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急救医学 >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중국위중병급구의학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3.0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52
  • 国内刊号: 12-14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58
  • 曾用名: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沈中阳
  • 类 别: 急救医学
期刊荣誉:
  • 左心室起搏治疗合并轻度心力衰竭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吴强;俞杉;陈亚宁;安亚平

    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急诊常见病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因所致的一过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能需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1],而对于持续性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是唯一长期、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右心室是目前常用的心室起搏心腔。但近年临床研究发现,长期右心室起搏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具有不良的影响,尤其在高心室起搏比例或完全心室起搏依赖的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尤为明显[2-4]。报告本院收治的经冠状静脉行左心室心外膜起搏治疗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情况,为预防其合并的心力衰竭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 冠状动脉内注射肾上腺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慢血流的疗效

    作者:曹乾;赵春艳;史瑾;刘雪;许长禄;高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有效的方法,若术中出现无复流、慢血流会导致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甚至心源性休克、心血管崩溃、心脏性猝死等[1]。目前文献报道治疗慢血流的药物主要包括硝普钠、钙离子拮抗剂、腺苷、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尼可地尔[2-3]等。应用术中抽吸导管可能减少慢血流发生;球囊扩张造成小块血栓栓塞远端血管而引起慢血流,进而导致微循环损伤或功能障碍。直接支架置入比球囊预扩张后支架置入可减少慢血流发生[4-5]。钙离子拮抗剂可抑制钙超载,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研究显示,冠状动脉(冠脉)内应用维拉帕米有助于提高慢血流患者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且能改善左室功能[6-8]。但其不良反应是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力衰竭(心衰)加重。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改善AMI患者PCI术后的冠脉TIMI血流分级。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硝酸甘油、近远端保护装置等对预防冠脉痉挛及远端栓塞有益[9],对慢血流也有一定作用。本研究通过对PCI术中出现慢血流患者冠脉内注射肾上腺素与维拉帕米的疗效进行对比,探讨冠脉内注射肾上腺素对术中慢血流的疗效。

  •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救治心搏骤停临床疗效观察:附57例病例报告

    作者:戚文涛;彭丹洋;张思森;刘青;刘亚华;李静;王立祥

    ?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STD-CPR)因受按压禁忌证及按压局限性的制约,临床应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有引发胸肋骨骨折等风险[1]。如果心搏骤停(CA)患者合并胸部外伤、胸肋骨骨折,STD-CPR可使骨折加重,或者使骨折断端刺伤肺脏及胸膜。且胸部外伤时胸廓的复张受到限制,按压的频率和幅度不能得到保证,降低了CPR效果[2]。因此,对于一些具有传统按压禁忌证的CA患者,单一的胸部按压是不能满足抢救需求的。腹部提压CPR是对患者腹部实施提拉与按压进行CPR的一种新方法。在遇有传统胸外按压禁忌证的情况下,腹部提压CPR可发挥较大优势。我们使用腹部提压CPR救治的CA患者得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急诊应用萨勃心肺复苏器与徒手胸外按压的疗效对比

    作者:徐养平

    ?高质量、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关键[1-2]。使用心肺复苏机能保证连续、高质量的胸外心脏按压。现将本科使用心肺复苏机CPR与人工徒手标准CPR的抢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院内心搏骤停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

    作者:潘杰锋;吕剑杰;方剑俊;戎燕燕;罗侠女

    ?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病死率较高,预后差,立即给予心肺脑复苏(CPCR)是唯一有效的抢救手段,而正确有效的胸外按压对CPCR至关重要[1-5]。但何种方法能有效监测胸外按压少有报道[6]。本院自2009年7月起对IHCA患者在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下进行胸外按压CPCR,可明显提高胸外按压有效性及CPCR成功率,报告如下。

  • 萨勃心肺复苏器在心搏骤停肥胖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丽丽;黄坚强;陈晓蕾;杨吕凤;包亚红;盛美霞

    ?心肺复苏(CPR)对急诊科医生来讲是一项基本且重要的急救技术,急诊科医生都必须熟练掌握这项技术[1],急诊人工徒手胸外按压时,因为高强度的体力损耗导致按压人员体能下降,使得胸外按压深度、频率等质量不可避免地随着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美国密执安仪器公司在全球首创机械装置辅助胸外按压,亨誉全球的萨勃系列心肺复苏器采用“气动高能量冲击”专利技术实现了CPR指南中强调“用力按压、快速按压、使胸廓充分弹回”的高质量胸外按压,可显著提高心排血量和冠状动脉灌注压,从而明显提高CPR成功率。本院急诊科在2014年引进了美国萨勃1007CCV型心肺复苏器并成功应用于体质量超过100?kg的肥胖患者,现报告如下。

  • 组合式降温在心肺复苏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金晓烨;贺丽;周霖;曹书奎;张亚丽;范瑞杰

    心肺脑复苏患者的高病死率仍是困扰医务人员的一个难题[1],而脑损伤是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后致残率和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2-3]。亚低温疗法可以降低全身代谢[4],改善CA患者的预后。然而亚低温治疗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达成共识[5],尤其是降温速度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不多。本研究通过观察组合式降温技术治疗CA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为临床亚低温治疗提供参考。

  •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疗效率和效果的影响

    作者:张芹;邹利群;张伟;何亚荣;万智

    ?急性胸痛是临床常见急诊症状之一,在我国大中城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以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诉的患者比例不低于5%[1]。急性胸痛病因复杂,容易漏诊、误诊,临床上根据其危险程度分为高危胸痛和低危胸痛,高危胸痛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肺栓塞(PE)、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2],以ACS的比例较高,危险性极?大[3-5]。急性心肌梗死(AMI)是重要的致死病因,而其疗效及预后具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6]。为了规范救治流程,提高急诊胸痛患者的救治效率,本院在前期对急诊胸痛患者精细化管理[7]的基础上,于2015年5月成立了胸痛中心,对急诊胸痛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进一步优化了急诊胸痛患者的救治流程,提高了救治效率[8-9]。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胸痛中心成立前后2年就诊患者的诊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胸痛中心的设置和运行模式对AMI患者诊疗效率及效果的影响。

  • 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齐洁;高红梅;龙涛;张媛;王桂兰

    ?脑心综合征(BHS)是由各种急性颅脑病变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伤,文献报道BHS发生率高达62%~90%[1],且发病急、进展快,若得不到及时纠正终可导致死亡。因此,及早发现并处理非常重要。糖代谢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2-3],并在血管并发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4-6]。本研究以血糖水平与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为切入点,回顾性分析脑梗死继发BHS患者血糖水平,以期探讨血糖水平与脑梗死继发BHS患者预后的关系。

  •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

    作者:黎敏;宋维;欧阳艳红;吴多虎;张君;李静;王立祥

    ?心肺复苏(CPR)对心搏骤停(CA)患者抢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目前对CA常采用标准胸外按压CPR,但是遇到有胸外按压禁忌证时则可影响CPR的效果。2009年王立祥等[1]提出了单纯腹部提压CPR法,并相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2013年“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的颁布[2],为腹部提压CPR的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腹部提压CPR救治CA患者的临床效果。

  • 外伤性心肌梗死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张建波;徐峰;陈玉国

    外伤性心肌梗死(TMI)是指在受到创伤或打击后出现心电图异常变化和心肌血清酶学或肌钙蛋白升高,并符合急性心肌梗死(AMI)动态演变的疾病。交通事故导致的心脏钝挫伤(BCI)发生TMI的风险较大。TMI的发病机制可能为外伤导致冠状动脉(冠脉)内膜破裂、夹层;已知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冠脉痉挛或破裂;外部血肿压迫冠脉;创伤后应激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等。TMI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指标可见动态变化。在治疗上,目前认为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有效挽救濒死心肌,并改善心功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仍是TMI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应充分考虑出血风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从TM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促进TMI临床诊治及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心肺复苏中通气的研究进展

    作者:谈定玉;付阳阳;徐军;于学忠

    作为现代心肺复苏(CPR)的基石之一,通气在过去十几年中受到争议和挑战。2000年至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CPR指南的变化显示通气相对于心脏按压地位在逐渐下降。近年来单纯胸外按压CPR得到了大力提倡,特别是对于有目击者的心源性心搏骤停(CA)患者。被动给氧、心脑复苏(CCR)在心源性CA复苏早期亦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但仍需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临床验证。阻力阀(ITD)装置在按压放松期阻止气流进入肺部,降低胸腔压力,从而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冠状动脉(冠脉)血流,但目前有关ITD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因此指南不推荐常规应用。正压通气可升高胸腔压力,从而影响冠脉灌注压(CPP)和脑灌注,因而在CPR初几分钟内被认为可能不仅无用,还会产生不良结果。这种观点被许多学者所接受。然而在延迟开始的CPR、延长CPR及非心源性CA等情况下,通气是必不可少的。机械通气特别是针对CPR的特殊通气模式显示出一定的发展前景。目前正压通气仍是标准CPR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的研究表明,过度通气可明显降低复苏成功率,因而避免过度通气已成为共识。但目前关于CPR时通气研究的数量非常有限,且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故未来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进一步阐明通气在CPR中的应用。

  • 气管插管时间与成人院内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关系: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作者:喻文;罗红敏

    ?心肺复苏(CPR)指南指出,院内心搏骤停(IHCA)气管插管的理想时机目前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近期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评估了2006年至2014年发生IHCA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与预后结局的相关性。插管时间定义为从第一次心脏按压到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环甲膜切开术完成的时间。结果显示:共有702例IHCA患者被纳入研究,平均插管时间为8.8?min。95例(13.5%)患者存活出院,其中44例(6.3%)出院时显示有良好的神经功能状态。气管插管时间被证明对神经预后有利〔优势比(OR)=0.86,95%可信区间(95%CI)=0.80~0.93,P<0.001〕。延迟插管时间对非可除颤心律患者的生存结局不利(OR=0.95,95%CI=0.91~0.98,P=0.005)。在8.8?min内完成气管插管对患者良好神经预后(OR=7.28,95%CI=2.98~20.52,P<0.001)和出院存活率(OR=2.09,95%CI=1.27~3.52,P=0.004)有显著影响。该研究证实,对于IHCA患者,在CPR过程中早期气管插管可能对临床预后有利;在8.8?min内插管对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有利。尽管如此,CPR早期气管插管这一目标应该由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操作,以避免潜在的并发症和危害。

  • 民众志愿者进行常规心肺复苏培训对改善边远地区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预后十分必要:一项全国性的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

    作者:喻文;罗红敏

    ?近有一项前瞻性研究分析了影响边远地区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生存的因素。研究者从2007年至2012年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716?608例OHCA患者的资料,分析了无院前医生参与、但有旁观者目击的193?914例OHCA患者的数据。结果显示:较近、中间和偏远地区的OHCA患者总体具有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1个月存活率分别为7.4%、4.1%和1.7%,说明随着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降低,OHCA患者的1个月存活率不断下降。同时研究者根据心肺复苏(CPR)类型将患者分为单纯胸部按压组和常规CPR组;根据有无调度员远程指导CPR(DA-CPR)将患者分为两组;后按旁观者CPR(BCPR)类型将边远地区患者分为无BCPR、单纯胸外按压有DA-CPR、常规CPR有DA-CPR、单纯胸外按压无DA-CPR、常规CPR无DA-CPR?5组;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和非心脏疾病患者在每一个时间距离地区患者生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每个BCPR类型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都会受时间、地域距离和病因的影响(均P<0.05)。在边远地区,进行常规BCPR的患者存活率比单纯胸外按压的BCPR患者显著升高〔优势比(OR)=1.26,95%可信区间(95%CI)=1.05~1.51〕;无DA-CPR的BCPR存活患者比有DA-CPR的BCPR患者多(OR=1.54,95%CI=1.29~1.82)。在边远地区,与所有其他BCPR组相比,常规CPR无DA-CPR可明显改善后心脏病因导致OHCA患者的存活率。与生存相关的其他因素有从心跳停止到呼救的时间以及呼救到第一次CPR的时间。据此研究者得出结论:旁观者常规CPR对改善OHCA患者预后十分必要,必须尽一切努力对边远地区居民进行常规CPR培训。

  • 延长心肺复苏时间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喻文;罗红敏

    ?目前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延长复苏时间是否可使患者获益尚不清楚。近有学者对院前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OHCA患者的复苏持续时间与生存和功能预后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数据来自于丹麦急救系统2005年至2011年的1?316例成人OHCA患者,按开始心肺复苏(CPR)至ROSC的时间将患者分为≤5、6~10、11~15、16~20、21~25和>25?min组。入住护理院和存在缺氧性脑损伤被判定为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从开始CPR至ROSC的中位时间为12(7,18)min,同时有20.4%(269/1?316)的患者复苏时间>25?min才达到ROSC。总体而言,30?d存活率为37.5%(494/1?316),30?d存活率与CPR时间呈负相关:复苏时间≤5?min就达到ROSC的患者30?d存活率为59.6%(127/213),而复苏时间>25?min才达到ROSC的患者30?d存活率仅为13.8%(19/138)。如果有旁观者在救护人员到来之前就启动CPR,相应的存活率可明显提高:复苏时间≤5?min为70.4%(107/152),而复苏时间>25?min者为21.8%(12/55)。30?d存活的患者中,复苏时间≤5?min和>25?min组存活出院率分别为97.6%(124/127)和94.7%(18/19);无缺氧脑损伤的患者比例分别为98.4%(125/127)和73.7%(14/19)。研究者据此得出结论:对于OHCA患者,延长复苏时间达到ROSC对提高存活率有一定意义,且大多数幸存者能够存活出院,这些数据表明,延长复苏时间并不是徒劳的。

  • 胺碘酮、利多卡因用于治疗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

    作者:罗红敏

    ?抗心律失常药物常被用于院外电除颤无效的心搏骤停(CA)患者〔心室纤颤(室颤)或无脉性心动过速〕,但其有效性尚未被证实。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双盲试验,旨在评估在标准心肺复苏(CPR)基础上静脉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或安慰剂(生理盐水)对非创伤性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电除颤无效的室颤或无脉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受试者来自10个北美研究中心,患者至少接受过1次电除颤并建立了血管通路。主要评价指标为存活出院;次要终点指标为良好神经功能的存活率。结果显示:3?026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胺碘酮组(974例)、利多卡因组(993例)或安慰剂组(1?059例),3组存活出院率分别为24.4%、23.7%和21.0%。胺碘酮与安慰剂组的存活率差值为3.4%〔95%可信区间(95%CI)=-0.4~7.0,P=0.08〕,利多卡因组与安慰剂组的存活率差值为2.7%(95%CI=-1.0~6.3,P=0.16),胺碘酮组与利多卡因组的存活率差值为0.7%(95%CI=-3.2~4.7,P=0.70)。3组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相似。治疗效果的异质性与CA患者是否被目击相关(P=0.05)。在有目击者的CA患者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者的存活率高于安慰剂组;但在无目击者的CA患者中,无上述相关性。与利多卡因组和安慰剂组相比,胺碘酮组需要放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更多。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与安慰剂相比,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治疗电除颤无效的OHCA患者无显著的额外生存获益,也不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 心肺复苏术后存活的危重脓毒症患者远期预后

    作者:喻文;罗红敏

    ?近期中国台湾学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旨在对心肺复苏(CPR)术后危重脓毒症患者的远期存活率进行评估。研究者从中国台湾国家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中提取数据。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共有272?897例脓毒症患者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所有存活至出院的患者都被登记。研究组采用倾向评分对接受CPR的ICU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结局与未经历过心搏骤停(CA)患者的生存结局以1:1的比例进行匹配比较。统计数据显示:仅有7%(3?207例)接受CPR的脓毒症患者存活出院。CPR患者出院后总体1、2、5年存活率分别为28%、23%和14%。与未经历过CA的患者比较,接受CPR的脓毒症存活者出院后有更大的死亡风险〔风险比(HR)=1.38,95%可信区间(95%CI)=1.34~1.46〕。但这种死亡风险差异在2年后就消失了(HR=1.11,95%CI=0.96~1.28)。多变量分析表明,CPR后患者远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男性、年龄、在非医疗中心接受治疗、高查尔森合并症指数、慢性肾脏疾病、癌症、呼吸系统感染、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和ICU住院期间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据此,研究者得出结论:ICU中经历CPR的严重脓毒症存活者远期预后比未经历过CPR的患者更差,但这种增加的死亡风险在出院后2年减小。

  • 吸入氙气对院外心搏骤停后昏迷存活患者大脑白质损害的治疗效果:一项随机单盲临床试验

    作者:罗红敏

    ?实验研究显示,吸入氙气能减轻缺血缺氧引起的脑损伤,但目前尚缺乏临床研究数据。为此,芬兰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单盲的2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价吸入氙气对院外心搏骤停(OHCA)后昏迷存活患者大脑白质损害的治疗效果。共有110例OHCA后昏迷存活患者被纳入该研究。受试对象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同时接受氙气吸入和低温治疗24?h;对照组(55例)仅接受低温治疗。主要评价指标为心搏骤停(CA)后脑白质损害程度〔36~52?h内磁共振成像(MRI)的各向异性分数〕;次要评价指标为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6分表示无症状~死亡)及6个月病死率。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总体的MRI各向异性分数为0.433±0.028,对照组为0.419±0.033。经过校正后,治疗组患者MRI各向异性分数较对照组升高了3.8%〔95%可信区间(95%CI)=1.1%~6.4%〕。伤后6个月共有75例(68.2%)患者存活,此时两组患者次要评价指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1分(P=0.68)。伤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病死率为27.8%(15/54,1例被剔除),对照组为34.5%(19/55),风险比为0.49,95%CI=0.23~1.01,P=0.053。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吸入氙气能减轻OHCA后昏迷存活患者大脑白质的损害程度,但并不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该初步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证实。

  •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一)

    作者:

    关键词: 中文
  •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二)

    作者:

    关键词: 中文
  •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临床医学综合类期刊影响因子和综合评价总分前10位排序表

    作者:

  • 轻度急性肾损伤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 预后的影响:来自5 823例病例分析的结果

    作者:杨艳丽;卿恩明;马骏;丁琳

    目的:探讨1期急性肾损伤(AKI)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北京安贞医院行CPB心脏手术治疗且年龄≥18岁的患者。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中血肌酐(SCr)的标准,纳入1期AKI和非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随访患者预后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PB心脏手术治疗的1期AK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823例患者,其中AKI患者1285例(1期AKI组998例,占总AKI患者的77.67%);非AKI组4538例。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3.13±12.28)个月。与非AKI患者比较,1期AKI患者30d病死率明显升高〔4.00%(40/998)比0.40%(18/4538), 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1期AKI组患者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非AKI组(log-rank=51.989,P<0.001);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术后SCr未恢复的1期AKI患者累积存活率明显低于SCr恢复的1期AKI患者(log-rank=43.580,P=0.000)。Cox多因素分析显示,1期AKI〔危险比(HR)=2.725,95%可信区间(95%CI)=1.810~4.230,P=0.000〕及术中CPB时间延长(HR=1.013,95%CI=1.001~1.017,P=0.000)、合并冠心病(HR=1.046,95%CI=1.010~1.063,P=0.005)和糖尿病(HR=1.060,95%CI=1.010~1.090,P=0.002)是导致CPB心脏手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期AKI是CPB心脏手术患者发生AKI的主要类型,也是影响该类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急诊科心肺复苏注册登记及复苏质量录像分析

    作者:吴霄迪;尹彦斌;姜素文;杨晶;高文卿

    目的:有效记录心肺复苏(CPR)全过程,分析比较医护人员的复苏表现,查找和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改进CPR工作提供依据,以提高CPR质量,改善患者存活率。方法采用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和录像方法记录急诊科CPR过程,分析CPR10min内无胸外按压时间,安装机械装置、气管内插管和建立静脉通道需要时间,并对影响复苏效果的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①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共注册登记376例心搏骤停(CA)患者,其中男性248例,女性128例;年龄68(53,78)岁;估计CA至开始复苏时间5.0(0.1,20.0)min,≤5min者189例;CA主要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145例,占38.6%)。230例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初始可电击心律16例(7.0%),其中心室纤颤(室颤)13例(5.7%),室性心动过速(室速)3例(1.3%)。146例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初始可电击心律47例(32.2%),其中室颤40例(27.4%),室速7例(4.8%)。机械胸外按压219例(58.2%)。376例患者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186例(49.5%),复苏成功(ROSC维持≥24h)110例(29.3%),住院治疗99例(26.3%),存活出院40例(10.6%)。146例IHCA患者中ROSC89例(61.0%),复苏成功63例(43.2%),住院治疗56例(38.4%),存活出院29例(19.9%)。230例OHCA患者中ROSC89例(38.7%),接受院前CPR65例(28.3%),复苏成功47例(20.4%),住院治疗43例(18.7%),存活出院11例(4.8%)。53例室颤患者中复苏成功37例(69.8%),存活出院25例(47.2%)。②可用于录像分析的有效病例77例,其中OHCA48例,IHCA29例。从患者就诊至安排到抢救床上延迟时间22(0,33)s,CPR10min内无胸外按压时间41(18,90)s,机械CPR安装时间43(31,69)s,气管插管时间59(35,109)s,建立静脉通道时间112(70,165)s。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A时间、无胸外按压时间对复苏成功率(t1=-3.452、t2=-2.729)、存活出院率(t1=-2.328、t2=-2.736)有明显影响(均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CA时间对OHCA患者复苏成功率有显著影响(t=-2.409、P=0.021),无胸外按压时间对IHCA患者复苏成功率、存活出院率有显著影响(t1=-3.412、t2=-2.536,均P<0.05)。结论 CA至开始CPR时间和无胸外按压时间均是影响CA患者能否存活出院的关键因素。为减少无胸外按压时间,IHCA实施CPR时应推迟安装机械复苏装置。

  • 胰岛素干预和二氮嗪后处理对糖尿病 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影响

    作者:叶英;刘京珍;李欣;彭怡然;许铁

    目的:探讨二氮嗪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以及用胰岛素调控血糖在正常范围对其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26只,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复制糖尿病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糖尿病大鼠分为7组,每组18只。以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min后恢复血流120min制备心肌I/R模型;假手术(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I/R组、二氮嗪后处理组(DZ组)、渥蔓青霉素(WNT)组分别于缺血25min后输入0.1%二甲亚砜(DMSO)、二氮嗪7mg/kg、渥蔓青霉素15μg/kg各2mL;Sham组输入0.1%DMSO;DZ+WNT组于输入二氮嗪前5min输入渥蔓青霉素;胰岛素干预组(RI组)持续泵入胰岛素维持血糖在4~6mmol/L;RI+DZ组在维持血糖的基础上,于缺血25min后输入二氮嗪。各组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结束后取心肌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各实验组心功能显著降低,心肌组织损伤严重。与I/R组比较,各干预组心功能无明显改善,且胰岛素维持正常血糖后心功能及心肌损伤反而进一步加重。以Sham组的表达结果作为基数1,I/R组、DZ组、RI组、RI+DZ组p-Akt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灰度值:1.07±0.09、1.03±0.07、1.07±0.07、1.02±0.08比1.00,均P>0.05);WNT组、DZ+WNT组p-Akt表达显著低于Sham组和I/R组(灰度值:0.54±0.06、0.51±0.05比1.00和1.07±0.09,均P<0.05);I/R组、DZ组、WNT组、DZ+WNT组p-GSK-3β表达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灰度值:0.97±0.08、1.00±0.11、0.98±0.06、0.97±0.09比1.00,均P>0.05);RI组、RI+DZ组p-GSK-3β表达显著高于Sham组和I/R组(灰度值:1.68±0.08、1.70±0.05比1.00和0.97±0.08,均P<0.05),且RI+DZ组p-GSK-3β表达显著高于DZ组(灰度值:1.70±0.05比1.00±0.11,P<0.05)。结论二氮嗪后处理对糖尿病大鼠I/R心肌无保护作用,再灌注过程中未见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用胰岛素干预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反而会加重糖尿病大鼠I/R心肌损伤的程度。

  • 非胸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 再通时间的院前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晓鹏;冯青俐;郑锐锋;朱平;陈剑锋

    目的:探讨无胸痛症状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时间的院前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时是否有胸痛表现将患者分为胸痛组和非胸痛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入院至冠脉再通时间、就诊至心电图获得时间及获得心电图至入导管室时间。采用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冠脉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59例STEAMI患者入选,其中胸痛组154例,非胸痛组105例。与胸痛组比较,非胸痛组女性较少(26.67%比42.20%,P<0.05),年龄更大(岁:68.12±8.93比62.34±7.12,P<0.05),脑卒中、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既往史发生率更高(分别为27.61%比13.63%,31.42%比18.83%,26.67%比11.68%,均P<0.05),Killip分级≥Ⅲ级的患者比例更高(15.24%比6.49%,P<0.05),救护车送至医院的比例较低(26.67%比44.81%,P<0.01),住院时间较长(d:12.50±2.89比9.50±2.67,P<0.05),MACE发生率较高(19.05%比9.09%,P<0.05),入院至冠脉再通时间及就诊至心电图获得时间较长(min:159.01±51.21比115.31±36.74,53.06±18.17比30.35±9.93,均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胸痛症状〔优势比(OR)=5.14,95%可信区间(95%CI)=2.34~10.81,P<0.001〕、年龄≥65岁(OR=1.43,95%CI=0.93~2.99,P=0.022)、糖尿病(OR=1.57,95%CI=0.66~2.15,P=0.015)及非救护车运送(OR=1.55,95%CI=0.73~2.75,P<0.001)是冠脉再通时间延迟≥2h的危险因素。结论无胸痛症状的STEAMI患者较有胸痛症状者有更高的MACE发生率,心电图获得时间及初PCI时间延迟;临床医生应尽力减少该类患者的时间延迟,以提高患者存活率。

  • 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在 猪心肺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作者:徐科;顾伟;侯晓敏;李春盛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猪心肌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6只猪分为假手术组(Sham,n=6)、CA-CPR12h组(n=10)和CA-CPR24h组(n=10)。采用心内膜电刺激方法致颤,8min后给予CPR;Sham组仅进行麻醉、气管插管。观察各组动物复苏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肌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细胞TLR4/NF-κB蛋白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心肌细胞TLR4/NF-κBmRNA表达。结果 CA-CPR组猪血流动力学紊乱,心肌细胞严重损伤。与Sham组比较,CA-CPR12h和24h组猪自主循环恢复(ROSC)0.5h血清TNF-α明显升高(pg/L:62.49±6.66、48.39±2.37比10.75±0.74,均P<0.05),2h达高峰(pg/L:70.93±5.51、66.03±2.60比10.87±0.91,均P<0.05)后逐渐下降;ROSC0.5h血清IL-6显著高于Sham组(pg/L:14.42±1.99、11.23±1.12比8.75±0.74,均P<0.05),12h达高峰(pg/L:36.50±2.91、38.15±1.26比8.88±0.62,均P<0.05)后逐渐下降。CA-CPR12h和24h组猪心肌细胞TLR4和NF-κB的蛋白表达较Sham组明显增加〔TLR4蛋白(灰度值):0.11±0.03、0.24±0.05比0.05±0.02,NF-κB蛋白(灰度值):0.27±0.04、0.24±0.03比0.09±0.02,均P<0.05〕,TLR4mRNA表达分别为Sham组的(9.93±1.07)倍和(9.21±1.27)倍,NF-κBmRNA表达分别为Sham组的(4.44±0.96)倍和(6.09±0.81)倍(均P<0.01)。结论 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CA-CPR后心肌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之一。

  • 氢盐水对心肺复苏大鼠脑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

    作者:江宇;宋冬梅;程胜;刘刚

    目的:探讨氢盐水对心肺复苏(CPR)大鼠脑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18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on组)、常规复苏组(ROSC组)和氢盐水干预组(ROSC+HRS组),每组6只。采用气管夹闭法建立心搏骤停(CA)大鼠模型,使用心脏按压、电除颤及肾上腺素直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ROSC+HRS组在制模同时腹腔注射2%氢盐水(首次5mL/kg,以后每2h注射氢盐水3mL/kg);Con组仅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ROSC后12h活杀大鼠取脑组织制备匀浆,测定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脑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脑组织HO-1mRNA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ROSC组脑组织MDA含量明显增高(nmol/mg:8.15±0.11比3.68±0.16,P<0.05),SOD、CAT活性明显下降〔SOD (U/mg):69.30±2.39比94.65±2.75,CAT(U/mg):74.38±1.65比95.68±1.88,均 P<0.05〕,HO-1mRNA 表达明显上调(灰度值:1.383±0.194比1.117±0.083,P<0.05),HO-1蛋白表达无差异(灰度值:0.350±0.049比0.175±0.026,P>0.05);与ROSC组比较,ROSC+HRS组脑组织MDA含量明显下降(nmol/mg:4.72±0.28比8.15±0.11,P<0.05),SOD、CAT活性明显增高〔SOD(U/mg):83.02±1.10比69.30±2.39,CAT(U/mg):85.07±1.94比74.38±1.65,均P<0.05〕,HO-1mRNA表达进一步上调(灰度值:3.200±0.200比1.383±0.194, P<0.05),HO-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灰度值:0.788±0.059比0.350±0.049,P<0.05)。结论氧化应激损伤是CPR脑损伤的重要机制;氢盐水可上调脑组织HO-1表达,降低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减轻CPR致大鼠脑损伤。

  • 术中容量超负荷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 预后的影响: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作者:潘传亮;胡星;刘剑萍

    目的:探讨术中容量超负荷在评估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围手术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并需肺动脉漂浮导管或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的成人患者。患者术后转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即实施限制性容量管理策略。根据转入ICU时液体累计比(作为术中液体累计比)将患者分为A组(术中液体累计比<10%)和B组(术中液体累计比≥10%),观察两组病情变化及预后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224例患者,A组172例,B组5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EuroScore)、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以及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转入ICU时及转入后24、48、72hAPACHEⅡ、SOFA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APACHEⅡ(分):24.5±4.1比21.8±3.5,14.8±6.5比9.9±3.9,12.3±5.4比9.4±3.7,10.9±5.0比8.9±3.3;SOFA(分):12.3±2.9比10.6±2.1,8.8±2.8比5.7±1.7,7.2±3.0比5.0±2.0,6.4±3.6比5.2±1.7,均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合并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率显著升高(92.3%比68.6%, P<0.01),术后心排血指数(CI)显著降低(mL·s-1·m-2:40.67±4.00比49.84±7.50,P<0.01),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延长(d:3.2±2.1比1.8±1.3,5.0±1.7比3.6±1.2,均P<0.01),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7d、28d病死率显著升高(65.4%比30.2%,19.2%比1.7%,26.9%比3.5%,均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术后AKI及术后CI等因素后,术中液体累计比仍是影响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7d死亡:优势比(OR)=1.380,95%可信区间(95%CI)=1.019~1.869,P=0.037;术后28d死亡:OR=1.302,95%CI=1.026~1.654,P=0.030〕。术中液体累计比预测患者术后28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4(P=0.000);佳临界阈值为7.5%时的敏感度为95.0%,特异度为78.4%。结论转入ICU时容量超负荷将加重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病情,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在控制AKI和心功能不全等因素后,容量超负荷仍是影响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运动预适应调控力竭运动大鼠NLRP3炎性体 信号通路保护心肌的机制研究

    作者:焦春利;徐鹏;曹雪滨

    目的:探讨运动预适应(EP)调控力竭运动大鼠NLRP3炎性体信号通路保护心肌的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无EP力竭组(EE组)、3dEP+EE组和3wEP+EE组,每组12只。C组和EE组均不运动,但EE组于3周后的后1d进行一次尾部负重3%体质量重物的游泳力竭运动;3dEP+EE组和3wEP+EE组按照每天游泳60min(游泳15min、休息5min,重复3次)、每周6d的标准分别训练3d、3周,并于后1d进行一次游泳力竭运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含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心肌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蛋白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显示,C组心肌纤维形态结构正常、排列整齐,无间质水肿、肌膜破损及细胞肿胀;EE组心肌染色明显不均匀,大量心肌纤维断裂、排列紊乱,间质纤维中度增生、水肿,大量心肌细胞水肿坏死,线粒体重度水肿,部分嵴和少部分膜融合、模糊不清并且有嵴断裂,肌节紊乱;3dEP+EE组和3wEP+EE组心肌损伤明显减轻,以3wEP+EE组改善为明显。与C组比较,EE组血清IL-1β、IL-18、IL-6、hs-CRP、CK-MB、BNP及心肌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IL-1β(μg/L):18.77±1.28比12.00±1.55,IL-18(μg/L):236.79±15.73比150.74±7.09,IL-6(μg/L):59.31±9.17比34.65±2.89,hs-CRP(mg/L):469.37±137.73比107.15±14.22,CK-MB(U/L):15.57±0.91比7.40±0.40,BNP(ng/L):532.08±63.44比386.96±34.77, NLRP3蛋白(灰度值):0.66±0.07比0.16±0.06,caspase-1蛋白(灰度值):0.96±0.08比0.48±0.06,均P<0.01〕。3dEP+EE组和3wEP+EE组上述各指标均较EE组显著降低,且3wEP+EE组除BNP外,各指标明显低于3dEP+EE组〔IL-1β(μg/L):14.26±1.42比16.57±1.81,IL-18(μg/L):168.49±7.05比191.92±14.16, IL-6(μg/L):32.62±3.81比45.61±6.20,hs-CRP(mg/L):207.06±41.68比339.56±89.65,CK-MB(U/L):9.97±1.08比13.10±0.78,NLRP3蛋白(灰度值):0.33±0.07比0.48±0.06,caspase-1蛋白(灰度值):0.65±0.06比0.79±0.02,均P<0.01;BNP(ng/L):432.53±32.03比478.46±44.79,P>0.05〕。相关分析显示,IL-1β、IL-18、IL-6、hs-CRP、BNP、CK-MB、NLRP3、caspase-1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EP通过调控NLRP3炎性体信号通路表达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长期EP的作用较短期EP作用明显。

  • 循环微小RNA-1对胸痛患者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苏彤;张晓璞;韩志君;李恒;陈曦;章丽珠;孙建辉;柯海燕;邵山;杨承健

    目的:评估循环微小RNA-1(miR-1)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入选2012年11月至2015年6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所有胸痛患者,根据AM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MI组与非AMI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取患者发病3h内静脉血,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miR-1含量;采用电化学放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AMI患者血浆miR-1水平与cTnI、CK-MB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miR-1、cTnI、CK-MB对AMI的早期诊断效能。结果 AMI组127例;非AMI组107例,其中心绞痛82例,肺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3例,急性心包炎2例,心肌炎3例,急性心力衰竭13例,消化性溃疡2例;健康对照组90例。AMI组与非AMI组性别、高脂血症方面无差异。AMI组血浆miR-1、cTnI、CK-MB较非AMI组和健康对照组升高〔miR-1(2-ΔΔCt):4.32±2.60比1.44±0.75和0.98±0.18;cTnI(μg/L):3.23(0.63,10.70)比0.02(0.00,0.17)和0.00(0.00,0.00);CK-MB(U/L):32.40(14.20,95.40)比14.40(11.20,17.10)和8.90(8.28,9.50),均P<0.01〕。AMI患者血浆miR-1与cTnI、CK-MB均呈显著正相关(r1=0.395、r2=0.490,均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95%可信区间(95%CI)=0.860~0.950,P=0.000〕,敏感度为86.6%,特异度为95.4%;cTnI的AUC为0.908(95%CI=0.870~0.946,P=0.000),敏感度为81.9%,特异度为95.9%;CK-MB的AUC为0.795(95%CI=0.736~0.854,P=0.000),敏感度为63.0%,特异度为92.9%。结论血浆miR-1可早期诊断AMI,其诊断效能优于CK-MB,且与cTnI相当,可以提供cTnI以外的诊断信息,二者联合应用可能有助于提高AMI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 《急诊内科手册》第2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宝安医院急诊医学科张文武教授组织主编的《急诊内科手册》第2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均有售,定价:53.0元/本。

  • 《腹部心肺复苏学》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王立祥教授主编的《腹部心肺复苏学》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均有售,定价:198.0元/本,购书服务电话:4006-120-160。

  • 第二届全国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作者:

    ?由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真菌学杂志》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真菌感染与宿主免疫学术研讨会将于2016年9月23日至25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开元名都大酒店召开。会议将通过研讨各种致病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揭示各种致病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以促进我国在真菌感染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方面的发展,为提高我国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水平提供理论基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上述内容进行演讲,同时为国内真菌感染疾病相关工作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学术平台。欢迎感染、呼吸、血液、ICU、器官移植、皮肤、妇产科及从事微生物研究的学者踊跃投稿,参会交流。

  • 第23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

  • 2016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 万古霉素治疗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一项针对处方剂量的回顾性调查

    作者:郝京京;史中华;陈晗;王玉;王玉妹;徐明;周建新

    目的:调查万古霉素用于治疗神经外科术后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的处方剂量。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术后应用万古霉素的住院患者信息,筛选出CNS感染患者,提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整理。将日剂量2g或30~60mg/kg定义为用药剂量达标,分析实际用药情况与指南规范之间的差距。结果共有5816例患者应用万古霉素,总计46787日次。其中神经外科术后CNS感染患者1198例(占20.6%),用药总日次14083日次(占30.1%),中位用药日次9日次,中位用药剂量26.0mg/kg;男性占50.8%,中位年龄42.0岁,中位体质量68.0kg。万古霉素常用的处方剂量是1.0g、12h1次,用药6957日次,占49.4%;日剂量达标率为60.3%。目标性用药患者355例,经验性用药患者843例;目标性用药组患者年龄高于经验性用药组〔岁:44.0(32.5,54.0)比41.0(31.0,52.0),P<0.05〕,用药日次明显多于经验性用药〔日次:11(6,17)比9(6,12),P<0.01〕,但是两组日剂量无明显差异〔mg/kg:25.4(20.0,30.3)比26.1(20.9,31.0),g:1.80(1.50,2.00)比1.85(1.50,2.00),均P>0.05〕,且日剂量均未达标。16.3%(195/1198)的患者存在多疗程用药情况,且各疗程间首疗程用药情况无差异。全组患者临床病死率为1.5%(18/1198),死亡组目标性用药、多疗程用药患者比例较存活组高,用药日次多〔目标性用药:72.2%(13/18)比29.0%(342/1180),>1个疗程的患者比例:83.3%(15/18)比15.3%(180/1180),总日次:29.0(17.8,45.0)比9.0(6.0,14.0),首疗程日次:11.5(7.5,21.5)比8.0(6.0,12.0),均P<0.05〕。结论用万古霉素治疗神经外科术后CNS感染的实际临床应用情况欠规范,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万古霉素临床应用的宣教,提高对指南的依从性。

  • 《2015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热点评述及建议

    作者:曾瑞峰;钟悦嘉;梁国荣;陈维生;丁邦晗

    ?2015年10月15日,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2015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简称《指南更新》)[1],主要是对具备充分科学研究或富有争议的主题审查证据,做出部分更新。急救时需要遵守《指南更新》予以调整,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落实到临床急救中。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1 02
1990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