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中华生殖与避孕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 생식여피잉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上海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253-357X
  • 国内刊号: 10-144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4-294
  • 曾用名: 生殖与避孕
  • 创刊时间: 1980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乔杰
  • 类 别: 医药卫生综合
期刊荣誉:
  • 安宫黄体酮方案治疗低反应患者的体外受精疗效评估

    作者:司计强;朱秀娴;匡延平;吕祁峰

    目的 探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hMG)联合安宫黄体酮(medroxyprogesteron acetate,MPA)方案治疗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助孕后仅有1个卵泡的517个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周期,分为hMG联合MPA组(n=316)和自然周期组(n=20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指标.结果 hMG联合MPA组的获卵周期率(82.9%)和卵子双原核(2PN)周期率(55.4%)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74.6%,P=0.02;41.3%,P=0.00);获MI卵子周期率(73.7%)和优质胚胎周期率(39.9%)均略高于自然周期组(68.2%,P=0.17;33.8%,P=0.17).所获胚胎的种植率、流产率和宫外孕率与自然周期组均相似(P>0.05).结论 hMG联合MPA方案治疗POR患者的效果优于自然周期,是安全有效的促排卵方案.

  • 冷刀与电刀实施宫腔粘连手术对子宫内膜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覃晓楣;李柳铭;覃桂荣;蒋晓莉

    目的 探讨宫腔镜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中重度宫腔粘连(IUA)患者共128例,随机分为冷刀组和电刀组.冷刀组使用微型手术剪分离IUA带.电刀组使用针状电极分离粘连,环形电极切除瘢痕组织.比较2种手术方式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宫腔镜2次探查宫腔情况及术后三维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的情况.结果 冷刀组平均手术时间(15.7±4.1)min,电刀组平均手术时间(22.8±5.6)min,冷刀组显著短于电刀组(P=0.000);冷刀组治愈率[28.12%(18/64)]高于电刀组[9.38%(6/64)](P=0.007);冷刀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容积[(1.55±0.19)cm3]、血管指数(2.60%±0.77%)、血流指数(7.65±1.96)、血管血流综合指数(0.96±0.25)的增加值均高于电刀组[(0.59±0.11)cm3,0.64%±0.16%,3.69±0.89,0.25±0.04,P均=0.000].结论 冷刀手术分离中重度IUA与电刀组相比手术效率更高,术后改善子宫内膜容积、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肌层的血液供应更佳.

  • 核因子-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 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指标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燕;杨玉清;包俊华;郝苗苗;李萍

    目的 探讨血清中核因子-κB(NF-κB)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0例PCOS患者为研究组,同期来院就诊的80例非PCOS不孕症患者为对照组.根据体质量指数(BMI)是否≥25 kg/m2,将研究组分为PCOS肥胖亚组(A组,40例)、PCOS非肥胖亚组(B组,40例);对照组分为非PCOS肥胖亚组(C组,40例)和非PCOS非肥胖亚组(D组,40例).检测静脉血NF-κB、TNF-α及血糖血脂相关指标,并对各因素间关系采用Spearman相进行关性分析.结果 A组稳态胰岛素评价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指标明显高于B组(P值分别为0.022、0.036、0.044、0.023)、C组(P值分别为0.014、0.029、0.021、0.018)及D组(P值分别为0.007、0.021、0.014、0.003),B组HOMA-IR及FIN指标高于C组(P值分别为0.041、0.033)及D组(P值分别为0.030、0.017);A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D组(P=0.023);B组血清中TG和LDL-C水平高于D组(P值分别为0.032、0.026);A组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D组(P=0.001);A组血清中NF-κB水平[(655.59±273.41)IU/L]高于B组[(502.84±165.48)IU/L](P=0.034)、C组[(352.10±132.45)IU/L](P=0.019)及D组[(319.62±112.57)IU/L](P=0.005),B组血清中NF-κB水平高于C组(P=0.039)及D组(P=0.031);A组血清中TNF-α 水平[(86.18±18.32)ng/L]高于B组[(66.86±22.71)ng/L](P=0.042)、C组[(58.40±17.90)ng/L](P=0.029)及D组[(54.67±22.34)ng/L](P=0.013),B组血清中TNF-α 水平高于D组(P=0.038);在相关性分析中显示,PCOS患者中NF-κB及TNF-α 均与BMI、FIN、HOMA-IR、TG、LDL-C等指标有相关性(P<0.05),且NF-κB与TNF-α 也有相关性(P<0.05).结论 TNF-α 可能与NF-κB相互作用共同参与PCOS的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及发展,为临床治疗PCOS提供了新的思路.

  • 孕期外源物暴露致DNA甲基化异常与发育源性疾病的关系研究

    作者:金灵;张元珍

    "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DOHaD)学说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发育源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也受到关注.多项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孕期外源物暴露致DNA甲基化异常在发育源性疾病发生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孕期根据时间顺序可分为三期,分别为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不同时期的外源物暴露致DNA甲基化变化与发育源性疾病的关系也不尽相同.现就孕期外源物暴露致DNA甲基化变化与发育源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为发育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效应

    作者:齐家;孙赟;陈子江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作为一种生殖障碍与代谢紊乱并存的内分泌疾病,是育龄期妇女不孕的常见原因.PCOS患者以无排卵性不孕为主,但通过促排卵药物纠正后,PCOS患者仍存在低种植率、高流产率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是PCOS患者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影响其子宫内膜功能.胰岛素抵抗(IR)作为PCOS的代谢特征之一,已有证据显示子宫内膜IR影响子宫内膜生理功能,可能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并增加子宫内膜疾病的发病风险.进一步了解子宫内膜IR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效应,将有助于为PCOS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

  • 胚胎反复种植失败的免疫学预测指标

    作者:刘茜桐;卢娜;李佩;师娟子;李娜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发展,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妊娠率不断提高,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经历多次胚胎移植失败.关于胚胎反复种植失败(RIF)的免疫学病因存在争议,本文就预测RIF的免疫学指标方面做一综述,同时进行深入探讨和归纳总结,以期为未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ERBB3表达下调对宫颈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作者:杜景云;周士华;王利;余木兰;梅丽艳

    目的 探讨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3(ERBB3)在调节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及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4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和25例宫颈腺癌患者.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了宫颈鳞状细胞癌和子宫颈腺癌患者体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RBB3 mRNA的表达水平.用siRNA转染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沉默ERBB3的表达后,应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利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TK-1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宫颈鳞状细胞癌和宫颈腺癌患者癌组织中ERBB3 mRNA水平均低于其正常组织(P=0.00,P=0.00).HPV感染对ERBB3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的表达水平为10.30±0.07(HPV阳性)、7.99±0.75(HPV阴性)和正常宫颈细胞系中的的表达水平为3.02±0.47(HPV阳性)、3.16±0.22(HPV阴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RBB3 siRNA沉默后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SiHa和C33A的增殖(0.20±0.10,0.16±0.08)、迁移(64.87±0.26,55.02±0.06)和侵袭(49.99±0.06,62.80±0.19)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细胞系中SiHa和C33A的增殖(0.86±0.49,0.60±0.34)、迁移(99.99±0.31,100.07±0.23)和侵袭(99.89±0.35,99.89±0.14)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BB3通过siRNA沉默后MTK-1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显着降低.结论 ERBB3的下调很可能通过抑制MTK-1的表达来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 雌激素调节阴道常驻菌诱导的阴道上皮细胞免疫应答实验研究

    作者:许啸声;沈健;刘延;唐海婷

    目的 探讨雌激素调节阴道上皮细胞对2种阴道常驻菌的天然免疫状态的影响,揭示萎缩性阴道炎潜在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阴道上皮细胞株VK2/E6E7为模型,在不同雌激素环境下,分别给予不同浓度阴道奇异菌和弯曲乳酸杆菌进行体外刺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IL)-1a、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趋化因子IL-8的分泌水平.结果 阴道奇异菌诱发阴道上皮出现显著天然免疫反应,且IL-6和IL-8分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特性,菌液浓度为4×106 CFU/mL,刺激12 h时IL-6为(176.562±11.991)ng/L,IL-8为(1049.883±121.348)ng/L;而阴道弯曲乳酸杆菌并未诱发阴道上皮细胞株产生明显的天然免疫反应.在雌激素环境下,阴道上皮细胞对阴道奇异菌刺激所产生免疫反应的强度显著变弱:但IL-8的分泌时间显著延迟到刺激后4 h,且IL-6和IL-8的大上升幅度显著下降(IL-6,P=0.0019;IL-8,P=0.0087).结论 奇异菌能够诱导阴道上皮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同时,雌激素能调节IL-6和IL-8的分泌,从而调节后续的保护机制,拮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和过度生长,维持阴道的健康.

  • 外周血CD16++单核细胞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及短期疗效的评估

    作者:唐玲丽;刘玉凯;史颖莉;朱晓勇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16++单核细胞(CD16++Mo)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主要临床特征及短期疗效的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内分泌门诊的PCOS患者70例,非PCOS对照组60例,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16++Mo在总单核细胞中的比例.结果 治疗前的CD16++Mo比例在PCOS组中显著高于非PCOS组,尤其是伴有高雄激素血症(HA)、肥胖、胰岛素抵抗(IR)的PCOS患者中.进一步分析表明CD16++Mo比例对HA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治疗后的PCOS患者CD16++Mo比例显著下降.结论 治疗前的CD16++Mo比例对PCOS患者的HA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而治疗后CD16++Mo比例的显著下降与PCOS患者的临床表现、内分泌及脂质代谢紊乱的改善相关.

  • 超促排卵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并发迟发性颅内静脉窦血栓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马亚兰;张欣;徐鑫;张迪;徐影

    目的 报道1例超促排卵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并发迟发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并对OHSS并发血栓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经典长方案超促排卵,取卵后发生重度OHSS,给予补液、抗凝、纠正低白蛋白血症等对症治疗,症状好转2个月后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经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脱水减轻脑水肿、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等对症治疗.随后检测到蛋白C活性显示为45%,提示有血栓形成倾向,其为血栓高危人群.结果 随访至今,患者出院后于当地医院继续降颅压及营养神经治疗,仍留有神经后遗症.结论 OHSS伴血栓形成是辅助生殖技术的罕见却极其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此外,预防OHSS的发生是预防其并发血栓的关键因素.

  • 萎缩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菌群结构分析

    作者:葛覃;沈健;刘延;滕宗荣

    目的 揭示萎缩性阴道炎患者阴道群落特征,并探讨阴道菌群结构与萎缩性阴道炎发病之间的潜在关联.方法 共纳入30名萎缩性阴道炎患者参与本研究(萎缩性阴道炎组),另有30名进行体检的绝经后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以16S rRNA基因为研究靶点,采用Illumina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得阴道菌群结构数据.采用正则变量的逐步判别分析,对两组间群落组成的关联和差异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回归分析,探讨单个物种数量与疾病严重程度间的关系.结果 在所有60例中,总共测得288个属的细菌.萎缩性阴道炎组和对照组间阴道菌群总体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2个属的主要细菌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在绝经后正常妇女的阴道内,乳酸杆菌占据整个阴道微生物群落主导地位.萎缩性阴道炎组阴道加德纳菌相对丰度(41.7%)显著高于对照组(16.7%,P<0.0001),并取代乳酸杆菌成为阴道群落中生物优势大的种群.萎缩性阴道炎组的乳酸杆菌失去了其生物优势地位,相对丰度(11.2%)显著低于对照组(53.2%,P<0.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萎缩性阴道炎组患者生殖道症状的严重程度与乳酸杆菌的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r=-0.301,P<0.001),而与加德纳菌(r=0.278,P<0.001)及奇异菌属(r=0.166,P<0.05)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阴道微生物群落失衡与萎缩性阴道炎发病存在关联.对于绝经后女性而言,处于生物优势地位的乳酸杆菌在维持阴道健康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而阴道加德纳菌属和奇异菌属与绝经后妇女生殖道萎缩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且这2种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可能增加了罹患萎缩性阴道炎的风险.

  • 绝经女性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郑燕伟;朱蓉;陶敏芳;花琪;朱洁萍;朱丽萍

    目的 探讨绝经女性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基本资料,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应用改良绝经症状量表(modified Kupperman index scale,KMI)进行绝经症状评估,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591名女性,年龄中位数为52岁.KMI、SDS平均得分分别为13.9±8.8、39.6±9.0,绝经症状和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是77.7%、15.3%,围绝经期女性评分显著高于绝经后期女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SDS评分在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差异较小(F=2.467,P>0.05).经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KMI评分>6分(OR=1.148,95%CI=1.127~1.170)、生育3个以上子女(OR=1.339,95%CI=1.009~1.776)、受教育程度<9年(OR=1.768,95%CI=1.167~2.678)、癌症患病史(OR=2.685,95%CI=1.139~6.334)的绝经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经济收入>5000元/月的女性则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0.597,95%CI=0.417~0.858).结论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改善绝经女性生活质量.

  • 围绝经期管理与绝经雌激素治疗

    作者:陶敏芳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随着卵巢功能的下降,雌激素分泌的减少,会出现近期的症状,包括潮热盗汗、心悸、乏力骨痛、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中期会出现阴道干涩、尿频尿急、性生活不适等症状;晚期会出现骨质疏松及骨折、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变化严重影响着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增加了社会和经济负担.

    关键词:
  • 甘肃省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王丽艳;张瑞;金盼盼;孙小燕;张学红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体质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甘肃省40~55岁女性进行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结果 调查人群中,平和质占32.91%,偏颇质占67.09%.偏颇质女性的年龄、患冠心病率、糖尿病率、曾进行子宫或卵巢切除术占比、妊娠次数、Kupperman评分、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相关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平和质者,初潮年龄、停经年龄、活产数、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偏颇质女性更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绝经相关症状.

  • 更年期门诊妇女绝经综合征与抑郁症状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金勤;黄铖;花琪;金富锐;谢军;马静

    目的 探讨更年期门诊妇女绝经综合征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6年7月—2017年2月期间因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在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更年期门诊首次就诊的妇女纳入本研究.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应用Kupperman绝经指数量表(Kupperman menopausal index,KMI)评估围绝经期相关症状,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对抑郁症状进行量化评分.结果 共计调查153名门诊妇女,平均年龄为(47.3±4.3)岁,月经不规则者占77.78%.73.86%的调查对象患有绝经综合征(KMI>6),疲乏(70.59%)、情绪波动(63.40%)、失眠(59.48%)、潮热出汗(56.21%)和骨关节痛(52.29%)是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35.95% 的门诊妇女存在抑郁症状(PHQ-9≥5).绝经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相关症状的共患程度与门诊妇女是否患有抑郁症状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症与潮热出汗、失眠、情绪波动、眩晕、疲乏、头痛、心悸、性生活等具体症状的严重程度均有统计学联系.结论 更年期门诊患者绝经综合征和抑郁症状间存在明显联系.未来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使更多的妇女平稳度过围绝经期.

  • 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介导雌激素治疗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胡江珊;陶敏芳

    女性绝经后会出现一系列与雌激素缺乏有关的症状和疾病,补充雌激素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雌激素除了通过与传统的核受体ERα、β 结合产生基因组效应外,雌激素膜受体-G蛋白耦联雌激素受体(G protein-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介导的雌激素对靶器官的快速效应也得到了证实.近些年,关于GPER介导雌激素在不同靶细胞的特异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从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代谢及骨代谢方面,综述这些年来研究发现的GPER介导的雌激素作用的相关机制.

  • 上海市围绝经期门诊就诊妇女治疗效果的随访研究

    作者:杨林;郑燕伟;杜莉;王丹瑾;王瑛;赵琦;陶敏芳;徐飚

    目的 分析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选择治疗方法 的相关因素.方法将连续2个月内因围绝经期症状在上海市城乡二三级医院绝经专病/妇科门诊就诊且接受治疗的妇女纳入本研究,并开展1年随访,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妇女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围绝经期综合征程度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modified Kupperman index,KMI)判断.结果 就诊的349例妇女中共有161例接受治疗并进入队列,其中108例(67.1%)选择激素替代疗法(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MHT).治疗后KMI评分正常的女性比例(37.9%)显著高于治疗前(13.0%,P=0.000),治疗后KMI总分(17.3±10.0)显著低于治疗前(10.6±8.2,P=0.000),治疗后13个症状单项得分均显著降低于治疗前(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同时患有1种[调整OR(aOR)=0.277]和2种及以上(aOR=0.249)慢性疾病的妇女接受MHT治疗的可能性显著低于无慢性病共患妇女.月经不规则(aOR=5.317)和已停经(aOR=11.070)妇女更可能接受MHT治疗.结论 上海市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治疗效果较好,其是否接受MHT受自身健康状况和当前月经状态的影响.

中华生殖与避孕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