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중화미생물학화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5101
  • 国内刊号: 11-23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二路3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沈心亮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rVvhA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王波;金疆;钟毓红;赵志超;杨军;楼永良;严杰

    目的 研究重组创伤弧菌溶细胞素(rVvhA)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J774A.1)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MTT法、电子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结合Annexin V-PI标记法、线粒体膜电位和cagpase活性检测等方法测定rVvhA诱导J774A.1凋亡的作用.结果 MTT结果显示rVvhA能够抑制J774A.1生长.2.0溶血单位(HU)/ml和3.0 HU/ml的rVvhA作用J774A.18 h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和线粒体形态发生凋亡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分别为(7.80±0.62)%、(12.33±0.12)%,均高于正常组(3.07±0.67)%;线粒体膜电位也下降,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绿色荧光率分别是9.8%、39.2%.其中3.0 HU/ml rVvhA作用组,caspage-3、9活性增加,并且具有时间依赖性,而cagpage-8活性没有明显改变.3.0HU/ml rVvhA加caspage-3抑制剂(Ac-DEVD-FMK)或caspase-9抑制剂(Ac-LEHD-FMK)的凋亡率与3.0 HU/ml rVvhA作用组相比都降低,分别为(6.23±3.95)%、(9.60±3.14)%;同时cagpage-3、9活性也下降.结论 rVvhA具有诱导J774A.1凋亡的生物学活性;其机制可能与依赖cagpase的线粒体途径有关.

  • IL-28A在家蚕BmN细胞及蛹中的表达

    作者:陆叶;张孝林;郑小坚;薛仁宇;曹广力;贡成良

    IL-28A是2003年Sheppard等报道的白细胞介素,它属于干扰素λ(IFN-λ)类.IL-28主要功能有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及免疫调节等作用.Bac-to-Bac家蚕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不仅表达水平高而且对人安全,蚕蛹可药、可食,利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外源蛋白为基因工程口服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可能.

  • CD40 RNA干扰小鼠树突状细胞抑制异系T淋巴细胞增殖的研究

    作者:付蔚华;朱杰昌;朱理玮

    目的 构建针对小鼠CD40基因的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慢病毒载体,制备低表达CD40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探讨其阻断CD40/CD40L共刺激通路诱导异系T淋巴细胞无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培养基选择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源DC,构建针对小鼠CD40 RNAi慢病毒载体,体外感染小鼠骨髓源DC.荧光实时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前后CD40 mRNA及DC表面抗原CD40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观察CD40 RNAi慢病毒感染DC对异系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体外培养可获得成熟的小鼠骨髓源DC.成功构建小鼠CD40RNAi慢病毒载体,检测滴度为8×10~9 TU/ml.慢病毒感染DC后与感染前相比,明显抑制CD40mRNA的表达(P<0.05),CD40蛋白表达也明显减少(P<0.05).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显示,CD40RNAi慢病毒感染DC组(1.381±0.442)与未感染组(2.444±0.485)及空慢病毒感染DC组(2.294±0.367)相比,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明显下降(P<0.01).结论 培养基选择法可收获大量骨髓源DC,所获骨髓源DC能激活初始型T细胞免疫应答.CD40 RNAi慢病毒感染小鼠骨髓源DC,可以使DC低表达CD40蛋白.CD40 RNAi慢病毒感染的DC体外刺激异系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为研究CD40 RNAi在同种器官移植诱导免疫耐受奠定基础.

  • 白细胞介素-17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

    作者:王莉;张伟;李秋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阿霉素肾病组(模型组),每组8只,于第2、4、8、12周分别处死.光镜观察肾小球的病理学情况并分析肾小球硬化指数;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肾组织IL-17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肾组织匀浆上清中IL-17和IL-1β蛋白水平;免疫组化观察IL-17在肾脏的定位表达.结果 第8周模型组肾组织IL-17 mRNA水平、IL-17和IL-1β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41、P=0.000、P=0.007);第12周均进一步升高(均P=0.000),并且IL-17与IL-1β、肾小球硬化指数均呈明显的正相关(P=0.037、P=0.021).结论 IL-17在阿霉素肾病大鼠硬化的肾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可能在阿霉素肾病大鼠发生肾小球硬化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 RVVC患者阴道念珠菌菌种分布及优势种白念珠菌基因型分析

    作者:宗利丽;王彩丽;王玉凤;赵欣;曾俊;毛婷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一种由念珠菌(Candida spp.)引起的阴道黏膜感染性疾病.约75%的育龄妇女一生中发病一次,其中5%以上的患者发展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 ~([1]).

  • motA基因在空肠弯曲菌致病性相关趋化和定植中的作用

    作者:阮萍;孙爱华;赵欣;严杰

    目的 确定鞭毛马达蛋白(flagellar motor protein)MotA编码基因在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致病性相关趋化和定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CR扩增motA基因以及用于motA基因敲除的Kan~r基因和plus-motA基因片段,目的扩增产物克隆后测序.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构建空肠弯曲菌NCTC11168株motA基因自杀质粒(pBlueskrit-Ⅱ-SK~(motA-kan))和motA基因敲除突变株(motA~-).采用半固体平板迁移试验、基于硬琼脂平板(hard agar plus,HAP)的脱氧胆酸钠(SDC)体外趋化试验、小鼠空肠定植试验,了解空肠弯曲菌motA~-突变株和野生株鞭毛动力、SDC趋化和BALB/c-ByJ小鼠空肠内定植能力差异性.结果 所克隆的空肠弯曲菌mot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相应序列相似性为100%.PCR和测序及含抗生素培养基连续传代培养结果证实,自杀质粒和motA~-突变株构建成功.motA~-突变株在半固体琼脂平板上的菌斑直径、在HAP上对0.2moL/L SDC趋化聚集环直径、黏附于小鼠空肠黏膜表面以及空肠内容物中motA~-突变株数量均明显少于野生株(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空肠弯曲菌motA基因敲除突变株.motA基因是空肠弯曲菌鞭毛动力以及致病性相关趋化和定植的必需基因.

  • 蔗糖浓度对口腔变形链球菌gbpC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姜颖;张铁柱;陈坤;王君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蔗糖环境对变形链球菌葡聚糖结合蛋白C编码基因gbpC表达的影响.方法 变形链球菌分别在0.5%、1.0%、5.0%蔗糖条件下培养,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环境条件下变形链球菌gbpC基因的表达.结果 当蔗糖浓度从0.5%升高至1.0%时变形链球菌gbpC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而5.0%蔗糖较1.0%蔗糖条件下gbpC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黏附较强菌株其gbpC基因表达高于黏附较弱菌株,特别是在0.5%和1.0%蔗糖环境中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蔗糖量从0.5%增至1.0%可促进变形链球菌gbpC基因表达,这可能是蔗糖促进变形链球菌黏附的机制之一;gbpC基因的表达量可能与变形链球菌黏附力相关.

  • 志贺菌主动外排泵调控基因marOR突变与泵表达水平的关系

    作者:任静朝;段广才;宋春花;吕锐利;张卫东;郗园林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志贺菌调控基因marOR的突变情况,并探讨其与主动外排泵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00株临床分离志贺菌和本实验室筛选的敏感菌及标准株的marOR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与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对marOR基因突变株进行测序,利用RT-PCR测定其泵基因acrA、acrB和tolC的表达水平,并对其进行四环素、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6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100株临床分离志贺菌、敏感株及标准株均扩增出marOR基因,未发现该基因缺失株;SSCP分析发现marOR基因的突变率为23%;随机选择11株marOR基因突变株和1株敏感株及标准株进行测序,其中有9株存在4个碱基的缺失和3个位点的碱基突变,RT-PeR分析表明11株marOR基因突变株的acrAB-tolC主动外排泵表达水平高于敏感株和标准株,且该11株均为多蕈耐药株.结论 在该实验中志贺菌marOR基因突变率较高,其突变株的acrAB-tolC主动外排泵基因高表达,可能增加耐多药性.

  • 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的分子分型研究

    作者:孔秀凤;王磊;王淑香;郭文学;王玉宝;刘德梦;宋诗铎;祁伟

    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是临床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对除万古霉素外的几乎所有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为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分型(SCCmec)、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是常用的分型方法.

  •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单剪接型2.2 kb乙型肝炎病毒剪接特异性新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

    作者:陈婉南;陈金烟;黄清玲;林建银;林旭

    目的 筛选与单剪接型2.2 kb乙型肝炎病毒(HBV)剪接特异性新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方法 PCR扩增单剪接型2.2 kb HBV剪接特异性新基因TPss并克隆于诱饵载体pGBKT7,在证实TPss蛋白不具有自激活作用的前提下,以酵母双杂交系统筛查与TPss蛋白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进而通过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实验验证候选肝细胞蛋白与TPss蛋白在Huh7和HepG2肝细胞中的相互作用.结果 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TPss,Western blot显示其在酵母中表达TPss蛋白.酵母双杂交筛选及哺乳动物细胞双杂交证实TPss蛋白可与4种肝细胞蛋白相互作用,即组织蛋白酶B、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组织蛋白酶D与纤维蛋白原γ链.结论 TPss可与多种肝细胞蛋白相互作用.

  • TLR4介导汉滩病毒感染的血管内皮细胞转录因子NF-κB和IRF-3的细胞核移位

    作者:于海涛;王平忠;白雪帆;张颖;张野;南雪平;姜泓;李彧

    目的 观察汉滩病毒(HTNV)感染的TLR4基因沉默的EVC304细胞(TLR4~-EVC304)转录因子NF-κB和IRF-3的细胞核移位情况,为抗HTNV固有免疫及其信号转导研究提供新资料.方法 用汉滩病毒76-118株分别感染TLR4~-和TLR4~+EVC304细胞,同时以LPS作为阳性对照组,无任何刺激作为阴性对照组,6 h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NF-κB和IRF-3的细胞核移位现象.结果 汉滩病毒76-118株刺激6 b后,在TLR4~+EVC304细胞中,NF-κB和IRF-3发生细胞核移位,而在TLR4~- EVC304细胞中未出现细胞核移位现象.结论 TLR4可能介导了HTNV感染的EVC304细胞中NF-κB和IRF-3的细胞核移位.

  • 慢性HBV感染者调节性T细胞、黏附细胞对细胞毒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雪芬;葛霞琴;马兆文;汪金金;陈瑜

    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的功能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病毒的清除和肝细胞的损伤.本实验主要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调节性T细胞(Tr)、黏附细胞(AC)对HLA-A2限制的HBV特异性CTL体外增殖的影响.

  • 呼吸道合胞病毒G蛋白基因重组质粒诱导小鼠免疫保护性及机制研究

    作者:余蓓蓓;胡勇;彭慧琴;严杰;钱景

    目的 构建编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G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观察其对RSV感染小鼠的保护性及特异性免疫效应,为研制安全有效的RSV新疫苗提供线索和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含RSV G蛋白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测序和酶切鉴定,Western blot检测目的 基因经体外表达后的免疫原性.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以RSV感染,病毒滴定法检测肺组织标本中RSV滴度,HE染色法检查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检测血清抗体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内Th1/Th2细胞因子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BALF中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活化状态.结果 成功构建了编码RSV G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1~G.Western blot证实目的 蛋白在体外具有免疫原性.被免疫小鼠感染RSV后肺组织病毒滴度降低,肺组织中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小鼠血清中产生较高滴度的抗RSV-G IgG.小鼠BALF细胞中CD4~+CD25~+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加,并且IFN-γ(Th1)、IL-4(Th2)两类细胞因子表达显示平衡.结论 编码RSV G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1~G能诱导产生CD4~+ CD25~+T细胞亚群,对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重庆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特征及其G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杜丽娜;张志勇;任妍;佘薇薇;赵耀;赵晓东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2008-2009年度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的亚型流行情况,并了解优势流行株BA株的G蛋白基因特征.方法 采集2008年4月-2009年3月全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508例患儿鼻咽深部分泌物,用RT-PCR方法检测RSV并进行亚型鉴定,选取29例B亚型和10例A亚型RSV阳性标本,用RT-PCR的方法扩增全长G蛋白并测序.结果 在508例标本中,RSV阳性126例(24.8%),其中检测出A亚型43例(34.1%),B亚型80例(63.5%),A、B亚型混合感染3例(2.4%).所测的10株A亚型的G基因与标准株A2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1.4%~92.0%,均属GA2基因型;29株B亚型的G基因与标准株CH18537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2.0%~93.0%,其中19株均为具有60个高度重复核苷酸插入的BA株.B亚型流行株与CH18537标准株相比,G基因有多种核苷酸变异如缺失、插入等,尤其在G蛋白近C端1/3处的高变区.结论 2008-2009年RSV仍是重庆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与既往两年A亚型优势流行不同,2008-2009年度B亚型毒株流行占优;近年新发现的BA株可能已成为本地区优势流行株,BA株G基因变异是否导致G蛋白功能增强,进而促进其优势流行尚有待研究.

  • 认识细菌密度感应信号系统的作用

    作者:冷凤英;刘嘉林;瞿洪平

    近年来,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经占全球疾病发生率的41%,同时细菌耐药性的急剧上升更是持续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病原微生物虽然是简单生物,但拥有多重的行为能力~([1]),而且这种行为能力并不局限在微生物个体水平,其中细菌群体水平的交流与调节是通过密度感应信号系统(quorum-sensing,QS)实现的.

  • 接种纯化人用狂犬病疫苗对Th1/Th2类细胞因子谱的影响

    作者:刘芳兰;林锦炎;孟瑞琳;黄琼;谭小华

    目的 研究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RV)对人体抗原特异性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影响.方法 对20例暴露者进行RV的全程接种,在开始接种RV的第0天、14天、45天时分别采血并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RV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狂犬病病毒抗体,体外培养检测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能力(MTT法),流式微球分析技术(CB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IL-2)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的水平.结果 暴露组全程注射RV后,19例于第45天、1例于第60天检测血清抗狂犬病病毒抗体阳性,阳性率100%.RV刺激后,暴露组第14天、第45天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高,第45天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第0天(P<0.05);当RV刺激后,暴露组第14天、第45天产生IFN-γ、IL-2、IL-4、IL-5的含量高于未刺激组及暴露组第0天水平(P<0.05);TNF、IL-10的含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在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的同时,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Th1的免疫应答尤为显著,提示细胞免疫在预防和控制狂犬病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

  • 手足口病CA16型VP1亚单位疫苗的构建制备及免疫原性初步分析

    作者:李晓楠;罗德炎;赵忠鹏;段越强;李培锋;王希良

    目的 制备CA16型VP1蛋白疫苗并进行免疫原性初步分析,为手足口病CA16疫苗的深入研究提供资料.方法 利用RT-PCR技术获得CA16 VP1基因,克隆到载体pFastBac HT A,与Bacmid DNA重组,转染Sf9昆虫细胞,重组CA16 VP1蛋白与Al(OH)_3佐剂混合制备重组CA16 VP1蛋白疫苗,腹腔免疫BALB/c小鼠,2次免疫后进行免疫效果初步评价.结果 用间接免疫荧光、SDS-PAGE和Western blot法,证明重组CA16 VP1蛋白在昆虫细胞Sf9中得到表达,用ELISA和微量中和法检测到免疫小鼠血清有特异IgG和中和抗体产生,佳免疫抗原剂量为20μg,其特异IgG效价为1:1600,中和抗体效价为1:250;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因子测定,证明诱导T细胞应答,诱发Th1/Th2型免疫应答.结论 CA16 VP1基因克隆成功,并在Sf9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构建的蕈组CA16 VP1亚单位疫苗具有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能力,为今后研制手足口病CA16疫苗奠定了基础.

  • IL-17作为分子佐剂增强HIV DNA疫苗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

    作者:刘强;靳津;邹强;张硕;丁崝;许寒茜;马志博;张通;王宾

    目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HIV DNA疫苗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IL-17作为HIV DNA疫苗的分子佐剂免疫小鼠,旨在探讨IL-17对HIVDNA疫苗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IL-17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与HW-1膜蛋白DNA疫苗pGX-Env联合免疫BALB/c小鼠;分别在第0、2周进行免疫,在第4周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抗-Env IgG、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体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作用(CTL)等免疫学指标.结果 IL-17能够增强HIV DNA疫苗的特定免疫反应.与单注射疫苗组相比,IL-17作为佐剂组的T细胞增殖、抗体水平和CD4~+T细胞分泌IFN-γ、IL-4和IL-17的表达均无明显增强,但对CD8~+T细胞分泌IFN-γ的表达和体内CTL的效果影响明显(P<0.05).结论 IL-17作为分子佐剂不足以影响Th细胞分化,然而却能够增强特异性CD8~+T细胞中IFN-γ的表达,尤其是增强体内CTL反应.此结果为增强艾滋病DNA疫苗CD8~+T细胞活性和用于艾滋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 C57BL/6小鼠EAE模型的建立及Foxp3、CD4~+CD25~+调节性T细胞检测

    作者:翁益云;夏君慧;鲍剑虹;张国勇;张旭

    目的 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MOG~(Igd))为抗原免疫C57BL/6小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并检测CD4~+CD25~+T细胞、Foxp3 mRNA等指标的表达.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技术诱导表达MOG~(Igd)-TrxA融合蛋白,纯化后以此融合蛋白为抗原于侧腹壁皮下多点注射免疫C57BL/6小鼠作为实验组(MOG组);同时以硫氧还蛋白(TrxA)、豚鼠脊髓匀浆(GPSCH)、生理盐水免疫小鼠分别作为阴性、阳性及正常对照组.双盲法连续早晚观察30 d,通过评估动物的临床神经功能、组织病理(HE染色和Kluver-Barrera法髓鞘染色、免疫组化法)情况,评价模型的质量.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小鼠脾脏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al-time PCR检测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 MOG组及GPSCH组小鼠均呈慢性非缓解型病程,两组在发病时间、达峰时间、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xA组及正常对照组无一动物发病.模型组(包括MOG组和GPSCH组)动物HE染色可见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胶质结节形成,髓鞘染色可见斑片状髓鞘脱失,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均有不同程度受累.免疫组化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显示MOG组和GPSCH组病灶周围炎症浸润处AQP-4表达与TrxA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MOG组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为(4.71±1.61)%,GPSCH组为(1.44±0.65)%,均明显低于TrxA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且MOG组和GPSCH组之间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OG组标准化Foxp3 mRNA的表达量为2.26±1.97,GPSCH组为1.44±1.20,均低于TrxA组的8.58±3.34(P<0.01);但MOG组和GPSCH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模型组小鼠CD4~+ CD25~+调节性T细胞与Foxp3 mRNA表达水平间存在相关性(r=0.849,P<0.05).结论 用MOG~(Igd)免疫C57BL/6小鼠诱导EAE模型稳定,发病率高,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多发性硬化的免疫发病机制和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打下基础.

  • BTLA-HVEM通路阻断对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的体内外研究

    作者:韩凌斐;汪希鹏;王玲;熊诗诣;吕斯迹;艾贵海;洪岭;方勇;马丁

    目的 探讨阻断BTLA-HVEM(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疱疹病毒进入介质)通路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和相关免疫学机制.方法 构建小鼠BTLA胞外功能区的真核表达载体psBTLA,转染CHO细胞;HSP70-TC-1肿瘤抗原肽刺激小鼠骨髓来源DCs,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后DCs表面BTLA、HVEM的表达,同时给予转染了psBTLA质粒的CHO细胞的培养上清处理后,检测DCs表面B7-1的表达,ELISA检测上清中IL-12的分泌;处理后的DCs刺激脾细胞,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检测psBTLA体内转染对宫颈癌细胞系TC-1成瘤小鼠DCs表达B7-1和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小鼠BTLA胞外段的真核表达载体psBTLA,获得了稳定转染psBTLA的CHO细胞,在其培养上清检测到BTLA胞外段(sBTLA)的表达.DCs经抗原肽刺激后BTLA、HVEM表达均上调,加入含sBTLA的上清处理后上调B7-1,上清中分泌的IL-12增加,与脾细胞共培养时促进细胞增殖和IL-2、IFN-γ的分泌;体内基因转染psBTLA促进DCs表达B7-1以及抑制肿瘤生长.结论 通过sBTLA阻断BTLA-HVEM共抑制通路,可以进一步促进DCs的功能,更好地激活淋巴细胞,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

  • Flow-FISH同时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及表面分化抗原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作者:詹昱;冯茹;易正山;宋兰林

    目的 建立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low-FISH)同时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及表面分化抗原的实验方法.方法 培养HL60、Raji、Molt4等白血病细胞株,对Flow-FISH同时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及表面分化抗原的实验方法和条件进行摸索、优化,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及分析策略,初步检测1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缓解前后端粒长度和分化抗原的变化.结果 选择新型染料Alexa Fluor(R) 647标记的抗体在端粒原位杂交前进行表面抗原免疫标记,然后应用BS~3交联剂保存抗原抗体信号,再进行端粒原位杂交及DNA复染,后应用流式细胞仪及适当的设门分析方法同时测定细胞内端粒长度及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表达.14例患者缓解后端粒延长,相关抗原表达率下降.结论 建立了较稳定可靠的Flow-FISH同时检测细胞端粒长度及表面分化抗原的实验方法,使单纯的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得到有机结合,可望成为白血病,特别是不具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标记的白血病患者相关研究的有效手段.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