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急救医学 >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 중국위중병급구의학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3.0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4352
  • 国内刊号: 12-1430/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6-58
  • 曾用名: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
  • 创刊时间: 1989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天津
  • 主编: 沈中阳
  • 类 别: 急救医学
期刊荣誉: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可溶性内皮抑素、内皮素-1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张立军;韩玉环;韩玉植

    目的 探讨可溶性内皮抑素(sEng)、内皮素-1(ET-1)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器官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49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中无器官功能障碍(研究Ⅰ组)26例,合并器官功能障碍(研究Ⅱ组)23例;以同期3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中sEng、ET-1水平,常规测定凝血功能,比较3组间各指标的变化及其与器官功能、围生儿结局的关系.结果 ①研究Ⅰ组与研究Ⅱ组sEng、ET-1、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均高于健康对照组[sEng (μg/L):10.96±3.21、14.17±4.02比7.49±2.73,ET-1(μg/L):41.54±10.37、65.91±12.46比24.56±6.26,Fib(g/L):4.41±1.02、5.35±1.17比3.69±0.82,MPV(fl):11.71±1.21、13.89±1.76比11.03±0.82,均P<0.0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T(s):10.73±1.82、8.37±1.51比12.95±1.91,APTT(s):26.14±4.32、22.69±3.77比30.25±4.71,PLT(×109/L):164.17±50.67、136.43±51.21比201.63±59.83,均P<0.05],且研究Ⅰ、Ⅱ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研究组sEng与血压、Fib、24 h尿蛋白、血肌酐(SCr)均呈正相关,与血浆白蛋白(Alb)、PT、12h尿雌激素/肌酐比值(E/C)及胎儿出生体重均呈负相关(均P<0.01);而ET-1与血压、Fib、24h尿蛋白、SCr、丙氨酸转氨酶(ALT)均呈正相关,与血浆Alb、PT、12h尿E/C、胎儿出生体重均呈负相关(P<0.05或P<0.01).③sEng≥16μg/L组伴发心、肾、肺功能障碍、胎盘早剥及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高于sEng<16μg/L组(69.23%比11.11%,38.46%比2.78%,38.46%比2.78%,46.15%比2.78%,53.85%比2.78%,均P<0.01);ET-1≥70μg/L组伴心、肾、肝、肺功能障碍、胎盘早剥及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ET-1<70μg/L组(64.28%比11.43%,35.71%比2.86%,28.57%比5.71%,28.51%比5.71%,35.71%比5.71%,42.86%比5.71%,均P<0.0);PT<7s、APTT<20s及PLT<100×109/L时,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达90%(9/10),其中1例孕妇死亡.结论 血中sEng、ET-1水平升高及凝血功能紊乱是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明显特征,其水平与患者的病情程度明显相关.

  • 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洪亮;于凯江;刘海涛

    目的 观察纳美芬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照2008年国际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的要求进行常规抗休克治疗;治疗组早期静脉推注纳美芬,而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及28 d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6、12、24 h时平均动脉压(MAP,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升高(对照组:59.67±3.56、60.50±2.67、60.68±4.97、61.09±4.92,治疗组:65.83±5.76、70.83±5.76、83.63±5.87、82.85±8.36,均P<0.05),心率(HR,次/min)明显下降(对照组:119.79±8.03、118.56±11.48、116.35±12.48、114.68±8.91,治疗组:103.33±10.87、92.29±12.55、90.49±17.29、86.66±11.53,均P<0.05);治疗6、12、24 h时心排血指数(CI,L·min-1·m-2)明显升高(对照组:3.63±0.13、3.67±0.31、3.76±0.23,治疗组:4.01±0.45、4.22±0.39、4.45±0.32,均P<0.05);治疗12 h、24 h时尿量(ml·kg-1·min-1)明显增多(对照组:0.53±0.39、0.51±0.40,治疗组:0.85±0.25、1.06±0.58,均P<0.05),乳酸值(mmol/L)明显下降(对照组:5.54±3.98、4.91±2.98,治疗组:1.51±0.83、1.14±0.62,均P<0.05).治疗组治疗24 h APACHE I评分(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1±1.9比21.7±5.2,P<0.05),但28 d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比40%,P=0.629).结论 在常规抗休克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纳美芬可以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有利于抢救感染性休克,但对28 d病死率无明显影响.

  • 内皮祖细胞在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付文政;毛岸荣;罗天航;方国恩

    目的 探讨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在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 18头小型家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9头)和对照组(9头).实验组动物采用失血性休克-内毒素二次打击方法制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模型.设伤后正常状态(T1)以及注射脂多糖(LPS)前(T2)和注射后即刻(T3)、24 h(T4)、48 h(T5)5个时间点抽取骨髓和外周血,加入红细胞裂解液,显微镜下计算有核细胞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中EPCs含量,并计算EPCs绝对数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T1、T2、T3、T4、T 5时骨髓中EPCs(×106/L)分别为7.64±0.68、7.32±0.55、7.58±1.13、7.77±0.70、7.88±0.84,外周血中EPCs(×106/L)分别为3.54±0.26、4.06±0.64、3.74±0.55、3.61±0.37、3.98±0.63;实验组骨髓中EPCs(×106/L)分别为7.45±1.55、6.58±0.80、11.27±1.20、10.88±1.15、8.36±2.88,外周血中EPCs(×106/L)分别为3.21±0.48、8.71±2.04、5.98±0.77、1.27±0.91、2.14±0.96.实验组T3、T4、T5时骨髓中EPCs明显高于对照组;T2、T3、T4、T5时外周血中EPCs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且各时间点骨髓中EPCs明显高于外周血中(均P<0.05).结论 失血性休克后MODS发生发展过程中外周血EPCs先出现明显升高,然后迅速下降;而骨髓EPCs先略有下降,后明显升高,出现MODS后下降.EPCs的变化在MODS的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治疗与血糖控制的非线性相关分析研究

    作者:王大明;朱滨;丁良才;刘宁;张劲松

    目的 研究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治疗与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应激性高血糖之间的关系,探讨非线性观点在脓毒症患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住院资料,根据充分复苏标准完成所需时间(每6 h一组)分为8组,采用非线性小二乘法比较各复苏组充分复苏完成所需时问与单位时间胰岛素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复苏组充分复苏完成所需时间与单位时间胰岛素用量之间存在指数回归关系,指数曲线方程(^y)=e0.7393-0.0152x(a=0.739 3,b=0.015 2),且拟合度甚佳(R2=0.976 943 6).结论 在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复苏治疗完成的时问与机体紊乱的内分泌系统恢复有密切的关系,符合非线性观点.因此治疗上重在帮助机体重建已紊乱的网络,恢复其正常的生理谐振;而不仅仅是给予受损器官充分的支持和修复.

  • 危重病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规范化液体复苏治疗——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浙江省早期规范化液体复苏治疗协作组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浙江省8家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的314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151例)和EGDT组(163例).常规组以中心静脉压(CVP)、收缩压(SBP)和平均动脉压(MAP)、尿量变化指导液体复苏;EGD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为观测指标进行复苏;对患者进行输液、输血和强等治疗,6 h内达标.比较两组患者28 d生存率、ICU住院病死率(主要终点)以及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新发感染率和疾病严重程度评分(次要终点)的差异.结果 可供分析的有效病例中EGDT组为157例,常规组为146例.EGDT组28 d生存率较常规组增高约17.7%(75.2%比57.5%,P=0.001),EGDT组ICU住院病死率较常规组降低约15.7%(35.0%比50.7%,p=0.035).与常规组比较,EGDT能明显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14.4±8.5比18.0±7.1,P=0.043)、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分:5.8±3.1比8.9±3.7,P=0.014)和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SOFA)评分(分:5.6±2.9比10.4±3.7,P=0.001),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d:13.4±10.0比19.7±13.5,P=0.004),降低新发感染的发生率(37.6%比53.4%,p=0.014);EGDT对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间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EGDT能显著改善ICU中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生存率和临床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及降低新发感染的发生率.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血清肌钙蛋白Ⅰ及心肌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1的影响

    作者:彭娜;向定成;苏磊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UTI小剂量组、大剂量组5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脓毒症模型,24 h后取动脉血及左室心肌,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及心肌组织匀浆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1(ET-1)水平,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模型组血清cTnI及心肌TNF-α、ET-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cTnI(μg/L):7.58±0.53比1.05±0.21,TNF-α(pg/g):945.6±72.0比238.2±35.2,ET-1(pg/g):776.8±123.9比170.1±28.3,均P<0.01].UTI小剂量组血清cTnI及心肌TNF-α、ET-1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nI(μg/L):7.21±0.51比7.58±0.53,TNF-α(pg/g):910.5±96.6比945.6±72.0,ET-1(pg/g):714.0±66.7比776.8±123.9,均P>0.05].UTI大剂量组血清cTnI及心肌TNF-α、ET-1较模型组明显减低[cTnI(μg/L):4.30±0.84比7.58±0.53,TNF-α(pg/g):430.5±75.6比945.6±72.0,ET-l(pg/g):377.1±39.0比776.8±123.9,均P<0.01].结论 大剂量UTI对脓毒症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心肌TNF-α、ET-1的表达而实现;小剂量UTI可能对脓毒症心肌损伤无保护作用.

  • 严重延迟复苏烧伤休克患者血浆脑钠肽的变化

    作者:黄永新;詹新华;郑静伟;吴祖煌;陈建崇;朱剑仙;谢包根;刘世康

    目的 观察严重延迟复苏烧伤休克患者早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对延迟休克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6例烧伤总体表面积32%~92%、深Ⅱ度至Ⅲ度的严重延迟复苏烧伤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ECL)法动态检测10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时并发心力衰竭者(休克伴心衰组)和26例延迟复苏休克期渡过较平稳者(休克复苏后平稳组)入院即刻、入院3 h及伤后24、48、72、168 h血浆BNP、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同时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 心衰组人院3 h及伤后24、48、72 h血浆BNP浓度(ng/L)较平稳组明显升高(入院3 h;1 521.38±121.11比391.36±63.27,伤后24 h:2 516.86±193.25比360.79±146.56,伤后48 h:1 587.76±169.23比398.92±77.46,伤后72 h:974.45±166.33比283.43±68.15,均P<0.01),LVEF明显降低(入院3 h:0.33±0.03比0.58±0.09,伤后24 h:0.36±0.09比0.60±0.10,伤后48 h:0.35±0.08比0.62±0.11,伤后72 h:0.39±0.10比0.64±0.10,均P<0.05);两组LDH(μmol·s-1·L-1:平稳组人院即刻2.87±0.50、入院3 h 3.02±0.43、伤后24 h 4.02±0.87,伤后48 h 6.90±0.87、伤后72 h 3.64±0.75、伤后168 h 2.67±0.45,心衰组分别为2.97±1.40、3.84±0.37、4.29±0.45、8.50±0.38、3.84±0.62、2.30±0.38)及CK-MB(U/L:平稳组入院即刻59.12±13.75、入院3 h 70.39±10.72、伤后24 h 79.29±17.27、伤后48 h 67.44±12.77、伤后72 h30.28±7.13、伤后168 h 21.44±3.15,心衰组分别为65.76±16.38、81.46±7.92、86.43±14.19、72.53±11.27、36.39±6.18、22.85±7.26)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浆BNP浓度测定可作为严重烧伤休克复苏时检测心衰的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

  •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CD34+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焕亮;吴沃栋;许耘红;蔡玉宇;张华;梁国华;黎萍;梁伟翔;陈之祥

    目的 探讨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CD34+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Framingham心血管危险因素积分标准(FRFC)的相关性及其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血管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62例年龄25~4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高血压组患者采用FRFC分层方法分为低危组18例,中危组14例,高危组17例,极高危组13例.测定各组的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及颈动脉IMT,并对EPCs CD34+水平与FRFC积分及颈动脉IM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各亚组患者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随心血管危险程度的增加逐步下降[低危组(0.12±0.02)%,中危组(0.07±0.03)%,高危组(0.04±0.03)%,极高危组(0.01±0.0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0.15±0.03)%,均P<0.01];颈动脉IMT随心血管危险程度增加明显增厚[低危组(0.80±0.07)mm,中危组(1.11±0.08)mm,高危组(1.26±0.10)mm,极高危组(1.45±0.09)mm],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与健康对照组[(0.73±0.08)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血压患者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与FRFC积分呈负相关(r=-0.875,P<0.01),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r=-0.852,P<0.01).结论 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EPCs CD34+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颈动脉IMT呈负相关;外周循环EPCs CD34+水平可以作为评估高血压患者早期血管病变的标志之一.

  • 弱激光照射对早期内毒素血症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赵世峰;冯丽洁;贺红艳;赵秀梅;孙菁;沈洪

    目的 探讨弱激光照射对早期内毒素血症(ETM)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静脉注射法建立ETM动物模型.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LPS组、弱激光照射组,每组20只.照射组在注射LPS 30 min后以SLT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对大鼠一侧的股动、静脉和耳部血管同时进行照射30 min(波长650 nm、功率5 mW、垂直照射).在ETM形成1、2、4、6 h后,观察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状态,用数字式血流测速仪测定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速度,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LDI)测量肠系膜血流量,同时计算肠系膜毛细血管开放数和微循环附壁白细胞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PS组伤后1 h和2 h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速度(mm/s)增快(1 h:0.190±0.007比0.174±0.009,2 h:0.200±0.010比0.172±0.015,均P<0.05),6 h时流速明显减慢(0.116±0.015比0.164±0.011,P<0.05);肠系膜血流量及毛细胞血管开放数无明显差异;伤后2、4、6 h白细胞附壁数(个)显著增多(2 h:2.60±1.14比0.40±0.55,4 h:5.40±0.89比0.40±0.55,6 h:5.40±1.52比0.60±0.90,均P<0.05);微循环流态发生异常改变,由线流变为粒线流.弱激光照射组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速度(mm/s)平稳(1、2、4、6 h分别为0.174±0.011、0.180±0.023、0.168±0.013、0.162±0.023);伤后4 h和6 h白细胞附壁数(个)较LPS组明显减少(4 h:2.00±0.71比5.40±0.89,6 h:2.60±1.52比5.40±1.52,均P<0.05),微循环流态改善.结论 弱激光照射可以改善ETM大鼠肠系膜局部微循环,减轻ETM早期的病理损伤.

  • 血循环中Tie2 mRNA含量对脓毒症患者全身病情变化评价作用的研究

    作者:杨京;黄健;杨文琼;周建;蒋东坡;张耀宗;陈林

    目的 探讨血循环中Tie2 mRNA含量是否与脓毒症全身病情变化存在相关关系.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ICU)创伤患者,按是否为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13例)和非脓毒症组(19例).患者进入ICU当日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3、7 d采集肘静脉血检测白细胞总数(WB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中Tie2 mRNA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结果 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间ALT、AST、vWF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T(U/L):53.30(199.58)比80.65(202.62),AST(U/L):316.53(49.90)比66.10(285.03),vWF:(272.47±114.61)%比(246.66±128.77)%,均P>0.05].脓毒症组WBC、BUN、Cr及血中Tie2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WBC(×109/L):18.26(21.82)比10.11(4.72),BUN(mmol/L):20.70(11.20)比7.70(5.45),Cr(μmol/L):252.00(364.55)比68.00(23.20),Tie2 mRNA:1.86±0.67比0.91±0.42,均P<0.01].所有患者APACHE Ⅱ评分与血Tie2 mR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2,P<0.01),其线形拟合方程为Y=12.66+4.922X(R2=0.283)vWF与Tie2 mRNA水平呈正相关(r=0.334,P<0.05),其线形拟合方程为Y=180.932+57.93X(R2=0.112).结论 脓毒症患者血循环中Tie2 mRNA水平能及时反映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病情轻重,可作为一个相对敏感的病情预测候选指标.

  •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带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丁仁彧;章志丹;马晓春

    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2001年Rivers等[1]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的概念.EGDT相继被写入"拯救脓毒症运动"(SSC)2002和2008的指南,并且成为脓毒症集束化治疗(sepsis bundle)的基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GDT所发挥的效应已经超越Rivers当初的设想[2].如今,EGDT已不仅仅是急诊室的概念,深入解析由其延伸的基础和临床理论,对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会有所帮助.

  • 严重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

    作者:齐洛生;杨宏富;孙荣青;李月霞;张少雷

    严重外伤对伤员全身各系统功能产生严重的损害,其中外伤出血引起的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是导致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J].本研究中针对多发伤患者入院时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谷氨酰胺对昏迷卒中患者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

    作者:王雪松;臧大维;王文红;程新旺

    观察谷氨酰胺(Gln)对急性昏迷卒中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影响,探讨Gln对危重卒中昏迷患者脑保护的机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本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昏迷患者48例,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

  • 重症患者转运的专业化:一个移动ICU

    作者:刘大为

    曾经有人根据对照研究的结果做过这样的一个计算:如果某个地区每年有11000个重症患者需要接受医院间的转运,如若仅应用普通救护车进行转运,将有484位患者在转运12 h内死亡;若由专业人员进行转运,只有66位患者死亡.一个专业化的人员梯队,加上必要的装备,可以每年挽救400多条生命[1].

  • 无静脉输液条件时低血容量休克救治技术的研究

    作者:胡森

    严重战、创(烧)伤能导致致死性低血容量休克,造成组织细胞代谢障碍和机体器官功能损害,如不能及时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伤员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现场救治战、创(烧)伤休克有效的方法是及时、充分地进行液体治疗.液体治疗实施的越早,救治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 关注转化医学加强危重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作者:阴赪宏

    随着基础学科分工的越来越精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客观上扩大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相互沟通的距离,在二者之间形成了所谓的"死亡之谷".因此,应用多学科交叉推动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应运而生,并已成为国际医学界倡导的新型交叉学科.转化医学作为医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对医学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支持作用,其研究的结果将直接提示医疗质量.

  • 《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草案)

    作者: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重症患者转运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转运途中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甚至死亡.为规范重症患者转运过程,提高转运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使医务人员对重症患者的转运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了<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本指南旨在为各级医院提供重症患者转运的基本原则,以便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现有资源制定重症患者转运计划并规范临床实施.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991 02
1990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