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중화미생물학화면역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5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4-5101
  • 国内刊号: 11-2309/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海二路38号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沈心亮
  • 类 别: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荣誉:
  • 胃癌淋巴结增生与p53、nm23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作者:王仰坤;马乃绪;李涌;王丽

    肿瘤抑制基因p53的突变是人们研究较深入的基因,突变型p53促进细胞的转化[1] .nm23基因的存在缺失、扩增和突变,与肿瘤的转移有关[2] .我们对87例胃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胃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癌转移与p53、nm23基因表达的关系.

  •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簇的表达

    作者:崔澂;王慧贤;焦炳忠;郝淑维;李瑞珍

    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严重危害孕妇身心健康,其免疫学发病因素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患者蜕膜中淋巴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簇(CD)的表达,为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临床预防、诊治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 免疫吸附清除内毒素休克兔循环TNF对IL-1水平影响

    作者:朱云松;侯凡凡;张训

    用免疫吸附方法清除内毒素休克兔早期循环TNF观察对IL-1水平的影响.一次性静脉内注射灭活大肠杆菌1.5×109/kg体重,制成内毒素休克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灌流组和免疫吸附组.分别用结合TNF单克隆抗体和未结合TNF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凝胶A珠粒制成免疫吸附柱和空灌流柱,免疫吸附组和空灌流组分别经免疫吸附柱和空灌流柱于注射内毒素(LPS)后1小时做体外循环血液灌流,共2小时,对照组仅作体外循环,注射LPS后0、1、2、3、6、12、24小时分别抽血检测循环TNF和IL-1水平,并动态观察血压和肝、肾功能(包括Bun、Cr、SGPT、SGOT).家兔注射LPS后血压明显降低,肝、肾功能受损,TNF和IL-1水平显著升高.对照组与空灌流组血压、肝肾功能及24小时内TNF、IL-1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而免疫吸附组在注射LPS后2、3、6小时TNF、IL-1水平明显低于上述2组,血压明显升高.6小时后肝、肾功能正常,免疫吸附后21小时内,循环TNF、IL-1水平均无反跳性升高.

  • SLE T细胞功能的改变

    作者:邬秀娣;孙凌云

    对38例SLE患者用淋巴细胞转化反应检测T细胞功能、ELISA检测细胞因子以探讨T细胞免疫功能改变与SLE的关系,结果如下:

  • HPV16型E7C亚基因与共激活分子B7-1协同诱导E7特异性CTL研究

    作者:徐建青;司静懿;张友会;宋国兴;刘世德;许雪梅;宋韬

    目的 利用去除E7的转化活性而保留其抗原性的E7C亚基因研制防治HPV16相关疾病的疫苗,并进一步探索利用B7-1研制更佳活化细胞免疫的加强疫苗. 方法 用PCR方法扩增获得E7C后,插入真核表达质粒获得pLNCE7C,体外真核细胞中证实其具有表达能力后,在C57BL/6小鼠后腿肌肉内直接进行裸DNA接种免疫,或与pLNCmB7-1联合免疫接种,用51Cr释放法体外分析经免疫鼠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 结果 经免疫小鼠获得较好的E7特异性CTL活性;若E7C与小鼠B7-1的表达质粒联合接种,则活性明显得到加强. 结论 E7C可以用于HPV16 DNA疫苗研制,B7-1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BrdU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作者:韩淑红;邓鸿业;徐志伟;邓玉兰;黄大无;丁桂凤

    DNA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法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简便、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在肿瘤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细胞增殖动力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一定程度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为了满足广泛开展BrdU标记DNA检测对BrdU特异性单抗的需要,我们制备了一株产生BrdU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本文对此细胞株制备过程及单抗鉴定情况作了简单叙述.

  • 39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特征研究

    作者:徐英春;陈民钧;周贵民;张秀珍;王清涛;许淑珍

    目的 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特征. 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了5年中初次分离的39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TMP-SMZ,多西环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20种抗生素的耐药特征,并对1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菌血症的治疗进行了分析. 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TMP-SMZ,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高,分别为81.0%,91.0%,96.0%,70.7%和53.8%,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唑林, 头孢克罗,头孢美唑,头孢呋辛, 头孢噻肟,头孢曲松, 氨曲南, 亚胺培南高水平耐药,敏感率为(0.9~7.5)%.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多西环素, TMP-SMZ,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抑菌环直径分布累积百分率图看出: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多西环素,TMP-SMZ和环丙沙星为活性好的抗生素. 结论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MP-SMZ和多西环素对所研究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有较高的活性,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菌血症严重感染治疗有效的抗生素.

  • 双歧杆菌表面分子对LPS在小鼠体内调节胸腺细胞凋亡的观察

    作者:余振东;胡宏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表面分子细胞壁肽聚糖(WPG)、脂磷壁酸(LTA)对LPS体内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调节. 方法 用DNA凝胶电泳、TUNEL法检测WPG、LTA对LPS体内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分别用生物活性法和Griess反应测定WPG、LTA、LPS体外诱生TNF-α、NO2-的含量. 结果 WPG、LTA可显著抑制LPS体内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WPG、LTA单独刺激巨噬细胞时所诱生的TNF-α、NO的量显著低于LPS刺激时所产生的这两种活性介质的量,而WPG、LTA与LPS共同应用时可显著降低LPS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的TNF-α、NO的量;诱生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S-甲基异硫脲硫酸盐体外可抑制巨噬细胞产生的NO的量,在体内可部分抑制LPS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 结论 WPG、LTA与LPS共同应用时,可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产生的TNF-α、NO的量,从而下调LPS体内诱导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

  • 枯草杆菌对氨茴环霉素的抗性

    作者:唐欣昀;Edda De Rossi;Orio Ciferri

    目的 研究枯草杆菌对氨茴环霉素(ANC)的抗性特征并克隆抗性片段.方法用递增浓度方法在LB平板上筛选枯草杆菌菌株1831对ANC的自发抗性突变株,用鸟枪法在枯草杆菌BD224菌株原生质体中克隆抗性重组质粒,提取重组质粒后再次转化敏感菌株以证实克隆片段的抗性功能.结果对ANC强抗性突变株DM104对化学特性不相关的化合物如溴化乙锭和诺丹明产生交叉抗性.钙通道阻断剂异搏定使突变株失去对氨茴环霉素的抗性.基因克隆获得了4个带有DM104染色体上不同片段的重组质粒,只有1个片段与已知的枯草杆菌bmr基因同源.用重组质粒再次转化敏感菌株证实克隆片段的抗性功能. 结论 枯草杆菌对ANC的抗性呈多重药物抗性特征,这种抗性可能与染色体上多个位点有关.

  • 阴沟肠杆菌及其糖蛋白组分的抑瘤效应

    作者:张梦杰;任庆广;王旭;黄静娟;陈永青

    从河水中分离得到一株细菌(FD102),经鉴定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初步研究发现该菌制剂对小鼠S180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FD102湿菌体加溶菌酶和无菌水,37℃,20分钟,再加20% SDS,37℃ 30分钟,然后70℃ 2小时,得无菌制剂.用此制剂给荷瘤S180小鼠腹腔注射,连续9天,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每天注射37.75mg/kg,抑瘤率为35.78%,18.88mg/kg为42.65%,9.44mg/kg为24.51%.各组用药小鼠在实验中没有明显毒性反应和死亡.

  • PCR快速检测粪便中志贺菌属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IpaH基因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丁建强;徐冉行;马亦林;陈亚岗

    煮沸法从粪便标本中快速抽提出细菌DNA作为聚合酶链反应(PCR)模板,用自行设计的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位于志贺菌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染色体和质粒DNA上的多拷贝侵袭性质粒抗原(Ipa)H基因,扩增产物为620bp,以常规细菌培养检出率为对照.用20种常见肠道病原菌标准菌株的DNA抽提物进行PCR反应的方法来对PCR反应的特异性进行检验.用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PCR扩增产物的特异性进行检验.共检测81份门诊粪便标本,细菌培养阳性有27例,福氏志贺菌25株,宋内志贺菌2株,培养阳性率为33.3%,PCR检测阳性有39例,阳性率为48.1%,PCR检测阳性率比常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14.8%,其中细菌培养阳性的标本PCR检测均为阳性,29例住院病人经过正规治疗1周后,PCR检测12例仍然阳性.统计学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标准菌的PCR检测和PCR产物的DNA序列测定结果显示我们设计的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本研究中采用的PCR方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性高和敏感性强的检测细菌性痢疾病原菌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 中国钩端螺旋体rRNA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多态性分类研究

    作者:冯晓峰;秦进才;梁中兴;时曼华;王岳竹;聂一新

    目的 初步建立我国致病性钩端螺旋体rRNA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多态性分类体系. 方法 采用rRNA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多态性(MRSP)方法对65个血清型75株国内外钩端螺旋体参考株及27株野生株进行分析. 结果 16S rRNA及23S rRNA基因在HinfⅠ、DdeⅠ的酶切位点上呈多态性,分别存在18种和24种不同的图谱.结合两种方法则有34种不同的图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间MRSP谱型差别相对较小,遗传距离较近,而它们与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的MRSP谱型相差大,遗传距离远.国内主要流行型的MRSP只表现为MRSP1型和2型,非主要流行型的MRSP型变化较多.大多数野生株与相应的参考株的MRSP型相同,个别具有不同MRSP型的野生株与相应参考株的遗传距离较近. 结论 rRNA基因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多态性(MRSP)可用于钩体分类,而且是钩体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一种好方法.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L型及其意义的研究

    作者:邓维秀;王襄;徐桂华

    为探讨诱导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以下简称O157∶H7)L型观察其特性及意义.作者采用羧苄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纸片法诱导,比较L型与原菌生化特性、药物敏感性;观察L型小鼠灌胃体内存留情况等.以供临床与预防医学及流行病学参考.

  • 双歧杆菌粘附素的提纯

    作者:郑跃杰;潘令嘉;王立生;周殿元;郭立安;闫哲

    双歧杆菌存在于人体肠道,对宿主发挥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控制内毒素血症、延缓衰老、抗肿瘤等生理作用,已广泛应用于益生菌制剂(Probiotics).由于双歧杆菌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是其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开展对其粘附机制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对双歧杆菌的粘附素进行分离纯化.

  • 霍乱弧菌中存在不含霍乱毒素基因的噬菌体CTXΦ基因组

    作者:阚飙;祁国明;刘延清;刘彩莲;高守一

    目的 近年研究发现产毒霍乱弧菌的毒素基因ctxAB由其溶原性噬菌体CTXΦ编码,这种丝状噬菌体可携带ctxAB传递给无毒素基因的霍乱菌株.研究认为ctxAB基因与CTXΦ基因组中的其它基因是严格共存的.然而在本实验室研究中,于不含ctxAB基因的El Tor型霍乱弧菌(EVC)中发现部分菌株含有RS基因同源序列,为此对这些菌株作CTXΦ基因组的进一步研究. 方法 以CTXΦ基因组中的ctxA、ctxB、zot、ace、cep和RS1结构基因制备探针,对ctxAB-菌株染色体作Southern blot检测,并用PCR方法检测CTXΦ的感染受体毒素共调菌毛(Tcp)的tcpA基因. 结果 发现有4株分离自河水的霍乱毒素基因阴性EVC菌株仍含有溶原噬菌体CTXΦ的基因组,为ctxA-ctxB-zot+ace+cep+RS+菌株,另有一株分离自病人的EVC菌株仅表现为RS+.这些菌株均含tcpA基因. 结论 ctxAB基因并不一定与CTXΦ其它基因共存于一个菌株中,发现了在霍乱弧菌中溶原噬菌体CTXΦ基因组内可以不携带毒素基因ctxAB的存在形式.

  •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129Leu和145Arg变异株的抗原表达与DNA免疫研究

    作者:何建文;武力;姚忻;李河民;闻玉梅

    目的 研究我国发现的乙肝病毒S基因突变株(129Leu和145Arg)表达HBsAg及DNA免疫的特性. 方法 用自乙肝疫苗免疫无保护婴儿血清中克隆的2株变异S基因(其中"a"决定簇突变,分别为nt540A→T,aa129Gln→Leu和nt587G→A,aa145Gly→Arg)片段,置换已知核苷酸序列并可表达及复制的HBV1.2个拷贝全基因野毒株重组质粒p3.8Ⅱ的S基因.将重组质粒转染HepG2细胞,用Abbott试剂和24种单抗检测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的结合力.用重组质粒DNA肌肉免疫小鼠. 结果 129Leu变异株转染细胞上清对HBsAg酶联免疫反应检测的吸光度(A)值高于p3.8Ⅱ野毒株,而145Arg变异株的A值低于p3.8Ⅱ;用24种单抗测定的总趋势为129Leu表达的HBsAg 的S/C值高于p3.8Ⅱ,而145Arg的结果则低于p3.8Ⅱ.三者表达的HBeAg水平相似.用DNA免疫经129Leu诱生的抗-HBs水平低于野毒株p3.8Ⅱ,但略高于145Arg. 结论 129Leu变异株表达的HBsAg与HBs多抗及单抗的结合力较野毒株明显增高,但129Leu 变异株DNA免疫诱生的抗-HBs水平却低于野毒株p3.8Ⅱ.免疫原性低下可能有利于129Leu致持续性感染.

  • HCV山东株C区的基因序列分析

    作者:王笑峰;张文卿;于红;邵济钧;赵炳文;高素珍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为RNA病毒,其基因组的变异性较大,不同地理区域分离株的基因组结构有较大差异,根据病毒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核苷酸序列的不同可把病毒分为不同的基因型.对HCV基因型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本研究采用C区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作为HCV基因分型的依据,对山东省HCV地方株的C区进行了序列测定及分析,以摸清山东省HCV地方株的基因型.

  • 华南地区HGV的流行状况和同源性分析

    作者:李刚;廖家杰;马会慧;梁英杰;姚集鲁;姚春斓;苏永洪;汤文辉;崇雨田;陈青

    目的 了解华南地区庚型肝炎病毒(HGV) 的流行状况及HGV不同株和不同基因区的同源性. 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来自广东、香港、云南的不同人群血清标本共1 991份.对其中20份的5端非编码区(5UTR) 238bp和3份非结构蛋白5区(NS5) 621bp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 一般人群HGV RNA阳性率为(0.73~1.34)%,献血员(2.52~2.90)%,静脉吸毒者17.86%,血液透析患者14.13%,接受骨髓移植者41.67%,在非甲~戊型肝炎病人为25.30%,肝细胞癌14.48%,乙型肝炎7.22%,丙型肝炎(8.33~16.13)%.不同株5UTR同源性介乎(90.40~100)%; 不同株NS5区核苷酸同源性(93.30~94.00)%,氨基酸为(97~99.2)%. 结论 接受骨髓移植、血液透析、静脉吸毒者,乙型、丙型、非甲~戊型肝炎病人及肝细胞癌患者是HGV的高感染人群.不同HGV株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差异;同一地区不同人群的HGV株变异不明显;序列中存在高度保守区及较大变异区.

  • 用原位杂交证实检测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存在HGV RNA

    作者:郎振为;周育森;阎惠平;许德军;黄德庄;陈万荣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以地高辛素标记的HGV cDNA探针,对36例血清非甲~非戊型肝炎(HNA-E)患者肝组织中HGV RNA进行了检测,HGV RNA总检出率为30.6%(11/36),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3例,急性轻型肝炎3例,慢性肝炎4例.原位杂交阳性信号为兰紫色,细颗粒状,定位于肝细胞浆或/和核内.在急性和亚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阳性肝细胞多弥散分布,而于慢性肝炎多近汇管区呈片灶状.急性重型肝炎肝组织于残存的肝细胞中可见部分有阳性表达.肝组织免疫组化检出HGV NS5Ag阳性13例(36.1%),其中5例为HGAg单项阳性(急性重型肝炎1例,急性轻型肝炎3例及慢性肝炎1例).另8例同时呈HBsAg或/和HCV NS3Ag阳性.经统计,本组病例中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均阳性8例,两者均阴性16例,原位杂交阳性、免疫组化阴性3例,原位杂交阴性、免疫组化阳性5例,经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两种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125,P>0.50).此外,病毒基因与抗原阳性表达的肝细胞其分布也较为一致,HGV RNA阳性信号不仅见于肝细胞胞浆内,也于肝细胞核和核周表达.

  • 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株全基因参照序列的初步建立

    作者:郭亚兵;侯金林;戴炜;骆抗先;P. Karayiannis

    目的 初步建立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株全基因参照序列. 方法 测定7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HBV基因组全序列,结合已有的2株HBV中国株全基因序列,经同源性比较及对齐比较,确定基因型和参照序列. 结果 血清型adr 4例, adw3例;2例基因型为B型,余均为C型.各序列间X基因差异大.该参照序列与国外参照序列仅有22个位点的差异. 结论 拟定了中国HBV C基因型毒株全基因参照序列,建立不同地区的HBV毒株参照序列尚待进一步收集各地区HBV全基因序列.

  • 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

    作者:孙凯;冯琦;金伯泉

    1985年Burns等以活化T细胞为免疫原制备了抗活化T细胞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中1株单克隆抗体Leo-A1识别的抗原命名为人T细胞系特异性活化抗原1(T lineage-specific activation antigen1, TLiSA1),实验证实TLiSA1参与了CTL细胞的活化与分化[1-3].随后的实验发现TLiSA1也高表达于血小板表面,并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集功能有关,遂将此抗原重新命名为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platelet and T cell activation antigen 1, PTA1)[4].1997年我实验室与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合作成功克隆了人PTA1 cDNA[5].随后,我室又成功克隆了长臂猿和猴PTA1全长cDNA.PTA1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深入探讨PTA1的功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基因免疫中 HBV preS对HCV E2蛋白免疫原性的调控

    作者:谢尧;陶其敏

    在丙型肝炎病毒的自然感染过程中,机体无足够的中和抗体来清除循环中的HCV,但只有高滴度的抗包膜蛋白抗体才能完全保护猩猩免受HCV的感染[1].在preS-S疫苗中,preS能显著增加S抗体的产生,使单独接种S抗原无反应的小鼠产生显著的抗HBs反应[2].为研究HBV preS能否增加HCV E2蛋白的免疫原性,我们构建了preS与E2融合蛋白的表达载体,通过基因免疫方法,研究了融合蛋白中preS蛋白对HCV E2蛋白的免疫调节作用.

  • 腮腺炎病毒疫苗株与野毒株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分析

    作者:徐海明;唐巧英

    目的 比较腮腺炎病毒疫苗株与野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差异. 方法 腮腺炎病毒疫苗株S79株和Jeryl Lynn株在鸡胚细胞上从第5代连续传至第25代,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法,从传代前后的腮腺炎病毒疫苗株以及野毒株的基因组中扩增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基因片段(HN)、融合蛋白基因片段(F)和小分子疏水蛋白基因(SH),并利用双脱氧核苷酸链终止法对PCR产物进行测序. 结果 传代之前第5代的两种疫苗株的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传至第25代的S79株的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比25代的Jeryl Lynn株显示了更高的突变率.比较现行疫苗株与野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后发现,1995年分离的野毒株的核苷酸序列与疫苗株有明显的差异. 结论 推测S79株可能与Jeryl Lynn株同源,同一地区可能有两种以上的腮腺炎病毒野毒株导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

  • 志贺氏菌双价疫苗候选株DOM3的残余毒力、免疫原性和保护力

    作者:林纪胜;徐建国

    目的 研制多价、安全、高效和无抗生素抗性的志贺氏菌疫苗. 方法 利用动物模型,评价志贺氏菌双价(S.flexneri 2a -S.dysenteriae I)疫苗候选株DOM3的残余毒力、免疫原性和保护力.结果 DOM3的残余毒力分别比野生型毒株S.flexneri 2a 301和S.dysenteriae I 112低120倍和57倍(昆明系小鼠),873和195倍(SPF BALB/c小鼠).DOM3丧失了侵袭上皮细胞的能力.DOM3具有和S.flexneri 2a 301几乎相同的免疫原性,但较S.dysenteriae I 112 的免疫原性略差.皮下免疫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A、IgG滴度峰值出现在后一次皮下注射的第2周, 而IgM滴度峰值出现在第1周, 然后滴度逐步下降, 在6周后趋于稳定.血清中同时具有抗S.flexneri 2a 菌和抗S.dysenteriae I 菌的抗体, 且其滴度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使用昆明系小鼠,以30 LD50(6.13×107CFU) 的野生型毒株S.flexneri 2a 301和21 LD50(6.26×107 CFU) 野生型毒株S.dysenteriae I 112 攻击,保护率分别为90%和70%; 使用SPF BALB/c小鼠,以20 LD50(1.38×106 CFU)的 S.flexneri 2a 301和23 LD50( 6.95×106 CFU )的S.dysenteriae I 112攻击,保护率分别为100%和80%;与生理盐水和E.coli LE392对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志贺菌双价疫苗候选株DOM3是一株有希望的疫苗候选株,为今后DOM3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志愿者试验及疫苗改进提供了依据.

  • 用核酸序列分析鉴别甲肝病毒疫苗株与野毒株

    作者:周德久;黄小琴;白惠珠;曹逸云;董德祥

    目的 鉴别在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H2株)后23天发生的一例甲型肝炎,其病原体是疫苗株还是野毒株. 方法 用细胞培养、IEM等确认病原体,接种普通狨猴检定病毒毒力,测定核苷酸序列分析病毒基因型. 结果 甲型肝炎的确诊依据有:抗IgM(+),双份血清HAV总抗体效价16倍增长以及粪便排出HAV(郑株).该粪便悬液攻击普通狨猴后,肝脏呈现持续性组织病理改变,证明郑株是强毒HAV.郑株的3个片段共1 377个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与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株合-52的同源性高达(98.30~99.40)%,判定为IA基因亚型,与H2株疫苗病毒的基因亚型不同. 结论 该例甲型肝炎是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中交叉感染野毒株引发的偶合病例,与疫苗接种无关.

  • 卵巢癌独特型抗体疫苗接种小鼠的免疫应答

    作者:王建六;钱和年;冯捷;李小平;付天云

    近年来,肿瘤独特型抗体疫苗的研究较多,但对其免疫接种方案各家报道各异,诱导的免疫应答相差较大.本研究用卵巢癌COC166-9抗体再制成独特型抗体-6B11.用6B11免疫BCF1小鼠,动态观察不同的免疫剂量、间隔时间、免疫次数及途径所诱导的免疫应答特征.

  • 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探针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作者:徐义辉;糜克永;龙焱华

    目的 研究cagA+Hp(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并探讨长臂光敏生物素标记的cagA基因探针的临床意义. 方法 构建含cagA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克隆株,以重组质粒DNA为模板PCR扩增cagA基因片段用长臂光敏生物素标记产物DNA,对病人进行基因探针检测及PCR、尿酶试纸检测. 结果 浅表性胃炎、深度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病人的检测结果是:尿酶检测阳性百分率为:70.3、72.2、77.7、69.2、25;PCR阳性百分率分别为:59.2、77.8、71.4、70.7、75、78;基因探针杂交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8.1、61.1、70.3、70.7、66.7、66.6、72.2. 结论 cagA是胃、十二指肠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长臂光敏生物素标记的cagA基因探针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为临床检验中Hp强毒株分型检测的有效方法.

  • 肺结核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嗜银蛋白的测定

    作者:岳立成;王英年;张克佳;刘瑞贞;李文涛

    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及免疫功能等已有不少报道,关于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在肺结核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应用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肺结核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AgNORs的对比分析,探讨二者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为指导临床免疫检测及治疗提供参考.

  • 人活化血小板单抗导向血栓免疫偶联物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作者:孙艳;茹炳根

    目前血栓部位的检测技术大都存在着检测速度慢,灵敏度低,易造成误诊等不足.如果采用高亲和特异性的血栓单抗与核素标记相结合的导向显像方法进行检测,会使检测迅速、灵敏,使血栓的临床检测方法获得突破.

  • 川崎病患者淋巴细胞P53基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易岂建;杨锡强;李成荣;王莉佳;张远维

    为探讨急性期川崎病(K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延迟的机理,我们采用斑点杂交(Dot-blot)和流式细胞仪(FCM)分别检测KD患者淋巴细胞P53基因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

  • sCD23在SLE患者血清中的检测

    作者:张开明;尹兴平;周敏;唱文娟;郭志杰

    目的 了解sCD23及CD2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SP及APAAP免疫组化法检测SLE患者血清sCD23水平、皮损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23表达,对sCD23及CD23同ANA、抗dsDNA抗体关系进行了比较. 结果 ①病人组血清sCD23水平[(4.10±3.16)ng/ml]与正常对照组[(1.48±0.41)ng/ml]比较显著增高(P<0.005),活动期水平明显高于静止期;②血清sCD23与ANA滴度、抗dsDNA抗体等具有明显的平行关系;③皮损表皮少数(3/9)弱表达CD23,PBMC则明显表达CD23. 结论 CD23及sCD23在SLE发病中有一定的意义,其主要作用可能与抗原处理和递呈以及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增殖产生自身抗体有关,而且sCD23是监测SLE疾病活动程度一个很好的指标.

  • 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重链可变区的人源化

    作者:李文平;蔡英林;许静;李彬;许复华;宋增璇

    目的 人源化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的重链,降低人抗鼠抗体反应. 方法 从基因文库中挑选到与鼠源抗人纤维蛋白单链抗体重链(VH-8E5)同源性71.8%的人源免疫球蛋白HUMHCH109重链(VH )序列,作为人源化改造VH-8E5的框架.人工合成人源化VH-8E5片段,用连接酶连接成完整的人源化VH-8E5,构建表达载体pOPE101-VH-8E5.转化JM109后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表达. 结果 经聚丙烯酰胺电泳和ELISA证明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30×103左右,有特异性识别和结合人纤维蛋白能力,是亲本抗体ScFv-8E5活性的4/5左右.人源化ScFv-8E5表达产量为转化菌总蛋白的11.2% . 结论 人源化VH-8E5仍具有特异性识别人纤维蛋白的活性,ScFv-8E5重链的人源化基本获得成功.

  • 抗原表位定向选择的人源抗TNF-αFab的鉴定

    作者:王卓智;王琰;李竞;刘群英;化冰;陈宇萍;朱迎春;李振甫;董志伟

    目的 对通过抗原表位定向选择技术(EGS)所筛选到的2株人源化TNF-α抗体Fab段进行分析鉴定. 方法 测定可变区基因的序列, 用亲本鼠单抗Z8进行竞争ELISA,用L929细胞检测其体外中和TNF-α的活性,并用硫氰酸铵洗脱法比较与亲本鼠单抗的亲和力. 结果 基因测序表明2株抗体VH相同, 属人VHⅠ亚群;Vκ分别属人VκⅠ、VκⅢ亚群;竞争抑制实验表明所获人源抗体片段与亲本鼠源抗体是针对TNF-α的同一抗原表位; 体外中和实验证明此抗体片段能中和TNF-α对L929细胞的毒性; 该抗体片段的亲和力略低于原鼠单抗Z8. 结论 用EGS方法获得的人源抗体片段基本保持了原鼠单克隆抗体Z8的特性.

  • 半合成抗体库的构建及鉴定

    作者:王琰;化冰;刘群英;陈宇萍;朱迎春

    目的 构建半合成抗体库,不经免疫制备抗体. 方法 通过PCR法,从人胎肝DNA扩增基因组VH段基因,从Fd基因制备含有不同长度随机化CDR3的FR3-CDR3-J-CH1片段,然后用重叠PCR法构建Fd库,与人轻链基因库组合构建成半合成抗体库. 结果 通过各种组合多次建库,获得总容量为4×108的半合成抗体库,其Fd段和轻链基因的重组率均大于90%,Fab表达率为50%.挑选20个克隆测定CDR3序列符合所设计的随机序列,用三种不同抗原进行筛选均得到了特异性噬菌体抗体. 结论 所构建的半合成噬菌体抗体库可以用于不经免疫制备抗体.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6
1998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