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중화안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015
  • 国内刊号: 51-143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73
  • 曾用名: 眼底病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黎晓新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蓝巩膜-骨脆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一例

    作者:伍端晓;蔡锦红

    患者女,21岁.因左眼视物模糊、变形1周于2004年4月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双眼近视史10年;分别于4、7、10岁时因摔倒各导致骨折1次;无耳聋史.其外婆、舅舅、母亲均有相同"蓝眼睛"、反复骨折病史,无耳聋史.

  • 双眼缺血性综合征一例

    作者:霍建新;罗立勤;杨建华;谷岩春;洪舒拉

    患者男,67岁,于2004年12月4日上午在我院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后第1天右眼裸眼视力0.6,第2天视力0.7,第3天视力骤降至眼前20 cm手动;

  • 氪激光治疗二例早产儿视网膜阈值病变

    作者:郑穗联;陈峰;杨顺海;施明光

    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进步,早产儿成活率大大提高,而由此所致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率、致盲率也有了显著增高.

  • 鲍曼不动杆菌致眼内炎一例

    作者:张志红;任兵

    患者女,77岁.因双眼视物模糊2年于2006年4月19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规律用药,控制尚可;肾盂肾炎病史10余年;泌尿系统感染及尿道综合征病史9年.

  • 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下气泡的处理

    作者:高磊

    患者男,39岁.因右眼前黑影浮动伴视物遮挡感10 d来我院就诊,经门诊检查后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收入住院.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为眼前数指,不能矫正.

  • 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扰性RNA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抑制

    作者:蒋剑;夏晓波;许惠卓;熊思齐;刘双珍;李岩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小片段干扰性RNA(siRNA)对人血管内皮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HIF-1α siRNA重组质粒.将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12)分成常氧(20%)组和低氧(1%)组.低氧组中,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LF2000)分别转染空载体质粒(空载体组)、HIF-1α siRNA(HIF-1α组)、VEGF165siRNA(VEGF组)和HIF-1α siRNA+VEGF165 siRNA(共转染组).低氧组中未转染的细胞为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基因转染效率;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细胞中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HIF-1α siRNA重组质粒.人血管内皮细胞转染24 h后,HIF-1α siRNA和VEGF165 siRNA重组质粒有表达.常氧组细胞中仅见微弱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而低氧组表达明显上调;HIF-1α组、VEGF组和共转染组表达较对照组减弱,其中共转染组抑制效果明显.结论 HIF-1α和VEGF165siRNA能有效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

  • 细胞因子对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的影响

    作者:王静波;张延军;惠延年

    目的 检测细胞因子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RPE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ting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性定量观察不同刺激因素作用下Egr-1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刺激因素包括:20 μg/ml脂多糖(LPS)、40 ng/ml肿瘤坏死因子(TNF)-α、10 U/ml干扰素(IFN)-γ、30%单核/巨噬细胞株(THP-1细胞)上清液和正常人玻璃体液分别刺激0(未受刺激)、10、20、30、40、60 min.结果 在未受刺激的RPE细胞中Egr-1呈弱阳性表达,细胞浆为浅黄绿色荧光,随着刺激因素的作用,Egr-1的表达明显增强,细胞浆和部分细胞核呈强绿色荧光.20 μg/ml LPS、40 ng/ml TNF-α、10 U/ml IFN-γ、30%THP-1细胞上清液和玻璃体液刺激RPE细胞后,与未受刺激的RPE细胞相比,Egr-1 mRNA的大增强幅度分别为1.9、1.3、1.4、1.2、1.4倍,Egr-1蛋白的大升高幅度分别为3.4、1.2、1.7、3.2、1.3倍.结论 LPS、TNF-α、IFN-γ、THP-1细胞上清液和玻璃体液可上调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Egr-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出现核转位现象,说明这些刺激因素可引起Egr-1的活化.

  • 经瞳孔温热疗法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研究

    作者:张雷;张士胜;王康孙;王玲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中的作用.方法 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单纯TTT干预、升温处理和吲哚青绿(ICG)预处理后TTT干预,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膜联蛋白Ⅴ(annexin Ⅴ-FITC)及碘化丙啶双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和荧光显微镜检测、DNA荧光染料烟酸己可碱(hoechst)33258对细胞核进行染色、DNA ladder检测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形态学观察等方法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 在没有明显升温情况下,TTT干预不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增加;而单纯升温作用和ICG预处理后TTT干预可明显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后者更为明显,且随着TTT照射功率的增加和照射后培养时间的延长,凋亡率进一步上升.结论 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可能是TTT封闭CNV的作用机制之一,结合ICG预处理可以在同样升温条件下明显提高凋亡的诱导效率.

  • 人眼后极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分布特征

    作者:楚艳华;王文吉;姜春晖;徐格致;周国民

    目的 观察人眼后极部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分布特征,探讨其细胞密度随离心度变化的规律以及与视敏度的关系.方法 取20个钻取角膜后剩余的眼杯,固定,进行视网膜铺片,用微分干涉显微镜观察后极部视网膜细胞形态和密度,首先观察光感受器细胞内节,以中央凹为始点向颞侧周边逐渐推进.结果 视锥细胞高密度位于中央凹,细胞密度范围134 000~267 000个/mm2,细胞平均数为198 090个/mm2.细胞密度个体差异[CV值(标准差/均数)表示]极大,CV值为18.2%,从中央凹向外细胞密度及个体差异均迅速减少.视杆细胞高密度区约位于离心度4 mm左右,细胞密度高值范围72 610~182 350/mm2,3~5 mm之间细胞保持高密度.结论 光感受器细胞内节单层排列,其计数可反映细胞的绝对值.中央凹极高视锥细胞密度为提供敏锐中心视力的基础,其极大的个体差异与发育有关.视杆细胞杆体在离心度4 mm左右存在高密度带,此高密度带的存在是此处视网膜有较好暗视力的基础.

  • 大鼠出生后发育过程中视网膜Nogo受体蛋白表达的研究

    作者:尹小磊;纪淑兴;陈春林;叶剑

    目的 观察Nogo受体(NgR)蛋白在大鼠出生后发育过程中视网膜上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使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48只大鼠出生后0、3、7、14、21、35、49、63 d视网膜NgR蛋白的表达情况.每组6只大鼠.结果 NgR蛋白在出生后整个发育过程中的大鼠视网膜上表达均为阳性,荧光染色位于细胞膜及突起.结论 NgR蛋白的阳性表达提示髓磷脂蛋白抑制因子和NgR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神经元塑形的过程可能不仅是抑制作用,而是促进和抑制双向作用,从而达到对神经元塑形过程的调控.

  • 应用二维电泳法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损伤后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长征;李颖;邢怡桥;喻红;贺涛;杜磊;李猛;魏礼清

    目的 应用二维电泳法观察光损伤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蛋白质组的表达.方法 运用冷白光以(2200±300)Lx光照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6 h,建立光损伤模型;提取细胞可溶性蛋白并通过二维电泳分离和凝胶图像分析,寻找光损伤细胞的蛋白质谱变化.结果 软件分析显示全细胞可溶性蛋白在图谱上出现(390±10)个清晰斑点,11个蛋白斑点有明显表达差异.光损伤细胞内8种蛋白表达上调,1种下调,2种蛋白表达缺失.讨论 二维电泳实验能够找出光损伤RPE细胞与正常细胞的蛋白表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在此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奠定基础.

  • 米诺环素对压力作用下体外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

    作者:刘清;李贵刚;李珂;张虹

    目的 观察米诺环素对压力系统作用下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RNs)的活性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受损RNs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制备大鼠RNs体外加压培养模型,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四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活力、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等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的米诺环素对上述损伤细胞的保护作用,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iNOS和caspase-3表达的改变.结果 加压培养后RNs与对照组相比形态改变较明显,细胞活力降低,53.93%的细胞发生凋亡.20.000μmol/L的米诺环素治疗组则细胞形态改善,活力显著增高,17.29%的细胞发生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细胞内iNOS和caspase-3表达较加压损伤组减少.结论 一定剂量的米诺环素在体外可有效抑制压力引起的大鼠RNs损伤及凋亡;抑制iNOS和caspase-3的表达可能是其潜在作用机制.

  • 中国人视网膜色素变性1基因突变频率及其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关联分析

    作者:张馨方;盛迅伦;庄文娟;孟瑞华;容维宁

    目的 研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患者和散发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RP1基因突变频率及特征,并探讨它们在RP发病机制中潜在的作用.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方法,对7个ADRP家系的55例成员、散发RP患者30例及75名健康成年人进行了RP1基因全编码区和邻近剪切位点的内含子区域序列突变的检测.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RP1基因突变位点对RP的作用.结果 ADRP家系成员和散发的RP患者在RP1基因的第四外显子上均检测出852、872、921和939共4个变异位点.在ADRP家系和散发的RP患者中RP1基因的R872H位点改变与RP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x2=4.469,P=0.03).P903L位点的改变仅在家系成员中检出,散发病例及正常人中均未检测出.结论 RP1基因R872H位点多态性可增高RP的危险性,具有潜在的致病性,考虑为家系和散发RP患者的易感基因.P903L位点改变是否为致病基因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化学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孟岩;牛膺筠

    目的 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光化学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成人RPE(ARPE)-19细胞株传代培养的2~5代细胞建立光损伤模型,光照12 h后再培养24 h终止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和流式细胞双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EPO干预治疗前后RPE细胞活性的变化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并添加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Jak/STAT的阻断剂(AG490)探讨人重组EPO对人RPE细胞光化学损伤的保护性作用及其保护性机制.结果 EPO可明显增强RPE细胞的细胞活性,各组中以40 IU/ml EPO组细胞活性的增强结果明显;明显减少光化学损伤诱导的人RPE细胞的凋亡,以40 IU/ml EPO组结果明显.在加入AG490(Jak2激酶抑制剂)组,EPO对细胞活性的增强作用和抑制凋亡作用均被阻止.结论 EPO对人RPE细胞的光化学损伤有保护治疗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主要通过EPO与其受体结合后保护作用机制起作用.

  • Microperimetry-1微视野仪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丽卿;许迅;俞素勤

    微视野仪-1(microperimetry-1)检查能在直视眼底的条件下,定量定位地测量中心40°范围内视网膜的功能,并将眼底图与视觉功能图精确对应,提供准确的视敏度和固视点的信息.它对研究黄斑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评价治疗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纤溶酶和透明质酸酶在诱导猪玻璃体后脱离中对眼前部组织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刘雪霞;吴海洋;陶海

    近年来产生的酶辅助的玻璃体切割术,即应用酶化学作用液化玻璃体并分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诱导产生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PVD),可用于辅助玻璃体切割术,简化手术,减少并发症,也为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甚至可以替代玻璃体切割术,用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图像反转现象的观察

    作者:李瑞峰;杨荣;李成泉;刘志强;李增芹

    我们使用德国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HRA-2)进行吲哚青绿(ICG)眼底血管造影(ICG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同步检查中,发现ICGA晚期出现FFA所没有的红外荧光图像反转现象.

  •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心外视力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作者:邱峰;陈蕾;夏德昭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其伴随的出血、渗出,严重损害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功能,从而形成绝对中心暗点影响中心视力,患眼出现中心外视力和偏心注视[1].

  • 有症状的急性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裂孔

    作者:刘海芸;邹海东;张皙

    玻璃体后脱离(PVD)是由于玻璃体液化、胶原支架塌陷导致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内界膜分离而产生的,其发生与年龄增长、眼内疾病、近视、眼内手术等密切相关[1].

  • 视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沈丽君;汪朝阳;赵振全;张宗端;王勤美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在眼底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指导激光治疗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 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观察

    作者:陈青山;古洵清;曾键;李志;周微微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评估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的金标准,对渗出型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诊断、分类、指导激光光凝治疗以及随访都起着关键性作用.

  • 正确认识和运用眼底病的基本检查诊断技术

    作者:张美霞;严密

    各种新的眼底病检查技术日益普及,使眼底病诊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眼底病诊疗设备资源分布不均,操作应用技术水平较低,眼底病专业医师诊断治疗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各种眼底病检查设备效益的发挥和眼底病诊断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眼底血管造影等眼底病基本检查诊断技术,全面提高眼科医师的眼底病认知水平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自身荧光的影像特征

    作者:孟晓红;张敏芳;阴正勤;王一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眼底自身荧光(AF)的影像特征.方法 采用海德堡激光扫描眼底造影系统和Kowa眼底彩色照相系统,对72例CSC患者的85只患眼进行眼底彩色照相、无赤光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使用488 nm波长激光获取灰白的AF图像并与眼底彩色照相、无赤光照相及FF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5只患眼中,CSC病灶AF表现为单发的弱AF12例14只眼,占16.5%;弱AF中包含较弥漫的强AF病灶32例39只眼.占45.9%;弱AF和斑点状AF相连的复合病灶22例25只眼,占29.4%;后极部局部斑点状密集或散在强弱AF5例7只眼,占8.2%.FFA荧光素渗漏点或异常荧光与异常AF相对应者54例60只眼,占70.6%;眼底改变和FFA、眼底AF变化不一致者18例25只眼,占29.4%.不同病程的CSC病灶AF表现不一,发病期表现为单发的盘状弱AF池,以及弱AF池内或外斑点状强AF复合病灶;慢性迁延期可见斑点状强弱AF交织,范围大小不等的多发病灶.结论 CSC的AF以单发的弱AF池、强弱AF交织的复合病灶以及黄斑区AF多发病灶多见;AF检查结合眼底彩色照相、FFA检查,可以对CSC的影像观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 45岁以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眼底血管造影对比分析

    作者:邹文军;文峰;刘艳;黄时洲;罗光伟;关天芹;刘彩娇

    目的 观察45岁以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与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眼底血管造影图像特征的异同.方法 回顾分析45岁以上CSC患者32例39只眼和渗出型AMD患者20例22只眼的眼底彩色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39只CSC眼中,FFA显示典型CSC 11只眼,占28.2%;扩散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DRPE)28只眼,占71.8%.ICGA显示39只眼早期脉络膜充盈迟缓及随后的脉络膜血管扩张,占100%;中期均有多灶性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占100%,16只眼中后期呈现渗漏点强荧光,占41.0%;后期5只眼见脉络膜大血管负影,占12.8%.22只未伴明显出血的渗出型AMD眼中,ICGA显示焦点状脉络新生血管(CNV)13只眼,占59.1%;斑状CNV 8只眼,占36.4%;结合型CNV 1只眼,占4.5%.造影早期5只眼黄斑区及周围脉络膜血管代偿性扩张,占22.7%;中期均未见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后期均未见脉络膜大血管负影.结论 45岁以上的CSC与渗出型AMD不同的1CGA特征为局灶性或多灶性的RPE渗漏点强荧光;多灶性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强;造影后期脉络膜血管负影;造影期间无焦点状或斑状CNV性强荧光.

  • 正常成年人中心固视点的微视野检测

    作者:栗改云;贾亚丁;张棉花

    目的 观察正常成年人中心固视点相对于眼底视盘的位置关系,以及固视稳定性的特点.方法 应用MP-1微视野计对60位正常成年人的120只眼作固视检查,测量中心固视点相对于视盘的坐标位置,并对中心固视点与年龄和屈光度作相关分析,对双眼的差距作t检验.结果 正常成年人中心固视点距离视盘颞侧边中点的水平距离为14.48°±1.85°,垂直距离为-2.14°士1.26°,90%分布在一个二维正态椭圆内;固视目标时,眼位处于一种不断的微动状态,水平和垂直方向活动度的中位数分别是0.4°和0.3°.结论 正常成年人中心固视点的分布特征为一个二维正态椭圆,固视目标时眼位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大于垂直方向的移动幅度.

  • 不同激发光下陈旧性眼底出血自身荧光的观察

    作者:李瑞峰;杨荣;刘志强;安建斌;李成泉;闫涛;王会英;韩育红

    目的 观察不同波长光线激发的陈旧性眼底出血的自身荧光现象.方法 23例陈旧性眼底出血患者23只眼,使用Topcon 50IA眼底血管造影机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状态的蓝光为激发光,分别采集4例陈旧性眼底出血患者自身荧光的黑白图片和16例患者自身荧光的彩色图像.分别使用海德堡视网膜血管造影机(HRA-2)488 nm和795 nm扫描激光作为激发光,观察3例陈旧性眼底出血患者的自身荧光.结果 Topcon 50IA眼底血管造影机蓝光激发下使用黑白方式记录4例陈旧性眼底出血患者眼底自身荧光,可发现自身荧光较强;彩色方式纪录16例患者自身荧光显示自身荧光为红色.3例陈旧性眼底出血患者眼底经蓝色激光(488 nm)和近红外激光(795 nm)激发,也可出现自身荧光,但是其范围和强度有所不同.结论 陈旧性眼底出血的成份复杂,不同波长的光线可以激发陈旧性眼底出血产生出不同波长的自身荧光.

  •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联合广角接触镜观察涡状静脉

    作者:吴亚明;林冰;刘晓玲;瞿佳

    目的 应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联合Staurenghi 230广角接触镜观察和分析人眼涡状静脉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对28例32只眼进行广角接触镜联合ICGA检查.受检者中女性16例19只眼,男性12例13只眼;年龄28~84岁,平均年龄71岁.根据受检眼不同屈光度分为高度近视组和非高度近视组,前者15只眼,屈光度数≥-6.0 D ;后者17只眼,屈光度数<-6.0 D或正视.结果 本组受检者中,共发现166支涡状静脉,其中,漩涡状118支,占71.1%;粗条纹状34支,占20.5%;不规则状14支,占8.4%.右眼发现涡状静脉71支,平均每一只眼有涡状静脉5.07支;左眼发现涡状静脉95支,平均每一只眼有涡状静脉5.28支.颞下、鼻下、颞上及鼻上象限发现的涡状静脉数分别为47、42、39、38支,平均每个象限1.34支,以颞下象限多,每一只眼平均为1.53支.160支涡状静脉出巩膜点在赤道部附近,距视盘约4~6个视盘直径(DD),占96.4%;6支涡状静脉出巩膜点距离视盘较近约3~4 DD,占3.6%.123支涡状静脉可见明显壶腹,占74.1%,壶腹方向以平行或垂直于眼底水平线者多见.高度近视组和非高度近视组在涡状静脉数目、形态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眼涡状静脉形态呈漩涡状、粗条纹状、不规则状;高度近视眼与非高度近视眼涡状静脉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均以颞下象限多,出巩膜点多在距视盘约4~6 DD处,多数可见明显壶腹.广角接触镜下ICGA检查视角广,能在一个视野内同时观察到几乎全部的涡状静脉.

中华眼底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