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중화흉심혈관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34/R
  • 国内刊号: 李昕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xxxg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高危冠心病患者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疗效比较

    作者:孙勇新;丁文军;夏利民;王春生

    目的 比较EuroSCORE≥7分的高危冠心病患者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效果的优劣.方法 2008年9月至2011年3月,145例EuroSCORE≥7分冠心病患者以抽签方式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组,71例)和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组,74例),onpump组17例患者自愿选择非体外循环手术、6例未完成术后随访,均予以剔除;off-pump组2例选择体外循环手术、3例术中转on-pump、3例未完成术后随访,均予以剔除.终11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冠心病患者入选,on-pump组48例,off-pump组66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围手术期详细资料.术后进行1个月随访.结果 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乳内动脉应用率、正性肌力药物应用和IABP辅助方面相似,P>0.05.而on-pump组与off-pump组相比,手术时间较长,但旁路移植支数更多,再血管化率更高[(3.71±0.55)支对(2.82±0.39)支],P<0.05.两组在围手术期病死率和多种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on-pump组比off-pump组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875.0±134.2)ml对(589.4±102.5)nl]及输血量[(656.3±84.4)ml对(433.3±62.9)ml]明显增多,P<0.05.术后1个月两组心功能、心绞痛症状及心脏超声指标,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冠心病患者,与OPCAB相比,on-pump CABG并未增加术后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肺损伤的发生,而再血管化更完全,但缺点在于术后出血多、血制品使用多.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二次开胸止血67例

    作者:高杰;刘岩;苏丕雄;张希涛;颜钧;顾松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出血的常见部位.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行CABG术2765例,发生二次开胸止血67例(占2.4%),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总结常见的出血部位.结果 应用乳内动脉、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天、合并有高血压、CABG+其他手术、年龄>70岁等,是引起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危险因素(P<0.05).与是否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LABP的应用、合并糖尿病、旁路移植的支数无相关性(P>0.05).48例出血部位明确,依次是:乳内动脉及其创面、静脉旁路血管、胸骨、升主动脉插管口、胸腺窝、膈肌切口、钢丝孔.结论 术前充分准备、尽可能避免相关危险因素、术中止血操作仔细,可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 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及术后早期结果

    作者:高峰;尤斌;李平;徐屹;许李力;刘硕;李光;秦广宁

    目的 探讨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20例单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7.60±12.28)岁.患者采用双腔气管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骨旁第3肋间切口,腋前线第4肋间置入阻断钳阻断升主动脉,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无死亡,1例因主动脉吻合口出血转为前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置换术,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19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平均体外循环(124.00±39.83)min,主动脉阻断(97.21±33.17) min,气管插管(13.55±3.87)h,术后ICU停留(16.34±3.82)h,术后平均住院(6.63±1.45)天.未输血患者13例.平均切口长度(4.73±0.54)cm.术后复查无瓣周漏,无瓣膜功能障碍.电话或门诊随访,l例因脑梗塞死亡,余19例均恢复良好,没有瓣周漏,心功能Ⅰ级.结论 采用股动、静脉插管技术建立体外循环,右胸第3肋间微小切口完成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出血、输血少,美容效果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性切除术5年后的晚期复发

    作者:黄宪平;周伟鹤;章岳峰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手术5年后无复发患者晚期复发的风险和意义.方法 以496例行完全性切除术的Ⅰ期、Ⅱ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后前2年每3个月至门诊复查1次,2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包括查体、影像学检查和检查肿瘤标志物,必要时进行病理学检查.5年无复发者336例继续随访3年,并收集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主要观察终点是肺癌复发,数据收集至2011年1月.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无复发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晚期复发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496例患者术后5年109例死于肺癌复发,33例死于其他原因,18例带瘤生存,336例无复发.无复发者继续随访3~36个月,中位27个月.随访期中34例(10.1%)发生晚期复发,局部复发(纵隔淋巴结复发6例、同侧肺复发3例、胸膜播散2例、其他2例)13例(38.2%),远处转移(多器官转移8例、单器官转移13例中对侧肺脏5例、肝脏3例、中枢神经2例、其他3例)21例(61.8%).单因素分析发现吸烟、癌胚抗原、分化程度、瘤内淋巴管浸润、瘤内血管浸润、胸膜受累和病理分期是影响3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瘤内血管浸润和瘤内淋巴管浸润是影响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完全性切除术5年后的NSCLC患者仍存在晚期复发风险,尤其是有瘤内血管浸润和淋巴管浸润的患者,对于该类患者术后5年继续随访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 再次开胸瘘修补术治疗肺切除术后早期支气管胸膜瘘

    作者:段亮;陈晓峰;朱余明;陈昶;汪浩;童稳圃;丁嘉安;姜格宁

    目的 总结采用再次手术瘘修补结合自体带蒂肌瓣组织包盖残端的方法治疗23例肺切除术后早期支气管胸膜瘘(BPF)(9例伴有胸腔感染)的经验,并对治疗选择进行探讨.方法 23例中第一次手术方式全肺切除13例,肺叶切除10例.BPF发生时间为术后5~40天,平均21天.BPF确诊后,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并考虑行二次开胸瘘修补术.4例采用直接缝合修补瘘口,10例重新切除残端至正常组织后再次缝合,7例切除残端后行支气管成形或隆凸成形术,2例将带蒂肌瓣缝合到瘘口边缘达到封闭;瘘修补后残端后包埋的肌瓣包括肋间肌瓣5例,肋背阔肌瓣10例、前锯肌瓣6例、骶棘肌2例.瘘修补术后常规给予胸腔冲冼.结果无术中及术后近期死亡.术后并发严重并发症4例,均对症治疗后痊愈.21例瘘口修补成功,失败2例,成功率为91.3%.1例修补后2年因残端复发致BPF伴脓胸,其余均无BPF复发.结论 肺切除术后早期BPF,即使有胸腔感染,如果预期可耐受手术,应尽早积极手术修补瘘口并以带蒂胸壁肌瓣包盖,结合术后胸腔持续冲洗,可获得良好效果.

  • 前纵隔巨大多形性脂肪瘤1例

    作者:王君;徐美清;魏大中

    患者女,45岁.发现纵隔占位20余年,胸闷、气急10余年,加重2年.胸部增强CT示前纵隔及两胸腔前部巨大混杂密度影,病灶围绕纵隔大血管,上腔静脉受压(图1).完善术前常规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于2011年9月经胸骨正中劈开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前纵隔并延伸至两侧胸腔.完整切除肿瘤,瘤体约50cm×20cm×10cm,重达4kg,肿瘤表面包膜完整、光滑,质地中等(图2),切面灰黄、灰白色,无出血坏死.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病理报告(纵隔)多形性脂肪瘤.镜下见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及少量"花环样"多核巨细胞构成,局部细胞有异形.

  •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累及肋间神经1例

    作者:詹必成;刘建;陈亮;朱全

    患者男,36岁.间断干咳,胸部CT检查提示右侧胸膜多发占位(图1).查体:颈、四肢躯干遍布大小不等体表结节,大直径约3cm,皮肤多处咖啡牛奶斑,腋下皮肤有雀斑,余体征无特殊.X线胸片示右侧胸膜多发占位(图2).2011年2月全麻下行胸腔镜探查,术中见第6、10肋问胸膜外多发结节,切开胸膜,外观为乳白色,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大小不一,相互串联呈珠样(图3),完整切除全部结节直至两端正常肋间神经,其中近端接近脊椎.切除标本第6肋间处长21.5cm,第10肋间处长18.8cm,大结节6.8 cm×2.8cm(图4).切除体表1枚结节一同送病理检查.术后病理示肋间神经结节、体表结节均为神经纤维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咳嗽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 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Ⅰ在胸主动脉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路喆鑫;连锋;薛松;朱洪生

    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较常见,是复杂、凶险的心血管疾病.病变通常位于升主动脉,由于动脉管壁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坏死、弹性纤维变性和黏液样物质沉积,导致主动脉呈瘤样突出,同时在动脉血流的冲击压力下不断膨大,终形成夹层动脉瘤甚至破裂[1].

  • 终末期心力衰竭外科治疗的进展与思考

    作者:刘维永;金振晓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病晚期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显著上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心力衰竭患者已高达2250万人,且正以200万人的速度逐年递增.普通人群中心力衰竭总患病率为2%~3%,在70~80岁老年人群中则为10%~20%.尽管药物等内科治疗心力衰竭的方法有了很大进展,但部分重症病例仍无法改善,并于短期内死亡,称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我们回顾近代对终末期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与研究进展,并就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 心脏干细胞生长微环境及其体外生物学特性

    作者:刘云奇;杨嵩;张希;许哲;陈冠雄

    目的 研究在体外培养心肌组织过程中,心脏干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8周龄SD大鼠,心肌组织切碎后依次用胰酶和胶原酶消化,收集组织块培养,待新生细胞铺满容器底时传代.取第3代干细胞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相关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培养基中加入EdU标记的增殖细胞后,培养的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TUNEL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心肌组织培养7~10天后有明亮的圆形细胞长出,其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具有自动分化倾向.免疫荧光检测示:分裂象细胞c-kit阳性;多数细胞o-sarcomeric actin、cardiac troponin T、flk-1、vemintin阳性;部分细胞α-smooth muscle actin、connexin-43、CD31、CD45阳性,CD90阴性.培养的组织块切片后染色见大量新生细胞生长的同时伴随心肌细胞的凋亡,心肌间胶原纤维重塑;增殖期细胞EdU染色阳性;MMP-2、MMP-9及TGF-β1在心肌组织表达丰富,而在增殖细胞则较少表达.结论 心肌组织体外培养可便捷获取心脏干细胞,心脏干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伴随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其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有自动分化倾向.

  • 中西医结合改善高龄患者体外循环后肠功能障碍

    作者:张治国;洪暄;孙梅;叶亮;李铁岩;范慧敏;刘中民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龄患者体外循环后肠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取高龄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谷氨酰胺( Gln)组和中西联合组,Gln组在术日CPB开始后和术后2天内分别静脉给予Gln 0.4g/kg.联合组在Gln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分型,于术前及术后给与不同中药制剂.术前及术后即刻、1天和2天检测血浆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 IL-6)以及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仪,于患者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2 cm内进行检测舒张期峰值流速(EDV)、搏动指数(PI).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体外循环后Gln组血浆内毒素水平、IL-6和DAO水平均降低.体外循环后及术后1天联合组较Gln组内毒素、IL-6以及DAO水平均降低.彩色多普勒分析EDV及PI,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及Gln组术后EDV明显升高,PI降低,术后即刻及术后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谷氨酰胺二肽对体外循环后的肠黏膜屏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应用中医药制剂更有利于高龄患者体外循环后肠功能的恢复.

  • HIV感染患者的心脏手术管理及手术对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

    作者:但攀;周雪峰;赵金平;王乐;徐明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患者非HIV相关性死亡的首要致死原因[1].对合并心脏疾病的艾滋病患者,手术治疗能改善其生活质量.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我们共收治艾滋病合并心脏疾病患者3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 213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作者:毛宇强;韩云;石文君

    胸腔镜手术在过去的20年里被患者普遍接受[1].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我们进行了213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以每6个月为一个阶段分为3个阶段,现对3个阶段的中转开胸率、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目及探查组数进行对比总结.

  • 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凝血与纤溶反应

    作者:刘楠;郑军;尚蔚;孙博;孙立忠

    目的 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凝血与纤溶反应的变化与夹层发生和手术过程的相关性,探讨其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1年8月至12月,30例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下(DHCA)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部替换加象鼻支架手术),男22例,女8例;年龄(43±9.13)岁.术前诊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6例;慢性动脉瘤4例.将病例分为急性组(A组)20例;慢性组(C组)10例.所有患者于围手术期各时间点检测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C)等指标.对两组的观察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做λ 2检验.结果 A组FDP术前、术后峰值水平均较C组显著升高[(57.3±75.1)mg/L、(63.5±53.8)mg/L对(3.7±4.1) mg/L、(14.2±6.7)mg/L,P<0.05]; D-dimer术前、术后峰值均较C组显著升高[(2202.0 ±2518.8) μg/L、(4027.7±1830.7) μg/L对(377.9±376.4) μg/L( 1114.8±848.8) μg/L,P<0.05].A组SFMC和TAT术前[(61.2±31.3) pg/ml和(9.4±5.2) ng/ml]及术后多个时间点水平均较C组[(29.9±6.3)pg/ml和(5.2±2.1)ng/ml]显著升高(P<0.05).PLT A组术前(156.0±58.1)×109/L显著低于C组(239.3±99.1)×109/L(P <0.05),术后两组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病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凝血与纤溶活性增强与夹层病变本身和手术过程相关,会增加出凝血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影响手术结果.

  • 腔内修复治疗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潘旭东;黄连军;郑军;刘永民;马维国;刘宁宁;李建荣;孙立忠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治疗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期效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EVAR治疗30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CRI组),选取同一时间段连续EVAR治疗的30例非CRI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对照(非CRI组).所有患者均为发病在14天以内的非马方综合征患者,通过主动脉CTA确诊.57例患者局部麻醉下完成EVAR,同期完成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置入2例、肾动脉支架置入2例.3例在全身麻醉下先行右腋动脉至左腋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的“Y”形人工血管转流术,后行EVAR.术后1个月和1年随访复查肾功能和CTA,评价疗效.结果 CRI组患者年龄显著低于非CRI组[(44.7±13.2)岁对(53.7±16.2)岁,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CRI组(16.7%对3.3%,P<0.05),均治愈.1例CRI组患者术后6个月因支架远端新发夹层破口,再次入院行EVAR后治愈.术后1个月和1年复查肾功能和CTA,所有患者无肾功能损害加重;CTA显示支架无明显变形、移位和内漏,主动脉真腔及分支动脉血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合并CRI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积极行EVAR治疗后,早期效果满意,术后1个月和1年无内漏、夹层破裂出血、神经系统缺血和腹腔脏器缺血等并发症和死亡.

  • 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陈鑫;黄福华;徐明;汪藜明;蒋英硕;邱志兵;肖立琼;陈绪军;刘培生;王睿

    目的 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孙氏手术(主动脉弓部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的临床经验与随访结果.方法 2004年8月至2012年3月,73例急性A型夹层患者施行了孙氏手术,其中男60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6(26 ~79)岁.手术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单纯行升主动脉替换加孙氏手术30例;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术)加孙氏手术10例,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替换加孙氏手术12例,主动脉瓣成形加孙氏手术21例(同时行主动脉窦重建1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9例,术后通过CTA评价胸腹主动脉塑形及假腔愈合情况.结果 体外循环平均(248.1±69.8)min,选择性脑灌注(38.2±10.5)min.手术死亡5例(6.85%,5/73例).术后60例随访2个月~7.6年,术后3个月CTA复查显示,91.7%的患者主动脉夹层的假腔在膈肌水平形成血栓,患者术后1、5和7年的生存率分别是97%、87%和81%.结论 孙氏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作者:孙立忠;赵海鹏;朱俊明;刘永民;郑军;马维国

    目的 总结外科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效果和临床经验,分析影响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8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54例,女27例;年龄19~77岁,平均(41.6±11.7)岁.合并高血压48例,马方综合征15例,主动脉根部瘤7例,主动脉窦部扩张、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缩窄各1例.其中二次手术18例,三次手术4例.对再次手术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主动脉弓部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16例,同期Bentall手术7例,升主动脉替换2例,David手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例;胸腹主动脉替换31例;支架象鼻术24例,同期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5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成形3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建2例,双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1例;胸降主动脉替换9例;内漏修补1例.术后2例死于出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均为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患者,住院病死率2.5%(2/8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6/81例),其中二次开胸止血3例,呼吸功能不全气管切开1例,术后食管瘘开胸探查+空肠造瘘1例,声音嘶哑1例.全组无截瘫及卒中.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马方综合征是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 外科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早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马方综合征是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危险因素.

  • 妊娠合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作者:朱俊明;李炳;梁岳培;乔志钰;陈雷;刘巍;里程楠;孙立忠

    目的 总结妊娠合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6例妊娠合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接受治疗,年龄24~37岁,平均31岁.妊娠12~38周,平均24.5周.4例马方综合征,2例妊娠期高血压.主动脉夹层病理分型A3S1例,A2C2例,A3C3例.5例手术治疗,1例药物保守治疗.手术在低温体外循环或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完成.其中Bentall手术1例,Bentall加孙氏手术2例,升主动脉替换加孙氏手术2例,术后母亲和活体胎儿均接受随访.结果 接受药物治疗患者治疗9天后因为主动脉夹层破裂母体及胎儿死亡.5例接受外科手术患者母体均生存,胎儿成活3例,死亡2例.体外循环75~210min,平均167min;主动脉阻断83~145min,平均98min;停循环19~27min,平均23.5min.随访1.0~3.5年,平均2.2年,5例均生存.CT示手术部位形态、结构、血流无异常,支架远端的自体血管无扩张;3例婴儿生长发育好,智力正常.结论 妊娠合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风险高、夹层破裂可导致母体及胎儿死亡的不良后果.术前应在多学科会诊下综合考虑主动脉病理改变、妊娠周龄来决定灌注部位、体外循环方法,选择恰当的胎儿处理方式及手术方式,从而有效的保证母婴的安全.

  • 6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不同温度下手术的效果分析

    作者:刘宗泓;孟维鑫;孙博;王柏春;刘宏宇

    目的 分析不同温度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2007年4月至2012年3月65例接受主动脉根部成形加升主动脉置换加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降温程度不同分为A、B两组,A组温度控制在20℃~24℃;B组温度控制在25℃~28℃.对比分析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脑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术后引流量、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术后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使用以及术后死亡比例方面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温停循环手术中,在保证熟练的手术操作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降温水平是安全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对患者身体的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和患者恢复时间,减少用血量,减少并发症.

  • 腔内治疗累及内脏动脉的腹主动脉夹层2例

    作者:张勇;王胜;梁家立;郑晓舟

    腹主动脉夹层经常累及内脏动脉供血,诊疗不当会导致夹层破裂、肠坏死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内脏动脉累及范围不同,手术方式亦不同.外科手术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大.我们采用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封堵治疗2例破口位于肾动脉的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后早期抗凝处理

    作者:姜兆磊;梅举;丁芳宝;鲍春荣;汤敏;朱家全;马南;黄健兵;刘浩;张俊文;杨琦

    目的 总结应用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选择性抗凝处理的经验.方法 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75例,其中男65例,女10例;年龄22~81岁,平均(59.1±13.5)岁.术前采用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病变情况进行评估,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胸降主动脉直径为22~42mm,平均(30.3±4.0)mm,夹层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1.5cm 29例(均为右椎动脉优势),<1.5cm 46例(左椎动脉优势2例).术中根据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左椎动脉优势且术中需要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先常规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术后对支架近端完全或部分封闭左锁骨下动脉(无内漏且远端无残余破口)者,支架置入术后第2天开始予阿司匹林100mg/天抗凝,维持3个月.术后早期观察患者有无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或体征;术后3个月行头颅及胸腹部CT,了解支架位置、假腔内血栓形成、主要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有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果 75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术中主动脉支架直径26~46 mm,平均(34.3±4.0)mm.2例术前评估为左椎动脉优势,术中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术.术中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完全或部分封闭58例,完全封闭19例,开口2/3封闭15例,开口1/2封闭24例;其中56例无内漏及残余破口,术后早期进行抗凝治疗,预防椎动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死亡2例(2.7%),分别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夹层破裂,其余患者均成功治愈出院,术后住院时间4~19天,平均(7.9±3.5)天,无脑梗死或截瘫病例.随访6~66个月,1例死于呼吸系统疾病,1例于术后19月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行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置换术,1例于术后4年因支架近端新发夹层再次行腔内支架置入术.随访期未发生脑梗死、截瘫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对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中完全或部分封闭左锁骨下动脉的患者,术后早期抗凝可安全、有效的预防与椎动脉血栓形成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