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중화흉심혈관외과잡지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0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2434/R
  • 国内刊号: 李昕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http://zhxxxgwkzz.yiigle.com/
  • 曾用名: 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T2胸中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

    作者:朱坤寿;王枫;张德荣

    目的 探讨T2胸中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和规律.方法 分析246例接受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的T2胸中段食管鳞癌病人的临床病理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每例病人清扫淋巴结15~59枚,平均25枚.其中129例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颈、胸和腹三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8.9%、28.5%和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肿瘤长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血管浸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有意义因素.结论 T2胸中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长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血管浸润明显相关;T2胸中段食管鳞癌有上、下双向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应行三野淋巴结清扫,对胸中段超出T2的食管鳞癌也应行以上手术.

  • 杂交技术治疗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作者:李守军;陈伟丹;张瑛;张浩;王德;花中东;李文雷;胡盛寿

    目的 总结杂交技术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的即刻疗效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超声引导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膜性闭锁30例,年龄1天~48个月,平均(4.59±3.21)个月.胸骨正中切口,于右室流出道距离肺动脉瓣环下约2 cm缝荷包线,然后置入导丝.在超声引导下置入穿刺鞘管.确认穿刺针对准膜性闭锁的瓣膜后,在钢丝引导下放入球囊扩张管进行扩张,超声提示肺动脉瓣开放满意.<3个月病婴行改良Blalock-Taussig(B-T)体肺分流术,并同期行动脉导管结扎术.>3个月病婴行球囊扩张术后,如血氧饱和度改善明显,不常规行改良B-T分流术,并保留动脉导管开放,如血氧饱和度改善不明显,则考虑行改良B-T分流术,结扎或保留动脉导管.>5个月病儿行球囊扩张后血氧饱和度改善不满意,且重度右心发育不良,则选择双向Glenn术.结果 30例行球囊扩张均取得成功,同期行动脉导管结扎术25例,改良B-T分流术8例,双向Glenn术2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因低氧血症,术后第3天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和改良B-T分流术;余者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顺利出院.术后随访1.5~62.0个月,平均(18.7±17.2)个月.血氧饱和度由术前0.73±0.08上升至0.94±0.04,心功能Ⅰ级.院外死亡5例,25例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杂交技术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是一种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膜性闭锁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Norwood术后心导管造影检查的应用及介入治疗

    作者:张炜;刘建实;Martin Schneider;Peter Zartner

    目的 探讨Norwood术后心导管造影检查结果以及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13例病婴均为Norwood术后而尚未行Glenn手术者,其中12例接受了介入治疗.结果 13例中6例出现新主动脉弓再狭窄,行主动脉成形术.1例左肺动脉狭窄,行左肺动脉球囊扩张术,3个月后左肺动脉置入支架.2例Sano-Shunt狭窄和1例BT-Shunt狭窄,均置入支架治疗,改善肺血流.4例合并体肺动脉侧支,其中3例采用Coil行侧支血管堵塞术,另1例于次日Glenn手术术中结扎.结论 Norwood术后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发生率很高,术后造影和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以及对新主动脉弓或肺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是必要的.

  • 代谢综合征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的影响

    作者:毛斌;邵娟娟;陈辛亮;张健群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围术期的影响.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连续1060例OPCABG病人分为MS组与非MS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房颤发生率、多器官衰竭评分(MODS)、心脏外科术后评分(PSCS)、PaO2/FiO2以及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pressure-adjusted heart rate,PAHR).结果 MS对OPCABG的病死率、房颤发生率、脑卒中、IABP和ECMO、透析的使用率无影响.但手术当天,MS组的MODS评分为2.57±1.62,PSCS评分为4.27±2.15,显著高于非MS组的2.15±1.65,3.92±2.29,P<0.05;PaO2/FiO2在MS组为249.23±110.99,显著低于非MS组的283.33±114.35,P<0.01;MS组的PAHR为9.98±3.54,显著高于非MS组的9.23±3.88,P<0.05.手术后第1天,MS组的MODS评分为3.05±1.64.显著高于非Ms组的2.82±1.72,P<0.05;PaO2/FiO2在MS组为277.11±122.99,显著低于非MS组,318.47±143.84,P<0.05.结论 MS对OPCABG的病死率、房颤发生率、脑卒中、IABP和ECMO、透析的使用率无影响,但在术后当天和术后第1天,MS可以对OPCABG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系统产生短暂的负面影响.

  • 双支架Nuss手术治疗青少年漏斗胸

    作者:刘全;王建军;赵峰;翟伟;严会智

    目的 探讨使用双支架治疗青少年大范围漏斗胸微创Nuss手术的适应证、可行性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31例中男24例,女7例;年龄14~18岁,平均(15.32±3.12)岁.根据Hallar指数均评价为中到重度,凹陷范围为4个肋间以上.选择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两点或者多点双支架支撑固定法手术.结果 均采用双支架在胸腔镜辅助下顺利完成Nuss手术.术后住院5~10天,平均(7.48±1.95)天;随访4个月到5年.术中发生出血2例,支架滑动移位和间断疼痛2个月各1例,均治愈.结论 胸腔镜辅助双支架矫正大面积、不对称漏斗胸的Nuss手术对青少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70岁以上老年肺癌手术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宇昭;吴楠;陈晋峰;郑庆锋;冯源;王嘉;吕超;阎石;张力建;杨跃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老年肺癌病人手术治疗特点及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总结222例年龄≥70岁接受肺切除手术的老年肺癌病人临床资料.将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人纳入Ⅰ组,仅出现一般并发症的病人则纳入Ⅱ组,无并发症发生的病人纳入Ⅲ组.定义A1组=Ⅰ组+Ⅱ组,B1组=Ⅲ组,A2组=Ⅰ组、B2组=Ⅱ组+Ⅲ组.对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在A1组与B1组间、A2组与B2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项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161例病人合并其他疾病(72.5%).手术方式以单肺叶切除为主(64.9%),中位淋巴结清扫数为14个(0~57个).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3.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3.5%,围手术期死亡1.8%(4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体重下降(P=0.020)、ASA分级(P<0.001)、MVV(%预测值)(P=0.020)和淋巴结清扫数(P=0.004);影响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ASA分级(P=0.003)、MVV(%预测值)(P=0.018)和肿瘤位置(P=0.007).结论 重视术前体重下降及术中淋巴结清扫对70岁以上老年肺癌病人手术安全性的影响;对术前高ASA分级、低MVV(%预测值)水平以及肿瘤为中心型的70岁以上老年肺癌病人应特别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降低手术风险.

  • 原发性肺动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作者:王明岩;高长青;肖苍松;吴扬;王瑶;张林

    病人女,39岁.活动后胸闷、憋气2年,加重3周.曾按支气管炎、肺动脉高压治疗,无效.查体:血压105/65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于、湿性哕音,心率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2/Ⅵ级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心脏超声示肺动脉不宽(2.6 cm),主肺动脉外侧壁见-4.3 cm ×2.5 cm稍低同声团块附着堵塞部分左、右肺动脉口;右房大(4.8 cm),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主肺动脉血流增快,团块前后压差46 mm Hg,考虑实性占位性病变(血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低平,电轴右偏.CT示肺动脉主干、左肺动脉、右肺动脉主干内低密度充盈缺损,局部显示高密度软组织病灶,CT值约60~80 HU,左下肺动脉纤细(图1).肺动脉造影示肺动脉内占位病变,累及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左下肺动脉未显影.

  • 巨大胸骨骨髓瘤1例

    作者:周志明;刘永欣;姜威;梁磊

    病人女,41岁.发现前胸部隆起1年余,且逐渐增大,近1个月来肿物增大迅速,且胸部有压迫感.查体:胸前区以胸骨为中心明显隆起,范围15 cm×18 cm(图1),有轻度压痛感.胸骨正侧位像以及胸部CT显示胸骨巨大肿物,骨质破坏,并凸向前纵隔,部分肋软骨及部分锁骨受侵(图2).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ECT)发现整个胸骨核素浓聚,其他骨质未见异常.2009年5月在全麻下实施胸骨骨髓瘤切除术.采用胸骨正中及领状切口,发现肿物基本累及整个胸骨,并侵及双侧1~5肋软骨及双侧部分锁骨,侵及双侧纵隔胸膜,及双侧部分胸大、小肌,但未侵及皮下组织.

  • 左心房后壁副神经节瘤1例

    作者:叶峥嵘;易云峰;陈亮;陈检明;焦昌结;钟京

    病人女,26岁.体检发现血压偏高2年.2年来反复出现平卧时血压升高,高达210/120 mm Hg(1 mm Hg=0.133 kPa),药物治疗无效;站立或坐起时血压可下降至正常.入院时查体:平卧位血压195/112 mmHg、坐位血压120/70 mm Hg.胸部增强CT提示中纵隔占位,考虑良性肿瘤(图1).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房后上方一大约5.0 cm ×2.6cm×4.8 cm的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肿块相对固定、与心脏动度不一致(图2).因辅助检查提示肿瘤位于中纵隔偏右后,故完善术前检查后2008年7月在全麻下行右侧开胸手术治疗.

  • 切割球囊治疗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1例

    作者:孙德权;Martin Schneider;刘建实

    病婴女,3.0 kg.生后口唇发绀.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0.84.超声心动图示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垂直静脉节段性狭窄,肺动脉压(PAP)55 mmHg(1 mm Hg=0.133 kPa).生后22 h手术,术后恢复顺利.超声心动图示肺静脉共干与左房吻合口流速1.0 m/s,残余房水平分流3 mm.PAP 47mm Hg.术后7个月因肺炎合并心衰再入院,此时体重4.5kg.超声心动图见房水平分流3 mm,肺静脉共干与左房吻合口流速1.8m/s,PAP 50mm Hg.双源CT示左侧肺静脉融合后注入左房,开口2.04 mm.右上肺静脉开口1.37 mm.肺静脉共干与左房吻合口4.07 mm,未见肺静脉弥漫性狭窄.

  • 漏斗胸术后钢板取出92例

    作者:谭征;李建华;张泽伟;陈自力;徐玮泽;金杰;梁靓

    漏斗胸是小儿常见的胸壁畸形,Nuss术目前已成为治疗漏斗胸的首选术式.2004年9月至2010年4月,我们完成302例Nuss手术,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取出钢板92例,现总结移除钢板的经验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92例病儿手术时年龄5~16岁,平均8.6岁.NUSS术后1~3年,平均2.3年取出钢板.

  • 33例远端胃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

    作者:李明;胡振东;俞明峰;冯纯伟;袁方良;张勤;许林

    1991年2月至2008年9月,我们为33例远端胃部分切除术后食管癌病人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30例、女3例;年龄47~71岁;首次病变为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溃疡9例,复合型溃疡2例,早期胃癌2例.原手术均行远端胃部分切除,其中Billroth Ⅰ式13例,BillrothⅡ式20例.33例食管癌均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发现,其中20例经内窥镜检查病理证实.食管癌确诊时间距离首次胃部分切除6~40年,平均19.6年;其中Billroth Ⅰ式(18.3±7.8)年,Billroth Ⅱ式(20.0±8.6)年.食管上段癌1例,食管中段癌22例,食管下段癌10例;术后病理学均诊断为鳞癌.

  • 胸腔镜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47例

    作者:王金;王锦光;周发忱;李伟

    2006年2月至2010年10月我们连续用胸腔镜行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47例,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24例,女23例.年龄16~78岁,平均(41.0±17.1)岁.吞咽困难病史0.1~40.0年,平均病程(7.1±0.6)年.术前注射过肉毒素6例,球囊扩张9例,注射肉毒素+球囊扩张3例.

  • 后纵隔实性肿瘤的电视胸腔镜手术风险因素

    作者:李运;隋锡朝;卜梁;周足力;杨帆;刘彦国;赵辉;姜冠潮;李剑锋;刘军;王俊

    2001年5月至2010年5月,我们施行电视胸腔镜(VATs)后纵隔实性肿瘤切除术53例.现总结该组资料,分析影响VATs治疗后纵隔实性肿瘤手术的风险因素.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6~73岁,平均(39.4±17.2)岁.术前均接受胸部增强CT检查,7例进行了MRI检查,均排除了伴发椎管内肿瘤的可能.肿瘤大径2~10cm,平均(4.68±1.70)cm,≥6cm 14例.体检发现39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10例,包括胸背痛6例、Homer综合征3例、肢体麻木1例;呼吸系统症状4例,其中气促1例,胸闷3例.

  • 同期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其他脏器肿瘤13例

    作者:刘沙;薛松;曹子昂;黄日太;胡振雷;申述甫;曹晖;陈治平;钟鸣

    冠心病和恶性肿瘤都是年龄较大人群的常见疾病.以往合并恶性肿瘤的严重冠心病者,在治疗上经常相互列为手术禁忌证.1978年Damon等[1]首次报道了同期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和肺癌手术的成功病例.此后,同期完成CABG和肿瘤手术的报道逐渐增多.外科技术特别是冠状动脉外科技术的进步使冠心病和肿瘤可以安全地同期手术.2005年9月至2010年3月,我科独立或联合普外科同期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肿瘤病人13例,现总结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 胸腺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陈凯;臧旺福

    胸腺瘤是一种上皮来源的肿瘤,在成人前上纵隔肿瘤中约占47%.临床可表现为胸痛、气促、咳嗽等.晚期可有上腔静脉综合征、一侧膈肌瘫痪、声音嘶哑、胸腔、心包积液等.由于胸腺瘤的侵袭性及易复发的特点,其治疗方案一直是广大医师探索的领域.

  • 建立肺血减少型先心病幼猪动物模型评估肺血管发育

    作者:刘学刚;刘戈;王康武;张俊祥;宋伟;于东红;张雷;段贵新

    目的 采用球囊扩张人工房间隔造口加肺动脉环缩术建立肺血减少型先心病幼猪动物模型,探讨肺血减少对其未成熟肺血管发育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1~2月龄幼猪共20头,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6头),右胸小切口造成一过性肺血减少;轻中度肺动脉狭窄组(T1组,7头),经右心房表面送入球囊扩张器行人工房间隔造口加肺动脉Banding环缩术,术中收缩期肺动脉环缩处压差(Trans-PABP)20~30 mm Hg(1 mm Hg=0.133 kPa);重度肺动脉狭窄组(T2组,7头),术中Trans-PABP≥30~50 mm Hg.术后超声评估、1个月时行64排CT扫描评估、2个月时行二次剖胸手术验证评估,测量各组血管近端直径及Trans-PABP,处死动物切取心、肺组织测量房间隔缺损、肺动脉和Banding环直径.手术结束、术后2个月取右肺中叶外侧段1.0 cm ×0.8 cm×0.8 cm肺组织,Weihgt弹性纤维+Van Gie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T1和T2组存活动物房间隔造口加肺动脉环缩术均获得成功.C组动物因麻醉意外术后10 h死于呼吸衰竭1头;T1组术后21天死于肠梗阻、肠坏死1头;T2组死亡2头,分别因急性和慢性右心功能衰竭,于术后24 h和39天死亡.64排CT扫描示,肺动脉环缩处直径(BD)显著低于其主动脉直径(AOD)(P<0.01),近端狭窄后扩张、远端肺血管纹理稀少.肺组织病理学示术后2个月肺细小动脉内径T1、T2组明显高于C组(P<0.05、P<0.01),单位面积小动脉数量(NAPSC)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构建的幼猪动物模型更接近于临床病理生理状态,64排螺旋CT联合肺组织病理学观察用于肺血管发育不良的评估是一种可靠方法.肺血减少时幼猪肺小动脉中层发育不良伴数量减少,随环缩加重肺动脉发育不良和肺血流的减少的程度逐渐加重.

  • 胚胎干细胞抗Lewis非小细胞肺癌作用的体内研究

    作者:杜贾军;唐步坚;刘奇

    目的 研究胚胎干细胞动物体内抗Lewis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 以小鼠Lewis肺癌模型为基础,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和免疫指标,探讨胚胎干细胞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初步分子免疫机制.结果 肿瘤生长曲线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从实验的第5天开始两组小鼠的肿瘤体积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CD19+淋巴细胞比例下降(P<0.05).血清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外周血中IL-2和IFN-γ细胞因子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略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胚胎干细胞不仅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在动物体内胚胎干细胞也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从而产生有效的抗肿瘤作用,抑制或延缓肿瘤的形成和发展.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脑卒中的临床分析

    作者:曹莉;李琴;毕齐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437例OPCABG手术并且术前具有脑卒中史病人资料,采集病人手术前、后资料,根据术后有无再发脑卒中分成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37例中术后再发脑卒中32例(7.3%),均为脑梗塞,无脑出血病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左室射血分数≤0.50、术后房颤与低血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ICU时间>24 h及住院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左室射血分数≤0.50(OR=2.837,95%CI:1.238~6.498)、术后房颤(OR=3.065,95%CI:1.157~8.118)与术后低血压(OR=4.209,95%CI:1.805~9.813)是术后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左室射血分数≤0.50、术后房颤与低血压是OPCABG术后再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PCABG术后再发脑卒中者术后恢复较术后无脑卒中者差.

  •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郝兴海;来永强;李进华;戴江;宋邦荣;张兆光

    目的 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2277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接受手术治疗,男737例,女1540例;年龄19~84岁,平均(50.9±10.2)岁.按左心房有无血栓分为血栓组(554例)和无血栓组(1723例).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的一般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C反应蛋白、性别、二尖瓣狭窄程度、二尖瓣反流程度、三尖瓣反流程度、肺动脉高压程度、房颤和心功能分级共12个因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内径、二尖瓣反流程度、房颤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年龄、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内径、房颤是并发左心房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二尖瓣反流可以降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风险,是左心房血栓形成的保护性因素.

  • 孤立性肺小结节在CT引导下带钩钢丝术前定位

    作者:周建华;李文涛;陈海泉;彭卫军;相加庆;张亚伟

    电视胸腔镜下(VATS)楔形切除术能完整地切除孤立性肺小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病灶的术中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CT引导下的带钩钢丝(hookwire)术前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资料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我们为100例计110枚SPN(既往或同期有恶性病变病史者37例),经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后行VATS楔形切除术,其中男48例,女52例;平均年龄(54.2±10.4)岁.单发结节90例,多发结节10例;病灶直径(11.44±4.17)mm,距壁层胸膜(11.49±7.18)mm.病灶分布在右上叶31枚,右中叶9枚,右下叶20枚,左上叶33枚,左下叶17枚.

  • 食管癌根治重建消化道术中残胃代食管

    作者:谢颂平;黄杰;程邦昌;康敢军;范国华;胡浩;郑志水;左涛

    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们对2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病人采用残胃代替食管,行食管-残胃主动脉弓上、弓下或胸膜顶吻合术,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16例,女4例;年龄47~73岁,中位年龄63.6岁.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远端胃大部切除18例、弥漫性出血性胃炎行胃大部切除2例.16例为BillrothⅡ式结肠前胃空肠吻合.胃大部切除2~21年.此次因1~6个月进行性吞咽困难就诊.均经上消化道造影与胃镜检查确诊为食管癌.病理诊断为鳞癌16例,腺癌4例.食管中段癌11例,下段癌9例.病变长度为2~6 cm.TNM分期:Ⅰ期3例,Ⅱa期7例,Ⅱb期10例.

  • 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合并曲菌球18例

    作者:姜思明;姜格宁;丁嘉安;张鹏;刘明;杨洁

    2005年10月至2008年8月,我们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先天性支气管肺囊肿病人18例,现总结诊断、治疗经验,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7例,女11例;年龄18~62岁,平均42.44岁,50~59岁7例.病程1周~18年.症状为反复咳嗽、咳痰者4例,以咳黄脓痰居多,痰量60~100ml/天,平均(83±9)ml/天;咯血或痰中带血者11例,1例反复咯血长达18年;胸痛、胸闷不适1例;2例无任何自觉症状,体检发现.

  • 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室间隔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邢泉生;武钦

    室间隔缺损(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体外循环(CPB)下手术修补和经导管介入封堵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但两者均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传统手术需要借助CPB,不但有CPB创伤和潜在并发症的危险、需要输注血液制品,而且手术瘢痕也直接影响美观,易对病人心理造成影响.经导管介入治疗术中,病人和医师都要较长时间暴露在X线下,存在放射性损伤,特别是对儿童病例.另外,受小儿血管内径较细和封堵器规格的限制,小年龄和低体重的婴幼儿也不适合此方法[1].

  • 探条辅助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作者:李红昕;张慧;郭文彬;袁贵道;朱梅;张文龙;张海洲;邹承伟

    近几年,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室缺)封堵术迅速发展[1-2].我们采用探条辅助微创封堵窒缺(探条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们采用探条辅助和直接输送法微创封堵室缺97例,其中5例为介入治疗未成功者.本组男44例,女53例;年龄7月龄~46岁,平均(9±10)岁,≤3岁者45例;体重7~84 kg,平均(27±20)kg.经胸(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示室缺左室面直径2~20mm,平均(6.3±3.5)mm,室缺右室面或膜部瘤开口直径1.2~11.0 mm,平均(4.1±2.1)mm;事缺上缘距主动脉瓣距离>2 mm 43例,≤2 mm 54例,其中无边缘(0mm)17例.合并房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

  • 体外循环下小儿肌部室间隔缺损的镶嵌治疗

    作者:莫绪明;顾海涛;左维嵩;孙剑;彭卫;戚继荣;沈立;丁君;武开宏;夏建海;王振喜;钱龙宝

    目的 探讨镶嵌模式(hybrid procedure)治疗小儿肌部室间隔缺损(Mvsd)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下采用手术及封堵相结合的镶嵌技术矫治小儿Mvsd 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52天~12岁;体重3~32 kg.7例为单个Mvsd,38例为多发性VSD.同时合并大血管错位(D-TGA)1例、法洛四联症(TOF)2例、肺动脉狭窄(PS)3例、动脉导管未闭(PDA)6例、房间隔缺损(ASD)6例、主动脉缩窄1例.均在心脏停跳后直视下将导引钢丝经三尖瓣孔自心脏右室面穿过VSD至左室面,直视下置入导引器,然后送入封堵器,完成Mvsd封堵.多发性VSD 38例,予自体心包片修补膜周部等较大的VSD,心内其他畸形同期完成矫治.结果 42例置入单枚封堵器(直径4~10 mm)、3例置入双枚封堵器(直径4~7 mm).手术经过顺利,术前左室射血分数(EF)均在正常范围,术后1天小于8月龄组EF均值低于正常,大于8月龄组EF正常,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常规每天给予5 mg/kg肠溶阿司匹林3~6个月.术后随访超声检查示封堵器位置无偏移,无残余分流,无二尖瓣、主动脉瓣反流、Ⅲ度传导阻滞及新发心律失常等.术后因重症感染放弃治疗1例,无远期死亡病例.结论 体外循环下镶嵌技术治疗小儿 Mvsd明显降低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简化了手术过程,降低了手术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张纯;李治安;吴江;韩杰;曾文;孟旭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3例室间隔缺损病人,合并膜部瘤形成35例,其中21例膜部瘤合并多处破口.所有病例采用胸骨旁小切口,置入等边封堵器闭合VSD.术中TEE监测封堵过程,引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即刻评价疗效.术后1年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跟踪随访.结果 73例在超声心动图监测引导下置入封堵器均获成功,术中即刻用经食管超声检查显示,9例封堵器边缘仍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48 h复查显示7例仍存在微量分流.术后1年随访中4例仍有微量残余分流,但显示左心室内径、容积较术前明显减小,基本恢复正常水平,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明显减低.结论 超声心动图在外科微创治封堵疗的室间隔缺损中,对术前适应证的筛选、术中实时监测及术后疗效评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 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室间隔缺损:多中心经验和近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邢泉生;泮思林;武钦;安琪;赁可;王晓舟;励峰;张泽伟;李建华;庄忠云

    目的 总结多中心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胸微创小切口、非体外循环(CPB)下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和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432例病儿,男235例,女197例;年龄3个月~15岁,平均(3.2±1.9)岁;体重4.0~26.0 kg,平均(13.3±5.6)kg.膜周部VSD 351例,嵴上或嵴内型VSD 57例,肌部VSD 24例(17例多发VSD).VSD直径3~12 mm,平均(5.3±1.6)mm.膜周部VSD,经剑突下或胸骨下端3~4 cm小切口进胸;嵴内或嵴上VSD,经胸骨左缘第3肋间2~3 cm小横切口进胸.暴露右心室表面,在食管超声引导和实时监测下,穿刺右心室游离壁,导引钢丝经右心室腔穿过VSD到达左心室腔,沿导引钢丝导入输送鞘管建立轨道.通过输送鞘管直接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经食管超声多切面反复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和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若无异常情况即可释放封堵器.结果 432例中417例封堵成功(96.5%),15例(3.5%)术中改为常规CPB手术.封堵成功者中,选用对称伞238例(57.1%),偏心伞179例(42.9%).13例(3.1%)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11例(2.6%)术后发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0.7%)术后发生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术后383例(91.8%)病儿在2 h内拔除气管插管,3~5天出院.术后416例(96.2%,416/432例)随访12~38个月,平均(19.3±11.6)个月,无近、中期死亡.1例术后6个月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其余无明显异常.结论 应用食管超声引导、经胸微创非CPB下封堵VSD技术,是一种相对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中期临床结果满意,但远期结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1997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