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중화생물의학공정잡지

  • 主管单位: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41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1-5668/R
  • 国内刊号: 黄少华
  • 发行周期:
  • 邮发: cjbme@cmaph.org
  • 曾用名: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医学会、广州医科大学
  • 出版地区:
  • 主编: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编辑委员会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基因表达对乳腺癌MCF-7细胞侵袭抑制作用的研究

    作者:谢晓斌;龙捷;张燕青;张雅洁

    目的 探讨下调乳腺癌MCF-7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基因的表达后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pSIREN-VEGF-C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株.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后对乳腺癌MCF-7细胞VEGF-C 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影响.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前后乳腺癌MCF-7细胞的侵袭能力.RT-PCR检测转染前后乳腺癌MCF-7细胞中MMP-2、-9 mRNA表达变化.结果 转染后获得稳定表达的细胞株.转染后的乳腺癌MCF-7细胞VEGF-C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抑制率分别为95%及100%(P<0.05).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显示,转染后重组质粒组与阴性质粒相比,穿膜数明显减少(29.0±1.9比59.0±2.1,P<0.05).RT-PCR显示,转染后乳腺癌细胞的MMP-2、-9 mRNA表达均明显受抑制,抑制率分别为55%、75%(P<0.05).结论 下调VEGF-C表达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侵袭能力有显著抑制作用.

  • 骨髓造血细胞移植在大鼠炎性反应肠道和正常脏器定植对照

    作者:赖洁莹;李瑜元;魏亚明;聂玉强;杜艳蕾;沙卫红;王红

    目的 探讨骨髓造血细胞(HC)移植在大鼠实验性结肠炎(EC)模型的炎性反应肠管和正常脏器的定植情况.方法 健康雌性SD大鼠54只,完全随机分为移植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和非模型对照组(C组),每组均为18只.A组和B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建立EC模型,C组用生理盐水灌肠.用悬浮培养法在体外培养获得雄性SD大鼠的HC,移植前24 h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HC.A组造模后24 h将含HC的细胞悬液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B、C组则同法注射生理盐水作对照.每组于移植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l天处死大鼠各6只,取全段结肠及肝脏、胃、胰腺组织送检,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C的定植情况.结果 BrdU阳性细胞在A组结肠组织各时间段均有定植(100%),移植后第14天和第2l天的病变区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同时间段非病变区(P<0.05).A组的18例肝组织中有3例亦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16.7%).而胃、胰腺组织未检测到阳性细胞,两对照组均阴性.结论 同种异体HC移植能在EC大鼠模型的肠道及肝脏中定植,HC的定植与EC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局部血供丰富情况均有关系.

  • 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导的SD大鼠眼内炎

    作者:袁钊辉;何丽文;龙崇德;林晓峰;张铁英;娄秉盛;刘奕志

    目的 观察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眼内炎性反应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血眼屏障的特点.方法 SD大鼠玻璃体腔内注人大肠杆菌LPS(1μg)建立LPS诱导的眼内炎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在LPS注入后6h至7d的不同时点,分别对眼部炎性反应评分、浸润白细胞计数、前房水蛋白质浓度和玻璃体内LPS水平进行测定和评估.结果 在LPS注射后6~72 h眼内可见严重的炎性反应,至术后7d炎性反应基本消退.眼内白细胞的浸润数量在术后24h达到高峰[(1182.63±191.15)细胞/眼],至术后3 d浸润细胞数量迅速下降[(331.25±57.9)细胞/眼].在各观察时点,均可观察到眼内炎组房水蛋白质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 LPS注入眼内后前3 d,玻璃体腔内LPS含量迅速下降[前3d分别为(327.02±51.54)、(176.0±53.68)和(54.91±13.26)ng],在7d后玻璃体腔内LPS基本被清除.结论 大肠杆菌内毒素在SD大鼠可诱导出严重的实验性眼内炎,大量白细胞眼内浸润、血眼屏障破坏和玻璃体腔自发性细菌成分清除是本实验性眼内炎模型的主要病理特点.

  • 顺铂和阿霉素联合抑制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

    作者:张新华;董颀;张志光;张同韩;陈广盛

    目的 观察顺铂和阿霉素联合作用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顺铂、阿霉素及两者联合作用于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以及药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 顺铂(r=0.538,P<0.01)和阿霉素(r=0.642,P<0.01)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Tca8113细胞生长.单独用1.25 μmol/L阿霉素作用24 h,对Tca8113细胞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不同浓度顺铂(2~10mg/L)单独作用24 h,仅10 mg/L浓度可显著抑制Tca8113细胞的生长(P<0.01).1.25 μmol/L阿霉素与顺铂联合应用24h后,4、6、8、10mg/L顺铂均可显著抑制Tca8113细胞生长,且与相应浓度的单独用药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1.25 μmol/L阿霉素、6 mg/L顺铂以及阿霉素1.25 μmol/L+顺铂6 mg/L均显著改变G_0~G_1期(50.00±0.32%,43.53±2.026%.50.77±3.83%)和s期(36.5±1.05%.40.8±2.52%,30.87±2.65%)细胞百分比(均为P<0.01),联合用药的作用较单一用药组更显著(P<0.05).上述药物对细胞凋亡的作用均不明显,联合用药后坏死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顺铂和阿霉素联合作用,可显著地抑制人舌鳞癌细胞分化增殖,并增强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作者:郑朝旭;纪壮奇;郑冬

    目的 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5年12月至2008年5月本科室收治的ITP患者47例,分为激素依赖(SD)组29例和激素抵抗(SR)组18例,以急诊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者12例作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脏组织标本CD3~+、CD4~+和CD8~+细胞的表达情况,观察脾脏组织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中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数,并计算CD4~+与CD8~+细胞的比值.分析3组CD3~+、CD4~+,CD8~+细胞百分数和CD4~+/CD8~+比值的差异. 结果3组间PALS中CD3~+、CD4~+细胞百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PALS中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低于SD组和SR组(28.70±22.19比43.80±20.77,49.27±14.10,均P<0.05),而CD4~+/CD8~+比值高于SD组和SR组(6.27±4.64比0.95±0.93,0.89±0.51,均P<0.05).SD组和SR组PALS中CD8~+细胞百分数及CD4~+/CD8~+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TP患者脾脏细胞免疫存在异常.术前激素治疗反应性与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的改变无明显关联.

  • P13K/Akt信号通路在白蛋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中的作用

    作者:杨玲;水华;高苹;司晓芸

    目的 研究白蛋白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以及P13K/Akt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HK-2细胞,分为对照组、白蛋白(BSA)组和白蛋白加抑制剂(BSA+Ly294002)组.分别于培养12、24、48 h后,用MTT法检测HK-2细胞的增殖;RT-PCR检测HK-2细胞TGF-β1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测定HK-2细胞TGF-β1和磷酸化的PI3K(p-PI3K)、Akt(p-Akt)蛋白分泌.结果 白蛋白可明显诱导HK-2细胞增殖(P<0.05),诱导后12 hBSA组与对照组比较,TGF-β1 mRNA表达明显上调(0.472±0.025比0.233±0.021,P<0.05);TGF-β1蛋白明显上调(296±20.1比100±13.2,P<0.05);p-PI3K、p-Akt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加Ly294002 12 h时HK-2增殖受抑制;48 h时TGF-β1 mRNA、蛋白和p-PI3K、P-Akt蛋白的表达也受到抑制(均为P<0.05).结论 白蛋白通过活化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TGF-β1.

  • 3.0T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观察盆腔淋巴结的比较

    作者:余深平;贺李;刘明娟;庄晓曌;张中伟;潘碧涛;罗柏宁

    目的 比较3.0T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对盆腔淋巴结的观察效果.方法 对47例病理证实的子宫颈癌病例行常规MRI及DWI扫描.DWI进行4种不同方法的大信号强度投影(MIP)重建,即冠状6mmMIP组、横断6mmMIP组、横断10mmMIP组、三维全景组.分别记录不同大小、不同部位所显示的淋巴结数,比较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的淋巴结显示情况.由2位放射诊断医师全盲随机观察所有图像,比较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淋巴结的观察效果.结果 (1)短径<5 mm及位于双侧腹股沟区的淋巴结,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与DWI(b=1000 s/mm~2)原始图像显示的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中以横断6 mm MIP为佳.(2)弥散加权成像结合T_2WI发现淋巴结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MRI[(7.1±3.4)个/例比(5.3±2.5)个/例,P<0.05].结论 对于不同的图像后处理方法,横断6 mm MIP重建对于不同大小、部位的盆腔淋巴结显示佳;而对于小于5 mm及腹股沟区的淋巴结,4种图像后处理方法误差较大,需结合薄层DWI原始图像观察.3.0 T磁共振DWIBS分辨率高,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显示盆腔淋巴结,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更多信息.

  • 高精度腹腔热灌注治疗系统设备的开发研究

    作者:崔书中;黄狄文;巴明臣

    目的 介绍一种高精度腹腔热灌注治疗系统的总体设计原理及系统的总体构成方法.方法 高精度"BR-TRG-Ⅱ型腹腔热灌注治疗系统"由控制系统、外循环系统、热交换器、内循环系统4部分构成.从功能卜分为5个功能子系统:计算机主控子系统包括以AVR单片机为核心的主控制电路,数据采集和处理子系统,加热制冷子系统,循环子系统和报警子系统.结果 本系统具有专用计算机热疗软件,全程动态控制,可实现治疗参数设置、自适应温度控制、治疗数据显示、自动存储、报警等功能.动物实验及临床初步应用结果表明,该设备测温精度达±0.1℃,控温精度±0.16℃,腹腔液体灌注速度精确到5%,各项性能完全达到临床设计要求.结论 高精度"BR-TRG-Ⅱ型腹腔热灌注治疗系统"加温、恒温和降温完全达到临床设计要求,性能稳定、安全可靠、操作便利,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 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全身麻醉期间患者胃内压及咽后部pH值的变化

    作者:温晓晖;余革;杨凤泉;林治川

    目的 通过对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全身麻醉患者行连续胃内压监测,探讨该通气模式引起胃内容物反流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面罩通气组(Ⅰ组)和气管内捕管气道正压通气(IPPV)组(Ⅱ组),每组30例.麻醉前将测压管送达胃内,观察麻醉前、麻醉后30 min、气腹后30 min、拔管或撤离通气后30 min的循环、血气指标、胃内压及咽部pH值.结果 麻醉通气期间2组MAP、HR尚平稳,拔管后30min Ⅱ组PaO_2低于麻醉前水平[(78±14.1)mm Hg 比(85±10.4)mm Hg,P<0.05,1 mm Hg=0.133 kPa],而Ⅰ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后30min胃内压比麻醉前明显下降[(7.2±2.6)cm H_2O比(8.0±3.2)cm H_2O,P<0.05,1 cm H_2O=0.098 kPa],而Ⅱ组升高[(9.6±2.3)cm H_2O比(7.8±4.5)cm H_2O,P<0.05].气腹后30 min 2组胃内压骤升,Ⅱ组比Ⅰ组更高[(23±5.3)cm H_2O比(20±4.1)cm H_2O,P<0.05),Ⅱ组拔管后30 min仍较麻醉前高[(11.8±4.6)cm H_2O比(7.8±4.5)cm H_2O,P<0.05],且比Ⅰ组术后胃内压[(8.3±4.1)cm H_2O]明显增高(P<0.05).麻醉前和拔管后,2组咽部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水平气道正压面罩通气能安全有效地维持全身麻醉时进行的机械通气,对围麻醉期的生理干扰较少.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胃内压变化剧烈,双水平气道正压面罩通气的胃内压升高幅度较小,导致胃食管反流的风险较低.

  •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常见影响因素辨析

    作者:吴哈;石洪成;刘文官;顾宇参;朱玮珉;余浩军;陈曙光

    目的 探讨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过程中是否有影响GFR准确性的因素存在,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326例患者及1例健康志愿者应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GFR.健康志愿者首次检查在饮水500 ml后5 min进行;第2次检查按常规在饮水500ml后30 min进行.结合肾功能曲线和GFR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注射放射性的有效剂量与实测剂量不符导致GFR误差共61例,发生率为18.7%(61/326).在该类患者中有88.5%(54/61)的病例是由于注射点有放射性药物外渗所致.有8.2%(5/61)的病例因袖口过紧导致放射性药物存留在袖口压迫点的远端并缓慢释放.有3.3%(2/61)病例在测量空针筒时没有采集注射器针帽内漏出的放射性,GFR减低.饮水后短时间内注射放射性药物,导致肾功能曲线峰值减低,排泄段抬高,GFR减低.65例糖尿病患者GFR异常增高,而肾功能曲线形态表现为正常.结论 GFR的影响因素较多.综合分析肾功能曲线与GFR值,对于发现误差,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再密切结合病史和肾脏影像,可以进一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 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食管平滑肌瘤

    作者:张蓉;李传行;单宏波;高小燕;罗广裕;林世永;李茵;徐国良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0例为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4例为起源于同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对30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根据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对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考虑穿孔可能性大,未予内镜下治疗.结果 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直径0.4~2.5 cm(中位直径1.45 cm).24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直径超过1.5 cm行内镜下ESD治疗,ESD手术时间15~45 min(中位时间30min).2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氩离子束凝固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R或ESD切除病变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个月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准确地诊断食管平滑肌瘤并指导其治疗.大多数食管平滑肌瘤的EMR治疗是简便和安全的.对于病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可行ESD治疗,也是安伞有效的,它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 水通道蛋白1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峥;刘慧姝

    水是生命之源,在活细胞中水的比例约占总质量的70%.大多数细胞的生化反应都是在水环境中进行的,而细胞内外水平衡的稳定是维持生命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显示,水分子跨细胞膜快速转运是通过细胞膜上的一种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实现的.

  • 多层螺旋CT肺功能成像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中应用

    作者:陈淮;曾庆思;关玉宝

    慢性阻寨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引起全世界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WHO统计,COPD是全球死因的第6位,而且可以预计,未来几十年,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将更进一步提高[1].WHO对COPD所下的定义: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通常呈渐进性发展,并与肺部对有毒颗粒或气体异常的炎性反应有关[2].

  • 利用基因芯片对少量细胞进行非整倍体检测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凌家炜;方丛;徐艳文;庄广伦;曹宝强

    目的 评估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少量细胞非整倍体的准确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结合10K 2.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分型芯片平台与多重置换扩增技术(MDA),计算并比较扩增模板为1~10个细胞时各染色体拷贝数分析的准确率,评估影响芯片平台的拷贝数准确率的有关因素及其对染色体拷贝数异常的实际分辨率.结果 使用MDA-DNA作参照时,拷贝数分析的准确率[(79.3±2.9)%~(100.0±1.7)%]高于使用gDNA作参照时的准确率[(66.7±3.4)%~(89.5±3.3)%](P<0.001).随着模板增加至10细胞,芯片可在1 M平滑化处理的同时获得94%的分析准确率.对于单细胞MDA产物,缺失型非整倍体具有比获得型非整倍体更高的分析准确率[1C组(71.9±4.1)%~(95.5~2.0)%;1C-sDel-4组(81.4±3.7)%~(99.6±2.8)%],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0K 2.0 SNP基因分型芯片平台结合多重置换扩增技术可有效对少量细胞进行非整倍体检测,选择MDA-DNA作为参照是提高分析准确率的关键因素,而增加细胞模板与提升分析中的平滑化参数(即降低芯片的分辨率要求)也有助于改善拷贝数准确率,在同样的条件下,芯片更容易准确检出缺失型非整倍体.

  • 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作者:李巧;王志刚;冉海涛;钟世根;李兴升;凌智瑜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的分离、鉴定、培养方法以及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诱导条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股骨及胫骨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后取2次贴壁细胞置于纤连蛋白铺被的培养板中.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表皮生长因子(EGF)诱导下培养两周,观察其形态学改变,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贴壁细胞呈现铺路石、团簇样生长,呈梭形、线样排列特殊形态.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贴壁细胞CD133、CD34、Flk-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在不同时段呈阳性表达.诱导培养第2天,CD133阳性表达率为(79.4±4.5)%.自诱导培养的第6天开始,Flk-1与vWF呈高表达,阳性率为(74.2±3.5)%和(72.2±4.3)%.结论 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在VEGF、bFGF及EGF培养体系下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EPC,该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特性,经过体外诱导可以分化为内皮细胞.

  • 胶原复合梯度磷酸三钙负载软骨细胞的体外培养

    作者:查国庆;廖威明;黄保丁;吴刚

    目的 观察新型三维支架材料胶原复合梯度磷酸三钙在体外与软骨细胞的相容性和黏附性,评价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取8周龄新两兰大白兔膝关节软骨,以酶消化法获得高纯度软骨细胞,培养3代后与三维支架材料胶原复合梯度磷酸三钙在体外复合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软骨细胞形态、Ⅱ型胶原表达及成软骨能力,同时观察支架材料与软骨细胞的相容性.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支架材料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孔隙结构规则,孔径100~150 μm,材料内部孔与孔之间贯通良好.支架亲水性好.软骨细胞吸附于支架表面,增殖并逐渐顺孔隙迁徙至支架内部,在孔壁贴附良好,表型维持稳定,可分泌细胞外基质.结论 胶原复合梯度磷酸三钙三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 输卵管介入再通术灌注药物研究

    作者:周伟生;杨辉;陆丽明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发病率高,占女性不孕症30%~5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采用介入方法对输卵管阻塞进行再通和直接对输卵管腔内灌注药物治疗已取得较好的疗效,输卵管介入再通率可达71~92%,受孕率大概为30%[1].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术后再粘连是影响介入再通术疗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解决输卵管梗阻的同时,如何促进炎症吸收和减少术后再粘连,如何选择和规范输卵管腔内灌注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