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急救医学 >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중국위중병급구의학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3.0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52
  • 国内刊号: 12-14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58
  • 曾用名: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沈中阳
  • 类 别: 急救医学
期刊荣誉:
  • 乳铁蛋白治疗严重脓毒症:口服重组人乳铁蛋白治疗严重脓毒症的Ⅱ/Ⅲ期临床试验结果

    作者:喻文;罗红敏

    ?乳铁蛋白Talactoferrin是一种重组人糖蛋白,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其对免疫系统影响广泛。有相关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的Ⅱ/Ⅲ期临床试验,评价在标准基础上加用Talactoferrin或应用安慰剂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疗效。该研究纳入来自10个国家、77个医疗中心中年龄>18岁并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严重脓毒症患者。干预措施为口服或经胃肠道给予重组人乳铁蛋白Talactoferrin?1.5?g、?每日3次,或应用安慰剂,疗程为28?d或转出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该研究在纳入305例患者时(153例接受Talactoferrin治疗,152例接受安慰剂),因为治疗无效和存在安全问题而提前终止。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安慰剂组比较,Talactoferrin组患者28?d病死率较高(24.8%比17.8%),但未体现出统计学差异(P=0.117);其中209例休克患者两组28?d病死率差异显著〔Talactoferrin组31.4%(33/105)比安慰剂组20.2%(21/104),P=0.064〕,而无休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lactoferrin组10.4%(5/48)比安慰剂组12.5%(6/48),P=0.806〕。与安慰剂组比较,Talactoferrin组住院病死率和3个月病死率明显升高〔住院病死率为28.1%(43/153)比17.8%(27/152),P=0.037;3个月病死率为30.1%(46/153)比20.4%(31/152),P=0.036〕。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是相似的。研究者得出结论:口服重组人乳铁蛋白Talactoferrin并不能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28?d病死率,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 肝素结合蛋白检测可提高急诊对严重脓毒症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预测水平

    作者:喻文;罗红敏

    ?目前,早期识别感染和可能发展为器官功能障碍的高风险患者,仍然是对临床医生的一个巨大挑战。近期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以评估和验证中性粒细胞源性介导血管渗漏的一种生物标志物--肝素结合蛋白(HBP)是否可以作为严重感染进展和循环衰竭的风险预测因子。该研究纳入759例来自瑞典、?加拿大和美国7个不同急诊科、?符合一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白细胞计数(WBC)除外〕、?怀疑感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急诊时和入急诊后12~24?h分别测定了血浆HBP、?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乳酸水平和WBC等指标。统计所有患者发生感染和器官功能障碍数;采用一个独立急诊中心收集的104例患者的血浆样本来验证结果。结果显示,有674例患者确诊为感染(88.8%);其中487例在入院时未发生器官功能障碍,在这487例患者中,141例(28.9%)在入院后72?h内发生了器官功能障碍,78%的患者在发展器官功能障碍前(中位数10.5?h),血浆HBP水平升高(30?μg/L)。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相比,HBP是好的预测器官功能障碍进展的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0.80〕。在验证队列中,HBP的性能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在急诊科患者中,HBP是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指标,并可作为72?h内疾病进展至严重脓毒症的一个强大预测因子。

  • 对乙酰氨基酚能减轻脓毒症患者的氧化性损伤: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罗红敏

    ?美国学者近进行了一项临床Ⅱ期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旨在评估对乙酰氨基酚能否减轻严重脓毒症患者机体的氧化性损伤。研究对象为严重脓毒症成年患者,研究人员将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组及安慰剂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口服6?g对乙酰氨基酚,6?h?1次,连续3?d;对照组口服相同剂量安慰剂。以异前列腺素F2(iso-PGF2)作为评价氧化损伤的指标。结果发现:治疗后2?d治疗组iso-PGF2水平即明显低于对照组〔ng/L:24(19~36)比36(23~55), P=0.047〕;而治疗后3?d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iso-PGF2水平并无统计学差异〔ng/L:30(22~41)比36(25~80),P=0.350〕,且此时治疗组血肌酐(SC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μmol/L:88.4(53.0~123.8)比114.9(73.4~176.8),P=0.039〕。治疗组与对照组住院病死率无明显差异(5.6%比18.2%,P=0.355),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或丙氨酸转氨酶(AST)>400?U/L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9.5%比4.3%,P=0.599)。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对于严重脓毒症成年患者,在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24?h内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可减轻患者机体的氧化性损伤,并能改善肾功能。

  • 对中度乳酸升高的脓毒症患者实施集束化治疗:一项多中心研究

    作者:喻文;罗红敏

    ?目前临床上对于存在中度乳酸升高(≥2?mmol/L且<4?mmol/L)的脓毒症患者的治疗尚无统一规范。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价采用集束化治疗方案(包括固定时间间隔给予抗菌药物、?重复测量乳酸水平和静脉液体复苏)对急诊科血流动力学稳定且血乳酸处于中等水平的脓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该研究以2013年3月为界,比较实施集束化治疗方案前后患者对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并采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对相关结果进行评价;同时该研究还对有心力衰竭和(或)慢性肾脏病史的患者进行了评价,以排除存在医源性液体超负荷的风险。结果显示:共纳入18?122例中等乳酸水平的脓毒症患者,其中36.1%为集束化方案实施后(2013年3月以后)的患者。集束化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患者对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分别为32.2%和44.9%(P<0.01);住院病死率2011年为8.8%,2012为9.3%,2013年为7.9%(P=0.02)。集束化治疗方案实施后,调整的住院病死率的比值比(OR值)为0.81〔95%可信区间(95%CI)=0.66~0.99,P=0.04〕,且病死率下降多见于有心力衰竭和(或)慢性肾脏病史者(P<0.01),其他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并无差异(P>0.40)。研究者得出结论:对中等乳酸升高的脓毒症患者,采用多中心集束化治疗方案能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这可能主要是由于该方案能改善心力衰竭和(或)慢性肾脏病史患者的液体管理水平,从而降低病死率。

  • 维生素D3对脓毒症患者维生素D和抗菌肽水平的影响: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

    作者:

    ?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单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比较了维生素D3与安慰剂对脓毒症患者维生素D和抗菌肽?(LL-37)水平变化的影响。研究者纳入了30例24?h内新发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配到安慰剂组、200?kU维生素D3组和400?kU维生素D3组,每组10例。分别获取各组患者1(基线值)、3、5、7?d的血液样本,评估总25羟基维生素D以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计算25羟基维生素D生物利用度;同时测定血浆LL-37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显示:在基线水平,血浆总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为17(13,22)μg/L,两个干预组总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均于5?d时达峰值。相对于基线值,安慰剂组、200?kU和400?kU维生素D3组总25羟基维生素D分别为3%(-3%,8%)、49%(30%,82%)、69%(55%,106%),P<0.001;25羟基维生素D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8%,7%)、45%(40%,70%)、96%?(58%,136%),P<0.01;LL-37分别为-17%(9%,23%)、4%(10%,14%)、30%(23%,48%),P=0.04。各组间hs-CRP水平变化并没有差异。25羟基维生素D生物利用度与LL-37呈正相关(r=0.44,P=0.03),而总25羟基维生素D与LL-37并无?相关性。研究者得出结论:高剂量维生素D3可快速安全地提高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总体水平和生物利用度。25羟基维生素D生物利用度的变化与循环水平的抗菌肽LL-37增加呈正相关。但这些发现尚需更大样本量的试验来验证,以评估是否优化维生素D状态可改善脓毒症相关的临床结局。

  • 乳酸清除和正常化与脓毒症患儿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的关系

    作者:喻文;罗红敏

    ?近期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评估乳酸的清除和正常化是否能降低脓毒症患儿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该研究纳入了77例年龄<18岁、?在急诊科确诊感染和急性器官功能障碍的患儿,记录乳酸初始值及2?h和(或)4?h乳酸水平,并于48?h后通过实验室指标对患儿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进行评估;以乳酸水平较初始值减少≥10%被认为达到乳酸清除;以乳酸<2?mmol/L被认为是乳酸正常化。结果显示:达到乳酸清除标准者70例(90.9%),其中达到乳酸正常化标准者62例(80.5%);32例(41.6%)患儿发生了持续48?h器官功能障碍。Log-binomial模型分析显示,乳酸正常化能降低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相对风险比(RR)=0.46,95%可信区间(95%CI)=0.29~0.73;校正后的RR为0.47,95%CI=0.29~0.78〕;而达到乳酸清除标准并不能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RR=0.70,95%CI=0.35~1.41;校正后的RR为0.75,95%CI=0.38~1.50)。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初始乳酸≥2?mmol/L和低血压亚组中,乳酸正常化依然可以降低患儿发生持续性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研究者得出结论:存在器官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儿,4?h内乳酸正常化可降低其发生持续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在小儿脓毒症发生的前几个小时内,连续测定乳酸水平可以作为评估患儿预后的一个辅助工具。

  • 胃肠外补充ω-3能降低脓毒症患者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风险: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罗红敏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脓毒症患者往往因为失控性的炎症反应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并可能终导致患者死亡。以往研究证明ω-3脂肪酸能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因此理论上这可能对患者有益。为此,英国学者进行了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胃肠外补充ω-3脂肪酸对脓毒症患者是否有益。研究人员将确诊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ω-3脂肪酸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主要评价指标为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其他评价指标包括病死率、?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无器官衰竭的天数。结果显示:该研究共纳入60例脓毒症患者,ω-3脂肪酸治疗组患者新发器官功能障碍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CRP水平也较对照组低(mg/L:141.5±62.6比186.7±78,P=0.019);而两组间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在病情严重程度较轻的脓毒症患者中,ω-3脂肪酸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2)。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胃肠外补充ω-3脂肪酸是安全的,并能降低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降低病情严重程度较轻的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

  • 脓毒症时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艺森;徐晓涵;孙炳伟

    血管内皮细胞(EC)与平滑肌细胞(SMC)是炎症反应中的靶细胞及效应细胞,其结构和功能异常在微循环障碍、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综述回顾了脓毒症时血管EC和SMC的结构功能改变及EC/SMC双向调节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揭示了血管EC和SMC介导的细胞间信号传递对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EC和SMC的旁分泌及自分泌构成了细胞间相互调节的网络,改善血管EC和SMC有可能加强对循环系统的控制,支持血流动力学,恢复组织灌注,使细胞代谢正常化,从而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但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阐明。

  •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对凋亡和坏死性凋亡以及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

    作者:钱永兵;王瑞兰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是细胞坏死性凋亡中的关键因子,在创伤、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等过程中具有致炎作用。RIP1是坏死性凋亡小体(Ripoptosome)的主要成分,而Ripoptosome是调节细胞凋亡或坏死性凋亡形式的复合体。从RIP依赖的细胞死亡及炎症反应等分子机制入手,通过总结RIP介导凋亡、坏死性凋亡及炎症反应的机制,发现RIP位于凋亡、坏死性凋亡及炎症反应的网络信号调控的中心环节。因此,深入研究RIP介导的坏死性凋亡,将为I/R损伤、创伤、SIRS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二)

    作者:

    关键词: 中文
  • 本刊对基金项目标注的有关要求

    作者:

    ?基金项目指论文产出的资助背景,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行业专项基金列出提供基金的单位,如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基金,临床重点专项基金建设项目可只列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或各省市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等。各省市基金标注方法同上。基金项目采用双语著录,分别置于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下方。

  • 本刊常用不需要标注中文的缩略语(一)

    作者:

    关键词: 中文
  • 本刊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有关要求

    作者:

    ?按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确需引用时,可将其在正文相应处注明。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人全部著录;超过3人可以只著录前3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不用“和”“and”等连词。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和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参照GB?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第六届编辑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作者:

  •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西医结合医学类期刊影响因子和综合评价总分前10位排序表

    作者:

  •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临床医学综合类期刊影响因子和综合评价总分前10位排序表

    作者:

  • 肝素通过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减少 脂多糖刺激人内皮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

    作者:李旭;马延全;陈恬璐;唐洁;马晓春

    目的:观察肝素对脂多糖(LPS)刺激人内皮细胞分泌趋化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肝素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株(HPMEC),取传代培养至第3~5代的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分成对照组、LPS刺激组、1kU/L或10kU/L肝素+LPS组及NF-κB抑制剂甲苯磺酰赖氨酸氯甲酮(TLCK)组(TLCK+LPS组)。LPS刺激组加LPS10mg/L;不同剂量肝素预处理组于LPS刺激前15min分别加入1kU/L或10kU/L的普通肝素;TLCK+LPS组于LPS刺激前30min加用TLCK10μmol/L;对照组加入与LPS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各组于LPS刺激后1h收集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NF-κB核移位情况,以明确肝素对NF-κB的活化作用;LPS刺激后3h和6h收集细胞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8(IL-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水平,以明确肝素对LPS刺激HPMEC产生趋化因子的影响以及对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结果①荧光显微镜下显示,对照组NF-κB大部分位于胞质中;LPS刺激组NF-κB由胞质向胞核转移明显增多;1kU/L和10kU/L肝素预处理均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NF-κB活化,以10kU/L肝素效果较好。②与对照组比较,LPS刺激后3h和6h细胞上清液中IL-8及MCP-1水平均明显增高〔IL-8(ng/L):3h为387.1±26.4比23.8±8.1,6h为645.5±69.6比125.7±18.7;MCP-1(ng/L):3h为3654.9±467.9比721.6±61.3,6h为8178.5±792.6比1324.7±148.7,均P<0.05〕;与LPS刺激组比较,1kU/L和10kU/L肝素预处理均可明显降低IL-8及MCP-1水平〔IL-8(ng/L):3h为315.3±24.8、275.8±31.1比387.1±26.4,6h为557.8±43.3、496.9±38.7比645.5±69.6;MCP-1(ng/L):3h为2924.1±267.9、2668.3±522.6比3654.9±467.9,6h为7121.7±557.2、6563.9±576.4比8178.5±792.6,均P<0.05〕,以10kU/L肝素作用较明显;而NF-κB抑制剂TLCK亦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IL-8、MCP-1水平增高〔IL-8(ng/L):3h为162.4±21.3比387.1±26.4,6h为274.1±22.6比645.5±69.6;MCP-1(ng/L):3h为1478.2±138.5比3654.9±467.9,6h为3667.6±259.4比8178.5±792.6,均P<0.05〕。结论 LPS刺激HPMEC后IL-8及MCP-1的水平增加,肝素可能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降低趋化因子水平,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 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

    作者:邓宜楚;曾莉萍;包文;徐平华;钟功荣

    目的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报告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作用。方法江西省赣县人民医院于2016年2月6日收治了中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经过9d的隔离治疗痊愈出院。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析中药喜炎平注射液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患者男性,34岁,因“发热9d,眼眶痛、皮疹伴瘙痒4d”于2016年2月6日入院。①流行病学特征:1月1日患者前往委内瑞拉出差,期间常被蚊虫叮咬,当地正在流行寨卡病毒病。委内瑞拉当地时间1月20日患者曾出现头晕,无发热,自行购药(具体不详)服用后症状消失;1月28日稍感头晕、畏寒、低热,呈阵发性发作,无肌肉酸痛;2月3日颈部出现散在细小红色皮疹,随后蔓延到前胸、四肢、躯干,仍有低热、乏力、恶心,耳后、眼眶开始出现阵发性针刺样疼痛,期间一直未治疗;2月4日上述症状逐渐好转减轻。北京时间2月5日患者回到赣县后解黄色稀便3次,体温正常,颈部仍有散在皮疹,无腹痛;2月6日在赣县人民医院诊治。②临床表现:入院体温36.8℃,脉搏8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颈前区有散在淡红色细小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侧眼结膜充血明显,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③辅助检查:2月6日查血常规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轻度延长(38.6s),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I(TnI)、降钙素原(PCT)均正常。2月8日胸部CT示左肺絮状阴影,结合发热病史,考虑炎性变和轻度肺气肿改变(左下肺为主);双肾结石。心电图及肝、脾、胰B超均未见明显异常。④病毒检测确诊过程:2月6日赣州市疾病控制中心(CDC)检测结果为登革病毒核酸阴性。2月7日江西省CDC检测结果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2月9日中国CDC检测结果为寨卡病毒核酸阳性。首次确诊后对密切接触者予以医学监测。⑤诊疗经过:2月6日收入隔离病房后给予对症治疗及每日静脉滴注1次喜炎平注射液250mg抗病毒治疗。2月7日无发热,偶有畏寒,颈部皮疹消失,眼眶痛好转,双侧眼结膜充血范围缩小变淡,全身黏膜未见溃疡;16:00体温37.5℃,口服布洛芬0.2g,每日3次。2月8日无发热,畏寒明显减轻,无肌肉酸痛和皮疹,眼眶痛及眼结膜充血进一步好转。2月9日双侧眼角稍感刺痛,眼角结膜少量充血,无发热、畏寒,因医院无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贮备,故改用氯霉素滴眼液每日2次。2月11日以后患者无不适感觉,2月13日江西省CDC和中国CDC均回报患者血、尿寨卡病毒核酸阴性,符合出院条件,患者于2月14日痊愈出院。结论目前寨卡病毒病尚无特殊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本例患者经过9d对症治疗及中药喜炎平注射液抗病毒治疗后症状消失,血、尿寨卡病毒核酸连续检测阴性,痊愈出院。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寨卡病毒病有一定优势。

  • 脓毒症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变化特点 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白静;林瑾;庄海舟;郭冬晨;杨晓卫;段美丽

    目的: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变化特点,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北京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68例脓毒症患者以及同期住院的475例非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血脂及其他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再将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脓毒症患者与非脓毒症患者比较,血浆总胆固醇(T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TC(mmol/L):2.5±1.2比3.4±1.4,t=4.274,P=0.021;HDL-C(mmol/L):1.6±0.9比2.5±0.8,t=3.413,P=0.018〕,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统计学差异(mmol/L:1.9±0.9比2.1±0.9,t=0.749, P=0.614)。在脓毒症患者中,死亡组(227例)患者年龄明显大于存活组(341例,岁:74.3±15.5比65.5±17.5, t=4.037,P=0.012),血肌酐(SCr)高于存活组(μmol/L:251.0±115.6比167.4±108.7,t=3.254,P=0.023),血浆TC、HDL-C、LDL-C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TC(mmol/L):2.2±1.6比2.9±1.1,t=3.057,P=0.023;HDL-C (mmol/L):1.4±0.8比1.9±0.8,t=4.692,P=0.016;LDL-C(mmol/L):1.7±0.7比2.0±0.8,t=2.541,P=0.038〕;而两组男性比例、体质指数(BMI)、基础疾病、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其他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协变量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年龄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1.024,95%可信区间(95%CI)=1.010~1.048,P=0.009〕,TC为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0.747,95%CI=0.682~0.811,P=0.013)。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且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TC可能作为评估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一项临床指标。

    关键词: 脓毒症 胆固醇 预后
  • 血栓弹力图评价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作者:钟声健;张春宝;胡军涛;汤展宏

    目的:比较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试验在脓毒症患者中的检测结果,探讨TEG对监测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92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分为SOFA≥12分组(47例)和SOFA<12分组(45例);另选35例同期非脓毒症且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取静脉血检测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降钙素原(PCT),并同时进行TEG检测,比较3组间各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脓毒症患者SOFA与各项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在常规凝血试验指标中,D-二聚体水平随着患者病情加重而逐渐升高,非脓毒症组、脓毒症SOFA<12分组和≥12分组分别为0.523(0.273,0.928)、0.863(0.673,4.221)、4.118(2.420,5.653)mg/L(Z=25.163,P=0.000);SOFA≥12分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SOFA<12分组和非脓毒症组〔×109/L:28.6(12.8,48.9)比257.3(152.6,339.8)、182.0(118.0,229.0),均P<0.01〕;而3组间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能提示脓毒症患者凝血状态改变。TEG参数中,凝血反应时间(R值)和血块生成时间(K值)在脓毒症SOFA<12分组低于非脓毒症组〔R值(min):4.4(3.6,6.1)比6.3(6.0,6.7),P<0.01;K值(min):1.1(1.0,1.5)比1.5(1.3,1.8),P<0.05〕,在SOFA≥12分组则高于非脓毒症组〔R值(min):7.0(5.7,8.7)比6.3(6.0,6.7),P>0.05;K值(min):4.2(3.4,7.1)比1.5(1.3,1.8),P<0.01〕;血块生成率(α角)、大宽度值(MA值)、凝血综合指数(CI值)在SOFA<12分组均高于非脓毒症组〔α角(°):73.3(68.5,74.7)比66.8(62.2,69.0),P<0.01;MA值(mm):71.7(61.9,73.3)比60.3(58.2,63.8),P<0.01;CI值:3.1(-0.1,3.9)比0.9(-0.4,1.3),P<0.05〕,而在SOFA≥12分组则低于非脓毒症组〔α角(°):48.1(36.6,53.0)比66.8(62.2,69.0),P<0.01;MA值(mm):37.8(30.0,45.7)比60.3(58.2,63.8),P<0.01;CI值:-5.6(-8.4,-3.6)比0.9(-0.4,1.3),P<0.01〕,提示TEG各指标可反映脓毒症病程进展中的高凝和低凝状态改变。PCT值在非脓毒症组及脓毒症SOFA<12分组和≥12分组分别为0.27(0.05,1.80)、0.68(0.10,10.00)、41.10(4.24,100.00)μg/L(Z=195.475,P=0.000),提示随病情加重其感染严重程度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SOFA评分与PLT、α角、MA值、CI值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853、-0.833、-0.881、-0.859,均P=0.000),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R值、K值和PCT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1、0.561、0.587、0.831、0.775,P<0.05或P<0.01),而与PT、纤维蛋白原(FBG)、INR无相关性(r1=0.211、P1=0.233,r2=-0.252、P2=0.142,r3=0.248、P3=0.148)。结论 TEG能更有效地监测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改变,识别高凝、低凝状态,客观评价病情严重程度,指导临床风险评估。

  • 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 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作者:何健卓;王磊;尹鑫;郭力恒;张敏州

    目的:观察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以指导脓毒性休克的辨证论治。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8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使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系统(PiCCO)观察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测定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指数(CI)、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左心室收缩指数(dPmax)及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等指标。按CI分为高CI组(CI≥50.0mL·s-1·m-2,34例)及低CI组(CI<50.0mL·s-1·m-2,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流动力学特征。采用“四证四法”对患者辨证分型,研究不同证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寻找中医证候要素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关系。按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脓毒性休克低CI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高CI组〔APACHEⅡ(分):24.4±7.2比19.8±7.4,t=-2.279,P=0.023;血糖(mmol/L):9.7(7.7,14.6)比6.7(5.6,10.0),Z=-2.257,P=0.024〕,CI、GEDVI均明显低于高CI组〔CI(mL·s-1·m-2):36.7±8.3比68.4±16.7, t=10.285,P=0.000;GEDVI(mL/m2):689.0(566.0,883.8)比838.5(692.8,1247.3),Z=-2.711,P=0.007〕, SVRI明显高于高CI组〔kPa·s·L-1·m-2:248.7(202.1,324.5)比143.4(102.7,171.4),Z=-5.336,P=0.000〕。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医辨证以兼夹证型为主,常见的中医证候依次为气虚证(45例)、血瘀证(40例)、毒热证(37例)、腑实证(24例)及阴虚证(10例)。5种证型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均P>0.05),仅气虚证CI明显低于毒热证(mL·s-1·m-2:48.3±18.3比58.3±21.7,P<0.05)。祛除兼证的影响后分析显示,气虚证CI明显低于非气虚证(mL·s-1·m-2:48.3±18.3比61.7±21.7,t=-2.783,P=0.007),毒热证CI明显高于非毒热证(mL·s-1·m-2:58.3±21.7比48.3±16.7,t=2.133,P=0.037);血瘀证EVLWI明显低于非血瘀证〔mL/kg:10.0(7.0,15.1)比14.9(8.5,26.8),Z=-2.075,P=0.038〕。与存活组(38例)比较,死亡组(30例)APACHEⅡ评分升高(分:25.8±8.4比19.1±5.4,t=-3.940,P=0.000),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比例更高〔60.0%(18/30)比31.6%(12/38),χ2=5.493,P=0.019〕,HR更快(次/min:118.5±20.5比98.1±19.9,t=-4.157,P=0.000),气虚证的比例更高〔86.7%(26/30)比50.0%(19/38),χ2=10.070,P=0.002〕。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按血流动力学可分为高排低阻型及低排高阻型,两者具有各自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四证四法”辨证脓毒症切实可行,不同证型之间血流动力学表现不同,存在一定关系;使用PiCCO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中医辨证的有益补充,有利于辨证施治。

  • α7亚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在右美托咪定 防治内毒素血症小鼠谵妄中的作用

    作者:张雪艳;李志峰;孙晓晨;靳风;刘俊廷;李建国

    目的:观察α7亚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在右美托咪定(DEX)防治内毒素血症谵妄发生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DEX对照组、脂多糖(LPS)诱导内毒素血症模型组(LPS组)、DEX保护组(DEX+LPS组)、α-银环蛇毒素拮抗组(α-BGT+DEX+LPS组),每组20只。采用腹腔注射LPS20mg/kg制备内毒素血症模型,NS组和DEX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DEX对照组、DEX+LPS组和α-BGT+DEX+LPS组小鼠于制模前15min腹腔注射DEX40μg/kg,α-BGT+DEX+LPS组于注射DEX前15min腹腔注射α7nAChR抑制剂α-BGT1μg/kg;NS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制模前及制模后24h每组取10只小鼠进行旷场实验,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留取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海马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表达量。另取10只小鼠行新物体识别实验,观察训练阶段探究总时间及制模后3h和24h的偏好指数。结果 NS组和DEX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①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制模前各组旷场实验观察指标均无差异。制模后24h,与NS组比较,LPS组小鼠表现为对新环境的认知、学习和记忆能力均下降,紧张度增加;DEX可明显改善小鼠的上述变化;而α-BGT可部分拮抗DEX对谵妄小鼠的保护作用。②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与NS组比较,LPS组小鼠探究新事物的能力下降;DEX可改善小鼠的探究能力;而α-BGT可拮抗DEX的保护作用。③ELISA结果显示,LPS组血清TNF-α和NSE水平较NS组明显升高,DEX可抑制LPS诱导的血清TNF-α和NSE水平升高,而α-BGT可拮抗DEX的保护作用〔NS组、LPS组、DEX+LPS组、α-BGT+DEX+LPS组TNF-α(ng/L)分别为23.72±3.13、808.78±87.86、192.96±31.47、829.99±80.98,NSE (μg/L)分别为8.70±0.74、25.90±3.03、18.10±2.14、23.12±2.21,均P<0.01〕。④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NS组比较,LPS组海马组织ChAT表达明显下降,AChE表达明显升高,DEX可逆转ChAT和AChE的表达变化,而α-BGT可拮抗DEX的保护作用〔NS组、LPS组、DEX+LPS组、α-BGT+DEX+LPS组ChAT(灰度值)分别为1.536±0.150、0.381±0.138、0.914±0.173、0.628±0.088,AChE(灰度值)分别为0.382±0.201、1.843±0.325、0.898±0.155、1.470±0.220,P<0.05或P<0.01〕。结论内毒素血症小鼠可发生谵妄等认知功能障碍;DEX可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AChE和ChAT的表达量而改善谵妄症状,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α7nAChR有关。

  • 脓毒症时髓源性抑制细胞亚群及其比值的变化

    作者:王慧;赵擎宇;黄朝峰;赵梅;徐小谢

    目的:分析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亚群及其比值在脓毒症小鼠体内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其在脓毒症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8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脓毒症模型组和假手术(Sham)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Sham组只开腹、关腹,不进行结扎和穿刺。两组先各取30只小鼠,观察术后存活情况,并计算20d存活率。两组再各另取60只小鼠,分别于术后0、3、7、12、20d取12只小鼠,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MDSC亚群的比例;于术后7d取小鼠脾脏,测定脾脏质量,并制备成单细胞悬液,进行脾细胞计数;取脾脏和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①Sham组小鼠术后20d内无死亡,模型组小鼠术后20d死亡10只,两组小鼠20d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66.7%,χ2=11.861,P=0.001)。②模型组小鼠术后7d脾脏明显增大,脾脏质量明显大于Sham组(mg:413.33±41.63比111.67±17.56,t=11.564,P=0.000),且脾细胞计数明显高于Sham组(×109/L:21.20±2.43比1.87±0.06,t=13.578,P=0.005)。③HE染色显示:Sham组小鼠肝脏和脾脏组织基本正常。而模型组术后7d小鼠肝组织结构紊乱,毛细血管充血,中性粒细胞渗出,肝细胞水肿明显,部分肝细胞发生灶性坏死,呈急性炎性改变;脾组织红髓和白髓结构紊乱,脾窦显著扩张充血,被膜增厚,被膜下及血管周围组织可见局灶性呈环状核的非成熟髓系细胞增殖,脾索及脾窦内见大量造血细胞灶状聚集。④Sham组术后各时间点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巨噬细胞型MDSC(M-MDSC)和粒细胞型MDSC(G-MDSC)的比例及其比值均无明显变化。模型组随时间延长,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M-MDSC逐渐升高,于术后20d稍有下降;G-MDSC持续升高;而M-MDSC/G-MDSC比值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术后3d起外周血M-MDSC/G-MDSC比值均>1,且于12d达峰值(与0d比较:4.16±0.53比0.79±0.11,P<0.05);术后各时间点脾脏和骨髓M-MDSC/G-MDSC比值均<1,且于7d达峰值(与0d比较:脾脏为0.70±0.06比0.25±0.02,骨髓为0.39±0.06比0.11±0.01,均P<0.05),之后均逐渐下降。结论随着脓毒症病程的延长,MDSC两个亚群在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均不断聚集,而M-MDSC/G-MDSC比值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可能反映脓毒症不同阶段的免疫状态。

  • 辛伐他汀对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患者外周血 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的影响

    作者:邵换璋;王存真;朱文亮;黄晓佩;郭志松;张慧峰;秦秉玉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以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6例脓毒症患者和92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人群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辛伐他汀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参照2012年国际脓毒症指南治疗,脓毒症患者辅以抗感染、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等措施,严重脓毒症患者同时给予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辛伐他汀组患者每日口服或经胃肠营养饲管加用辛伐他汀40mg,至少持续15d。在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1、5、10、15d取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LR4/CD14+双阳性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无论在脓毒症还是严重脓毒症患者中,辛伐他汀组(分别为59例和54例)外周血TLR4表达水平均随治疗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在脓毒症患者中,辛伐他汀组TLR4水平于入ICU10d起即与常规治疗组(47例)出现了统计学差异,并持续至15d〔平均荧光强度(MFI):10d为21(19,28)比27(25,33),Z=2.198,P=0.021;15d为16(15,21)比26(23,34),Z=4.611,P=0.002〕;而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辛伐他汀组各时间点TLR4水平与常规治疗组(38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FI:1d为55(52,63)比56(48,65),Z=0.313,P=0.692;5d为47(42,56)比49(41,58),Z=0.827,P=0.533;10d为40(35,42)比42(37,45),Z=1.012,P=0.301;15d为33(30,38)比38(35,41),Z=0.539,P=0.571〕。治疗过程中两组人群均未发现有关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水平,而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TLR4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他汀类药物在两组人群中对TLR4介导的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不同,可能是其疗效不同的原因之一。

  • 亚甲蓝治疗对脓毒症大鼠肺脏诱导型 一氧化氮合酶变化的影响

    作者:戴成;王毅;于湘友

    目的:观察亚甲蓝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影响的时间窗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6只雌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脓毒症组和亚甲蓝组,每组再按术后时间分为0、6、12、18、24、30、36h7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Sham组仅开腹和分离盲肠系膜但不结扎和穿孔;亚甲蓝组于CLP术后各时间点分别给予15mg/kg亚甲蓝,其余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给药后6h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肺脏组织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肺组织iNOSmRNA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iNOS蛋白表达,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ham组比较,脓毒症组术后6、12、18、24h肺组织iNOSmRNA表达明显升高(2-ΔΔCt:6h为2.42±0.66比1.00±0.38,P=0.002;12h为2.54±0.76比1.00±0.27,P=0.000;18h为5.46±2.26比1.00±0.38,P=0.000;24h为3.03±0.62比1.00±0.33,P=0.001);12、18、24hiNOS蛋白表达也明显升高(灰度值:12h为2.54±0.45比1.00±0.35,P=0.000;18h 为2.65±0.64比1.00±0.33,P=0.000;24h 为3.03±0.59比1.00±0.24,P=0.000)。与脓毒症组比较,亚甲蓝组6、12、18、24h肺组织iNOSmRNA表达明显降低(2-ΔΔCt:6h为1.55±0.82比2.42±0.66,P=0.034;12h为1.84±0.42比2.54±0.76,P=0.016;18h为2.66±1.09比5.46±2.26,P=0.003;24h为2.20±0.29比3.03±0.62,P=0.002);12、18、24hiNOS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灰度值:12h为1.84±0.18比2.54±0.45,P=0.003;18h为1.87±0.27比2.65±0.64,P=0.008;24h为2.20±0.50比3.03±0.59,P=0.008)。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各时间点脓毒症组和亚甲蓝组大鼠肺损伤程度(包括红细胞渗出、肺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塌陷等)均明显重于Sham组,而亚甲蓝组大鼠肺损伤程度较脓毒症组无明显改善。结论脓毒症大鼠肺组织iNOSmRNA表达于CLP术后6~24h上调,蛋白表达则于12~24h上调;亚甲蓝可明显抑制脓毒症大鼠肺组织iNOSmRNA和蛋白表达,但不能减轻脓毒症肺损伤的程度。

  • 嗜铬粒蛋白A衍生多肽CGA47-66抑制 脓毒症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作者:曾燕;张丹;姜丽萍;魏伏;许珊

    目的:探讨嗜铬粒蛋白A(CGA)衍生多肽CGA47-66(CHR)对脓毒症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1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12只。72只用于观察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的动态变化。另48只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LPS诱导脓毒症模型组(LPS组)、低剂量CHR预处理组(CL+LPS组)及高剂量CHR预处理组(CH+LPS组)。腹腔注射10mg/kgLPS0.1mL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NS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L+LPS组和CH+LPS组于注射LPS前10min分别腹腔注射CHR15.5μg/kg和77.5μg/kg。6h后经尾静脉注射2%EB4mL/kg,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采用荧光示踪法定性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注射LPS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均逐渐增加,脑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的时间早于EB含量变化的时间(分别为3h和6h)。LPS组脑组织含水量及EB含量均较NS组明显升高〔脑组织含水量:(79.77±0.62)%比(78.28±0.44)%,P<0.01;EB含量(μg/g):13.87±4.50比7.13±1.76,P<0.05〕;而两个CHR预处理组均可逆转LPS诱导的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增高,以CH+LPS组效果更加明显〔脑组织含水量:(78.15±0.73)%比(79.77±0.62)%,EB(μg/g):7.09±2.59比13.87±4.50,均P<0.05〕。EB荧光观察结果显示,NS组荧光信号仅存在于脑膜;LPS组脑实质中可见EB荧光广泛分布,说明EB渗漏较NS组明显;两个CHR预处理组脑实质中EB荧光减少,说明EB渗漏明显减少,且以高剂量组改善更为明显。HE染色显示,NS组脑血管结构清晰,周围间隙未见明显增大;LPS组脑组织结构疏松,小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增宽,水肿明显;两个CHR预处理组脑水肿较LPS组有所改善,以高剂量组作用更加明显。结论 LPS诱导脓毒症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呈时间依赖性;使用外源性CGA衍生多肽CHR可抑制LPS诱导脓毒症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组织,以77.5μg/kg高剂量CHR效果更加明显。

  • 外源性一氧化碳对脓毒症时血小板异常释放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作者:刘大东;徐晓涵;庄明峰;宋明明;秦魏婷;王旭;孙炳伟

    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碳(CO)对脓毒症时血小板异常释放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集健康成年志愿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差速离心法获得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LPS)组(10mg/LLPS刺激)、无活性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iCORM-2)组(10mg/LLPS+50μmol/LiCORM-2干预)、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10μmol/L和50μmol/L组(10mg/LLPS+CORM-210μmol/L或50μmol/L干预)。30min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化学荧光素法检测血小板三磷酸腺苷(ATP)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P-选择素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检测血小板表面信号分子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及关键信号分子蛋白激酶Cθ亚型(PKCθ)和突触融合蛋白结合蛋白1(STXBP-1)磷酸化;免疫共沉淀法检测STXBP-1介导的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黏附受体(SNAREs)复合体突触融合蛋白2-突触相关蛋白23-囊泡相关膜蛋白8(STX2-SNAP23-VAMP8)的形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后血小板释放PDGF-BB、MMP-2和ATP均显著增加,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明显上调〔PDGF-BB(μg/L):127.53±1.78比94.35±5.84,MMP-2(ng/L):51.87±9.20比35.83±3.17,ATP(μmol/L):1.288±0.056比0.975±0.010,P-选择素:(3.93±0.19)%比(0.44±0.10)%,均P<0.05〕;10μmol/L和50μmol/LCORM-2干预均能有效抑制LPS诱导血小板释放PDGF-BB、MMP-2、ATP和P-选择素的高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PDGF-BB(μg/L):114.68±1.35、97.08±6.14比127.53±1.78,MMP-2(ng/L):32.67±8.00、24.63±1.63比51.87±9.20,ATP(μmol/L):0.999±0.015、0.965±0.008比1.288±0.056,P-选择素:(1.95±0.27)%、(0.94±0.11)%比(3.93±0.19)%,均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后血小板TLR4表达以及PKCθ和STXBP-1的磷酸化水平均显著增加〔TLR4(灰度值):1.21±0.38比0.67±0.06,p-PKCθ(灰度值):1.36±0.20比0.44±0.03,p-STXBP-1(灰度值):1.13±0.06比0.59±0.04,均P<0.05〕;10μmol/L和50μmol/LCORM-2干预均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各指标,并呈剂量依赖性〔TLR4(灰度值):0.76±0.05、0.65±0.04比1.21±0.38,p-PKCθ(灰度值):0.71±0.07、0.47±0.10比1.36±0.20,p-STXBP-1(灰度值):0.56±0.02、0.48±0.01比1.13±0.06,均P<0.05〕。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刺激后血小板中与STXBP-1耦联的STX2、SNAP23和VAMP8均显著增加〔STX2(灰度值):1.35±0.06比0.57±0.04,SNAP23(灰度值):0.97±0.04比0.30±0.12,VAMP8(灰度值):1.37±0.12比0.77±0.10,均P<0.05〕;10μmol/L和50μmol/LCORM-2干预均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SNAREs复合体的形成,并呈剂量依赖性〔STX2(灰度值):0.77±0.02、0.39±0.03比1.35±0.06),SNAP23(灰度值):0.41±0.03、0.22±0.08比0.97±0.04,VAMP8(灰度值):0.85±0.07、0.66±0.07比1.37±0.12,均P<0.05〕。iCORM-2组与LPS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脓毒症时血小板释放功能异常活跃,CORM-2干预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过度释放,其机制可能与TLR4/PKCθ/STXBP-1信号途径介导的SNAREs复合体形成有关。

  • 首期中国腹部心肺复苏技术高级救护师培训班成功举办

    作者:刘亚华;马文君

    ??本着“借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践行中国心肺复苏方略”的指导思想,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主办、?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家相关学术团体承办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首期中国腹部心肺复苏技术高级救护师培训班”于2015年12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成功举行。开幕式上,中国急诊心肺复苏奠基人、?南京医科大学终身教授王一镗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警总医院院长郑静晨为“中国腹部心肺复苏培训中心”揭牌,并授予德美瑞公司为“中国腹部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发展中心”,标志着中国开始组织并推动全国腹部心肺复苏技术普及培训。

  • 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分会学术年会暨2016灾害医学与急危重症高端论坛会议通知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

    ?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分会主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分会、?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分会学术年会暨2016灾害医学与急危重症高端论坛将于2016年5月27日至29日在深圳召开。

  • 万古霉素静脉联合鞘内途径治疗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

    作者:包赟;邱炳辉;曾浩;莫益萍;张南南;漆松涛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静脉联合鞘内途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1日至2015年6月1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给药途径分为单纯静脉注射组(25例)和静脉联合鞘内注射组(35例)。两组患者均静脉滴注盐酸万古霉素500kU、6h1次,联合三/四代头孢菌素或美罗培南;静脉联合鞘内注射组在静脉滴注的基础上,经腰大池引流或腰椎穿刺(腰穿)释放脑脊液(CSF)后缓慢注入盐酸万古霉素20mg,每日1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静脉联合鞘内注射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静脉注射组(94.3%比76.0%,χ2=4.220,P=0.040)。静脉联合鞘内注射组CSF中白细胞数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单纯静脉注射组(趋于正常时间:8d比13d),且静脉联合鞘内注射组治愈时间也较单纯静脉注射组明显缩短(d:9.9±0.7比13.4±1.1,t=-2.716,P=0.009)。3例患者鞘内给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给予对症处理、减慢给药速度后缓解;两组无一例患者出现昏迷、癫痫、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治疗开颅术后合并颅内感染患者时采用万古霉素静脉联合鞘内用药方法比单纯静脉用药方法更加安全有效。

  •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

    作者: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征, Guillain-Barre?Syndrome)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截至2016年1月,至少在非洲、亚洲、?美洲的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的证据,以巴西疫情为严重。

  • 重修“95庐山会议”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2015)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迄今,对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研究和讨论已持续40余年,虽然有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但距离揭示其全貌尚有较大差距。目前MODS仍是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也是全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面临的热点问题和巨大挑战。

  • 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对早产儿 早发型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春燕;杨玉军;李宝云;许平;申青华;杨巧芝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hs-CRP/ALB)在早产儿早发型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加强治疗病房(NICU)合并宫内感染围生期高危因素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早产儿感染结局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患儿再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前白蛋白(PA)、ALB、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及入NICU时(0h)和24、48、72hhs-CRP水平的数值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外周血hs-CRP/ALB对患儿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早产儿214例,感染组102例,非感染组112例;其中感染组患儿存活97例,死亡5例。①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儿入NICU后hs-CRP均升高,48h时感染组hs-CRP显著高于非感染组〔mg/L:22.0(7.6,40.4)比18.3(12.9,23.4),Z=5.257, P=0.038〕;之后非感染组hs-CRP开始下降,而感染组hs-CRP持续升高,至72h时明显高于非感染组〔mg/L:25.5(9.8,43.5)比12.2(1.9,22.1),Z=5.879,P=0.042〕。感染组患儿ALB、WBC均明显低于非感染组〔ALB (g/L):27.9±2.7比29.1±2.9,t=5.178,P=0.026;WBC(×109/L):13.7±7.1比16.1±7.9,t=4.368,P=0.037〕,48hhs-CRP/ALB明显高于非感染组〔0.16(0.08,0.57)比0.07(0.00,0.23),Z=3.436,P=0.042〕,而PA和PLT与非感染组无差异。②在感染患儿中,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ALB降低(g/L:20.4±6.9比29.6±7.5,t=7.859, P=0.003),而48hhs-CRP和hs-CRP/ALB均明显升高〔hs-CRP(mg/L):25.8(15.6,54.8)比18.2(12.9,36.2), Z=4.067,P=0.043;hs-CRP/ALB:0.31(0.28,0.76)比0.06(0.00,0.21),Z=6.102,P=0.011〕。③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48hhs-CRP/ALB预测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当截断值为0.08时,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76.3%。结论 hs-CRP和ALB可以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早发型感染的有效指标,且入NICU48hhs-CRP/ALB升高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

  • 抗凝治疗应成为细菌感染所致严重脓毒症的标准治疗方案

    作者:单亮;李翠萍;李秀;山峰;孙运波

    ?在脓毒症(sepsis)发病机制中,凝血功能障碍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既是疾病进展的一个动因,也是疾病发展的一个结果[1-2]。在脓毒症病理生理改变过程中,凝血功能障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与炎症反应、内皮功能损伤、?免疫功能状态改变等其他因素互相交叉、?互为因果,共同构成了脓毒症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3-5]。

  • 脓毒症研究若干重要科学问题的思考

    作者:姚咏明;盛志勇

    近年来,尽管在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的液体复苏、创面处理、抗感染治疗策略、器官支持治疗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临床救治十分困难。因此,脓毒症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急危重症医学十分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许多重大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只有深刻厘清脓毒症的根本发病过程和有效干预途径,才可能取得脓毒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防治理念上的新突破。严重脓毒症的致病因素很多,且发生机制涉及炎症失控、免疫紊乱、凝血异常及组织损害等基本科学问题,并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现就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领域的若干重要科学问题进行简要讨论与分析,旨在进一步重视与聚焦脓毒症关键发病环节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提高其认识水平,为终战胜这一人类顽症提供新思路。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1 02
1990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