者35例,占25.5%。所有ADRP患者和XLRP患者均表现为典型RP;在ARRP患者中,10例表现为典型RP,占62.5%,6例为非典型RP,占37.5%;散发型RP患者中,53例表现为典型RP,占64.6%,29例为非典型RP,占35.4%。非典型RP患者中,17例为无色素型RP,占48.6%。3例年幼的无色素型RP均被误诊为弱视。小视角对数(logMAR)佳矫正视力:ADRP患者≥51岁组平均为1.04±0.51;ARRP和XLRP患者21~30岁组,分别为0.92±0.61和1.70±0.02。屈光状态:123例RP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近视,占患者总数的89.8%。OCT检查提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变薄,ADRP患者≥51岁组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85.73±1.23)μm;ARRP及XLRP患者21~30岁组,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为(173.21±0.98)、(170.49±1.15) μm。结论 ADRP、XLRP表现为典型RP,非典型RP均为ARRP或散发型RP。非典型RP中以无色素型RP多见,在儿童期易误诊为弱视。ARRP及XLRP较早累及黄斑区光感受器,21~30岁时即可出现明显的中心视力损害;ADRP较晚出现中心视力损害,51岁后仍能保持一定的中心视力。

  • 医者典范 总编楷模

    作者:游苏宁

    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专家,北京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杰出的总编辑钱贻简教授,因病于2011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7月12日清晨,全国各界的代表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编辑们前往北京医院送别钱老,在告别室中摆放着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及众多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送来的花圈。7月21日,北京医院隆重召开了缅怀钱贻简教授座谈会。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北京医院院长林嘉滨、笔者等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

中华眼底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