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电子版)杂志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电子版)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on and Medical Imageology(Electronic Edition)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64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2095-2015
  • 国内刊号: 11-9312/R
  • 发行周期:
  • 邮发: 10085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宝成 孙钢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薁磺酸钠联合美沙拉嗪栓治疗溃疡性直肠炎48例疗效

    作者:江学良;郭妮;星华;高净

    目的 观察薁磺酸钠联合美沙拉嗪栓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开放、对照研究的试验方法,将48例溃疡性直肠炎患者(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6岁,病程2 ~13个月)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应用薁磺酸钠保留灌肠(0.03%薁磺酸钠溶液100 ml,每晚1次,共4周)联合美沙拉嗪栓剂(1g,纳肛,每日晨1次,共4周)治疗,B组单纯应用美沙拉嗪栓剂(1g,纳肛,每天2次,共4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腹泻症状缓解情况、临床总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肠镜缓解情况,组织学缓解情况.结果 腹泻症状缓解情况:与B组比较,A组患者腹泻症状恢复正常时间[(10.6±4.1) d vs.(16.5±6.3) d]及黏液脓血便消失时间[(7.8±3.9) d vs.(13.4±3.7) d]明显缩短(t=8.22,P<0.05).临床总疗效:A组(完全缓解17例,有效6例,无效1例)显著优于B组(完全缓解9例,有效12例,无效3例)(Z=-2.299,P=0.021).临床症状缓解情况:A组(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1例)显著优于B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3例)(Z=-2.299,P=0.021).肠镜缓解情况:A组(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1例)显著优于B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3例)(Z=-2.299,P=0.021).组织学缓解情况:A组(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7例,无效1例)显著优于B组(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3例,无效3例)(Z=-2.299,P=0.021).两组未见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 薁磺酸钠联合美沙拉嗪栓治疗溃疡性直肠炎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优点.

  • 肺癌CT征象与病理及血清可溶性B7-H4检测临床意义

    作者:刘思海;冯雯;郝岷;孔令文;代文辉;朱瑞霞;刘培跃

    目的 探讨肺癌血清B7-H4与肺癌的CT征象及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74例肺癌患者的CT表现和血清B7-H4检测结果.结果 肺癌患者中鳞癌、腺癌血清B7-H4水平为(46.61±4.48) μg/L、(44.76±3.78) μg/L,与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B7-H4水平(29.52±4.85) 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5805、12.7966,均P<0.01);Ⅲ~Ⅳ期肺癌患者血清B7-H4水平(46.16±4.27) μg/L,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41.62±5.01) μg/L(t=4.1343,P<0.01).按鳞癌联系强度依次为毛刺征、分叶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按腺癌联系强度依次为毛刺征、分叶征、细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结论 CT联合应用血清B7-H4检测结果,可进一步提高肺癌诊断的准确率及检出率.

  • IgM与IgG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杨英慧;郭云蔚;陶金;黄晓丽;陈妤;刘慧玲;吴斌

    目的 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其重叠综合征(OS)的临床、血清学及病理学特点,并检测血清及肝组织中IgM及IgG的比例,评估其对AIH及PBC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自身免疫性肝病病例,采用ELISA法测定三组外周血IgM和IgG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其肝组织中炎性细胞IgM及IgG的表达情况.结果 比较AIH、PBC及OS患者血清中IgM和IgG水平及肝组织中的IgM和IgG阳染炎性细胞比例后发现:PBC组IgM/IgG比值较AIH组高(χ2=9.584,P<0.05);在肝组织汇管区,AIH组以IgM+/IgG+<1者为主,占66.7%(22/33);PBC组以IgM+/IgG+≥1者为主,占100%(10/10),其中IgM+/IgG+=1者占50%;OS组IgM+/IgG+≥1者,占84.6%(11/13).PBC组与AIH组IgM+/IgG+比较,χ2=11.113,P<0.05;OS组与AIH组比较,χ2=7.881,P<0.05.结论 血清及肝组织中IgM/IgG比值对AIH、PBC及其OS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评价

    作者:徐芳媛;尹成龙;袁志萍;孙超;施瑞华;杨树平;于莲珍

    目的 初步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76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病例,对其手术及治疗情况、近远期并发症、术后随访疗效等多个指标进行回顾比较.结果 176例患者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6例,病灶长度1~10 cm,平均4.3 cm,ESD平均手术时间62 m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0例,病灶长度1~10 cm,平均5.0 cm,ESD平均手术时间72 min.早期食管癌病例40例,病灶长度1~11 cm,平均5.7 cm,ESD平均手术时间86 min.术后出现胸骨后疼痛80例(45.5%),出血2例(1.1%),穿孔3例(1.7%),食管狭窄15例(8.5%),腹痛17例(9.6 %),发热15例(8.5%),均未发生其他并发症.125例病例进行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1~39个月).病灶术后病理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56例患者中,54例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3.6%(2/56)边缘有残留;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80例患者中,76例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5.0%(4/80)切缘有残留;食管早期癌的40例患者中,37例为一次性完整切除,7.5%(3/40)切缘见残留.所有病理基底均未见残留,且术后病理提示所有患者病变范围均未突破黏膜下层.病灶局灶复发3例(1.7%).101例进行了术后2个月的胃镜复查,创面愈合率100%(101/101).79例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胃镜复查,其中2例局灶复发,1例发现贲门病变,创面愈合率100%(79/79).52例完成了术后12个月的胃镜复查,1例局灶复发,创面愈合率100%(52/52).结论 ESD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有利于病理诊断,并且病灶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创伤小,是诊断及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双塑料支架置入治疗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难治性出血一例

    作者:贾国法;单红;张迪;朱良松

    患者男,45岁,因反复上腹痛3个月入住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无发热及黄疸,平素身体健康,无特殊疾病,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史.查体:体温36.5 ℃,脉搏7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5/70 mmHg(1 mmHg=0.133 kPa),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软,右上腹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肝脾不大.

  • 胺碘酮致严重肝损害二例

    作者:范平;周艳;熊伟民

    胺碘酮为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各种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及心房颤动.但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同时,该药引起的肝脏损害亦较常见,个别可致暴发型肝损害及肝功能衰竭死亡[1],在临床上还未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分析2例应用胺碘酮致严重肝损害的患者资料,以便加强临床医师对此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及防治.

  • 成人横结肠幼年性息肉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牛卫东

    患者男,19岁,因间断性大便带血4年,加重月余入院.查体: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内镜检查:横结肠息肉,大小约3.5 cm×1 cm条状粗蒂息肉,超声检查:脐上横结肠内见一息肉样病变(图1),呈指状,顺肠管蠕动方向生长,长约3~4 cm,头部直径约1 cm,蒂部直径约0.5 cm,内部以低回声为主,欠均匀,见散在小的囊性回声,蒂部位于肠管下壁,局部肠壁结构紊乱、肌层增厚,厚约0.4 cm.

  • 以胆囊炎为首发表现恶性腹膜间皮瘤一例

    作者:郑国启;魏新亮;孙宁宁

    恶性腹膜间皮瘤(peritoneal malignant mesothelioma,PMM)为原发于腹膜间皮细胞的肿瘤,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诊断比较困难.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有:腹痛、腹水、腹胀及腹部包块等.发病年龄以50~70岁多见,发病率约为1~2/百万,男性多于女性,约为2∶1.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女性患者常以腹盆腔包块误诊为卵巢癌而行手术治疗[1-3],而以胆囊炎为首发表现者更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建华;刘立新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多种细胞分泌的多功能生长因子,可以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黏附、迁移、凋亡以及细胞外基质的沉着、免疫应答等生命活动.TGFβ1在多种病理过程,特别是组织和器官的创伤愈合和纤维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是一组具有同源结构的蛋白质,具有调节细胞生长、黏附、凋亡、血管生成、肿瘤发生等功能.TGFβ1和IGFBPs共同存在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TGFβ1与不同IGFBP的关系多种多样,与同一IGFBP在不同组织或器官中的关系也不尽相同.

  •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

    作者:孙自勤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目前已成为临床上的棘手问题.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上消化道内镜、食管内动态pH监测以及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值监测等技术能够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提供帮助.通过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以及调整质子泵抑制剂的剂量、种类和服药时间,配合促胃肠动力药、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抑制剂、疼痛调节剂或抗反流手术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顽固症状.

  • 肝细胞特异性MR对比剂在肝脏功能评价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罗宴吉;蔡华崧;汤地;伍玲;彭振鹏;李子平;郑可国;殷晓煜;冯仕庭

    目的 分析不同功能级别肝功能患者注射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后肝脏信号强度的变化规律,探讨Gd-EOB-DTPA在肝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28例患者使用Gd-EOB-DTPA作为对比剂行肝脏MR增强扫描,均按照Child-Pugh分级法行肝脏功能分级,其中Child-Pugh A级15例,B级9例,C级4例.每例分别于轴位片上同一层面的肝脏及竖脊肌各确定一感兴趣区域,测量感兴趣区域对比增强前反相位信号强度(S1、S2)及注射对比剂后肝细胞期(静脉注射20 min后)的信号强度(S3、S4),分别计算两个时期肝脏与竖脊肌信号强度的比值(Ratio1=S1/S2,Ratio2=S3/S4).再用Ratio1及Ratio2计算信号比增加百分率[Increased Signal %=(Ratio2-Ratio1)/Ratio2×100%]表示肝脏增强程度.统计分析不同功能级别肝脏IS%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hild-Pugh肝功能A级的IS%较B级和C级的高,A级与B级(P=0.000)、A级与C级(P=0.000)之间I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ld-Pugh肝功能B级与C级之间I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结论 Gd-EOB-DTPA MR增强扫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肝脏细胞功能,可作为肝脏功能评价的一种新方法.

  • LMX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以及在胃癌发展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莉;张浩;董文杰;谢蕴;吴云林

    目的 通过检测胃癌癌旁距离原发灶不同距离组织及胃癌原发灶LMX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差异,分析正常胃组织、癌前病变及癌组织中该基因甲基化的动态变化以及LMX1A基因甲基化与胃癌原发灶病理学的关系,探讨LMX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胃癌阶段性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距胃癌癌灶边缘1、3、5 cm组织及胃癌原发灶组织中LMX1A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 LMX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在胃癌组织及距胃癌灶边缘1、3、5 cm组织中分别为46.0%(23/50)、22.0%(11/50)、8.0%(4/50)和4.0%(2/50),从距癌灶边缘5 cm胃组织至胃癌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中随距癌灶边缘距离的减少呈上升趋势,原发灶中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距原发灶边缘3 cm和5 cm组织(χ2=15.42,P<0.05;χ2=12.63,P<0.01).LMX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在正常胃组织、癌前病变组织及胃癌原发灶中分别为0%(0/25)、16.0%(4/25)和46.0%(23/50),三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85,P<0.01).LMX1A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在胃癌患者透浆膜组57.6%(19/33)显著高于未透浆膜组14.8%(4/27)(χ2=16.50,P<0.05);在转移淋巴结数大于7枚以上组52.9%(9/17)显著高于小于7枚组37.5%(6/16)(χ2=12.74,P<0.05).LMX1A基因甲基化在性别、年龄、不同大体类型、生长方式及分化程度上胃癌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MX1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与胃癌的临床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 护理干预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作者:冯雯;刘思海;宫素红;王德荣

    目的 探讨护理有效沟通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脑梗死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 将66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和沟通组(36例),分别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和护理干预有效沟通模式.分别比较入院时、出院时疾病不确定感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不明确性、复杂性、信息缺乏性、不可性预知性)评分出院时均较入院时降低(P<0.01),且沟通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结论 护理有效沟通干预有助于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