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중화안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015
  • 国内刊号: 51-143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73
  • 曾用名: 眼底病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黎晓新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眼底病变一例

    作者:陈美芝;冯瀚潮;韩素珍

    患者男,35岁.因双眼视物不清2周于2003年6月11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无明显全身不适.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4,均不能矫正.眼压:右眼18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6 mm Hg.

  •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视盘毛细血管瘤一例

    作者:沈洁;黄智敏;李润春

    患者男,13 岁.因左眼视力突然下降1周,于2001年8月28日来我中心就诊.无眼红、眼痛、头痛症状,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全身检查无特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3,矫正1.0,左眼数指/50 cm,不能矫正.双眼眼压正常,无突眼,眼前节检查正常.

  • 硅油长期填充眼电子显微镜观察二例

    作者:王晓玉;刘宗明;王文田;杨育勇;卢轶;薄爱华

    随着硅油在玻璃体切割手术中的广泛使用,与之相关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1-3].我院近期获得2例硅油长期填充眼的眼球标本,现将其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视盘小凹合并视神经脑膜囊肿一例

    作者:惠颖;魏文斌

    患儿男,4岁.因生后即右眼球突出,渐内斜4年入院.患儿生后即右眼球突出,生后3个月出现右眼内斜,曾在当地医院做CT检查,怀疑"眶内血管瘤",未行进一步处理.父母非近亲结婚,母孕期无特殊用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全身检查:一般情况良好.

  • 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郑曰忠;时冀川

    鸟枪弹样视网膜脉络膜病变(BSR)是一种双眼弥漫性后葡萄膜炎,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眼底特征性病变为散在多发性黄白色斑点状渗出性病灶,后期为脱色素性脉络膜视网膜瘢痕灶,犹如鸟枪弹一样;伴有轻度前葡萄膜炎、玻璃体炎、视网膜血管炎、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盘水肿;并伴有视野改变和电生理改变.常因黄斑囊样水肿、黄斑瘢痕或脉络膜新生血管使视力严重受损.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常用治疗方法.

  • 眼内肿瘤的光动力疗法治疗研究

    作者:张军军

    尽管目前光动力疗法(PDT)在眼科主要用于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而人们对于这一技术研究的初衷是希望用其治疗恶性肿瘤.早在100年前,Tappenier等就试图使用曙红(eosin)治疗人体的肿瘤,但直到1976年Kelly等才将PDT应用于膀胱癌的治疗.与此同时,眼科也在积极进行PDT治疗眼部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1-4].

  • 玻璃体切割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颜华;许瀛海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相关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13例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213只眼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3个月时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其中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 78只眼,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135只眼;硅油填充 34只眼,C3F8填充 53只眼,无眼内填充物者126只眼. 结果单纯玻璃体切割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后囊完整组手术前后不同时期角膜内皮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均>0.05);无后囊且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组手术后较手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明显减少,其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摘除且晶状体后囊不完整者,眼内填充C3F8或硅油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 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物变形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世迎;王一;陈少军;刘勇;孟晓红

    目的探讨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患者视物变形的原因. 方法对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的79例79只眼行临床观察,手术后2周、2、6个月及1年时行Amsler表检查,分为视物变形组和无视物变形组;同时行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并对手术后2周视物变形10只眼和正常人10只眼行视盘-中心凹角测量. 结果 79只眼手术后2周51只眼(64.56%)视物变形,视物变形眼和正常眼的视盘-中心凹角无明显差异(P=0.880).79只眼中44只眼(视物变形组35只眼,无视物变形组9只眼) 手术后2周时检查OCT和FFA,视物变形组OCT发现黄斑结构异常31只眼(88.57%),有7种类型,主要为神经上皮层脱离(74.29%);FFA发现黄斑结构异常6只眼(17.14%),也主要为神经上皮层脱离(66.67%).无视物变形组OCT发现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色素上皮层脱离各1只眼,FFA未见异常.手术后2、6个月、1年时随访,各有18只眼(18/28)、5只眼(5/9)和3只眼(3/7)异常黄斑结构好转,视物变形减轻或消失;而黄斑前膜形成后未见明显变化,视物变形严重而持续. 结论巩膜扣带手术后视物变形的主要原因是黄斑结构异常,手术后早期和晚期视物变形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神经上皮层脱离和黄斑前膜.

  • 中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线粒体DNA突变的主要类型和临床特征

    作者:韦企平;孙艳红;宫晓红;张守康;王瑞岐

    目的探讨国人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患者线粒体DNA(mtDNA)突变的主要类型和临床特征. 方法对来自117个家系的119例双眼视神经疾病患者分2组进行基因检测,A组37例为临床确诊LHON患者,B组82例属可疑LHON患者.2组均采用单链构像多态分析,采用突变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确定11778位点, 采用序列分析法确定3460及14484位点.对检测结果为11778位点突变的LHON患者,收集其病史和临床资料. 结果 A组中11778位点突变和14484位点突变者分别为33例(89.2%)和3例(8.1%),B组中仅有26例(31.7%)11778位点突变者.2组均未检测到3460位点突变者;所有11778位点突变者均有特征性临床表现:中心视力急性或缓慢下降,不伴眼球疼痛,多在10~25岁发病,视野检查结果显示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等,视力恢复率为8.6%~11.6%. 结论我国LHON患者中11778位点突变率高,临床特征与白种人11778位点突变LHON患者相似.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黄厚斌;张卯年;张康兰;蒋华;张胜兰;梁春香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眼眶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与DR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68例糖尿病患者眼动脉、睫状后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中央静脉、涡静脉等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并将其检测所得的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平均流速、加速度等31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患者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血糖、性别、年龄、病程等共37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主成分,再以此为自变量,眼底病变程度为结果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37个原始指标经主成分分析后综合为9个主成分,分别反映眼动脉的流速、睫状后动脉的流速、眼动脉的血流阻力、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流速、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阻力、睫状后动脉的血流阻力、时间相关因素、静脉血液回流、性别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眼动脉血流阻力、视网膜中央动脉流速、睫状后动脉血流阻力、时间和静脉回流是与DR病变有关的危险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1.226、-1.135、-1.339、3.595、1.274. 结论时间因素是影响DR病变的主要高危因素,影响DR病变发展的眶内血流动力学异常主要为眼动脉的血流阻力增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流速下降、睫状后动脉的血流阻力下降以及静脉回流的增加.

  • 低灌注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27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继濂;郭佳;梁晓颖

    目的观察头颈部周围血管狭窄、闭锁所致低灌注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血管外科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头颈部周围血管多普勒及血管搏动检查确诊的头颈部周围血管狭窄、闭锁患者27例常规FFA检查资料. 结果全部患者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短20.0 s,长81.08 s,平均32.1 s.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差延长,短6.0 s长64.0 s,平均24.2 s.其中单纯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动静脉充盈时间差延长10例,占37.0%;伴有微血管瘤、血管壁着染、毛细血管无灌注区11例,占40.7%;合并眼前部缺血综合征者6例,占22.2%.合并眼前部缺血综合征的6例患者中4例出现视网膜动脉变细,血流呈节段样改变及小血管闭锁或动静脉血管异常吻合;2例同时可见粗大血管袢. 结论低灌注视网膜病变患者的FFA改变以视网膜灌注不良及视网膜缺血改变为主,其改变程度与颈动脉狭窄、闭锁程度及病程有关.严重供血不足可伴有眼前部缺血综合征.

  • 人眼放射状视神经鞘切开手术后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作者:童晓维;赵培泉;陈荣家;王文吉

    目的观察人眼放射状视神经鞘切开手术(RON)后的病理学改变,为有效的RON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选取10例因眼部肿瘤行眼球摘除术(7例)和眶内容物剜出术(3例)而眼球或视盘未受侵犯的眼球,作睫状体平坦部双切口,一个切口插入导光纤维,另一个切口插入标准显微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刀(MVR刀), 其中选用未弯曲的MVR刀4例,弯曲的MVR刀6例,放射状切开视盘鼻侧边缘者4例,鼻侧及颞侧边缘同时切开者6例,并行组织病理切片检查,观察手术切口的部位、深度. 结果 8例切开视神经鞘,见明显手术间隙,观察到11个切口, 其中3个切口略微倾斜地进入视神经束;5个于筛板区偏外侧切开,手术间隙与蛛网膜下间隙相通;3个切口过于中央,视神经节细胞轴索损伤相对较多.共有9个切口深达筛板后,切口深度在筛板区及筛板前区各1个.1个切口见视盘旁视网膜损伤.均未伤及视网膜中央血管. 结论于视盘鼻侧边缘切开的RON是安全可行的,切口应该深达筛板及筛板后且于筛板区偏外侧切开,手术间隙与蛛网膜下间隙相通.

  •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感染性眼内炎的研究

    作者:陆宏;管怀进;龚启荣

    目的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快速诊断细菌性、真菌性眼内炎及混合感染的价值. 方法 MPCR法检测常见致病性细菌和真菌菌株,并检测38例患者41只眼(双眼3例,单眼35例)眼内液标本,与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比较. 结果 MPCR法5 h即可检测出标本中微量细菌和真菌,41份标本MPCR检测阳性34份(82.9%),其中细菌阳性26份,真菌阳性6份,细菌和真菌均为阳性2份,MPCR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菌或真菌培养(χ2=9.60,P<0.05). 结论 MPCR速度快、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助于细菌性和真菌性眼内炎的快速明确诊断.

  • 老年性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作者:李亚萍;黎晓新;赵明威;张晓光;吕永顺;张波;钟延丰

    目的观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 表现与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 方法 ICGA检查确诊的AMD患者21例21只眼,根据ICGA检查结果将CNV分成活动期、消退期、静止期,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出CNV,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期CNV的组织病理学特征. 结果活动期CNV9只眼,组织病理学特征为大量CNV,无色素性细胞和纤维组织或有少量色素性细胞将其部分包裹;消退期CNV9只眼, 组织病理学特征为CNV较活动期减少,有较多色素性细胞、少量的纤维组织;静止期CNV3只眼,组织病理学特征为大量的纤维组织,无CNV或有极少CNV,无色素性细胞. 结论渗出型AMD患者CNV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与ICGA表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成功愈合后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

    作者:许艺民;马志中;王欣;刘烽;张惠蓉;冯云;鹿新荣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成功愈合后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其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 方法 IMH患者24例25只眼,通过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自体血清注入等手术,黄斑裂孔均已成功闭合.回顾分析IMH患者OCT图像特征,IMH Ⅱ级9只眼,Ⅲ级13只眼,IV级3只眼.手术后3~24个月进行视力、佳矫正视力、裂隙灯、视网膜镜、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OCT检查. 结果 IMH手术使黄斑裂孔成功闭合后,其OCT图像大致可分成3组.U型5只眼:相对正常的中心凹形状;V型7只眼:黄斑中心凹较陡;W型13只眼: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缺损,但裂孔缘未翘起,无囊腔形成.手术后患者视力均有提高,以U型视力预后好. 结论 IMH的OCT图像特征与手术后视力相关.

  • 多灶性脉络膜炎眼底血管造影的改变

    作者:时冀川;郑曰忠;刘蓓

    目的探讨多灶性脉络膜炎(multifocal choroiditi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 方法收集多灶性脉络膜炎患者8例10只眼,分别对其临床特征和眼底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 结果 8例患者均表现为眼底后极部和周边部的多灶性脉络膜病变;ICGA显示病灶区呈弱荧光,提示为脉络膜灌注不良;非活动性病灶表现为荧光染色和透见荧光,萎缩处可见脉络膜大血管.FFA显示病灶区呈弱荧光,活动性病灶晚期有渗漏,非活动性病灶呈透见荧光. 结论原发于脉络膜的多灶性脉络膜炎的临床表现随病程长短、病变部位的不同和病灶多少而各异,ICGA和FFA可清晰地显示病变发展的过程,并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 黄斑转位手术前中心凹小转位距离和角度的设计

    作者:王建民;马景学;王长龄;李素芬;杨爱琴

    目的探讨黄斑转位手术前中心凹小转位距离和角度的设计及其应用. 方法对具有典型性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SCNV)的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42例42只眼和高度近视黄斑变性患者11例11只眼进行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分析研究黄斑部SCNV的实际面积、中心凹的小转位距离和角度. 结果黄斑部SCNV的实际面积0.39~18.00 mm2,平均(3.08±3.22) mm2.设计小向上转位距离67~2 240 μm,平均(845.72±425.23) μm;小向下转位距离53~2 430 μm,平均(912.17±547.77) μm.设计小向上转位角度1~ 32°,平均(13.23±6.68)°;小向下转位角度1~35°,平均(14.06±8.46)°.设计小向上和向下转位距离差值在500 μm以上者16只眼,占30.19%;设计小向上和向下转位角度差值在10°以上者11只眼,占20.75%. 结论黄斑转位手术前对中心凹小转位距离和角度进行设计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 基质金属蛋白酶-3对兔眼玻璃体及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影响

    作者:孟自军;曾水清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对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粘附作用及玻璃体凝胶状态的影响. 方法取健康成年灰兔24只,随机分成实验A、B、C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兔(12只眼).实验A、B、C组分别注射含5、10、20 ng的MMP-3溶液0.1 ml,对照组注射等量的平衡盐溶液,于注射前后行视网膜电图(ER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结果实验B组于注射后1周第1次发现临床可见的玻璃体后脱离(PVD)及局限性玻璃体液化;实验A、B组于注射后15周分别有1、3只眼发现临床可见的PVD,但玻璃体液化进展缓慢.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实验A、B组于注射后60 min分别有1、3只眼形成部分性PVD;注射后1周全部兔眼形成部分性PVD;注射后15周分别有1、3只眼形成完全性PVD,但其空隙比较狭窄.实验C组于注射早期可见视网膜内层炎性细胞浸润及视网膜结构的破坏,FFA结果显示后期有荧光素渗漏.对照组有1只眼于注射后15周可见局限的PVD. 结论 MMP-3能在短时间内造成玻璃体视网膜间的分离且具有较弱的促玻璃体液化作用;10 ng的MMP-3玻璃体腔内注射对兔眼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剂量,有可能作为玻璃体手术的辅助手段.

  • 兔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第二代光敏剂光动力治疗

    作者:胡立宽;李桂云;李贞;宋轶鹏

    目的观察第二代光敏剂CASPc(chloroaluminum sulfonated phthalocyanine,CASPc)对B16F10黑色素瘤动物模型的光动力治疗(PDT)作用. 方法 38只新英格兰大白兔经免疫抑制后种植B16F10黑色素瘤碎片于脉络膜下腔,B型超声、间接检眼镜随访肿瘤生长至2.0~3.8 mm厚时30只兔眼给予PDT治疗.耳静脉注射CASPc 5 mg/kg, 24 h后给予氩-染料激光照射,激光波长675 nm, 输出功率600 nm/cm2,激光照射剂量20~70 J/cm2;8只对照组兔眼只给予激光或光敏物质.治疗后观察6~8周. 结果 38只兔眼建模成功.30只PDT治疗兔眼中 21只眼肿瘤得到控制,9只眼未能控制;对照组兔眼肿瘤治疗后2周充满整个玻璃体. 结论第二代光敏剂CASPc对实验性眼B16F10黑色素瘤具有一定的PDT治疗作用.

  •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中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及其作用

    作者:闫峰;惠延年;刘少山;王雨生;马吉献;郭长梅

    目的观察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生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途径的激活及其作用. 方法人RPE细胞分别在0.1%、10%小牛血清(FCS),EGF(0.1、1、10、50、100 ng/ml)及上述各浓度EGF与10%FCS联合作用下培养3 d.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RPE细胞EGFR mRNA及蛋白质表达.使用抗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1/2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以观察MAPK激活情况. 结果 EGF在10%FCS改良Eagle培养液(DMEM)中作用时,其佳刺激浓度为1 ng/ml,EGF在0.1%FCS DMEM中作用时佳作用浓度为10 ng/ml;EGF作用后,磷酸化ERK 1/2抗体由在细胞浆中表达转移至在细胞核中表达. 结论 EGF呈浓度依赖性地促进RPE细胞EGFR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且对MAPK也具有浓度依赖性的核转位作用.推测 EGF-EGFR-MAPK信号传导途径可能在RPE细胞增生中起重要作用,血清在此过程中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抗体防治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效果

    作者:邱怀雨;陈辉;朱冬青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视网膜脱离(RD)复位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玻璃体切割只能清除手术显微镜下可见的PVR膜、解除视网膜牵拉,但不能解决PVR形成的根本问题--细胞增生.我们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抗体注入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诱导的PVR动物模型眼,观察PDGF抗体是否具有抗细胞增生的作用.

  •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的微视野检查

    作者:俞素勤;王卫峻;邹海东;许迅

    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中心视力的眼底疾病,其视功能的检查对研究疾病过程、治疗效果判断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常用的中心视力表、Amsler表、中心视野、电生理等检查方法结果往往比较粗略,并且由于不少CNV患者已经形成了偏心固视[1],即便是所谓的黄斑视野或局部电生理[2-4],由于检查方法是基于中心视力眼制定的,所以常不能准确反映黄斑的真实功能.

  • 福州东南眼科医院诚聘眼科各专业医师

    作者:

    关键词: 福州 眼科医院
  • 对黄斑分区标准化的建议

    作者:吕沛霖;赵俊宏;赵燕麟;朱秀萍;李英泰

    黄斑部是视觉功能的重要部位,眼科工作者对此有深刻的体会.目前,国内眼科同仁对黄斑部的解剖认识欠规范,在研究结果的交流和横向比较方面带来一些麻烦.曾有作者建议国内规范使用黄斑解剖术语和黄斑分区[1,2],随着光相干断层扫描仪、共焦激光眼底分析仪、视网膜厚度分析仪等临床检测技术和设备的普及,对黄斑部的观察、认识向纵深和细微方向发展,不断有新的研究进展出现,对黄斑分区有必要重新认识、统一概念.

  •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作者:Carol L.Shields;孙红;张军军;Jerry A.Shields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一种好发于3岁以下儿童的高度恶性眼内肿瘤,其临床表现因就诊时疾病所处的阶段不同而不同.可表现为视网膜感觉层内的透明或半透明病灶;朦胧可见视网膜血管的白色混浊团块;继发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下黄白色肿物等.任何大小的RB均可表现为白瞳症.常见的假性RB包括永存增生性原始玻璃体、Coats病和眼弓蛔虫病.对可疑RB患儿的正确诊断过程,应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外眼检查、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结合巩膜压迫法的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等.B型超声和CT检查可显示眼内肿瘤并检测出肿块内可能存在的钙化;MRI通常不能检测出钙化,但对评估视神经、眼眶和脑内是否有转移极具价值;光相干断层扫描可用于对化学药物治疗不敏感的囊性RB检查以及评估随访患者的黄斑解剖结构.外周血和肿瘤组织的DNA检测分析有助于鉴定患者是否存在种质(germline)突变.对具有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综合征或其他面部畸形特征的儿童,染色体组型分析有可能早期检测出RB.

  • 眼底血管病变的口服药物——递法明

    作者:

  • 眼科手术用全氟萘烷(重水)

    作者:

    关键词: 眼科手术 全氟萘烷
中华眼底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