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중화미생물학화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5101
  • 国内刊号: 11-23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二路3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沈心亮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早期凋亡细胞抑制LPS诱导炎症反应的研究

    作者:张文瑾;郑树森

    目的研究早期凋亡细胞的炎症抑制作用. 方法以紫外线照射诱导早期凋亡及坏死的Jurkat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早期凋亡率.建立LPS诱导的小鼠炎症反应模型,分别向炎症部位滴注100 μl灭菌磷酸缓冲液、坏死及早期凋亡Jurkat细胞.以HE染色切片病理学检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各处理组小鼠肺组织炎症反应程度;以双夹心ELISA、Western blot、RT-PCR等方法检测不同处理后小鼠炎症反应状态下细胞因子分泌和表达变化. 结果和注入灭菌磷酸缓冲液及坏死细胞相比,向炎症部位滴注早期凋亡细胞后,病理检查肺组织炎症反应程度明显减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肺间质CD3阳性荧光明显减少;肺组织Western blot及RT-PCR结果表明,注入外源性早期凋亡细胞后,LPS刺激下肺组织炎症性细胞因子MIP-2、TNF-α的分泌及表达减少,抗炎性细胞因子TGF-β1分泌增强;当TGF-β1中和抗体和早期凋亡细胞共同滴入后,炎症性细胞因子MIP-2、TNF-α的表达及分泌有所上调.腹腔灌洗液ELISA结果表明,早期凋亡细胞增强了LPS刺激的炎症性腹腔内抗炎性细胞因子TGF-β1的分泌,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MIP-2、TNF-α的分泌.加入 TGF-β1中和抗体后逆转了早期凋亡细胞对MIP-2、TNF-α分泌的抑制作用. 结论早期凋亡细胞通过增强炎症部位TGF-β1的分泌,抑制MIP-2、TNF-α的表达及分泌,从而发挥一定的炎症抑制作用.

    关键词: 凋亡 炎症 细胞因子
  • 地塞米松对体外不同密度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及Fas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志奎;林科雄;王长征;钱桂生

    哮喘患者低密度嗜酸性粒细胞(Eos)被认为是活化了的Eos.地塞米松(DM)对不同密度Eos凋亡的影响,研究很少.本研究用DM干预哮喘豚鼠体外不同密度的Eos,以原位杂交方法观察Fas 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Eos凋亡,以了解DM促进不同密度Eos凋亡的机制.

  • 一种新的干扰素调节因子拼接异构体IRF-3b的结构及功能

    作者:周国平;陈吉庆;吴升华;陈晓禹;陈辉

    目的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s, IRF)3是病毒感染后调节干扰素基因转录重要的转录因子,寻找IRF-3新的基因拼接异构体, 研究其结构及功能. 方法抽提人类细胞RNA,用IRF-3已发表序列设计引物,作cDNA末端快速放大(RACE)及RT-PCR,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新序列,亚克隆IRF-3b至pcDNA3.1-flag,转染人胚胎肾上皮293细胞,用抗flag抗体作Western blot分析,用荧光素酶功能分析的方法观测IRF-3b对病毒诱导的干扰素β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发现了一种新的IRF-3拼接异构体IRF-3b,IRF-3b用了紧接第七外显子前的16个第六内含子的碱基,导致阅读框架移位,相应蛋白质的C端第328~452位为不同于IRF-3的新C末端.Western blot出现预期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57.75×103的IRF-3b蛋白强阳性条带.新的外显子序列可在小鼠的表达序列标签(EST)表达库中找到同源序列,提示这种新的异构体在生物演进中有其保守功能,IRF-3b荧光素酶功能分析显示,该同分异构体能抑制病毒诱导的干扰素β启动子活性至对照组的40%~50%. 结论新的异构体的发现为IRF-3这一重要分子的功能调节提供了新的线索,它可能是病毒感染通路中干扰素的显性负性抑制剂,提示其功能为干扰素产生的精细调节成分,可防止干扰素的过度产生,它们在人类疾病中的病理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D2与耐药性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玲;熊盛道;徐永健;张珍祥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多种抗生素呈固有耐药性,并在接触抗生素后可诱导产生外膜通透性下降及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多种机制对原本敏感的抗生素产生耐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亚胺培能是一小分子广谱高效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PA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临床上治疗PA感染亦获得良好疗效.然而在亚胺培能的临床运用过程中,出现了耐亚胺培能的PA,其耐药机理仍不十分清楚.本文从细菌的外膜蛋白着手,研究了20株临床分离的PA对亚胺培能的耐药机理.

  • 多株幽门螺杆菌肽脱甲酰基酶基因克隆及序列比较

    作者:幺山山;曾明;王斌;段海清

    目的为开发以幽门螺杆菌(Hp)肽脱甲酰基酶为靶位的新药,首先考察该基因的保守性. 方法从我国不同地区分离、选择多株Hp,培养并提取细菌DNA,设计特异引物以PCR方法扩增其肽脱甲酰基酶基因(def),并克隆到pGEM T-Easy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提取质粒鉴定重组质粒并测序. 结果经序列比较,发现def基因有高度保守性,在重要的基序点未发生变异. 结论本研究为以肽脱甲酰基酶作为靶位筛选药物提供了依据.

  • 志贺菌福氏2a301菌株torA基因改变的研究

    作者:张晶波;叶长芸;李新军;白雪梅;吴龙飞;徐建国

    目的探讨志贺菌福氏2a301菌株torA基因的改变以及与TorA(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 reductase,三甲胺 N-氧化物还原酶)转运相关的TAT分泌系统的存在. 方法利用酶活性检测和Western blot方法来验证志贺菌福氏2a301测序菌株torA基因发生的碱基置换,并且利用正常大肠杆菌中torA基因的克隆转化来研究TAT分泌系统的存在. 结果实验表明志贺菌福氏2a301菌株不具有TorA酶活性,不表达TorA蛋白,和序列分析的结果相符;但是,将torA基因克隆子转化入301菌株后,转化子获得了TorA酶活性,表达了TorA蛋白. 结论在志贺菌福氏2a301菌株中torA基因发生了改变,但具有完整的TAT分泌途径,可以转运蛋白.

  • 肠杆菌科细菌中发现新型VEB-1样ESBLs--VEB-3

    作者:蒋晓飞;阮斐怡;刘红;李敏;倪语星;洪秀华;吕元

    VEB-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不典型ESBL,首先发现于越南的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随后发现在东南亚的肠杆菌科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广泛流行,该酶介导高水平耐头孢他啶和氨曲南,对克拉维酸敏感.有典型的头孢他啶与克拉维酸协同现象[1].2001年9月,蒋晓飞等[2]首次在上海瑞金医院烧伤科重症监护病房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到VEB-1型ESBL,2003年又在华山医院阴沟肠杆菌中发现VEB型ESBL.因此,我们对华山医院292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blaVEB基因的流行状况调查,并分析了blaVEB的基因盒的结构.

  • 应用抑制削减杂交技术进行鼠疫耶尔森菌的比较基因组研究

    作者:戴二黑;童宗中;王效义;周冬生;张建国;李蓓;杨俊兴;陈泽良;宋亚军;郭兆彪;王津;杨瑞馥

    目的确定古典型鼠疫耶尔森菌的特有序列,为建立和完善该菌基因组分型系统提供可靠数据. 方法通过抑制削减杂交技术发现差异片段并应用PCR验证. 结果发现了5个在不同生物型鼠疫菌间存在差异的DNA片段,其中一个383 bp的片段在来自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30株鼠疫菌全部阳性,而来自其它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菌株全部阴性,5株假结核耶尔森菌中有2株(生物Ⅰ型和Ⅱ型)阳性. 结论该383 bp片段为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所特有,此疫源地的菌株可能是我国较古老的鼠疫菌.

  • 风疹病毒JR23株糖蛋白E1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和抗原性分析

    作者:温红玲;王志玉;宋艳艳;任桂杰;陶泽新;宋绍霞;王桂亭;许洪芝

    目的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表达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 RV) JR23株包膜糖蛋白E1,为研究E1蛋白的结构功能、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和重组蛋白诊断试剂盒奠定基础. 方法 E1基因的表达质粒pGAPZαA-E1经AvrⅡ线性化后用LiCl法转化酵母菌,在YPD(含100 μg/ml ZeocinTM)平板上两次筛选,挑出单菌落,于液体YPD中培养,并在不同时间收集培养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分析. 结果 SDS-PAGE显示E1重组蛋白在毕赤酵母中高效稳定表达,在48 h时表达量达到高,之后趋于稳定,上清和细胞中均有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上清中的E1重组蛋白能够分别与抗RV的阳性血清和单克隆抗体反应,而细胞中的E1重组蛋白只能与抗RV的阳性血清反应,不能与单克隆抗体反应.这说明所表达的蛋白一部分在信号肽的引导下分泌出胞,并经过折叠形成了正确的构像,能够与单克隆抗体结合;而另一部分由于蛋白本身的跨膜区连在了细胞膜上没有分泌出去,没有形成能够被单抗识别的构像,不能与单抗结合. 结论 E1包膜糖蛋白在酵母菌中成功表达,且免疫反应性良好.

  • 河南省部分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基因型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韩平;李宏;杨坤;王哲;鲍作义;辛天义;庄道民;李敬云

    目的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HIV-1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分析服药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关系;与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分析治疗后病毒耐药性突变发生和流行情况.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CD4+细胞测定评价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用RT-PCR方法扩增HIV-1 pol区基因,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 结果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中,坚持服药的病人55.08%病情明显好转,而未坚持服药的病人仅有6.78%病情明显好转,服药依从性对病情趋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CD4+淋巴细胞均值为(429.38±7.89)个/μl,未治疗的病人CD4+淋巴细胞均值为(201.43±8.72)个/μl,治疗后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未治疗的患者(P<0.05);基因型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相对于未经治疗的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对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性突变显著高于未治疗的患者(χ2=19.4285, P<0.05);治疗人群与未治疗人群对蛋白酶抑制剂的耐药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8, P<0.50);耐药性突变主要发生在CD4+淋巴细胞<200个/μl病人中. 结论用国产抗病毒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服药依从性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治疗后耐药性突变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减少耐药性病毒的产生和传播十分重要.

  • 轮状病毒全长VP4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作者:刘馨;孙茂盛

    VP4是轮状病毒的主要抗原,成刺状突起位于病毒的外壳上.蛋白含量仅占病毒蛋白总量的1.5%.前期研究表明,用VP4或其片段免疫小鼠后,能有效地诱导同源或异源保护反应.本研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了轮状病毒SA11株的外壳蛋白VP4,并测定了该纯化产物免疫豚鼠后的中和抗体滴度.

  • 我国HIV-1主要流行株外膜蛋白(env)基因V3~V4区变异及其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作者:邢辉;梁浩;洪坤学;魏民;赵全壁;冯毅;陈建平;全宇;滕涛;邵一鸣

    目的研究我国HIV-1主要流行毒株亚型的env V3~V4区变异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方法应用nested-PCR对157份获自我国12个省份的HIV-1毒株env区序列进行扩增,并使用ABI 377型测序仪测序,然后应用BLAST、GCG和MEGA等生物学软件或程序对env基因V3~V4区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 B′亚型毒株V3顶端四肽存在着4种类型:GPGR(54%)、GPGQ(28%)、GPGK(16%)和GPGA(2%),B′/C重组毒株全部为GPGQ(100%),CRF01-AE重组毒株呈现GPGQ(95%)和GPGR(5%)两种类型;B′/C和CRF01-AE重组毒株V3~V4区及其临近区域N-糖基化位点比B′亚型毒株N-糖基化位点保守.而B′亚型毒株V3环的净电荷分别显著高于B′/C和CRF01-AE毒株(P<0.01);根据V3环关键氨基酸推测辅助受体使用情况的结果显示:B′亚型毒株有9.26%可能使用CCR5,7.41%可能使用CXCR4,其余83.33%不能对辅助受体的使用作出预测.所有B′/C重组毒株被预测可能使用CCR5.CRF01-AE重组毒株有90.48%被预测可能使用CCR5,没有被预测为使用CXCR4的序列,9.52%不能作出预测. 结论 B′亚型毒株大部分可能为NSI型,少部分可能为SI型,而B′/C和CRF01-AE重组毒株绝大部分为NSI型.我国主要流行株的V3~V4区尤其是V3环的氨基酸变异可能与病毒生物学功能限制有关.

  • 血清瘦素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岩;赵玉铭;毕桂姣;韩世新;宋芳吉;陈洪铎

    瘦素(leptin)是由肥胖基因(ob gene)编码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肽类激素[1],与血压、性别、生殖、免疫调节等有关[2,3].随着瘦素含量与自身免疫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报道[4,5],研究瘦素在免疫相关性疾病中的发病机制倍受学者关注.寻常型银屑病(PV)是细胞免疫异常所致的表皮细胞增生性慢性皮肤疾病.迄今尚未见关于PV与瘦素相关性研究的报道.本研究拟测定血清瘦素水平,探讨瘦素与PV发病、病情活跃程度等的关联性.

  • 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ICOS与CD28共表达水平与疾病的关系

    作者:杨佳荟;沈茜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病人外周血CD4+及CD8+ T细胞表面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 ICOS)及CD28共表达水平,探讨ICOS和CD28共表达水平与SLE疾病的关系. 方法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SLE病人(n=51)及正常人(n=30)外周血CD4+及CD8+ T细胞表面ICOS与CD28共表达水平,并结合SLE病人疾病活动程度、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 结果与正常人相比,SLE活动期和稳定期病人外周血CD4+ T细胞中仅表达ICOS不表达CD28(即CD28-ICOS+)的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但活动期病人和稳定期病人之间并无差异;活动期病人外周血CD8+ T细胞上同时表达CD28和ICOS的细胞(即CD28+ICOS+细胞)和CD28-ICOS+细胞比例都明显升高;同一SLE病人在疾病活动期CD4+和CD8+ T细胞中CD28+ICOS+的细胞比例和CD8+ T细胞中CD28-ICOS+细胞比例明显高于该病人经过治疗病情稳定时;初发未治疗SLE病人仅CD4+ T细胞中CD28+ICOS+细胞的比例比复发病人明显升高;血清抗dsDNA抗体(+)病人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IgG、IgA和IgM中任何一种)异常升高的病人外周血CD4+ T细胞中CD28+ICOS+细胞和CD8+ T细胞中CD28-ICOS+细胞比例分别明显高于血清抗dsDNA抗体(-)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正常的病人. 结论 CD28和ICOS在SLE病人外周血CD4+和CD8+ T细胞上共表达水平与SLE疾病的活动程度、病程及临床表现等存在一定的关联.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B淋巴细胞的特征

    作者:高清平;曾艳;王琼玉;王巧玲;陈友华;敖绪斌;陈伦华

    为了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我们对50例ITP患者(正常对照30例)外周血总B淋巴细胞、CD5+ B淋巴细胞的数量,B淋巴细胞Fas蛋白、FasL蛋白,CD40+、CD80+和CD86+表达率,胞浆内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测定.

  • 血清甘露聚糖凝集素水平及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墨;李秋;王晓刚;王莉佳

    目的建立儿童血清甘露聚糖凝集素(MBL)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了解血清MBL低水平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重庆地区91例新生婴儿脐血MBL水平,263例学龄前儿童、16例成人血清MBL水平,并对学龄前各年龄组血清低MBL水平的儿童进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回顾. 结果新生儿脐血MBL水平为(1.71±1.60) μg/ml,成人外周血(2.26±1.56) μ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学龄前各年龄组MBL水平分别为(3.16±2.00) μg/ml、(3.19±1.88) μg/ml、(3.30±2.05) μg/ml、(3.69±2.22) μg/ml、(2.80±1.38) μg/ml,与新生儿比较明显增高 (P<0.005),但学龄前期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6例血清低MBL水平儿童中7例在3岁前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43.7%),主要感染方式为上呼吸道感染,血清MBL水平低于100 ng/ml组与血清MBL水平在100~200 ng/ml的儿童比较反复呼吸道感染频率有增多趋势. 结论新生儿期MBL水平可达成人水平,但明显低于学龄前各年龄组儿童,学龄前儿童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低血清MBL水平儿童在免疫脆弱阶段存在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易患倾向,血清MBL水平下降时,呼吸道感染频率有增多趋势.

  • EB病毒和HHV 6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慧;于维林;罗兵;张炜;王海滨

    近年SLE的病毒病因学受到高度重视,病毒感染与SLE发生发展的关系已成为SLE研究的热点,具有B淋巴细胞嗜性的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EBV和人疱疹病毒6型(HHV 6)同属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后均可以潜伏感染状态长期存在于体内,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潜伏病毒可再激活,近人们注意到病毒间相互作用是潜伏病毒激活的机理之一.

  •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基因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人变应性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胡俊华;吴健民;崔天盆;李一荣;楼迪栋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 6基因3′非翻译区G2964A位点多态性和第一外显子GT串联重复序列遗传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人变应性哮喘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STAT6基因G2964A位点多态性;用聚合酶链反应-短串联重复多态性(PCR-STR)技术对STAT6基因第一外显子微卫星进行分型,并将PCR产物克隆及测序鉴定;采用病例-对照法研究了135例变应性哮喘患者和109例对照. 结果 (1)湖北地区汉族人群STAT6基因G2964A位点基因型以GA型为常见;哮喘组与对照组STAT6基因G2964A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GG、GA、A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TAT6基因第一外显子微卫星多态性共检出GT串联重复次数为13、14、15、16的4种等位基因;第一外显子微卫星的多态性检测出13/14基因型在哮喘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STAT6基因第一外显子GT二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中13-GT重复等位基因与2964A变异体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P=0.000 021 8). 结论 STAT6基因3′非翻译区G2964A位点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人哮喘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第一外显子GT二核苷酸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中13/14-GT重复序列杂合子基因型和湖北汉族人变应性哮喘相关;在湖北汉族人群中STAT6基因第一外显子微卫星多态性和2964A变异体的联合检测有可能成为预测变应性哮喘的标记物.

  • 携带幽门螺杆菌ureB和IL-2质粒DNA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疫苗构建

    作者:徐灿;李兆申;杜奕奇;屠振兴;龚燕芳;金晶;孙波;杨骅;许国铭

    目的构建编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和小鼠IL-2基因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为载体的核酸疫苗,体外转染Cos-7细胞,鉴定其表达蛋白的免疫性.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从H.pylori标准菌株CCUG17874基因组DNA扩增ureB基因,从重组质粒pCIneo-IL-2扩增小鼠IL-2基因,通过T-A克隆分别插入pUCmT载体,检测ureB及IL-2的核苷酸序列,通过酶切、连接反应分别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PCR和酶切反应进行鉴定;重组载体pIRES-ureB和pIRES-ureB-IL-2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LB5000,抽提质粒,再次转入SL7207,反复传代,鉴定核酸疫苗载体菌的稳定性.通过脂质体法将重组载体pIRES-ureB和pIRES-ureB-IL-2转染Cos-7细胞,SDS-PAGE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表达蛋白的免疫性. 结果扩增出长约1700 bp的ureB基因和510 bp IL-2,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出的ureB基因与基因库H.pylori ureB序列一致,IL-2序列和小鼠的IL-2序列一致,PCR和酶切鉴定结果证实ureB和IL-2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并成功构建了稳定的幽门螺杆菌ureB和IL-2基因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为载体的核酸疫苗,并且以Western blot检测到特异性的相对分子质量(Mr)为66×103的UreB蛋白和14×103的IL-2蛋白条带. 结论构建了编码幽门螺杆菌ureB和免疫佐剂IL-2基因的以减毒鼠伤寒沙门菌为载体的核酸疫苗,体外实验证实可表达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蛋白和佐剂蛋白,为进一步探索其体内的免疫作用奠定了基础.

  • Stx2B与IntiminC300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免疫保护研究

    作者:易勇;邹全明;程建平;毛旭虎;童文德;曾明;朱永红;马颖;王庆旭

    目的构建表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志贺毒素Ⅱ结合亚单位(Stx2B)与紧密黏附素C-端免疫保护性片段(IntiminC300)的融合蛋白(Stx2B-IntiminC300),并观察其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设计引物采用PCR法自EHEC O157:H7基因组扩增Stx2B的编码基因stx2b,T-A克隆后在前期已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aeC300的基础上构建融合基因表达质粒pET-28a(+)-stx2b-eaeC300,经测序鉴定后转化E.coli BL21(DE3),IPTG诱导表达,PAGE检测;通过包涵体洗涤与阴离子柱层析纯化,获得目的蛋白Stx2B-IntiminC300,以Al(OH)3为佐剂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再以EHEC O157:H7超声破菌液腹腔注射免疫后的小鼠,观察攻毒保护效果. 结果 PCR法自EHEC O157:H7基因组扩增出了约290 bp的目的片段;原核表达质粒pET-28a(+)-stx2b-eaeC300经酶切及测序鉴定与设计序列一致.转化E.coli BL21(DE3)后IPTG诱导目的蛋白表达率约25%;PAGE初步测定目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43×103,破菌后电泳证实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后目的蛋白Stx2B-IntiminC300的纯度达75%,免疫BALB/c小鼠后血清特异性抗体阳转率及抗体效价均显著增高,能够抵御致死剂量EHEC O157:H7超声破菌液的毒素攻击. 结论 EHEC O157:H7志贺毒素Ⅱ结合亚单位(Stx2B)与紧密黏附素C-端免疫保护性片段(IntiminC300)的融合蛋白(Stx2B-IntiminC300)经基因克隆获得了较高的表达率,初步纯化的融合蛋白Stx2B-IntiminC300显示了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为进一步的EHEC O157:H7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 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口服免疫BALB/c小鼠的研究

    作者:郭桐生;邹全明;郭刚;解庆华;刘开云;曾韦锟;高志刚

    目的研究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口服免疫BALB/c小鼠后免疫保护效果和维持时间,并初步探讨其免疫机制. 方法 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同时ELISPOT检测派伊尔结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RT-PCR显示T淋巴细胞IFN-γ、IL-4 mRNA表达差异;以培养、组织切片、尿素酶试验结果判断攻毒保护率. 结果 (1) 疫苗组在胃、肠、气管冲洗液和血清产生高水平抗体;(2) 疫苗组小鼠派伊尔结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显著升高(P=0);(3) 抗原刺激后,免疫组T淋巴细胞的IFN-γ、IL-4 mRNA表达量升高;(4) 免疫组攻毒保护率为86.7%~92.8%,且至少维持30周. 结论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口服免疫小鼠后有良好的预防Hp感染作用;疫苗诱导的可能是TH1/TH2型免疫应答.

  •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小鼠后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徐冬蕾;刘建生;孟明耀;庞伟;马进;张鸣;陈统球;侯宗柳

    减毒活疫苗进入体内在增殖的过程中,可以刺激T淋巴细胞分化,产生细胞免疫;使用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后发现,诱发的抗体阳转率往往低于疫苗保护率,推测疫苗引起的抗体应答是疫苗保护机制的一部分,而另外重要的一部分应该是细胞免疫.本研究拟在检测抗体反应的同时,观察疫苗免疫后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探讨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后产生免疫保护的机制.

  • 恢复期SARS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其与T淋巴细胞Ag-NOR含量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作者:迟志宏;张建伟;刘慧龙;刘红鹰;介雅慧;刘端祺

    目的通过检测恢复期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其与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含量的相关性分析,探讨恢复期SARS患者的免疫状态及淋巴细胞亚群与活性状态改变的关系. 方法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用KL型免疫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恢复期患者T淋巴细胞总数及CD4+亚群基本正常,而CD8+亚群偏高,CD4+/CD8+降低,CD4+/CD8+<1的比例占37.4%,激活T细胞中以CD8+细胞为主.B细胞比例正常.NK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重症患者CD4+、CD4+/CD8+、CD19+CD5+ 降低及CD8+、CD3+HLA-DR+升高.50岁以上及使用大剂量激素患者CD3+HLA-DR+升高.淋巴细胞Ag-NOR的含量(IS%)在正常范围,但患者IS值呈偏态分布,低于正常范围者占44.99%.淋巴细胞Ag-NOR的含量与CD3+、NK、CD3+HLA-DR+、CD3+ CD25+在统计学上具有相关性. 结论恢复期SARS患者免疫功能趋于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淋巴细胞活性仍未恢复正常,这些病人在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之后,尚需一定时间的观察随访,以了解SARS病毒对人体免疫机能的长期影响.

  • 地方株HPV16L1基因免疫小鼠诱发的抗体反应

    作者:高慧;孙强;黄正芳;吴宝金;李厚达

    为了检测pcDNA-L1的表达,评价地方株HPV16L1基因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我们采用PCR技术从宫颈癌组织中获得HPV16L1基因,以pGEM-Teasy为克隆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GEM-T-L1,进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核苷酸序列分析,再将L1基因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重组pcDNA-L1,转染Cos-7细胞,通过IFA试验验证L1蛋白的表达.

  • 呼吸道合胞病毒逃逸株对单克隆抗体预防的抵抗

    作者:赵晓东;杨锡强;陈坤华

    目的探讨体外筛选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逃逸株生长特性、F蛋白免疫反应性及在棉鼠体内对抗体免疫预防的抵抗,旨在证实用单克隆抗体免疫预防的负面效应,为今后临床可能出现的抗体逃逸株提供线索. 方法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A2株在逐渐升高的Palivizumab(PZ)浓度环境中连续传代5次并经单噬斑纯化后获得PZ逃逸株MP4.用RT-PCR法扩增A2及MP4全长F基因并自动测序;用微量中和试验鉴定MP4在体外对PZ中和反应的抗性;用Western blot鉴定其F蛋白免疫反应性的变化;后在棉鼠模型内观察PZ预防A2和MP4感染的效果. 结果与A2母株比较,MP4于F基因828位核苷酸发生突变(A→T),导致272位推导氨基酸由赖氨酸变为甲硫氨酸.MP4在体外及在棉鼠肺内的生长能力无明显改变.MP4 F蛋白虽仍可表达于受感染细胞膜上, 但不再被PZ识别.动物实验证实,即使大剂量PZ亦不能预防MP4感染. 结论体外筛选的PZ逃逸株在棉鼠模型体内对同一抗体的免疫预防具有极强的抗性,类似情况是否会在人体内发生及是否会导致严重后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SARS康复者特异性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T细胞功能的研究

    作者:杨利桃;朱兆玲;刘惠萍;李刚;黄子通;迟秀文;Richard A.Koup;Bob Bailer;吴长有

    目的观察完全康复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外周血针对SARS冠状病毒(SARS-CoV)S抗原多肽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混合S抗原多肽刺激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分析完全康复期SARS患者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反应. 结果当SARS-CoV的S抗原混合多肽刺激后,只有SARS康复期患者的PBMC分泌大量的IFN-γ.同时,IFN-γ产生细胞的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此外,当用多克隆刺激剂(PMA+ionomycin)刺激后,正常人和康复期SARS患者的PBMC产生等量的IFN-γ及IFN-γ产生细胞,两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RAS-CoV不仅能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而且还可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并可在体内长期维持免疫记忆功能.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