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ular Fundus Diseases 중화안저병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9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015
  • 国内刊号: 51-1434/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62-73
  • 曾用名: 眼底病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四川
  • 主编: 黎晓新
  • 类 别: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期刊荣誉:
  • 主动脉弓综合征的眼部表现一例

    作者:王兵;王皓月;刘怡

    主动脉弓综合征所致眼部异常比较少见,我院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67岁,因右眼视物不清3~4个月,加重半个月,就诊我院。曾于3个月前在外地诊断为“右眼陈旧性颞上支静脉阻塞”。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2,J7;左眼视力0.7, J3,均不能矫正,左眼外眼正常,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有细胞浮游,虹膜3~9点钟处有多数新生血管,瞳孔略开大,对光反射稍迟钝,双眼晶状体前皮质周边楔形混浊,眼压:右眼4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5 mm Hg。眼底:左眼除视网膜动脉硬化外,其余均正常。右眼视盘边界清晰,各象限散在分布点片状出血,黄斑区上方有几片棉絮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右眼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为 25 s,颞上支静脉始终未充盈,动静脉管径均细,静脉管壁有荧光素渗漏,视盘有花环样强荧光提示新生血管形成,周边部大片无灌注区,黄斑颞上方有点状荧光渗漏。视野:因患者欠配合,未查出特殊结果。血压:右臂测不出,左臂120/80 mm Hg,右侧脉搏触摸不到,左侧70次/min,彩色多普勒显示:锁骨下动脉血流充盈好,但流速右侧为20 c m/s,左侧为40 cm/s,右侧颈动脉大流速30 cm/s,左侧为83 cm/s,右侧颈动脉内壁增厚约2 mm,伴有小钙化点,左侧视网膜中央动、静脉清晰,动脉流速9 cm/s,右眼显示不清,不能测出血管频谱,诊断:右眼缺血综合征(主动脉弓综合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追问病史,患者2年前就出现无脉症状,诊断不详,建议行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拒绝执行。目前认为眼部病变是长期慢性缺血造成。给予普乐林、贝他根等药物治疗,同时行右眼全视网膜光凝术,并建议患者及时行大动脉造影,进行手术治疗,但患者还未完成眼部激光治疗,就已发生了右半侧大脑多发性脑梗塞,致左半侧肢体瘫痪。 主动脉弓综合征是由于主动脉发出的大动脉,如无名动脉、颈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进行性阻塞导致血压降低,颈、臂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身体上部血流减少,致脑和眼以及肢体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体征[1]。临床表现依受累部位和程度而不同,初起表现为一过性眩晕、头痛,继而言语或/和听力障碍、鼻中隔坏死性穿孔[2]、锁骨上区有血管性杂音、一侧或两侧颈动脉和桡动脉减弱或消失、血压不能测出,终会以脑中风、偏瘫等导致生活能力丧失,甚至死亡。

  • 白点状眼底一例

    作者:杜仪琴;张惠蓉

    患者男,13岁。因双眼视力下降1年余,于1999年12月21日来我院就诊。追问病史,有黄昏时视物不清史3年,无眼红眼痛,无全身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检查:视力右眼0.5,近视力J7,-1.50 DS矫正1.5;左眼1.2,近视力J7。俞自萍色觉检查图谱检查辨色力正常。双眼前部检查未见异常,玻璃体透明,眼位正,眼球向各方向运动自如,眼压正常。眼底: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视网膜血管管径和分布正常,动静脉比例为2∶3,双眼视网膜后极部至赤道部密布大致均匀的黄白色斑点,鼻侧始于视盘边缘,颞侧从黄斑上下血管弓以外开始,均延伸至赤道部,斑点位于视网膜血管下,黄斑未受累,视网膜未见色素沉着(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显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正常,全视网膜散在点状透见荧光(图2),与斑点无明显对应关系,未见荧光素渗漏,视盘及黄斑区正常,血管正常。Goldmann视野计检查:双眼视野正常。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E-FRG)检查:暗视:左右眼a、b波峰均显著降低,a、b波的峰时尚不延长;明视:左右眼a、b波峰均显著降低,a波的峰时延长,b波尚不延长。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碱性磷酸酶增高,球蛋白下降,白球比例增高,其余正常。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双眼白点状眼底。检查患者父系母系亲属10余人,眼底均未发现异常。未对患者进行任何治疗,嘱其定期复诊。5个月后复查,视力、视野、直接和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眼底彩色照相、FFA以及F-ERG检查,与首诊时比较,均未见明显改变。 白点状眼底(fundus albipunctatus,FALB)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特征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水平分散的白点和静止型夜盲,没有血管病变及视网膜内色素,血清维生素A在正常水平,视紫质再生延迟,导致暗适应时间延长,并产生正常振幅视网膜电图。本例患者视力及视野正常,轻度静止型夜盲,眼底及FFA改变典型,暗适应曲线异常,肝功、肾功基本正常,符合白点状眼底的临床特征。图1 左眼彩色眼底像。视网膜鼻侧始于视盘边缘、颞侧始于黄斑上下血管弓以外,密布大致均匀的黄白色斑点,延至赤道部,斑点位于视网膜血管下方图2 左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像。全视网膜散在点状透见荧光,与视网膜斑点无明显的对应关系

  • 左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双眼Purtscher视网膜病变一例

    作者:闫莉;赵丽冬;樊敏

    患者男,54岁。左眼视力急剧下降,左眼疼痛,左侧头部剧烈疼痛2个月,来我院就诊。1年前车祸致颅脑外伤、骨盆骨折、左锁骨、肋骨、肱骨骨折。当时昏迷2 d,醒后发现双眼视力下降。于1998年11月25日以“双眼Purtscher视网膜病变、右眼视神经萎缩、左眼外直肌麻痹、外伤性瞳孔散大、继发性青光眼、眼球突出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时,右眼视力0.1 、左眼视力0.08,双眼矫正视力无提高。右眼外眼及眼前节正常。左眼球向正前方突出,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8 mm,眶距100 mm,眼球外展严重受限,眼眶饱满,球结膜水肿充血明显,巩膜外层静脉扩张呈螺旋状,瞳孔散大,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清楚色灰白,其颞侧视网膜大量白色圆形棉絮斑,黄斑区水肿,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左眼视盘边界清楚色淡红,视盘颞侧视网膜静脉血管纡曲扩张,A∶V=1∶3,静脉呈暗紫色,部分静脉呈串珠状改变,颞下象限视网膜散在白色棉絮斑,黄斑区轻度水肿,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眼压:右眼5.5/6=14.57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5.5/0.5=37.78 mm Hg、7.5/2.5=38.00 mm Hg、10/5=37.19 mm Hg。患者入院后给予双眼地塞米松2.5 mg与妥拉苏林12.5 mg球后注射,隔日1次;全身应用抗生素、能量合剂、维生素等;左眼点噻吗心安滴眼剂及口服醋氮酰胺、静脉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用药1个月后效果不明显。再次详细追问病史,自诉能听到左侧颅内火车轰鸣声,进一步检查:听诊器放于左眼上及眶部能听到血管杂音、触压眼球有血管性搏动,律同脉搏。初步诊断:左眼搏动性眼球突出。行MRI检查证实左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遂行“颈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术”。术后患者诉火车轰鸣声消失,左眼球突出消失。于1999年10月20日复查:患者无眼痛头痛等不适,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3,双眼外眼正常,右眼底视盘边界清楚色灰白,视盘颞侧视网膜血管下散在点片状渗出未完全吸收,黄斑区陈旧性渗出,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左眼瞳孔散大固定,眼底视盘边界清楚色淡黄,视网膜静脉血管轻度扩张,A ∶V=1∶2,黄斑区暗,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眼球突出度右眼13 mm,左眼13 mm,眶距100 mm。

  • 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双眼视神经炎一例

    作者:李世莲;叶婴;赵红

    患儿女,10岁。双眼视物不清伴眼胀痛5 d,于1999年10月12日来我院就诊。2个月前,患儿因头疼、呕吐在我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颅脑MRI检查提示:右额顶叶白质与灰质交界处大片状影,呈长T1、T2信号,轻度占位表现(图1,2)。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偶有头疼、呕吐,在当地就近治疗。患儿系第2胎、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无类似疾病史。全身检查:体温36.7℃,神志清楚,颈软,耳鼻咽及心肺腹部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无病理性神经反射。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不能矫正,左眼视力无光感,眼压Tn。左眼球稍突出,双眼球轻度转动痛,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直径5 mm,对光反射迟钝、不持久。双眼视盘色稍淡,边界模糊,隆起2 D。左眼视盘颞上方见出血灶。视网膜动脉稍细,静脉怒张,黄斑中心凹反光不清晰。双眼CT检查提示:双侧视神经增粗,以左侧为甚(图3)。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右眼P100波峰潜伏期为正常上限,P100波形分化欠佳,波幅降低;左眼视觉诱发电位各成分均消失。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检查均正常。诊断:①病毒性脑炎(恢复期);②双眼视神经炎。收入住院给予青霉素、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静脉滴注治疗。5 d后右眼视力0.1,左眼光感,眼痛消失。7 d后右眼视力0.1+1,左眼数指/20 cm,双眼瞳孔对光反射恢复正常。MRI复查:原颅内多发性病灶已基本吸收,T1、T2像未见异常;双眼视神经恢复正常。继续治疗16 d,好转出院。出院时右眼视力0.2,左眼数指/50 cm,视盘水肿消退,左眼视盘颞上方出血吸收。双眼黄斑中心凹光反射较清晰。视野:右眼旁中心暗点,左眼周边视野缩小。2个月后复查。右眼视力1.2,左眼视力0.7,眼底无异常。4个月时复查,右眼视力1.5,左眼视力1.2,眼底正常。 小儿视神经炎主要诊断依据是视力急骤减退,眼球运动疼痛,早期即有特殊的瞳孔异常,如:对光反射迟钝、不持久或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及眼底改变。视野及视觉诱发电位的改变也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本例患者病因清楚,为病毒性脑炎累及视神经所致,治疗前后2次颅脑MRI检查,反映视神经从急性炎性肿胀到恢复正常的动态改变,眼底表现及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其改变典型,诊断成立。由于诊断准确,治疗及时,取得了较好疗效。对视神经炎患者除应做仔细的眼部检查外,还应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免漏诊和误诊、误治。图1 治疗前MRIT1加权像。右额顶叶白质与灰质交界处,多发性异常信号灶,呈低信号影(白箭),中线轻度左移图2 治疗前MRIT2加权像。右额顶部病灶呈大片状高信号影(白箭) 图3 治疗前CT像。显示双眼视神经增粗,以左侧为甚(白箭)

  • Stargardt 病一家系二例眼底血管造影

    作者:余运娴;郑红;郑红梅;蔡明高

    Stargardt病是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作者遇一家两姐妹同患此病,并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 GA),现报告如下。 例1 女,14岁。双眼视力逐渐下降约2年,近年加重。于1999 年9月27日来我院就诊,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全身检查正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8,左眼0.15,近视力右眼0.3,左眼0.6,均不能矫正。双眼外眼及眼前节无异常,左眼视盘正常,右眼视盘颞侧略淡。双眼底黄斑部对称横椭圆形萎缩区约1.5×1.0 PD,其间有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斑点,中心凹光反射消失,表面金属样反光,周围视网膜黄色斑点 (图1)。有红绿色弱,周边视野正常,有相对中心暗点,EOG异常。诊断:双眼Stargardt病。FFA早期眼底呈暗脉络膜背景荧光,黄斑萎缩区呈较强斑驳样荧光,周围雪片状荧光(图2)。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大小血管,黄斑区有小片状弱荧光(图3),晚期黄斑病变区呈小片状弱荧光,周围黄色斑点呈弱荧光(图 4)。 例2 女,11岁(例1之妹)。双眼视物模糊约1年。全身检查正常。眼部检查:双眼外眼及眼前段正常。视力:右眼0.15,左眼0.3,均不能矫正。双眼底:视盘色泽较淡,黄斑部对称横椭圆形萎缩区约3.0×2.5 PD,其中夹杂色素颗粒及黄色小点,周围金箔样反光,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周围视网膜黄色斑点(图5)。有红绿色弱,视野及眼电生理未查。诊断:Stargardt病。FFA晚期黄斑区强斑驳状透见荧光,黄色斑点呈现雪片状透见荧光;无脉络膜背景荧光(图6)。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大血管,黄斑区小片状弱荧光(图7),晚期黄斑病变区内小块状弱荧光,周围密集点状弱荧光比FFA更清晰 (图8)。 Stargardt病是一种遗传性黄斑部疾病,有的病例除黄斑部病灶外,往往合并眼底黄色斑点。唐朝珍[1]报告两病例,弟弟合并眼底黄色斑点,而姐姐却无。说明Stargardt病在同一家族中的表现并非完全一致。而上述两姐妹眼底除黄斑部萎缩灶外,均伴有黄色斑点。 张承芬[2]观察一对姐妹患者,妹妹眼底黄斑区仅有色素不均,姐姐眼底黄斑区有色素沉着及金箔样反光,中心凹反光未见,中周部附近黄色斑点。从中反映出本病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发展加重。对比上述两例患者,妹妹较姐姐小3岁,但发病年龄较姐姐早2年(妹妹10岁发病,姐姐12岁发病),虽然二者眼底表现大致相同,但也有如下区别:①妹妹黄斑病变范围大,并伴有双侧视神经部分萎缩;②妹妹视力也低于姐姐。因此,可能Stargardt病病情发展加重,除了年龄因素以外,更重要的与发病年龄的早晚有关。

  • 隆鼻术局部麻醉致眼动脉阻塞一例

    作者:黄力;陆方;韦纯义;严密;孟丹

    患者男,22岁,因3年前车祸鼻骨骨折致塌鼻,2000年11月1日于当地拟行隆鼻术,在鼻部注射麻醉药(何药不详)后数分钟,右眼突然完全不能视物,同时伴有同侧偏头病,随即到当地医院就医,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予以球后注射阿托品,采用硝酸甘油,抗凝、降眼压、吸氧等措施治疗2 d无效,遂到本院就诊。全身检查正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无光感,眼球无突出,眼球运动无受限,球结膜无充血水肿,角膜透明,KP阴性、Tydall征阴性,虹膜纹理清楚,瞳孔圆,直径5 mm,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无混浊,视盘呈蜡黄色,边界模糊,稍隆起,视网膜动脉呈银丝状,纤细如线,未见血柱,静脉细,黄斑部色黄,未见樱桃红斑。后极部视网膜苍白混浊。压迫眼球未引出动脉搏动。左眼视力1.5,左眼内外眼正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右臂-视网膜循环时间明显延长,21.2 s仅有颞上方鼻上方脉络膜局限性与极暗淡的背景荧光,后极部脉络膜背景荧光缺如。32 s视盘出现荧光,并见颞上、鼻上分支动脉前锋在视盘缘,80.1 s颞上分支动脉前锋前进1PD(图1),在494.5 、781.2、805.2 s时颞上分支动脉前峰分别前进了 1/3 PD、2 PD及3 PD。周边部呈斑驳状荧光,造影全过程除颞上分支动脉部分充盈外,其余视网膜动脉、静脉血管均未见显影(图2)。左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未见异常。诊断:右眼动脉阻塞。 讨论眼动脉阻塞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骤然丧失为首发症状,常无光感。部分病人感到眼球、眼眶疼痛以及同侧偏头痛,这种疼痛多是因为缺血,而非高眼压所致,其他少见症状尚有结膜血管扩张,突眼等[1]。由于眼内供血减少可以产生类似感染、毒素、变态反应、外伤等炎症反应[1],角膜KP、房水闪辉或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盘水肿,视网膜动脉纤细如线,血管管腔内无血柱而呈银丝状,视网膜苍白水肿。由于脉络膜循环障碍,黄斑部呈黄色或樱桃红斑。眼压常比健眼低约4 mm Hg(1 mm Hg=0.133kPa)。根据本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眼底改变,故诊断为右眼动脉阻塞。 但对于不完全阻塞的可疑病人,则需要作特殊检查以资诊断,这些检查方法有:①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为脉络膜弱荧光,臂-视网膜循环时间明显延长,动脉充盈延迟并可见动脉前锋,静脉回流迟缓与弱荧光;②视网膜电图a、b波平坦或消失;③经颅彩色多普勒可以测定颈、眼动脉狭窄处管腔的血流频谱低平、血流速度降低。④眼、眶部MRI显示眼动脉供血的视神经鞘、眶脂肪、眼外肌的信号增强[2]。

  • Foster-Kennedy综合征一例

    作者:张清琳;刘正中

    患者男,45岁。因左侧头痛伴左眼视力逐渐下降1 年,右眼视力减退伴前额昏痛2个月,加重10 d就诊。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头痛,左眼视力下降,但无眼红,眼痛,曾在当地医院按“青光眼”治疗,无效。2个月前,患者出现右眼视物模糊,前额昏痛,伴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诊治无明显效果。10 d前,上述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否认眼外伤及颅脑外伤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检查:患者被他人扶入诊断室,反应迟钝。全身检查无明显异常。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10 cm,左眼光感,光定位不准确。双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晰,双眼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散瞳检查眼底:双眼玻璃体清晰,右眼视盘充血,边界模糊,水肿,隆起约6 D,呈蘑菇状,邻近视网膜及黄斑轻度水肿,未见出血、渗出。左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苍白,血管变细,邻近视网膜及黄斑区未见异常。眼压:右20.55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5.90 mm Hg。头颅CT检查显示:左侧鞍旁一高密度影,直径大小约9 cm,左侧脑室受压,变小,脑沟变浅,骨质未见破坏征,右侧脑室扩大轻度积水。诊断:①左侧鞍旁脑膜瘤;②Foster-Kennedy综合征。建议患者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Foster-Kennedy综合征由美国神经病学家Foster-Kennedy 1911年首先报道,临床表现为一侧视力减退,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盘出现水肿,具有重要定位意义。本例患者首诊于眼科,CT检查显示左侧鞍旁脑膜瘤,压迫该侧部分视神经孔,致部分视神经萎缩,同时左侧脑室受压,压迫并关闭三脑室,阻断脑脊液通路,右侧脑室扩大积水致颅内高压,出现右眼视盘水肿。

  • 脉络膜黑色素瘤伽玛刀治疗术后全身转移一例

    作者:冯启芳

    患者女,25岁。因右眼视物模糊10 d于1997年10月4日就诊。有近视史10年,无其他特殊病史。眼部检查: 视力右眼0.3,不能矫正,左眼0.5,矫正1.5。双眼眼前部无异常,双眼眼压正常。右眼眼底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正常,视盘下方周边视网膜约3:30至6:00时钟处见青灰色球型隆起,黄斑部轻度水肿,中心凹反光消失。左眼眼底无异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右眼视网膜脱离,不排除占位性病变。眼B型超声检查提示:右眼球壁视盘鼻侧见约0.76 cm×1.10 cm实性、非均质性肿物,突向玻璃体,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规则,肿物部位视网膜向前推移,肿物回声血管床丰富。头颅CT检查显示:右眼眼球内约1.20 cm × 0.90 cm占位性病灶。视神经大小、形态正常。MRI检查提示:右眼眼球内后壁肿物,厚度为0.80 cm,左右径为2.00 cm,冠状大径为1.70 cm。颅内未见异常。巩膜透照检查结果为阳性。心电图、胸部X线片、全身血液生化检查及全身CT等综合性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①右眼脉络膜黑色素瘤;②左眼屈光不正。于1997年10月22日在某医院行伽玛刀治疗,术中采用MRI定位,共设3个靶点,中心剂量45 Gy,边缘剂量少于15 Gy。术后患者视力无改善,配合中西医药物治疗。1998年1月,患者来院复查,视力右眼0.04,不能矫正。B型超声检查:眼底肿瘤的声像学表现与术前相同。MRI检查:右眼眼底肿瘤大小与术前相同;颅内无异常;垂体饱满,高达0.90~1.00 cm,上缘略隆起,建议随访。全身CT、血液生化、心电图、胸部X线片等检查未发现有全身转移情况。1998年5月,患者发现双侧乳房有无痛性肿块,约绿豆大小。次日行左乳房肿物切除,肿物病理检查结果为转移性黑色素瘤结节。腹部B型超声检查发现肝内多发性低回声肿块,考虑有转移性肝癌。 MRI检查提示肝、脾、肺及乳腺内多发性转移肿瘤;右眼眼球内后壁病灶形态、大小及信号与第2次MRI结果大致相仿,诊断为黑色素瘤。入住肿瘤科,行环己亚硝腺加氮烯咪胺化疗。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及全身功能衰竭于1998年8月18 日死亡。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死亡率高。目前,对其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仍有一定的困难,伽玛刀是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方法之一。文献报道:7例脉络膜黑色素瘤伽玛刀治疗后,平均15个月随访,肿瘤生长控制率100%,无局部复发及转移[1]。本例患者伽玛刀治疗术后短期内全身多个脏器转移,是否与其肿瘤性质、形态、大小、部位有关,或是伽玛刀治疗前已有肿瘤细胞向视盘或视神经转移,这些都有待临床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 视网膜疾病与细胞凋亡及caspases研究概况

    作者:张美霞;罗清礼

    研究表明,许多视网膜疾病与细胞凋亡有关。细胞发生凋亡的过程中,蛋白水解酶,尤其是caspases家族蛋白酶在凋亡信号传导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现将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缺血性损伤和老年黄斑变性与细胞凋亡及caspases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相关疾病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作者:李文生;姜德咏

    细胞凋亡是生理或病条件下的一种由遗传基因控制的细胞主动死亡形式,对维持机体的正常发育以及内环境的稳定起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平衡的破坏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现介绍基因治疗、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视网膜移植对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 nt epithelial,RPE)细胞凋亡所致疾病的治疗现状及前景。

  • 激光致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形成的影响因素

    作者:傅海涛;沈泽民

    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chorioretinal venous anastomosis ,CRVA)为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提供了新思路;但其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现就激光诱导CRVA术中,激光功率、波长、光斑大小、脉冲时间及视网膜的解剖因素和并发症等对其成功率的影响作一综述。

  •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与意义

    作者:郭琳洁;吴中耀;郑湖玲;张胜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与葡萄膜黑色素瘤病理分型及浸润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定量检测96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标本中cyclinD1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Bcl-2在所有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较高表达,与病理学分型及巩膜外浸润无关;cyclinD1的表达依梭型、混合型、上皮型逐渐增高,与肿瘤的浸润能力呈正相关。结论 bcl-2的表达对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存活具有重要作用,cyclinD1可作为其恶性程度的评估指标。

  • 冷激发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影响

    作者:陈江涛;陈晓明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患者在寒冷刺激时的视盘血流、视网膜光敏感度变化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33例眼压已控制的POAG患者的33只患眼和13个正常人的13只眼纳入研究。用海德堡视网膜血流仪和Topcon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测量POAG患者及正常人在基础状态和冷激发后的视盘血流及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变化。结果 POAG患者在冷激发后视盘平均血流量下降31.5,血管容积下降1.1,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0.78 dB,均较其自身基础状态显著下降(P<0.05),而正常对照组无此趋势。POAG患者冷激发前后的血流变化值与其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r=0.615,P<0.001)。在冷激发时,有偏头痛病史的POAG患者视盘血流下降幅度更大(P<0.001)。结论冷激发可使部分POAG患者的视盘血管痉挛,血流减少,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视网膜光敏感度下降程度与视盘血流减少量密切相关。

  • 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作者:欧杰雄;于强;李梅;张欣;阎宏;文峰

    的探讨脉络膜破裂(choroidal rupture,CR)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同步检查的意义。方法对17例眼挫伤致CR患者的17只患眼进行FFA和ICGA同步检查,并对FFA和ICG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R部位FFA显示为强荧光,ICGA显示为弱荧光;5只眼(29.4%)ICGA显示CR 长度较FFA所显示的长;有6只眼(35.3%)在出血灶内,ICGA显示出FFA不能显示的隐匿CR带。结论 ICGA较FFA能更好地确定脉络膜裂伤的范围和程度,FFA和ICGA同步检查能全面地了解CR的程度和眼底各组织的病理变化。

  • 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分化程度对扩散和存活预后的影响

    作者:任力蒙;张成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细胞分化程度对扩散和存活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6份RB眼球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将其分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注意有无肿瘤细胞的扩散,并统计两型发生扩散的比率。对随访到的82例RB患者进行死亡率统计。用χ2检验的方法比较两型间死亡率和扩散发生率。记录扩散部位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死者生前眼球摘除术后平均存活时间。结果分化型RB 17例17只眼,发生肿瘤细胞局部扩散8只眼,占47.06%;未分化型137例139只眼,发生局部扩散66只眼,占47.48%。两型间发生扩散的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到的患者中,分化型RB死亡率27.27%,未分化型RB死亡率22.54%,二者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眶内和巩膜侵犯者死亡率100%,视神经侵犯Ⅳ级者死亡率62.50%,葡萄膜侵犯者死亡率22.22%。眼球摘除术后生存时间为5~41个月,平均21.92个月。结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RB的存活预后及局部扩散比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发生扩散的RB,无论是分化型还是未分化型其预后均取决于扩散的程度以及是否进行积极治疗。

  • 保留晶状体前囊减少硅油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宋宗明;惠延年;王琳;曹小燕;高前应

    目的观察保留晶状体前囊对硅油眼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82只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其中30只眼术中保留完整晶状体前囊,52只眼未保留前囊,随访观察硅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有前囊组硅油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3%、无前囊组为50.0%(0.010<P<0.025)。后者主要有继发性青光眼(21.2%)、角膜带状变性(13.5%)和角膜内皮失代偿(9.6%)。结论保留晶状体前囊可以减少硅油眼并发症的发生

  • 黄斑部病变手术后解剖结构变化的客观评价

    作者:唐仕波;李加青;黄素英;刘文;刘杏

    目的探讨黄斑部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的客观评价方法。方法对31例(31只眼)各种黄斑病变,包括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MH) 15只眼,单纯黄斑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 ,ERMs) 8只眼,老年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 4只眼,特发性黄斑下新生血管膜 4只眼。术前术后进行眼底检查、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检查(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将各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及评价。结果眼底检查、照相显示所有黄斑裂孔封闭,但 OCT发现 2例未完全闭合,1例黄斑区神经上皮变薄;FFA发现 5例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缺损。对于 ERM、黄斑下新生血管膜,检眼镜检查难确定是否已完全清除,FFA显示新生血管膜消失及不同程度的 RPE损害;OCT能清楚显示 ERM、新生血管膜消失,3例同时见神经上皮层变薄。结论常规的各种眼底检查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黄斑疾患手术后的解剖结构进行评价,OCT则能清楚、精确地显示黄斑部的各种病变,尤其对手术后黄斑部各种组织结构的改变能更精确、更全面地进行评价。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特征

    作者:赵朝霞;郭希让;李蕴随

    目的研究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的脉络膜血液循环特征。方法对37例RP患者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并与正常人眼对照。结果①RP组眼底荧光早出现的平均时间(14.38±3.95) s,脉络膜静脉荧光开始充盈的平均时间(17.27±5.94) 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②RP组脉络膜血管荧光减弱的平均时间(475.75±153.70) s,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01)。③RP组眼底后部强荧光区的平均面积(41.20±19.99) mm2,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001)。④ICGA中后期RP组纱幕状荧光缺如61只眼,占84.7%;斑状强荧光21只眼占29.2%,4只眼强荧光点渗漏,占5.6%。结论①RP脉络膜血管灌注压无改变;②RP脉络膜血流量减少;③RP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④RP可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Fas/Fas配体表达及与凋亡的关系

    作者:蒋宏苏;惠延年;王雨生;刘兵;马吉献;刘洪雷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 Fas/Fas配体 (Fas ligand ,FasL)表达及与凋亡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32例RB标本中 Fas/FasL的表达及分布,并对32例用光镜、其中4例用电镜及12例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生物素化脱氧尿苷三磷酸末端标记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biotin-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分析与Fas/FasL表达的关系。结果光镜下凋亡细胞主要位于RB退化区,电镜下可见染色质边集和凋亡小体等凋亡特征; TUNEL显示阳性标识主要位于RB退化区及死亡区。Fas及 FasL在所有RB中均呈阳性表达。Fas和 FasL表达与凋亡指数 (apoptosis index, AI)呈正相关 (P<0.01,P<0.001)。结论凋亡在RB中普遍存在,可能是触发RB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Fas系统在RB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Fas系统上调可能会诱导RB细胞凋亡。

  • 人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Fas、Fas-L、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

    作者:韦纯义;李爱冬;羊惠君

    目的研究人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方法收集12~38周(受精龄)胎儿视网膜共50例,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发育第16周和第38周,视网膜节细胞层、内、外核层表达Fas蛋白。第26周,Fas-L阳性染色开始出现于视网膜各层细胞,到第32周,免疫阳性反应主要集中在节细胞层,第38周时,神经纤维层也为阳性反应。bax免疫阳性反应从第12周起出现,第16周,节细胞层和外核层多数细胞核为阳性。第24周,内核层中的细胞为阳性反应,但到第26周时,仅Müller细胞内侧终足为bax免疫阳性染色。第26周以后,视网膜内各种成分都为bax免疫反应阴性。bcl-2免疫阳性反应于第16周时出现在正在分化的神经母细胞层。第24周开始,bcl-2免疫阳性反应集中于节细胞层的神经胶质细胞以及Müller细胞的内侧终足。结论发育中的视网膜的细胞凋亡可能不依赖Fas/Fas-L途径。bax可能参与介导胎儿视网膜细胞凋亡。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肝素和高三尖杉酯碱对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抑制作用

    作者:梅妍;袁天国;汪洁;杨峥嵘;秦琼莲;解松

    目的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肝素和高三尖杉酯碱联合用药对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抑制效果。方法 43例44只眼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根据手术及是否同时球内联合用药分为A、B两组(A组为用药组,B组为对照组)。随访观察两组术后PVR再发生及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平均随访期为7.9个月。结果 PVR发生率:A组15.8%,B组45.5%,χ2检验,P<0.05。视网膜脱离复发率A组5.5%,B组33.3%,χ2检验,P<0.05。结论手术辅以球内联合用药可有效抑制术后PVR再形成,降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

  • 视网膜母细胞瘤裸小鼠移植瘤中nm23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晓玮;陈大年;罗成仁;夏瑞南

    目的观察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的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ucleoside diphosphat kinase,NDPK)在裸小鼠玻璃体腔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RB)移植瘤中的表达状态,探讨nm23基因的表达产物NDPK(nm23/NDPK)与RB的发生发展及浸润生长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裸小鼠玻璃体RB移植瘤进行nm23/NDPK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正常视网膜组织标本作对照,比较RB移植瘤眼内生长期(Ⅰ~Ⅲ级)及蔓延、扩展浸润期(Ⅳ~Ⅴ级)nm23/NDPK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视网膜组织nm23蛋白表达阴性。20例RB移植瘤nm23/NDPK表达阳性,阳性细胞数为48.73±2.37,阳性表达率为100%;眼内生长期(Ⅰ~Ⅲ级)与蔓延、扩展浸润期(Ⅳ~Ⅴ级) nm23/NDPK阳性表达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结论 nm23基因不具有抑制RB移植瘤蔓延浸润的功能,而是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黄斑表面膜的分层结构

    作者:张皙;王方

    目的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表面膜(macular pucker,MP)的超微结构,探讨MP的发生机制。方法 1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20块MP通过玻璃体手术获取,根据剥膜时所处的上下层位置分为靠近玻璃体一面膜和紧贴视网膜面膜,二个位置膜组织进行对比性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7块近玻璃体的MP以大量胶原纤维为主,分布的细胞是一些上皮样细胞,胞浆可含有色素颗粒;13块近视网膜面MP有大量足突细胞,其周围胶原丰富,细胞数量和类型增多,包括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结论视网膜脱离术后MP的组织结构表现层次上差异;玻璃体后界膜积极参与MP的形成;研究提示玻璃体后界膜在黄斑部粘连是发生继发性MP的一个原因。临床表现,患者通常为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 兔急性高眼压模型视网膜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R1mRNA的表达

    作者:王平宝;黄佩刚;蒋幼芹;陈主初

    目的了解高眼压状态下视网膜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的功能亚单位NMDAR1基因mRNA表达的情况。方法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β-肌动蛋白(β-actin)作内对照对高眼压模型眼视网膜内NMDAR1基因的mRNA进行半定量分析。16只大白兔的26只眼分成3组。实验组10只兔10只眼,前房穿刺生理盐水高压60 mm Hg(1 mm Hg=0.133 kPa)灌注,持续4 h。阳性对照组10只兔10只眼,为实验组的对侧眼,用实验组相同的方法以20 mm Hg的压力前房灌注持续4 h作阳性对照。正常对照组6只兔6只眼,不作眼球灌注处理。结果实验组的高眼压灌注眼与阳性对照眼NMDAR1的mRNA的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急性高眼压未改变兔视网膜NMDAR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 视网膜下液对培养的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苗琴;王竞

    目的了解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对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内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Western-blotting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作用于RPE细胞、FB一定时间后细胞内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在SRF作用4 h后两种细胞内bcl-2表达量都下降,但SRF作用下的RPE细胞和FB内bcl-2水平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而对照组在实验观察期末细胞内bcl-2蛋白水平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结论实验早期SRF具有促进RPE细胞、FB内Bcl-2表达的作用,但作用一定时间后加速细胞内bcl-2蛋白的降解。

  • 硅油取出术后眼压的变化

    作者:李苏雁;王文吉;陈钦元

    随着硅油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广泛应用,硅油填充术后的并发症如青光眼已引起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6]。为了解硅油取出术对眼压的影响尤其对硅油术后青光眼的疗效,我们对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的46例46只眼行硅油取出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1 资料和方法 46例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15例15只眼,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2±16)岁。均因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填充术,术前患青光眼者被排除。高眼压是指眼压≥21 mm Hg(1 mm Hg=0.133 kPa),低眼压是指眼压≤5 mm Hg。根据硅油取出前的眼压分为2组:正常眼压组共24只眼,眼压6~20(14.67±4.07) mm Hg;青光眼组有22只眼,眼压22~59(38.29±5.98) mm Hg,9只前房充满硅油的眼均为无晶状体眼,其中7只眼下方虹膜周边切除孔闭锁。硅油填充术后0.5~19.0个月(平均4.5个月)自角膜缘或睫状体平坦部取出硅油,硅油取出术后随访1~17个月(平均8个月),记录硅油取出前后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前房、虹膜周边切除孔有无或是否通畅及视网膜复位否。用t检验对硅油取出前后眼压进行统计学分析。2 结果 正常眼压组硅油取出术后眼压为(12.71±5.17) mm Hg,与硅油取出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20只眼眼压6~20 mm Hg,4只眼眼压≤5 mm Hg。而青光眼组硅油取出术后眼压为(17.58±7.91) mm Hg,与硅油取出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其中9只伴前房硅油眼中7只眼眼压得到控制,另2只眼则为低眼压;9只硅油明显乳化眼中仍有6只眼眼压≥21 mm Hg;继发闭角性青光眼的2只眼眼压未能控制,2只可疑为硅油过度充盈玻璃体腔的患眼于硅油充填术后半个月取出硅油眼压立即得到控制。46只眼硅油取出术后11只眼视力下降,占24%,其中包括视网膜再脱离4只眼、低眼压2只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只眼、高眼压2只眼。

  • 三氟啦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游离钙和三磷酸肌醇的影响

    作者:陈王君;洪晶;张忠志;吴景天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因此,研究药物对PVR的防治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拟用钙调素(calmodulin, CaM)抑制剂——三氟啦嗪( trifluoperazine ,TFP) 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豚鼠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细胞,应用IP3[3H]检测系统测定 RPE细胞内IP3浓度的动态变化,同时,应用Fura-2/AM荧光负荷技术测定RPE细胞内游离Ca2+([ Ca2+])i水平的变化,探讨在 TFP抑制RPE细胞增生过程中,IP3与[ Ca2+]i浓度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 材料:(IP3)[3H]检测试剂盒购自Amersham公司,液体闪烁计数仪LS-6500 Beckman产品,超高速离心机LE-89 Beckman 产品, F-2000荧光分光光度计日立公司产品,Fura-2/AM荧光指示剂Sigma产品。豚鼠RPE细胞培养及鉴定同文献[1]。药物作用曲线及细胞活力测定同文献[2]。 RPE细胞3H-TdR掺入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RPE细胞,以5×106细胞/ml密度接种于96孔培养板,常规培养 24 h。空白对照加入不含任何药物培养液,实验组按实验设计需要的含药培养液,各浓度及对照均设 3孔,培养 72 h后,以每孔37 kBq的3H-TdR标记RPE细胞 6 h,收集细胞于玻璃纤维膜上,烘干,加入闪烁液,液闪计数仪测定3H-TdR掺入每分钟计数值(counts per minute , CPM)。以上实验同样条件重复2次,并以cpm值计算DNA合成抑制率,即(对照组cpm-实验组cpm)/对照组cpm。 IP3活性检测方法:各组RPE细胞(5×106个细胞),以平衡盐液冲洗 2次,以 1 mmol/L 二氯化锂抑制IP3水解,37℃培养箱孵育30 min,液氮终止反应,-70℃保存。将各个样品于 0℃下研磨成粉末,再加入15%三氯乙酸2 ml, 4℃ 2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 1 ml加入水合饱和乙醚充分混合,再4℃ 2 000 r/min离心15 min,反复3次,下层水相用2 mol/L NaHCO3调pH值为7.5,-20℃保存,待测IP3,按说明书制成曲线,测IP3浓度。 细胞内[Ca2+]i测定:处于融合状态的豚鼠RPE细胞,在无血清的改良依格培养液中孵育24 h,制成细胞悬液,细胞活性在95%以上,以终浓度为 5 μmol/ml Fura-2/AM负载40 min[3],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发射波长为510 nm,激发波长为340 nm和380 nm,大荧光由0.1%Triton测得,小荧光由10 mmol/L的EGTA测得,每次测量前输入在上述两激发波下测得的自发荧光值及解离常数(224 nmol/L), 微机自动算出[Ca2+]i值。

  • C57小鼠出生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细胞发育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意义

    作者:龚健杨;蔡人杰

    以往研究表明[1],小鼠在出生后的2~3周内,视网膜仍然有一个显著、有序的发育和分化过程,因此研究实验性小鼠在出生后视网膜的发育,对于了解人类视网膜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帮助。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DNA多聚酶δ的辅助蛋白,其细胞内浓度变化与DNA合成一致,是评价细胞的增殖状态的指标之一[2,3]。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PCNA表达与细胞增殖、分化的时间、空间变化和细胞动力学变化间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 取出生后第1 d到第21 d的C57 BL/CC小鼠作石蜡切片,作HE染色及鼠抗人即用型PCNA以ABC法作免疫组化。实质细胞核显棕黄色颗粒为阳性。 2 结果 光镜观察(HE染色):出生第1 d的小鼠视网膜的细胞分为两层:内层为已经分化出的节细胞层;外层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外成神经细胞层,内外细胞层之间为一层无核的内丛状层。 神经节细胞层:第3 d开始,细胞数量开始明显减少,至第8 d变为单层,稳定在成年鼠的水平。 内核层:出生后第6 d,在成神经细胞层内1/2处出现了初的外丛状层,其内侧为内核层。从第7 d起,内核层内侧的圆形、核深染的细胞,开始由内向外逐渐替代成神经细胞,至第10~12 d,细胞层结构和成年鼠基本一致。

  • 6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的超微结构

    作者:陆融;徐明;黄兆喜;王丽天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眼底所见为黄斑区中央部边界清晰的红色圆形裂孔,大小约为1/4~1/2视盘直径。近年来,临床工作者意识到玻璃体-视网膜边界上移行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切线方向收缩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1,2]。根据这一理论而发展的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剥离已成为玻璃体注气及玻璃体切割的补充术式应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患者术后2年随访视力显著高于仅接受注气及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3]。我们选取1996年12月至1997年7月在美国阿拉巴马眼科医院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接受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剥离术的6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从玻璃体视网膜边界剥离的膜状组织,对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的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和分子构成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均散瞳后作眼底检查,以Gass[1]所定标准确诊。共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13~90岁。患者均无眼外伤史及全身病史,排除术中为血液、色素污染的组织,共获170片从玻璃体视网膜边界剥离的膜状组织,均于术后30 min内开始实验室研究。1.2 方法1.2.1 电镜及免疫定位组织以戊二醛及四氧化锇固定,脱水后用树脂包埋,切片,以醋酸铀及硝酸铅染色后用JOEL JEM-100CX电镜观察。免疫定位标本在固定前用一抗(抗laminin、perlecan、Ⅳ型胶原纤维)4 ℃培养8 h,然后用相对应的二抗室温培养2 h,其固定、脱水、染色同上述。1.2.2 免疫荧光染色手术剥离的膜状组织先以液氮冷冻,然后进行切片,一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Vimentin抗体,α-平滑肌角蛋白抗体)及相对应的带荧光颗粒的二抗均用磷酸缓冲液稀释后室温温箱培养。细胞先以-20 ℃甲醇固定15 min,以磷酸缓冲液洗3次后一抗、二抗处理同上,然后以荧光显微镜观察。1.2.3 组织培养以鼠尾韧带Ⅰ型胶原、碳酸氢钠、α-改良依格培养液凝聚成胶原纤维凝胶,将手术中剥离的膜状组织置于其上并以细胞培养液(高糖改良依格培养液、15%胎牛血清、20 mmol/L N-2-羟乙基哌嗪-N-2-乙磺酸缓冲液、25 mmol/L碳酸氯钠)培养,24、48、72 h后进行光镜观察。

  • 一氧化氮和氧自由基对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

    作者:张俊华;张国安;金威尔

    研究在何种情况下发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死亡以及RGCs发生死亡的机制,对防止青光眼是至关重要的。多种证据表明RGCs在胚胎发育及各种病理情况下均能被造成损伤。近年来,一氧化氮(NO)在血管,免疫,尤其在神经系统中的广泛作用,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1],在神经系统中,NO发挥神经递质的作用,但过量产生时可直接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2]。并且有研究发现NO的神经毒性与氧自由基(O2)存在有关。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亚硝基铁氰化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抗大鼠THY-1单克隆抗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和黄嘌呤(xanthine,X)购于Sigma公司;Hepes,DMEM培养基购于Gibco公司。神经生长因子(neurotrophic growth factor,NGF)购于邦定生物医学公司。1.2 方法 大鼠的RGCs培养参照钟一声方法[3]制备大鼠RGCs,应用抗大鼠THY-1单克隆抗体对培养细胞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 不同浓度亚硝基铁氰化钠(SNP)对培养大鼠RGCs的损伤,大鼠RGCs培养24 h后,用PBS漂洗2次,加含不同浓度的SNP的无血清培养基,以及同时加入终浓度500 μmol/L SNP和50 U SOD,作用5 min后,弃上清,换上培养基再培养24 h,然后收集上清液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释放量,细胞层以中性细胞摄取实验测定存活率,收集细胞,用低张力细胞裂解液(20 mmol/L Tris-HCl,pH7.5,2 mmol/L 乙二胺四乙酸,0.5% triton X-100)裂解细胞,离心(15 000 r/min,10min)分离上清液和沉淀,采用Burton的方法(二苯胺法)分别测定上清液及沉淀物中DNA含量,计算细胞DNA断裂百分率。 DNA断裂百分率=上清DNA含量/(上清液DNA含量+ 沉淀DNA含量)×100%。 O2 对培养的RGCs的损伤加入终浓度为50 U/L的XO和1 mmol/L的X产生O2体系,分别作用30 min,1 h和24 h,以及X/XO产生O2体系与500 μmol/L SNP同时加入作用30 min。其他实验方法同上。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后极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胡土荣

    后极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posterior pole breaks retinal detachment,PBRD)是指黄斑区或视盘及黄斑周围的裂孔所致的视网膜脱离。这些病例通过常规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填充气体的方法,常引起失败。我们采用显微玻璃体视网膜手术(micro-vitreoretinal surgery,MVRS)联合硅油填充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为了探讨该方法治疗PBRD的价值、适应证、提高疗效,现将1992年11月~1998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PBRD患者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 本组45例PBRD病例,包括黄斑孔性26只眼,其他部位后极孔性19只眼。年龄16~68岁。男23例,女22例。右眼26只,左眼19只,共45只眼。22只眼患有近视,其中黄斑裂孔性占15只眼。11只眼为穿孔伤性,其余均为孔源性。黄斑裂孔大多数为圆形或近圆形,大小从1/8~3 PD不等。10只眼合并周边部或后极部裂孔。其他部位后极部裂孔:视盘上方或颞上方裂孔7只眼,视盘下方或颞下方4只眼,鼻侧颞侧各1只眼,未记后极部裂孔部位6只眼。后极部裂孔大小从芝麻大小到4 PD不等,1只眼伴75°锯齿缘撕裂,后极部多发孔6只眼。34只眼孔源性PBRD的PVR情况:B级5只眼,C1级7只眼,C2级6只眼,D1级7只眼,D2级9只眼。3只眼伴脉络膜脱离。17只眼有MVRS或注气手术史,10只眼有伤口修补或眼内异物取出手术史。术前80%患者视力为光感至数指见表1。

  • 《中华眼底病杂志》稿约

    作者:

    《中华眼底病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眼科专业学术刊物,以广大眼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眼底病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眼底病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眼底病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眼底病临床和科研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眼底病学术交流。1 本刊刊载内容为视网膜、葡萄膜、玻璃体、视神经和视觉通路、全身病及神经眼科学与眼底有关疾病的临床与科研成果的文稿。2 本刊欢迎论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简报、临床病理( 病例)讨论、技术交流、讲座、综述、学术讨论、临床咨询、国内外学术动态、医学见闻等栏目的稿件。3 对来稿的要求3.1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论著摘要、病例报告、简报等不超过1 500字。3.2 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3.3 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并注明第一作者Email地址。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它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文章,于文题下列署名单位,于文末列整理者姓名,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地址。通信作者只列一位,由投稿者自己确定。3.4 摘要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中文摘要200~300 字,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不加连字符)、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作者应列出前3位,3位以上加“et al”;不属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例如:Li Xianyan,Wu Jianping,Qin Jiong,et al.Department of Pcdiatrics,First Hospital,Beijing Medical Univers ity,Beijing 100034,China3.5 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应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新版MeSH表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①可选和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②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直接的上位主题词;③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表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致。3.6 正文论著性文稿通常分引言、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正文首页只写文题,其下留出相应空格,由编辑在稿件审定刊用时填写作者姓名并标注单位与通信地址等。3.6.1 引言概述观察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实验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明确写出本研究的目的;无须进行文献综述,不要涉及本研究中数据或结论。一般不超过200字。3.6.2 方法描述实验对象(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的选择及基本情况。可列出建立实验方法的文献,对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阐明改进之处及理由。如为自己创新的方法则宜详述,以备它人重复。所有病例、动物、植物、药品、试剂和仪器,应说明来源、批号和规格。要写明为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及所用的统计方法并列出有关文献。3.6.3 结果按逻辑顺序在正文、表格和图中表达所得结果。结果的叙述应详细、确切、客观、不应与讨论内容混淆。3.6.4 讨论紧密结合本文报告的内容,着重讨论研究中的新发现及从中得出的结论,包括发现的意义及其限度,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不必重述已在引言和结果部分详述过的数据或资料。应将观察结果与其它有关研究相联系,并将本研究的结论与目的相关联,应避免不成熟的论点和本研究不足以得出的结论。理由充足时可提出设想和建议,但应恰如其分。3.7 医学名词以198 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199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3.8 图表凡用文字能表达的内容,尽量不用图和表,表和图的设计应科学、简洁、自明。表格请排写于相应正文段落之后,插图集中附于文后;图表均分别按其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稿用绘图墨水在绘图纸上绘制,高宽比例约为5∶8左右。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图题、图说明文字均用中、英文对照书写。 黑白照片必须清晰度和对比度良好,层次分明,彩色照片要求色彩鲜明,图像清晰。图片或照片大小要基本一致,必须另外用纸将说明写好,不要粘贴,背面用铅笔注明作者姓名、图序号,并标明上、下方向,照片中需说明的部位请按印刷制版要求规范制作箭头或注字并加解释,图片和照片不能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3.9 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如ng *kg-1*天-1应改为n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不能多于1条,如ng/kg/d应采用ng*kg-1*d-1或ng/(kg*d)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不可混用,如前列不宜采用ng/kg*d-1的形式。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但如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计量单位与旧制单位的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血压的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mm Hg),但首次使用时应注明mm Hg与kPa的核算系数(1 mm Hg=0.133 kPa)。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A”为斜体字。3.10 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三位数字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1,329.476,5”应写成“1 329.476 5”,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50.2±0.6)%不要写成5~95%,50.2±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写:4 cm×3 cm×5 cm,而不要写成4×3×5 cm3。3.11 统计学符号按G 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中位数仍用M);(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3)标准误用英文s ;(4)t检验用英文小写t;(5)F检验用英文大写F;(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 2;(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8)自由度用希文小写v(纽);(9)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10)样本数用英文小写n。以上符号均用斜体。3.12 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号分开 (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3.13 参考文献按GB7 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出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举例: 专著:作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1 李凤呜,罗成仁.眼的先天异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07-120. 2 Shieds JA,Shieds CL.Intraocular tumors:A Text and atlas.Philadephia:WB Sa unders,1992.117-136. 专著中析出文献:析出作者.析出题名.见:原文献作者. 原文献题名.卷(册).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 1 廖菊生.黄色斑点状眼底合并黄斑变性.见: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60-2261. 2 Guyer DR,Yannuzzi LA,Slakter JS,et al.Diagnostic indocyanine gree n videoangiograghy.In:Ryan SJ,ed.Retina.Vol 2.2nd ed.St.Louis:Mosby,1994.985 -996. 期刊:作者.题(著)名.刊名,出版年,卷号:起止页. 1 杨培增,梁舜薇,龚向明,等.β-转化生长因子的提纯及其对内毒素诱发的葡萄膜炎的抑制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01-104. 2 Tso MOM.Pathogenetic factor of aging macular degeneration.Opthalmology,198 8,92:628-635.3.14 志谢应列为对文稿工作有贡献但又不属作者的人,并且作者应先征得其本人书面同意。3.15 基金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例:“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 0);“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20-74)”,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省、部级及以上重点攻关项目,拟申报科技成果奖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来稿,请注明项目名称、编号,并附有关证书或证明复印件,经审稿合格后可以考虑优先发表。3.16 本刊采取双盲审稿,来稿应一式两份,以保证两审同时进行。请用20×20稿纸或在WPS下打印为20×20稿纸,其中一份为手写或打印稿,另一份可为复印件。投稿时将文题、姓名、单位(包括邮政编码、地址等)另写一页,正文之前只写文题,并空出填写作者姓名的位置。要求字迹清楚,英文摘要及参考文献应隔行打印,英文摘要另纸打印。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需排斜体字等均应予注明。凡字迹潦草、涂改不清的稿件,恕不受理。修改稿请同时注明联系电话、传真号码或Email备用。3.17 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有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4 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收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凡投寄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及在学术会议交流过的文稿,以及已用外文发表过的中文稿,不属一稿两投,但必须注明。寄作者修改稿3个月不寄还者,即属自动撤稿。本刊修、审、退稿均用平寄,请作者自留原稿,退稿时不退原稿。有关稿件处理事宜均与第一作者联系。5 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作者亲笔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即归中华医学会所有。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纸载体、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它形式出版,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6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7 来稿需付审稿费(1 500字以下10元,1 500字以上2 0元),在投寄稿件时邮汇给本刊编辑部,并请在单位推荐信上注明。来稿决定采用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制作费。版面费和制作彩图工本费可由作者从课题基金、科研费或其它费用中支付。确有困难者可申请减免。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赠当期杂志2册,论著性文章并赠单行本20份。8 来稿请寄:四川省成都市国学巷37号《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610041。请勿寄给个人。

  • 第七届全国临床视觉生理会议在广州召开

    作者:黄时洲

    第七届全国临床视觉生理学术会议作为第12届亚非眼科大会的卫星会议,于2000年11月9~10日在广州市召开。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电生理学组组长吴乐正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国内北京、上海和广东等16个省、市、自治区的95位代表参加了学术会议。上届学组副组长黎晓新教授、吴德正研究员和委员段俊国教授、王超英主任等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学术演讲。 本次学术会议内容丰富,既有多焦ERG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又有常规ERG、VEP、EOG、电生理联合测试及其他视觉生理检查的应用。在多焦ERG方面,吴乐正教授首先作了“对于视觉电生理新技术——多焦ERG的评价”的学术报告,有关多焦ERG新技术的报告及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各项参数的变异性,多焦ERG在视网膜脱离、Stagardt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和后极部视网膜病变功能评价中的应用。常规视觉电生理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了在各种眼科疾病的运用。与前几届全国临床视觉生理会议比较,本次会议论文的质量和研究深度有明显提高,也有部分实验性基础研究的论文报道。此外,也有探讨小瞳孔下ERG测定等技术性问题和眼眶手术监测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会议进行了半天的专题讲座,俄罗斯的Shamshinova教授和德国的Hoermann医生等分别进行了“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诊断中的电生理和心理物理学研究”和“罗兰多焦电生理仪”介绍,吴德正研究员、黄时洲副研究员、罗光伟博士和龙时先硕士分别作了多焦ERG/VEP的基本原理、多焦ERG的测定方法、多焦ERG的临床应用、多焦VEP的测定方法及临床应用的讲座,对促进掌握和应用多焦ERG技术起着有益的指导作用。

  • 浅谈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释义

    作者:文峰

    眼底血管造影主要包括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FFA自从1961年出现以来,它已广泛应用于眼底病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制及解剖、病理研究等,是眼底病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三十多年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FFA对视网膜血管疾患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病变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它对脉络膜疾患的观察及在眼底出血、水肿或有混浊性渗出液等情况下检测其原发病变却难以令人满意。导致上述缺陷的原因是由于FFA所采用的蓝色激发光为可见光(波长490 nm),难以穿透RPE、黄斑区叶黄素、出血及混浊性渗出液等;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多孔性,又使得荧光素钠能从正常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出来形成弥漫性的背景荧光,影响了对脉络膜深层结构的观察。因此临床上亟需一种新的方法来观察及研究脉络膜病变的眼底改变特征及在严重出血、渗出下能较好发现其原发病变。近几年开展起来的ICGA弥补了FFA的不足,它采用近红外光(波长805 nm)为激发光源,能增强穿透RPE和脉络膜的色素、黄斑区叶黄素、出血及混浊性渗出等;所用的染料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高达98%,使得其能较缓慢经过脉络膜毛细血管,且极少从窗孔型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出去而阻挡观察脉络膜结构。因此,ICGA可较好显示脉络膜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血液循环特征。FFA和ICGA这两种造影技术结合起来可对视网膜血管疾患、RPE病变、脉络膜相关疾病及病变间相互影响等作出较全面的评价[1]。 一种新的诊断技术的出现,无疑使人们对一些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需不断的总结、完善新技术的应用价值。针对FFA和ICGA来说,如何正确分析、理解和解释各种荧光征象,对提高眼底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很重要。如果造影释义欠正确或全面,常常可导致临床诊治的困惑甚至误诊,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释义水平,是摆在造影医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我们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FFA和ICGA只是眼底病检查的一种手段,仅依靠造影而不综合其他检查(眼科的和全身的)是无法得出正确的后诊断和结论的。以下几点对正确分析、理解和解释造影图像极有帮助。

  • 我国首次批准应用于黄斑变性的专用药物施图伦滴眼剂

    作者:

    德国进口的施图伦滴眼剂,主要成分为洋地黄甙和七叶甙,临床用于治疗黄斑变性,所有类型的眼疲劳及视网膜黄斑区有关疾病。国外的临床实验数据证明:使用施图伦滴眼剂每日3次,每次1滴,四周及一年后视力明显改善,平均远视力均从0.17提高到0.27,平均近视力从0.19提高到0.4和0.42。在国内完成的临床验证表明:滴用施图伦滴眼剂可明显改善眼血流,治疗后的黄斑区视网膜的血流量、血流速、红细胞移动速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滴用施图伦滴眼剂20~32天,每日3次,每次1滴,视力提高0.1~0.6,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均有明显改善。 本品为纯天然药物,清凉润滑,无任何毒副作用,不含防腐剂,过敏性患者也可放心使用(国药广审文2000070645)。 中国总经销:青岛立康医药有限公司 地址:青岛市汇泉路17号东海国际大厦6001室邮编:266071 电话:0532-3898000 传真:0532-3863699 E-mail:qdmhc@qd-public.sd.cninfo.net

  • 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预后

    作者:钱韶红;孙兴怀

    目的探讨玻璃体后脱离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116只患眼初诊时玻璃体检查结果与随访(10.7±2.2)个月时形成新生血管、发生黄斑水肿的临床资料,探讨玻璃体条件与眼后节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的关系。结果 FFA检查116只患眼中40只眼为缺血型改变,其中25只无玻璃体后脱离或部分性后脱离眼中,12只眼发现视网膜或(和)视盘新生血管形成,占48.0%;15只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眼中只有1只眼产生新生血管,占6.7%(P<0.05)。116只患眼中45只眼发生弥漫性黄斑水肿,占38.8%。视网膜黄斑粘连者黄斑水肿发生率为51.5%,显著高于视网膜黄斑分离者(22.0%)(P<0.01)。结论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对BRVO发生眼后节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具有一定阻止效应。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双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例

    作者:陈雪梅;廖瑞端;吴善宏;文峰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是一种由细胞介导免疫系统受损的疾病, 75%的患者可发现眼部病变,但AIDS患者并发双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病例国外仅报道1例[1],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曾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22岁。因戒毒期间双眼视物不清7 d来我科就诊。患者吸毒4年,吸毒方式以注射为主,有时用共用针头注射。无冶游史,无输血史。在戒毒所戒毒期间出现低热、全身乏力、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缓解,半个月后出现双眼视物不清,7 d后于 1997年5月16日来我院眼科诊治。检查:血压 12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眼部检查:双眼视力均为数指/30 cm,双眼前段未见异常,眼底视盘边界模糊不清,水肿隆起,周围有大量火焰状出血及黄白色渗出,视网膜静脉及其分支明显纡曲扩张,静脉周围亦见散在的火焰状出血,双眼改变类似(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显示左眼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正常,静脉回流时间明显延长(动脉充盈至静脉出现层流时间为 7 s),造影早期双眼视盘表面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明显扩张,随着造影时间延长荧光素渗漏呈强荧光,范围扩大,边界欠清;双眼视网膜静脉及其分支广泛纡曲扩张,晚期静脉管壁染色或荧光素渗漏,视盘周围及其他部位的视网膜图1 AIDS患者右眼眼底彩色像。视盘表面血管纡曲扩张,周围火焰状出血及黄白色渗出,视网膜静脉及其分支明显纡曲扩张图2 图1同眼FFA静脉期像。视盘表面血管明显扩张,荧光素渗漏,中央静脉及其分支广泛纡曲扩张

  • 氪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新生血管

    作者:吴又凯;武志峰;张清

    目的探讨氪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新生血管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7例视网膜静脉阻塞伴有新生血管的28只患眼采用氪绿、氪红激光进行光凝治疗。光凝后经6个月~2.5年随访,对比分析光凝前后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新生血管萎缩20只眼,占71.4%,好转6只眼,占21.4%,无效2只眼,占7.2%。视力进步17只眼,占60.7%。结论氪激光光凝术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新生血管的消退及预防其玻璃体积血具有显著疗效。

  •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激光治疗及随诊观察

    作者:绳月华;李若溪;陈有信;韩宝玲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是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其病程冗长,视网膜长期缺血、缺氧后诱发新生血管形成,可引起玻璃体积血,但若早期明确诊断,及时行激光治疗,可减轻黄斑水肿,保护视力,减少并发症。现对我院近10年来经过激光治疗并长期随诊,且资料完整的24例BRVO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一般资料:24例患者中,因视力下降前来就诊者10例,占41.7%,眼前有黑影飘动者12例,占50.2%。既往史:15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占62.5%。全部患者均为眼科普通门诊拟诊为BRVO后转眼底病门诊,进一步作各项检查后行激光治疗者,治疗后预约定期随诊,并复查各项检查。其中男13例,女11例;左眼15例,右眼9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4.7岁。BRVO的部位:位于主干者15例,占62.5%;第1分支者7例,占29.2%;第2分支者2例,占8.3%;颞上18例,占75.0%;颞下6例,占25.0%。随诊时间长10年,短3个月,平均2年。自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短7 d,长6个月,平均4个月;发病到第1次激光治疗的时间,长2年,短10 d,平均6个月。 检查方法:眼部常规检查,包括裸眼和矫正视力、眼前节裂隙灯检查,散瞳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眼底彩色照相,以及全身病因检查,包括胸部X线片(阳性者作结核菌素试验)以及血、尿常规检查,同时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激光扫描检眼镜(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检查,明确出血及无灌注区(non perfusion area,NPA)范围,有无侧支循环建立,及黄斑水肿程度,决定是否进行激光治疗。术前检查周边与中心视野(Humphrey视野计,60度,120点)。

  • 兔视网膜静脉阻塞眼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

    作者:卢海;张惠蓉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在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的发生发展中的参与机制。方法采用氩激光直接光凝法封闭兔眼视网膜静脉建立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模型。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法观察缺血视网膜组织及新生血管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结果缺血视网膜及新生血管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VEGF mRNA表达,表达的程度以视网膜新生血管组织中强。 VEGF mRNA的表达部位与视网膜组织缺血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对应性。结论 VEGF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参与机制。

  • 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

    作者:张帆;刘哲丽

    目的观察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的临床疗效。方法 RVO患者 28例 28只眼,其中非缺血型组18例18只眼,采用氪红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缺血型组10例10只眼,氪红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的同时行激光格子样或播散性光凝。术后每1~2周复查1次视力、眼底,术后2~3个月复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随访 5个月以上。结果 18只非缺血型RVO眼中有 7只眼形成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占38.9%,7只眼佳矫正视力提高(4.43±0.78)行,未建立吻合的11只眼佳矫正视力降低(0.19±0.67)行,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随访时间内,未建立吻合的11只眼中有 4只眼发展为缺血状态,占36.4%。10只缺血型RVO眼中有2只眼形成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占20.0%,视力提高6行;未形成吻合者,治疗前后视力没有改变(P>0.05)。结论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是治疗 RVO的一种新的有效疗法,尤其适用于非缺血型 RVO患者,成功的吻合可防止其发展至缺血状态。

  • 曹安民教授传略

    作者:

    曹安民教授现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眼科及病理学科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名誉教授、北京大学眼科中心主任、香港眼科医师学院顾问,前任院长、亚太眼科学会委员,名誉信托人、世界眼科学院第十一讲座教授,世界眼科理事会副主席。 曹教授于1961年至1967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医院任外科实习医师和眼科住院医师。完成眼科住院医师培训后,于1969年进入美国军队总医院病理学院任眼科医师和病理研究员,完成两年病理学专科培训后兼任美国佐治亚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眼科学临床助理教授,研究副教授。于1976年到1994年,任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医学院Lions眼科研究院眼科学教授,Ceorgiana Theobald眼科病理室主任,伊利诺州立大学眼耳医院视网膜黄斑病科主任,伊利诺Lions眼库主任。1994年至1999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讲座教授、主任、香港大学眼科名誉临床教授、香港眼科学院院长及奠基人。 曹教授的教育背景甚为广博,包括外科、内科、病理学及眼科学。由于多方面的医学素养,加上对脑神经科学之浓厚兴趣,故其研究目标专注于视网膜方面。曾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及一部专著。早期他主要从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研究,首次描述肿瘤的神经细胞与胶质细胞起源,并观察接受放射治疗后,许多肿瘤细胞出现感光细胞分化,逐渐转变为良性的现象。曹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为许多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经放疗产生良性转变从而得以保留眼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曹教授对于视神经乳头水肿的病理起源也有卓越的研究成果,此题目曾争论一世纪之久。曹教授从研究神经的轴浆运输入手,揭示出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视乳头神经内的压力和轴浆运输无论在生理和病理的情况下,都受颅内压、眼内压和血管内压的综合影响,而达到特定的平稳状态,由此推认,视乳头水肿实际上是视乳头神经轴浆运输滴流的表现,这一理论目前已得到公认。曹教授的另一研究领域为视网膜血管疾患,尤其是对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基于灵长类动物高血压模型的研究,曹教授提出了高血压眼部疾患的新分类法,即高血压视乳头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高血压脉络膜病变。这一分类有助于全面理解高血压眼部疾患的病理和治疗程序,并已被编入具权威性的高血压专著之中。曹教授的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贡献是对抗氧化剂在视网膜感光细胞损伤病理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结果证明:抗氧化剂能减轻疾病过程中感光细胞的损伤并延长寿命,从而证明药物治疗感光细胞变性类疾病的性能。近年来,曹教授的研究还涉及神经细胞的凋亡,以及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及强光损伤同样也引发视细胞凋亡。目前,曹教授的病理学研究已进入分子学水平,他正在从事老年性黄斑变性遗传基因改变和中药防治作用机制的研究。

  •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

    作者:马景学;叶存喜;史丰

    脉络膜缺损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眼底病,由眼泡胚裂闭合障碍所致。由于脉络膜缺损处视网膜发育不良呈变性萎缩状态,易出现视网膜裂孔或因玻璃体条索牵引而致视网膜脱离。以往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这类视网膜脱离成功率低,我们采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这种复杂型视网膜脱离9例9只眼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 先天性脉络膜缺损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9例9只眼,男4例,女5例;右眼7只,左眼2只。年龄1 0~32岁,25岁以下者8例,占88.9%。病程0. 5~3.0个月。术前患眼视力为光感~ 0.15,视力在0.01以下7只眼,占77.8%,其中光感者1只眼,眼前手动者3只眼,眼前数指者2只眼,0.01者1只眼,0.1 ~ 0.15者2只眼。脉络膜缺损累及视盘的4例患者术前视力均较差,为手动至眼前数指。除双眼脉络膜缺损外,双眼合并其他先天性异常:虹膜缺损9例,占100%;小眼球7例,占77.8%;眼球震颤5例,占55.6%;白内障及眼内斜各3例,各占33.3%;上睑下垂1例,占11.0%。对侧眼4只眼失明,占44.4%,均为先天性发育不良呈极小眼球;4只眼视力在0.2以下,仅1只眼视力为1.0。 患眼术前均用直接、间接检眼镜及三面镜进行详细检查及B型超声检查。9只眼在缺损区以外视网膜均呈扁平脱离,累及2至4个象限。视盘位于缺损区上方5只眼,位于缺损区内4只眼。 3只眼在缺损区内查见1~2个椭圆形可疑视网膜裂孔,在术中得到证实。其余6只眼在缺损区内外均未见视网膜裂孔。超声检查下9只眼均显示缺损区巩膜后凹。 全部病例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术、眼内光凝、气液交换,5只眼眼内注入20% SF6,3只眼眼内注入15% C3F8,1只眼行硅油填充术,术后患者俯卧7~1 0 d。2只眼因术前严重白内障同时行经睫状体扁平部晶状体切除术;2只眼行巩膜环扎术。术中在Volk倒像角膜接触镜下对脉络膜缺损区及周边视网膜进行详查。全部患眼缺损区外均无玻璃体后脱离,术中切除中轴部玻璃体后,用玻璃体切割头负压吸引剥离玻璃体后界膜,再完全切除。气液交换与眼内引流同步进行,先通过脉络膜缺损区边缘或区内试行缓慢引流。气液交换过程中,8只眼在上述区域发现黏稠视网膜下液自裂孔处流出。其中1只眼视网膜裂孔位于缺损区边缘,其余眼视网膜裂孔位于缺损区内。1只眼术前术中均未找见裂孔,气液交换也未能使整个视网膜复位,行眼内电凝视网膜切开内引流,使视网膜完全复位。术中眼内光凝方法:围绕脉络膜缺损区行2~3排半导体激光光凝(波长532 nm)。缺损区累及视盘者,乳斑束区视网膜保留不行光凝,避免损害视功能。缺损周边部光凝困难者,术后5 ~ 7 d经裂隙灯投射系统氪离子激光补充光凝。对侧眼有视力的5只眼的脉络膜缺损区周围采用氪绿激光进行3排包绕性光凝,预防发生视网膜脱离。

  • B型超声、CT及MRI检查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虹;宋国祥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到目前为止,国内对RB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眼球摘除。但许多内眼疾病临床表现与RB 相似[1,2],因此术前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我院自1979年7月~1999年9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RB 81例,术后均被病理组织学证实。现将其影像学特征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81例RB患者中,男47例,女34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年龄3岁;左眼45例,右眼29例,双眼7例。患者就诊原因为瞳孔区黄白色反光66例,斜视7例,视力丧失6例,眼球突出2例。B型超声检查76例,CT检查39例,MRI检查3例,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image,CDI)检查18例。2 结果 B型超声检查均发现眼内实体性肿物,与眼球壁相连,肿物形状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不整齐,内回声多少不等,不均匀,透声中等,3例肿瘤内可见无回声区。此外,B型超声显示肿瘤内强回声光斑及声影61例,占80.0%(图1),视网膜脱离6例,视神经增粗2例,肿瘤向眶内蔓延2例。 CT检查均发现眼内高密度影,不均质,有钙斑者29例,占CT检查者的75.0%(图2),视神经增粗6例,眼球增大5例,眼内肿物向眶内蔓延3例,眼球突出1例,眶腔扩大1例。CDI检查均可见B型超声检查所显示的图像,此外还可见肿瘤内有丰富的彩色血流,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多普勒频谱显示为高阻力型动脉频谱,大血流速度0.09~0.33 m/s (图3,4)。仅1例肿瘤内无彩色血流显示;CDI显示血流甚为丰富。MRI检查者中2例肿瘤图1 视网膜母细胞瘤B型超声图像。玻璃体内类圆形中等回声实体性肿物,其中可见团块状及斑点状强回声光斑即钙斑(黑箭头),其后有声影(白箭头) 图2 视网膜母细胞瘤CT图像。左眼玻璃体弥漫性密度增高,其中可见形状不规则的高密度区即钙斑(黑箭头)图3 视网膜母细胞瘤CDI图像。玻璃体内球形强回声病变,肿瘤内血流丰富,由视网膜中央动脉供血(黑箭头)图4 视网膜母细胞瘤频谱图。血流频谱图显示为高阻力型动脉频谱,各个波彼此不相连续图5 视网膜母细胞瘤MRI图像。T1WI显示右眼玻璃体内半圆形占位病变,呈中等高信号(白箭头)[ ST6HZ〗图6 视网膜母细胞瘤MRI图像

  • 视盘先天异常黄斑病变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作者:王光璐;马凯;张风;熊颖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显示眼底的断层扫描图像,特别有助于黄斑疾病的诊断。我们用OCT对部分视盘先天异常合并黄斑病变者进行了检查,希望对其黄斑病变发病机制和病变性质的理解有所帮助。 例1 男,45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年多就诊。检查:视力右眼1.5,左眼0.05,不能矫正。右眼外眼及眼底检查正常。左眼眼前节正常,视盘颞侧缘内有深灰色小凹,黄斑部有浅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约3 PD。诊断:左眼先天性视盘小凹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右眼黄斑部正常。左眼黄斑区视网膜脱离与劈裂并存。靠近视盘有一小脱离,与劈裂腔无交通。黄斑中心有一大的脱离区与劈裂腔相通。劈裂腔与视盘小凹相通,而脱离腔并不直接与小凹相通。黄斑的正常凹陷已消失,代之以向前突起(图1)。在视盘小凹外缘行氪黄绿色激光光凝,110~140 mW,0.15 s,100 μm 光斑,57个光凝点成2排交错分布,光斑呈灰白色反应。光凝后2个月复查眼底及OCT,病变区无明显变化。后行左眼玻璃体切割加球内注气术,术后黄斑部平复,仍在观察中。 例2 女,16岁。因右眼视物不清2年就诊。检查:视力右眼0.05,矫正0.2,左眼0.05,矫正1.0。右眼眼前节正常,视盘较左眼大而深,表面有机化物,盘缘有一不完整的色素环,环外有灰白色环状嵴,嵴外有一色素上皮萎缩环包绕。约有20支较细血管自盘缘分出,黄斑区及上方有浅的视网膜脱离。左外眼及眼底均正常。诊断:右眼牵牛花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OCT检查:右眼黄斑区可见一较大劈裂腔,腔间液体呈弱光反射,从黄斑延续至视盘颞侧缘内。黄斑中心有一脱离区与劈裂腔相交通。在视盘上缘外扫描,仅见视网膜劈裂腔与盘缘相连,劈裂腔间丝状物相连清晰可见,未见视网膜脱离。视盘其他方向扫描则未见异常(图2)。先后在视盘颞侧及上缘外行2 次氪黄绿激光光凝治疗,180~200 mW, 0.2 s,53~ 67个点, 200 μm光斑,光斑呈淡灰白色光凝反应。3 个月后OCT复查,右眼视盘颞侧缘外的液腔通道似稍变窄,液体并未见吸收。

中华眼底病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