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중화미생물학화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5101
  • 国内刊号: 11-23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二路3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沈心亮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可溶性小鼠BTLA对树突状细胞表面B7-1和B7-2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军发;赵坤;黄保军;熊平;冯玮;徐勇;方敏;郑芳;龚非力

    目的 研究可溶性小鼠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murine 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mBTLA)-人IgG1 Fc融合蛋白(mBTLA-hIg)对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克隆mBTLA基因,构建mBTLA胞外功能区和人IgG1 Fc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mBTLA-hIg),并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mBTLA-hIg质粒转染小鼠树突状细胞系(DC2.4).采用RT-PCR、ELISA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mBTLA-hIg质粒转染DC中mBTLA基因mRNA的表达及细胞培养上清中mBTLA-hIg融合蛋白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BTLA-hIg质粒转染对DC2.4表面共刺激分子B7-1(CD80)和B7-2(CD86)表达的影响.结果 成功克隆了小鼠BTLA基因,并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mBTLA-hIg融合基因转染的DC高表达mBTLA-hIg融合蛋白,并可结合到DC表面.表达可溶性mBTLA-hIg融合蛋白的DC2.4表面B7-1的表达上调,B7-2的表达下调,而且这种改变可被兔抗GST-mBTLA血清阻断.结论 可溶性mBTLA-hIg融合蛋白对DC细胞表面B7分子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BTLA反向信号作用于DC的结果.

  • 人源分子佐剂hC3d3促进人免疫活性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及对hCGβ抗原的反应性

    作者:李华萍;李大金;朱影;袁敏敏

    目的 探讨分子佐剂hC3d3与hCGβ的融合蛋白hCGβ-hC3d3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B细胞与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及对hCGβ抗原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从人肝细胞cDNA文库克隆hC3d基因片段;构建pCI-gs-signal-6His-hCGβ及pCI-gs-signal-6His-hCGβ-hC3d3真核表达质粒,表达和纯化重组蛋白抗原hCGβ及hCGβ-hC3d3融合蛋白.实验分组:将B细胞、B+T细胞组或PBMC,分别应用hCGβ、hCGβ-hC3d3或美洲商陆(PWM)等抗原进行体外处理48 h.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培养后的上述淋巴细胞表面的CD80、CD86、CD154、CD25等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L-2的含量.结果 本研究成功克隆了hC3d基因,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I-gs-signal-6His-hCGβ及pCI-gs-signal-6His-hCGβ-hC3d3;经转染CHO细胞,获得了目的蛋白高效分泌表达.经鉴定及纯化成功获得了较高纯度的目的蛋白hCGβ及hCGβ-hC3d3.hCGβ-hC3d3蛋白能够显著上调B细胞表面CD80、CD86分子的表达,尤其是CD86分子的表达(P<0.01);能明显增强T细胞表面CD154、CD25分子的表达(P<0.05).hCGβ-hC3d3蛋白提高B细胞抗原提呈能力及T细胞活化后分泌IL-2的能力(P<0.05).结论 人源分子佐剂hC3d3明显促进人免疫活性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及对hCGβ抗原的反应性.

  • 猫过敏原Fel d1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特性鉴定

    作者:许卓谦;刘志刚

    猫过敏原是引起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常见吸入性过敏原之一,Fel d1是猫的主要过敏原之一.为此,我们对Fel d1Ⅰ链和Ⅱ链进行克隆,构建Fel d1Ⅱ链+Ⅰ链pET表达载体,表达重组蛋白并分析其免疫学特性.

  • 多重PCR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白细胞素基因的检测

    作者:余方友;陈增强;林晓梅;李美兰;张雪青;陈占国;陈坚;周铁丽

    目的 应用多重PCR检测含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PVL)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从临床多种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用多重PCR同时检测葡萄球菌16S rRNA基因、mecA基因和lukS/F-PV基因.多重PCR检测MRSA的SCCmec基因型及亚型.结果 19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多重PCR检测,121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4株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共检测到2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lukS/F-PV基因阳性,阳性率为13.3%(26/195).其中19株为MRSA,阳性率为15.7%(19/121);7株为MSSA,阳性率为12.2%(7/74).19株lukS/F-PV基因阳性的MRSA的SCCmec基因型分别为SCCmecⅢ型10株、SCCmecⅢA型4株、SCCmecⅣ型4株及SCCmecⅠ型1株.26株lukS/F-PV基因阳性的分离株有11株分离自脓液或创面分泌物,10株分离自痰标本,3株分离自血液标本,2株分离自尿液.结论 在温州地区分离的MRSA和MSSA中都能检测到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基因,含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基因MRSA的SCCmec基因型主要为SCCmecⅢ,含PVL基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引起化脓性感染和肺部感染.

  • 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SCCmec研究

    作者:皮博睿;陈亚岗;俞云松;俞美红;须欣;李兰娟

    目的 明确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溶血性葡萄球菌(MRSH)所包含的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staphylococcal cassette chromosome mec,SCCmec)类型,并比较两者的差异.方法 分别收集本院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60株MRSA和88株MRSH.共设计10对引物,采用PCR法分别扩增mec复合体和ccr复合体的各个特征序列,分析其SCCmec类型.结果 60株MR-SA均为Ⅲ型SCCmec;88株MRSH中7株为V型SCCmec,1株为Ⅲ型SCCmec,其余均为新的组合或是无法分型.结论 SCCmec在MRSA和MRSH中分布特点差别较大,MRSH中可能存在较多新的型别.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消毒剂和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

    作者:黄支密;仵蕾;吴林松;糜祖煌;单浩;陈榆;吴晶;秦玲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rus,MRSA)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流行、暴发常有报道,同时社区获得性感染亦逐年增多.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是由于获得了携带mec基因的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taphylococcal cassette chromosome mec,SCCmec),并通过SCCmec不断积累抗生素耐药基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耐消毒剂基因的菌株[1].因此,控制MRSA特别是对常用消毒剂如季铵盐类等消毒剂耐药菌株的传播具有实际意义.为了解MRSA对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新洁尔灭)、醋酸氯己定(醋酸洗必泰)和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相关耐药基因分布状况,我们对自临床分离的50株MRSA进行了初步研究,报告如下.

  • 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icaC敲除突变株的构建及其表型的改变

    作者:陈洁敏;朱于莉;欧元祝;谢红梅;瞿涤

    目的 构建表皮葡萄球菌icaC阴性突变株,以期获得仅icaC基因不同而其他遗传背景与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相同的突变株,对icaC基因产物在细菌形成生物被膜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BT2-△icaC,经金黄色葡萄球菌RN4220株修饰后电转化入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将含重组质粒的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在40℃多次传代,筛选出icaC敲除突变株(△icaC株).检测△icaC株生长曲线,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检测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并采用斑点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菌多糖黏附因子的合成.结果 使用同源重组法敲除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基因组中的icaC基因,△icaC株的生长曲线与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相似,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细胞外多糖黏附因子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表皮葡萄球菌1457株中icaC基因的缺失对细菌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显著降低细胞外多糖黏附因子含量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进一步研究表皮葡萄球菌icaC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 西尼罗病毒外膜蛋白的表达及其抗原性鉴定

    作者:张久松;张泮河;高玉然;刘一萍;司炳银;曹务春

    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血清学分类与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同属JEV复合组.该病毒主要引起人和哺乳动物的西尼罗热和西尼罗脑炎,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新发虫媒传染病之一[1].WNV基因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由约11 kb核苷酸组成.病毒蛋白包括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其中外膜(E)蛋白是WNV重要的结构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2].我国1987年在广西沙田、大路的居民中曾发现WNV抗体阳性者[3],但之后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且缺乏有效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 戊型肝炎病毒第Ⅳ基因型毒株中和抗原表位的鉴定

    作者:张红梅;孟继鸿;戴星;赵宇;单祥年

    目的 确定在我国新发现的戊型肝炎病毒(HEV)第Ⅳ基因型毒株的中和抗原表位特征及其与世界各地其他基因型HEV毒株中和抗原表位的异同.方法 制备HEV第Ⅳ基因型ORF2重组衣壳蛋白p166Chn及其单克隆抗体(McAb),采用体外中和试验鉴定McAb的中和活性;通过间接ELISA和免疫印迹法测定中和性McAb与不同基因型HEV ORF2编码蛋白p166的免疫反应性,并结合相加ELISA确定p166Chn中和抗原表位的分布和性质.结果 获得6株稳定分泌抗-p166Chn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所得McAb能在体外中和HEV中国毒株(第Ⅳ基因型)对PLC/PRF/5细胞的感染性,并与来源于HEV 4种不同基因型代表株的7种p166重组蛋白(p166Chn、p166Bur、p166Mor、p166Pak、p166Mex、p166Us和p166Nz)均能发生阳性反应,抗体间的相加ELJSA结果为阴性,表明6株McAb识别p166上的同一个中和抗原表位.结论 在我国新发现的HEV第Ⅳ基因型毒株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基因型毒株具有共同的中和抗原表位.

  • 北京地区新近报道的人Boca病毒VP1、VP2蛋白编码区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赵林清;钱渊;朱汝南;邓洁;王芳;LI Yan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新近报道的人Boca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主要结构蛋白编码区基因的特征.方法 选择已经过初步研究证明为HBoV NP1基因检测为阳性的2份临床标本BJ3064、BJ3722,应用针对HBoV VP1蛋白编码区基因的PCR引物进行扩增,对所获得的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将所测到的序列与GenBank中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结果 从标本BJ3064及BJ3722中扩增得到HBoV VP1蛋白编码区全基因的PCB扩增产物为2016 bp,编码671个氨基酸.VP2蛋白是在不改变开放性读码框架(ORF)的情况下,由VP1蛋白编码区内起始合成,并与VP1终止于同一终止密码子,长度为1629 bp,编码542个氨基酸.与HBoV原型株ST1、ST2株相比较,BJ3064、BJ3722的VP1及VP2蛋白无论是核苷酸水平还是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均超过98%,但与同属细小病毒的BPV及MVC相应位置的序列相比较,同源性较低,其中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低于60%,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低于50%.VP1及VP2蛋白的编码区基因进化分析显示,BJ3064、BJ3722与ST2之间进化关系较ST1更密切.在BJ3064、BJ3722的VP1蛋白中,也存在类似于MVC的保守性磷酸酯酶A2特异性位点的活性基序(HDXXY)及Ca2+结合位点.结论 已得到HBoV的结构蛋白VP1和VP2的全基因,将为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该病毒的病原作用、地位及其在各年龄组人群中的血清学特征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 广西HIV-1 CRF01-AE重组毒株env基因V3环序列变异及其与生物表型的关系

    作者:罗皓;梁浩;邵一鸣;张志勇;邢辉;卢灿健;吴华

    目的 研究广西HIV-1 CRF01-AE重组毒株env基因V3环序列变异及其与生物表型间的关系.方法 从广西主要流行区收集来的50份HIV-1感染者血液样本中提取前病毒DNA,使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扩增HIV-1 env基因片段并进行亚型鉴定,选择38份CRF01-AE重组型HIV-1毒株env基因V3环及邻近区域的序列进行系统树和氨基酸变异分析.结果 38份CRF01-AE重组毒株中36份与分离于广西地区的CRF01-AE.97CNGX2f和泰国代表毒株THCM240接近,另外2份与中非共和国代表株90CF402聚成一簇;CRF01-AE重组毒株V3环顶端四肽存在着4种类型:GPGQ、GPGR、GPGH和GPGA;根据V3环关键氨基酸推测辅助受体使用情况,结果显示:71.05%的CRF01-AE重组毒株可能使用CCR5作为辅助受体,28.95%不能对其辅助受体的使用情况做出预测.结论 广西HIV-1 CRF01-AE重组毒株V3顶端四肽变异较大,而且大部分毒株可能为NSI型,这可为广西该毒株的防治和诊断试剂的更新提供参考.

  •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标本检测博尔纳病病毒核酸

    作者:赵立波;谢鹏;李亚军;牟君;刘庆军;周锡国;杨建;吴小容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高度嗜神经的RNA病毒.近年研究发现BDV可能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H)的发病有关,但对此存在较多争论.本研究通过检测SCH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BDVp24核苷酸片段来探讨BDV感染与SCH发病的关系.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2与被动致敏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增殖相关性研究

    作者:邹晖;徐永健;张珍祥;陆俊羽;朱朝霞;倪望;陈仕新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2(KDR)在被动致敏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中表达变化及其对ASMC增殖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ASMC,用支气管哮喘病人血清被动致敏ASMC.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SMC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代谢活性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VEGF和KDR mRNA及蛋白质在不同组人ASMC的表达程度.结果 (1)被动致敏组ASMC较对照组和干预组增殖显著增加(P<0.05).(2)被动致敏组ASMC的VEGF121、VEGF165和VEGF189的mRNA表达分别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3)被动致敏组ASMC VEGF及KDR蛋白质的表达较对照组和干预组显著增加(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ASMC中PCNA表达与ASMC中VEGF121、165、189及KDR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73、0.82、0.77、0.70,P<0.05);ASMC中PCNA表达与ASMC中VEGF及KDR蛋白质表达水平也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0.67,P<0.05).结论 被动致敏的ASMC中VEGF及其受体KDR表达上调,并与ASMC增殖密切相关.该结果提示VEGF及其受体2可能参与了哮喘气道重建中ASMC增殖的过程.

  • 干细胞因子SCF在肥大细胞增生病患者皮肤组织中蛋白水平的表达

    作者:张利中;呼和;徐敏丽;哈斯;武建强

    肥大细胞增生病(mastocytosis,MT)是肥大细胞(mastocyte,MC)异常增生和聚集所致的疾病,一般MC聚集于皮肤,也可聚集于血液及全身多系统中,少数病例发生恶性MT,预后不良.体外细胞学的实验以及动物实验表明,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与c-kit的结合,可激发一系列MC所引起的生理及病理反应,包括过敏、炎症和血液系统、胃肠道系统的肿瘤;SCF与MT密切相关,但有关MT的研究,大多集中于MC表面的SCF受体c-kit上面,国外用临床MT患者皮肤组织进行的研究较少.目前关于SCF与MT关系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

  • 支气管哮喘及其严重程度与HLA-DRB1基因的关系

    作者:任少敏;肖镇;王继春;郝富;仝林虎;李维才

    儿童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是一多基因遗传的免疫性疾病,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间歇、轻、中、重度发作.HLA在不同种族、民族和地区间分布不同.我们用PCR-SSO技术,研究内蒙地区汉族儿童BA间歇和重度发作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关联性,旨在探讨其发病机理和防治前景.

  • 慢性乙肝患者CXC趋化因子IP-10的表达

    作者:王健;赵金红;江水清;项桂菊

    趋化因子(chemokine)是反映炎症活动的指标,CXC趋化因子γ干扰素诱生蛋白10(interferon γ-inducible protein 10,IP-10)与其受体CXCR3相互作用,对表达该受体的N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的活化、增殖,在机体抗感染、抑病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解IP-10在慢性乙肝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文选择45例慢性乙肝患者动态检测IP-10水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变异链球菌的传播、定植及其与唾液sIgA的关系

    作者:聂敏;樊明文;边专;张旗;孟柳燕;刘加荣

    目的 利用夫妻配对模式,纵向监测变异链球菌的基因型,探讨其传播和定植的特点,以及唾液sIgA与不同基因型菌株的免疫印迹的差异.方法 选择9对夫妻,取口腔唾液和牙菌斑的样本,计数唾液中变链菌数,牙菌斑中变链菌分离株采用PCR技术鉴定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REA基因型.每隔2个月取样1次,经过3次跟踪鉴定分离菌株的基因型.Westem blot分析个体唾液sIgA与自身变链菌株、配偶菌株、2株参考菌株GS-5、Ingbritt C的免疫印迹反应.结果 (1)变链菌菌株的定植是稳定的,一般只有1~2种基因型.在正常成年人群,变链菌可以出现短暂的一过性传播,但外源性变链菌株难以长期定植.(2)个体sIgA对自身菌株的免疫印迹可以不同于对配偶的反应.(3)不同唾液sIgA对参考菌株的免疫印迹存在个体差异.结论 个体变异链球菌在口腔中的定植是稳定的,该菌株的定植和对外源性菌株的排斥不是由sIgA单因素决定的.

  • 创伤弧菌脓毒症大鼠肌肉超微结构和血清肌酸激酶动态改变及抗菌药物的影响

    作者:梁欢;卢中秋;邱俏檬;丁红香;胡国新;李景荣;周铁丽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VV)是一种嗜盐弧菌,可引起严重的伤口感染、脓毒症等.临床发现多数患者有下肢肿胀、坏死性筋膜炎等肌肉损害表现,继而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凝血病等.本实验通过观察VV脓毒症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kinase,CK)及其肌肉超微结构动态改变及抗菌药物对其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VV脓毒症致病机制及治疗提供依据.

  • MRSA全基因结构及SCCmec分型的意义

    作者:欧阳范献;鲍时翔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1961年首次在英国报导,因其耐药谱广、耐药性高、传播速度快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其鉴定、分型、基因结构、致病机理、耐药机制和耐药基因传递方式均成了研究的热门课题.

  • B族链球菌C5a肽酶蛋白表位的克隆、表达和免疫学分析

    作者:岳丽琴;沈叙庄;周育森;林粱;王咏红;于丽华;杨永弘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B族链球菌C5a肽酶蛋白表位,结合基因工程手段进行表位重组、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方法 用预测程序ProPred和ANTIGENIC预测B族链球菌C5a肽酶蛋白的表位,应用PCR技术扩增出编码该表位基因片段,克隆PCR产物构建重组质粒,测序验证.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融合蛋白.表达的蛋白经质谱分析和Western blot鉴定.纯化该融合蛋白并免疫C57/BL小鼠,萃取GBS表面蛋白,双向琼脂扩散试验检测抗体水平.结果 在SCPB中预测到1个既具有MHC结合肽特性又具有B细胞表位特征的肽段.重组和表达了这一肽段,质谱得出与SCPB蛋白的相似性分数为79,Western blot证实能与抗SCPB的抗体反应,纯化后融合蛋白纯度>90%.动物实验证实融合蛋白能产生特异性的抗GBS抗体.结论 重组表位具有一定免疫原性,为相关蛋白的毒力机制研究和亚单位疫苗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结核杆菌CFP-10/ESAT-6融合基因在耻垢分枝杆菌中的表达及其抗原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岩;鲍朗;张会东;商正玲;钟琪;李娅莎

    目的 构建表达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融合蛋白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并观察其对巨噬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SOE法构建CFP-10/ESAT-6融合基因,克隆入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载体pMV261中,将重组质粒电转化耻垢分枝杆菌,SDS-PAGE检测CFP-10/ESAT-6融合蛋白在重组耻垢分枝杆菌中的表达.以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感染小鼠巨噬细胞ANA-1,半定量RT-PCR检测ANA-1细胞一氧化氮合成酶的表达水平.结果 经DNA测序证实CFP-10/ESAT-6融合基因序列正确.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经热诱导后可以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18×103的融合蛋白,与预期值一致.重组耻垢分枝杆菌能够诱导小鼠巨噬细胞表达一氧化氮合成酶.结论 表达CFP-10/ESAT-6融合蛋白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构建成功,该重组耻垢分枝杆菌能够活化巨噬细胞,具有抗原性,为研制结核疫苗提供一定参考.

  • 疫苗蛋白体佐剂的研制

    作者:吴秀芳;王栋;邢丽;于三科;王希良

    蛋白体(proteosomes)是由B群2b型脑膜炎双球菌外膜蛋白中3个孔道蛋白形成的囊泡样大小不同的毫微粒结构体,具有疫苗投递载体和佐剂的特征.近几年,国外蛋白体佐剂应用在很多疫苗的研制中,并且具有突破性的进展,主要用于鼻内接种疫苗.本研究选用B群2b型脑膜炎奈瑟双球菌29353菌株,以不同培养条件优化蛋白体的提取,从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某方面检测蛋白体作为疫苗佐剂的可能性,为研制黏膜疫苗提供安全可靠的佐剂.

  • 细胞免疫和遗传因素对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效果的影响

    作者:廖雪雁;梁争论;李艳萍;李荣成;刘建源;吴小音;张瑞;方鑫;农艺;黄月奎;张华远;李河民

    目的 比较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不同体液免疫应答高危儿童的细胞免疫反应特点,进一步探讨母婴阻断失败、无应答的机理.方法 124名母亲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按常规乙肝的免疫程序接种重组CHO和酵母乙肝疫苗,于第1针免后3、7、12月检测HBsAg和抗-HBs,判定免疫成功或失败的新生儿,首针后60~120月(平均80月)再次检测HBsAg和抗-HBs指标,选取8名免疫重组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儿童、4名免后无应答抗体反应的儿童和11名母婴阻断成功的儿童采集静脉血样,分离淋巴细胞,应用ELISPOT方法检测产生IL-2斑点形成细胞的数量,并对斑点数和表面抗体滴度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同时分析HLA-A、-B、DRB1和DQB1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1)124名研究对象中有77.4%的儿童可产生保护性表面抗体,成功阻断母婴传播;13.7%的人免疫失败,感染乙肝;8.9%的儿童则对乙肝疫苗呈无应答状态.(2)免疫成功组产生IL-2细胞数(55.2±42.22)显著高于免疫失败组(3.75±3.24)和抗体无应答组(6.75±3.59),P<0.01.(3)儿童免疫乙肝疫苗后的表面抗体滴度与经乙肝疫苗诱导产生的特异性分泌IL-2的T细胞数量呈显著性正相关(r=0.601,P<0.01).(4)HLA-B*48在对酵母乙肝疫苗无应答的儿童中占有25%的频率,显著高于免疫成功(2.2%)和失败的儿童(0%),P<0.05.对CHO疫苗无应答儿童的HLA-DRB1*15的频率显著高于免疫成功和失败的儿童(P<0.05).结论 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和免后抗体无应答儿童的细胞免疫应答显著低于阻断成功的儿童,并且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 靶向性抗肿瘤融合蛋白RGD-hIL-24的构建、表达和体外活性研究

    作者:肖斌;杨珺;朱永红;田文标;邹全明

    目的 构建靶向性抗肿瘤融合蛋白RGD-hIL-24,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效应和肿瘤靶向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利用PCR技术将GRGDS序列融合至hIL-24的N端,并将融合基因连接至表达载体pET-22b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内进行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RGD-hIL-24,复性后采用MTT比色法、荧光染色分析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并通过细胞黏附实验评价其肿瘤靶向性.结果 获得RGD-hIL-24基因,序列分析正确.SDS-PAGE和Western blot证明融合基因在大肠杆菌表达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0×103的RGD-hIL-24,占全菌蛋白的26.47%,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纯化后的蛋白纯度达90%以上.复性后的RGD-hIL-24能够诱导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显著抑制其生长,并具有肿瘤靶向性.结论 大肠杆菌成功表达RGD-hIL-24融合蛋白,体外实验证实RGD-hIL-24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肿瘤靶向性,为其在体内抗肿瘤效应和靶向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 NKG2D配体在鼻咽癌细胞的表达及其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作者:梅家转;郭坤元;魏红梅;常红;宋朝阳

    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与其细胞表面的受体和靶细胞表面的配体密切相关,NKG2D为NK细胞活化性受体,表达于所有的NK细胞表面,是介导NK细胞识别和溶解肿瘤细胞的主要活化性受体.NKG2D配体为MHC Ⅰ类链相关基因产物(MICA、MICB)及ULBPS(人巨细胞病毒UL16蛋白的结合蛋白ULBP1、ULBP2、ULBP3),NKG2D的配体在多种肿瘤细胞表达,其在鼻咽癌细胞的表达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流式细胞仪技术探讨其在鼻咽癌细胞CNE2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在NK细胞杀伤CNE2细胞中的作用.

  • 分泌型重组多肽sPD-1-CellⅠ(P/C-1)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活性及抗肿瘤效应的研究

    作者:邱惠;张慧;冯作化;张桂梅

    目的 构建双结构域重组多肽sPD-1-CellⅠ(P/C-1)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并研究体内外表达重组多肽在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活性及抗肿瘤方面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出编码PD-1胞外结构域的cDNA与编码CH50 CellⅠ结构域的cDNA,3片段连接法插入分泌型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 A中,获得真核表达载体pP/C-1;脂质体介导体外转染BHK细胞,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RT-PCR及免疫印迹检测重组多肽P/C-1的表达,MTT法检测表达产物对脾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建立小鼠H22肝细胞癌移植瘤模型,裸DNA肌肉注射法分别于体内转染sPD-1、CH50和P/C-1基因,观察并比较各处理因素对小鼠的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酶切及测序鉴定结果表明重组多肽P/C-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在BHK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到重组多肽P/C-1的表达,后者能显著增强脾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作用,体内实验表明,P/C-1转染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强烈而持久,显著优于sPD-1和CH50治疗组.结论 重组多肽P/C-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表达产物P/C-1兼有sPD-1和CH50的生物学功能,能够激活巨噬细胞和脾淋巴细胞,发挥二者协同抗肿瘤作用,从而将非特异性和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肿瘤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γδT细胞杀肿瘤细胞过程中溶酶体运动及肌动蛋白纤维、T细胞受体重排特征研究

    作者:钱景;彭慧琴;严杰;陈文斌

    目的 观察γδT细胞溶解肿瘤靶细胞过程中溶酶体运动特征,了解T细胞受体、肌动蛋白纤维在效应/靶细胞接触区域的分布特征,探讨γδT细胞抗肿瘤生物学活性的可能机理.方法 Lysotracker Red-DND99标记的γδT细胞与人恶性黑色素瘤MeWo细胞共同培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观察γδ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过程中溶酶体运动过程及其特点.γδT细胞与MeWo细胞共同培养后甲醛固定,以rhodamine phalloidin标记肌动蛋白纤维或anti-TCRδ1-FITC抗体标记T细胞受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γδT细胞及肿瘤细胞之间免疫突触形成特征.结果 γδT细胞可快速识别并集聚于肿瘤细胞周围.在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的10 min内,将胞内溶酶体成分"倾吐"于肿瘤细胞后随之离开.肿瘤细胞受大量γδT细胞攻击后约60 min,出现细胞膜皱缩、变圆,约80 min死亡.在上述效应/靶细胞接触作用过程中,肌动蛋白纤维及T细胞受体均匀分布于γδT表面,不出现在效应/靶细胞接触区域富集现象.结论 γδT细胞通过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释放其细胞内溶酶体内含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不同,γδT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不形成典型的免疫突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