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중화미생물학화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5101
  • 国内刊号: 11-23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二路3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沈心亮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瘦素对小鼠Th17细胞生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作者:卢龙坤;韦腾飞;朱力;吴豫;沈茜

    目的:探讨瘦素对Th17细胞生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瘦素基因敲除的ob/ob小鼠和同系野生小鼠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比例,免疫磁珠法分选脾脏CD4+T细胞,在体外培养中拮抗瘦素或添加不同浓度的瘦素以观察瘦素对Th17细胞生成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qPCR)和Luminex检测技术分别检测经体外培养72 h后小鼠脾脏CD4+T细胞中与Th17细胞密切相关细胞因子等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培养上清液中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ob/ob鼠外周血、脾脏中Th17细胞的比例均显著低于野生鼠[(0.49±0.03)% vs (1.29±0.1)%、(1.56±0.22)% vs (2.47±0.11)%];体外培养中,野生鼠脾脏CD4+T细胞经瘦素抗体处理后,Th17细胞的比例明显减少[(2.04±0.11)%vs (3.39±0.31)%];ob/ob鼠脾脏CD4+T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瘦素后,Th17细胞比例则以剂量依赖的形式增加[(2.15±0.25)%,(3.12±0.37)% vs (1.41±0.13)%];ob/ob鼠脾脏CD4+T细胞经体外培养后RORγt、IL-17A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及上清中IL-17A和IL-6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野生鼠,但TGF-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没有差异。结论瘦素缺乏可导致小鼠Th17细胞的生成显著减少,也造成RORγt、IL-17A和IL-6 mRNA及IL-17和IL-6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瘦素可能通过上调RORγt和IL-6的转录,促进Th17细胞的生成及效应分子分泌。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对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引发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杨蓉蓉;张莉;张向颖;时红波;陈德喜;段钟平;任锋;王琦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PPARα)对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引发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调节机制。方法通过小鼠的股骨分离骨髓干细胞,经过分化培养获得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再通过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诱导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细胞模型。利用PPARα选择性激动剂Wy14643干预炎症细胞模型,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和Atg7小干扰RNA(Atg7 siRNA)分别作为自噬抑制剂干预自噬。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IL-1β)、IL-6和自噬相关基因Atg5、Atg7、Beclin-1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7、Beclin-1和LC3的表达;质粒GFP-LC3转染并观察自噬点的形成。结果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PPARα选择性激动剂Wy14643(10μmol/L、25μmol/L和50μmol/L)预处理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与单独LPS刺激巨噬细胞相比,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下降,并具有剂量依赖性。此外,不同浓度Wy14643作用于巨噬细胞,也同时促进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7、Beclin-1的mRNA水平表达升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7、Beclin-1和LC3表达增加;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巨噬细胞中自噬点的形成增加。在Wy14643预处理的基础上,3-MA和Atg7 siRNA分别抑制细胞自噬,结果显示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水平发生了逆转,重新表达升高。结论 PPARα激活可抑制LPS刺激巨噬细胞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且PPARα通过促进细胞自噬而发挥抗炎作用。因此,PPARα-自噬分子途径是调控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信号通路之一。

  • 急性期川崎病 Foxp3蛋白泛素化改变及意义

    作者:赵俊山;王勤;温鹏强;徐明国;齐中香;李成荣;王国兵

    目的:探讨急性期川崎病( KD) Foxp3蛋白泛素化水平及其在KD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急性期KD患儿48例,正常同年龄对照组28例,KD患儿分别于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前、后直接取血备检。采用免疫共沉淀-印迹法检测外周血CD4细胞Foxp3蛋白泛素化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 CD4+CD25high Foxp3+细胞( Treg)比例及 IL-10、TGF-β、CTLA4、STUB1、HSP70、USP7、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T细胞IL-1R1、IL-1RAP、IL-6Rα、gp130、TNFR1、MyD88、RIP1 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浆中IL-1β、IL-6、TNF-α浓度。结果(1)急性期KD患儿Treg细胞比例及IL-10、TGF-β、CTLA4、Foxp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Foxp3蛋白泛素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52±0.19) vs (0.08±0.02),P<0.05],其中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组(KD-CAL+)前述5项均低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KD-CAL-)(P<0.05),Foxp3蛋白泛素化水平则高于后者[(0.70±0.28) vs (0.43±0.17),P<0.05],经IVIG治疗后均明显恢复[Ubi-Foxp3:(0.24±0.10) vs (0.52±0.19),P<0.05]。(2)急性期KD患儿CD4+T细胞STUB1、HSP70表达显著上调(P<0.05), USP7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STUB1/USP7二者比值显著增高且与其Foxp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56, P<0.05),经IVIG治疗后均明显恢复(P<0.05)。其中KD-CAL+组STUB1、HSP70表达及STUB1/USP7比值均高于KD-CAL-组(P<0.05),而USP7表达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3)急性期KD患儿血浆IL-1β、IL-6、TNF-α浓度及CD4+T细胞IL-1R1/IL-1RAP/TLR4/MyD88、IL-6Rα/gp130/pSTAT3、TNFR1/RIP1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其中KD-CAL+组前述各项均高于KD-CAL-组(P<0.05),经IVIG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其他TLR表达无改变(P>0.05)。结论 Foxp3蛋白泛素化异常可能与急性期KD患儿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

  • 蜡样芽孢杆菌蔗糖代谢差异分析

    作者:王玉莲;田万红;喻钢;魏华;曾明

    蜡样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B.cereus)是一种好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1]。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国内外曾多次引起食源性中毒事件[2];而它又被作为一种稳定、高耐受、快速增殖的益生菌添加剂,应用于饲料、农业和医药保健等各领域[3]。本文旨在通过不同菌株的比较,探究蜡样芽孢杆菌蔗糖代谢差异及与其致病性间的关系。

  • 2009-2014年浙江省苍南县就医患者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秋玲;林朗;方优红;杨宁敏;张建中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致病菌。 HP感染可能会引发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瘤。 HP的根除失败率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所感染的HP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1],因此对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并依据其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十分必要。为此对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检出的HP菌株进行临床耐药性的回顾性分析,为选用正确的根除方案用药提供依据。

  • KPC-2及 IMP-4酶介导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研究

    作者:陈金云;傅鹰;杨青;史可人;王海萍;王燕飞;阮陟;俞云松;李珺

    目的:探讨我院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其流行特点。方法收集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厄他培南)敏感性下降的肠杆菌科细菌,采用K-B纸片法及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改良Hodge试验、EDTA抑制试验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表型筛选试验进行耐药表型筛选;采用PCR法及测序技术检测耐药基因、KPC基因周围序列和肺炎克雷伯菌7个管家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进行7个管家基因的序列分析;运用PFGE对鉴定为同一菌种的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S1-PFGE联合Southern杂交对已明确的碳青霉烯耐药基因进行基因定位。结果共收集到19株厄他培南敏感性下降的肠杆菌科细菌,所有菌株呈多重耐药现象,且同一菌株常携带有多种耐药基因,其中 blaKPC-2、blaIMP-4、blaSHV-1、blaCTX-M-65、blaCTX-M-15、blaTEM-1、rmtB为常见共同携带的耐药基因。 PFGE结果提示14株肺炎克雷伯菌呈多克隆分布,MLST分型以ST11型为主。1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株大肠埃希菌产KPC-2酶, blaKPC-2基因分别定位于4种大小不同的质粒上(大小分别约为95 kb、140 kb、200 kb及240 kb),所有菌株blaKPC-2周围基因结构从上游至下游均为ISKpn8、blaKPC-2和ISKpn6-like元件;1株产酸克雷伯菌和1株肺炎克雷伯菌产 IMP-4型碳青霉烯酶, blaIMP-4基因定位于大小约为300 kb 的质粒上。结论KPC-2型及IMP-4型碳青霉烯酶是造成我院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我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CRKP)菌株呈多克隆散在播散的流行特点,未发现优势克隆。

  • 非 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分离株eae 基因分型分析

    作者:白向宁;许彦梅;赵爱兰;周娟;熊衍文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来源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分离株携带的eae基因型别。方法 PCR扩增eae全长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并拼接后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CBI)中进行BLASTn比对,判定其eae基因型别,并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30种 eae 不同型别的序列及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主要流行血清型( O157∶H7, O26∶H11, O103∶H2, O111∶H8, O145∶H28, O45∶H2, O121∶H19)代表性基因组测序菌株的eae序列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其进化关系。根据mlst.ucc.ie数据库提供的大肠埃希菌多位点序列分型(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方案对菌株进行MLST分型分析,确定菌株等位基因型及序列类型,并用BioNumerics软件构建小生成树( minimum spanning tree, MST),分析携带eae基因的非O157 STEC分离株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相关大肠埃希菌( HUS-associated en-terohemorrhagic E.coli,HUSEC)、E.coli MLST数据库中所有人源流行血清群O26、O103、O111、O121、O145、O157 STEC菌株的进化关系。结果10株不同来源的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经扩增拼接后均获得了约2.8 kb的eae基因全长序列,分为3种已知的eae基因型别,其中以β1型为主(6/10),2株θ型,2株γ1型。某些eae序列与主要流行血清型STEC的eae序列完全一致。10株菌分为7个ST型,与HUSEC、人源流行血清群STEC菌株具有相近的进化关系。结论我国非O157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分离株eae基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多样性,eae阳性菌株具有潜在的高致病性。

  • 去泛素化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古智文;史伟峰

    蛋白质的泛素化是一种广泛存在且非常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形式,在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损伤修复、机体免疫以及神经元退化等许多生物学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过程需泛素或类泛素样蛋白(如SUMO、NEDD8、ISG15等)、泛素激活酶 E1、泛素结合酶 E2和泛素连接酶 E3共同完成[1-2]。泛素是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非常保守的小分子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为8.5×103,在真核生物体内广泛存在[3]。泛素本身含有7个赖氨酸残基(lysine, K),分别为K6、K11、K27、K29、K33、K48和K63,其本身的赖氨酸残基也可以与泛素分子相互结合,即底物蛋白结合泛素分子,后一个泛素分子通过其羧基端的甘氨酸结合到前一个泛素的某一个赖氨酸上形成多聚泛素链。多聚泛素链与被修饰蛋白K48相连常介导靶蛋白进入蛋白酶体降解,而K63连接常活化靶蛋白或使靶蛋白循溶酶体途径降解。在这个过程中E1活化泛素分子, E2决定着形成何种泛素链,而E3则决定着底物蛋白的特异性[4-7]。

  • 弥散黏附性大肠埃希菌研究进展

    作者:张网;许彦梅;熊衍文

    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E.coli)是人和温血动物肠道及环境中的常见细菌,部分携带特殊毒力因子的大肠埃希菌可成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根据引起疾病的类型可分为引起腹泻的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或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coli,DEC)及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x-traintestinal E.coli,ExPEC)。 ExPEC主要包括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uropathogenic E.coli,UPEC)和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等的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 neonatal meningitis E.coli,NMEC)。根据毒力因子、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等特征,目前主要将DEC分为6类,即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invasive E.coli,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nterohe-morrhagic E.coli, EHEC)或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 Shigatox-in-producing E.coli,ST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 E.coli,EAEC)以及弥散黏附性大肠埃希菌( diffusely adherent E.coli,DAEC)[1]。

  • 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外疾病

    作者:耿彦生;李军;王佑春

    戊型肝炎病毒( HEV)是戊型肝炎的病原体。戊型肝炎通常为急性、自限性发病过程,预后良好。孕妇和有其他肝脏疾病患者如果感染HEV可能引发重症肝炎,病死率高[1]。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艾滋病患者及血液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HEV能形成持续性感染和慢性肝炎,并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EV感染除引起急、慢性肝炎外,还可能引起肝脏外损伤,近有关戊型肝炎肝外合并症的病例报告逐渐增多,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HEV引起的肝外疾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1型登革病毒包膜蛋白功能区在293 T细胞中的表达与鉴定

    作者:郭勇晖;易海粟;陈静;丁细霞;狄飚;车小燕;温坤

    目的:在293T细胞中获得可溶性表达的1型登革病毒(DENV1)包膜(E)蛋白。方法PCR扩增DENV1-E蛋白功能区(1~394 aa)基因并克隆到Psectag2B-Fc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表达质粒,脂质体法转染293T细胞,经2 mg/ml Zeocin筛选,免疫荧光法鉴定所获细胞克隆;Protein-G亲和层析纯化DENV1-E-Fc重组融合蛋白,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法鉴定蛋白的完整性和抗原性。结果获得稳定可溶性表达重组融合蛋白的细胞克隆,蛋白产量约为25μg/1×107个细胞,纯化得到的DENV1-E-Fc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90×103,该蛋白可与识别天然构象E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结合,并与免疫动物血清有良好的反应性。结论在真核细胞中成功获得可溶性表达的DENV1-E-Fc重组融合蛋白,E蛋白功能区保持完整且具备天然的构象表位和良好的抗原性,为包膜蛋白的保护性抗原表位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H7 N9甲型流感病毒 Vero 细胞高产疫苗候选株的构建

    作者:平宪强;徐可;孙兵

    目的:构建1株基于Vero细胞高产的H7 N9亚型流感病毒疫苗候选株,为应对人感染H7 N9病毒提供细胞介质的疫苗候选株。方法利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学技术,将H7 N9亚型流行株的HA和NA基因与高产疫苗骨架株PR8-4 mut的6条编码病毒内部蛋白的基因,通过6∶2重组法拯救出4mut-H7N9病毒。通过病毒学方法检测病毒在Vero细胞上的生长性状和病毒蛋白产量。结果4mut-H7N9病毒在Vero细胞上生产速度更快,可收获更多的病毒蛋白。同时,4mut-H7N9病毒没有改变胰酶依赖性,并保持在小鼠中的低致病性,保证了该高产疫苗候选株的安全性。结论通过6∶2重组法,以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的4mut-H7N9疫苗候选株能够极大地提高病毒在Vero细胞中的增殖速度,可作为以Vero细胞为生产介质的H7N9高产疫苗备选株。

  • 1型登革病毒抗原表位嵌合人3型腺病毒六邻体重组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学鉴定

    作者:招穗珊;周志超;李潇;樊晔;廖小红;周荣;苏晓波

    目的:构建六邻体嵌入1型登革病毒( DENV1)抗原表位的人3型重组腺病毒,鉴定其抗原性。方法以人3型腺病毒骨架质粒pBRAdΔE3GFP为模板,overlap PCR在六邻体高变区HVR1插入DENV1的抗原表位,突变的六邻体片段克隆到穿梭载体,酶切后与线性化的3型腺病毒骨架质粒pBRAdΔE3GFP在大肠杆菌BJ5183同源重组,获得阳性重组腺病毒质粒pBRAdΔE3GFP-DENV1。线性化后转染AD293细胞拯救重组腺病毒rAdΔE3GFP-DENV1并大量培养。纯化后腺病毒免疫BALB/c小鼠,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结果在人3型腺病毒六邻体成功插入DENV1抗原表位并包装出重组腺病毒,ELISA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小鼠免疫后能产生血清识别DENV1。结论成功构建六邻体HVR1嵌入DENV1抗原表位的重组腺病毒,为多价登革病毒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为中华医学会主办。1981年创刊,主要报道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评论、综述、国内外学术动态、书评及消息等。

  • 远程投稿系统作者常见问题

    作者:

    问题1:作者如何投稿?(1)注册网站会员,邮箱获得登录名和密码;(2)申请成为杂志作者,需要给哪个杂志投稿,就申请成为哪个杂志的作者,一个作者可以同时申请成为多个杂志的投稿作者;(3)进入系统,点击左侧菜单栏【期刊管理系统】,点击之后系统会列出期刊系统作者的所有功能,点击【作者投稿】,按步骤一步步往下操作,后点击【投稿】,完成投稿操作。

  • 本刊启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

    作者: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部

    为顺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发了稿件远程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采用先进的数据库及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稿件远程管理系统将协助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编委、定稿会专家、总编等相关人员多位一体地进行稿件业务处理,解决编辑部对稿件网络化流程管理的需要,并实现各类查询功能。2009年9月,本刊正式启用稿件远程管理系统,访问中华医学会网站( http://www.cma.org.cn)首页上方“业务中心”进行稿件处理操作。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书写规范

    作者:

    1.根据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由特定起点与终点定界的时间段的表示,起点与终点之间以一字线为分隔符,而不再用波纹线。示例如下:2001—2004年,而不再表示为2001~2004年,但“~”可以用“至”取代。

  •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投稿网址的声明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为维护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权益以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声誉,防止非法网站假冒我方网站诱导作者投稿、并通过骗取相关费用非法获利,现将中华医学系列杂志稿件管理系统网址公布如下,请广大作者加以甄别。

  • 本刊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作者:

    为了精简文字,使文章读起来更简练易懂,现将本刊常用且基础医学领域中所熟知的专业名词缩略语公布如下(按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本刊在论文中将不再注释。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部地址变更通知

    作者:《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部

    因工作需要,《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部地址于2013年9月1日迁至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二路38号(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院内),以下为新的联系方式。

  • 更正

    作者:《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部

    本刊2015年第35卷第3期发表的论文《鼻咽癌特异性减毒重组疫苗Lmdd-LMP2 A的构建及其抑瘤效应的研究》,第二作者陈小琴的工作单位应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检验科。

  • 广州地区人巨细胞病毒临床低传代株UL138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多态性分析

    作者:蔡丽君;胡兢晶;王波;苏海浩;伍苑宾;密英鸽;郭梦杰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新生儿感染人巨细胞病毒( 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UL138基因序列特征与多态性。方法从10例被证实为临床HCMV感染的新生儿尿液标本中分离HCMV低传代临床病毒株,进行多重PCR鉴定。对临床分离株进行HCMV UL138基因扩增、克隆、鉴定、测序及呈报GenBank;同时在GenBank搜索HCMV UL138同源序列,行序列分析,应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分析UL138基因翻译后修饰位点、二级结构及等电点。结果成功分离3株HCMV临床病毒株,分别命名为 HCMV D3、D2和 D52。克隆测序后呈报 GenBank 并被收录。收录序列号分别为:DQ180375、DQ180387和DQ180359。分析结果显示在HCMV临床低传代D3、D2和D52病毒株UL138基因全序列841个碱基中,存在16个位点变异,可能编码的蛋白质氨基酸残基总数为169个,其基因序列高度保守,核苷酸变异均为碱基替换,无插入或缺失,碱基替换导致了7处氨基酸的改变。HCMV UL138蛋白翻译后修饰位点在除Toledo株外的所有分离株中均高度保守;所有分离株UL138蛋白的预测等电点均为6.51。结论广州地区感染婴儿的HCMV UL138基因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极为保守,但仍具有一定的多态性,这在HCMV临床感染与致病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 杭州地区2009-2014年间人博卡病毒1型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作者:周银燕;李钧;于新芬;寇宇;钱昕

    目的:调查杭州地区2009—2014年间人博卡病毒1型( human bocavirus 1, HBoV1)全基因组序列的遗传变异和分子进化特征。方法采集2009—2014年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HBoV1,终挑选15株病毒载量高的阳性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上传至GenBank,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序列。结果15株HBoV1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共检测到48个核苷酸突变,终导致11个氨基酸变化,其中5个位点处于磷脂酶( PLA2)活性区。基于全基因组编码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HBoV1可以分为3个分支,本研究的15株病毒全部属于分支1,与瑞典代表株ST2属于同一簇。另外,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VP1/VP2基因可以替代全基因编码序列来构建HBoV1的进化树。 HBoV1全基因组序列的进化速率为每年3.03×10-4(95%HPD,2.14×10-4~3.92×10-4)突变点/位点,对于单个基因,NS1的进化速率慢,而NP1的进化速率快。 HBoV1四个基因的选择压力ω值都小于1,表明所有基因都处于纯化选择下,其中VP2的纯化选择压力强,而NP1的纯化选择压力弱。结论杭州地区2009—2014年间流行的HBoV1均属于ST2基因型,PLA2活性区变异率相对较高。全基因组序列虽然保守,但进化速率很快,其中NP1基因进化速率快。4个基因均处于纯化选择压力下,其中VP2基因的纯化选择压力强。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