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중화미생물학화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5101
  • 国内刊号: 11-23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二路3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沈心亮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6A8 α-甘露糖苷酶基因的mRNA表达与染色体定位

    作者:刘音;史耕先;王壮志;曾蠧;马凤蓉;李波;赵方萄;朱立平

    目的对6A8 α-甘露糖苷酶基因作染色体定位,比较6A8 α-甘露糖苷酶mRNA在人多种免疫细胞株的表达。方法用Fish原位杂交作染色体定位,用RT-PCR检测mRNA表达。结果 6A8 α-甘露糖苷酶基因定位于人第13号染色体长臂的31~32区。6A8 α-甘露糖苷酶mRNA在B细胞株SKW 6高表达,在B细胞株3D5、BJAB、CESS、Daudi、Nalm 6中度表达,在B细胞株Navalm,T细胞株GM、Jurkat,组织细胞瘤细胞株U937弱表达,在T细胞株Peer,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株K562极弱表达。结论 6A8 α-甘露糖苷酶基因定位于人第13号染色体长臂的31~32区,其mRNA表达水平在各种人免疫细胞株不同。

  • 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过程中[Ca2+]i的变化

    作者:黄行许;朴英杰;张飒;乔东访;马晓东;鲍永耀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诱导凋亡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a2+]i的变化及其对凋亡的影响以及信使分子对凋亡和[Ca2+]i变化的影响。方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标记术。结果 1.凋亡巨噬细胞内fluo-3荧光强度逐渐增强。胞内钙库受体抑制剂,尤其是Ca2+内流阻断剂抑制细胞内fluo-3荧光强度变化,同时使细胞凋亡率降低; 2. staurosporine和DcAMP显著降低巨噬细胞凋亡率并明显抑制fluo-3荧光强度改变。genistein和亚甲蓝稍降低巨噬细胞凋亡率,并降低fluo-3荧光强度升高幅度。结论 1.胞外Ca2+内流和内源性Ca2+释放,主要是胞外Ca2+内流使[Ca2+]i逐渐升高并促进巨噬细胞凋亡; 2. PKC促进[Ca2+]i升高和巨噬细胞凋亡。cAMP抑制[Ca2+]i升高和巨噬细胞凋亡。cGMP、TPK降低[Ca2+]i升高幅度并稍抑制巨噬细胞凋亡。结果提示,[Ca2+]i是信使分子调控巨噬细胞凋亡的主要靶点。

  • 60 Co辐射血红细胞CR1分子定量及基因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志强;徐文皓;徐钧;陈卫宾;罗丽芳

    随机选择A型ACD抗凝新鲜全血40份分别留取血样,再将血样分为:照射组与未照射组,前者应用30Gy 60Co г射线照射源单次均匀照射,剂量率77cGy/min,源物距80cm。标本均4℃保存。按常规方法测定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并于不同时间测定分子定量(测定时红细胞悬液浓度2.2×108/ml)。  红细胞CR1分子基因表达测定结果,照射组与未照射组高表达均为85%,中表达均为15%。  红细胞CR1分子定量测定:经30Gy60Co照射后1~21d红细胞CR1分子数目分别与未照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照射组与未照射组红细胞CR1分子数目几乎与保存时间同步下降,3d分别与1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至7d时下降幅度减小,分别与3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然而至14d时下降幅度又明显增加,分别与7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直至21d时分别与14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表达组和中表达组红细胞CR1分子数目照射后1d、3d、7d、14d和21d分别与未照射的高表达组和中表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保存至1d、3d、7d时,高表达组(照射与未照射)红细胞CR1分子数目均比中表达组(照射与未照射)高,相互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但在保存至14d、21d时,高表达组分别与中表达组相互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

  • 血细胞天然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现象及意义

    作者:王海滨;张景萍;郭峰;钱宝华;牛芳

    目的研究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分别在枸橼酸钠抗凝自身血浆中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 50μl 108/ml的红细胞悬液、107/ml淋巴细胞或107/ml粒细胞悬液与等体积新鲜枸橼酸钠抗凝自身血浆和100μl的106/ml的肿瘤细胞悬液混合,37℃,30*!min,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粘附情况;设立抗CR1分子单抗阻断实验、依地酸钠(EDTA)抗凝自身血浆替代实验以及血浆天然抗体测定等进行机理探讨。结果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在自身血浆中对肿瘤细胞都有较强的免疫粘附作用。正常人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免疫粘附结合率分别为64.1±12.5、58.7±9.1和60.7±10.2,其中红细胞早粘附结合肿瘤细胞。正常人群、肝癌及风湿性疾病患者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粘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P<0.01)。抗CR1分子单抗阻断或EDTA抗凝血浆替代实验都可阻断红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粘附,而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的粘附作用只有部分被阻断。肿瘤细胞系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结论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在自身血浆中对肿瘤细胞都具有较强的免疫粘附作用。红细胞的免疫粘附作用属补体依赖性CR1分子介导的天然免疫粘附。红细胞可明显促进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粘附作用。CR1分子是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的主要分子之一。

  • 两条IL-6信号转导途径在人骨髓瘤细胞系U266中的相互拮抗作用

    作者:宋伦;黎燕;沈倍奋

    目的研究人骨髓瘤细胞系U266中的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途径及彼此之间的相互调控方式。方法首先采用凝胶阻滞电泳(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方法观察分别参与两条IL-6信号转导途径的转录因子STAT3和NF-IL-6在U266细胞中的诱导激活状态并确定该细胞中的IL-6信号转导通路;继而采用转基因或化学试剂处理方法,特异性上调或下调其中一条IL-6信号途径的活化,并同时观察另外一条信号途径的激活状态。结果 1.以上两种转录因子分别参与的IL-6信号转导途径--JAK/STAT和Ras/NF-IL-6,它们都能够在U266细胞中诱导激活;2.在高剂量IL-6(1~100ng/ml)刺激范围之内,一条IL-6信号途径活化水平的升高可同时导致另一条信号途径活化水平的下降。结论在一定IL-6刺激剂量范围内,U266细胞中两条IL-6信号途径的诱导激活存在着相互拮抗作用。

  • MHCⅡ类反式激活因子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初步功能测定

    作者:欧启水;林琳;黄立东;陆佩华;周光炎

    目的克隆MHCⅡ类反式激活因子(classⅡtransactivator, CⅡTA)基因并进行初步功能测试,为CⅡTA的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RT-PCR扩增CⅡTA基因,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上并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用EcoRⅠ、XhoⅠ将CⅡTA定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cDNA3上,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CⅡTA转入HeLa细胞;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表面HLA-DR/DQ的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克隆CⅡTA基因,CⅡTA基因的转入使HeLa细胞表面表达HLA-DR/DQ分子。结论转入 CⅡTA能使HeLa细胞表面表达MHCⅡ类分子表达,CⅡTA参与调控MHCⅡ类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 CD3-CD4-CD8+小鼠胸腺细胞表型的研究

    作者:田甜;张君;钱晓萍;陈慰峰;班立勤;王宏芳;丰美福

    目的分析CD3-CD4-CD8+胸腺细胞的表型特征,阐明其在胸腺发育中所处地位。方法分离纯化小鼠CD4-CD8+单阳性胸腺细胞,进行CD3与其他表面标志的染色,然后进行FACS分析。结果 CD3-CD4-CD8+细胞体积较大,对可的松敏感,TCRαβ阴性,高度表达不成熟标志6C10和HSA,不表达活化标志CD69和成熟标志Qa-2。结论 CD4-CD8+单阳性胸腺细胞可明显分为CD3+和CD3-两个亚群,后者代表了胸腺发育过程中由CD4-CD8-双阴性细胞向CD4+CD8+双阳性细胞转变的过渡状态。

  • 抗排斥反应中睾丸Sertoli细胞与免疫抑制剂的协同作用

    作者:孙晓青;赵鸿;薛松;郑骏年;连保罗;谢叔良

    将表达FasL的睾丸Sertoli细胞与肾细胞共同移植,联合应用环孢素(CsA)观察抗排斥效果,以探讨一条同种异体肾移植中移植体保护的新途径。  供受体为不同种系Wistar雄性大白鼠。用酶消化法制备供体睾丸Sertoli细胞及肾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asL及Fas。按以下法建立同种异体移植模型:A组10只,仅移植肾细胞;B组16只,移植2种细胞(B左),任取其中6只大鼠(B右),右侧肾包膜下同时植入肾细胞,对比观察;C组10只,植入2种细胞,但Sertoli细胞注射前已用抗FasL抗体封闭。D组10只,植入2种细胞,并且使用CsA。术后20d免疫组化及计算机图象分析观察移植物中g-PG,TUNEL法观察移植物中凋亡细胞。

  • 胎儿畸形与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研究

    作者:张育华;凌体淑;吴琼;王栩;付其惠

    解脲脲原体是引起人类泌尿生殖道炎症的一种重要病原体,它既是引起性传播疾病(非淋菌性尿道炎、阴道炎)的病原体之一,又是引起男性前列腺炎、女性盆腔炎、羊膜绒毛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自然流产、早产、胎儿发育迟缓、新生儿低体重及不育不孕的常见病原体。目前通过母婴传播引起胎儿畸形的可能性方面研究报道甚少,为此本研究对16例畸形胎儿脐带血、畸形儿父亲的精液和异常妊娠产妇的宫颈粘液或阴道分泌物分别进行解脲脲原体分离,其中11例阳性。同时对畸形儿父母经血清学和染色体检查排除其它致畸因素后,对畸形儿脐带血解脲脲原体阳性者的父母采用口服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结合1%灭菌乳酸液作阴道冲洗,针对解脲脲原体进行治疗。连续用药2个疗程后停药2d复查3次,每次之间间隔1~2周,待该病原体转阴后该夫妇可行再次妊娠,本研究追踪的4例再次妊娠过程和生育状况,经优生学专家检查证实新生儿发育良好,近期没有发现表形畸形和器质性、功能性异常,研究结果提示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感染与胎儿畸形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同时本研究建立了解脲脲原体检测手段和治疗方案,对控制该病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道疾病和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对亚胺培能的特殊耐药现象

    作者:李克勤;董云秋;孙淑美;陶存武

    亚胺培能(imipenem)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一种广谱的β-内酰胺抗菌素,其特点是杀菌谱较其他任何已研究过的抗菌素都广泛,但到80年代末期几乎所有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对亚胺培能都有非均一性耐药〔1〕。随着近年来亚胺培能在我院临床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 MRSH)也对亚胺培能耐药,通过进一步检测,我们初步认为MRSH对亚胺培能耐药性有特殊的耐药机理,现报告如下:

  •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核糖体基因分型研究

    作者:史翠霞;万康林;马凤琴;张哲夫

    目的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和临床表现、疫苗菌株和抗原菌株的选择存在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中国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可为莱姆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RFLP分析和16+23S rRNA基因RFLP分析。结果中国菌株至少被分为3个基因型(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B.garinii和B.afzelii),B.garinii和B.afzelii占优势,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少见。少数菌株用上述方法尚不能明确其分类地位,需进一步研究,中国很可能存在世界上独特的新基因型。结论中国菌株的基因型明显不同于北美菌株,而同欧洲菌株比较接近。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RFLP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是理想的基因型分类方法,可作为国内菌株基因型鉴定的常规方法。

  • 伤寒杆菌耐药质粒pRST98介导细菌毒力的研究

    作者:黄瑞;吴淑燕;闻玉梅

    目的研究伤寒杆菌耐药质粒pRST98能否介导细菌毒力。方法将pRST98导入鼠伤寒杆菌低毒株RIA,经口和腹腔感染小鼠,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口饲细菌后检测在体内播散、繁殖及引起脏器的组织学改变;在体外对其进行细胞的粘附和侵袭试验。分别用含pRST98的野生伤寒杆菌、消除pRST98的突变体菌株及pRST98再重新导入突变体的菌株,研究对人、兔及豚鼠血清杀菌的抵抗力。结果导入pRST98的鼠伤寒杆菌口服和腹腔注射组LD50比阴性对照分别降低约700倍和75倍;在小鼠肠系膜淋巴结、脾和肝脏内增殖(P<0.05)并引起脏器严重病变;但在体外不影响鼠伤寒杆菌对HEp-2、CHO和HeLa细胞的粘附和侵袭。携带pRST98的伤寒杆菌在血清中的抵抗力显著高于无此质粒的菌株(P<0.05)。结论伤寒杆菌耐药质粒pRST98不但介导对药物的抗性,同时还能使宿主菌的毒力增强。

  • 肺炎衣原体转运、储存及传代条件的探讨

    作者:刘钢;王树欣;胡翼云;江载芳;杨永弘;杨新吉

    进行临床标本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 CP)的分离,标本接种前转运、储存及营养液选择等,均是影响培养阳性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用3株CP标准毒株K6、K7、CM1模拟临床标本的转运过程,对在SPG(Sucrose-phosphate-glutamic acid buffer)、含SPG(10%FBS)、CP培养分离用营养液IMDM(10%FBS)及标准转运培养基M4中转运后的毒力进行比较,并对保存于上述培养液中已知CP含量的菌株进行复苏后毒力的比较,同时对液体因素及传代条件进行了观察。

  • 短双歧杆菌α-D-半乳糖苷酶的纯化及性质

    作者:肖敏;刘树峰;朱崇日;钱新民

    `目的研究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 α-D-半乳糖苷酶的纯化及性质。方法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及柱层析法纯化酶蛋白,垂直板状SDS-PAGE和native gradient PAGE检查蛋白纯度。结果 native gradient PAGE电泳后活性染色确定无细胞粗酶液中含有一种α-D-半乳糖苷酶,纯化后的酶蛋白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156×103的双亚基蛋白质,等电点pI为5.3,适反应温度为37℃,在40℃以下稳定,70℃时失去所有的酶活性。适反应pH为5.5~6.5,酶在pH5.5~9.5范围内稳定。Hg+、Cu2+、Ag+(各1mmol/L)和PCMB(0.01mmol/L)强烈抑制酶活性,Co2+、Mg2+、Ca2+、Mn2+、Zn2+(各1mmol/L)、EDTA和DTT(各10mmol/L)对酶活性没有抑制。酶专一性水解α-D-半乳糖苷键。酶对p-硝基苯酚-α-D-半乳糖苷、m-硝基苯酚-α-D-半乳糖苷和o-硝基苯酚-α-D-半乳糖苷的Km分别为0.168mmol/L、1.07mmol/L和0.456mmol/L,Vmax分别为4.55μmol/min、0.378μmol/min和0.614μmol/min。结论 B. breve的α-D-半乳糖苷酶与少数国外报道的其他双歧杆菌的α-D-半乳糖苷酶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其Mr不同,在60℃之内的热稳定性明显较好。

  • 青春双歧杆菌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对肠上皮细胞粘附和侵袭作用的研究

    作者:陈军;常山;张雅萍;肖光夏

    肠粘膜屏障X功能受损、肠道生物屏障破坏、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是促进细菌移位的主要原因。应用双歧杆菌改善肠道生物屏障减轻细菌移位的发生是近几年来新的研究热点。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中的重要生理性细菌,具有益生、营养、免疫等作用,对维持肠道生物屏障起主导作用。双歧杆菌与宿主肠上皮细胞的粘附是其发挥生理作用的第一步,铜绿假单胞菌是肠道细菌移位的常见菌,其粘附于肠粘膜细胞是其移位的首要条件。为了更系统地探讨双歧杆菌粘附后生物保护作用,我们以青春双歧杆菌(B.ado0926)体外粘附培养鼠肠上皮细胞株IEC-6,观察其是否具有抑制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粘附和侵袭的作用为双歧杆菌对肠粘膜屏障的生物保护作用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白喉毒素基因序列染色体整合质粒的构建

    作者:方悦群;王春晖;王涛;何星;崔萱林;谢贵林;王秉瑞

    目的构建白喉杆菌染色体整合质粒,建立使外源基因置换白喉毒素基因的方法。方法 PCR方法,寡核苷酸合成方法及其他分子克隆技术。结果使用以上方法准确制备了所需特定碱基序列位置的2个与白喉毒素基因相关的染色体同源片段,插入pG+host5后又引入转录终止子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从而产生具有可接入外源基因并与白喉杆菌染色体进行双交换同源重组能力的质粒pLB23。用此质粒对白喉杆菌PW8进行了染色体整合,获得了其遗传变异株。结论所构建的整合质粒能够用于白喉杆菌染色体的同源重组,实验为将外源基因引入白喉杆菌染色体进行表达奠定了基础。

  • 核酶在细胞外切割HCV核心区RNA的研究

    作者:丁芹;龚国忠;郑宣鹤;游学科

    目的研究核酶在细胞外切割HCV的作用。方法设计核酶cDNA序列。构建核酶重组质粒及HCV核心区基因cDNA重组质粒。分别进行体外转录,并加入γ-32P ATP以标记HCV RNA。将核酶RNA、HCV核心区RNA、RNA酶抑制剂及反应缓冲液混合温育,以核酶RNA切割HCV RNA。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放射自显影来分析结果。结果β-半乳糖苷酶表型筛选均可见蓝色及白色菌落生长;核酶重组质粒直接测序结果见预期核苷酸序列;HCV重组质粒限制性酶切分析见410bp条带。核酶切割反应显示:反应时间为15和30*!min时可见453、307、146nt 3条带;反应时间为60min时仅见307及146nt 2条带。结论核酶重组质粒构建成功,所设计核酶对HCV有切割作用。

  • 新分离登革2型病毒福建株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

    作者:耿丽卿;秦鄂德;赵卫;胡志君;苑锡同;于曼;李晓萸;杨佩英

    目的对新近分离的导致1999年福建省登革热流行的登革2型病毒FJ-10株进行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系统发生树分析。方法利用RT-PCR和5′、3′RACE法扩增FJ-10株cDNA,并进行克隆测序。利用DNASTAR软件的Clustal方法绘制系统发生树。结果 FJ-10株基因组全长10723个核苷酸,有1个单一开放读码框架(ORF,第97~10269nt),编码3391个氨基酸,5′和3′非编码区长度分别为96和454个核苷酸。通过与标准株NGC株和我国其他地区分离株DEN2-04、43、44株比较,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4.0%、92.8%、93.9%和93.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9%、97.2%、97.7%和97.9%。以47株登革2型病毒E/NS1连接区240个核苷酸序列进行系统发生树分析,福建株与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于第Ⅳ基因型。结论 FJ-10株基因组全序列一级结构与其他登革2型病毒类似,其基因型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分离株DEN2-04、43和44株。

  • 我国登革2型病毒43株包膜E蛋白MBP-B165抗原性的研究

    作者:仝莉莉;秦鄂德;杨佩英;李同据;于曼;欧武

    目的通过对我国登革2型病毒株包膜E蛋白包括B区在内的第267~432氨基酸编码基因片段的表达,研究MBP-B165蛋白的抗原性。方法首先采用PCR方法扩增了编码B165蛋白的基因片段,并将其插入到pMal-C2 原核载体进行融合表达。采用蛋白印迹和ELISA法对表达产物进行特异性鉴定。用表达的融合蛋白MBP-B165免疫大白兔,并通过ELISA法检测兔免疫血清中登革2型病毒特异的抗体。结果表达的融合蛋白MBP-B165可与我国登革2型病毒株抗体特异结合,而且与登革1、3和4型病毒参考株的多克隆抗体均具有较高的反应性。用表达蛋白免疫大白兔可产生针对我国登革2型病毒株E蛋白的特异抗体,并且该抗体与其他3个型病毒参考株有交叉反应。结论我国登革2型病毒43株E蛋白包括B区在内的第267~432氨基酸序列具有一定的抗原性,而且具有黄病毒亚组特异的反应性表位,即4个型登革病毒的结构保守性表位。

  • 广东省登革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方美玉;赵文忠;蒋廉华;陈翠华;刘建伟;白志军;田小东;林立辉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90年代以来流行的登革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初步了解我国毒株的可能来源。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广东省不同年份分离的登革病毒(DEN)1型和2型NS1部分基因片段,然后进行克隆测序。测序后的基因片段与国际上已知的多个DEN1和DEN2相应的序列进行比较,并以核苷酸的差异在6%以上作为基因亚型分型的标准。结果①广州1991年分离的DEN1(GD03/91)与潮洲1995年分离的DEN1(GD23/95)同源性很高,为97%,属同一基因亚型,而两者与从潮洲1997年分离的DEN1(GD14/97)同源性均为93%,分属不同的基因亚型。基因系统树分析提示:GD03/91和GD23/95可能来自东南亚或瑙鲁等地,GD14/97可能来自新加坡。②佛山市1993年分离的DEN2(GD06/93)和南海市1998年分离的DEN2(GD01/98)同源性为93%,分属不同的基因亚型。基因系统树分析提示:GD01/98与泰国流行株ThNH-P28/93株共享序列非常接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8%,氨基酸同源性为100%,因此推测GD01/98可能来源于泰国。结论广东省90年代以来流行的登革热来源于不同的传染源。

  • 丙型肝炎病毒Ⅱ型阳性PBMC永生化细胞株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程计林;仝文斌;冯百芳;陶其敏;朱伟;刘宝玲;陈良标;陈佩兰

    目的观察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B细胞长期存活状态下其中是否仍有丙型肝炎病毒(HCV)存在,探讨建立HCV体外复制细胞模型的可能性。方法利用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技术,建立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HCV阳性传代细胞株(LCL),并应用细胞培养、染色体显示、流式细胞荧光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原位RT-PCR及电镜等技术研究其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结果(1) LCL细胞核型47,XX,+mar,细胞表面CD19、CD20抗原阳性,CD21分子消失。(2)传代培养细胞中HCV RNA正链持续12个月阳性,而培养上清中则呈间断性阳性,无明显规律。HCV RNA负链在LCL细胞中也呈间断阳性。HCV基因分型为Ⅱ型株。(3)免疫组化、原位PCR和电镜发现HCV抗原蛋白、HCV RNA和病毒颗粒均存在于LCL细胞浆中;电镜发现HCV病毒颗粒呈圆球型,双层膜结构,定位于细胞胞质空泡内。直径多为45~70nm,个别为110nm。结论 HCV可以在EB病毒转化病人B细胞株中长期存活、复制和分泌。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邢同京;章廉;骆抗先;何海棠

    是介导细胞凋亡的主要系统,我们应用逆转录-PCR方法,对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进行检测,初步探讨其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活化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  病例来源:我院1998~1999年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26例,女11例,年龄16~60岁。诊断按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标准〔1〕。活动期:ALT>100U/L,乙肝标志物:HBsAg、HBeAg、HBcAb阳性,HBV DNA阳性。排除HAV、HCV、HDV、HEV感染,及近3个月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细胞凋亡药物的患者。

  • 利用噬菌体随机15肽库确定SLE相关多肽的研究

    作者:施明;陶永涛;沈倍奋;柯磆;唐福林;张奉春;姚志建

    目的利用噬菌体随机15肽库确定SLE相关多肽。方法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血清中纯化抗dsDNA多克隆抗体,以此为筛选配基,对噬菌体随机15肽库进行亲和筛选。结果经3轮筛选,每轮的投入/产出比逐轮升高,提示筛选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第3轮筛选后选其中18个克隆进行结合试验,结果显示有6个仅与SLE病人血清反应而不与正常人血清反应,经DNA序列测定,发现其中5个克隆序列相同,通过该序列推出插入的外源短肽序列,合成并纯化该肽段。用此肽段分别与20例SLE病人及20例正常人血清反应,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该肽段可能是与SLE相关的抗原多肽。

  • 白血病患儿大剂量化疗后不同阶段免疫学状态的变化

    作者:段渊;胡亚美;潘凯枫;周彤;张联;吕有勇

    目的对189例不同治疗阶段和31例初治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标本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小儿ALL经大剂量化疗后免疫重建的机制。方法分别用流式细胞术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高敏感双抗体夹心法对儿童白血病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用药后不同阶段的T辅助细胞亚群CD4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01)。T杀伤/抑制亚群CD8在用药初期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停药几年后才恢复到正常水平(P<0.0001)。CD4/CD8明显倒置(P<0.0001)。B细胞早期标志CD19在用药初无明显变化,停药后反而呈升高趋势(P=0.0009)。T细胞的另一亚群之一Tα/β在用药后也呈上升趋势(P=0.0186)。而白血病患儿用药前后NK细胞却无明显变化(P=0.2846)。与对照组相比,白血病患儿不同治疗阶段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在白血病发病初期,IL-2、IL-3、IL-12、TNF-α和IFN-γ均显著降低。IL-2、IL-3用药期间其表达水平低(P<0.01),随病情的进展呈规律变化趋势,停药2~3年后才达正常水平。IL-4、IL-10在初治阶段表达较高(P值分别小于0.001、0.01);而在整个病情进展期间其表达却维持在较低水平。IL-6在白血病初治阶段表达水平较高(P<0.001)。IL-12和IFN-γ在用药期间略增高,停药后IL-12水平又明显降低。结论小儿ALL大剂量化疗后细胞因子水平呈现规律变化。这与克隆转换学说和肿瘤漏逸现象相吻合。这也说明TH1/TH2系统平衡在机体肿瘤免疫中起主导作用。另外,动态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标志CD4/CD8和IL-2、IL-3、TNF-α表达水平,可用于监测小儿ALL发病前后机体免疫状态和免疫重建情况。

  •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治疗前后IL-10、IL-12、IFN-γ水平变化

    作者:余跃;谭鸿;贺降福;张勇;吴素芬;黄仕和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 Hp)作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已得到证实。近年来有关细胞因子在Hp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但IL-10、IL-12、IFN-γ在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DU)中的作用,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36例活动性DU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龄23~68岁,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应用洛赛克20mg、克拉霉素500mg和替硝唑500mg,每日2次,治疗1周,停药4~6周后复查胃镜,每位患者做2次胃镜检查时,在球部溃疡边缘或愈合后溃疡疤痕处活检粘膜组织1~2块,并在胃窦距幽门2~3cm处钳取粘膜组织3块备用。同时以16例健康体检或胃息肉胃镜切除术后复查者为对照。

  • 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髓性白血病易感性关联的研究

    作者:曹孟德;陈宗德;苏堤;秦东春;岳保红;苏天水;燕桂香;盛光耀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易感性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性,找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易感基因。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DNA分型技术对56例ALL患者、48例CML患者和105例健康对照进行了HLA-DRB1基因分型。结果 ALL患者组与HLA-DR7基因关联,基因频率为24.1%,RR =2.56,χ2=7.34,P<0.01;CML患者组与HLA-DR4基因关联,基因频率为22.9%,RR =5.076,χ2=17.88,P<0.01;其他等位基因频率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提示在河南汉族人群中,HLA-DR7与ALL有关联,HLA-DR4与CML有关联。

  • IL-12、IFN-γ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中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居小萍;王健民;韩凤来;章卫平;吕书晴;李红梅;黄正霞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因此,研究aGVHD 的发病机制是当今移植免疫的热点课题。本文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allo-HSCT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分泌的IL-12、IFN-γ浓度,以探明IL-12、IFN-γ在临床aGVHD发病中的作用。  30例异基因移植患者,年龄12~53岁(中位年龄为34岁),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9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aGVH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部分病例进行皮肤活检取得病理学依据。移植后发生aGVHD的患者症状出现48h尚未进行药物治疗时、未发生aGVHD的患者于移植后30d采集外周血10ml。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浓度调至2×105/ml,经LPS 30μg/ml刺激48h后收集上清检测IL-12浓度;经PHA 25μg/ml、 IL-2 200U/ml刺激48h后收集上清检测IFN-γ浓度(或-20℃保存)。IL-12、IFN-γ的检测采用双夹心ELISA法。

  • 不同胎龄新生儿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CDR3序列特征

    作者:肖昕;熊爱华;周晓光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胎龄新生儿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CDR3序列特征,探讨新生儿成熟度对CDR3序列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从10例胎龄25~30周的极不成熟儿、12例胎龄31~36周的不成熟儿和11例胎龄37~41周的成熟儿脐血B细胞中抽提模板DNA,使用巢式PCR技术扩增IgH基因、然后对扩增物进行克隆和CDR3序列测定。结果①在极不成熟儿、不成熟儿和成熟儿,CDR3长度分别为29.4±7.8、32.4±9.2和40.8±10.7bp,其中的N区-D基因片段-N区(NDN)长度分别为13.5±5.6、16.1±7.8和22.0±8.5bp。②极不成熟儿和不成熟儿优先使用DP73和DP75,成熟儿优先使用VH5、DP73和DP75;随着胎龄的增加,DP73和DP75的使用率下降,而VH5的使用率上升。③对于D基因片段的使用,极不成熟儿主要是DN、DQ52和DXP,不成熟儿和成熟儿主要是DXP、DLR和DN。④所有新生儿中,JH4的使用率高,其次是JH6,但随着胎龄增加,JH4和JH6的使用率下降。⑤极不成熟儿、不成熟儿和成熟儿中,分别63.3%、68.8%和92.0%的克隆有开放性阅读框,其长度为303bp,编码101个氨基酸残基。结论新生儿的早期生长发育阶段,IgH基因的VH-D-JH重排机制已处于活化状态,但其多样性有限;新生儿体液免疫系统的发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不同成熟度的新生儿CDR3重排基因既有异型性又有相似性

  • 内蒙籍汉族儿童过敏性紫癜多器官损害与HLA-DQA1基因的关联性

    作者:任少敏;仝林虎;睢俊卿;李维才;闫文瑛;锡林高娃;高忠献

    我们收治儿童过敏性紫癜(AP)累及关节、胃肠、肾、心、肝、肺、脑中2个或2个以上器官受损的多器官损害44例,男23例,女21例,平均发病年龄8.91岁±2.57岁。诊断和器官损害标准符合实用儿科学有关章节。另选9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男46名,女44名,平均年龄8.86岁±4.39岁。两组研究对象均为祖籍三代居住内蒙,无血缘关系和风湿性疾病及其家族史。以经典饱和酚/氯仿法从静脉血中提取DNA。应用PCR-SSP技术进行HLA-DQA1等位基因型别分析(方法见:Olerup等.应用PCR-SSP进行HLA-DQA1和DQB1基因分型.组织抗原杂志,1993)以β珠蛋白为内对照物。PCR条件为:预变性92℃ 2min;变性92℃ 30s;退火61℃ 45s;延伸70℃1min;共32个循环,后于70℃,延伸10min。扩增产物在琼脂糖凝胶上电泳,经紫外光透射检出DNA条带,确定其基因型,并分别出基因频率。各组间基因频率比较采用卡方或Fisher检验。当P<0.05时,依Woolf公式计算出相对危险率RR以及病因分数EF和预防分数PF。

  • 淋病奈瑟菌TetM耐药基因的检测及质粒介导耐药性的分析

    作者:郭露;李文胜;丁世宁;贾文祥;雍刚

    目的建立淋病奈瑟菌TRNG株的PCR检测方法并对淋病奈瑟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通过特异的引物设计,行PCR扩增、电泳,可以检测出淋病奈瑟菌的TRNG株。同时通过琼脂稀释法检测153株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及四环素的MIC值。结果 153株淋病奈瑟菌中,通过小抑菌浓度测定为TRNG株的83株菌,其PCR法结果均为阳性,其余为阴性。用质粒总量或菌悬液作为检测模板,其低检出率分别为0.1pg和100个菌细胞。淋病奈瑟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调查显示:质粒介导的耐药率为87%,其中PPNG 71%,TRNG 54%,PPNG/TRNG 39%。PPNG/TRNG株已成为成都地区主要流行菌株。结论 TRNG株PCR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与传统方法相比,其简便、快速、准确,可以在一般实验室运用。成都地区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保持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眼疾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检测

    作者:毛海燕;李忠;王开丽;张开颜;阮和球

    应用ELISA及PCR方法同时检测眼疾患者血液及房水中弓形虫(Toxoplasm, Tox)特异抗体(IgG、IgM)、循环抗原(Cag)及DNA(简称Tox-四项),了解眼疾患者中Tox感染的发生率与性别、年龄、病种的关系,并验证本检测方法的可重复性及房水检查在Tox眼疾中的意义。  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共203例。  用ELISA法检测Tox特异性IgG、IgM、Cag,试剂盒为深圳市绿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PCR方法检测Tox-DNA,试剂为上海复星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弓形虫PCR专用。

  • 流式细胞术测定CD3+细胞胞内IL-2表达的研究

    作者:孙瑛勋;裴武红;于鸣;黎燕;沈倍奋

    几乎所有的细胞因子均可由各种不同类型细胞在体外由有丝分裂原、钙离子载体、佛波醇酯(PMA)等物质诱导产生,从而为各种因子调控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方便。传统的生物测定技术、酶联免疫法等只能检测分泌在体液或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因子,也不能确切分析产生各类因子的细胞类型。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以单细胞分析为基础,通过特异性染色技术,可快速及准确地多参数定性和定量细胞膜、浆、核内多种物质,从而精确判断各细胞亚群中因子的表达情况〔2〕。本研究用PMA和钙离子载体(ionomycin,IONO)共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monensin阻断、三聚甲醛(paraformaldehyde)固定、皂角素(saponin)破膜等方法,借助抗CD3、抗IL-2单克隆抗体,用FCM同时检测CD3+细胞和胞内IL-2阳性的细胞,分析了不同PMA及IONO浓度条件下,IL-2阳性CD3+细胞的百分率,为细胞亚群中各种因子的测定和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 HBsAg低值弱阳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姜玉章;余亚新

    在HBsAg的ELISA法检测中,因试剂盒间的敏感度差异,常出现HBsAg含量在0.5~2.0ng/ml的低值弱阳性而被判为阴性的现象。为此,我们选用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的ELISA法试剂盒,将近3年随访的50例HBsAg低值弱阳性乙肝患者的标本作如下分析。  采用RIA法测定HBsAg为弱阳性标本50例,HBsAg含量为1.581±0.325(眘???)??PCR????HBV???3????????3?????????-Hbe??HBc?HBcAg????????????(CIC)????????35.00%???????????????2.91?.42??50???????ALT?12.34?.59U/L?AST?11.52?.35U/L?GGT?14.34?.25U/L?

  • 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方法的探讨

    作者:周伟琳;俞云松;陈亚岗;马亦林;丁永祥

    目的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简单和经济的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方法。方法采用抑制剂增强的肉汤稀释法(IPBDT)检测68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10株标准产酶大肠埃希菌,并以此检测结果为标准,比较双纸片法(DDT)、浓度梯度法(E-test)和Vitek法的检测结果。对DDT和IPBDT检测结果不符合的细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分型。结果与IPBDT结果相比,DDT、E-test、Vitek法的特异度均较高,而灵敏度分别为96.4%、70.4%和75.9%。5株不符合细菌中,3株产TEM-1型β-内酰胺酶,另2株细菌产非TEM、SHV型β-内酰胺酶。结论双纸片法是一种较好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可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使用。

  • PCR结合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检测临床常见真菌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媛;牟兆钦;陈建魁;尹秀云

    目的建立PCR结合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斑点杂交技术,鉴定临床常见的真菌。方法首先用真菌通用引物扩增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解脂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黄曲霉、烟曲霉的核糖体大亚单位基因的保守区序列,然后用生物素标记的种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与扩增产物杂交。并将此方法用于临床标本和临床分离菌株的检测。结果通用引物可以扩增上述11种临床常见真菌的DNA,扩增片段长度在260bp左右。9种特异性探针分别与11种真菌标准菌株的PCR扩增产物杂交,结果表明每种探针都具有高度特异性。斑点杂交法和Southern杂交法检测敏感性相同,为100fg;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敏感性为1pg。通过69例临床标本和31例临床分离菌株的检测,PCR-杂交法的结果和真菌培养法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PCR结合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可将9种临床常见真菌鉴定到种,方法快速、敏感、特异。

  • 人IL-4基因修饰增强瘤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机制初探

    作者:李成荣;付劲蓉

    目的探讨IL-4基因修饰瘤苗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活性的机制。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pL-IL-4-SN将人IL-4基因导入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以IL-4基因修饰瘤苗和野生型瘤细胞作刺激细胞诱导CTL反应,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查肿瘤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结果 IL-4基因修饰诱导瘤细胞表达MHCⅡ类抗原、B7-1及ICAM-1等细胞表面分子,对MHCⅠ类抗原表达无影响,其瘤苗诱导的CTL杀伤活性为野生型瘤细胞的7倍(P<0.01),加入抗IL-4单克隆抗体(McAb)可完全阻断IL-4诱导的细胞表面分子表达,IL-4基因修饰瘤苗诱导CTL反应时培养上清可测及大量IL-2产生。抗IL-4或抗细胞表面分子的McAb可降低IL-2产生及抑制CTL反应。结论 IL-4基因修饰可能是通过诱导MHCⅡ类抗原等表面分子表达,促进IL-2产生而增强CTL杀伤活性。

  • 人脑肿瘤组织中SV40感染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步星耀;梁庆华;范鲁鼎;冯祖荫;章翔;易声禹

    目的探讨猴病毒40(SV40)与人脑肿瘤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和原位杂交(ISH)同时检测30例正常人脑组织和198例人脑肿瘤组织以及SHG44和BT325两株人脑胶质瘤细胞系中SV40 DNA序列;并对SV40 DNA阳性肿瘤组织采用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检测大T抗原 (Tag) 的表达及Tag-RB复合物的存在。结果人脑肿瘤组织PCR SV40 DNA阳性率为48.5%(96/198),其中胶质瘤47.2% (42/89),脑膜瘤48.8% (21/43),脑垂体腺瘤51.4%(18/35),神经鞘瘤43.8% (7/16),先天性肿瘤53.3% (8/15),正常人脑组织PCR SV40 DNA阳性率为 6.7% (2/30)。SHG44及BT325两株细胞中也分别检测出SV40的DNA序列。人脑肿瘤组织SV40 DNA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脑组织(P<0.01)。经ISH,仅在96例PCR SV40 DNA阳性的人脑肿瘤组织中检出87例阳性,2例SV40 DNA阳性的正常人脑组织中1例ISH阳性,SHG44及BT325两株细胞ISH SV40 DNA均阳性。SV40 DNA定位于肿瘤细胞核,阳性细胞呈弥漫或片灶状分布。96例SV40 DNA阳性脑瘤组织Tag表达阳性75例,所有Tag表达阳性瘤组织均发现Tag与RB形成特异性复合物。结论人脑肿瘤组织中存在SV40感染,提示SV40感染与人脑肿瘤有关;在人脑肿瘤组织中Tag广泛表达,Tag可能是SV40在人脑肿瘤发生发展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SV40 Tag与RB 形成特异性复合物Tag-RB,导致RB活性丧失,可能是SV40致人脑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机理。

  • CD3AK、LAK对KB、KBv200细胞株耐药逆转前后的杀伤作用

    作者:张健;张积仁;汪森明;袁亚维;林学颜

    目的探讨免疫活性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与mdr1的关系。方法利用特异性切割mdr1的ribozyme为工具,以表达mdr1的耐药细胞株KBv200为靶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含ribozyme的质粒pHβApr-1neo/5mR3及空载体pHβApr-1 neo导入KBv200及其亲本KB细胞内,运用Northern blotting、免疫组化方法观察ribozyme对mdr1 mRNA及P-170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了CD3AK、LAK对KB、KBv200细胞株耐药逆转前后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含ribozyme的质粒pHβApr-1 neo/5mR3及空载体pHβApr-1 neo可以在KB、KBv200细胞中稳定表达,ribozyme可以特异性地切割mdr1,导致KBv200/5mR3的mdr1 mRNA含量下降,P-170表达减低,LAK和CD3AK对KBv200的杀伤活性较对KB的强,MDR逆转后杀伤活性降至敏感株水平,LAK和CD3AK对KB/5mR3、KB/vec、KBv200/vec的杀伤活性也较KB及KBv200/5mR3强。结论 mdr1-ribozyme在细胞内具有一定的逆转肿瘤多药抗性的生物学效应,LAK和CD3AK对MDR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与P糖蛋白表达相关。

  • 中药猪苓多糖抑瘤作用机理的初探

    作者:杜肖娜;何宏涛;王润田;刘殿武;王惠芬

    猪苓多糖是我国中药中的扶正固本药物,对某些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其机理尚未明确。本实验确定了猪苓多糖注射液对小鼠S180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检测了猪苓多糖注射液对荷瘤小鼠脾细胞淋转、NK活性及脾组织IL-5 mRNA表达的影响,以期初步揭示猪苓多糖注射液的抑瘤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  动物:BALB/c纯系小鼠,雌雄各半,8~12周龄,体重18~20克,一级动物,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04-0039。  细胞株:①肿瘤细胞株:S180瘤株为本校微生物免疫教研室张元杏教授惠赠。②NK敏感细胞株:YAC-1小鼠胸腺瘤细胞系,由本校实验动物中心吕占军教授惠赠。

  • 我国艾滋病的研究情况

    作者:吕群燕

    我国自1985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传入的病例以来,至今HIV感染已在所有省市自治区流行。自1994年后我国的HIV流行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估计HIV感染人数从1993年的1万猛增到1999年的40万。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对艾滋病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加强了对艾滋病基础研究的支持。从1987年以来已累计资助了50个面上项目400多万元,并于1999年资助国家杰出青年开展艾滋病方面的研究工作,2000年又分别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国内及海外青年学者合作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介绍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