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중화미생물학화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5101
  • 国内刊号: 11-23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二路3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沈心亮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CⅡTA基因编码区不同单倍型cDNA的功能研究

    作者:柏秀娟;张绪清

    目的 研究MHCⅡ类反式激活因子(cⅡTA)基因编码区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C19170G(Leu45Val)和C30799G(Ala500Gly)构成的4种不同单倍型cDNA的功能.方法 将4种不同单倍型的真核表达载体和卒载体分别转染至HeLa细胞.用RT-PCR和间接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未经转染的HeLa细胞、转染4种真核表达载体及卒载体的HeLa细胞cⅡTA mRNA与3种HLAⅡ类分子(HLA-DR、DP、DQ)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技术对其表达的3种HLAⅡ类蛋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未经转染和转染空载体的HeLa细胞均尤CⅡTA mRNA和3种HLAⅡ类分子的表达,而转染4种不同单倍型真核表达载体的HeLa细胞均出现CⅡTA mRNA表达,并表达3种HLAⅡ类分子.证实了转染4种不同单倍型真核表达载体后的HeLa细胞3种HLAⅡ类分子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中国人CⅡTA基因编码区这两个SNP位点的多态性(2个位点氨基酸的改变)不影响CⅡTA反式激活HLAⅡ类基因表达的能力.

  • 鼠巨细胞病毒抑制神经干细胞分化及分化基因表达的体外研究

    作者:罗丹;周玉峰;舒赛男;田佳;王惠;周华;李革;方峰

    目的 研究鼠巨细胞病毒(MCMV)感染对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及分化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CMV先天感染致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BALB/c胎鼠NSCs并检测其分化潜能,用感染复数(MOI)为5、1和0.1的MCMV Smith毒株感染NSCs并进行分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化细胞比率,免疫荧光法观察NSCs及其分化细胞标记物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变化,采用MCMV早期抗原(EA)示踪感染过程(MOI=1),real-time RT-PCR检测分化早期NSCs Wnt信号途径关键分化基因Wnt-3和Wnt-Ta 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体外培养的NSCs呈球样生长,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记Nestin表达阳性,并可进一步诱导分化为NF-200阳性的神经元和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培养后,感染组NSCs不能贴壁分化生长并逐渐出现肿胀,细胞Nestin表达下调缓慢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GFAP和NSE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可检测到MCMV EA的阳性表达;分化培养3-9 d,感染组Nestin阳性细胞比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GFAP和NSE阳性细胞比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感染组Wnt-3 mRNA水平在分化培养后第1~2天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感染组Wnto-7a mRNA水平在第0.5~2天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差异随病毒MOI的增加而更加明显.结论 MCMV感染可明显抑制NSCs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导致分化细胞比率减少;下调或干扰NSCs wnt信号途径分化基因wnt-3和Wnt-7a的表达;抑制NSCs分化及其分化基因表达的效应与MOI大小存在一定量效依赖关系;MCMV可能通过抑制NSCs分化基因的表达来抑制其分化,这可能是CMV先天感染致脑发育异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 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空肠弯曲菌galE基因序列对比研究

    作者:李鑫;李震中;白欣立;刘慧;赵子春;刘卫卫;方保峰;王红;郭医杰;李春岩

    目的 测定3株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相关宅肠弯曲菌的gale基因序列,并同GenBank中的空肠弯曲菌菌株相应序列进行比较,了解致GBS的序列特征并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选取分离自GBS患者粪便并经动物模型证实为致GBS的3株AMAN型空肠弯曲菌菌株进行培养并提取基因组DNA测序.将基因测序结果通过与NCTC11168菌株进行对照比较寻找galE基因突变位点并对gaZE基因片段进行遗传距离计算.结果 3株致GBS空肠弯曲菌菌株的galE基因均由987个碱基构成.与NCTC11168的galE基因序列相比,此3株空肠弯曲菌菌株gale基因核苷酸序列有4个相同碱基突变并导致了4个对应的相同氨基酸突变.遗传距离计算,zhanxing株与qiaoyuntao株距离为1.5%,zhanxing株与lulei株距离为1.6%,qiaoyuntao株与lulei株距离为0.5%.结论 GBS相关空肠弯曲菌中galE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确存在相同变异且发生变异概率较非GBS相关空肠弯曲菌明显增大,遗传距离反映了此3株致GBS的空肠弯曲菌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 幽门螺杆菌对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及p27kipl表达的影响

    作者:姚红;王健;郝素珍;赵振祥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riori,Hp)对感染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蛋白抑制因子p27kipl表达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Hp国际标准株NCTC11637分别感染胃上皮细胞株SGC-7901,测定p27kipl蛋白及mRNA的表达、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率.结果 (1)Hp在3.4×104~1.9×105CFUml浓度时,SGC-7901的增殖指数随Hp浓度增高而显著增高,而在Hp≥14.8×106CFU/ml时明显降低;(2)Hp≥9.6×105CFU/ml时,细胞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显著增高(P<0.01);(3)细胞p27kiplmRNA表达阳性率元显著变化,而p27kipl蛋白表达阳性率呈Hp浓度依赖性显著降低(P<0.05),与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结论 Hp感染可直接导致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紊乱,影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p27kipl的表达.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鉴别肠道杆菌

    作者:杨帆;李淑梅;陈萍;何群力

    肠道杆菌是一大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菌,传统鉴别肠道杆菌的方法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生化反应及血清学方法等,但这些传统方法较繁、耗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作为一种快速鉴定物种种属的特异性方法被广泛应用.

  • 藤黄微球菌Rpf及其结构域蛋白对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影响

    作者:樊爱琳;简文;郑善銮;师长宏;马越云;杨麦贵;柏银兰;徐志凯;郝晓柯

    目的 表达纯化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复活促进因子(Rpf)及结构域(domain)蛋白,研究其对结核分枝杆菌牛长的影响.方法 诱导表达含有藤黄微球菌Rpf及其结构域基因的融合表达载体pPro-EXHT-Rpf和pPro-EXHT-Rpf domain,在变性条件下对目的 蛋白进行纯化.用不同浓度的纯化蛋白刺激不可培养状态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结果 获得藤黄微球菌Rpf及其结构域融合蛋白的纯度分别为95%和93%,相对分子质量(Mr)大小分别为30×103和12×103,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71 mg/L和337 mg/L.Western blot证实,获得的蛋白为我们所需要的目的 蛋白.所获得的藤黄微球菌Rpf及其结构域融合蛋白能够促进不可培养状态的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而抗藤黄微球菌Rpf结构域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明显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结论 表达的藤黄微球菌Rpf及其结构域融合蛋白可以促进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而且藤黄微球菌Rpf蛋白与Rpf结构域蛋白具有一致的生物活性.

  •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立艳;魏殿军;门昆;武大伟;陈锦英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筛选结核分枝杆菌差异基因

    作者:黄春;李润琴;张万江

    目的 筛选新疆地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与国际标准株H37Rv之间的差异基因,初步分析这些基因的功能.方法 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通过两轮两相杂交,驱赶相同基因富集差异基因.结果 正相抑制性消减杂交一共获得6条新疆地区临床分离株中存在的差异基因,虽然这些基因在H37Rv基因组中不存在,但与国际标准临床株CDC1551以及复合群国际标准株KMS中的对应基因高度同源,分别与编码多萜醇磷酸甘露糖基转移酶Ⅱ、单加氧酶黄素结合蛋白、酰基转移酶蛋白、染色体复制起始密码子、脂酰基载体蛋白以及5'-磷酸吡哆胺氧化酶的基因有关.结论 新疆地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与国际标准株H37Rv之间存在差异基因,这些差异基因的功能可能与已知同源基因的功能相似:增强细菌胞壁蛋白的吸附能力、抵抗氮氧合酶消化、提高乙酰基辅酶A的合成能力、调控复制起始密码子、合成胞壁脂酰基载脂蛋白和促进5'-磷酸吡哆胺氧化酶代谢.

  • 从滇西北地区首次分离到版纳病毒

    作者:孙肖红;付士红;王静林;吕新军;王焕琴;何英;翟友刚;梁国栋

    目的 对滇西北地区分离的版纳病毒进行系统鉴定,明确与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的差异.方法 对2005、2006年从滇西北地区分离的3株版纳病毒进行形态学、基因组带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进行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从2005、2006年滇西北蚊虫标本中分离到的3株版纳病毒为直径约70 nm、无包膜、有双层衣壳的球形颗粒,基因组带型为6-6分布.3株版纳病毒问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与云南其他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版纳病毒毒株的大同源性分别为98%和9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滇西北分离株和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共同形成一个分枝;第12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我国版纳分离株和印度尼西亚毒株间存在共同的氨基酸残基差异.结论 首次从滇西北地区蚊虫中分离到3株版纳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滇两北分离株和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同源性较高.

  • 副黏病毒F蛋白融合活性位点中病毒特异性氨基酸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柴相君;任桂芳;潘新良;任桂杰;王志玉

    目的 了解副黏病毒融合蛋白(F)融合活性位点中的病毒特异性氨基酸在细胞融合中的作用.方法 以新城疫病毒(NDV)和人副流感病毒(hPIV)为例,在已确定的F蛋白融合活性位点中对病毒特异性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然后将突变体F基因与同源或异源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共转染BHK21细胞后,在真核细胞中表达.Giemsa染色和指示基因法检测细胞融合功能,荧光强度分析(FACS)检测F蛋白的表达效率.结果 在NDV F的突变体中,N150D-L152D的融合功能达到野毒株的46.31%;而N257D-N258D-Q259E、G271D-N272D和Q279E-Q281E的融合活性却几乎消失,分别只有野毒株的1.25%、3.14%和2.23%;N296D-N297D的融合功能是野毒株的97.68%.在hPIV F的突变体中,D143A-E145A的融合功能达到野毒株的32.63%;E223Q-K224A几乎不能形成合胞体,其融合活性只有野毒株的1.91%;K263A-R265A、D268A-D270A和R475A-R476A的融合功能分别是野毒株的14.63%、19.52%和28.95%.FACS结果表明,NDV F的N257D-N258D-Q259E、G271D-N272D和Q279E-Q281E突变体及hPIVF的E223Q-K224A突变体F蛋白在细胞表面几乎没有表达;其余所有突变体F蛋白的表达效率与野毒株相比,基本不变.结论 对于NDV F来说,N257、N258、Q259、G271、N272、Q279、Q281对NDV F的特异性细胞融合功能起重要作用;N150和L152也起一定的作用,但是N296和N297却没有作用.对于hPIV F来说,E223和K224对hPIV F的特异性细胞融合功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D143、E145、K263、R265、D268、D270、R475、R476的作用也很重要.

  • 2008年北京市HIV-1耐药株传播调查

    作者:黑发欣;李洋;廖玲洁;叶景荣;陈强;邢辉;白立石

    目的 了解2008年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耐药株传播水平,为耐药监测和临床抗病毒治疗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参照WHO提出的HIV耐药警戒线调查方法(HIV drug resistance threshold survey,HIVDR-TS)指导方案,收集6个月内检测发现的60~70名小于25岁的感染者血浆样本,检测HIV-1 pol区亚型及耐药基因型,并计算耐药株检出率、评价传播水平.结果 61份符合要求的样本共获得50个有效pol区序列.感染途径以同性传播为主,占62%;亚型分布以B(42%)、CRF01_AE(28%)、CRF07_BC(26%)3种为主.出现1例针对P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出现1例针对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2%(1/50);未出现针对NNRTI类药物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为0.蛋白酶(PR)区和逆转录酶(RT)区的耐药突变株检出率均为2%,均属于低度传播范围(<5%).结论 北京市未经抗病毒治疗HIV-1感染者中出现PR和RT区的耐药突变株,传播水平尚处于低流行状态,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可行的,治疗前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耐药性检测.

    关键词: HIV 耐药
  • 多发性硬化患者博尔纳病病毒p24基因片段的检测

    作者:王长明;徐平;葛均江;郭振元

    博尔纳病病毒(Boma disease virus,BDV)是引发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一种.我国重庆、哈尔滨、贵州等地区在病毒性脑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部分疾病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检出过BDV,但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患者中未见报道.我们在13例M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检测BDV-p24基因片段,2例阳性,报道如下.

  • 人巨细胞病毒UL143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研究

    作者:何蓉;阮强;齐莹;马艳萍;吉耀华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eytomegalovirus,HCMV)UL143序列在临床患儿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及其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19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HCMV-UL143 PCR扩增分析及伞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19株HCMV感染患儿临床分离株均因碱基插入造成移码突变,开放阅读框架(ORF)比Toledo株短.根据序列变异情况可将19个序列分为2组,第1组16个序列新增一个MYRISTYL位点;缺失2个PKC磷酸化位点.未发现黄疸、小头畸形、先天性巨结肠等不同疾病类型的序列之间的差异.结论 HCMV-UL143较多存在于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序列呈现一定多态性.

  • 黏膜免疫佐剂与多糖结合疫苗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智静;李启明

    机体95%以上的感染发生在黏膜或由黏膜入侵机体.目前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危害极大和难以防治的重要传染病,多起源于黏膜表面.传统疫苗大多是采用肌肉或皮下注射等方式,与大多数病原的自然感染途径不同,在诱发全身免疫的同时,难以产生有效的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 重组沙门菌表达结核分枝杆菌ESAT-6及其特异性免疫应答分析

    作者:张辉;刘柳;耿士忠;胡茂志;文科;潘志明;焦新安

    目的 分析重组沙门菌表达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分泌性蛋白ESAT-6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方法 将ESAT-6蛋白编码基因导入原核表达载体pYA3333中,构建重组质粒pYA33-esat.通过电穿孔法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菌X4550,获得重组菌X4550(33-esat).以每只105CFU剂量的重组菌滴鼻免疫C57BL/6小鼠,间隔18 d,在第2次免疫后10 d取免疫小鼠脾脏、肺脏、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MLN)及派伊尔淋巴集结(Peyer's patch,PP)细胞,以ESAT-6多肽作为刺激原,检测特异性的IFN-γ分泌细胞和IL-4分泌细胞.同时,运用CFSE方法榆测了体内抗原特异性CTL效应.结果 经沙门菌表达并运送的Mtb抗原ESAT-6能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在肺脏及PP细胞巾,检测到较高水平的IFN-γ和IL-4分泌细胞,免疫应答以Th1型为主.而在脾脏和MLN中,免疫应答呈现Th1/Th2混合应答.此外,体内CTL试验表明,重组菌能够诱导抗原特异的CTL效应,且特异性杀伤率为69.9%.结论 以滴鼻方式接种重组沙门菌,不仅能够诱导ESAT-6蛋白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还能激发特异的CTL效应,为结核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认识.

  • rCTB和TT为蛋白载体的A群流脑多糖黏膜免疫初步研究

    作者:高岩岩;张靖;张学峰;靳玉琴;沈心亮;李启明

    目的 对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rCTB)作为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候选载体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对以破伤风类毒素(TT)与rCTB为蛋白载体的黏膜投递型疫茸的免疫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具有五聚体结构的rCTB.再将rCTB五聚体蛋白利用化学方法(ADH方法)与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GAMP)耦联,获得多糖蛋白结合物GAMP-rCTB,并将其与TT为蛋白载体的A群流脑多糖蛋白结合物(GAMP-TT)以滴鼻和注射途径免疫BALB/c小鼠,并对其进行免疫学评价.结果 以rCTB和TT为载体的A群流脑多糖蛋白结合物,通过黏膜投递途径均可在血清中产生相对较高的多糖特异性IgG抗体,在肺部盥洗液和小肠黏膜也产生了相应的特异性IgA抗体.结论 rCTB和TT均可作为黏膜投递型多糖结合疫苗的候选蛋白载体.以rCTB为载体的多糖蛋白结合物,黏膜途径可能在免疫功能方面优于注射途径.

  • CVB3腺病毒载体疫苗Ad/MDC-VP1与DNA疫苗联合应用的免疫效果

    作者:闫立景;李剑;温婵;李嘉;蓝佳明;揣侠;高志云;张永红;金玉怀;王永祥

    目的 构建重组腺病毒Ad/MDC-VP1,观察Ad/MDC-VP1与NA疫苗联合应用的免疫效果.方法 构建、包装重组腺病毒Ad/MDC-VP1并检测目的 蛋白的表达.BALB/c小鼠随机分为Ad/MDC-VP1、pcDNA3/MDC-VP1、pcDNA3/MDC-VPl+Ad/MDC-VP1和PBS 4组,肌肉注射免疫小鼠.用ELISA法和微量中和试验法分别检测血清柯萨奇病毒B3(CVB3)VP1 IgG和中和抗体滴度;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用致死量CVB3攻击小鼠后,检测血中病毒滴度并观察小鼠的存活率.结果 成功构建并包装了重组腺病毒Ad/MDC-VP1,检测到目的 蛋白的表达.peDNA3/MDC-VP1+Ad/MDC-VP1组血清CVB3 VP1 IsG滴度、淋巴细胞增殖指数、CTL杀伤活性和对小鼠的保护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病毒滴度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Ad/MDC-VP1与DNA疫苗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 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病毒全基因变异分析

    作者:陈陶阳;金晏;朱宇;倪正平;郭霞;施平凡;陆建华;朱源荣;钱耕荪;屠红

    目的 探讨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中乙肝病毒(HBV)全基因变异状况.方法 用PCR方法对启东地区11对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母亲配对血清及6例疫苗接种成功儿童的"大三阳"母亲血清扩增HBV全长基因,克隆测序后以Clustal X软件进行序列比对.病毒载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结果 疫苗阻断失败和成功儿童的母亲HBV平均滴度分别为(1.2×107±3.1×1010)copies/ml和(1.6×107±8.8×1010)copies/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1例HBV DNA阳性的儿童中,4例(36.4%)有HBsAg"a"决定簇的氨基酸改变,表现为T125A、I126T、Q129H、M133V、D144V和G145A等6种不同突变形式,但母亲中HBsAg"a"决定簇均为野生型.疫苗接种失败的儿童中HBV preS1、preS2、S、X、preC/C和P基因的平均突变率分别为0.38%、0.22%、0.27%、0.17%、0.11%和0.11%.preS1区nt2999-3157、S区nt529-677、C区nt1955-2016和P区nt923-1001、nt2489-2602为病毒基因组中易发生突变的区域.结论 经主动和被动免疫后,儿童体内HBV突变可发生于所有开放阅读框架内.除s基因外,preS和P基因的突变可能也与免疫逃逸有关.

  • 体外诱导和检测人类B细胞产生抗HLA抗体的研究

    作者:廖爱华;刘丽平;黄伟;陈栋;王燕;张玲

    目的 体外诱导和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人类B细胞产生的抗HLA抗体.方法 对7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体外培养5 d,以B细胞多克隆刺激原美洲商陆丝裂原(PWM)、葡萄球菌A蛋白菌体(SAC)体外刺激PBMC,采用EHSA和ELISPOT方法分别测定培养上清中Ig浓度和抗体分泌B细胞数,探索体外诱导PBMC产生Ig的适宜方法.采用该刺激方法和HLA特异的ELISPOT法,诱导和检测9例拟行肾移植预致敏对象PBMC产生的抗HLA抗体.结果 与PWM单刺激相比,PBMC在PWM和SAC联合刺激后,有更多细胞存活的趋势(P=0.052),且培养上清中IgM的水平明显增加(P=0.03),而IgG的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6例预致敏对象诱导和检测到抗HLA抗体.其特异性与各自培养上清中检测到的抗HLA抗体一致.结论 PWM和SAC体外刺激PBMC,结合HLA特异的ELISPOT方法,能诱导和榆测到人类B细胞产生的HLA抗体.

  •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法快速检测O139群霍乱弧菌

    作者:朱水荣;陈寅;王志刚;张政;朱敏;卢亦愚

    目的 建立一种适合基层检验部门及小型实验室使用的快速检测O139群霍乱弧菌的方法.方法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针对O139霍乱弧菌wbfR基因设计4条引物(2条内引物、2条外引物);优化LAMP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对反应体系中的引物、dNTP、Mg2+/Mn2+离子及Calcium等浓度进行优化;并对13株种系背景明确的霍乱弧菌不同实验对照株、30株O139群霍乱弧菌地方分离株、10株O1群霍乱弧菌地方分离株、32株其他肠道菌进行检测,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通过肉眼目测或电泳检测比较结果.结果 所有O139群霍乱弧菌经LAMP榆测均呈绿色并电泳有阶梯状条带为阳性,O1群霍乱弧菌及其他肠道菌均检测呈橙色并电泳无相应条带为阴性;该体系低检测限为63 CFU/反应;检测结果在白光下通过肉眼即可判断;从菌株核酸的提取至检测完成仅需1.5 h左右.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能够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O139群霍乱弧菌,无需昂贵的仪器,简单方便,非常适合基层检验部门或小型实验室以及流行病学人员于应急车上或现场监测等使用,值得推广.

  • 体外培养的嵌合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Huh7.5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作者:马力;魏欣;张野;王平忠;连建奇;贾战生

    目的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体外培养的嵌合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Huh7.5细胞后胞内病毒颗粒的形态学特征及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 将含有全长HCV嵌合基因组的质粒pFL-J6/JFH体外转录为HCV RNA,电穿孔转染至Huh7.5细胞,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测定培养上清中病毒数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毒蛋白的表达;收取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感染原始Huh7.5细胞,制作超薄细胞切片,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被感染细胞中病毒颗粒的形态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qRT-PCR显示不同时间点收取的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含有高水平的病毒量;间接免疫荧光显示病毒NSSA非结构蛋白高表达;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被感染的Huh7.5细胞内含有大量有包膜或无包膜的病毒样颗粒,细胞质内部分膜性细胞器增生,出现黄病毒科病毒感染后特征性结构及某种未知结构等.结论 体外培养的嵌合体HCV具有HCV颗粒的形态学特征,并能够有效感染人源性肝细胞Huh7.5.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